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沱茶 发表于 2012-11-8 10:40:46

紫泥、清水泥图片

紫泥、清水泥图片

老沱茶 发表于 2012-11-8 10:44:59

黄龙山本色龙血砂原矿


2007年丁蜀镇修建紫砂路,在距大水潭50米左右的黄龙山三号坡,挖出一槽殷红如血的紫砂矿源,说是一槽其实不过很薄一层,最厚处不超过15cm,夹在两块巨石中间,数量极其稀少,总量3吨多。
  据挖矿的老师傅说,他在黄龙山当了一辈子矿工还是头一次见到这种殷红色的矿源,这是挖到了龙脉,江南人把血称为“旺”,说使用这样的紫砂壶会带来财运和福气。
  经专业检测,其中Fe2O3高达23.46,是目前已知的含铁量最高的紫砂,比普通紫泥高出约3倍。不同窑温下色泽差异极大,高温状态表面会出现众多黑星,最佳窑温1160度,呈典型的中国红。
  龙血砂近乎全颗粒,粘性差,即便粉碎到100目仍然不易成型,也因如此,一旦烧成,透气性比底槽清更胜一筹。烧成为陶,平淡无光;养成为玉,美不胜收。适合各种茗茶,不夺香,不走味,不败茶,是玩家藏家的不二之选。
--------------------------------------------------------


▲ 2007年古陶都丁蜀镇修建紫砂路,该路穿黄龙山而过。6月15日我无意中拍下这张照片。在黄龙山沉睡了三亿年,也许不止三亿年的“龙血砂”即将被隆隆的机器声惊醒。

   
▲ 紫砂路挖掘现场,整个工程挖掘量超过一百万方。

   
▲ 龙血砂数量极其稀少,夹在两块巨石中间,片状,最厚处不超过15cm。

   
▲ 挖掘现场。


▲ 龙血砂出现的地点:黄龙山3号坡。右边树木茂密处为大水潭。历史上著名的“天青泥”、“大红袍”均产自大水潭。3号坡和大水潭的直线距离不足50米。



▲ 第一批挖出来的龙血砂原矿。



▲ 粉碎成100目,放入清水陈腐。



▲ 挖掘现场。


▲ 挖掘现场。


▲ 龙血砂和三色土共生。
   
▲ 紫砂路通车。三号坡特写。

   
▲ 手工泥,不真空,不添加任何金属着色剂,不添加碳酸钡,百分百纯天然紫砂。
   
▲ 龙血砂近乎全颗粒,粘性差,加上陈腐时间不够,在成型过程中极易开裂。

老沱茶 发表于 2012-11-8 11:02:16

红皮龙

简介:原名叫野山红泥,矿料稀少,近年来市场上更是少见。一般分布在黄石层的下面,泥色红褐色,烧成后为红色。红皮龙相对石英含量较高,云母杂质也比较多,透气性能好,泡茶易上手,亲和力佳,温度简单易掌握,使用愈久愈发红润,为雅俗共赏之泡茶利器。
建议冲泡:普洱茶系列,铁观音及半发酵类茶,重发酵茶类(黑茶类),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绿茶,龙井,红茶等。
窑温:约1100度。
收缩比:约15%。
矿产地:江苏宜兴黄龙山。
难度:较易跳砂、变型、窑裂;泥胚疏鬆故成型易开裂,结合较难掌握,製壶时开口易掉砂,细部处理须高技巧与耐心。收缩比率大、成品率低、大器极难烧成。
特点:週身密佈粗犷颗粒,形成十分特殊风格;红润又具 砂感,器身明显成双气孔结构,空气对流顺畅,别于一般陶器;质朴拙雅,美冠群伦,人气之佳历数百年而不衰。
冲茗特性:热淋变色率高,养后愈显红润,易现包浆之美;亲茶性高,香飘气扬,甘韵悠长,为茗壶收藏家的最爱。

-----------------------------------------------------------------------------------------
红皮龙紫砂矿料: 产于江苏宜兴黄龙山。原名叫野山红泥,矿料稀少,近年来市场上更是少见。一般分布在黄石层的下面,泥色红褐色,烧成后为红色。红皮龙相对石英含量较高,云母杂质也比较多,透气性能好,泡茶易上手,亲和力佳,温度简单易掌握,使用愈久愈发红润,为雅俗共赏之泡茶利器。

泥性特性: 红皮龙烧制时较易跳砂、变型、窑裂;泥胚疏松故成型易开裂,结合较难掌握,收缩比率大、成品率低、大器极难烧成。制壶时开口易掉砂,细部处理须高技巧与耐心。烧制烧成后全身密布满粗犷颗粒,显示出十分特殊风格,形成红润又具砂感。器身明显成双气孔结构,空气对流顺畅,别于一般陶器;质朴拙雅,美冠群伦,人气之佳历数百年而不衰。窑温约1100度,收缩比15%。

冲茗特性: 热淋变色率高,养后愈显红润,易现包浆之美;亲茶性高,香飘气扬,甘韵悠长,为茗壶收藏家的最爱。适合泡普洱茶系列,铁观音及半发酵类茶,重发酵茶类(黑茶类),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绿茶,龙井,红茶等。

---------------------------------------------------------------------------------

老沱茶 发表于 2012-11-8 11:08:31

原矿段泥

简介: 原矿缎泥称之“老团泥”,产于江苏省宜兴黄龙山,原矿外观近白色,夹深绿斑点;除可当泥胚製陶外,亦可磨筛成细颗粒,作为调砂效果之用;烧成后呈次鹅黄色,略含极少数红色斑点。另一缎泥之原矿为本山绿泥,产地亦为黄龙山,原矿呈绿灰色,是紫砂泥中夹层中的夹脂,烧成后呈米黄色调。泥料内所含颗粒较大结构疏松器身明显成双气孔结构,空气对流顺畅;日久使用,渐露锋芒,养成变化甚大为养壶之最佳器材。泡茶好喝,赞不绝口!早期泥料调配跟早期窑炉所升温度较低温,在一般缎泥产品会近期来所用窑炉为高温窑,所烧成之缎泥壶,可轻易提升至所须温度,而真正达到较高的结晶,绝不吐黑!
窑温:约1175~1180度。
收缩比:约12%。
矿产地:江苏宜兴赵庄山系朱泥矿~黄石黄之共生矿。
泥性:感甜嫩绵密,质坚而温润,呈近田黄色调,为江苏宜兴赵庄山系朱泥矿~黄石黄之共生矿,经挑拣练製而成,因含铁量只达6%左右,致陶之后呈“金田黄色”。
特点:许多玩家误认为缎泥会“吐黑”,其误解之起因,乃昔时窑炉均为低温窑,而缎泥系为高温泥(一般烧成温度约摄氏度1175~1180),故每每窑烧不足,成品遇水后呈现还原为原矿色之现象(玩家称“吐黑”);此为窑温不足所致,而非泥质之缺陷,希玩家勿因果倒置才是。
冲茗特性:缎泥适泡之茶较为宽广,一般而言,透气率均佳;茶汤顺和平适,操作冲茗技巧要求不高,甚适生手使用。
冲泡建议:普洱茶系列,铁观音及半发酵类茶,重发酵茶类(黑茶类),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绿茶,龙井,红茶等。

-----------------------------------------------------------------------
段泥也称团泥,亦是紫砂泥料的一个大系,烧成后呈或深或浅的黄色。紫泥富贵,是官宦至爱,段泥脱俗,为文人所喜。清代、民国留下的段泥传器较多,大多还有诗画刻绘,带有明显的文人味。

段泥烧成温度较高,温度不足烧成的段泥壶会产生“吐黑”现象,即在使用后壶身出现难看的小黑点,针头大小且密密麻麻。现在的窑炉都为高温窑,可轻易提升至所需温度,使泥料达到较高的结晶,烧成后就不容易吐黑。

个人认为,段泥至纯,应该是细嫩若婴儿肌肤,即为本山绿泥。下一等为普通段泥,质感也较紫泥细腻。所谓“芝麻段”、“黄金段”亦不过是段泥的一种,而“降坡泥”介于紫泥段泥间,我一直也把它归于段泥一类,这些我认为都是下品,段泥中的驳而不纯者,此乃个人喜好,不是标准,也有人喜欢它们特殊的色泽和花纹,我也不认为是错的。
--------------------------------------------------------------------------------------

图1段泥原矿


图2段泥原矿(共生,不纯)

   

图3芝麻段原矿


图4降坡泥原矿

----------------------------------------------------------------------------------

本山绿泥、本山段泥与段泥

关于泥料名称,一般是因循传统称呼。而传统称呼又多由挖矿人根据矿料挖出时的颜色而起名。但是,随着紫砂壶市场的逐渐扩大,传统称谓因为不尽科学而引出许多歧义,甚至导致许多真假之辩和欺骗指责。因此,正本清源,对紫砂矿料进行科学定义实在是一件大有必要之工作。

       绿泥,是因矿料出产时的颜色而命名的一类紫砂泥。本山,即黄龙山。随着紫砂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的紫砂矿料越发显得稀少,于是一些非产自黄 龙山的紫砂矿料(主要出产于也属丁山的川埠、湖父等地)作为替代泥料开始得到大量使用,一些拥有黄龙山泥料者为自示清高,就把黄龙山出产的紫砂泥称为原本 紫砂,黄龙山也就被称作“本山”,而那些出产替代泥料的矿区则被称作外山。本山绿泥,特指出产于黄龙山的、矿料开采出来呈现绿色的单一紫砂矿源。宜兴丁山 的地质结构属于沉积岩,各类(种)紫砂也是呈层状分布的,每层之间并非断然分明,过度的部分往往是紫泥、红泥、本山绿泥混生,很难区分,于是将其命名为 “团泥”。丁山方言“团”、“段”不分,所以混生的团泥更多地被写作“段泥”。科学地说,所有的混生紫砂矿都可称为“段泥”,而黄龙山的段泥却多以本山绿 泥和红泥、紫泥混合为多,所以“本山段泥”就约定俗成特指本山绿泥和红泥、紫泥的混生矿源。可以看出,本山绿泥、本山段泥与段泥,实属不同的紫砂泥类。

      更为复杂的是,同为本山绿泥、本山段泥和段泥,又因埋藏的深浅不同,成分也有所不同,导致矿料外观、泥料特性和烧成效果都有所不同。

      本山绿泥的地质分布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石英岩版(即黄石岩层,业内俗称为“龙骨”)的下部贴层,一种是蕴藏于红泥(朱砂)、紫泥(紫砂)之中的夹层,也被称 为“泥中泥”。作为龙骨下贴层的本山绿泥成分偏石性,也即石英含量较多,粘土成分较少,所以烧结温度较高,较容易开裂,不易烧成,但透气性能非常优越;作 为泥中泥的本山绿泥粘土含量较多,烧结温度相对较低、烧制成功率相对较高。

      但无论是贴层本山绿泥还是夹层本山绿泥,矿料中铁的含量都很少(这也是本山绿泥与红泥、紫泥的最大区别),而且还以铁离子状态存在,所以矿料呈绿色。绿,又 有浅、淡、暗、青、灰、墨之分。本山绿泥的钛含量较高,所以烧结后呈乳黄色。因此,在白泥(也是一种陶土)中添加化工合成钛的氧化物(钛白粉)就成为当下 制作假冒本山绿泥最常见的方法。也有人说本山绿泥烧结后的黄色是氧化铁晶体的呈色,这一说法笔者尚需进一步考证。

      本山绿泥存量非常稀少,且又多与红泥、紫泥混生,因此最为常见的是本山段泥。虽然大多本山段泥出矿时矿料呈现为具有各种差异的绿色,但是烧结后呈色却与本山 绿泥不同,因此,根据烧成品的颜色就可以将本山绿泥和本山段泥区分出来。本山绿泥无论烧制温度多高(当然需要在烧结温度范围内),烧结后也呈黄色,与天津 鸭梨的底色(去掉上面的棕色斑点)极为接近,不会呈现青色、褐棕色、褐红色、褐棕红色,否则,就是本山段泥了。

      另外,还有红泥和紫泥混生的段泥,最常见的就是降坡泥,烧成后呈绛(酱)棕色。

      其实从矿料上,也可将本山绿泥与本山段泥区分开来。本山段泥矿料一般是以本山绿泥为底料,中有少量或红或紫或黑的条纹、斑点、散雾。说实话,目前紫砂从业人 员中有兴趣、有能力对紫砂材质进行科学研究还真不多,无论是卖矿的还是卖泥的、卖壶的,只要矿料是绿的,就都愿意将其称为本山绿泥,以期卖个高价。套用赵 本山的经典语言,尽管到了可以懂的时候,竟然还是真不懂。

      本山绿泥成为阳春白雪,和“天青泥”一样,缘起紫砂古籍上的记载。古人(明代周高起)也许不经意的提及,逐渐演变成一个传说,最后,这个传说被加工成神话。加工者就是那些想从神话中获得利益的人,从古至今,前仆后继。

      其实,本山绿泥除了颜色上的别致,在适茶性上,与段泥、紫泥、朱砂(不是红泥)并无多大差别。从加工的角度上来说,更是费力不讨好,烧成率最低。即使在审美 情趣上,也因为颜色缺少变化而显得浅显单调。如果按照物以稀为贵的说法,某些色彩层次丰富的段泥,存量更为稀少,价格倒更应比本山绿泥价格高了。实际情况 显然并不如此,其缘由就是这个市场中有许多缺乏理性的人愿意相信神话。

      与古今中外所有由获益人或想获益人编造的神话其实都是鬼话一样,今天,关于本山绿泥的神话,也已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鬼话了。

老沱茶 发表于 2012-11-8 11:10:37

本山绿泥之我见

壶商动则言“本山”忽悠大众,初学者便以为“本山”是一座神山,谬矣。所谓本山中的“本”,跟我们平时买水果、蔬菜时所说的土话“本洋”中的“本”含义大致相同,“本山”,就是指“黄龙山”,是“本”而非“他”。“本山段泥”、“本山紫泥”等等,就是指黄龙山出产的泥料,而不是湖父等其他地方出产的。

本山绿泥过于细腻,缺少紫砂的“砂”性。俗话说,“泥是肉,砂是骨”,行家说紫砂泥泥中有“骨”。这个“骨”就是紫泥中的石英颗粒,也就是紫砂泥中的“砂”。没有骨架就撑不住身体。本山绿泥“砂”性太低,因此难以单独成型,因为其颜色嫩黄可人,多用来作装饰泥,粉饰在壶外。我是没有看过单独用本山绿泥做的壶,想过去要做也是大量调砂才行,不然就是一滩泥浆。恕我愚钝,没法想象按传统打泥片的制作方法如何全手工制作一把本山绿泥紫砂壶。所以我对眼下所谓的“本山绿泥”作品都持怀疑态度,认为应该是较细腻的段泥而已。

图5本山绿泥原矿

老沱茶 发表于 2012-11-8 11:14:22

什么是老段泥

老段泥 段泥产于江苏宜兴黄龙山,是一种本山绿泥和紫泥的共生矿土。本山绿泥和紫泥都是紫砂的原矿,共生的意义是天然形成,而且两种泥性质一致,老段泥是经由长时间窖藏陈腐的熟泥。
泥性:老段泥略感甜嫩绵密,质坚而温润,烧成后成黄色泛红,刺眼夺目,为珍藏家所喜爱。窖温约1150-1200度,收缩比约12%-13%。
冲茗:老段泥适泡之茶较为宽阔,一般而言,透气率均佳;茶汤顺和平适,操纵冲茗技巧要求不高,甚适生手使用。适合泡普洱茶系列,铁观音及半发酵茶类,重发酵茶类(黑茶类),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绿茶,龙井,红茶等。

老沱茶 发表于 2012-11-8 11:15:52

黄龙山原矿本山芝麻段泥及图片欣赏

精品石瓢 采用上等黄龙山原芝麻段泥全手工制作.



黄龙山紫砂泥大体可分为三种:紫泥、红泥和绿泥。本山绿泥,古名"梨皮泥"。矿土呈淡绿色层片状,烧成陶后现梨皮冻色(米黄色),产于黄龙山岩层与紫泥共生矿层中,仅数厘米厚,位紫泥上层与岩板间,俗称"龙筋"。其矿物组成为水云母,高岭石,石英及少量的铁氧化物。本山绿泥含石英偏多,吸附水份相对偏多,在挥发过程中造成坯体的收缩大,也就是说泥料"爆",烧制中轻易开裂,因其含砂极少,一般不适合直接制作紫砂壶。所以本山绿泥仅作小件产品和用作"化妆土",加入适量作色剂可变化成各色装饰泥。但现在市场做小件产品的本山绿泥一般也加入紫泥,烧制后可以看到颗粒,这是紫泥中的"砂",而本山绿泥不含"砂",这可以作为一个判定尺度。所以,当你见到在市场上所谓的原矿本山绿泥壶品你可要当心了,由于很少有人用原矿的本山绿泥做壶。
  
  本山绿泥中又分为1号泥,2号泥和3号泥,纯粹的本山绿泥太难分拣,一般都跟紫泥矿共生在一起,这种自然的紫泥和绿泥的共生矿就被称为团泥,而在宜兴方言中"团"和"段"同音,所以这种自然的共生矿又被称为段泥,而且两种泥性质一致,特别是可塑性和烧成温度不会有很显著的差异。 自然段泥"骨多肉少",烧成质感,砂粒丰硕,共生矿中紫泥偏多,颜色就偏红,高温下偏青,偏灰,相反绿泥成分高,烧成颜色偏黄,高温下偏灰白。颗粒结构的特征是"骨多肉少"砂感强烈,表面质感十分丰硕。
  
  就目前习惯而言,段泥又有"老段泥、嫩段泥、芝麻段"等等"品种"上的称呼。本山芝麻段泥是段泥中一种上等的泥料。黄龙山的紫砂矿禁采已经有好几年了,贡景轩在5年前贮备了一批原矿本山芝麻段泥矿石,今天随意挑选出一块为大家描述一下这种原矿的本质和外貌特征。



本山芝麻段的泡养效果
  
  再来看看泡养后的效果,在泡养过程中,因为原矿芝麻段泥砂质感强,所含颗粒较大,成双气孔结构,空气对流顺畅,透气性和吸附性极佳,赛过一般的紫砂泥料。日久泡养,壶的光彩会越泡越光滑,越泡越亮,白中泛青,很轻易包浆,由于原矿本山芝麻段泥含铁量高,用这种壶泡茶,对身体大有益处。此壶品无论春夏秋冬,都不会有异味产生,这是其它人工调配或外山泥所无法相比的。
  
  市道市情上充斥着大量的假的芝麻段泥和人工调配的芝麻段泥,人工调配的芝麻段泥是由人为的把紫泥和绿泥按不同的比例调配在一起,但质感、结构和烧出来的光彩远远无法与原矿的比拟,人工调配后紫泥颗粒显著,感觉杂了一些,很不天然,异常造作,泡养后对比一目了然,用后无润泽滋润感,易"吐黑"。假的芝麻段泥与人工调配的差别还较大,采用非黄龙山的泥料,我们这里称其为外山泥,通常惯用的外山泥料多为湖滏、长兴、安徽等地所产。以下地域所产的泥料加以其它原料调制成类似芝麻的外观,欺骗消费者。劣质段泥烧成后颜色发暗,有晦涩感或者特别艳丽但没有质感,几乎看不见砂质。典型的就是市道市情上的"黄金段",敲击声音清脆,透气性很差,表面没有砂质感。



 
  贡景轩紫砂网的刘芙蕖女士先容说,原矿本山芝麻段泥的存世量未几,一般在配泥过程顶用来装饰一下,不会全部用这种泥做壶,由于本钱太高。假如全部用原矿芝麻段做壶,需要在炼泥、制作和烧制过程中有足够的把控能力,否则是很难做出味道十足,隧道的原矿壶品的。另据可靠统计,在丁山,原矿本山芝麻段泥的贮备量不会超过二十吨,所以储存量越少,这种泥料就越贵重,珍藏价值就越高。
  
  原矿本山芝麻段泥还有一个一般不为人留意的特性,就是有人说的段泥在泡茶过程中轻易"惊开",这是不准确的。实际上这种段泥壶在烧制时已有小的细纹,只是不轻易看出,等泡了茶之后,茶汁附在开裂的纹路上,就可以显著的看到了。这是因为这种泥料很娇贵,它在烧成低温1140度时,用它来泡茶会泛起纹裂,原因是温度太低壶的结晶度不够,烧到温度后就没有这种现象了。应该说泛起这种状况也是正常的,用过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纹路又徐徐消失了,富于变化,我想这恰是紫砂壶的魅力所在。
  
  泥料无等,喜好同心用心而已。相信泛博紫砂兴趣者看过此文对原矿芝麻段泥能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了,选壶先要从泥料上把关,试想一把根本就不是纯正紫砂做出来的所谓紫砂壶,去谈它的艺术价值有什么意义么?我想明者自明,不用多说。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各种紫砂泥料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