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既是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又是古代章回小说之滥觞,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历史演义。小说融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外交、法律、人才、伦理、宗教、史学、文学等方面的智能与精粹为一体。《图说三国演义》在图文互释的解读中,勾勒出三国人物与故事的来龙去脉,解析魏蜀吴三分天下的战争形势和谋略,让你轻松直观地领略原著的种种奥妙与魅力。
序 言
图文辉映的真正解读
段启明
在数以千计的中国古代通俗小说中,明代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与清代的《红楼梦》,是公认成就最高、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四大名著”,它们分别是古代小说传统分类中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世俗小说的代表作品。
“四大名著”本身博大精深的思想和卓然特异的审美价值,为读者提供了巨大的“阐释空间”,形成了“说不尽的《红楼梦》”、“说不尽的四大名著”的文化现象。这套“四大名著”的“图说系列”,正是关于四大名著众多“阐释”中可喜的新收获。
此套“图说系列”的每一种,都是由“人物”、“故事”、“寓意”、“篇外”及“附录”等几个部分组成的。“四大名著”作为文学作品,它的思想、意蕴、审美当然主要是通过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表现出来的。因此,当我们阅读、谈论这些作品的时候,理所当然地要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及其“寓意”有所把握。而时至今日对四大名著的纷纭众说,仁智之见,乃至种种奇谈怪论,也正在于此。我们应该感谢本书的编著者,他们在有关人物、故事及寓意的论述中,提出了很多很有启发性的观点,帮助读者正确解读名著的意蕴。例如《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或如文本所写:仁明宽厚,信义著于四海;或如世俗所讥:伪善无能,专会邀买人心。而《图说三国演义·皇叔之梦》一节中,则避免了上述的偏颇,既肯定了刘备的“仁义之心”、“屡败屡战”、“苦心经营”、“白手起家”而终成大业,又指出在“忠义的信条”束缚下,他所付出的“惨痛代价”。又如《图说红楼梦·雾中神女》一节对秦可卿的评介,虽然根据脂评而略涉“天香楼”故事,但主要还是就通行文本中的描写,强调了这个人物形象的“美丽温柔、待人周到”的特点,以及为她大办丧事乃是“尽显当时贾府家运兴隆”的意义。至于宝玉梦中之事,可卿与太虚幻境之缘,“层层迷雾”,自当另论。“但在作者(指雪芹)心中,她只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女性,薄命司里的一员”——这一观点则是极为明确的,决不会引出所谓废太子之女的怪论。
此系列名为“图说”,但其实并非简单地以插图来演绎故事情节。文字部分以对文本的解说、论析、介绍为主体,而书中100余幅精心绘制的插图,则形象地表现了解析的内容,图文相得益彰,增加了一目了然的直观性,让人阅读起来备感轻松又过目难忘。一页文字加一页图的形式所反映出的一种实事求是的“思路”,对读者绝对是有益的启发,读者可以循此去深入理解和感受作品所传递的不同时代的风貌、人生的追求、人性的善恶、世界的美与丑……此外,许多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在这样的图文辉映与条分缕析的梳理中不断呈现出来,又让人感到妙趣横生。
四大名著在海内外华人文化圈里,可以说是真正的“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与此同时,四大名著又无一例外地存在着无数令人困惑的“疑点”,引发了一代又一代的学人和读者不断地探索,并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学术领域,如“红学”、“水浒学”等等。“图说系列”的编著者,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现象,于是在四种“图说”中皆设有“篇外篇”一章,对四部名著各自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作者、成书过程、版本演变以及相关的一系列“专业”问题都作了简明的介绍和辨析。这些问题中,有的也许是较为枯燥的,但要真正读懂原著,却又是无可回避的不可不知的“知识”。有的则又饶有兴趣,为读者所乐于探讨,例如《图说西游记·悟空“血缘”之谜》一节,就孙悟空形象的渊源,介绍了鲁迅、胡适、季羡林等前辈学者的不同见解,这无疑会引起读者极大的兴趣,并扩展为关于文化的继承与交流的思考。当然,“篇外篇”所涉及的内容和问题,既有已成定论、取得共识的部分,也有至今争论不休的部分,对此,“图说系列”则主要采取了客观介绍、诸说并存的办法,简明扼要地把争论部分展示在读者的面前。
图说四大名著虽有一半篇幅是图画,但绝非仅仅是少儿读物。在我看来,这套图说四大名著,既有义理的分析、艺术的鉴赏,又有知识的传播、史料的汇集,既是名著导读之书,又是可供翻检的“工具书”,而所有这一切都是以图文相互诠释的形式体现出来,既简明直观又趣味盎然。因此,我相信,每一个善读“四大名著”的读者,也一定会喜爱这一套“图说四大名著”。
前 言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凝聚了先人的智能,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标志。
纵观世界文明史,中华文化是当今世上唯一仍在传承的古文明。为了让今人更多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艺术活力,我们编辑了图说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
编创宗旨:以弘扬民族文化为要旨,梳理原著庞杂的人物和情节。除了让读者一般地了解原著的故事情节,熟悉原著的人物外,还对原著的背景、寓意、版本等相关知识有较为全面的介绍,藉此扩大读者对原著的认识。
编创形式:兼顾知识性和趣味性,以“一页文字+一页图解”的形式,力求深入浅出,翻出新奇,从一个宽广的视野引导读者全方位了解原著和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
《三国演义》既是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又是古代章回小说之滥觞,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历史演义。小说描绘了公元三世纪近一个世纪的大动荡时代,展现了以曹*、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三国演义》并不简单复述三国人物和历史事实,它取材于历史又不拘泥于历史。小说一出世,就以其通俗易懂的风格,俯拾即是的智能权谋,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忠君爱民的英雄理想,一直广泛流传于茶坊酒肆、戏剧舞台、学舍书斋、街谈巷议之中。小说中“跃马檀溪”、“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精彩的故事,“马中赤兔,人中吕布”、“千里走单骑”等鲜活的形象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还广泛流传于海外。
《三国演义》融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外交、法律、人才、伦理、宗教、史学、文学等方面的智能与精粹为一体。长期以来,中国及海外的许多学者分别从文学艺术、人际关系、经营管理、商战谋略等角度对《三国演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本书共五大部分:
“人物篇”:结合《三国演义》的具体情节,以细致并新颖的角度分析《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还提及了《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与历史上同名人物的联系与区别。
“故事篇”:简单地介绍《三国演义》的故事线索,并挖掘相关的历史与人文知识。
“寓意篇”:从各个角度分析《三国演义》的寓意,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
“篇外篇”:介绍《三国演义》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原著的版本流传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等。
“附录”:《三国演义》大事年表,东汉、三国、晋初年号检索以及三国地名古今对照。
第壹章 人物篇
一、魏
1曹*:乱世奸雄
《三国演义》描写纷纷乱世,堪称“一世之雄”者,非曹孟德莫属。
曹*在《三国演义》中首次出场,作者就藉许劭之语定其为“乱世奸雄”,之后通过一系列政治、处世、用人及军事战争事例,论证了这一点。
曹*一生戎马倥偬,统一天下是其毕生愿望。当孙权年少、刘备寄人篱下时,曹*就已成长为杰出的军事统帅。自镇压黄巾起事始,曹*就以宏图大志为轴心,所到之处广聚人才,诱降义军,扩充军事实力。
讨伐董卓时,曹*高举“忠义”大旗,聚十八路诸侯,俨然核心领袖。尔后不失时机“挟天子令诸侯”,掌握了汉室大权。
少年时代就能“装病谗叔”离间父叔关系的曹*,有了汉献帝这块挡箭牌,更能名正言顺地除去其成就大业的绊脚石。他设计使心腹大患吕布、刘备、袁术等人互相争斗,坐获渔利。太尉杨彪是袁术的亲戚,曹*怕他作内应,密使人诬告杨彪通袁术,将其下狱。北海太守孔融据理力谏,曹*佯称:“此朝廷之意也,吾不知。”
随着势力的壮大,曹*的行动由隐蔽转为公开,大肆拓展地盘。官渡大战,他以弱胜强,大败河北之雄袁绍,尽得冀、幽、青、并四州,又相继灭掉刘表、张鲁等割据势力,结束了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统一了北方,为三国鼎立之局面揭开了序幕。
曹*雄心勃勃,之后继续逐鹿中原。面对孙权、刘备二强敌,曹*或集中兵力对付一方,或使两家相斗以从中获利。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再次率军攻打东吴,又乘夏侯渊占领陇右的时机,西取汉中,最终占得天下三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