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地区文艺
满族文学简史
满族创造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入关前,用满文写有《满文老档》、《满洲实录》,用满文翻译过《孟子》、《三国演义》、《资治通鉴》等。
入关后,迅速吸收汉族文化,涌现出一批满族作家和学者,用汉文写出了不少不朽的著作。如清初纳兰性德的《纳兰词》、曹雪芹的《红楼梦》、罗常培的汉语音韵学和汉语方言著作《汉语音韵学导论》以及老舍的大量优秀文学作品等等。
今天的满族是以明代女真人为主体,掺入了一部分汉族、蒙古族和其他民族形成的新的民族共同体。在漫长的岁月里,满族及其先人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康熙帝主持编修的《数理精蕴》、《历象考成》、《皇舆全览图》有重要扔科学价值。乾隆帝主持编修的《四库全书》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满文老档》、《满文太祖实录》、《异域录》、《清文典要》以及满译汉文名著《三国演义》、《西厢记》、《金瓶梅》、《聊斋志异》等,把满文提高到一个空前程度,同时,出现了一批灿如群星的满族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纳兰性德、西林太清、昭、完颜悦姑、永琪、拉布敦、伊桑阿等就是其中的姣姣者。满洲正白旗包衣裳管领下人曹雪芹著的《红楼梦》是满汉文化交融的结晶,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解放前后,满族中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如老舍的《骆驼祥子》、《茶馆》等等家喻户晓的作品,另外程砚秋、罗常培也是杰出的代表人物。
满族的春节
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
古老民族 神秘传说
说到努尔哈赤与他创建后金的时候,我们必须先来说说满族。满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满族,始称满洲(Manju),也译作“曼珠”,虽然是明代末年才出现的一个新民族称谓,但她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在漫长的岁月里,其先民就在祖国东北的“白山黑水”间生息繁衍,为开发祖国的东北地区,丰富社国的灿烂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自身也经历了复杂的变化过程。
满族的先世,先秦时叫肃慎,汉、三国时称挹娄,南北朝、隋、唐时改称勿吉和靺鞨,辽、宋、金、元、明时统称女真。后金天聪九年(1635年),由清太宗皇太极定本族名为“满洲”,从此满族的名称便正式出现了。
满洲的起源有个美丽的传说。长白山之东北布库里山下,有一湖泊叫布勒瑚里,有一天从天上降下来3个仙女到湖里洗澡。这3 个仙女,大姐叫恩石伦,二姐叫正石伦,三妹叫佛石伦。他们洗完澡上岸时,有一只神鹊飞来,嘴里衔着一颗红果,放在了三妹佛石伦的衣服上。佛石伦拾起色彩鲜妍的红果爱不释手,便入入口中。待她穿衣服时,一不小心把红果咽到肚子里,因此怀了孕。当她两个姐姐穿好衣服,准备回天宫时,她却离不开地面了。
大姐和二姐仔细给三妹检查一番之后说:“这是天授妊娠于你,等你生产以后,身子轻了再回去罢。”说完便告别了三妹,飘然升一。不久,佛石伦生下一个男孩。她对儿子说:“你是奉天之命生在人间的,让你去平息暴乱,安邦定国。”说完,她做了一只小木船,让儿子从在上边,顺流而下。然后自己凌空而起,返回天庭。
男孩按照母亲的旨意,乘船来到一个有人居住的地方,此地便是长白山东南的鄂多理城。城内住有3个姓氏,他们互争雄长,终日厮杀。当时有一个到河边取水,他突然见到一个举止奇异,相貌异常的男孩,折柳为椅,端端正正独坐其上。他返回城内告诉争斗的人们。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后停止了争斗,一同到河边观看。大家一见,果然是非常之人。男孩对大家说:“我是天女佛石伦所生,姓爱新觉罗,名叫布库里雍顺,天降我是来平定大乱的,今后你们再也不要互相残杀了。”
大家听其所言,都很敬佩他,共同推举他为本城首领,并将一个叫百里的女子嫁给他为妻。从此,他就变成了这个民族的首领,后来满族的先人称他为始祖。
这个神话,早在满族先世女真人居住的部落就广为流传。清太宗即位后,主持编纂清代早期文献时,把它写进了史册,从此成为清朝“钦定”的始祖“历史”,经过大肆渲染,曾为广大满族人民家喻户晓。清朝皇室试图借助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满洲的台祖,是天女所生,清朝的发祥地就是长白山。长白山就成了神圣所在。长白山以东约50公里处有一个叫红土山的地方,下有圆池,“池深而圆,形如荷叶”。据说这个圆池就是三仙女沐浴的布勒瑚里源,似乎于池西南侧立“天女浴躬碑”,以来纪念。
天女生了天主,天主就要生天子。这个神话到了明代又引出了一段故事。还是在嘉靖皇帝当政的时候,有一天他突然发现东半天上有望不断的紫气滚滚而来,好像有一条神龙在腾云驾雾。他怕自己被篡位,想出一个降龙的办法,于是就批到一个叫邢建陵的风水先生,去东北把龙脉破除。
邢建陵领了一班人马来到东北,凡是他认为能藏龙有山洞,都叫人在龙脖子上挖一道大深沟,意思是割断龙首,掐断龙脉,锁住了龙气。他一路共破了11条龙脉。这天就剩下最后一条神龙没有制服了,他心中暗暗高兴,偷偷做起了破掉此脉,便可凯旋回京,到那时高官得坐,骏马得骑的美梦。便他们刚一动手时,突然狂风大作,闪电雷雨,只见云雾中一条金龙对他们左顾右看,然后腾空而去。他们立即追赶,但撵了一冬带八夏也没撵上,最后连个人影也看不见。他仰天长叹:“如此悬龙,无法捉拿”,只好带部下沮丧而归。
在此之后,真龙果然出世了。有个叫小罕子的女真的和他父亲到广宁贩卖人参,当卖完人参时,不幸父亲患疾病而亡,他将父亲火化,并钉了骨龙匣,装上父亲 的骨灰准备背回老家长白山。当他走到新宾永陵时,天黑,就到客栈住宿,但店主却不让他带骨灰匣住店。无奈,他只好摊贩骨灰匣拿出,并放到村外一棵大榆树的树丫中间,准备次日天亮再取走。第二天,他前去取骨灰匣,但到那儿一看,一夜之间在树后立了个土堆,表示父亲葬在这里。后来小罕子成了一代真龙天子。据占星家说:那条神龙就在这棵树上悬卧着,当时置骨灰匣的地方就是悬龙穴。
新宾永陵宫里有一株大榆树,当年乾隆祭祖时曾作《神树赋》,此树清末死亡,至今仍能看到遗迹。
尽管这些感人的故事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但从中却反映出满族始祖的影子,这说明他们过去曾经住在北方,而且是经过迁徙来到抚顺新宾地区。
满族忌食狗肉之谜
大家都知道,满族人忌服狗皮,忌食狗肉,然而,要问起来他们的这个风俗是怎样形成的,他们为什么要忌食狗肉呢?对于这个问题,不论是满族人自己,还是民俗专家,至今仍然是见仁见智,找不到大家认可的答案。关于满族人忌食狗肉的原因,目前主要有三种说法,但每种说法都不十分令人信服。
一是义犬救罕王说。此说源于满族的民间故事,便说法亦不相同,一说努尔哈赤脚上有红痣,被明辽东总兵李成梁所忌,欲杀之。努尔哈赤在李成梁小妾的帮助下骑青马带犬逃出,明兵随后追来,先射杀青马,努尔哈赤逃入河边芦苇中,因过度疲劳而睡去明兵找不到努尔哈赤,就放火烧荒,那狗见罕王不醒,就跳到河中浸透全身,再跑到他身边,把苇草淋湿,狗反复这样做,罕王得救,而狗累死。罕王发誓,再不食狗肉。闫崇年《努尔哈赤传》采用了这个说法。而春风文艺出版社的《满族民间故事选》第二集中《义犬的故事》却说:萨尔浒大捷后,罕王努尔哈赤大宴群臣将士,其叔龙敦早有篡权野心,乘机将罕王灌醉后送回大帐,龙敦见罕王大醉,而周围又无人,拔钢刀欲杀之,此时,罕王养的一条大黄狗,忽然窜到帐内,先咬醒罕王,再向龙敦扑去,咬伤龙敦后,被龙敦所杀,但罕王已醒,很快杀死了龙敦,平定了叛乱。于是老罕王厚葬了黄狗,并下令不准再吃狗肉、穿戴狗皮。应该说,这两个传说后面的历史真实性都是不可靠的。努尔哈赤不仅没有一个叫龙敦的叔叔,而且其被李成梁哺养过,只因脚长红痣,险些被害,多亏成梁小妾和义犬相救的故事亦属附会。再说努尔哈赤如果曾正式下令不许食狗肉,《满文老档》应该有记载。因此,一个晚出的故事能影响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风俗的说法,其真实性本身就是值得怀疑的。
二是源于满族先人的风俗说。赵宏《略谈满族文化之饮食习俗》认为:“考诸史籍,实因满族先人在古代长期的渔猎生活中,狗对人们的经济生活起到过重要的帮手作用,后来人们不忍心杀食其肉,逐渐形成了忌食狗肉的习俗。”此说看似有道理,因为风俗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按着这一说法,满族的先人就已经不食狗肉了。我们知道满族的先人是女真人。如果女真人不食狗肉,此说就成立了,然而,事实不是这样的。南宋马护《茅斋自叙》一书中写到了“金初女真风俗”,书中说:“遇阿骨打与诸酋共食,则于炕上用矮台子或木盘相接,人置稗饭一碗,加匕其上,列齑韭、野蒜、长爪,皆盐渍者,别以木碟盛猪,羊……犬……虾蟆等肉,或燔,或烹,或生脔……”阿骨打是完颜部女真人,是大金国的创建者。在他们宴桌上有狗肉,在吃法是即可以燔烤,又可以烹煮,还可以生吃。这显然否定了满族的先人——女真族人已经有了不食狗肉风俗的说法。
三是图腾崇拜说。孙文良主编的《满族大辞典》中提到了此说:“狗是满族氏族制时期图腾崇拜之动物,故部人不得服其皮,食其肉。”我们知道,满族之称始于皇太极天聪九年(1635年)此时,满洲八旗已经占有了辽东,其社会性质已经基本上进入了封建社会,已经不存在原始的氏族制度。如果说满族的忌食狗肉的风俗源于氏族时期的图腾崇拜的话,那不应该始于满族,而应该始于满族的祖先,按现在通行的说法,肃慎、勿吉、挹娄、女真分别是满族的祖先在不同时代的称呼。女真之后改称为满洲(满族)。前面已经证明女真人至少在阿骨打时期是食狗肉的。就是说,要么满族的早期先人没有狗图腾崇拜之说,要么就是虽有此说但到金太祖阿骨打时已经废止了。不管怎样,将满族忌食狗肉跟他们祖先的图腾崇拜联系起来的说法,还缺乏根据。
最近一个朋友跟我说:“民族风俗就是民族风俗,干嘛一定要找到它的来源呢?”我想,他的说法也许有一定道理。那么就让满族人忌食狗肉这个风俗和“为什么不食狗肉这个谜”一起流传下去吧。
满族的“三大怪”
在关东地区,满族的日常生活中,流传有“三怪”。
先说第一怪:“窗户纸糊在外”。在农村没普遍安玻璃窗户前,都用纸糊窗户。诀窍是分上、下两扇,用软杂木制做的。上扇窗户用木条制成盘肠式的小方格,下扇窗户也是用木条制成均匀的小方格,并用窗户斗固定。一年四季都用“毛头纸”又称“高丽纸”糊在窗楞的外边。“毛头纸”是用麻绳头作原料,人工抄漂而成。纸稍厚,迎着阳光看,有网状及麻丝,所以此纸坚固耐用。但糊上窗户后室内光线暗淡。窗户纸糊在外面主要原因是冬天窗楞不存雪,不存“气流水”,保暖性强。为了使窗户明亮,要用豆油、芝麻油、麻籽油涂在窗户纸上,叫做“油窗花”,做法是用棉花搓成团,缠在吃饭用的筷子头上,把油放在小碗里,棉团沾满油后,往窗户纸上画成“X”、“◇”等图案,待油润干后,窗户增强了亮度,窗户纸既坚固耐用,蚊蝇又不往窗户上落。后来社会进步了,窗户安装了玻璃,窗户纸也不见了,自然也不用“油窗花”了。
再说第二怪:“女人叨个旱烟袋”。吸烟是满族的传统习惯。烟袋构造简单,由三部分组成。有装烟的“锅”,通称烟袋锅;有木制的烟袋杆;有吸烟用的烟嘴。烟袋锅有铜质的,嘴为玉石、翡翠、玛瑙等,地位、身份高贵人家的烟袋价值昂贵。
再说第三怪:“养活小孩吊起来”。东北地区的满族哄小孩用一种叫做“摇车”的工具。它用椴木片、秋木片围做成船形的(类似摩托车斗的样子)车,深约40-50厘米,长约90厘米左右。在它的四周涂上红色,画有龙、凤或“万字”图案,有的写上长命百岁、富贵有余等祝福的字样,一般的婴儿出生五六个月就坐摇车。
在农村,每家室内天棚都绑一个横木杆,叫棚杆,专门留做挂摇车用。棚杆系上呈V形双股绳,下端安上两个铜圈,上端系在杆上。摇车两头各系有双股的绳,每股绳上拴有挂钩,挂在杆上的铜圈上,“摇车”平稳地吊起来。将婴儿放在车里,用手轻轻推动,逐渐增加高度和速度,边悠边唱小曲,小孩就安稳地睡觉了。
满族文字与书法
沈阳满族民俗村采用辽宁北部出产的天然巨型石柱,修建了表现满族历代文字演变以及清朝、现代满族书法艺术的石碑林。
满族古称肃慎、靺鞨、女真,长期以来,有语言,没有文字。
到了汉族唐朝时期,公元698年,满族先民靺鞨人在现今牡丹江地区,建立了“震国”,其首领大怍荣受大唐册封为“渤海郡王”,即古渤海国。渤海国历经15代国王,229年。后被契丹族建立的“辽”所灭。当时渤海国民间使用的是古老的原始森林象形符号(原始象形文字),其上层人物及官方通用汉字。
大约在五代时期,黑水靺鞨在物竞天择的演化过程中,逐渐兴旺起来,改称女真。辽灭渤海国后,恐女真人为患,将数千大户迁于辽阳之南,号“熟女真”;散居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各部落称“生女真”
时间到了公元1115年,生女真的完颜部强盛起来,在现今黑龙江阿城地区建立了大金帝国。与辽、宋对峙的大金朝时代,由完颜希尹仿汉字和契丹字创制成女真文(金文)。蒙古灭大金后,其文字也随着消亡。
到了明末清初,女真建州部努尔哈赤崛起,建立大金(史称后金)。努尔哈赤于1599年,命额尔德尼等人借用蒙古字创造出老满文。到了天命八年(1623年),由达海对老满文进行了关键性改革,使之臻于完善,也就是有圈点的满文。满文使用了二百多年,对满族文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到了满族问鼎中原,统一全国之后,满文逐渐被汉字所代替。
满族人在入主中原之后,逐渐学习汉族年代久远的语言、文字。对汉字学习和应用的普遍性,使提高书写艺术性成为必然趋势,一批满族书画爱好者随之出现。到了康、乾盛世,直至嘉庆年间,满族上层社会书法家以群体规模登上文坛。后经辛亥革命、新中国建立至今,满族书法作为中国多民族大家庭文化的一部分,长盛不衰。
满族民俗村的“石碑林”共分为五个部分:一、古渤海国民间使用的满族原始象形文字;二、大金朝借鉴契丹文和汉字创制的女真文 (金文);三、努尔哈赤时期在蒙古文字基础上创制的满文;四、清代皇帝书法作品;五、清代、近现代满族书法名家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