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主要包括与刘三姐传说有关的自然山水。自然山水风光,既有宜州刘三姐的故乡——下枧河优美的自然风光,也有桂林丰盛的自然资源。宜州流河寨是电视剧《刘三姐》的拍摄地点,现在还保存有电视剧组留下来的刘三姐的乡楼和闺房,有颇具民族特色及观赏价值的民族茶楼,这些建筑都是木头建筑的,而传说中滋润刘三姐歌喉的下枧河的风光更是让迷恋,自治区副刘席袁凤兰一行游下枧河的感受“一进入青山的怀抱,满眼飞翠。阳春三月,万木复初,春山含笑。一路且行且游,美景不胜收。登龙州岛,环顾‘青山佳致压群峰’,神清气爽。上船游小龙,两岸茂竹连绵,山青水秀,简直是一篇真正的抒情诗:‘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⑩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下枧河的风光犹如自然的尤物,青翠欲滴。旅游核心的要素是游,游的对象是某个景观,宜州下枧河是刘三姐生长的地方,其自然风光属于一种静谧幽静的,这样的风光与桂林风光有相似之处,要使那山、那水、那竹具有独特的魅力,就要在其中加入文化因素。宜州作为刘三姐的故乡,刘三姐传说在宜州至今还有流传,利用这样一个古老的传说,这个美丽的故事,以及传说中的一则趣闻一段生活,都可以给资源产生点化作用,给这片山,这片水以旅游的灵气与活力,使静的自然资源变成动的资源,吸引着旅游者的注意力,让旅游者在青山绿水间找到共鸣。
桂林的风景。“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是得到中外游客认可的,但 “一种景象,一处风物,终究会被岁月剥离残蚀,而其内涵深厚的人文或历史底蕴,则其在外貌凋零后仍对观者有巨大的感召力”。⑾单纯的风景只给人一次赏心悦目,而这样的赏心悦目可以在时间老人的推动下变成云烟,不可长留,注入了文化的因素,其具有生生不息的无可比拟的魅力。广西的风景具有一定的感召力的,这种感召力或许只能说是一时“兴起”,要想使这种感召力发生长久的魅力,就需要给这些优美的风景加上“点睛之笔”,刘三姐文化在桂林山水的运用上应该说一笔巨大的财富。在20世纪50、60年代,占据人们内心的是刘三姐的影视形象,1961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彩色故事片《刘三姐》,风靡东南亚,影片拍摄的地点就是桂林。影片中的三美:美丽的山歌,美丽的山水,美丽的刘三姐,这三美充分展示了桂林的“美”,也给桂林带来了旅游业的发展,许多人慕名来广西工作,引来了许多人慕名来广西旅游的国内外游客。40多年来,刘三姐的歌唱到那里桂林山水的美就传到那里,刘三姐已成为桂林旅游的终身形象大使,感染了一代代人,游客对刘三姐的厚爱已与桂林那一片青山秀水密不可分,融为一体。桂林阳朔的刘三姐水上公园和大榕树是《刘三姐》的拍摄实景。刘三姐水上公园,指阳朔县城至普益乡江段的山水风光,它包括刘三姐对歌台,刘三姐实景剧场、刘三姐的家等一系列与刘三姐有关的景点,它因电影《刘三姐》大部分外景都在这一带拍摄而得名。这条线路的起点是阳朔县城的标志性的山峰——碧莲峰,电影《刘三姐》的对歌场面就在这里拍摄的,紧接着是漓江上最窈窕、最秀丽的书童山,电影《刘三姐》开头,刘三姐划着竹排,唱着山歌悠然现身的场面就在这里拍摄的,公园尽头是阳朔福利乡渡头村,《刘三姐》中刘三姐的家就在这里,银幕上,刘三姐就在这里用清茶、山歌接待远方的乡亲。大榕树是阳朔高田乡舍宝河畔的一棵高17米,树围7米,覆盖面积近千平方米,相传植于晋代,有1300多年的历史,传说刘三姐曾在大榕树下与阿牛哥对歌定情,电影《刘三姐》定情一幕也是在此拍摄的,因为有了这样一种传说,它才能在遍布广西的古榕树中成为一枝独秀,引来无数的游客,每年,游客接待量近百万人,一棵有了特殊意义的榕树旅游效益充分说明了自然景观文化附加值的重要性,正如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故事的发生地,现在已开发成旅游地,经营者不失时机地赋予城市中的每一件事物意义,其实,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本来就是作者笔下虚构的,如今的城市也只是众多城市中的一员,但因为是莎士比亚这样的世界著名的作家的一篇作品,这里就变成了万众瞩目的中心,尤其是年青人,因为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坚贞不渝的爱情,欣然向往,于此找到感情的共鸣。桂林山水只是一种秀丽的山水,她犹如“养在深闺”的少女,没有在大众面前流光溢彩,随着电影《刘三姐》的拍摄与放影,桂林的风景就深深地打动了世界各地的人们,但是,若不给她加上一些文化的“保护”功颂德,其魅力也会一天天地消失。一种简简单单的物品,当它只作为物的时候,它只有它本身的价值,而当它蕴含了某种文化的内涵时,它的经济效益是不可估量的。
人文资源
在人文资源这方面,具体说来是与刘三姐有关的民俗、民歌等。民俗是人们在劳动生活中形成的较为固定而独特的民族心理,它是一个民族特有的心理素质,具有独立性。民俗作为一种风俗,它是民族文化的具体表现,把民众融入旅游资源来开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使民族文化得到了继承与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在宜州所开设的“刘三姐民族风情游”中,特设了壮族的婚俗“背新娘”、竹竿舞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项目,置身宜州下枧河的游玩中,如同置身于歌的海洋中,也体验到歌仙故乡的浓浓的情意,寨中除了寨子里的“刘三姐”、“阿牛哥”表演抛绣球、竹竿舞,还有主客共同表演的情趣横生的“背新娘”,“对歌”等活动,从游客中选出“大郎”“二郎”背新娘过独木桥,让旅游者感受壮族取新娘的艰辛。从游客中选出“莫怀仁”、“阿牛哥”、“秀才”等进行模拟的刘三姐对歌,让游客在对中体验当年刘三姐对歌的情景。游客在游览美丽的山水中体验壮族的独特的婚俗,感受浓浓的民族风情,在这样的亲身体验中,刘三姐的歌便成了游客不能忘记的文化了,刘三姐文化也得到了新传承了。在刘三姐水上公园,经营者有意识地组织渔人在漓江上划竹排、赶鹰、捕鱼,安排壮族姑娘身着红装、戴着斗笠,形如刘三姐划着小般向游客悠然驶来,从而营造一种置身于刘三姐故乡的氛围。在渡头村刘三姐的家,有唱茶、对歌、寻郎等民俗活动。组织娱乐活动改变了游客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欣赏的静的交流,民俗活动的参与是一种动的体验。自己参与了就增加一种投入的感动、忘情的兴奋。正如陕西延安地区的导游,扎起了白头巾,系起了红腰带,敲响了安寨鼓,唱起了兰花花,人们在游玩之际被深深地打动的是那蕴含的深深的文化。让旅游深留心中的不仅仅是风景,还有一种至情的文化,这就需要我们经营者在旅游中投入文化的因素,提高旅游的经济效益。在刘三姐文化中,山歌是刘三姐文化的核心,如果在旅游项目中增加对歌的项目,游客就好像进入了广西的歌圩,在青山绿水间释放自己。现在,刘三姐的歌碟已经录制好并有销售了,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三、刘三姐品牌与经济发展
刘三姐文化资源在旅游方面是文化内涵与优美的自然风景、独特的民族风情相结合而形成的巨大的经济效益,“越是民族的,越世界的,就越是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⒀刘三姐文化代表的是广西壮民族的文化,旅游业利用刘三姐文化促进了旅游的发展,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下面从三个方面来论证刘三姐文化对广西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招商引资。改革开放以来,广西结合商贸活动在种地举行民歌节、山歌会、歌王大赛等文化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刘三姐这一文化品牌的价值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由精神裂变为物质,再由物质推动精神向有形方向发展和转化的过程。让我们把眼光放到1999年、2000年、2001年南宁举办大型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以及所取得的效果来看,民歌艺术节中,广西请了各国的民歌艺术家代表,请来了国内、港澳台地区的明星,明星们用全新的唱法传唱各族的民歌,使民歌得以传承。于此同时,政府也通过民歌节进行招商引资活动。广西借着民歌艺术节进行经贸洽谈、商品展示会,经贸洽谈、商品展销成果喜人,成果丰硕,签订投资项目多,总投资数额大,举办“国际民歌艺术节”真正达到了“文艺搭台,经济唱戏”的目的。
二、发展“购”市场。行家分析,在旅游六大要素中“购”的弹性最大,旅游者每到一个地方旅游,总是希望能带回当地的名优特产回去当留念,以示自己曾到某地游过。曾有经济学家指出,旅客到某一座城市,某一个风景区去旅游时,其用于购买纪念品的平均支出为30元上下,按此计算,其潜在的购买力还是一笔可观的数目,旅游纪念品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2000年广西投资洽谈会上桂林展出的绣球、工艺扇、装饰扇、桂林山水木刻木雕等,一位台湾的女士一口气选购了十多个绣球。绣球是广西壮族特色的工艺品,是壮族青年表达爱情的信物,也是与刘三姐文化有关的生活用品。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期间还有绣有“歌娃娃”的小布袋等饰物,在市场上也十分地走俏。这些物品一旦与文化挂上钩,就能登堂入室,越洋过海,迎宾送客了。可见,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是随着时代与经济的关系更加密切。
三、发扬广西的名小吃。在吃的方面,旅游无外乎是想吃一种“地方特色”,广西的地方特色有五色糯米饭、黑粽子、竹筒饭等都是少数民族风味,很爱顾客欢迎。“旅游兴则百业旺”,在刘三姐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广西的旅游业得到一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各个行业的发展。举办“国际民歌艺术节”还在餐饮方面带来发展,如,“唱天下民歌,品天下美食”的美食节宣扬了“吃在广西”的传统,推广广西的特色菜,给餐饮业带来生机。此外,还可利用刘三姐文化资源开设刘三姐餐馆、刘三姐菜系、阿牛哥餐馆等,让商品、企业等赋予文化的气息,增加了一种无形的魅力,同时,商品也在增加了文化内涵中增加了经济效益。通过对刘三姐文化品牌的开发,把与刘三姐有关的民俗风情,民族艺术、山水风光以及与之有关的其他项目,向全世界宣传,给广西经济带来无形的资产,对广西经济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此外,刘三姐文化在经济方面的运营中,不仅打造旅游品牌,还将其与商业联系,打造商业品牌,现广西已打造的香烟品牌——刘三姐,成为广西知名品牌,刘三姐集团也成为广西一个知名的企业。刘三姐香烟、刘三姐集团都是直接运用知名人士作为产品、企业的名称,利用刘三姐的文化内涵,使企业、商品的品牌赋予人格化,真正达到塑造品牌效应的作用。
文化经济是一笔丰厚的资源,广西旅游对刘三姐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是全方位的,从山歌的歌圩、山水景观,民俗工艺品,文化品牌等诸多方面,今天研究刘三姐文化品牌,就是要形成具有广西风格,文化特色,如何在自然景观中增加文化附加值,如何使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这是一个有待旅游经营者、政府考虑的问题。
广西大型壮族舞剧《妈勒访天边》

妈勒访天边》是通过壮族民间传说中的母子二人克服重重困难, “访天边” 为贫困的壮乡父老寻找光明和温暖的的古老故事,展示壮民族积极向上、不屈不挠、勇于开拓和不断进取的民族精神,激励广大青少年及群众发扬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精神。《妈勒访天边》由南宁市艺术剧院经过六年打造而成。
者兔:壮族“风流街”

“正月春风戏,二月水清亮,家家贺新禧,人人扮花香。”这是壮乡广南三月的欢乐颂。每年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属虎、属龙、属马日,广南壮族大都要到那伦、者兔、旧莫等地赶“花街”,或称“歌街”、“歌会”。这是壮族青年一年一度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节庆活动。壮族传统三月花街节,是稻作民族传统的贸易节和“部落首脑结盟”节;是壮家“毕侬滇”串亲节和传统“情人节”;是规模宏大的壮乡“春歌”节!它是壮族历史文化的载体,是人类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