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557|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师爷和他的蛐蛐罐

[复制链接]

1060

主题

2135

帖子

229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298132

团队终身成就勋章贴图大师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社区居民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9-30 10:37: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师爷王长友先生曾是我的启蒙老师,在我初学相声的几年里,几个关键时刻都是王
长友先生给我以鼓励教我以方法,才使我平安顺利地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慢慢成长起
来的。

  自从我拜赵振铎先生为师,进行二次学艺之后,王长友先生就自然成了我的师爷,
在师父演出繁忙之际,就由师爷教我,对我进一步深造和提高,使我终生受益匪浅。

  前面我曾经介绍了师爷的为人、师承及成名经过,艺术特点。除此之外,师爷还是
一位知识广博,兴趣广泛,热爱生活招人喜欢的老先生。他一生有很多朋友,有文学界
、书画界、新闻界、曲艺界等各个不同领域不同阶层的朋友。人们喜欢他,喜欢和他在
一起随便聊聊就能学到一些东西和你不可能知道的一些知识趣闻。师爷一生更是留下了
很多趣闻轶事,既有意思又令你感慨。

  师爷为人仗义,旧社会经常有艺人流落在外缺少路费不能归家,或因缺钱无法生活
的事。师爷经常以他在相声界的威望,带头组织“搭桌”,即组织一场隆重的演出,然
后把演出全部所得资助落难的同行,以解救他的危困。

  有一年,山东济南一位说相声的郭姓同行,流落在外,他用仅有的钱来到北京求助
于王长友先生,师爷把他带到后台,跟大伙说明情况,大家纷纷解囊,有给钱的,有买
衣服的,给他买了火车票让他归家。这种义举总是让那些被资助者感激涕零终身难忘。
师爷为人仗义具有同情心的口碑也在相声界广为流传。

  师爷从小聪颖好学,练就了一种超人的本领。那时候老艺人大都保守,认为自己有
了绝活可以一招鲜吃遍天,而教会了徒弟就饿死了师傅。行里有一句话“宁赠一锭金,
不给一句春”(即艺术绝窍)。师爷在没有录音机、录像机的年代,用自己的聪明和智
慧练出一种不管什么相声,他只要听三遍就能记住,并能上台演出的功夫,也就是内行
人常说的“偷学”。人们羡慕他的聪明,又存有戒心,怕自己的节目被师爷“偷”学了
去。

  有一年,刘宝瑞先生从南方回来,在“启明茶社”演出一段新相声《文章会》。那
是一段难度很大的“文活”,但师爷很喜欢,他认为这个节目很适合他的表演风格,就
决定“偷”学。

  他坐在剧场不显眼的地方认真地连听三遍,怕引起刘宝瑞先生的注意,后两遍是把
钱递给周围的观众,请他们代点的。那时观众喜欢什么节目,即可以出钱“点”演员表
演什么节目。师爷每听完一遍,就躲到厕所里默念一遍,然后再听,再默念。三遍听下
来他已经完全学会了《文章会》这个节目。

  第二天在后台,管事的问王长友先生当晚演什么节目?师爷随口报上《文章会》!
把刘宝瑞先生吓了一跳,众人也很觉意外。

  那天师爷在台上演出时,刘宝瑞先生在旁边认真地听着,他发现师爷记得不错说得
也很好,刘先生到底是大家风范,他不但不生气,反而对师爷说:“你说得很好!”从
此他们结为好友,经常互相切磋技艺,成为曲坛一段佳话。

  四十年代有一次在济南“晨光剧场”演出“相声大会”。当时很多全国各地的著名
相声演员都参加了演出,真个是名家荟萃。

  当地著名相声演员孙少林先生表演了相声名段《八扇屏》。这个段子很多人会说,
但其中有一段《扁毛畜牲》会者却不多。孙少林先生在台上表演时,发现了在下面听着
的我师爷,他立刻提高了警惕,改变了主意。

  这是一段教育人要懂得礼貌的内容,其中有几句是这样的:

  “……想当初公冶长老先生一日无事独坐凉亭,见池边落一大雁,青松之上落一小
雁。小雁对大雁曰:‘仁兄,逍遥贵体来此何干?’大雁池边饮水洋洋不睬。小雁怒曰
:‘人讲礼仪为先,树讲枝叶为源,我拿好言对你,为何不理?莫非痴呆聋哑乎?’说
到此处,孙先生故意把两句点明主题思想的关键词“人讲礼仪为先,树讲枝叶为源”故
意漏掉,跳过这两句直接说了下去。

  师爷又用同样的方法牢牢地记住了这个段子。

  那是四十年代的事,到了八十年代,已年届7旬的孙少林先生到北京休假,我向他请
教《八扇屏》中的《个别另样》时,孙先生问我:“你都会什么呀?”

  我说:“我会《扁毛畜牲》。”

  “谁教你的?”

  “我师爷教的。”

  “你说一遍我听听。”

  我给他说了一遍,演完后他半晌无语,然后慢慢地说:“孩子,你这里有两句关键
的话没有哇!”

  我问“哪两句?”

  孙先生说:“就是小雁说的那两句点题的话‘人讲礼仪为先,树讲枝叶为源’哪!


  我说:“师爷没教我。”

  孙先生长叹一口气,很有感触地说:“孩子,这不怨你,也不怨你师爷,这都怨我
呀!”

  我不解地看着他。

  孙先生说:“旧社会同行是冤家真是害死人!当初我怕你师爷把这个段子偷了去,
所以在说的时候故意漏掉了这两句,谁知道他记得这么清楚!”

  孙少林先生把漏掉的那两句词教给了我,并一再嘱咐我要牢牢记住。

  第二天,孙先生和师爷一起吃饭,他高举起第一杯酒说:“师哥,我这头一杯酒不
能喝;算我给您赔罪!想当初您偷听这个‘活’的时候,是我故意撤了两句,没想到会
误人子弟呀!昨天斗念这块‘活’的时候就少了两句,我已经给他补上了。看来过去这
种保守的作法真是不应该呀!”他随即把手中那杯酒洒在地上……。

  当时在场的人都非常感慨,可见当初师爷偷学的苦心和记忆的牢固,更表现出老一
辈相声艺术家的坦诚和大度,一旦意识到会误人子弟竟那么痛心疾首,他们已从旧社会
的艺人成为新社会的人民艺术家。以后每当我说起这段相声,就会想到这两位大师的故
事。

  师爷爱好广泛,他会做一手好菜。除了各样西餐以外,最拿手的是“独面筋”、“
烧海参”、“■大虾”、“米粉肉”。知心朋友聚会,或徒弟、徒孙们馋了,他都会尽
心尽意地把菜做好,然后高高兴兴地端上桌,大家赞扬一句“真好吃!”师爷的脸上立
刻绽开动人的笑容,眼睛乐成一道弯弯的月牙儿,比他自己吃了还高兴。

  师爷平生最爱养蛐蛐,有很多养蛐蛐爱好者的朋友。一到了每年的七、八月,师爷
就带上自己精心制做的各种工具,铁丝编的网子,罩子,和挖蛐蛐的钎子,装蛐蛐的“
量子”等去逮蛐蛐,他知道什么地方的蛐蛐最好,最远要到徐水、南口等偏远的地方去
逮。他能听出什么是好蛐蛐的叫声,更知道用什么方法可以行之有效地捉到不受丝毫损
伤完好无缺的蛐蛐,是啊,如果逮着一个上好的蛐蛐,却缺胳膊少腿,两根长长的探须
也折断了,那得多遗憾,还不让人心疼死!

  师爷家里有一桌半清朝赵子玉烧制的蛐蛐罐,养蛐蛐的谁要有几个赵子玉的蛐蛐罐
那就不得了啦,而师爷把自己走南闯北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大部分置了这种东西,花在
蛐蛐上的钱师爷是绝不心疼的。所谓一桌蛐蛐罐,就是以一个八仙桌为准,把蛐蛐罐一
个个顺序码在八仙桌上,可以码下24个,24个为一桌,师爷有36个上好的赵子玉蛐蛐罐
,自然就是一桌半了!这些很为其他养蛐蛐的人喜爱和羡慕,也是师爷爱不释手的宝贝


  师爷千辛万苦逮来一大批蛐蛐后,先一个一个地用戥子称,进行分类排队,选出份
量最大够八厘的上好的蛐蛐放在罐里,请京城有名的“金针李”。去喂养调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60

主题

2135

帖子

229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298132

团队终身成就勋章贴图大师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社区居民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9-30 10:38:09 | 只看该作者
提起“金针李”那真是京城一绝。因为他家传一手扎针的绝技,所以人称“金针李
”。他住在西河沿一个不同寻常的房子里,说它不同寻常是因为房子的整体建筑格局,
完全是仿照蛐蛐罐的样子设计和建造的。外面看是一溜五间大北房,拉开门里边是五间
小北房,屋子中间砌一道“垅”,就像蛐蛐罐里的“垅”一样,旁边是床。蛐蛐罐里也
有床,是一个精致小巧的床,到了晚上蛐蛐还真的躺在床上睡觉。对此我一直没想明白
,不知道这蛐蛐天生就爱在床上睡还是那些爱蛐蛐的人把它们给惯的,难道蛐蛐洞里也
有床吗?“金针李”把房子盖成蛐蛐罐样,那他住在里边不就成了一只大蛐蛐了吗?可
见他多爱蛐蛐!

  说来也怪,经“金针李”喂养调理出来的蛐蛐,就像专门上过摸、爬、滚、打格斗
课似地,特别能“斗”,战斗力特强。

  师爷把训练好的蛐蛐放进宝贵的罐子里,整齐地码放在八仙桌上,每个罐底下垫上
一块木板,罐上面盖上用细细的小竹坯子做成的可以透气的薄竹片,单等“冬至”那一
天拿出来,和养蛐蛐爱好者们来“斗蛐蛐”,比一比高低,决出胜负。其余的蛐蛐就放
在一般的罐里,码放在两条木板凳上,另有它用。

  斗蛐蛐那天是个很不一般的日子,养蛐蛐爱好者纷纷前来,在一张八仙桌上,铺上
紫色的毯子,斗盆放在桌子中央,请有经验的“金针李”做裁判。裁判坐在桌子旁边,
其它人不管是拉车的、泥瓦匠、裱糊匠,还是唱戏的,教书的,各种各样的人一律平等
,统统老老实实地围坐在桌子周围,只准看,不能动手,也不许乱讲话,这是规矩。大
伙也心服口服地听从裁判的指挥,静悄悄地围坐着,看着各自调教出来的蛐蛐们勇敢地
厮杀,直到决出胜负。取胜的当然高兴,失败的也不恼,无非明年再接着去逮蛐蛐,接
着斗。

  决出胜负后斗蛐蛐结束,大家要一起到“晋阳饭庄”去吃一次“公东”。“公东”
,就是把吃饭的总钱数和人头一除,大家分摊饭钱。逢这时,大伙高高兴兴热热闹闹,
气氛祥和,图个热闹和好玩。这是一种民俗,也是一种文化,但绝非赌博。古往今来除
了“文化大革命”期间,只要有蛐蛐,就有斗蛐蛐的人,从来没有停止过。

  “冬至”开始斗蛐蛐,“大雪”过后蛐蛐就都死了,对于所有养蛐蛐爱好者来说,
那真是悲哀的日子!记得有一年,师爷把取胜的蛐蛐一直保养在一个最好的蛐蛐罐里,
天越来越冷了,其它的蛐蛐都相继死了,唯独这一只还坚强地活着。到底是斗胜的蛐蛐
,可能心高气盛体质好吧!师爷每天把蛐蛐罐揣在自己怀里,日夜不离身,用自己的体
温温暖着它。有时师爷会找个有太阳的暖和地方,把蛐蛐罐从怀里掏出来,迅速地打开
盖看一眼,如果蛐蛐活着,他会喜眉笑眼高兴得像个孩子,赶快又揣进去。如果蛐蛐在
他怀里偶然“■■”地叫两声,那师爷更高兴了,他会闭上眼睛半天不说话,好像用心
灵在和心爱的蛐蛐交谈。但不管怎样蛐蛐早晚是要死的,师爷会难过得好几天不说话,
两眼直呆呆地望着空蛐蛐罐发愣,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他把所有的蛐蛐罐都小心翼翼
地洗好,放好,留到来年再用。那时,他总是一脸的严肃和沉痛。

  师爷为了排解那种失落的心境,常常在这个时候到蛐蛐爱好者特别是“金针李”家
去串门,在那里他可以感受到蛐蛐活着时的氛围,还能谈谈有关蛐蛐的话题,以寄托自
己的哀思。

  有一年冬天,师爷望着窗外的大雪发呆,我说:“师爷,您准盼着冬天快点过去呢
吧?”师爷又像对我又像自言自语地说:“要是一年四季都是夏天多好哇!”我当时正
在喝水,听了师爷这句只有几岁孩子才说得出来的话,我忍不住“噗”的一声把嘴里的
茶水都喷到身上,紧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把师爷也逗笑了。

  北京曲艺界人材济济,外地曲艺团纷纷到北京来“挖”人。东北一个大城市的曲艺
团到北京来请师爷,答应他如果能去就请他担任当地曲艺团的团长,还给他连长四级工
资。

  师爷听后认真地想了想,然后满脸严肃地问人家:“你们那儿有蛐蛐吗?”

  来者被问懵了,师爷说:“北京叫蛐蛐,学名叫蟋蟀,你们那儿到底有没有?”来
人说;“可能没有吧,我们那冷啊!……”

  师爷一听绝断地说:“那我就不去了。每年7、8月份我得逮蛐蛐呀!调养好了冬天
还得斗呢!”

  来者目瞪口呆,他实在不能理解师爷怎么能为了蛐蛐而放弃那么优厚的待遇。

  师爷在从小教徒弟方面很有办法,一般人能教徒弟,却不能教小孩,因为把一个孩
子领上路,让他开了窍成了材是很难的。师爷有耐心,善于想办法,我师傅赵振铎就是
在他的教导下很早就开了窍成长起来的。旧社会师爷带着师傅走南闯北边演出边施教,
他一辈子没有打过我师傅,只有一次例外。

  师爷在济南演出之余,专找有山有石有草的地方寻摸,终于逮着一只非常满意的大
蛐蛐,准备带回北京。临时没地方装,就把大蛐蛐放在一个火柴盒里,上场演出前把它
交到我师傅手里,千叮咛万嘱咐让他拿好就上台演出去了。

  师傅拿着那个火柴盒,时间越长越好奇。他很想看看这只大蛐蛐到底什么样,就一
点一点地把火柴盒拉开,还没看清楚,那只狡猾的大蛐蛐就一下子蹦出来,紧接着三蹦
两蹦就不见了,师傅瞪着两只大眼睛傻了……。

  师爷演出下来,急匆匆地奔到我师傅面前,把火柴盒拿在手里。他美滋滋地向大伙
显摆,大伙围过来要看大蛐蛐,师爷两只眼睛笑成一道弯月牙儿,对大伙说:“好,那
今天我就让你们见识见识,诸位,上眼……”在众目睽睽之下他把火柴盒一点点拉开,
大伙伸长脖子等着看。师爷把火柴盒打开一半还没看见大蛐蛐,心里就有点发毛,等到
全部拉开后他的脸色骤然大变,厉声问我师傅:“大蛐蛐呢?!”

  我师傅知道闯了大祸,他嘟嘟囔囔地小声说:“跑了

  “啪”!地一声,师爷打了师父一个响亮的耳光!这是师爷第一次打我师父,也是
最后一次。

  著名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了冲击,落实政策后回到家里,
侯先生对古玩玉器很有研究,无意中在一个废品收购站发现了两个赵子玉烧制的蛐蛐罐
,罐外还罩着锦囊,非常精美。侯先生便买下了它。

  有一次我去侯先生家听课,临走时,侯先生说:“斗子,我给你看一样东西!”他
小心翼翼地取出那两个蛐蛐罐给我看。说:“你师爷最喜欢这玩艺儿,告诉我师哥,有
时间请他到我家来取!但不能白取,哥俩得好好聊聊。”

  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师爷。

  师爷一拍大腿,说:“了不得了!斗,这一定是真品!”

  第二天我就陪师爷到了侯先生家。

  师爷对侯先生说:“贤弟,我听斗说你弄了件好东西?我看看——”

  侯先生说:“看干嘛?师哥,这就是送您的!”

  师爷说:“‘无功受禄寝食不安’。今天我不拿,改天我给你做四个拿手菜,“烧
海参”、“■虾段”、“米粉肉”、“独面筋”,让斗子陪着你到我家,你再把罐给我
拿来!”

  侯先生不紧不慢地说:“可以!不过可有一节,咱哥俩还得把那段《白逼宫》好好
串活串活!”

  《白逼宫》是师爷从南方得来的独有节目,是讽刺军阀内容的相声,很适合侯先生
的表演风格,侯先生很喜欢。

  师爷说:“兄弟,这算什么?吃完饭这些事就都办了!”

  第二天我接侯先生到了师爷家,那会儿根本没有“打的”一说,只是我陪侯先生从
护国寺坐无轨电车到珠市口由我打电车票而已。

  师爷做了拿手菜,哥俩喝了一小瓶半斤装的五粮液,他们边吃边聊了起来。

  那时候文化大革命还没结束,相声事业前途渺茫,每个相声演员也都吉凶难料,可
两位大师却全然不顾这一切,在一起认真地切磋技艺研讨相声,可见他们对相声的热爱
和对事业的执著,他们坚信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总有一天还会在舞台上出现,
他们倾注毕生精力从事的相声事业是有强大的生命力的,绝不会从此消声匿迹!

  师爷决定把他一生积累的百余段相声都一一教给我。有什么比这更宝贵呢?我也下
定决心,准备在文化大革命中,一个人人可以不上班都在乱打派仗的时候,安下心来好
好向师爷学习。正是这样一段极特殊的历史时期,给我向师爷进一步学习相声,充实自
己,继承相声艺术的宝贵遗产赢得了时间!

  我每天按师爷的要求到他家里去,打开小录音机,师爷每天教授三段相声,回家后
我再用文字整理出来,编上号码存档。我们爷俩配合默契,每天沉醉在相声艺术的海洋
里。我像一块大海绵吸吮着海洋中的营养,越学越觉得有学头,越学越认识到这门艺术
的深奥和不凡,也就更觉得有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必要性。

  师爷像一个辛勤的园丁,他以诲人不倦的精神,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学识仓库”
打开,一丝不苟地分析讲解,他把相声历史按不同时期不同流派,分门别类地讲授,比
如传统相声《批三国》,他可以讲出多少种不同的“垫话儿”,不同的“使活”方法,
及3个不同的“底”,即不同的结尾方法。还有《讲三国》,他也是一句句分析,让我大
饱耳福,对一些相声段子既让我知其然,还让我知其所以然,一再嘱咐我不能说傻相声
、笨相声,糊涂相声。更不能像鹦鹉学舌一样单纯模仿……这样日复一日循环往复地“
吃小灶”,使我对实践中的很多问题顿开茅塞晃然大悟,进入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和思考


  有一天,师爷给我录了一段传统相声《牛头教》,又讲解一遍后让我回去复习。我
刚到家,师爷就骑着车追到我家,他气喘吁吁地上了楼,我以为发生了什么事。

  师爷说:“当然是大事!唉!我真是老了,录音竟丢了一句,你走后我从头默念一
遍才发现,急忙赶了来……。”他面带愧意。

  我说:“师爷,明天我还去您家呢,您干嘛还跑这么远的路。”

  师爷说:“不不,这可不能马虎,这是大事。万一你今天晚上背熟了,明天我再加
一句,以后你一说到这儿准打‘奔’儿!”他认真地告诉了我要加上去的那一句后,又
急匆匆地走了。在院门口,我望着师爷的背影感慨万千……。

  师爷是为了什么呢?他是无私的,是胸怀坦荡决不保守的。解放后有些老艺人,宁
肯把满肚子的东西都带到棺材里,也决不教后人!而师爷竟能这样深明大义!他是有觉
悟的,他愿意把自己一生所学留给后人,而且还这么认真,唯恐误人子弟谬误流传,师
爷的人格和品德是我一生学习的榜样。

  在一年半的时间里,我连听带学共有百余段相声,成为我一生相声创作和表演的宝
贵财富。

  师爷的老伴去世了,他整日闷闷不乐,我经常把他接到家里,陪着他聊天解闷儿。
他最爱吃炒肝,正好鲜鱼口内的“天兴居”是北京最有名的炒肝店,我给师爷端回来,
我们爷俩边吃边聊,师爷的肚子真是应有尽有的“杂货铺”,这是内行人形容博学的人
的说法,他连忧伤的时候说出来的话都是幽默和耐人寻味的!

  后来师爷又找了一位老伴,他们感情很好,大有“相见恨晚”的意思,他们过了几
年平静和睦的生活,师爷奔波劳碌了一生,本以为可以安度晚年,谁知道他得了癌症。


  这件事是瞒不过聪明的师爷的,他轻松地说:“斗子,师爷不怕死!你快去问问到
底怎么回事,然后痛痛快快告诉我实情!”

  大夫讲,师爷的胃癌很严重,鉴于他当时身体状况还可以,如果做手术可以活5年,
不做手术只能活3年了!

  我如实以告。

  师爷立刻说:“斗子,快去告诉他们,我今天下午就出院回家。我不做手术,宁愿
活3年!”

  师爷当天就出院了。

  后来我问过师爷:“您为什么不愿活5年,而要活3年呢?”

  师爷说:“我只要作了手术,就得不停地住院治疗,那5年是虚的,并不属于我;而
这3年却实实在在是属于我的。我还有很多事要在这3年里做呢!”

  师爷的性格里还有非常豪爽的一面,像江湖上那些英雄,可以为别人两肋插刀,也
可以笑傲生死从容不迫。而三年的癌症折磨已使他消瘦不堪非常虚弱,看着师爷一天天
走向最后的日子,我心如刀割,不管怎么孝顺也挽救不了师爷的生命了!到后期他已失
去排便的能力,大便干燥堵在肛门就是出不来。看到他痛苦无比,我就用手一点一点给
他抠出来。师爷感激地看着我,我说:“师爷,您活着我孝顺您,有一天您走了我不哭
,因为哭是给别人看的!”

  师爷向我竖起大拇指,微弱地说:“好小子,好小子!

  最后的时日到了,家里人轮流照看师爷一步也不能离开人,我和街坊大妈借好了三
轮车,又把大杂院里的通道清理出来,以防夜里师爷病危好往医院送。

  国庆35周年第二天,天下着小雨,我演出归来先到师爷家,师傅演出后也来到师爷
家。师爷看见自己的儿女、徒弟、徒孙都在身边,他似乎很安心的样子,只是身体太虚
弱。不能所有的人都在这里,不该值班的都陆续走了。师爷轻声对我说:“斗……你今
晚别走……我感觉不太好……。

  到了最后的时刻我怎么能走呢?我安慰师爷:“不要紧,三轮车我已准备好,如感
觉不好告诉我,立刻去医院。”

  师爷点点头闭上眼睛。

  夜里11点多钟,师爷说:“斗,咱们走吧,我觉得不好……”

  我立刻推来三轮车,和师爷的儿子一起把师爷抱到三轮车上,躲闪着大杂院里的小
厨房、垃圾筐,向大院外面推出去。小雨下得很急,一块不大的雨布搭在师爷身上,为
了抢时间,我顾不得别人在后面跟不上,顺着我自己熟悉的路线向友谊医院急诊室猛蹬
。半路上我听见师爷在喊:“斗……”,我急忙下车掀开单子,看见师爷在痛苦地喘息
,脸色特别难看,我大声对师爷说:“师爷!您一定要挺住,前边就到医院啦!”说完
我跨上车又急蹬而去,就在我快要蹬到医院门口时,感到师爷的腿蹬了一下,车身晃动
了一下拐进医院。

  大夫跑出来,她揭开布单一看,师爷已经去世了!

  我大声说:“那也得抢救!”

  大夫们抢救着,其他亲属也赶到了医院,然而师爷的眼睛再也没有睁开,他真的走
了……

  师爷的骨灰下葬前,我来到“金针李”家,请他无论如何给我师爷找两只蛐蛐,当
时已是十月,秋风萧瑟,蛐蛐已经不多了。但是“金针李”还是给师爷找来了两只蛐蛐
,放在两个纸筒里交给我,我道谢后拿了回来。

  下葬那天,师爷生前很多朋友都来给他送行,其中也有很多爱养蛐蛐的朋友。当一
个深坑刨好,师爷的骨灰盒放下之后,我把那两只蛐蛐也放了下去,我跪在墓地旁对师
爷说:“师爷,您一辈子就爱蛐蛐,就让这两个蛐蛐陪着您吧!您就不闷得慌了……。


  我告诉过师爷,他走的时候我不哭,可不知为什么我在墓地里放下蛐蛐之后,眼泪
却怎么也止不住,千头万绪涌上心头,我放声痛哭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8

主题

2602

帖子

67万

积分

版主

知足常乐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79890

团队贴图大师勋章会员最具活力勋章团队最酷帅哥勋章团队最具号召力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最爱沙发社区居民忠实会员版主勋章

板凳
发表于 2014-9-30 21:00:07 | 只看该作者
赏花养鸟、观景摄影、上网交流、快乐休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99

帖子

653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653

社区居民

地板
发表于 2014-10-2 17:14:2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34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6
5#
发表于 2015-5-19 07:06:3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花 ( 鲁ICP备07009421

GMT+8, 2024-5-9 07:45 , Processed in 0.28080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