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60|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民族民俗] 清明古诗集锦

[复制链接]

3524

主题

6785

帖子

214748万

积分

风云使者

追颠使者

积分
2147483647

灌水大师勋章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社区建设勋章财富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9-11 08:37: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清明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淮南子》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关于“清明”两字的来历,《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承继着许多约定俗成的习惯和活动,催发着无数诗人骚客的诗情雅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


  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有清明扫墓祀祖的习俗。这一天,人们要扶老携幼来到墓地,将酒食果品供祭亲人墓前,然后焚化纸钱进行祭拜。白居易有《寒食野望吟》诗:“乌啼鹊躁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写的正是清明节扫墓祭祀,缅怀先人,追悼亡灵的凄惨情景。写哀思逝者悲痛心情的,似乎要数高翥《清明》一诗最为著名,诗云:“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日暮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苏轼的《江城子》词是清明悼亡词中的杰作,“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情感真挚,催人泪下,一代豪放派词人竟能写出如此缠绵婉约的词句,可见其对亡妻的思念之深。而在清明这一天,对于那些羁留异乡的人们,则只能在漂泊的地方感应清明的气息和呼唤,用自己独特的方式遥遥祭告,正如权德舆所云:“自叹清明在远方,桐花覆水葛溪长。家人定是持新火,点作孤灯照洞房。”陆游也有“犹及清明可到家”的哀婉诗句,道出了千万游子清明盼归与亲人团聚的心声,流露出淡淡的无奈和惆怅……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寒食野望吟

(唐)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韩道士

【唐】白居易

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

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

中桥车马长无已,下渡舟航亦不闲。

冢墓累累人扰扰,辽东怅望鹤飞还。

清明日观妓舞听客诗

【唐】白居易

看舞颜如玉,听诗韵似金。

绮罗从许笑,弦管不妨吟。

可惜春风老,无嫌酒盏深。

辞花送寒食,并在此时心。

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

【唐】戴叔伦

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

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

传镜看华发,持杯话故乡。

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

寒食清明日早赴王门率成

【唐】李峤

游客趋梁邸,朝光入楚台。

槐烟乘晓散,榆火应春开。

日带晴虹上,花随早蝶来。

雄风乘令节,馀吹拂轻灰。

长安清明言怀

(唐)顾非熊

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

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两初晴。

清明日狸渡道中

(宋)范成大

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

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

石马当道立,纸鸢鸣半空。

墦间人散后,乌鸟正西东。

清明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墳上子孙来?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09-9-11 08:48:45 | 只看该作者
花鸟鱼虫,就不养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

帖子

1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
板凳
发表于 2009-9-13 08:51:45 | 只看该作者

庆祖国六十华诞,忆往昔峥嵘岁月

当我们洋溢着青春的美好,沉浸在幸福的日子里时,祖国妈妈的六十生日已悄悄向我们走来.
六十年,多么短暂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一样;六十年,又是多么漫长的日子,从那个战火纷飞、衣不敝体、饥不择食的岁月,到如今祖国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犹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
我生在农民家,长在农民家,从小是听着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讲那些曾经发生并永远值得铭记的故事长大的,所以从我爷爷到爸爸再到我、到现在,也算是能见证祖国发展的一份子!
人民的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但三代人生活的点点滴滴却能逐渐形成鲜明的对比!
奶奶说:解放前,地主的势力很庞大,农民一年到头,两年到晚的要交租,结果租一交,自己能吃的东西简直是屈指可数,再加上奶奶的母亲过世的早,父亲又娶个后妈,小小年经不仅要承受家里的劳动力压力,还要承受来自己后妈的虐待,经常吃不饱,穿不暧,读书识字更是想都不敢想!现在我奶奶都70多岁了,还闲不下来,一天到晚,不找点事做感觉不舒服,依然维持着起早贪黑的生活状态.
爸爸说:他们出生的那个年代,由于要通过劳动来挣的“公分”,所以家里比较重视劳动力,再加上爷爷奶奶们思想比较封建,重男轻女的思想在那个时候有很大的体现,从我有五个姑姑,2个叔叔就能够看的出来,正因为这样,爸爸他们从小到大,日子过的不是很美好!毕竟1个大饼有8个人来分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那个时候,通常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有白米饭可以吃,杀半个猪可以管一年,一件衣服、一双鞋(一般是布鞋)可以穿到补的不能再补.
拿读书来说:我常听到爸妈的感叹:那个时候读书的学费很便宜,小学几块,中学十几块,大学几百块,可是因为家里穷,读不起书,一般都只读完初中就下地劳动了,就算在读书的时候,放学后也是要帮家里忙的.所以现在他们时刻让我铭记“要好好读书”!
现在到我说了:
我出生在80年代末,一路走过来,感受着时代变迁所承载的美好,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身上以及联系到自己身上,所感悟的事与物颇多!九几年的时候,家里也还很穷,由于爸爸兄妹多,自己立家后要分家,所以屋里屋外几乎也是一贫如洗,但他们坚信“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因为是农民,所以田地是他们最亲密的伙伴,几乎一年到头,两年到末大部分的时间也是在田埂上度过的,当然也包括我的童年!
当年我读书的时候是95年,学前班的学费是200元,那个时候学校没有条件住读,自己只能走路上学,那个时候我最喜欢的季节就是夏天和秋天了,因为老家那边的冬天和初春是比较寒冷,再加上早上天亮的比较晚,如果早上八点上学的话,早上起码要六点多起来,那个时候还是黑蒙蒙的,一个人上学的话说真的有点害怕,还好,那个时候村里有几个比我大的同学,上学是一起,放学也是一起的,现在想想还真怀念那段日子!
后来,升初中的时候,就到镇上住校去了,每天不用起早了,不过7点左右的时候也要做早*、晨读,然后开始每一周的住校学习生活,说实在的,刚上初一那段时间很不习惯,第一次感受到什么叫做“度日如年”.因为住校,所以生活费是那几天的生活支柱,我的同学们有的只有几块钱,有的一周固定10元,而我有的时候是10元,有的时候是12元,偶尔妈妈还能给个15元,那个时候的生活费只要付米饭钱就好,至于菜嘛,普遍都是家里自制的咸菜! 所以我自己有时候还可以存点“小钱”呵呵!
再后来,当年我初中毕业后,由于中考的失利,让我重新思考着人生,曾经很彷徨,也很无奈,但我再三斟酌,最终在爸妈以及父老乡亲的劝说下,选择了城里一所有名的职中,去学计算机去了,学计算机也是住校,不过不是一周回家一趟,而是半年才能回家一次,不过生活费到时翻了几十倍速,经过几年的磨拳擦掌,后来也就踏上了许多人都驻足的路---打工族的生活!
到了深圳,才知道原来自己是如何的“坐井观天”什么高楼大厦、车如马龙全都尽收眼底.的确,世界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也并不在是因为自己到了深圳才发现的,从十几年前自己出生的时候到现在,自己生活的各方面也是在发生着变化,只是没有那么大而已,毕竟自己只能置身在学校里,感受的全是书本上的知识,所以对社会的发展了解的并不那么的清楚,再说了,内陆地区和沿海城市的发展是有很大差别的.
现在我在一家电子厂做业务助理,感受着时代进步所带给自己的享受,天热的时候有空调,想家的时候有手机、电话,饿了的时候有冰箱、电磁卢,外出的时候可以以车代步,回老家的时候有飞机、火车、汽车来选择!
在外工作几年,身处在繁华喧闹的都市,感受着身边的人儿谈着自己各种不同的经历,现在国家政策好了,农民的孩子读书家里都可以不用交学费了,还有补助了,现在读初中的人不是初一、初二,而是七年级,八年级,以前我们上初中才能摸的着的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现在都普及到小学生的教室了,以前上初中的时候才会说“Hello”现在的三岁小孩儿都会说“Bye-bye…
像上面这种变化有许多许多,我所例举的只能算是“九牛一毛”而已,总而言之,不同时代出生的人可以感受祖国不同的变化,但是,在这个千年难逢的日子里,我想所有的中华儿女却有着同样的感动和祝福:愿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更加和谐,也更加辉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09-9-13 14:47:28 | 只看该作者
       古人在诗、词、歌、赋的造诣上,超过今人许许多多!
相识是缘分,共事做朋友! 我喜欢养鸟,爱收藏鸟笼! 开旅游客车,诚交天下朋友! 电话;138012636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5

主题

4589

帖子

1064

积分

认证会员

积分
1064

灌水大师勋章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财富勋章社区居民

5#
发表于 2009-9-20 14:21:18 | 只看该作者
   最著名的要数

清明
【唐】杜牧
[fly]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fly] [move]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且以喜乐,且以永日。宛其死矣,他人入室。 [/mov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花 ( 鲁ICP备07009421

GMT+8, 2025-8-10 13:03 , Processed in 0.12480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