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老沱茶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陶艺] 紫砂常识普及荟萃

[复制链接]

1392

主题

2777

帖子

79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930759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社区建设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贴图大师勋章社区居民

41#
发表于 2012-1-19 11:31:42 | 只看该作者

论紫砂信任危机

当人们生活条件蒸蒸日上,开始享受精神生活的同时,品茶变成了一种时尚。与此同时,泡茶神器--紫砂壶慢慢成为了品茶族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紫砂壶以其优越的特性,精美的艺术效果,秒杀所有的同行泡茶器具。但是今天,紫砂确遭受着信任危机。今天我不谈化工壶,不谈注浆壶,手拉壶,咋们来看看除了化工壶之外,紫砂还遭受着哪些信任危机?
     首先谈一谈紫砂壶的价格形成。紫砂壶的成本主要可以分为三部分,泥料成本,制作成本和艺术成本。前两者不必多说,那么什么叫艺术成本呢?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同样一把壶,同样的壶型,同样的泥料,有的人做出来给人感觉积极,向上,壶型完美,各个部分恰到好处,搭配比例协调,细节处理天衣无缝。当然包括浓厚的文化底蕴,此乃艺术成本。像宜兴的大师,他们的作品独出心裁,意味深长,文化底蕴深厚,此壶价当然是天文数字。这种情况很多,比如微软的正版软件,我读大学那会,记得PRO-E的制图软件正版是40万元一套,只能装15台电脑。而盗版的只需要5元一张,并且包含数百个软件。这是先进的技术统治着价格,一旦成为翻版后,就变得不值钱。又比如瑞士的手表,普拉达的手机,LV的包包。他们的价格与成本背道而驰。文化,科技,美。造就了一件又一件的奢侈品。
     言归正传,回到紫砂壶,是不是所有的人买紫砂壶,是把它当成一种奢侈品?我觉得这个比例很小,我遇到过无数个买家,他们说,他们不求名气,不求半手工全手工,不求极品底槽清,极品本山绿,只求一把原矿紫砂壶来泡茶。因为他们说,紫砂壶泡茶确实香。这种心态是大众的心态。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说如今的紫砂壶遭遇着信任危机呢?那是因为部分商家扭曲事实,肆意颠倒黑白,迷惑消费者。举个例子吧,一个工薪阶层,月薪2000元,他酷爱喝茶,他拿着自己一部分的工资去购买紫砂壶,确被告之。“多少钱以下的全是垃圾壶,化工壶,不能用的壶。多少钱以上的紫砂壶才是好的紫砂壶”。商家以自身利益为前提,乱掰事非。使得大众消费者对紫砂壶望而却步。买好的吧,哪有那么多钱啊?又不是生活必须品。买个便宜的吧,确被告知不能用,对身体有害。最终的选择就是放弃。我们不是中国移动,我们不能强迫所有人都一定要来使用自己的产品。大众消费才是真正的消费,才是主流,更是主体。我们不能忽视大众消费,而目前来看,大部分人却恰恰忽视了大众消费。他们依靠手中的高端客户,散播谣言,至大众消费于不顾,使得传统消费迅速走向萧条。而传统消费走向萧条的同时,传统行业也会必然走向萧条。有一种壶,它的名字叫商品壶,商品壶,商品壶,其意义是以使用为主要因素。它们采用优质的泥料,传统的半手工工艺,低廉的价格,很受大众喜爱。他们的名字就告诉了大家,它们是用来泡茶的。有的商家,卖的都是高端品种,价格不菲,当客户问到:为什么你这个壶跟刚才那个差那么多?那个那么便宜,这个怎么这么贵啊?百分之95的商家第一句话就是:“你看看这泥料多好?”好,言外之意,另外的泥料很差,差到什么地步呢,差到一把壶的泥料差价达到几千元,甚至更多。这不能不说是个笑话,因为这个商家本身就没有理解手中高端紫砂壶为什么那么贵,贵在什么地方?所以每次就简单的归结为泥料好。这本身也是一种误导。
      人嘛,买到自己喜爱的东西,总喜欢和别人分享,好多壶友,买到紫砂壶,喜欢拿给朋友欣赏,喜欢拍了照片放到网上来给网友评价。又有多少人在评价的同时,带着一种责任,带着一种使命去评价呢。又有多少人,是以公正,客观的角度来评价呢?有位朋友,花数千元买了一把紫砂壶,却被告知化工泥(告知是化工壶的那人也是卖壶的)。这种不负责任的言语使得这位朋友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整个紫砂行业失去了信心,当然也会带动相当大的一部分人对紫砂失去信心。同行竞争拼的是性价比,而不是恶意的诽谤。经常上淘宝销售排行榜的石瓢,西施之类的,他们的东西确实好,有多少人买了这样的不满意的?相信很少,不会超过百分之1,而且我也相信,当他们买到这样东西的同时,他们也会明白许许多多的道理,当他们使用之后,他们更会发现,其实他们心中所想要的好东西,并没有像谣言中那样遥不可及。
     总而言之,我呼吁所有的商家,不管在宜兴本地还是外地的商家,不要像中国开发商那样只建豪宅(伪豪宅更不能建),脱离群众。要知道中国百分之85的人不需要住豪宅,不需要住别墅,只需要住经济适用房。同理可推,中国也有百分之85的大众消费者,他们是市场的主流,他们虽然无法出重金使得商家一夜暴富,但是他们却足以使得紫砂文化得以传承,使得紫砂文化发扬光大,一代传一代。现如今,全国各地开始逐渐喜欢紫砂,开始接触紫砂的人,确因为紫砂的信任危机变得犹豫不决。这是一个不小的危机,我们不能看着蒸蒸日上的紫砂文化被扼杀在摇篮里,我们不能让喜欢紫砂的人遇到紫砂的时候一笑置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92

主题

2777

帖子

79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930759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社区建设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贴图大师勋章社区居民

42#
发表于 2012-1-19 11:32:47 | 只看该作者

宜兴紫砂壶的原料成分

紫砂陶,简称紫砂,又叫紫砂器或紫砂陶器。紫砂茶具,造型简练、大方,色泽淳朴、古雅。用其泡茶,使角的年代越久,壶身色泽就愈加光润古雅,泡出来的茶汤也就越醇郁芳馨,甚至在空壶里注入沸水都会有一股清淡的茶香。紫砂壶烧制的原料为泥土,紫砂壶泥分为三种:紫泥、绿泥和红泥。可以烧制紫砂壶的泥一般深藏于岩石层下且分布于甲泥的泥层之间,泥层厚度从几十厘米至一米不等。根据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有关岩相的分析表明,紫砂黄泥属高岭—石英—云母类型,含铁量很高,最高含铁量达8.83%。紫砂壶在高氧高温状况下烧制而成,一般采用平焰火接触,烧制温度在1100-1200°C之间。

  紫砂壶成品的吸水率大于2%。 紫砂壶的泥原料,为紫泥、绿泥和红泥三种,俗称“富贵士”。因其产自江苏宜兴,故称宜兴紫砂。相传古时候宜兴街头,一日突然有一僧人沿街叫卖:“卖富贵土了!谁买富贵土?买了就可以发家致富。”因此而得名。所谓靠山吃山,靠土吃土。宜兴紫泥,千百年来养育了一代代能工巧匠,以至于一提起紫砂壶,我们立刻就联想到宜兴。究竟是紫砂壶使宜兴出了名,还是宜兴使紫砂壶出了名,谁也考证不清楚了。紫砂泥料原深藏于岩石层下,分布于甲泥的泥层之间,矿层厚度几十公分到一米左右,其化学成分为含铁质粘土粉砂岩。紫泥主要矿物成分为水云母,及不等量的高岭岩、石英、云母屑和铁。

  紫砂器的色泽,犹如染在毛纺织品上的颜色,沉着而没有火气;仔细观察,各种泥色裹又有星星白砂,如银粉闪闪,是光映射,宛若珠玑。有时在泥中和以粗泥砂或钢砂,更为夺目。近年来,还试制成功了带有自然光泽的红色和青铜色盖面浆,别开泥色装饰的新面目。紫砂壶并不一定就是紫色,高温烧成后呈现各种各样的奇丽的色彩,有朱砂红、枣红、紫铜、海棠红、铁灰铅、葵黄、墨绿、青兰等等。紫砂壶不上釉,但胜似上釉,色泽变化奇诡,丰富多彩。如朱砂紫、榴皮、豆青、海棠红、闪色等等,皆是自然原色,质朴浑厚,古雅可爱。烧成后的紫砂壶保温性和透气性均十分理想,是沏茶的理想用具,社会上称其“世间茶具称为首”,并非夸张。

  了解了宜兴紫砂壶的原料成分,再来看看紫砂壶的泥料制作过程: 从矿层中开采出的紫泥,俗称生泥。似块状岩石,经露天摊晒风化,使其松散,然后经初碎、粉碎,按产品要求的颗粒数目,送风筛选。筛选后的泥灰,由搅拌机搅拌成一块块泾泥,经堆放陈腐处理,再把腐泥进行真空练泥,这样便成为供制坯用的熟泥。在紫砂泥练和制备过程中,所用水的水质十分讲究。水质的优劣会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 紫砂泥可塑性好,生坯强度高,坯的干燥、烧成收缩率小。 为丰富紫砂隐的外观色泽,满足工艺变化和制作设计的要求,工艺师们大胆地进行技术创新,把几种泥料以不同配比混合,在泥料中加入适度的金属氧化物着色剂,控制好窑内的温度和气氛,产品烧成后,五光十色,或紫而不姹,或红而不嫣,或绿而不嫩,或黄而不娇,或灰而不暗,或黑而不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92

主题

2777

帖子

79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930759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社区建设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贴图大师勋章社区居民

43#
发表于 2012-1-19 11:35:42 | 只看该作者

紫砂全攻略

一.紫砂矿原料
      紫泥类:
     俗称"天青泥""红棕泥""底槽清泥,大红泥,为制作紫砂茗壶的主要原料,深藏于黄龙山岩层下数百米,在"甲泥"矿层之间.
     天青泥:其质细腻呈青蓝色,产于清代中期,现已失传.
     底槽青泥:位于矿层底部,块状中有青绿色的鸡眼,猫眼,色呈偏紫泛青,细而纯正,十分稀少.
     红棕泥:位于矿层中部,呈紫红色,紫色,隐现绿色斑点,质软致密,间有微小的云母闪烁.
     大红泥:位于矿层中,少量出现.云片状结构,呈紫红色泽,鲜艳明丽矿层分布不同,烧成温度范围较宽,其最佳烧结温度在1180度左右.
     本山绿泥类:
     俗称"本山绿泥"古名"梨皮泥".矿土呈淡绿色层片状,烧成陶后现梨皮冻色(米黄色),产于黄龙山岩层与紫泥共生矿层中,仅数厘米厚,位紫泥上层与岩板间,俗称"龙筋".其矿物组成为水云母,高岭石,石英及少量的铁氧化物.                                          
本山绿泥:采掘量极少,不易制件产品,仅作小件产品和作“化妆土”,加入适量作色剂可变化成各色装饰泥。
     白麻子泥
与本山绿泥相似质地粗。为于紫泥上层且杂质较多,须精拣方可合用,成陶后现淡墨色.                                                                 .
红麻子泥:色似紫泥,质地粗,位于紫泥上层,间夹星点麻子绿泥,成陶后呈桃红色。
     红泥类:
     俗称:“朱泥”,“朱砂泥”,“石黄泥”。因其成陶后,色似“朱砂红”故名。产于宜兴任墅赵庄山,嫩泥矿层底部,质坚如石,其含铁量高,产量甚稀。矿土外观呈砖红色,以粘土为主的粉砂岩土,可单独成陶。红泥收缩率大,烧成温度在1080摄氏度左右,常制小件器物。七十年代中期,此种红泥其缺,即改用川埠红泥加嫩泥替代,矿土呈土黄色,石质坚硬,成陶于其相似。八十年代以洑东红泥制壶,其玻璃相重,烧成温度在1050摄氏度左右,成陶后色朱红,声脆亮。
     其他泥类:
     自明至今,泥色种种变异,妙出心裁,取其本土,山灵络,陶变化。
     石黄:呈卵状,外壳铁质褐黄色,中核似鸡蛋黄,粉状细腻,含铁量甚高。加入紫泥,成陶后色紫若葡萄。加入天青泥,成深古色。加入红泥成大红袍泥。
     白泥:呈白色,微泛绿,成陶后呈白色,出产于宜兴大潮山(洑东),原为日用陶所用原料,取其精细之泥为基料,加入金属氧化物后制成各种色泥。
     土骨:呈骨状,其含铁量高,陶成后呈黑色颗粒,可掺入紫砂泥中,作天星泥。
     嫩泥:呈砖红色,原为日用陶所用原料,掺入紫砂泥中增加可塑性和降低烧结温度,如取其精细之泥可作辅助原料。
——摘自《中国紫砂茗壶珍赏》


二.紫砂壶的使用
   紫砂壶的使用,因材质的特点,表现一种其他器皿所无法企及的优点,那就是在于它于使用者能进行感情交流。对它倾注的感情越多,常加摩挲宝爱,它对你的回报也越深沉,越发可爱,光润古雅,故最好的茶壶不要束之高阁,而应该经常使用把玩。明人周高起说过:“壶经用久,涤拭日加,自发黯然之光,入手可鉴。”这句话,实际上是用壶,养壶的根本之法。具体做法,步骤大致如下:
     1.新壶购置回来后,可用细砂布稍加磨擦,千万不要用粗砂布打磨,以伤表皮(有的壶作者在出手时已作处理),先用水用或布洗擦去处表面的尘灰和内里的陶屑,然后放较溶的茶叶水锅里,或中连同茶叶,小火煮沸,沸后不久即可熄火,用余热焖壶直到茶水稍凉再点火煮沸,如此再三,可使新壶土味尽去,也使新壶初次受到滋养。待完成此工序后,取出新壶自然晾干便可沏茶使用。这并不是必要的程序,其实新壶到手,洗净后用开水泡上二次,即可沏茶。
     2.不论新壶,旧壶,用开水切茶后,壶体表面温度较高,此时可用湿毛布,或干净湿布,擦抹壶提,水印旋擦旋干,反复多次,壶温稍降后,亦可用手摩挲,因手掌有油汗,有利于壶体光润。如此坚持三四月后,新壶大体可发“黯然之光”。
     3.茶壶长期不用,或因疏忽未及时将茶渣倾出,发生霉变或产生异味,可在消除霉味变异味茶渣后,注满开水,稍晃数下倾出,旋即没入凉水中,异味可处,若一次不行,可反复2-3次,总会有满意效果,且不用担心茶壶会因热凉急变而发生暴裂。这就是古人所说:“壶宿杂气,满贮沸汤,倾即没冷水中,亦急出水泻之,元气复矣。”
     4.茶壶最怕沾上油污搞得脏兮兮的。明人周高起就指出:“若腻滓烂斑,油光烁烁,是曰和尚光,最为贱相,”如果这,就如同让西施蓬头垢面一样。壶体若沾上油污,可用手摩挲擦去,若油污过重,亦可用细布稍沾洗涤剂轻轻擦拭,然后再用手摩挲,让壶体发光,出现本质美感。但古壶古物就没有必要去该头换面,留下古美感也是体现年龄的具证。总之要对具体对象具体正确处理,不能作一法律。
     5.不要将茶渣长期存放在壶内的方法来养壶,虽然紫砂茶壶有越宿不馊之说,但时间稍长,仍然会发生异味,特别是夏天茶叶更易发酸发馊,这样会影响壶内茶山的形成和积累。把茶汤留在壶内阴干,日久累积茶山,也要注意适时适度分寸掌握,以茶汤不变质为宜。
     6.台湾已有一套完整的符合台湾茶道的养壶,用壶方法:
     黄墩岩编著的《中国茶道》一书就用壶养壶有如下文字:
     壶的保养通称为“养壶”,养得目的在使其能善于“蕴味育香”,并使其壶能焕发本身浑朴的光泽。此乃由于陶壶有吸水性,若是长期吸附茶质,确“助茶”的功能。
     对于茶道中人而言,养壶绝不是品茗的目的,但一把维护得法的茶壶,能够提升品茗目的之实践,却是被肯定的------
     养壶就如同培养树苗般,掩苗助长则难免有失自然形成之功,所以养壶也不必急于一时,只有要平常多加使用并维护得法,就能如同接受天地自然滋养的幼苗,不必人为附加补养也可成器,而且更加珍贵------


——摘自《中国紫砂》

三.紫砂壶鉴赏(入门篇)
     1。紫砂造型鉴赏   

     宜兴紫砂陶器在国际间闻名以来,将近有五百年的历史。紫砂陶在浩瀚的中华文物史上有着瑰丽的地位,人们称为高超的艺术品。在明清两代,地处江南人文荟萃之地的宜兴,所生产的紫砂器,更充满着丰富的文化气质。其所以成为名陶,实由于具有良好的实用性与独特的艺术性两大原因。
论紫砂的艺术性,其造型艺术之美,形制之多,文化气息之丰富,是其它陶瓷品类无法相比的。目前,紫砂器的造型,主要分为几何形体、自然形体、筋文形体三大类。这是历代紫砂艺人,细心观察和研究各种物象的形态,吸取了中国传统工艺品的艺术特点而创作的。

     几何形体分为圆器和方器二种。这两种造型都是以几何形的线条装饰壶体的,甚至有的器形本身就是一种几何图形。

     A、圆器

     圆器造型主要由各种不同方向和曲度的曲线组成。紫砂圆器讲究珠圆玉润、骨肉亭匀、比例协调、敦庞周正、转折圆润、隽永耐看。掇球壶、仿鼓壶、汉扁壶是紫砂圆器造型的曲型作品。圆器的造型规则要求是“圆、稳、匀、正”。它的艺术要求必须是珠圆玉润,口、盖、的、嘴、把、肩、腰的配置比例要协调和谐,匀称流畅,达到无懈可击,致使器型上的标准要求为“柔中寓刚,圆中有变,厚而不重,稳而不笨,有骨有肉,骨肉亭匀”。

     井栏壶(顾景洲)
     井栏壶周身皆由弧线构成,线条圆融有力,简洁明快。壶身虽圆似方,沉稳而不凝滞。斜斜向上的管状流和重心略为下沉的环形把,前后呼应。壶的造型简单却无以增减,再三观之韵味无穷。

     B、方器

     方器造型主要由长短不同的直线组成。如四方、六方、八方及各种比例的长方形等。方器造型方中藏圆,线面挺括平正,轮廓线条分明,给予人们干净利落,明快挺秀之感。历来有很多出色的方器造型。如四方壶、八方壶、传炉壶、觚棱壶、僧帽壶等造型。方器造型规则要求为“线条流畅,轮廓分明,平稳庄重”,以直线、横线为主,曲线、细线为辅,器型的中轴线、平衡线要正确、匀挺、富于变化。方器除口、盖、的、把、嘴应与壶体相对称外,还要求做到“方中寓圆,方中求变,口盖划一,刚柔相称”。使壶体不论四方、六方、长方、扁方为壶型,其壶盖方向均可任意变换,并与壶口严密吻合。方器既为几何形体,也属筋纹形体。

     方钟壶(潘持平)
     以方钟为型,底宽而稳,向肩线收缩,弧度洗练优雅,壶身造形端庄特别,挺秀大方,盖钮与壶身造型相同,上下相应,一虚一实凭添韵味,三弯嘴与把背弧度前后呼应,大方自然,亦使方钟壶更为生动。

     C、自然形体

     塑器造型一般称为“花货”,是对雕塑性器皿及带有浮雕、半圆雕装饰器皿造型的统称。将生活中所见的各种自然形象和各种物象的形态透过艺术手法,设计成器皿造型,如将松竹梅等形象制成各种树桩形造型。或者是在圆器及方器选型上运用雕、镂、捏塑等手法,将自然形体变化为造型的部份,如壶的嘴、把、盖、钮,或者是在造型的显见部位施以简洁的堆雕装饰。壶体上这些堆雕,总是要求宁简勿繁,做到主次分明,以达到视觉上的和谐与平衡。这种壶艺造型规则是“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造型不仅应具有适度性的艺术夸张,又应着意于风格潇洒”。例如此类壶艺以松竹梅为装饰题材时,劲松要刻划出枝干劲拔,针叶挺秀,气势铿锵;秀竹则要求娴静有致,俊逸潇洒;冬梅又须主干苍劲,寒中独俏,素枝闲花,以简为主,达到疏中见密,少里寓多,富有活力气息的艺术效果。所以,紫砂塑器不仅应形象生动,构图简洁,而且应巧妙地利用紫砂泥料的天然色泽来增强其艺术效果。

     D、筋纹形体

     筋纹器造型的特点是将形体的俯视面作若干等份,把生动流畅的筋纹,组织于精确严密的结构之中。这是从生活中所见的瓜棱、花瓣、云水纹等创作出来的造型样式。因此筋纹器选型不仅在造型侧视面上寻求变化,其俯视面上的形象更吸引人。筋纹器造型纹理清晰流畅,口盖准缝严密是艺术与技术的高度统合。筋纹器形体是从砂器早期的六方形壶的基础发展而来的。筋纹器壶艺造型规则是“上下对应,身盖齐同,体形和谐,比例精确,纹理清晰,深浅自如,明暗分明,配置合理”。大多数这类壶艺均要求口、盖、嘴、的、把都必须作成筋纹形,使与壶身的纹理相配合。这也使得壶艺和壶体与壶盖结合上要求有如精密之机械。每一等份、每一壶口半圆线、弧线等都要计算得十分精确。其工艺手法的严谨程度,达到了无比严密的程度。近代常见的筋纹器造型有合菱壶、半菊壶等。
紫砂壶这三类造型的形制,几乎包罗了自然界与世间各类可创性的形体。这也是紫砂器形制特别丰富的重要原因。目前,有的砂壶兼有两种甚至三种形体造型,这种造型方法就是在圆形、方形壶上再装饰着别的形体,如掇球壶是自然形体与几何形体的结合;四方竹段壶既是筋纹形体又是几何形体与自然形体的造型;六方掇球壶乃是自然形体与几何形体和筋纹形体的统合。
     紫砂器的各种形体是在方器、圆器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所以紫砂器造型是“方非一式,圆不一相”,这就是数百年来无数艺人创作经验的累积。现在紫砂工艺又继续在早期砂器基础上不断地承袭与发展,将紫砂艺术推向更臻完美的境界,实乃当今紫砂艺术收藏家所乐见。

2.紫砂壶鉴赏要点
     中国是世界上陶瓷的发源地,而中国陶瓷的古都就在江苏宜兴。宜兴以其特有的五色土制造紫砂器,历史悠久,所产紫砂壶更为国人品茗最理想的茶具。“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便是对紫砂陶艺的绝妙写照。民间传说,紫砂壶盛暑贮茶不易变味,使用年久,泡出来的茶也越醇芳郁馨,紫砂壶因此越来越受到嗜茶者和收藏家的青睐。那么,应该怎样鉴藏紫砂壶呢?
     首先要看壶形。古人制壶十分讲究壶的形状,一般崇尚造型淳朴、简洁的风格和式样,现代紫砂壶的风格和式样虽层出不穷,千姿百态,但仍然少不了包容了先人制壶的风格,一把好的紫砂壶造型要淳朴美观、形体悦目、轮廓周正、比例协调、线条流畅、装饰具美感无累赘之处。
     其次要看色彩。紫砂壶色泽多彩,是其他陶瓷器不可比拟的。它有“紫而不姹,红而不嫣,绿而不嫩,黄而不娇,黑而不墨,灰而不暗”的高雅色彩,一直受藏家的欣赏。故一把好的紫砂壶还要讲究朱不能浓淡,紫不能深浅,黄不能老嫩,烧制的火候要恰到好处。深一点或浅一点,其品质都会相差甚远。
     再要看工艺。做工要精致细巧、格律严谨,无瑕可寻。点、线、面是构成紫砂壶的基本元素。点,须方则方,须圆则圆;线,须直则直,须弯则弯;面,须光则光,须毛则毛,干净利落。高档紫砂壶的壶嘴、壶把、壶口要在一水平直线上,分量要均衡,壶盖与壶口结合要严密,出窑后不磨口。斟壶时无延滴之虞,达到这样的工艺水准的紫砂壶也算得上是壶中极品了。
     收藏紫砂壶,需要精挑细选,若要收藏名家作的紫砂壶,更要用心挑选,“验明正身”方可购藏。

四.紫砂壶的评价鉴赏与收藏

     原文作者:韩其楼 先生

     如何评价、鉴定一件紫砂壶的优劣,古今中外许多收藏家心里都有自己的标准。作为文字付诸于纸面,前人虽有只言片语,但系统理论却不多见。因为各家自有各家言,标准也就不尽相同。但能达成共识的,不外乎两个标准:一是艺术标准,二是功用标准。

     1)前人对紫砂壶的评价

     “名壶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这是明代文学家李渔对紫砂壶的总评价。

     为什么宜兴的紫砂壶好?这可从两方面来说明。一方面,它是艺术品,形制优美,颜色古雅,可以“直齐商彝周鼎而毫无愧色”(见张岱《梦忆》)。另一方面,它又是实用品,用以沏茶,茶味特别清香;“用以盛茶,不失元味”。明人文震亨说:“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许次纾也说:“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阳羡茗壶系》说:“壶经久用,涤拭口加,自发暗然之光,入可见鉴。”在林古度《陶宝肖像歌》里也有“九且色泽生光明”的诗句。这种既有艺术价值又有实用价值的特点,使紫砂壶的身价“贵重如珩璜”,甚至于超过珠玉之上。

清人汪文柏赠给当时紫砂壶名家陈鸣远的一首《陶器行》诗里,有“人问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的赞句,可见宜兴紫砂的身价是非常高的。究竟值多少钱呢?名人周澍《台阳百咏注》里说:“供春小壶一具,用之数年,则值金一笏。”到了清代康熙年间,也是“一具尚值三千缗”。(陈其年《赠高澹人诗》,见《阳羡名陶录》)可见名家出品价格尤高。再往后,则凡是明代名家所制的紫砂壶,不仅“价埒金玉”,而且“已为四方好事者收藏殆尽”。(吴梅鼎《阳羡名壶录》)不仅如此,甚至一些残破的紫砂壶,也有人愿意出价收购。周伯高就是这样的人。他说:“供春、大彬诸名壶,价高不易辨。予但别其真,而旁搜残缺于好事家,用自怡悦。”(吴骞《阳羡名陶录》)

     紫砂壶质地古朴纯厚,不媚不俗,与文人气质十分相近。文人玩壶,视为“雅趣”,参与其事,成为“风雅之举”。他们对紫砂壶的评价是:“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风流如词客,丽娴如佳人,葆光如隐士,潇洒如少年,短小如侏儒,朴讷如仁人,飘逸如仙子,廉洁如高士,脱俗如衲子。”(奥玄宝《名壶图录》)紫砂壶与当时名震宫廷的景德镇瓷器是截然不同的感觉,因而它博得古今中外文人的“深爱笃好”。
     2)如何进入欣赏紫砂壶之门

     欣赏紫砂壶必须从爱壶、玩壶入门,在使用、玩赏中,了解什么是正宗紫砂,紫砂泥原料的性能、化学成分、分子结构、吸水率、透气性,紫砂壶泡茶、注茗的功能,壶的构造、艺术风格、名人、名作、历史沿革、流派等等,并逐步确立自己的收藏风格。欣赏紫砂壶,亦浅亦深亦玄亦神,关键在于如何进入赏壶之门。

     宜兴紫砂壶历来分四个档次:实用品(大陆产品)、工艺品(细货)、特艺品(名人的作品)及艺术品(富于艺术生命之作)。实用品的特点是每个历史时期投入的制作人员最多,制作技艺差,日产量高,品种单一,这项产品历来不入赏壶之列(历史上也有专做大陆产品而独具功力的高手,应数例外)。工艺品出于良工巧手,其作品一般来说制工精良,但出于历史或文化因素,艺术素质,他们的作品大多为模仿传统造型,或创作一些符合初步紫砂爱好者喜爱的造型。在上一个层次就是名人产品,称之为特艺品。名人当然是在同行中出类拔萃的佼佼者。名人少、作品亦少、它总是赏壶、藏壶者渴求的对象。艺术品,粗略说,并非就是制作技术精湛、功能独具、材质贵重等而言,而是根据作者的文化艺术素养的高下,在紫砂这个传统工艺中注入艺术生命的多少来判定的。

     不富收藏就无赏壶可言。收藏应该各有所好,不必强求多、全、精、专,在收藏中可以学会欣赏,在欣赏中学会收藏
     3) 鉴赏紫砂壶的基本知识

     评价一件紫砂壶的内涵,必须具备三个主要因素:美好的结构,精湛的制作技巧和优良的使用的功能。所谓形象结构,是指壶的嘴、扳、盖、纽、脚,应与壶身整体比例协调。精湛的技艺,是评审壶艺优劣的准则。优良的实用功能,是指容积和重量的恰当,壶扳的便于执握,壶的周圆和缝,壶嘴的出水流畅。同时要考虑色地和图案的脱俗和谐。

     如果抽象地讲紫砂壶艺的审美,可以总结为形、神、气、态这四个要素。形,即形式的美,是指作品的外轮廓,也就是具象的面相;神即神韵,一种能令人意会体验出精神美的韵味;气,即气质,壶艺所内涵的本质的美;态,即形态,作品的高、低、肥、瘦、刚、柔、方、圆的各种姿态。从这几个方面贯通一气,才是一件真正的完美的好作品。但这里又要区分理和趣两个方面。若壶艺爱好者偏于理,斤斤计较于壶的容积的宜大宜小,嘴的宜曲宜直,盖的宜昂宜平,身段的或高或矮,侧重于从沏茶名饮的方面为出发点,那就只知理而无趣。一种艺术的欣赏应该在理亦在趣。一件作品不管它是大是小,壶嘴是曲是直,盖子是昂是平,形制是高是矮,都在乎有趣,趣才能产生情感,怡养心灵,百玩不厌。所以观赏一件新的造型,应该在领悟倒美的本质以后才能加以评点。从这样的审美态度做出发点,才能赢得爱好砂艺者的共鸣。当然,作为一件实用工艺美术品,它的适用性也非常重要的,使用上的舒服感可以愉悦身心,引起和谐的兴致。因此,也就是依据饮茶的习惯、风俗,有选择的考虑壶体的容量,壶嘴的出水流畅,壶把的端拿省力舒适等等。这些都是必须做具体范围的内容考虑的。

当今,鉴定宜兴紫砂壶优劣的标准归纳起来,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泥、形、工、款、功。”前四个字属艺术标准,后一字为功用标准,分述如下:

     一是“泥”:紫砂壶得名于世,固然与它的制作分不开,但根本的原因,是其制作原材料紫砂泥的优越。近代许多陶瓷专著分析紫砂原材料时,均说起其为含有氧化铁的成份,其实含有氧化铁的泥,全国各地不知有多少,但别处就产生不了紫砂,只能有紫泥,这说明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含有氧化铁,而在紫砂的“砂”。根据现代科学的分析,紫砂泥的分子结构确有与其它泥不同的地方,就是同样的紫砂泥,其结构也不尽相同,有着细微的差别。这样,由于原材料不同,带来功能效用及给人的官能感受也就不尽相同。

     功能效用好的则质优,不然则质差;官能感受好的则质优,反之则质差。所以评价一把紫砂壶的优劣,首先是泥的优劣。

     泥色的变化,只给人带来视觉观感的不同,与功用、手感无济。而紫砂壶是实用功能很强的艺术品,尤其由于使用的习惯,紫砂壶需要不断摸索,让手感舒服,达到心理愉悦的目的。所以紫砂质表的感觉比泥色更重要。紫砂与其它陶泥相比,一个显著的特点即是手感不同。一个熟悉紫砂的人,闭着眼睛也能区别紫砂与非紫砂,这就是摸非紫砂的物件,就如膜玻璃质器物——粘手,而摸紫砂物件就如摸豆沙——细而不腻,十分舒服。所以评价一把紫砂壶,壶质表的手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近年来时行的铺砂壶,正是强调这种质表手感的产物。

     二是“形”;紫砂壶之形,是存世各类器皿中最丰富的了,素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之赞誉。如何评价这些造型,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艺术的社会功能即是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既然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需要;大度的爱大度,清秀的爱清秀,古拙的爱古拙,喜玩的爱趣味,人各有爱,不能强求。从笔者角度出发,认为古拙为最佳,大度其次之,清秀再次之,趣味又次之。道理何在?因为紫砂壶属整个茶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它追求的意境,应是茶道所追求的意境是:“淡泊和平,超世脱俗”,而古拙正与这种气氛最为融洽,所以古拙为最佳。

     许多制壶艺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就去模仿古拙,结果是“东施效颦”,反而把自己的可爱之处丢掉了。要知道,艺术品乃是作者心境之表露,修养之结果,不是其他所能替代得了的。所以,大可不必模仿。

     历史上遗留下来许多传统造型的紫砂壶,例如石桃、井栏、僧帽、掇球、茄段、孤菱、梅椿、仿古等等,乃是经过年代的冲刷,遗留下的仅存的优秀作品,拿今天的眼光看,仍然在闪烁发光。现在许多艺人在临摹,也是一人一个样,各不相同。譬如石桃壶,据不完全统计,就有一百多种,原因就是古今的艺人们,都把自己的审美情趣融进去了他们的作品之中。

     说起“形”,人们常把它与紫砂壶艺的流派相并提,认为紫砂壶流派分“筋囊”、“花货”、

     “光货”等,其实,这是极无分析的办法。道理很简单,就如戏剧表演家的流派分类,不能以他演什么戏而定,而应以他在戏剧表演中追求趣味。艺术家在他们的艺术生涯中,一旦艺术成熟,必然形成他的个人风格,几个相差无几的个人风格凑在一起,就成了流派。

     艺术讲究的是感觉。一把紫砂壶造型的优劣,全凭个人的感觉,作壶的讲“等样”、“等势”就是造型学讲的“均衡”。讲许多的高深的理论,很可能越讲越讲不清。不是有句俗语:“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吗?艺术上的感觉,全靠心声的共鸣,心灵的理解,即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

三是“工”:中国艺术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例如京剧的舞蹈动作,与国画的大写意,是属于豪放之列;京剧唱段与国画工笔,则属于严谨之列;而紫砂壶成型技法,乃与京剧唱段、国画工笔技法,有着同工异曲之妙,也是十分严谨的。

     点、线、面,是构成紫砂壶形体的基本元素,在紫砂壶成型过程中,必须交待的清清楚楚,犹如工笔绘画一样,起笔落笔、转弯曲折、抑扬顿挫,都必须交待清楚。面须光则光,须毛则毛;线,须直则直,须曲则曲;点,须方则方,须圆则圆,都不能有半点含糊。否则,就不能算是一把好壶。

     按照紫砂壶成型工艺的特殊要求来说,壶嘴与壶把要绝对在一直线上,并且分量要均衡;壶口与壶盖结合要严紧。这也是“工”的要求。

     四是“款”:款即壶的款识。鉴赏紫砂壶款的意思有两层:一层意思是鉴别壶的作者是谁,或题诗镌铭的作者是谁。另一层意思是欣赏题词的内容、镌刻的书画、还有印款(金石篆刻)。

     紫砂壶的装饰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部分,它具有中国传统艺术“诗、书、画、印”四为一体的显著特点。所以,一把紫砂壶可看的地方除泥色、造型、制作工夫以外,还有文学、书法、绘画、金石诸多方面,能给赏壶人带来更多美的享受。

     历来,紫砂壶是按人定价,名家名壶身价百倍。在商品社会尤其显得突出。这样市场上就容易出现许多模仿名家制作,伪造的赝品屡见不鲜,选购名壶尤其需要小心。

     五是“功”:所谓“功”是指壶的功能美。近年来,紫砂壶新品层出不穷,如群星璀璨,目不暇接。制壶人讲究造型的形式美,而往往忽视功能美的现象,随处可见。尤其是有些制壶人自己不饮茶,所以对饮茶习惯知之甚少,这也直接影响了紫砂壶功能的发挥,有的壶甚至会出现“中看不中用”的情况。

     其实,紫砂壶与别的艺术品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是实用性很强的艺术品,它的“艺”全在“用”中“品”,如果失去“用”的意义,“艺”亦不复存在。所以,千万不能忽视壶的功能美。

     紫砂壶的功能美主要表现在:(一)容量适度;(二)高矮得当;(三)口盖严紧;(四)出水流畅。按目前我国南方人(包括港台)的饮茶习惯一般二至五人会饮,宜采用容量三百五十毫升为最佳。其容量刚好四杯左右,手摸手提,都只需一手之劳,所以称“一手壶”。

     紫砂壶的高矮各有用处。高壶口小,宜泡红茶;矮壶口大,宜泡绿茶,但又必须适度,过高则茶失味,过矮则茶易从口盖溢出,使风景大刹。刹风景的还有壶嘴出水不畅,几粒很小的珠茶,到得壶中,均变成大叶,易把出口堵住,现时作壶已根据饮茶人习惯把壶嘴改称独口,使流水明显比以前畅通。

     要求壶的口盖严紧,能使冲壶水落于茶海而不致落入壶内,看来似乎与功能美关系不大实际是为讲究卫生,也不可不提。凡此种种,都属功用标准。
     4) 、紫砂壶的选用与收藏

     选用紫砂壶若以名为贵或以稀为贵,那是古董收藏家的事。一般选壶,不必过分讲究,只要是把好的紫砂壶,用以泡茶,善于蕴味育香;使用经久,越发光润古雅,就会给你的生活带来艺术享受和无穷乐趣。

     选壶要领:(1)购置新壶,壶的造型与外观要美,只要自己看得舒服满意,没必要随和流行的模样。(2)壶的质地,胎骨要坚,色泽要润。选用新壶,可先轻拨壶盖,以音响铿锵清扬、壶声听来悦耳者为佳。(3)壶中之味,应注意闻闻。一般新壶可能会略带土味,但可选用。若带火烧味、油味或人工着色味的则不可取。(4)壶的精密度即壶盖与壶身的紧密程度要好,否则茶香易散,不能蕴味。测定方法是注水入壶试验,手压气孔或流口,再倾壶,涓滴不出或壶盖不落,都表示精密度高。(5)壶的出水效果跟“流”的设计最有关系。倾壶倒水,顺手者则佳,反之则不佳。(7)壶的特性与茶的特性宜相配合则适用性更佳。砂壶泡茶,一般是壶音频率较高者,适宜配泡重香气的茶叶,如清茶;壶音稍低者较宜配泡重滋味的茶,如乌龙、铁观音。

     养壶要领:(1)新壶新泡,先要决定此壶将用以配泡哪种茶。譬如是重香气的茶还是重滋味的茶,如果讲究的话,都应有专门备泡的壶。(2)使用新壶,应先用茶汤煮一番,一则除去土味,也可使壶接受滋养。方法是用干净锅器盛水,用小火如势煮壶,到水将滚未滚时,在将茶叶放入锅中同煮。等滚沸后捞出茶渣,在稍待些时候取出新壶置于干燥且无异味处自然阴干后,使可使用。(3)旧壶重泡。每次泡完茶后,将茶渣倒掉,并用热水涤去残汤,以保持清洁、合乎卫生。(4)注意“壶里茶山”。有人泡茶,只除茶渣,而往往将茶汤留在壶里阴干,日久累积茶山,如维护不当,易生异味。所以在泡用前更应以滚沸的开水冲烫一番。(5)把茶渣摆存在壶里来养壶的方式决不可取。一方面茶渣闷在壶里易有酸馊异味,有害于壶;另一方面紫砂壶可吸附热香茶味,残渣剩味实也无益于壶。(6)壶应经常擦拭,并用手不断抚摸,不仅手感舒服,且能焕发出紫砂陶之本身的光泽,浑朴润雅,耐人寻味。(7)清洗壶的表面时,可用手加以擦洗,洗后再用干净的细棉布或其它较柔细的布擦拭,然后放于干燥通风且无异味之处阴干。久而久之,自会与这把壶发生感情。

     名壶收藏;目前,在港、台和东南亚一带,紫砂壶已和中国几千年的茶文化联系在一起,成为受人青睐的国粹。收藏名壶成了人们精神享受上的一种乐趣。许多人竞相高价收购珍藏,犹如五十年前的上海一样出现“一量紫砂,一两黄金”的身价。大陆改革开放,为台湾、香港以及日本和一些东南亚国家的华裔嗜茶者,提供了寻觅他们梦寐以求的制作精巧的紫砂壶的大好机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主题

472

帖子

561

积分

认证会员

饮水当思源

积分
561

团队终身成就勋章贴图大师勋章

44#
 楼主| 发表于 2012-3-8 15:02:40 | 只看该作者

紫砂壶的历史

一     紫砂壶的历史
1、宜兴紫砂陶有何特点?
紫砂壶,主要是指自明代正德年间以来江苏宜兴蜀山镇生产的紫砂壶。这种紫砂壶是用当地特产的紫砂烧制而成的无釉硬陶,质地坚硬,呈赤褐、淡黄或紫黑色,有优良的宜茶功能。宜兴紫砂陶的出现与发展,并不是普通陶器的优化,而是与下面几个关系有关:
首先,紫砂壶是在宜兴产茶和饮茶的大环境下产生的。明初禁砖茶,改用散茶,饮茶由煮饮改为沸水冲泡,明中期兴起用茶壶泡茶,都是促进紫砂壶诞生的环境条件。
其次,紫砂壶的出现并不是当地陶瓷业的品种扩大,也正因为如此,所以紫砂壶的成型工艺没有受到传统陶瓷工艺的束缚,而是向锡器手工艺“嵌身”技法学习和借鉴,最终形成了独特的制壶工艺。
第三,宜兴紫砂壶有优良的宜茶功能,得益于宜兴南部产出的一种特殊的陶土----紫泥。而这种紫泥是在明正德年间才与普通陶土分离出来。人们从这时才认识到紫砂泥不同凡响的性能。紫泥熟土(经过加工)中含有石英砂,含铁量较高,有极其良好的可塑性,干燥收缩率小于8%,烧成温度在1150度左右,烧成后器表光滑,质地呈细沙粒状,断面的细沙粒状明显,故叫紫砂。
第四,紫砂壶的出现后,随着文人饮茶风气日盛,又陆续有喜欢紫砂壶文人参与设计,其中不乏著名的文人雅士,他们的介入使得紫砂壶技艺不断发展,逐渐成为融壶艺、诗词、书法与篆刻于一体的茶具,成为茶文化的主成部分。
2、陶朱公是宜兴陶业的祖师爷吗?
     宜兴是中国历史上的陶都。当地陶公相传“陶朱公”是当地陶业的开山祖师。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宜兴陶业在每年九月初九都要祭祀祖师爷“陶朱公”
3、为什么说紫砂壶创始人是金沙寺僧?
      谈及紫砂壶的起源时,各种古籍都记为是金沙寺僧的首创。明人周高起《阳羡名壶系》记载:“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实,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瓮者处,抟其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园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盖的,附陶穴烧成,人逐传用。”周高起的记载是根据当地制陶艺人的传说。
       我们仔细分析这个传说可知,金沙寺僧是第一个把紫砂泥从一般的陶泥中分离出来的,此前紫砂泥一直与陶土被视为抵挡原料,只用来制作水缸之类的日用陶器。金沙寺僧不是陶工,所以成型工艺没有采用陶业常用的工艺手段,而是另辟蹊径。说以从选用紫砂泥和确立成型工艺来看,金沙寺僧是当之无愧的紫砂壶创始人。
       (金沙禅寺在宜兴县东南20公里)
4、最早的紫砂艺人是谁?
         历史上第一位见于记载的紫砂艺人是供春。明人周高起《阳羡名壶系》记载,明正德、嘉庆年间的民间紫砂艺人供春,原是宜兴吴颐山的家童,在金沙寺中伺候主人吴氏读书。寺内一老僧善制壶,供春私下从老僧学艺,技艺大进。有一次供春所制之壶,偶然被主人看到,感到该壶型古雅,颇有情趣,又是以前未曾有过,便叫他照样在做几把,并请当时名流来鉴赏。名流们看后都说好,从此供春名声大噪,不消数年,竟成为制壶名家。供春所做之壶“器薄质坚”为时人所爱,收藏家竞相收购,有“供春之壶,胜于金玉”的记载。  
5、紫砂壶起源于北宋之说属实吗?
       紫砂壶起源于北宋之说,仅仅是一种推测,没有考古事物的支持。一般是依据宋人诗文中提到的茶具名称,如北宋学者梅晓臣的诗句中有“小石冷泉留味早,紫泥新品泛春华”另有著名文人欧阳修的诗中有“公喜紫瓯吟曰酌,羡君潇洒有余情”之句。故有人认为“紫泥新品”、“紫瓯”就是最早的紫砂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主题

472

帖子

561

积分

认证会员

饮水当思源

积分
561

团队终身成就勋章贴图大师勋章

45#
 楼主| 发表于 2012-3-8 15:03:15 | 只看该作者

宜兴羊角山宋代紫砂窑址能证实吗?

1973年下半年,宜兴红旗陶瓷厂在羊角山新建隧道窑时,发现了一处北宋时烧造无釉砂器的龙窑遗址。出土物有壶、罐两大类。据研究宜兴羊角山窑址出土的紫砂器都是用甲泥和紫砂泥混合烧成的,说明当时紫砂泥还没有被人重视,证明宋代并没有纯净的紫砂陶,也印证了金沙寺僧发现紫砂泥的记载是可靠的。
      另外,从口盖结构来看,宋代紫砂器是罩型盖和平口盖,盖上没有子口,主要用来煮水,为一般日用陶器,于明代正德年间的紫砂壶明显不同,故不能证实明代紫砂壶起源于北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主题

472

帖子

561

积分

认证会员

饮水当思源

积分
561

团队终身成就勋章贴图大师勋章

46#
 楼主| 发表于 2012-3-8 15:03:25 | 只看该作者
7、元代时宜兴紫砂器有何发展?
      目前有关元代宜兴紫砂器的资料发现不多,仅有几条文人笔记,记有当时用紫砂罐泡茶紫砂罐上刻有铭文。如明代文人蔡司沾在《霁园从话》记载:“余于白下(即今日南京市)获一紫砂罐,有“且吃茶,清隐”草书五字知为孙高士遗物每以泡茶,古雅绝伦。”孙高士为元、明之际的隐士,生于大德元年(1297),卒于明初洪武年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主题

472

帖子

561

积分

认证会员

饮水当思源

积分
561

团队终身成就勋章贴图大师勋章

47#
 楼主| 发表于 2012-3-8 15:04:18 | 只看该作者

紫砂壶是怎样分期的?

9、紫砂壶是怎样分期的?
      关于紫砂壶的沿革和发展,许多紫砂书籍和地方工业志都有记载。美国三藩市亚洲美术博物馆的谢瑞华对紫砂的分期有进一步的研究,他将紫砂分为六期:
       草创期,16世纪早期以前。羊角山出土的紫砂残片是所见最早的实物标本。文献所记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是金沙寺僧和供春。
       第一期,16世纪晚期到17世纪早期。这个时期名家辈出,壶式千姿百态,特别注重筋纹器的制作。这个风气延续到18世纪以后。
       第二期,17世纪晚期到18世纪末,自然型壶、几何型壶、筋纹型壶和小圆壶(它是后世水平壶的前身)这四类都有烧造,筋纹型壶开始被自然型壶所取代,自然型壶受欢迎。同时较注重器面的装饰,更多的在器面上施釉或加点彩绘装饰。
       第三期,19世纪初到19世纪末。这个时期文人同陶艺匠人交往甚密,出现了在壶上刻书画的风尚。壶的造型比较简练,为在壶的平面上施展才华提供了更大的自由。
        第四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紫砂的生产更为商业化,壶上印有店号标记。自然型、几何形、筋纹型和水平型四类茗壶大量生产,精心制作的艺术性高的壶减少,但不乏佳作的出现。
       第五期,20世纪中叶至今。战乱多年以后,生产逐步恢复,四类壶型均有生产,新的品种日渐生产,仿古和创新兼备,在装饰上出现了金丝银丝镶嵌等新工艺。
        谢瑞华対紫砂的分类只要注意艺术风格和艺术形式的变化,是一种较好的分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主题

472

帖子

561

积分

认证会员

饮水当思源

积分
561

团队终身成就勋章贴图大师勋章

48#
 楼主| 发表于 2012-3-8 15:04:46 | 只看该作者

二、泥料篇

二、泥料篇
1、始陶异僧“是一则什么故事”
       这是一则关于法现紫砂泥的民间传说,见记载于明人周高起《阳羡名壶系》:相传壶土处用时,现有异僧行径村落,自呼曰卖富贵,土人群嗤之。僧曰:“贵不要买,买富如何?”因引村叟山中产土之穴,去及发之,果备五色,灿若披锦。
2、宜兴陶有哪几种?
      宜兴陶土分布在县境南部丘陵山区的古生代地层中,大约2亿----4亿年前的就形成了,深埋于山腹中,当地人开采出来制陶。陶土分为白泥、甲泥和嫩泥三大类。
        白泥,是一种灰白纯粉砂质含铝土质粘土,被广泛用来制作砂锅、日用陶器及美术陶。
        嫩泥,是一种土黄色、灰白色为主的杂色粘土,是用来制作日用陶器-------缸、坛、盆、罐的原料。但嫩泥的收缩率大。
        甲泥,是一种以紫色为主的杂色粉砂质粘土,统称页岩,未经风化时又叫“石骨”,色紫红,坚硬如甲故名。风化后,进行粉碎,用于制作普通陶器。
        长期里来,宜兴陶业主要用以上三种陶泥制作日用陶器。直到明代万历年间,才发现在甲泥矿中夹生有一种片状结构的矿石,大有用处,取名“紫砂泥”。
3、什么是紫砂泥?
      制作紫砂壶所用的原料是紫砂泥,其原生态与我们常见的胶泥、黄土并无不相同,而是呈片状结构矿石态。杂生于甲泥矿内,开采后必须用人工挑选出来,要露天堆存一段时间,让其自然风化,分解成黄豆大小的颗粒,俗称“生泥”;然后粉碎成所需的颗粒度,加水调和揉练,经过陈腐,便成“孰泥”。紫砂艺人们是用“孰泥”制作紫砂器的。
       紫砂泥有紫泥、朱泥和本山绿泥三种,产于不同的矿层,经过加工后,均可单独用于制陶,也能相互掺和制成各种色泽专用陶泥,但统称为紫砂泥。所以,紫砂泥又有“岩中之岩”、“泥中泥”之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主题

472

帖子

561

积分

认证会员

饮水当思源

积分
561

团队终身成就勋章贴图大师勋章

49#
 楼主| 发表于 2012-3-8 15:05:13 | 只看该作者

4、紫泥有何特点?

4、紫泥有何特点?
        紫泥是三种紫砂泥(紫泥、朱泥和本山绿泥)中产量最多的一种。紫泥是甲泥矿层中的一个夹层,含量3%-----4%,矿体呈薄层状,透镜状,矿层厚度一般在几十厘米到一米左右。原料外观颜色呈紫色、紫红色,并带有浅绿色斑点,烧成后外观颜色则呈紫色、紫棕色、紫黑色。紫泥主要成分是水云母,并含有不等量的高岭土、石英、云母屑及铁质等。综和分析紫泥属于粒土。
5、朱泥有何特点?
      紫砂泥的品种之一,俗称“红泥” ,因在黄氏矿石的夹层中,呈橙黄色,也有人称为“石黄”,产于陶土“嫩泥”矿内,狂性琐碎,需经人工挑选。周高起《阳羡名壶系》云:“石黄泥,出赵庄山,即未触风日之石骨也,陶乃变朱砂色。”因含铁量不等,烧成后变朱砂色、朱砂紫、或海棠红等色。
       红泥产量很少,早年除销往南阳的“水平小壶”用朱泥制坯外,一般只用作化妆土,涂在紫砂泥坯上,作装饰。后来,有制壶艺人为取得更精细的泥料,将红泥进行洗泥、沉淀,得到约140----180目细孔的泥料,细如滑脂,这就是朱泥胎土。朱泥的含铁量高达14%------18%,烧成后壶身呈红色。朱泥的泥性甚娇,成型工艺难度大,收缩率高达30%------40%,一般成品率约七成,故不宜用朱泥制作大件,只能制作中小件。早期朱泥水平壶中也有调砂的品种,是以机理效果为装饰。
6、本山绿泥有何特点?
      紫砂泥品种之一,又名段泥,是一种略呈青灰色的泥,如青壳鸭蛋的颜色,烧成后呈米黄色。本山绿泥也产于甲泥内,有“泥中泥”之称,藏量比紫泥要少得多。
       本山绿泥,是龙骨与黑墩头之间的一层矿泥,而不是所谓的紫泥夹层。根据成分分析,其含铁量较少,且以铁离子为主,故其矿物成暗绿色,烧成后呈黄色。由于其石英含量高,颜色浅,故矿物有油脂一样的光泽,属于一种完全解理矿物,其产量非常少只有薄薄一层。
       本山绿泥产量不多,泥质较嫩,耐火力比紫泥低,一般用作化妆土,,涂在紫砂器坯的表面,烧成后呈粉绿色。
       据说,古代有一种“团山泥”,产于黄龙山与青龙山交接处北麓之团山。这种由紫泥和本山绿泥天然混杂共生在一起的泥料,烧成后呈青铜色,十分雅致。由于储量不多,很快就用完了。也有人改变了紫泥。本山绿泥的比例,得到不同的色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主题

472

帖子

561

积分

认证会员

饮水当思源

积分
561

团队终身成就勋章贴图大师勋章

50#
 楼主| 发表于 2012-3-8 15:05:36 | 只看该作者

7、天青泥有何特点?

7、天青泥有何特点?
      明周高起在《阳羡名壶系》中说道天青泥“出自蠡野,陶之变黯肝色”,也有些人认为烧出来的茶壶颜色像天青色,才是天青泥的颜色。据采矿人介绍,天青泥是紫泥中的一个品种,是龙骨上的一个夹层,只是比较嫩而已。开采出来时,的确像天的颜色一样,其烧出来的颜色确实呈暗红色,也就是“黯肝色”,质地细腻温润,据说是历代紫泥中最好的一个品种。为了追求“天青泥”的色泽效果艺人们经过潜心研究,在紫泥里加入适量的金属氧化物及朱砂泥,就可以再现“天青泥”的色泽效果。其配方是不公开的。
8、紫砂泥加工要经过哪些工序?
     从矿层中开采出的紫砂泥,形似块状岩石,俗称“生泥”。“生泥”分拣出来后堆放于露天中,任其自然风化。待泥块松散至小块时便可将泥料锤碎,过60目筛选(不易太细),在加水调和,人工脚踩踏练,称为“练泥”。及至泥料软硬适中时,用铁铲切成适当大小的方块,放在阴湿的地窖中“陈腐”(又名养土),要经常洒水,保持泥料的湿度。“陈腐”的时间越长越好,因泥料中的有机物成分全部都腐烂挥发了,可以提高烧成质量。古代艺人特别重视“陈腐”,据说“陈腐”达百年的纯紫砂泥,贵逾黄金。
       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采用机器练泥,专用设备有雷蒙粉碎机、搅拌机、真空练泥机等。生泥在自然风化后,经初碎、粉碎、过60目筛、湿水后进入真空练泥机,直接连成孰泥料,不必再经过陈腐养土,效率高泥的质量也好。
      用手工孰泥制壶,因胎体中泥团粗细悬殊,壶烧成时体积收缩不匀,壶内壁中有空隙,具有一定的气孔率和吸水率。用机制泥料制壶,有些肌理效果不易做成,如“梨皮肌理效果”,吸水率由通常的3%----5%下降到1%左右,直接影响到紫砂壶的实用性能。
9、什么叫本色壶?有何特点?
      紫砂泥有紫泥、本山绿泥、红泥三种,均可单独制壶,烧成后叫“本色壶”。但这样紫砂壶是比较名贵的,一般紫砂器表面色泽是用泥色染成,其方法是将某种色泥料碾细,用清水侵泡、搅拌,漂浮在水面的一层蜡膏便是色浆原料,用之涂在壶坯的表面,烧成后永不褐色,也有“本色壶的外表。
10、为什么说泥料配色是一项绝活?
       “泥料配色”是用不同颜色的泥料,按一定配比制成某色泥料。历代壶艺高手大都是配泥能手,各有绝技,密不相传,他们制成色泽妍美的格式紫砂壶,是紫砂壶的一个鲜明特点。现代艺壶高手较多的使用着色剂配色,即在泥料中加入着色剂(金属氧化物),烧成后可产生许多种颜色。另外,在烧制过程中也会改变紫砂的颜色,叫“窑变”。例如紫泥在氧化气氛中烧成,炉温低时,紫泥呈现红色,炉温高时呈紫红色,如在还原气氛中烧成,色泽呈黑色。
       总之,朱、紫、米黄三色为紫砂器的本色,因配料不同,窑火的温度变化不同,就会产生铁青、天青、栗色、猪肝、黯肝、紫铜、海棠红、朱砂紫、水碧、沉香、葵黄、冷黄金、梨皮、香灰、青灰、墨绿、铜绿、鼎黑、棕黑、榴皮、漆黑等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花 ( 鲁ICP备07009421

GMT+8, 2025-4-30 23:53 , Processed in 0.14040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