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沱茶 发表于 2010-12-22 21:38:41

各种紫砂泥料详解

净水泥,清清晰楚,在矿粉中只加水而制成的紫砂泥料。按字面意思理解,净水泥是指泥料的一种加工方法,即单一矿源(加水)制作的泥料。与净水泥相对应的,是拼泥,即用几种矿料拼制而成的泥料,当然,除了矿粉外,也要加水。
  但是习惯上,净水泥特指一种较嫩的紫砂泥,烧结后呈色深的砖红色(比砖红色深一些,有点像较浅的腐乳汁的颜色),特点是坯体云母显著,颗粒大小(包括云母片的大小)随加工目数而定。
  记住,云母亮度显著,是净水泥最大的特征。
  根据经验,但凡传统方法炼制的紫泥,在烧结(温度)范围内(氧化气氛),都会呈现净水泥的特征(除非经由酸洗去掉云母),温度继承进步,颜色由较深的砖红逐渐变为紫、黑紫。但是有些紫泥没等到呈现黑紫的时候,就开始出气泡或针眼了。这是由于泥料中有机物含量较多,高温下有机物发成化学反应,融化,并且天生氧气、一氧化碳等气体。这些气体受热继承膨胀,鼓起溶液,产气愤泡现象,膨胀到一定程度,气泡破裂,溶液收缩,破裂处最后形成针眼状大小的洞,烧成后,此处坯体呈现针眼状。
老的紫泥,有机物含量较少,云母也较少(云母,即硅酸盐的聚合物),所以熔点高,烧结温度也高,烧结温域广。
  形象地说,一群紫泥在横向温度标记的跑道上赛跑,嫩紫泥跑到500米就累瘫了,老紫泥还能往前跑,最后一个累瘫的,是底槽青。

老沱茶 发表于 2010-12-22 21:38:56

红泥和朱泥
  紫砂的名称,多因循传统。跟着矿源种类不断丰硕,传统划分方法的局限性就日益显现——概念混乱,及由此带来的以假充真、以次充好。
  通说以为,红泥,是按烧成品颜色分类的紫砂。这个定义至今没有发现纰漏。但假如倒推,就会发现题目良多,同称红泥,此红泥与彼红泥从矿料、泥性、到烧成效果,都差异很大,不得不细分。
  首先,红泥分为大红泥和小红泥两大类。大红泥,矿料就是红的,石英含量高,属于砂质岩。成品除颜色外,与紫泥相同。小红泥,矿料土黄(有些是青黄,有些是嫩黄),属于黏土类,尽管矿料也呈块状,但属于泥质岩。泥料很黏,收缩(干燥收缩和烧制收缩)比例大,制作工艺要求较高,烧成率低,轻易开裂。
  看见矿料,大红泥与小红泥很轻易区分,但对于无缘见到矿料的泛博消费者来说,只能从成品上来鉴别。大红泥,砂性重,颗粒脉络清楚,透气性好,有泡养效果;小红泥,黏土性,烧结后磁化,没天然颗粒感,不透气,泡养效果微小。为降低工艺难度、增加透气性,一般会经由物理方法进行处理:掺砂。生砂,即泥料干燥后再磨成一定目数的粉;熟砂,即初步烧结后再磨成粉。有经验的玩壶人一看就能分辨出来(掺熟砂,颗粒圆滑;掺熟砂,颗粒凸显)。但不管是用通粉仍是掺砂,小红泥作品细看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皱纹。但是有一种小红泥,砂性比其他小红泥较重(但也不如紫砂),这就是黄龙山小红泥,一般分布在黄石和紫砂矿层之间。
  常见的小红泥有黄龙山小红泥、红卫路小煤窑小红泥、赵庄山小红泥(存世量很少了)、川埠小红泥(实在红卫路、赵庄山,也应该属于川埠)、浙江梅山小红泥、安徽广德小红泥。在小红泥中,又有一种很嫩很纯的,鹅黄色,为小红泥的精品,矿源很少。为示区别,称为朱泥。
  大红泥,常见的是红皮龙、降坡红泥,但是相对来说矿料存世也很少(实在前几年出矿良多,但是被滥用,现在觉得好了矿源却没了),现在价格都比较高。大红泥中最为稀少的是大红袍,假如别的大红泥是肉汤,大红袍则是肉汤浓缩而成的味精,矿源极为稀少,更由于俞国良的一把四方传炉而身价不菲,不管是原矿仍是泥料,市场上根本见不到。
  从成品区分大红泥仍是小红泥,不仅要看颜色,更要看颗粒。由于制泥方法也良多,颜色可以通过冲浆调整,但是颗粒,却有如秃头上的虱子,无法掩盖。通粉,颗粒天然分布,会很平均;掺砂,颗粒分布不平均;冲浆,颗粒呈平原上的细小丘陵状。
只看颜色,肯定会上当。一般朱泥(实在良多是小红泥)制作难度大,烧成率低,做的人少,所以价格相对来说要高一些。所以朱泥,往往是高价格的卖点。
  小红泥矿源良多,其中的精品(真正的朱泥)则较少,但也能见到。只有技艺较高的工手才会冒着风险用这样稀少的泥料。

老沱茶 发表于 2010-12-22 21:39:10

本山绿泥、本山段泥与段泥
  绿泥,是因矿料生产时的颜色而命名的一类紫砂泥。本山,即黄龙山。跟着紫砂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的紫砂矿料越发显得稀少,于是一些非产自黄龙山的紫砂矿料(主要生产于也属丁山的川埠、湖父等地)作为替换泥料开始得到大量使用,一些拥有黄龙山泥料者为自示清高,就把黄龙山生产的紫砂泥称为原本紫砂,黄龙山也就被称作“本山”,而那些生产替换泥料的矿区则被称作外山。本山绿泥,特指生产于黄龙山的、矿料开采出来呈现绿色的单一紫砂矿源。宜兴丁山的地质结构属于沉积岩,各类(种)紫砂也是呈层状分布的,每层之间并非决然毅然分明,过度的部分往往是紫泥、红泥、本山绿泥混生,很难区分,于是将其命名为“团泥”。丁山方言“团”、“段”不分,所以混生的团泥更多地被写作“段泥”。科学地说,所有的混生紫砂矿都可称为“段泥”,而黄龙山的段泥却多以本山绿泥和红泥、紫泥混合为多,所以“本山段泥”就商定俗成特指本山绿泥和红泥、紫泥的混生矿源。可以看出,本山绿泥、本山段泥与段泥,实属不同的紫砂泥类。
  更为复杂的是,同为本山绿泥、本山段泥和段泥,又因埋藏的深浅不同,成分也有所不同,导致矿料外观、泥料特性和烧成效果都有所不同。
  本山绿泥的地质分布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石英岩版(即黄石岩层,业内俗称为“龙骨”)的下部贴层,一种是储藏于红泥(朱砂)、紫泥(紫砂)之中的夹层,也被称为“泥中泥”。作为龙骨下贴层的本山绿泥成分偏石性,也即石英含量较多,粘土成分较少,所以烧结温度较高,较轻易开裂,不易烧成,但透气机能非常优胜;作为泥中泥的本山绿泥粘土含量较多,烧结温度相对较低、烧制成功率相对较高。
  但不管是贴层本山绿泥仍是夹层本山绿泥,矿料中铁的含量都很少(这也是本山绿泥与红泥、紫泥的最大区别),而且还以铁离子状态存在,所以矿料呈绿色。绿,又有浅、淡、暗、青、灰、墨之分。本山绿泥的钛含量较高,所以烧结后呈乳黄色。因此,在白泥(也是一种陶土)中添加化工合成钛的氧化物(钛白粉)就成为当下制作假冒本山绿泥最常见的方法。也有人说本山绿泥烧结后的黄色是氧化铁晶体的呈色,这一说法笔者尚需进一步考证。
  本山绿泥存量非常稀少,且又多与红泥、紫泥混生,因此最为常见的是本山段泥。固然大多本山段泥出矿时矿料呈现为具有各种差异的绿色,但是烧结后呈色却与本山绿泥不同,因此,根据烧成品的颜色就可以将本山绿泥和本山段泥区分出来。本山绿泥不管烧制温度多高(当然需要在烧结温度范围内),烧结后也呈黄色,与天津鸭梨的底色(去掉上面的棕色雀斑)极为接近,不会呈现青色、褐棕色、褐红色、褐棕红色,否则,就是本山段泥了。
  另外,还有红泥和紫泥混生的段泥,最常见的就是降坡泥,烧成后呈绛(酱)棕色。
  实在从矿料上,也可将本山绿泥与本山段泥区分开来。本山段泥矿料一般是以本山绿泥为底料,中有少量或红或紫或黑的条纹、雀斑、散雾。说实话,目前紫砂从业职员中有爱好、有能力对紫砂材质进行科学研究还真未几,不管是卖矿的仍是卖泥的、卖壶的,只要矿料是绿的,就都愿意将其称为本山绿泥,以期卖个高价。套用赵本山的经典语言,尽管到了可以懂的时候,竟然仍是真不懂。

xiaoyu102 发表于 2010-12-22 21:48:45

紫砂的泥料,主要有紫泥、本山绿泥和红泥三种。统称为紫砂泥。紫泥是产于陶土甲泥矿中的一种泥料,本山绿泥烧成以后呈黄色,是甲泥矿内的夹脂;红泥又称朱砂泥,是夹在陶土嫩泥矿中的泥料。甲泥和嫩泥是宜兴日用陶长期大量使用的原料,紫砂泥因此称为“泥中泥”。在宜兴陶原料的开采中,紫砂泥所占的比例并不多,大约是千分之一左右。
紫砂泥属于高岭—石英—云母类型,其特点是含铁量高,颗粒较粗。紫泥、本山泥和红泥三种原料,都可以单独使用制作器皿,也可以根据需要互相配比掺和使用。则开采的紫砂矿料不能用水直接膨润,要散置露天,风化陈腐后几月,然后粉碎,过筛,加水拌匀。加工成型的坯件不再上釉,经摄氏一千一百至一千二百度氧化焰烧成,就可以得到色泽雅致,质地坚致耐用的成品。产品的色泽,以紫红色为主,因而称为紫砂陶,由于原料的不同配比,还可以得到朱砂紫、深紫、栗色、梨皮、海棠红、天青、青灰、墨绿、黛黑等不同的颜色。


选壶的要领有以下几个方面:
1、购置新壶,壶手工艺造型与外形要美,要自己看得舒服满意为佳;
2、壶的质地、胎骨要坚实,色泽要润,选用新壶,可先轻拨壶盖,以音响铿锵轻扬,壶声听来悦耳为佳。
3、选壶时应首先闻闻壶内有无怪味,一般新壶可略带一点土气味,但可选用;若带火烧味,油沫味或人工着色的怪味则不可取。
4、壶手工艺精密度要好,壶盖与壶身的紧密程度要好,否则茶香易散,不蕴味。测定的方法刺羇注水入壶,手压气孔或流口,再倾壶,涓滴不出或壶盖不落都表示精密度高。
5、壶的出水跟手工艺设计最有关系,倾壶倒水能使壶中滴水不存者为佳;出水水束的集束段长短也可比较,长者为佳。
6、壶把的力度点应接近壶身受水时手工艺重心,注水入壶约四分之三,然后慢慢倾壶倒水,顺手者则佳,反则不佳。
7、壶的特性与茶的特性宜相配合则适用性为佳,紫砂壶泡茶,一般是音频率较高者,适宜配泡重香气手工艺茶叶,如清茶;壶音稍低者较宜泡重滋味茶,如乌龙、铁观音等。

鹿城789 发表于 2012-1-26 09:15:30

提起时下走俏的紫砂壶,恐怕人们最关心的就是砂料了,因为被那些影响健康的假紫砂壶或添加化学剂的紫砂壶吓怕了,患上了“紫砂恐惧症”。其实,但凡有头 有脸的紫砂工艺师都不会干这种缺德的勾当,因为紫砂毕竟不像新疆和田玉及珍贵宝石那样原材料稀缺,更算不上珍贵,那些负责任的紫砂工艺师自然没必要在原料 上做手脚。

紫砂原料既不稀缺也不珍贵,但制备工艺却费时繁琐。为让部分紫砂消费者打消疑虑,我们下面就结合《中国民间艺术品市场及其案例研究:紫砂艺术研究》课题的相关研究,从最原始的紫砂泥开始,看看高档紫砂料是怎样“炼”成的。

原矿:可分为紫泥红泥和绿泥

谈紫砂原料,必须从宜兴陶土说起。宜兴陶土的种类很多,通常分为甲泥、白泥和嫩泥三大类。甲泥是一种以紫色为主的杂色粉砂质黏土,是深藏在地下的一种未 经风化的页岩,也称“石骨”,主要分布于宜兴大潮山、兰山、南山、黄龙山等地。而紫砂泥就是夹杂于甲泥矿内、开采后再由人工精选的泥料,常被称为“泥中泥”,它是制作紫砂陶使用的主要原料,主要包括紫泥、红泥和绿泥。

紫泥:紫泥俗称“天青泥”、“红棕泥”、“底槽青泥”、“大红泥”,是制作紫砂壶的主要原料,深藏于黄龙山岩层下数百米处,在“甲泥”矿层之间,矿体形 态呈薄层状、透镜状,岩石类型为粉砂质泥岩,含较多铁质。紫泥由于矿层分布不同,烧成温度范围较宽,但最佳烧结温度在1180℃左右。因此,紫泥具有合理 的天然化学组成、矿物组成和工艺特性,其单一泥料通过加工炼制,即能制成各种紫砂陶器制品。以紫泥为主料,和其他紫砂陶土泥料相配合成,或和其他宜兴陶土泥料相配合成,工艺性能则变化不大,主要是改变了色相、颗粒与外表特征。

绿泥:绿泥俗称“本山绿泥”,原矿呈淡绿色,烧成后呈现梨皮色(米黄色),是紫泥矿 层中的夹脂泥,数量非常少,通常只有在开采紫泥时才附带开采绿泥。绿泥有时被人们称为“团泥”、“段泥”,是由于绿泥和紫泥混杂共生,混合在一起,根据其 中绿泥与紫泥的比例不同,烧成后颜色从米黄色(温度低)变至棕黄色(温度偏中),直至变为青铜色(温度偏高)。由于绿泥数量不多,同时大件绿泥产品不易烧 制,因此绿泥仅用来制作小件产品,或作为化妆土粉饰在紫泥坯体表面,供装饰之用。

红泥:红泥有时称“小红泥”、“朱泥”、“石黄 泥”。原矿呈黄色或黄绿色,烧成后成大红色、赤红色、朱红色、淡红色。红泥矿层位于嫩泥矿层底部,属“石黄泥”的原矿呈金黄色;属“朱泥”、“小红泥”的 原矿则呈浅黄绿色,为致密块状,是一种以黏土为主要矿物成分的黄绿色粉砂质黏土岩。红泥因收缩率大、烧成温度偏低,因此常用来制作小件器物和用作化妆土,或作为紫泥坯件表层的装饰之用。

特质:可塑性好生坯强度高

紫砂泥是宜兴得天独厚的一种原料,其合理的化学组成、矿物组成与颗粒组成,同时具备可塑性好、生坯强度高、干燥收缩小等工艺性能,为生产紫砂陶提供了良好的工艺条件。

紫砂泥的主要化学组成为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铁、氧化钛、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钾、氧化钠等,而化学组成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泥料的工艺性能,包括可 塑性、收缩性能、烧成温度、烧成后的颜色等,如Fe2O3的含量不同,则成色不一:在正常烧成条件下,Fe2O3含量≤0.8%,烧成后呈白色;含量为 1.3%,烧成后呈灰色;含量为2.7%,烧成后呈淡黄色;含量为5.5%,烧成后呈淡红色;含量为8.5%,烧成后呈红色;含量为10.5%,烧成后呈 深红色。

紫砂泥的性能除了与化学组成有关外,还与矿物组成有关。甲泥主要的矿物成分为水云母,并含有不等量的高岭石、石英及母岩碎 屑、铁质等,是黏土-石英-云母系共生的有色黏土,经焙烧生成残留石英、云母残片、莫来石晶相、赤铁矿等,形成了陶瓷原料难得的单矿烧结、双重气孔的物相 结构。

另外,紫砂泥特殊的颗粒组成也决定了其性能。紫砂泥的颗粒组成是指泥料中含有不同大小颗粒的重量百分比含量。如果泥料的细颗粒多,则可塑性好,干燥强度也高,但收缩率相应增大。

紫砂泥以上的化学组成、矿物组成与颗粒组成,决定了其具有较强的可塑性、结合性、触变性、收缩性、烧成性等多种工艺性能。

制备:工艺细致复杂且讲究多

从矿层开挖出来的紫泥,俗称“生泥”,泥似块状岩石,堆放在露天,稍事风化,待其松散,然后用锤式破碎机初碎,用轮碾机粉碎,将泥料过60目筛(泥料如 太粗,制作时费劲;如太细,制作时则易黏手,并且烧成后收缩率大),湿水后通过真空练泥机捏练,便成为供制坯用的熟泥料。然而,明清至民国,紫砂泥矿土的 开采和加工的设计和方法都很简陋。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紫砂泥的粉碎方法由小磨磨到石轮碾,又由石轮碾到机械加工处理,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 强度,劳动环境也得到了改善。

风化:开采出来的紫砂原料进厂后,要先在露天存放一段时间(3个月以上),任其风吹雨打、日晒冰冻,目 的是通过风化,使原料组织碎裂、溶解与氧化。当然,风化期越长越好。经风化后的黏土有以下特点:黏土质地变细,可塑性提高,原料中水分均匀,部分碱金属与 碱土金属盐类溶解,耐火度提高。风化后的原料在配料前还要用人工剔除其有害杂质,根据不同制品的质量要求,凭经验用肉眼观察原料的外观色泽来选料。

装犊子1234 发表于 2012-3-13 15:10:41

老榆树 发表于 2012-11-6 08:36:47

各种紫砂泥料详解

老沱茶 发表于 2012-11-8 10:21:50

原矿底槽清

简介:底糟青名泥,产于江苏宜兴黄龙山系,紫泥原矿大致可分:头糟青、二糟青、底糟青等三类,本名泥产于紫泥最底层,质量之佳,为历代陶人推崇之首,亦为数百年来经典名器,及已故顾景舟大师最锺爱之名泥;此泥矿名称,因宜兴产地方言沿用已久,为恐溷淆,故用其音直译文字,以“底糟青”名之。最早产于黄龙山四号井,后来是黄龙山五号井和台西矿。由于产于紫砂最底层,质地特纯,泥质细腻、成色稳重,呈棕色,在近代制壶名家广泛使用。

位于矿层底部,块状中有青绿色的"鸡眼"、"猫眼"、色呈偏紫泛青,细而纯正,十分稀少。
矿产地:近年黄龙山四号井,因故塴蹋而封井,矿源日益短缺,残留堆积风化之“底糟青”因而愈显珍贵;宜兴紫砂举世闻名,本泥功不可没。
窑温:约1180度C。
收缩比:约12%。
冲茗特性:温和典雅,茶汤韵味悠扬、沉着持久,养泡日久,泥色由棕变幻为古黯肝色,愈显古朴素雅,明润光和也!
冲泡建议:普洱茶各种系列,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龙井,花茶,碧螺春,红茶,绿茶等。
---------------------------------------------
黄龙山底槽清泥料照片
   

----------------------------------------------------
底料壶的三大特色! 金砂隐现”, 发色, 泡养效果.

1.“金砂隐现” 底槽清原矿带有"鸡眼"(本绿),说得更清楚一点底槽清实际上是紫泥和本山绿泥的共生矿. 请参考下图:
   
底料中的绿色“鸡眼”粉碎(泥料提炼过程中)窑烧后呈现的是黄色颗粒,所以,细看壶表内有不均匀的细小金黄色或灰黄色砂粒。因此底槽清矿料做的壶表面会有“金砂隐现”的说法。
在制壶过程中,流把和身筒拼接时,是由于使用的脂泥含水量高,窑烧后造成金黄色的本绿砂粒更明显.

泥料提炼的过程 原矿底槽清--正在分化的底槽清--把分化的矿源辇成粉末--再把粉末过筛--吸铁后加水搅匀--手工锤练--机器真空泥料

底槽清也不过是上好清水泥的一种. 所以,从清水泥过度到底槽清就存在一个灰色地带.普通的清水泥也有含本绿但比率很少,很分散,不均匀也不集聚.优质清水泥含本绿成分比率较多也集聚不过还没有形成圆形的本绿("鸡眼").

紫砂泥料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制订一套完整的标准体系,壶友需要靠自己可以接受的程度来画自己的标准线. 如何画自己的标准线就要看什么是"鸡眼"了.

"底槽清"可以定义为:

“原矿中紫泥带有本山绿泥的共生矿”

比较严格的定义为:

“原矿中紫泥带有本山绿泥的共生矿,本绿成分比率较多也集聚成圆形状的"鸡眼".

从严格的定义,只有左一和左二图片中的原矿是底槽清.如果从较弱的定义上来讲,左一到左四图片中的原矿都是底槽清原矿.

当以上全部天然含本绿的原矿制成壶, 壶表内都会有不均匀的细小金黄色砂粒.

带有"鸡眼"的原矿制成壶后, 壶表内有不均匀的细小金黄色砂粒. 反过来不一定真. 壶表内有不均匀的细小金黄色砂粒, 原矿不一定带有"鸡眼", 原矿可以是天然含本绿, 但是, 本绿没有集聚成"鸡眼".

调砂还有几种方法可识别, 分辩原矿是天然含本绿或带有"鸡眼"的原矿在制成壶后似乎没有什么方法可行.

也就是说调砂制成壶后当底料壶还有几种方法可识别.可是把天然含本绿的原矿制成壶后,单方面从壶表内看砂粒是无法进一步细分,还需要配合发色和泡养效果才能看得更详细.

基本上人工调配进去的本绿颗粒可以分为两种:

1. 调入不同目数(通常为较大目数)的本绿颗粒 或

2. 相同目数的本绿颗粒.

第一种比较常见也比较容易辩识,不用近距离看也能明显的看到本绿颗粒均匀或不均匀的分布壶表内.由于收缩率不同,壶的表面就会形成诸多突起的砂粒或引起表面凹突如下图所示:   

带有"鸡眼"(本绿) 的底槽清原矿, 在炼泥的过程中一定会被炼成相同目数熟泥. 制成壶后本绿颗粒会很自然的隐含着的, 泡茶时經熱水沖淋金光闪闪, 忽隐忽现非常漂亮. 如果壶身本绿颗粒目数较大暴在表面, 一定是人工调配的.

通常在实体店看到的都是调入较大目数本绿颗粒的做假,分辩人工调配相同目数的本绿颗粒(如清水泥人工调配相同目数的本绿)与含天然本绿的清水泥原矿(本绿在原矿中没有集聚成"鸡眼"). 我还是较偏向从发色和泡养效果下手.

其他的方法理论上行得通 , 不过, 实际上有一定的难度如:

“底槽清烧成品,在泥胚厚度一致的前提下,要比清水泥的重一些。原因是紫泥里面含有了本绿,含铁量较清水泥大,所以比清水泥重一些”

“引起表面凹突不同之外还有一种现象是拖尾现象.那是因为后调的团泥并非在紫泥中共生的原矿.硬度有可能比调一起的紫泥还低在明针的时候就容易出现拖尾现象”

老沱茶 发表于 2012-11-8 10:37:09

原矿紫泥

简介:紫泥,为较常见之典型紫砂泥;良者寡,而劣者多,呈紫棕色,玩家惯呼“黑紫泥”,为最广泛市场接受的泥料之一。为江苏宜兴黄龙山,矿脉所开挖出来的紫砂原矿提练而成,矿脉里铁质成份较高泥料内所含颗粒较大结构疏松器身明显成双气孔结构,空气对流顺畅气孔对流较好;日久使用,渐露锋芒,养成变化甚大为养壶之最佳教材。泡茶好喝,评价好!
窑温:约1180度C。
收缩比:约11%。
矿产地: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山紫泥系。
泥性:稳定性佳,易掌控;紧密结实,可塑大型塑像,成型较易,作家最喜爱使用之泥料。
难度:易生氧化铁融点、跳砂、及花泥。
特点:泥色成熟稳重、端庄肃穆,作品大小皆宜,呈棕紫色调,能安定心灵,亲和力甚佳。
冲茗特性:使透气性佳,热淋变色率高,亲茶性颇符中庸之道,易掌控冲泡时间,养成后更显高贵迷人,雅俗共赏之泡茶利器也!
冲泡建议: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特好、普洱茶各种系列等。

老沱茶 发表于 2012-11-8 10:39:05

黄龙山紫砂泥的成分

是黄龙山的泥料最好用,无论是制坯的方便性、舒适性还是烧制的烧成率,黄龙山泥料都具 有明显的优势。虽然黄龙山泥料的口碑缘于生产者方便,但这种方便的制作性能也决定了使用者的效用:茶水原汁原味且不易变质、抚摸起来手感细腻、永久呈暗然 之光。这些特点取决于黄龙山紫砂泥的化学构成及其物理特性。2005年以后,黄龙山紫砂矿已经禁止开采,但市面上黄龙山紫砂泥却源源不断,几乎卖紫砂则必 黄龙山,其实非黄龙山紫砂泥已经被大量替代使用,甚至假冒紫砂泥也纷纷登场。于是,分析黄龙山紫砂泥的物理化学特性,公示黄龙山紫砂泥的标准答案,不仅是 一种学术研究行为,更是一种打击假冒伪劣、弘扬紫砂文化、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有效方法。
原料名称化学成分(%)TFeFe2O3TAlAl2O3TSiSiO2黄龙山泥矿紫泥6.2228.8954.4189.14536.2677.59老底槽青8.67012.3807.37015.25027.9859.87中底槽青7.89211.2705.56011.5028.0860.11嫩底槽青6.9869.9805.64511.6833.3071.25本山绿泥0.8091.1556.17512.78039.4784.454﹟井底槽青8.50012.1405.04010.43032.1668.814﹟井紫泥5.5197.8845.09510.54035.9176.83甲泥5.9058.4756.65513.77536.9079.03湖父底槽青7.63510.9004.7359.80131.7868.01注:TFe为总铁;TAl为总铝。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各种紫砂泥料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