中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4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四大名著] 宋·李成《读碑窠石图》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5-10 08:53: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北宋初期的画坛,范宽、关仝、李成称雄,但此消彼长,到中期时就只有李成一枝独秀了。李成是唐宗室的后裔,此时已家道衰落,虽独创画格,名重当时,但似乎仍无意以此为业,“吾儒者,粗识去就。性爱山水,弄笔自适耳,岂能奔走豪士之门与工技同处哉”。然而才命不遇,遂放意于诗酒间,最终醉死客舍,年仅四十九岁。但其坚挺圆健的勾勒,淡墨精秀的墨法,独创的“蟹爪树”、“鬼脸石”,却后继有人。当时有李宗成、翟院深、宋迪、许道宁等师之,后代则有郭熙、王诜等,形成一个强盛的画派,几乎笼罩了北宋的画坛。传世的李成的画,仅据《宣和画谱》著录的有一百五十九件,而米芾则见到了三百多件,但他以为只有两件是真的,其余全是赝品。到现在,据专家的鉴定,似乎还是《读碑窠石图》比较接近于李成的原作,但也属宋人摹本。也许米芾见到的三百件画中大部分,其实并非后人刻意造假,而是学画人精心临摹之作。如赵佶临摹的唐《虢国夫人游春图》,后人视同真迹。
     
    《读碑窠石图》纵126.3厘米,横104.9厘米,双幅绢本,墨笔。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图绘荒野寒林,窠石错叠,枯枝槎桠,林中昂首龟趺上驮着一块碑,碑前有主仆两人,主人骑骡,正神情专注地俯身仰首细读碑文。仆人则拄杖站立,目顾他处,心不在焉。古人树碑刻石,为的是记录人或事,以传递后人。而当时记录或传递信息的工具尚不发达,人们也往往是通过碑文来了解前人、前事。画中的人物正深深地沉浸在对历史的缅怀之中,人世沧桑,往事如烟,气象萧疏,烟林清旷。后人联想到李成的身世,似乎与此图的气息非常之契合。加上满纸勾勒劲挺、墨韵秀润的“蟹爪树”、“鬼脸石”,功力深厚,乃是典型的李成手笔。在石碑的侧面,有小字书:“王晓人物、李成树石”,更让后人将此画归于李成名下。但是据宋末周密的《云烟过眼录》记载,他当时所见已仅剩半幅,并无人物,于是今之学者又据此断定此图为宋代的摹本。
     
    宋画大多用绢作画本,绢利于勾勒,湿笔皴、染。李成的雄强遒劲、弧曲而极富折转韵律的勾线,可以说将中国画的线条之美发挥到极致。然而,随着元代文人画的兴起,渐渐改用纸作画本,纸利于干笔皴擦,而文人崇尚“平淡天真”的意趣,于是改以五代的董源、巨然为宗师,勾、皴的线条渐渐变得松秀率意,与宋画的铁画银钩、法度谨严大相径庭。这种技法上的演变,在山水画中尤为明显,那是因为文人对山水画情有独钟,至“元四家”崛起,其技法已臻佳境。然而人物、花鸟画却在元以后渐遭冷落,故虽也受山水画变法的影响,但毕竟没有形成一整套完善的新技法。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6万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062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社区建设勋章幽默大师勋章创作大师勋章团队最酷帅哥勋章突击队员勋章贴图大师勋章财富勋章团队贴图大师勋章

沙发
发表于 2009-5-11 10:32:20 | 只看该作者
欣赏《读碑窠石图》
  [fly]   一杯茶 品人生沉浮  平常心 阅万千世界 [/fl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花 ( 鲁ICP备07009421

GMT+8, 2025-8-14 01:48 , Processed in 0.12480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