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67|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民族民俗] 中华56民族之三十四:鄂伦春族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3-24 09:16: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鄂伦春族标徽







[url=http://pop.pcpop.com/p060804/0001542426.html][/url]鄂伦春族简介

    鄂伦春族,有人口6 9 6 5 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 东北部的鄂伦春自治旗、扎兰 屯市、莫力达瓦旗、阿荣旗, 黑龙江省的塔河、呼玛、逊克、 嘉荫县和黑河市。







    鄂伦春族生活的大小兴安岭,是中国东北地区、黑 龙江流域的两大山脉。大兴安岭由东北向西南斜贯黑龙 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山高谷深、溪流纵横;小兴安岭 沿黑龙江上游斜向东南,山势平缓。绵亘千里的兴安岭 上,到处是茂密的原始森林,生长着落叶松、红松、桦 、柞、杨等耐寒树种和木耳、蘑菇、榛子、都柿等土特 产品和药材。栖息着许多珍禽异兽。鄂伦春人世世代代 就靠着一杆枪、一匹马、一只猎犬,一年四季追逐着獐 狍野鹿,狩猎在这茫茫的林海之中。直到5 0 年代,他 们才走出白桦林,开始半耕半猎的定居生活。

    “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 “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清 朝以前,人们一般把鄂伦春族称为“索伦部”、“打牲 部”或“使鹿部”。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信奉萨满教,崇拜自然物,有自己的语言 ,无文字。其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 斯语支。许多人还兼通汉语、鄂温克语、达斡尔语。通 用汉文。

    鄂伦春族最擅长的手工艺品,是用大量的桦皮制作 的盒、篓、桶、箱和轻巧的桦皮船。并在上面雕绣各种 美丽的图案,充分反映了他们狩猎文化的传统特色。

原始民居——斜人柱

    “斜人柱”是鄂伦春语,意为“木杆屋子”。它是 一种用二三十根五六米长的木杆和兽皮或桦树皮搭盖而 成的很简陋的圆锥形房屋。斜人柱的搭建十分简单:先 用几根顶端带枝杈、能够相互咬合的木杆支成一个倾斜 度约6 0 度的圆锥形架子,然后将其它木杆均匀地搭在 这几根主架之间,使之形成一个伞状的骨架。上面再覆 盖上狍皮或桦树皮,一架夏可防雨,冬能御寒的“斜人 柱”就建成了。斜人柱的顶端要留有空隙,以便里面生 火时通风出烟,又可采光。南侧或东南还要留出一个让 人出进的门。斜人柱上的覆盖物要根据季节的更迭而变 换。冬天气候寒冷,多用狍皮覆盖。一架斜人柱约需狍 皮五六十张。到了春天,天气渐暖,就可以换盖桦树皮 了。使用桦树皮时,要先将外面的硬皮层揭掉,将里面 的软层放进锅里蒸煮一下,使其更加柔软坚韧。然后再 用马毛或鹿、犴筋线将小块的桦树皮缝拼成几大张。覆 盖时由下至上一层压一层,并用铁钉在角上的皮带子将 其固定在木杆上。冬天,斜人柱多搭建在山坡的背风向 阳处,而夏天则多搭在地势较高、通风凉爽的地方。

    斜人柱的内部陈设也很简单,主要是住人的铺位。 铺位有两种,一种是地铺,即直接在地上铺上木头、干 草、桦皮、狍皮等。另一种是床铺,即在地上立木桩, 架起床。每个斜人柱一般三面住人,一面是门,当中有 一火堆取暖,上面吊一口小铁锅,以便煮肉做饭。

    斜人柱结构简单,拆盖极为容易,所用原料几乎俯 首即拾。它是鄂伦春族游猎生活的产物。定居以后,鄂 伦春人大都已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或土木结构的房屋 ,这种较为原始的活动性住房只有在秋冬季外出狩猎时 才偶尔搭建,用以栖身或暂避风寒。

保暖防寒的狍头帽

    “食肉寝皮”是鄂伦春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在长期 的游猎生活中,鄂伦春人独具匠心,创造了极富民族特 色的狍皮服饰文化。他们的服饰,上至帽子,下至靴袜 乃至各种寝具、生活用品,都多用狍皮为原料。狍皮不 仅经久耐磨,而且防寒性能极好。不同季节的狍皮,可 以制作各种不同的衣着。如秋冬两季的狍皮毛长而密, 皮厚结实,防寒力强,适宜做冬装。夏季的狍皮毛质稀 疏短小,适宜做春夏季的衣装。  

    鄂伦春族的服装以袍式为主,主要有皮袍、皮袄、 皮裤、皮套裤、皮靴、皮袜、皮手套、皮坎肩、狍头皮 帽等,最具特色的是狍头皮帽。

    这种帽子用完整的狍子头皮制做而成。其方法是: 将狍子头皮剥下、熟好,把眼圈的两个窟窿镶上黑皮子 ,再把两个耳朵割掉,用狍皮做两只假耳朵缝上,狍角 照旧保留即可。这种帽子不仅保暖御寒,而且还是狩猎 的极好伪装。据说如果不换上两只假耳朵,猎人在远处 就会误认为是真狍子而出现误伤。







    狍皮帽、狍皮服是鄂伦春族人的传统服饰之一。

桦树皮的妙用      

    鄂伦春人生活的大小兴安岭,桦树遍地丛生,勤劳 的鄂伦春人没有辜负大自然的馈赠,棵棵白桦树,张张 桦树皮经过他们灵巧的双手,就变成了各种各样的桦皮 器皿、桦皮船等生产生活用具和工艺品,形成了古朴典 雅的桦皮文化。

    每年的初夏时节,桦树水分大,是鄂伦春人剥取桦 树皮的季节。他们选取粗壮、挺直而又光滑的桦树,用 刀子在树干的上端和下端各划开一圈口子,然后再在上 下两口间竖划一刀,用双手将长方形的桦皮顺树干慢慢 撕下。来年,这棵树又能生出新的桦皮。

    鄂伦春人无论男女老少,都是制作桦皮制品的能工 巧匠。他们人人都能用桦皮和马尾或狍、鹿、犴筋捻成 的线缝制各种所需的用品,并在上面雕绘上各种花纹图 案。大型的桦皮用品有衣箱、水桶、篓子。中型的有盆 、帽盒、针线盒、采集贮存野果用的小桶。小型的有碗 、烟盒、药盒等。除了一般的生活用品外,鄂伦春人还 能用桦皮造船。桦皮船窄而长,一般宽不到1 米,长约 5 米。它是用松木板做成两头翘起的骨架,用大张没有 孔洞的桦皮做船底和船帮。全船不用一根铁钉,而是用 松木削成钉,用以加固各部位。这种船可乘坐二三个人 ,用单桨划行即可。划行时声音极小,划着它出猎,有 利于接近猎物,捕获野兽。

    桦皮制品制作简单,结实耐用,不怕水、不怕碰撞 ,而又携带轻便,一只长长的桦皮船,遇水渡之,上岸 负之。

林海雪原话交通   

    鄂伦春族生活的地区山高、林密、溪水多,交通不 便。到了长达六个月的冰雪期,更是人马难走,车辆难 行。但自古以来,勤劳勇敢的鄂伦春人就靠着驯鹿、马 、雪橇、滑雪板、桦皮船等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穿林 海、过雪原,生活了一代又一代。

    驯鹿曾经是鄂伦春人的重要交通运输工具,无论迁 徙还是狩猎均用驯鹿驮载。由于其速度慢、驮载量小, 后来逐渐被快捷而驮载能力大的马所取代,马成为鄂伦 春人生产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

    雪橇和滑雪板在鄂伦春族的生活中也发挥着十分重 要的作用。雪橇的制做很简单:用2 根弯曲的木杆做底 ,上面安上4 个木桩,再装上横梁,套上马就可以使用 了。这种雪橇虽然原始,但在山林里穿行比较轻便。鄂 伦春人常用它拉载着必要的生活用品到较远的地方去狩 猎;滑雪板在鄂伦春族地区使用的历史很长。过去几乎 每个青年猎手都有一付。每年大雪封山以后,就可以穿 上它行走如飞,或追逐野兽,或探亲访友、传送音信。 滑雪板一般用桦木或落叶松等质地坚硬、有弹性的木板 制成,前端翘起,中间钉有一个放脚的皮套。滑行时用 两根撑杆用力向后撑张即可飞速前行。鄂伦春放的滑雪 板有长短两种,长约2 米左右,短的1 米左右。长的速 度快,适宜在平坦或浅软的雪地上行走。短的灵活,适 宜在山上林中和深厚较硬的雪地上使用。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3-24 09:17:17 | 只看该作者

鄂伦春族地区饮食

鄂伦春族的饮食习惯







    鄂伦春人过去以食狍、鹿、(犭罕)、野猪、熊肉为主,食用最多的是狍子肉。食肉方法很多。最常见的是煮肉,煮得很嫩,蘸盐水吃。烤肉是把木棍削尖,穿上肉用火烤,烤得焦黄即可食用。烧肉是把一块肉扔在火里,烧得外黑里红即为恰到 好处。炖肉是把肉切成小块,放野葱和柳蒿菜一起煮,味道鲜美。还有一种吃法叫“阿素 ”,即把剔骨狍头肉、狍肺、狍脑煮熟后切成小块,和在一起,浇上野猪油,放些葱花,鄂伦春人认为这是待客的佳肴。他们也吃狍、鹿等生肝,以增强视力。保存肉食的方法是, 把兽肉煮熟晒干贮藏;把生肉切成条用烟熏风干贮藏;把野猪和熊的脂肪炼成油贮藏。鄂伦春 人吃鱼主要是炖着吃,也烧、烤干鱼吃。把生鱼晒干或煮熟晒干贮存。野菜野果除鲜吃外 ,也晒干贮存。自从同外界交换后,特别是部分鄂伦春人开始经营农业以后,粮食就被越来越多地食用了。现在的食物,主食主要是粮食,副食主要是蔬菜、猪肉等,兽肉、鱼、野 菜都很少了。

“狍肉宴”与柳蒿芽

    鄂伦春族的传统食物主要是野兽肉和鱼肉,其中食用最多的是狍子肉,其次是鹿、犴、熊和野猪肉。

  狍子属鹿科食草动物,肉质鲜嫩、纯厚,入口回味无穷,营养丰富。过去大小兴安岭的森林里狍子很多,所以一直是鄂伦春人的猎取对象和衣食之源。

    鄂伦春人食用狍肉的方法有烤、煮、炖、涮等多种,其中手把肉是最常见的吃法。且以似熟非熟,略带血丝者为上品。另外,猎民们还喜欢生食狍肾和狍肝。每当猎获到狍子后,便会就地开膛破肚,取出鲜嫩的肾和肝分而食之。他们认为生食动物的肾和肝对人有明目健身的作用。

    在婚礼、节日或款待贵宾之时,鄂伦春人还常常举行丰盛的狍肉宴,以狍肉为主制作美味佳肴,其中婚礼狍肉宴是最为讲究的。按照鄂伦春人的传统习俗,新婚的男女双方家均须举行一次。婚礼狍肉宴须由一名德高望重的长者主刀,所用狍子必须是生擒的一对。剥下的狍子皮要放在火上烤焦,据说这是为了让烟雾带着狍皮被烤焦的特殊香味弥漫整个猎乡,让所有的人都能分享婚礼的欢乐与幸福。

    过去,鄂伦春人不种蔬菜,野生的柳蒿芽一直是他们非常喜爱、也是重要的菜肴。如今,鄂伦春族的饮食结构虽已大大改变,蔬菜品种十分丰富,但人们对柳蒿芽的挚爱仍难以替代。

    柳蒿芽是长在河边、谷地的一种野生植物,味鲜美、清香。不仅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据说还有奇特的药用价值,对感冒发烧、胃肠不适及高血压、糖尿病等均有一定疗效。每到春夏时节,妇女们便背包挎筐去采集。采集来的柳蒿芽可当即食用,也可晒干备用。其食用方法,可与肉、排骨、鱼等一起炖,也可炒食或凉拌。有机会的话,不妨您也尝尝。

日常食俗

    鄂伦春过去一直以各种兽肉为主食,一般日食一、两餐,用餐时间也不固定。冬天在太阳未出前用餐,餐后出猎;夏天则早晨先出猎,猎归以后再用早餐。有时也在猎区过夜。早晚两餐;均由妇女在家司厨。两餐主食以瘦肉为主。近年来,鄂伦春族的日常饮食多了许多米面品种,如用大米或小米煮成的苏米逊(稀饭)、老夸太(粘粥)和干饭;用面粉制作的高鲁布达(面片)、卡布沙嫩(油饼),面包饺子也很常见,鄂伦春族食肉面很广,除森林里各种野兽外,还捕食飞禽和河里的鱼类。大兴安岭特产的飞龙(松鸡)肉质鲜嫩,最为驰名。食用最多见的是狍肉,其次是犴肉,把犴鼻视为美味佳馔。兽肉时将带有骨节的肉块煮于锅中,半熟后即捞出,每人用刀割取蘸盐水而食,尤喜食带血筋的肉,认为带血筋的兽肉鲜嫩可口,富有营养,并有增强视力、消除疲劳等食疗作用。在食用狍子肉时,喜欢将煮过的肉及其肝脑切碎拌和,然后加拌野猪油和野葱花而食。近年来,鄂伦春族也习惯于将各种兽肉精细加工或炒、或炸,制成各种野咻佳肴。现在用肉加蔬菜制作各种炒菜也日渐普遍。鄂伦春族保存猎物,大都用晒干的方法,特别是在夏天,鄂伦春族猎人多把兽肉切成小条,晒成半干,然后切成小块,放在用蒿子杆编成的帘子上,下面烧木炭,用烟熏,可保持肉久存不变。鄂伦春族的成年男子都好饮酒,所饮用的酒有两种,一种是马奶酒,用马奶、小米和稷子米放在一起,发酵一星期多,然后用蒸酒器蒸,家家都能自酿;另一种是白酒,大都是由外地输入。在严冬出猎之前,鄂伦春猎人常常喝一碗熊油以增强御寒能力。过去,在饮食上,民间有许多禁忌。如:在吃熊肉时要学乌鸦叫,意思是告诉山里的熊是乌鸦在吃熊肉。夫妻之间一方死后,另一方三年之内不能吃兽头和内脏。有的地方还禁止妇女吃熊肉,产期妇女不准吃兽头和兽心脏等。如今这些禁忌均已改变。



鄂伦春族的饮食习俗

    食兽肉、衣兽皮的鄂伦春狩猎民族,在自然生存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以肉食为主的饮食习惯。最常见的如“手把肉”、“晒肉干、晒肉条、“阿苏纳”、生吃腰子、灌血清、烧肉片、煮肉汤等。







    吃“手把肉”在北方狩猎、畜牧民族中较为普遍。鄂伦春族的吃法是,把狍子、野猪、犴或鹿肉切成大块、放到锅里,掌握火候到鲜嫩可口时捞出,每人用刀割着食用。吃肉时蘸上用盐、野韭菜花和野葱调制的肉汤,味道更加可口。至今,每逢盛大的民族联欢会或有贵客临门时,大家都要围坐在一起,互相献上“手把肉”。

    晒肉干和晒肉条,是进山打猎的人们在捕获猎物之后不便存放,便将兽肉切成条、块,加入佐料煮熟后,放在柳蒿帘子上或挂在树枝架上晾晒而成。为了使肉尽快晾干,还可以在帘架下面生火熏烤,然后储存起来。在冬、春两季做粥、汤或炖菜时加入肉干、肉条,别有滋味。

    阿苏纳”是把煮熟的狍子心、肺、里脊肉切成小块,和煮熟的狍脑子拌在一起,加入野韭菜花和野葱,用野猪油或熊油搅炒,味道鲜美。有的猎人在山上打到狍子后,打开腹腔,到出肝和肾,用水或雪洗揉一下即能生吃。据说生吃肝、肾可以明目清火,和“阿苏纳“一样,都有十分丰富的营养成份。

    猎人们还有一种比较讲究的食物,就是灌血清。在猎到鹿、犴或野猪之后,把胸腔打开,用猎刀在肋骨上划几道,让血流在容器里。过一小时后,鲜血沉淀下去,上面浮起一层透明的血清。把血清灌进收拾干净的肠衣里,加盐和野韭菜等佐料,就煮成了白嫩爽口的上等佳肴。

  此外,在野外架起篝火烧烤肉片、用柳蒿芽和老山芹等野菜煮食兽肉汤,都是鄂伦春人喜欢的肉食品。

食俗

    过去一直以各种兽肉为主食,一般日食一、两餐,用餐时间也不固定。近年来,鄂伦春族的日常饮食多了许多米面品种,面包饺子也很常见。

  鄂伦春族食肉面很广,除森林里各种野兽外,还捕食飞禽和河里的鱼类。食用最多见的是狍肉,其次是犴肉,把犴鼻视为美味佳馔。

  鄂伦春族的成年男子都好饮酒,所饮用的酒有两种,一种是马奶酒,用马奶、小米和稷子米放在一起,发酵一星期,然后用蒸酒器蒸,家家都能自酿;另一种是白酒,大都是由外地输入。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3-24 09:17:46 | 只看该作者

鄂伦春族地区文艺

鄂伦春族的民间故事







    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母权制逐渐被父权制所代替。父权制时代的英雄,都是向自然界和各种恶魔作斗争的勇士。反映这方面的故事很多,如《喜勒特很的故事》就是一篇有代表性的作品。在这篇作品中,鄂伦春人塑造了莫日根喜勒特很征服恶魔满盖和主宰野兽的曲折复杂 过程。这个故事揭示了鄂伦春人不但能战胜恶魔,也能主宰自然界的野兽。到了父系氏族社会末期,社会进一步复杂起来。如果说氏族社会早期,主要是人与自然界的矛盾,那么,到了氏族社会末期,氏族间和部落间的矛盾就突出出来。如《毛考代汗的故事》,说的是特格氏族的头人牛牛库春抢走鄂伦春氏族头人毛考代汗的爱妻。毛考代汗用智谋混进特格氏族中,杀死了牛牛库春,夺回了爱妻,从此两个氏族结下了怨仇。这说明,到了这一阶段,社会矛盾已很明显。      

  还有17世纪沙皇俄国东侵,不断骚扰鄂伦春地区,鄂伦春人与之斗争的故事; 清统治者把鄂伦春族编入路、佐后,派“谙达”对其进行统治,鄂伦春人进行反抗的故事; 鄂伦春人佐领压迫本民族人的故事,也都在他们的口头文学中反映出来。

    在《茨尔滨莫日根》中描写了沙俄罗刹侵掠鄂伦春族的情况:茨尔滨莫日根原名叫“依丘干·古劳姆林”(小走马),因为他能和(犭罕)跑的一样快,所以以勇敢、善射、漂亮、敬老而驰名。 他的妻子吴妮花也是能骑善射的猎手。茨尔滨莫日根怀有深仇大恨。那是他父亲在黑龙江北 、精奇里江游猎,他还在摇篮中甜睡时发生的事:一天傍晚,一群背着火枪、蓝眼睛、大鼻 子、蓬头垢面、满脸大胡子的“客人”来到“仙仁柱”前,他的父母把这些人当做尊贵的客 人,让到“仙仁柱”里,端上酒和肉,对他们热情款待。但是,这些人在酒足饭饱之后,不但抢劫貂皮,还要把他母亲抢走。他父亲在气愤之下,正要解弓反抗,却被他们一枪打倒 在 地,不久就离开了人世。他母亲也被抢走。他的妻子吴妮花听了他的讲述,决心要同丈夫一起去为公婆报仇。但她正在怀孕,所以丈夫怎么也不同意她前去。茨尔滨莫日根自己前往精 奇里江寻找罗刹,为父母报仇。他骑着快马寻找了几天,终于在恩都力(天神)的暗示下,找到了罗刹,杀死了其中的几个。后来他被罗刹包围了,正在危急之中,空中狂风大作,大雪 卷来,从空中射来一箭,正中一个罗刹背上,其他罗刹吓得四处逃窜。原来这是他妻子乘神马前来援救他。报仇雪恨后,夫妻双双从军,参加攻打雅克萨城的战斗。这个故事反映了鄂 伦春人同沙俄侵略者作斗争,既报了家仇,又保卫了祖国的英雄行为

    清廷统治鄂伦春族以后,规定兄弟两人就要抽一人去当兵,有的一去就是十年八年,使家人无限担忧。《莫拉罕宝寻父》就是反映这方面的故事。莫拉罕宝刚生下来不久,父亲就去当兵了,直到他长成为英俊的小伙子,父亲还没有回来。他从小就练出一身好本领,决心去寻 找父亲。在千里寻父的途中,在宝弓神箭的配合下,搭救出冰雪中的老人;射死“阿塔黑” (蜘蛛精),救出“乌力”鸟。当他从“谙达”暗算的圈套中逃出后,又遭到蛤蟆精的劫持, 挟他招亲。他在“乌力”鸟的帮助下,战胜蛤蟆精,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战场上找到了日夜想念的父亲。父子团聚后,一起回了家。故事塑造了一个意志坚强,敢于向恶势力搏斗,不沉湎于 女色的小伙子。同时,也反映了鄂伦春人厌恶战争,盼望合家团圆的思想倾向。

    清廷规定鄂伦春族向其纳贡制度后,派“谙达”到该地区收取貂皮,除把合格的貂皮说成不合 格,令其廉价出卖外,还搜刮鄂伦春族其他贵重猎产品。《猎人和谙达》反映的是“谙达” 残酷剥削猎民,而猎民进行反抗的故事。故事说:一家猎民,夫妻俩,有个儿子名叫阿拉坦聂莫日根。一天,“谙达”来到他家,对他父亲说,你爷爷欠我15架鹿茸、4000张灰鼠皮;你父亲欠我20架鹿茸、5000张灰鼠皮;你欠我10架鹿茸、5 000张灰鼠皮。你爷爷、父亲死了,这笔债 要你来还。猎人不知道祖父、父亲是否欠“谙达”的债,但他知道自己是不欠的。正要同他 辩论,而“谙达”不容分说,就让两个伙计将老夫妻俩捆绑起来带走,给他们去当奴隶。发生这件事时,阿拉坦聂还生活在摇篮里。父母被绑走后,有头金鹿每天来给他送食物,阿拉坦聂 很快长大了。他做了一个梦,梦中一位白胡子老人,对他说了他父母的遭遇,让他前去报仇。他到草甸子找到一匹既能说话又能飞翔的宝马,在这匹马的帮助下,经过曲折艰难,来到 “谙达”家杀死了“谙达”,把父母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故事把“谙达”的狡猾和猎 人的勇敢描写得深刻生动,是一篇反映现实生活的好作品。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鄂伦春族社会内部发生了贫富分化,富人和穷人的对立也表现出来。如在《阿依列得》中,描写了大兴安岭中居住着一户穷猎民,男的叫关安塔,他的媳妇叫伊拉嘎,她长得非常漂亮。附近有一富户,他有七个儿子。这个人听说关安塔的媳妇漂亮,就带领他的儿子们去抢。有个老猎民叫阿依列得,专门打抱不平,他气愤至极,把这个富户主人和他的儿子全都杀了,救出了伊拉嘎,但他自己也由于伤势过重而死去。这个故事说 明,鄂伦春族内部发生贫富分化后,压迫和反压迫的斗争已表现出来。

    过去,在缺乏文化娱乐的情况下,夜晚听讲故事,是鄂伦春人最爱参加的活动之一,特别是 漫长的冬夜更是如此。优秀的讲故事人受到人们的赞赏。解放以后,由于各种娱乐活动多了,讲故事的机会比过去大为减少。但是,一些青少年请老人给讲故事还是常有的事,老人听 到青少年请其讲故事,都愿讲给他们听,使其从中受到本民族历史、生活习俗和英雄事迹的教育。为了保存鄂伦春人的传统民间故事的精华,民间文学工作者已把鄂伦春人的故事整 理成册。如隋书今编辑的《鄂伦春族民间故事选》,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丛书故事大系》已由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出版。该书较系统地搜集了鄂伦春族的各类故事。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9-3-24 09:18:17 | 只看该作者

鄂伦春族的民族语言







一、语言系属

    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分布在我国境内的满——通古斯语族语言,除鄂伦春语外,还有鄂温克 语、赫哲语、锡伯语、满语。历史上女真族使用过的女真语也属于这个语族。鄂伦春语和同 语族语言有共同的起源,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又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如单元音丰富,分长短;复元音很少。辅音系统结构简明。比较多的辅音能出现在词尾,有大量的同化现象,其中逆同化的现象最丰富。元音和谐比较清晰。表示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附加成分种类纷繁。静词格的形式多,有人称领属和反身领属范畴。动词有人称。对动作的时间概念、动作的类型和情态表达的细腻。被动态和使动态的附加成分在语音形 式上可以区分。在词汇中反映狩猎生产和独特生活方式的词丰富多彩。  

  鄂伦春语内部比较一致,无方言差别。鄂伦春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文。

鄂伦春--游猎文化

  鄂伦春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人口较少的成员之一,他们自古以来从事狩猎生产,性情淳朴、坚强,以勇敢强悍而著称,被誉为兴安岭王者。全国有鄂伦春族人口8196人,其中3573人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族没有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1951年10月1日成立了鄂伦春自治旗。  

      鄂伦春意思是山岭上的人们。

      17世纪中叶以前,鄂伦春族生活在贝加尔湖以东,黑龙江以北,直到库页岛的广大地区,过着土地旷阔,人民散居,无市井城郭,逐水草为居,以射猎为业的生活。现在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呼伦贝尔市的鄂伦春自治旗、扎兰屯市,黑龙江省北部的呼玛县、塔河县、逊克县、嘉荫县和黑河市 。

      鄂伦春族的游猎生活并不是在茫茫的大森林中漫无边际的游动,而是有固定的范围和一定的规律。他们一般以氏族为中心,在一条或几条河的流域范围内活动。冬季的住地比较固定,春、夏、秋季随着主要狩猎对象栖息地的不同而迁徙。

      鄂伦春族是狩猎民族,他们的宗教信仰、衣食住行、风俗文化都体现了狩猎民族的特征。1992年,鄂伦春自治旗宣布禁猎。

    作为狩猎民族,鄂伦春人的服装,受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制约,比较单一。尽管如此,鄂伦春人民靠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独特、完美的狍皮文化:头戴狍头皮帽,身着狍皮衣裤,脚穿狍腿皮靴,这些皮制服装做得实用、美观,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鄂伦春族传统的食物主要是野兽肉和鱼,其中食用最多的是狍子肉,其次是鹿、犭罕  、熊和野猪肉。鄂伦春人的传统住宅是"斜仁柱",即撮罗子。交通工具有滑雪板、爬犁、马匹、桦皮船、大轱辘车等。

    鄂伦春族在创造了丰富物质文明的同时,创造了灿烂的精神文明。在鄂伦春族中,流传着大量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有神话、传说、故事、童话、笑话、寓言、谚语、歌曲、舞蹈、绘画、雕刻和桦皮艺术等,以有具有英雄史诗性质的摩苏昆。

    鄂伦春族是一个很注重礼仪的民族。不论大人小孩,对长辈都非常尊重。老人们也非常自重,一言一行都为后辈做榜样。鄂伦春人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至今流传,不懂或违反礼仪的人会受到别人的耻笑和长辈的责骂,甚至从心里将他排拆在本民族之外。

鄂伦春族的精神文化













    在长期的狩猎生产和社会实践中,鄂伦春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有口头创作、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等。

    口头创作是鄂伦春人主要的文学形式。他们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等广泛地涉及了民族历史、社会、狩猎采集、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古老的族源神话《恩都力创造了鄂伦春人》、神话《伦吉善和阿伊吉伦》、《白衣仙姑》、《吴达内的故事》等,涉及鄂伦春先民对人类起源的探索及对祖先的生活、英雄人物业迹的描述和歌颂。鄂伦春族的“扎恩达勒”(民歌),多以固定的曲调即兴编词歌唱,种类繁多,风格多样。尤其是新民歌,内容更为丰富。颜语、谜语,是后期发展起来的文学形成,是生产劳动的反映,是生活经验的总结和智慧的结晶。这些口头文学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宝库。

    鄂伦春族能歌善舞,他们边歌边舞,表现劳动生活的丰富内容。《熊舞》、《野牛搏斗舞》、《树鸡舞》、《依哈赖舞》、《红果舞》等都是表现猎人对野兽、飞禽的观察以及生产过程的模仿。“转圈舞”是一种带有自我娱乐性质的群众性歌舞,男女都参加,边唱边跳。“假面舞”是融进了宗教内容的由“萨满”跳的祈求狩猎获得丰收的祭祀舞。

    乐器有“朋奴化”(铁制的一种口琴)、“文土文”(手鼓)。鹿哨、狍哨既是生产工具,也是早期的乐器。鄂伦春族在载歌载舞时,常有这些乐器伴奏。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5#
 楼主| 发表于 2009-3-24 09:18:58 | 只看该作者

鄂伦春族地区土特产

保暖防寒的狍头帽







    “食肉寝皮”是鄂伦春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在长期的游猎生活中,鄂伦春人独具匠心,创造了极富民族特色的狍皮服饰文化。他们的服饰,上至帽子,下至靴袜乃至各种寝具、生活用品,都多用狍皮为原料。狍皮不仅经久耐磨,而且防寒性能极好。不同季节的狍皮,可以制作各种不同的衣着。如秋冬两季的狍皮毛长而密,皮厚结实,防寒力强,适宜做冬装。夏季的狍皮毛质稀疏短小,适宜做春夏季的衣装。

    这种帽子用完整的狍子头皮制做而成。其方法是: 将狍子头皮剥下、熟好,把眼圈的两个窟窿镶上黑皮子,再把两个耳朵割掉,用狍皮做两只假耳朵缝上,狍角照旧保留即可。这种帽子不仅保暖御寒,而且还是狩猎 的极好伪装。据说如果不换上两只假耳朵,猎人在远处就会误认为是真狍子而出现误伤。

桦皮制品













    鄂伦春族最擅长的手工艺品,是用大量的桦皮制作 的盒、篓、桶、箱和轻巧的桦皮船。并在上面雕绣各种美丽的图案,充分反映了他们狩猎文化的传统特色。

    鄂伦春人生活的大小兴安岭,桦树遍地丛生,勤劳的鄂伦春人没有辜负大自然的馈赠,棵棵白桦树,张张 桦树皮经过他们灵巧的双手,就变成了各种各样的桦皮器皿、桦皮船等生产生活用具和工艺品,形成了古朴典 雅的桦皮文化。

    每年的初夏时节,桦树水分大,是鄂伦春人剥取桦树皮的季节。他们选取粗壮、挺直而又光滑的桦树,用 刀子在树干的上端和下端各划开一圈口子,然后再在上下两口间竖划一刀,用双手将长方形的桦皮顺树干慢慢 撕下。来年,这棵树又能生出新的桦皮。

    鄂伦春人无论男女老少,都是制作桦皮制品的能工巧匠。他们人人都能用桦皮和马尾或狍、鹿、犴筋捻成 的线缝制各种所需的用品,并在上面雕绘上各种花纹图案。大型的桦皮用品有衣箱、水桶、篓子。中型的有盆 、帽盒、针线盒、采集贮存野果用的小桶。小型的有碗、烟盒、药盒等。除了一般的生活用品外,鄂伦春人还 能用桦皮造船。桦皮船窄而长,一般宽不到1米,长约 5 米。它是用松木板做成两头翘起的骨架,用大张没有 孔洞的桦皮做船底和船帮。全船不用一根铁钉,而是用松木削成钉,用以加固各部位。这种船可乘坐二三个人 ,用单桨划行即可。划行时声音极小,划着它出猎,有利于接近猎物,捕获野兽。

    桦皮制品制作简单,结实耐用,不怕水、不怕碰撞,而又携带轻便,一只长长的桦皮船,遇水渡之,上岸 负之。



鄂伦春族地区旅游

鄂伦春族地区交通和通讯的今昔












    昔日鄂伦春族地区交通和通讯十分不便。在黑龙江以北居住时,多用驯鹿驮载代步,驯鹿负载力小 ,只能驮几十斤东西。迁到江南后,马匹增多,它不但跑得快,且驮的东西也多。交通条件大为改善。他们也使用桦皮船做交通工具,用它狩猎和运输猎物。滑雪板是冬季的交通工具,用它追捕野兽。个别地区有用大轮车的。1949年以后,实现了定居,大轮车、花轱辘车、胶轮 车都开始使用。近些年各种型号的拖拉机和汽车也越来越多。1958年以后,随着大兴安岭原 始森林的开发,公路建设随之发展起来。到1988年底,鄂伦春旗境内共建公路1 382.5 公里。旗境内还修建了伊(伊图里河)加(加格达奇)和嫩(嫩江)林(古莲)两条铁路干线,伊加线全长211.9公里,嫩林线全长680.5公里,从旗境内通过239.8公里。两条路线共设车站25个。鄂伦春族定居点上一般都有火车和汽车站,交通大大改观。

    1949年以前,主要靠骑马传递信息。此后通讯逐步得到改进和发展。1950年在鄂伦春族聚居的小二沟开办了邮政营业所,仅有职工3人。1955年扩建为旗邮电支局。经30多年的发展,截止1988年,全旗已有邮电所20个,旗属各乡镇全部通邮;电报通讯始 于1954年,1990年全旗电报电路总数为8条,其中省际4条、区内4条。旗内农村猎区电话始于1961年,30多年来电话线路逐步发展,到1988年全旗乡镇间电话通讯初步形成网络。

林海雪原话交通











    鄂伦春族生活的地区山高、林密、溪水多,交通不便。到了长达六七个月的冰雪期,更是人马难走,车辆难行。自古以来,勤劳勇敢的鄂伦春人就靠着驯鹿、马、雪橇、滑雪板、桦皮船等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穿林海、过雪原,生活了一代又一代。

    驯鹿曾经是鄂伦春人的重要交通运输工具,无论迁徙还是狩猎均离不开驯鹿。由于其速度慢,驮载量小,后来逐渐被快捷而驮载能力大的马所取代,马成为鄂伦春人生产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

    雪橇和滑雪板在鄂伦春族的生活中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雪橇的制做很简单:用2根弯曲的木杆做底,上面安上4个木桩,再装上横梁,套上马就可以使用了。这种雪橇虽然简单原始,但在山林里穿行比较轻便,鄂伦春人常用它拉载着必要的生活用品到较远的地方去狩猎。滑雪板在鄂伦春族地区使用的历史很长。过去几乎每个青年猎手都有一付。每年大雪封山以后,就可以穿上它行走如飞,或追逐野兽,或探亲访友、传送音信。滑雪板一般用桦木或落叶松等质地坚硬、有弹性的木板制成,前端翘起,中间钉有一个放脚的皮套。滑行时用两根撑杆用力向后撑即可飞速前行。鄂伦春族的滑雪板有长短两种,长的2米左右,短的1米左右。长的速度快,适宜在平坦或浅软的雪地上行走。短的灵活,适宜在山上林中和深厚较硬的雪地上使用。如果在滑板底部再钉上一块带毛的野猪皮,滑行起来就会更轻松,速度也更快。

鲜卑旧址――-嘎仙洞











    加格达奇以西45公里的“嘎仙洞”不仅有美丽动人的传说,而且是拓拔鲜卑祖最初居住的石室旧墟,洞内石壁上当年北魏皇帝拓拔焘勒石祭祖的碑文清晰可辩。从这里南迁建立北魏王朝的鲜卑人,为民族大融合与祖国统一作出了不朽的业绩。嘎仙洞浑然天成的自然景观和深邃莫测的人文历史吸引着海内外游人来此探古访幽。能骑善射的鄂伦春族是鲜卑人没有南迁的一支,他们的民族歌舞、民俗风情国内外闻名。在嘎仙洞下,在篝火旁,游人可以和鄂伦春人跳民族舞,吃手把肉,住一宿“撮罗子”,尽情领略鄂伦春族纯朴厚重的民族风情。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6万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062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社区建设勋章幽默大师勋章创作大师勋章团队最酷帅哥勋章突击队员勋章贴图大师勋章财富勋章团队贴图大师勋章

6#
发表于 2009-3-24 10:11:35 | 只看该作者
纯朴厚重的民族风情。
  [fly]   一杯茶 品人生沉浮  平常心 阅万千世界 [/fl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花 ( 鲁ICP备07009421

GMT+8, 2025-7-22 01:34 , Processed in 0.15600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