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laoha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史长廊] 中国姓氏地图

[复制链接]

2560

主题

1万

帖子

21474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147483647

团队贴图大师勋章社区居民忠实会员

QQ
41#
 楼主| 发表于 2008-2-1 13:10:13 | 只看该作者
第三部分:权钱交易的超一流高手吕不韦魏 魏姓源自诸侯

    关于魏姓的起源,据史书记载,主要有姬姓魏氏和芈姓魏氏两个来源。   
    姬姓魏氏是黄帝的姬姓嫡裔。周武王灭商后,封毕公高于毕。春秋时,毕公高的后裔毕万辅佐晋献公,被封于魏地,建立了一个姬姓魏国。传至十二世孙魏斯时,他自立为诸侯,是为魏文侯。魏文侯任用李悝进行改革,使魏逐渐强大起来,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后来,魏被秦始皇所灭,子孙遂以国名为姓。   
    芈姓魏氏起源于战国时秦国大臣穰侯魏冉,魏冉是芈姓之后裔,初为将军,后长期任秦相。五国合纵破齐国后,加封陶邑,其后代即为芈姓魏氏。   
    一、魏姓迁变   
    由于魏姓得姓较早,而且开始时即为名门望族,所以到先秦时期,魏姓已活跃于陕西、山西、河南等地。两汉至唐朝,魏姓家族主要生活在北方地区。唐朝以后,魏姓南迁,进入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四川以及两广和福建。到了明末,台湾也有了魏姓人。   
    魏姓自古就是一个非凡的姓氏,各朝各代名人颇多。春秋时的魏武子,被晋文公倚为股肱之臣,他的两个儿子魏颗和魏绛,也都大名鼎鼎。“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魏无忌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到了汉朝,有大臣魏相、教育家魏应、炼丹家魏伯阳;唐朝时有“人镜”魏征;宋朝时有诗人魏野、名将魏胜、学者魏了翁;清时有散文家魏禧、昆曲创始人魏良辅和思想家魏源。他们个个名垂青史,是魏姓人的荣耀。   
    二、魏姓名人   
    “九千岁”魏忠贤   
    魏忠贤本是明朝末年的一个市井无赖,游手好闲,吃喝嫖赌,样样精通。为了能一朝发迹,他净身入宫当了太监。凭借其阿谀奉承的本领,他不久便做上了司礼秉笔太监,成为明朝惟一的一位文盲司礼秉笔太监。与此同时,他还建立东厂,控制内阁,一时间权倾朝野,号称“九千岁”,地位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面对魏忠贤的滥权和恶行,朝中一些正直的大臣,以顾宪成为首,聚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形成一股巨大的势力,被魏忠贤称做“东林党”。东林党人把持朝政后,开始整治朝纲,成为魏忠贤实现其野心的主要障碍。魏忠贤及其党羽开始想方设法、不择手段地剿杀东林党人。他们开出黑名单,将不肯同流合污的官员指为东林党人,然后逐个罗列罪名,打入东厂大狱,使用种种酷刑,将他们折磨至死。许多领袖人物如杨涟、高攀龙等,均惨死在魏忠贤手下。“东林党”在魏忠贤的铁腕重击下,被扼杀了。   
    魏忠贤的种种恶行,使得明王朝岌岌可危。崇祯皇帝即位后,开始积蓄力量,预备清除魏忠贤及其党羽。在时机成熟之后,他将魏忠贤贬到皇陵当差,而后又派兵追杀。魏忠贤看到自己已经穷途末路,在被贬的路上悬梁自尽。一代巨奸,终于得到了他应有的下场。
踏踏实实地改良传统庄园,并在肥沃的土壤中成长,丰足。 QQ 737605825 手机:137926128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60

主题

1万

帖子

21474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147483647

团队贴图大师勋章社区居民忠实会员

QQ
42#
 楼主| 发表于 2008-2-1 13:10:26 | 只看该作者
第三部分:权钱交易的超一流高手吕不韦陶 尧舜后裔

    据《姓苑》所载,陶姓一支出自唐尧,一支出自虞舜。尧曾经以制陶为业,现在的山东定陶县便是他当年制陶的地方。后来,他的子孙迁到现今河北的唐县。因此,其后代有姓陶的,也有姓唐的。舜禅位于禹后,禹封其后裔商均于今河南虞城,因此,其后世子孙就以虞为姓,舜也被称为虞舜。后来,舜有一个叫虞阏的后代,专治陶冶之事,他的子孙便以官为姓,改为陶姓。   
    因此,陶姓应发源于山东定陶、河北唐县以及河南虞城。后来,经过繁衍播迁,陶姓在今江苏镇江南部以及今江西九江成为望族。在中国历史上陶姓名人非常多。春秋时期有以节义而流传千古的烈女陶婴;东晋有征西名将陶侃,“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诗人陶渊明;南朝梁有“山中宰相”陶弘景;宋有画家陶裔;元明之交有文学家陶宗仪;现代则有著名教育家陶行知。   
    陶姓名人   
    1.“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五柳先生   
    陶渊明(公元?~427年),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   
    陶渊明曾担任彭泽县令。有一天,浔阳郡郡守派了一个督邮到县里视察,县吏对陶渊明说:“您应穿好衣服,束好衣带,前去拜见。”陶渊明听后,叹了一口气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他当天便辞去官职,回到家乡。   
    陶渊明只当了85天的彭泽县令,从此就再未做官,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隐居生活。他归隐后,在自家门前种了五株柳树,并自称为“五柳先生”,解释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陶渊明四次辞官,最终选择了归隐。这么做一方面是因为他崇尚自然,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当时“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的社会,逼得他不得不这么做。   
    归隐后的陶渊明知道,他心目中的“世外桃源”是永远不会实现的,他只能祈求在自己那狭小的生活范围内,寻求心灵的安宁。他高唱“归去来兮”,过起了怡然自得的生活。   
    陶渊明嗜酒成癖,一天都离不开酒,在他的诗文中,几乎篇篇都有酒,他甚至还专门做了20首《饮酒》诗。据传,江州刺史王弘一直很仰慕陶渊明,想尽办法要结识他,却总是请不到他。一次,陶渊明去游庐山,王弘听说后,便请来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并在半道中准备好酒宴邀请他。当时,陶渊明正患脚病,王弘派他的下属和两个儿子用肩舆抬着他。他们正在路上走时,碰到了庞通之,陶渊明便欣然下舆,和老朋友推杯换盏。一会儿王弘来了,陶渊明也很欢迎他,两人立即成了好朋友。   
    2.“山中宰相”陶弘景   
    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晚号华阳隐居,是南朝齐梁时著名的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   
    陶弘景本为南朝齐左卫殿中将军,入梁以后,他便隐居在茅山炼丹修道。梁武帝早年曾与陶弘景颇有交情,登上皇位后,对他更是恩礼有加,经常派使者给他送信。只要碰到征讨之类的大事,梁武帝都要向陶弘景咨询请教,经常是一个月中传信数封。因此,当时的人都称陶弘景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的思想脱胎于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思想。他跟着陆修静的弟子孙游岳学道,在茅山整理道经,创立了茅山派,并形成了茅山道宗教理论。他认为,天地万物生成的根本便是“道”,“道”存在于万物之先,超越元气,是神秘的精神本体。这便是茅山派道教的理论基础。他还主张,只有将儒、释、道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人才能成为形、神、道兼具的真正悟道的真人。据说,陶弘景妙解术数,早就知道梁朝将要覆没。他曾做了一首预言诗:“夷甫任散诞,平叔坐论空。岂悟昭阳殿,遂作单于宫。”这首诗一开始密存在一只书箱中,一直等到陶弘景死后,他的门人才将它取出。当时,士大夫不习武事,只知虚谈玄理。不久以后,侯景篡位,果真是在昭阳殿。   
    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在中国药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继《神农本草经》之后,本草学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他系统整理了南北朝以前的本草著作,并增收了魏晋间名医所用的新药。他还首创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来进行分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草学的发展,使中国主流本草学著作的结构大体定型。
踏踏实实地改良传统庄园,并在肥沃的土壤中成长,丰足。 QQ 737605825 手机:137926128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60

主题

1万

帖子

21474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147483647

团队贴图大师勋章社区居民忠实会员

QQ
43#
 楼主| 发表于 2008-2-1 13:10:40 | 只看该作者
第三部分:权钱交易的超一流高手吕不韦姜 姜水为姓

    姜姓是中国比较古老的一个姓氏,最早可以追溯到三皇之一的炎帝时。炎帝生于姜水,在今陕西岐山县西,因而其后人以水命姓为姜。从此之后,作为炎帝神农后裔的姜姓,就在此地繁衍生息,传之于后世。   
    姜姓自得姓之后,主要在甘肃和山东一带活动。秦汉时,姜姓在河南灵宝的函谷关以东发展为大族,后西迁充实关中,其后在天水形成著名的姜姓望族。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姜姓在鲁皖江浙地区蔓延开来,唐宋时进入闽粤地区。清朝时,东北地区姜姓发展迅猛,异军突起。目前,全国已形成四川西部、山东东部和东北三大块姜姓聚集区。   
    一、姜姓名人录   
    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姜姓名人层出不穷。最早的当数太公姜子牙,他助武王伐纣,立下了盖世奇功。汉朝时,高士姜肱因“姜被”而名扬天下;三国时,西蜀大将姜维,文武双全;唐有宰相姜恪、姜公辅;宋朝时出现了一位大词人姜夔和抗元将领姜才;明有书法家姜立纲;清朝有参与修纂《明史》、被誉为“江南三布衣”之一的文学家姜宸英;近现代有姜镜堂等。这些姜姓名人都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二、姜姓名人   
    1.渭水垂钓的姜子牙   
    姜子牙,名尚,年过七十,家道依然没落,虽有经天纬地之才、排兵布阵之术,但生不逢时,遂甘守清贫而不求仕。   
    那时正是纣王当政,恣行强暴,残虐生民,搞得怨声载道,民不聊生。姜子牙于是徙居东海之滨,终日在海滨垂钓,丝不设饵,钓不曲钩,他妻子十分生气。姜子牙却说:“我丝不设饵,钓不曲钩,是因为我不钓鱼鳖,只钓王侯。”后他又迁至渭水蟠溪,仍然终日垂钓,不觉已过三年,须眉尽白,并无贤士往来,却与樵牧之徒和睦相处,做了一些歌韵清绝的词调,让他们传唱,一时间颇有名气。当时,西伯侯姬昌胸怀大志,想推翻纣王,救人民于水火之中,于是,他遍访名士。一日出访,他见一白发老翁在江边垂钓,丝不设饵,钓不曲钩,深以为奇,认为是名士,便请他出山相助。姜子牙被西伯的真诚所打动,认为他是一个明君,值得辅佐,便投靠西伯。“姜太公钓鱼”的典故便由此传播开来。   
    西伯后来自立为王,即周文王。他拜姜子牙为丞相,后起兵讨伐商纣。姜子牙虽已年逾八十,仍然亲率大军,打败纣王,帮助武王建立起强大的周王朝。   
    2.智勇双全的姜维   
    姜维,字伯约,三国时天水郡冀县(今甘肃谷东)人。蜀汉后期大将。   
    姜维幼年丧父,与寡母一起生活。他喜读诗书,尤其敏于军事,而且武艺高强。他出仕时,任本郡上计掾,州里征召他为州从事。诸葛亮一出祁山时,用计收复了姜维。诸葛亮与姜维交谈之后,认为他是难得的人才,便将他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侯。这时,姜维年仅27岁。可以说,姜维是诸葛亮一出祁山的最大收获。   
    诸葛亮病死五丈原后,姜维任辅汉将军,统率三军,晋升为平襄侯。姜维多次率军伐魏,但由于后主昏庸,加上连年征战使得民怨沸腾,始终未能取得成功。而此时,魏国却趁蜀国国势日衰,屡屡进犯蜀国边境。不久,大将邓艾率军直抵成都,后主刘禅投降,并降旨命令姜维率部投降。姜维无奈之下,只得暂时诈降钟会,准备伺机而动。   
    后来,钟会与邓艾争功,设计陷害邓艾,并在成都起兵造反。姜维认为时机已到,便想利用钟会重兴汉室,不料事情泄露,被魏国所杀。据说,魏兵事后剖开他的肚子,发现他的胆像斗一样大。
踏踏实实地改良传统庄园,并在肥沃的土壤中成长,丰足。 QQ 737605825 手机:137926128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60

主题

1万

帖子

21474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147483647

团队贴图大师勋章社区居民忠实会员

QQ
44#
 楼主| 发表于 2008-2-1 13:10:51 | 只看该作者
第三部分:权钱交易的超一流高手吕不韦戚 祖先叛乱,避祸改姓

    戚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传说春秋时,卫武公有个儿子叫公子惠孙,惠孙的后人孙林父,在卫献公时任上卿。卫献公喜欢游乐,不理政事。孙林父想内结贵戚,外通晋国,企图趁机操纵卫国朝政。卫献公对此有所耳闻,但又束手无策,两人矛盾日渐加深。孙林父知道卫献公对他心怀猜忌,就联合他人之力赶走了献公,另立新君殇公,殇公把戚邑(今河南濮阳东北)封给了孙林父。后来,孙林父与他人争权失败,逃到晋国。他的子孙很喜欢戚邑这个地方,世居此地,并以戚为姓。后来卫国灭亡,戚姓逃亡东海,成为望族。   
    一、戚姓名人录   
    戚姓的历史名人很多,汉代的临辕侯戚鳃,显赫一时,爵位传了七代。南北朝梁江州刺史戚衮、唐人南宫女子戚逍遥、宋代画家戚仲,都是知名人物。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更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   
    二、戚姓名人   
    抗倭名将戚继光   
    戚继光(公元1528~1587年),字元敬,号南塘,山东蓬莱人,出身于武将世家。他最初在山东专门从事防倭活动,任登州卫指挥佥事。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改调浙江都司佥书,置身于抗倭最前线,立下了赫赫战功。   
    戚继光能够取得抗倭战争的胜利,与他优异的指挥才能、卓越的军事思想及英勇善战的“戚家军”是分不开的。   
    鉴于明朝军队兵惰将骄、纪律松弛、战斗力低等弱点,戚继光两上《练兵议》,并以“杀贼保民”为号召,亲自招募素质良好的矿工和农民入伍。经过精心编制和严格训练,他将这些人编成新军,他又招募渔民,组成水军。戚继光根据倭寇的作战特点,操练阵法,不断更新新军的武器装备。   
    戚继光让不同年龄、不同体格的士兵使用不同的武器,这样因人而异地使用武器,更能发挥每个士兵的战斗力。在戚继光创下的阵法中,以“鸳鸯阵”最为有名,最适合同敌人近战:敌人进到100步以内,士兵放射火器;60步以内,弓弩手放箭;距离再近时,士兵手持刀枪冲杀。冲杀时,以12人为一队,持长枪、狼筅的士兵从两边包杀,这种阵法能更有效地发挥部队的战斗力。这支被百姓亲切地称做“戚家军”的新军,在戚继光的领导下,纪律严明,作战英勇,对百姓秋毫无犯,屡立战功。   
    从1561年四月开始,倭寇分股侵犯浙江沿海地区,戚继光率主力赶往倭寇较多的宁海。宁海倭寇闻风而逃,并准备偷袭台州府城。戚继光作战一向注重侦察敌情,很快就知道了这一动向,立即挥师南下。戚家军经过半天急行军,来到台州城下。士兵们想进城用饭,守城门的士兵说:“我们奉命守城,现在谁也不准进城。”有些士兵就在城门口吵闹起来,戚继光责问士兵们:“大敌当前,你们还想争着入城?”有个士兵高呼:“别让守城的人说我们是饭桶!弟兄们!我们先消灭敌人让他们瞧瞧!”于是,戚家军将士士气大振,忍着饥饿在距城二里的花街迎击敌人。倭寇摆开一字长蛇阵,蜂拥而来,一个左手挟矛、右手持刀的头目气势汹汹地冲在前面。戚继光高呼:“谁杀得此贼,记他头功!”勇士朱应声而出,连发两铳,打掉那个倭寇头目的武器,然后冲上前去,砍杀了他,还连斩敌人7名。戚家军英勇杀敌,当天五战五捷。五月十四日,又有一大股倭寇企图以攻打台州城为名,偷袭处州。戚继光又事先察知敌人动向,在一处峰岭之地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以1500人的兵力,打得近3000倭寇一败涂地。   
    抗倭斗争胜利后,戚继光被调去驻守明代北方九镇之一的蓟州镇,以防蒙古军队南下。戚继光任总兵后,治军有方,大大加强了蓟州镇的防务,也保障了京师安全。后因奸臣诬告,他被降调广东,最后因明朝官场黑暗而辞职还乡。
踏踏实实地改良传统庄园,并在肥沃的土壤中成长,丰足。 QQ 737605825 手机:137926128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60

主题

1万

帖子

21474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147483647

团队贴图大师勋章社区居民忠实会员

QQ
45#
 楼主| 发表于 2008-2-1 13:11:07 | 只看该作者
第四部分:源出多门的窦姓谢 以姓怀国

    谢姓是黄帝的儿子禹阳的后代。禹阳的后裔先后建立了10个国家,第一个就是谢国。西周后期,周宣王为了加强对南方的统治,先派召伯(即召穆公,名虎)攻下谢国,又把自己的舅父申伯徙封到谢地,谢国就灭亡了。谢国人为了纪念自己的国家,以国为姓,全部改姓为“谢”。这是谢姓的主要来源,至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   
    谢国地域,当在今河南南阳附近。谢氏历经播迁,到元代已遍布全国。谢姓目前为中国第二十四大姓。   
    谢姓人自西周后期就不断迁移,先秦有一支迁入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他们是六朝时声名显赫的阳夏谢氏的先人。   
    一、阳夏谢氏显风流   
    以阳夏谢姓为主,谢姓在历史上尽显风流。   
    魏晋南北朝是阳夏谢氏的全盛时期。那时,它与琅琊王氏并称“王谢”,是足以影响社稷的豪门世家。   
    西晋末年,时任国子祭酒的阳夏人谢衡,因永嘉之乱迁居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西南),他的后代成为谢氏中最重要的东山会稽派。   
    谢衡之孙谢安,是阳夏谢氏的杰出代表。当时朝廷里谢氏人才济济,在著名的淝水之战中,主要将领几乎全部出自谢氏一门。宰相谢安任征讨大都督,负责总指挥;其弟谢石任代理征讨大都督;其侄谢玄为前锋都督,辅助谢石在前线抗击敌人;其子谢琰任辅国将军。淝水之战的胜利,巩固了东晋政权,并使谢氏晋升为当时士族的最高层。谢家一门,四人封公,声名显赫至极。   
    东晋灭亡后,谢家簪缨相继,世居清显之职。   
    六朝时,阳夏谢氏还涌现出了众多文学家,如山水诗的开创者谢灵运和发展者谢、以柳絮喻雪的才女谢道韫、著有《雪赋》的谢惠连、著有《月赋》的谢庄等。   
    阳夏谢氏的辉煌历史,不但是谢氏家族的骄傲,更是六朝史上奇特瑰丽的一笔。此外,谢姓历史上还有许多名人志士,如西汉的彰侯谢殷;东汉的巨鹿太守、文学家谢夷吾,曾极力推荐班固,后班固以《汉书》永垂史册;唐代有谢小娥;宋有爱国诗人谢枋得;明有文学家谢榛;近代有资产阶级革命家、曾发动广州起义的谢瓒,医家谢观及国民党爱国将领谢晋元。   
    二、谢姓名人   
    1.淡泊名利的谢安   
    谢安(公元320~385年),字安石,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书法家。   
    他自幼沉敏洒脱,气宇轩昂,虽有才名,但隐居于家乡会稽东山,与王羲之等人纵情山水。直到40多岁,他才应征入仕,后官至司徒。   
    桓温乱政时,欲杀谢安。谢安在宴席上谈笑风生,从容不惊,使得桓温最终不敢加害。后来,淝水一役,捷报频传。他当时正与宾客下棋,看后不动声色,被客人问起,才淡然作答:“孩子们已经大败敌军。”但他起身回内房时,终于按捺不住心头喜悦,连脚上木屐的齿被踢断也不知道。   
    谢安身居高位,但一直有归隐东山之志,并数次辞官归隐又数次急出为官。因此,后人以“高卧东山”比喻隐居,以“东山再起”比喻再度为官。   
    据说,谢安有个同乡被罢官,回家没有路费,只有大批蒲葵扇。于是,谢安从中挑了一把,随手拿着,由于世人仰慕谢安,便竞相仿效,蒲葵扇立刻被一抢而空。   
    2.山水诗鼻祖谢灵运   
    谢灵运,南朝宋诗人。他幼时被寄养在外人家里,族人名之为“客儿”,世称“谢客”。他祖父是东晋名将、康乐公谢玄,母刘氏是书法家王献之的甥女。谢灵运18岁时袭封康乐公,故又称“谢康乐”。其诗大多描写会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描摹细致,见解独到,开山水诗之先河。谢灵运曾自夸道:“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今天下共分一斗。”由此可见他自负之程度。   
    他与堂弟谢惠连关系甚好,曾说:“只要惠连在座,我往往能得到佳句。”他任永嘉太守时,有一次在西堂构思诗作,未果,昏然入睡,梦见惠连,忽得佳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于是,他便说这两句诗“有神功”。   
    谢灵运还发明了一种带两齿的木屐,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后人称之为“谢公屐”。
踏踏实实地改良传统庄园,并在肥沃的土壤中成长,丰足。 QQ 737605825 手机:137926128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60

主题

1万

帖子

21474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147483647

团队贴图大师勋章社区居民忠实会员

QQ
46#
 楼主| 发表于 2008-2-1 13:11:19 | 只看该作者
第四部分:源出多门的窦姓邹姓和朱姓同源

    中国的邹姓,历史上多有记载。周武王得天下后,封颛顼高阳氏后裔于邾娄国。邾娄国也叫邾国,最初为鲁国的附庸。战国时,鲁穆公改邾娄国号为邹。后邹国被楚国所灭,其公族子孙及部分国人分散各地,有的以国名为姓氏,有的则将“邾”去掉邑旁留朱,所以,3000多年前的邹姓和朱姓实为同宗。   
    另据记载,殷商的后代被周武王封到宋国,其后人正考父食邑于邹,传到叔良纥的时候,以国为姓,于是有了另一支邹姓。   
    邹姓起源于山东一带的北方地区,后来逐步外迁,在福建也成为一个望族。   
    一、邹姓名人录   
    邹姓的历史名人很多,有战国时期齐国的邹衍,以鼓琴游说齐威王的邹忌、邹;西汉文学家邹阳;五代时南迁入闽的邹勇夫;宋朝直斥章误国的忠臣邹浩,资政殿学士邹应龙,还有以孝行见称、自守庐墓六年的邹异,安贫乐道、独得朱子之传的邹;元代有画家邹复雷;明代有大学者邹元标和姚江学派重要人物“东郭先生”邹守益;清代有精于历算的邹伯奇;现当代有出版家邹韬奋等。   
    二、邹姓名人   
    1.战国哲学家、阴阳家邹衍   
    邹衍(约公元前305~前240年),战国时齐国人,哲学家、阴阳家的代表人物,曾游历魏、燕、赵等国,受到诸侯“尊礼”。   
    邹衍深入研究万物的阴阳消长,记录了各种神奇怪异的变化,写在自己的50多篇著作中。邹衍擅长谈“天”,被人们称为“谈天衍”。他认为,天地不是与生俱来的原始物质,更不是永恒不变、绝对无穷的。邹衍还从时间概念上来论述天的属性,不同于当时流行的具有神秘色彩的对“天”的认识。他提出以“天地未生”、“天地剖制”作为“天”起始的时间标界,从客观世界寻求“天”发展的顺序标定,从而为自己的学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儒家所说的中国,都是把地理与中国等同起来,邹衍则冲破了这一思想束缚。他认为,中国(赤县神州)只不过是天下的1/10,在中国之外,像赤县神州这样的地方,还有9个。这才是真正的九州,九州都有小海相隔,不能互通,更有大海环绕在它的外面,再外就到了天的尽头了。邹衍的论证,一定是先从小开始,由小到大,以至无边无际。他的社会史观也是如此,先从现世说起,再往前推至黄帝时代,再大到世代的兴衰变化。他还将“五行”发展为“五德”,用以论述世事的兴衰、王朝的更替。   
    邹衍的学说,引起了当时王公贵族的好奇和关注。邹衍到魏国,梁惠王高迎远接,视他为上宾;到赵国,平原君侧身陪行,毕恭毕敬;到燕国,燕昭王亲自清扫街道,以师礼相敬。邹衍周游列国,受到如此拥戴,与孔子陈蔡断粮、面有饥色,孟轲在齐、梁陷入困境相比,真是有天壤之别呀!   
    2.识蔽求真的邹忌   
    邹忌,战国时齐人。他以鼓琴游说齐威王,被任为相国,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称成侯。   
    成语“邹忌照镜”,说的就是他识蔽求真谏齐王的事。邹忌身高八尺,相貌堂堂。一天他照着镜子,问妻子:“我和城北的徐公,谁更美呢?”妻子说:“您的相貌,徐公哪能比得上?”他又问小妾:“我和徐公哪个更美?”小妾说:“徐公根本比不上您!”第二天,有客人来访,交谈之余,邹忌问他:“我和城北的徐公谁更美?”客人也很肯定地说他更美。过了几天,徐公来访邹忌,一见之下,邹忌发现自己远不如徐公,经过反复思考,幡然醒悟。于是,他上谏齐威王说:“妻说我美,是有偏爱之心;妾言我美,乃出于畏惧之意;客称我美,实乃有求于我。今大王在万人之上,极易受蒙蔽,而难察自身之过。”威王便采纳了他的建议,广开言路,齐国因而国力大增。   
    邹忌凭着劝谏君王的功绩,在齐国深受尊敬,与邹衍、邹并称齐国“三邹”。
踏踏实实地改良传统庄园,并在肥沃的土壤中成长,丰足。 QQ 737605825 手机:137926128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60

主题

1万

帖子

21474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147483647

团队贴图大师勋章社区居民忠实会员

QQ
47#
 楼主| 发表于 2008-2-1 13:11:33 | 只看该作者
第四部分:源出多门的窦姓窦 源出多门的窦姓

    窦姓的祖先,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少康。少康是大禹之后,其父相即夏帝位后,被后羿赶走;不久后羿又被寒浞杀死。王后缗从墙洞里逃出,奔回娘家,后来生下少康。少康长大后,联合诸侯,诛杀寒浞,恢复了夏朝。为纪念母亲从洞中逃出,少康的次子龙就被少康赐姓窦(窦即洞)。窦龙便是窦姓的始祖。   
    少康的母亲缗是有仍国(今山东济宁)人,有仍国就成为窦姓最早的发源地。另外,古地名中多有“窦”,所以也有以地名为姓的窦氏。《姓氏考略》中载,古时西北氐族的一支也是以窦为姓的。所以,窦姓中有一部分还是源自氐族。   
    自西汉窦猗房贵为太后,窦氏一门,名人辈出。   
    一、窦姓名人录   
    西汉大臣窦婴,爵至魏其侯,因反对黄老之术,武帝时,被窦太后贬斥。东汉有名将窦固,北击匈奴;国舅窦宪,把持朝政,北击匈奴至燕然山;大将军闻喜侯窦武,迎立灵帝,掌握朝政,打击宦官。隋末有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唐有宰相窦威,修道人窦子明。五代宋初时窦仪,入宋后曾官至工部尚书,主编了《宋刑统》三十卷和《建隆编敕》四卷;其弟窦俨历仕晋、汉、周、宋,官至礼部侍郎,撰定祀事乐章、宗庙谥号甚多。元有医学家窦汉卿。   
    二、窦姓名人   
    1.崇尚节俭的窦太后   
    窦太后名猗房,其父窦充在秦末避乱于清河观津(今河北衡水东),垂钓为生,生计艰难。后来,窦充溺死水中,其妻也一病而死。猗房以良家女选美入宫。吕后裁减宫女时,猗房被遣至代王刘恒宫中,渐得代王宠爱,生子刘启、刘武。   
    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吕后病逝。右相陈平、太尉周勃诛灭诸吕,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文帝。刘启被立为皇太子,猗房为皇后。猗房成为皇后以后,寻找到兄窦长君及弟窦广国。窦氏兄弟习礼守制,为朝臣所尊重。   
    窦后支持文帝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厉行节约,穿粗布衣,自织布匹,并在宫中提倡节俭之风。   
    一次,南方一个藩国进贡了一条十分精致、漂亮的长裙。窦后初时十分喜爱,但突然却把它扔到一边,进贡使者慌忙跪倒谢罪。窦后命宫女取来一把剪刀,将长裙剪短后再试穿,十分难看。她对使者说:“这样的裙子太费工、费钱,应该让百姓努力从事粮食生产。今后,不得再进献任何东西给我。”她又对宫女说:“今后,宫中妃子、宫女所穿衣裙不许过长。要当好民间女子的榜样,免得她们互相攀比、浪费。”   
    景帝刘启即位后,猗房被尊为皇太后。晚年的她好黄老之术,不喜儒术;武帝即位初,她曾罢黜尊儒大臣窦婴、田、赵绾、王臧和儒生辕固生等。   
    2.汉室重臣窦融   
    窦融是窦太后弟窦广国的后人。   
    西汉时,窦氏虽有窦太后之盛,但自窦婴被田害死,诸窦被逐离长安后,窦氏一蹶不振达百年之久。王莽时,窦融力助汉室,中兴窦门。   
    窦融初时投在王莽军王邑旗下,后来王邑兵败,他辗转降于刘玄手下赵萌,更始(公元23~25年)时被封为巨鹿太守。当时,战乱未止,他决定联合来自河西的昆弟窦士,不往巨鹿,而是举族西迁,屯垦河西。窦融在张掖郡为都尉,联合酒泉、金城、敦煌、威武四郡,割据河西。   
    建武五年(公元29年),窦融归附光武帝,任凉州牧。后他助东汉攻灭隗嚣,封安丰侯,任冀州牧。光武帝对窦融封赏有加,而窦融却更加小心谨慎,谦虚恭和,宽待上下。他后来官至大司空。   
    窦融数次想要辞官,光武帝均未准可,并尽量少与他单独会面,以免飨他开口的机会。   
    光武帝初年,北方边疆问题突出。有一天,他单独召见窦融,一见面就说:“今天我们只谈军国大事,你不要再提辞职。那天我让你出殿凉快,也是为了不让你辞职。”   
    窦融只好称是,他建议在北疆修亭立台,让边军灵活机警地作战,再开边市进行交易,这样就能安定北方。光武帝采用他的计策,果然使北方得以安定下来。   
    窦融居功至伟,不仅自己封侯,而且使整个家族显赫一时,公侯满门,权倾朝野。   
    虽然窦融一生谨慎,但他家族中人却渐渐骄纵。他从弟窦林一案后,获准辞职归家。但其子窦穆又因伪造太后诏书获罪,举族被逐扶风,后虽又被追回安丰,但窦氏自此衰落。   
    窦融不久死于洛阳,汉明帝下诏厚葬,加谥为戴侯。   
    3.隋末起义领袖窦建德   
    窦建德是隋时清河漳南(今山东武城东北)人。他家世代务农,建德有勇力,曾为里长。   
    大业七年(公元611年),窦建德任二百人长。他为同县人孙安祖招募了几百人,助他起义。建德被官府怀疑,家属全遭杀害,他遂率众投高士达。后高士达不听建德劝,被杨义臣斩杀。建德整部称将军,广招人马,包括归顺的隋将,得十几万人。   
    大业十三年,建德定都乐寿(今河北献县),称长乐王,率军攻取河北大部。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国号为夏,并擒杀了弑隋炀帝自立的宇文化及。建德不杀隋吏,自奉俭约,还兴修水利。   
    李世民围困王世充于洛阳,窦建德往救,被阻于虎牢。国子祭酒凌敬建议转而渡河东上,却因听信被王世充贿赂的部将之言,建德不予采纳。其妻曹氏也建议他转向,既可轻取河山,又可解除洛阳之围。建德却说:“这不是女人家所能理解的。我既然答应救他,就不能失信。”他过于轻敌,贸然进击,被李世民设计击溃。建德受伤被俘,解至长安后遇害,时年49岁。   
    窦建德爱民节俭,不重杀戮,河北人感念其恩德,建“窦王庙”于大名县。
踏踏实实地改良传统庄园,并在肥沃的土壤中成长,丰足。 QQ 737605825 手机:137926128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60

主题

1万

帖子

21474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147483647

团队贴图大师勋章社区居民忠实会员

QQ
48#
 楼主| 发表于 2008-2-1 13:12:04 | 只看该作者
第四部分:源出多门的窦姓章 姜子牙的后代

    据史书记载,章姓出自姜姓,是炎帝的后代。炎帝的后代,在周代出了一个姜子牙,他是周朝的开国功臣。姜子牙的后代有一支被封在鄣地,并建立鄣国。鄣国后来为齐国所灭,鄣国君主的后代子孙去邑旁留章,以国为姓,沿用章姓。又据史书记载,黄帝把12个姓赐给了他12个出色的儿子,其中有一个姓任。任姓后来十分昌盛,分成十支,其中有一支在章,他们便以地名为姓,繁衍生息。   
    一、章姓名人录   
    章姓自出,辈有名人:秦朝有将领章邯,北宋出了大才子章,还有南宋陶瓷家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元末明初官至御史中丞的章溢,清代史学家章学诚,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章炳麟,曾任段祺瑞执政府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的章士钊,以及五四运动中被免职的章宗祥等。此外,还有七君子中的章乃器、爱国民主人士章伯钧、医学家章次公、地质学家章鸿钊、新中国的外交部副部长章汉夫等。   
    二、章姓名人   
    史学家章学诚   
    章学诚,字实斋,号少岩,乾隆时考中进士,授国子监典籍一职。   
    章学诚少年时便博览群书,“自命史才,大言不逊”,曾试图将《左传》、《国语》等书改编为《东周书》,并尝试着做了三年,后来被馆师阻止,方才作罢。   
    章学诚一生贫困窘迫,颠沛流离,历尽艰辛,家中没有什么资产,不过藏书非常丰富。章学诚毕生致力于讲学、著述和编修方志,在学术上多有创建。他早年结识戴震,深受其影响,后来,他们俩就方志体例等进行过讨论。章学诚反驳戴震的主张,直至戴震无言以对。从此,他心中的权威垮掉了,他开始走自己的治学之路。   
    章学诚在史学理论上多有创见。《校雠通义》的修订和《史籍考》的编纂使他的学术思想趋于成熟。章学诚在失去了文正书院讲席以后,举家辗转于安徽,虽然困厄,但其学术思想却大有进展。他在近一年之内写有二十几篇文章,其中好些篇目是《文史通义》的精粹。在这些文章中,章学诚的主张得到系统的阐发和论述。《文史通义》后来成为史学理论名著。   
    章学诚的一生,可谓著作等身,学术是他的第一生命。他的史学创见是中国史学史上的珍贵遗产。
踏踏实实地改良传统庄园,并在肥沃的土壤中成长,丰足。 QQ 737605825 手机:137926128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60

主题

1万

帖子

21474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147483647

团队贴图大师勋章社区居民忠实会员

QQ
49#
 楼主| 发表于 2008-2-1 13:12:19 | 只看该作者
第四部分:源出多门的窦姓苏 司寇后人,广播华夏

    黄帝的六世孙共有6人,长孙樊居于昆吾(今山西运城东北),史称昆吾氏。夏朝中期,帝槐(或帝芬)封昆吾氏后裔于有苏(今河南辉县西的苏岭),史称有苏氏,建苏国。商末苏国灭,族人以苏为姓,开始向四处迁徙。但留在苏岭的苏姓族人归顺了周朝,首领苏岔生入朝做了周武王的司寇,被封于苏地,国都温(今河南温县)。苏岔生被后人尊为苏姓始祖。   
    一、苏姓迁变   
    先秦时期,苏姓主要活动地区在河南、河北,战国时期其中一支南迁湖南、湖北,一支西迁陕西。秦汉时,苏姓又东迁到山东,而定居于陕西西部的苏姓已发展成为望族。魏晋南北朝以后,北方民族大批进入中原,有很多外族改姓苏,主要有:汉晋时辽东乌桓部的苏姓人,南北朝北魏时鲜卑族拔略氏族,北宋时西夏党项族的苏姓人,金国女真族的苏姓人。清朝时,满洲八旗的伊拉哩氏、苏佳氏、苏都哩氏、苏尔佳氏等族人改为苏姓。   
    唐朝时,苏姓移民大量南下四川和福建。北宋时苏姓进一步移民贵州和两广。明清两朝,苏姓多次移民台湾,如今苏姓已成为台湾的大姓。   
    苏姓的历史从有苏氏算起,已经有3800年了。苏姓的普遍使用是在苏国灭亡之后,至今也有2600年的历史了。   
    二、苏姓名人录   
    苏姓是一个光耀史册的古老姓氏,人才济济,历史上著名的苏姓人物有:战国时纵横家苏秦、苏代;西汉名臣苏武;东汉冀州刺史苏章;东晋苏峻;南北朝西魏大臣苏绰;隋朝大将苏威;唐朝大将苏定方,诗人苏源明及五位宰相苏良嗣、苏、苏味道、苏、苏检;十六国前秦女诗人苏;北宋文学家兼书画家苏轼,散文家苏洵、苏辙,文学家苏过,诗人苏舜钦,天文学家兼药学家苏颂;南宋画家苏汉臣;元朝名臣苏天爵;明朝篆刻家苏宣;清代甘肃回族和撒拉族起义军首领苏四十三,太平天国女将苏三娘,清末湘军将领苏元春,捻军首领苏天福;现代无产阶级革命家苏兆征,当代化学工程学家苏元复,流行病学家苏德隆等。   
    三、苏姓名人   
    1.纵横家苏秦   
    苏秦是战国时东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乘轩里人,字季子,是有名的纵横家,奉燕昭王之命入齐从事反间活动,以便攻齐复仇。曾任齐国丞相,主张六国合纵攻秦。后燕将乐毅联合五国攻齐,他的反间活动暴露,被车裂处死。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保存有苏秦的书信和游说辞十六章。   
    苏秦游说六国采取合纵之计,共同攻秦,被推为纵约长,佩六国相印。他的这些才能与年青时的刻苦攻读是分不开的。   
    苏秦曾游说秦王,10次上书均未被采纳,主要是因为秦惠王刚杀商鞅不久,对客居游说的策士很不信任。所以苏秦在秦一年有余,很不得志。时间一久,其黑貂皮袍破旧,百斤黄金耗尽。资用乏绝,只好狼狈归家。他容颜枯槁,疲惫不堪。家人待他十分冷漠,妻子不下织机相迎,嫂子不燃灶做饭,父母也无话可说。苏秦仰天长叹道:“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此皆秦不用之罪啊!”   
    从此,苏秦暗自发奋,当夜搬出数十箱书,从中找出《太公阴符经》,以后每天都伏案读书,择其精要,揣摩文旨,对天下大势、列国情况做了大量研究。有时候实在太困了,苏秦就用针锥扎腿,血流到脚跟也全然不顾,以此驱除睡意、秉烛夜读。如此一年,他就掌握了兵书谋略。他信心十足地说:“可凭此游说当世之君了!”不久苏秦果然被赵拜为丞相。   
    2.不辱使命的苏武   
    苏武(公元前?~前60年),西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字子卿,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任中郎将,奉命出使匈奴。由于其副使张胜参与匈奴贵族内部斗争,事发投降,使得苏武被扣留。但任凭匈奴威逼利诱,他总是威武不屈。   
    匈奴为了使苏武屈服,将他禁闭于地窖,并且不给饮食。天寒地冻、大雪纷飞,苏武在地窖中一口毡毛、一口雪,竟然维持多日。匈奴以为有神灵保佑,便没敢杀他,而是把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放羊,并说:“如果公羊能产仔,就放你回去。”北海地处荒漠,渺无人烟,甚至无食可吃,苏武只能挖老鼠洞,搜寻里面的草籽当食物。尽管如此,苏武每天还是手握汉节(使者凭证)放羊,时刻不忘使命,坚持19年不屈。   
    到汉昭帝时,匈奴又想和汉朝和好。汉朝提出释放苏武等使节,但单于谎称苏武已死。汉朝使节来到匈奴,当年随苏武出使的常惠想办法把苏武流放北海的事告诉了使节,并想出了营救办法。汉朝使节见到单于后,说:“汉朝皇上在上林苑狩猎时,射下一只大雁。大雁脚上缠有帛书,解开一看,原来是苏武手笔,述说了北海牧羊的事。”单于听说后大吃一惊,只好承认苏武还活着,把他送回了汉朝。苏武一直活到80多岁。   
    3.东坡居士苏轼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苏轼在嘉六年(公元1061年)24岁时就中了进士,并和弟弟苏辙同时通过了贤良方正科主持的谏科的考试。宋仁宗满心欢喜地对皇后曹氏说:“朕为子孙得两宰相。”   
    可是苏轼的仕途却坎坷崎岖。先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谪调杭州任职,后又调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今江苏铜山)、湖州(浙江吴兴)等地。由于作诗讽刺变法,被逮捕入狱,后流放黄州(今湖北黄冈)、汝州(今河南汝南)等地。宋哲宗即位后,废除变法,但这时苏轼已快50岁了。在先后担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后不久,又被流放岭南,徽宗即位后才结束了7年流放生涯,在归途中病逝。   
    苏轼一生浮沉不定,历尽沧桑,心中郁积着无数要说的话,只有通过诗歌来倾诉自己的冤屈与不平,另一方面又在张罗日常茶饭的生活中寻找淡泊自得的愉悦,来保持心理平衡。   
    苏轼在文学艺术上的造诣达到了极高的境界。他的文章恣肆汪洋、明白畅达;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词属豪放一派,如《前赤壁赋》、《水调歌头》等。他还擅长行书和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且自创新意,是“宋四家”之首。   
    苏轼喜欢吃烧猪肉,常教人将猪肉切成方块,上锅烧煮之后食用。其好友佛印是金山寺的禅师,常将猪肉烧煮好了之后,等着苏轼来吃。一天,准备给苏轼吃的猪肉被别人偷吃了。苏轼知道后,戏作小诗云:   
    远公沽酒饮陶潜,佛印烧猪待子瞻。   
    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   
    苏轼在黄冈时,还曾戏作食猪肉诗云: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后来,苏轼的这种烧煮猪肉的吃法流传开来。人们还给它起了个名字——“东坡肉”。
踏踏实实地改良传统庄园,并在肥沃的土壤中成长,丰足。 QQ 737605825 手机:137926128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60

主题

1万

帖子

21474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147483647

团队贴图大师勋章社区居民忠实会员

QQ
50#
 楼主| 发表于 2008-2-1 13:12:33 | 只看该作者
第四部分:源出多门的窦姓潘 芈姓潘氏始于春秋

    百家姓中,潘姓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姓氏。史传商朝时,舜的后代在潘地建立潘子国,子孙以国为氏,因舜姓姚,故称姚姓潘国。至商朝末期,周武王灭商,将潘地封与其弟毕公高之季子季孙,他们也以潘地为姓,是为姬姓潘国。两姓潘国由于势弱国小,均不见于经传。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楚国占领潘国,封为邑,子孙以潘为姓,即芈姓潘氏。楚国公子商臣之师潘崇为芈姓潘氏之始祖,今潘氏人群主要由芈姓潘氏组成。   
    除此之外,赐姓为潘、外姓改潘以及少数民族被汉族同化改为潘姓,也是潘姓由来的重要途径。   
    一、潘姓迁变   
    历史上潘姓并无大的变迁,先秦时期,潘姓最初活跃于陕西、河南、山西和湖北地区。唐朝以后,潘姓向甘肃、河北及山东等地发展。潘姓在南方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中原两次南下移民福建之时。   
    潘姓自立姓以来,名人不绝于史书,堪称济济多士。古代有东汉尚书左丞潘勖,三国时代东吴名将潘、潘璋,西晋文学家潘岳、潘尼,北宋名将潘美,明文学家潘之恒,明清思想家潘平格等。而在近现代历史上,潘氏家族更是名人辈出,如:著名心理学家潘菽、画家兼美术教育家潘天寿、京剧演员潘心源、著名女画家兼雕塑家潘玉良、哲学家潘梓年、社会和人口学家潘光旦和中国共产党的先驱潘汉年等。   
    二、潘姓名人   
    风流才子潘安   
    潘岳,又名潘安,字安仁,西晋文学家,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曾任河阳令、著作郎、给事黄门侍郎等职。长于诗赋,尤善哀诔之文,辞藻华丽,与陆机齐名,并有“陆才如海,潘才如江”的赞语。在晋代文学史上,他与潘尼并称“两潘”。潘岳的诗赋和诔作主要收集在《潘黄门集》中,其中诗歌有《悼亡诗三首》、《河阳县作诗》二首等,赋有《秋兴赋》、《闲居赋》等。   
    潘岳的仕途并不平坦,曾因作《籍田赋》而招致忌恨,滞官不迁达10年之久。元康六年(公元296年)前后,回到洛阳。在这一时间,他经常参与依附贾谧的文人集团“二十四友”之游,是其中的首要人物。
踏踏实实地改良传统庄园,并在肥沃的土壤中成长,丰足。 QQ 737605825 手机:137926128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花 ( 鲁ICP备07009421

GMT+8, 2024-5-17 18:04 , Processed in 0.42120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