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外“三国热”
数百年来,《三国演义》在亚、欧、美诸国的全译本、节译本达六十多种。
《三国演义》早在明隆庆三年(1569年)已传至朝鲜,崇祯八年(1635年)明刊《三国志传》入藏于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
日本、印尼、越南、泰国、英国、法国、俄罗斯等国都有本国文字译本,并有不少研究论文和专着。
《三国演义》最早的外文译本是1689年日本人湖南文山用日文翻译的《三国演义》。日本作家吉川英治在其编译本的序言中说:《三国演义》结构之宏伟与人物活动地域舞台之广大,世界古典小说均无与伦比。俄译本附科洛克洛夫论文亦说:它可说是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大英百科全书》1980年版第十卷“元朝白话小说”条称《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是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并认为《三国演义》是十四世纪出现的一部广泛批评社会的小说。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如忠贞机智的诸葛亮、刚烈勇武的关羽等人,皆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和尊崇。朝鲜很早就为诸葛亮立庙,1695年朝鲜又明令以岳飞配祀诸葛亮。日本、朝鲜、越南、马来西亚、印尼等国都有关羽庙。
《三国演义》还对一些国家的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泰国散文体文学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得力于《三国演义》。泰国文学学会于1914年把《三国演义》的泰文译本评为优秀小说,泰国教育部还曾明令把它作为中学作文模板。日本著名作家泷泽马琴的代表作《南总里见八犬传》汲取了《三国演义》的许多故事情节。
日本还不止一次地组织“《三国演义》之翼”访华团,来中国探访三国遗址,凭吊三国人物。
图说水浒传
《水浒传》既是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又是中国长篇白话小说、长篇侠义小说之祖。作者以“宋江三十六人起事”的历史事实为依据,吸收民间传说,并融入大汉遗民的故国思旧情怀,因而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读物。《图说水浒传》在图文互释的解读中,勾勒出各路人物与故事的来龙去脉,凸显梁山英雄好汉的鲜明性格和人生追求,让你直观、轻松地领略原著的种种奥妙与魅力。
前 言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凝聚了先人的智能,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标志。
纵观世界文明史,中华文化是当今世上唯一仍在传承的古文明。为了让今人更多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艺术活力,我们编写了图说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
编创宗旨:以弘扬民族文化为要旨,梳理原著庞杂的人物和情节。除了让读者一般地了解原著的故事情节,熟悉原著的人物外,还对原著的背景、寓意、版本等相关知识有较为全面的介绍,藉此扩大读者对原著的认识。
编创形式:兼顾知识性和趣味性,以“一页文字+一页图解”的形式,力求深入浅出,翻出新奇,从一个宽广的视野引导读者全方位了解原著和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
《水浒传》既是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又是中国长篇白话小说、长篇侠义小说之祖。作者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描写了林冲、武松、鲁智深等好汉打抱不平、聚义梁山的故事。
原著共计一百回,大致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七十一回,主要写鲁智深、林冲、武松、宋江等好汉落草、上梁山的故事;第二部分第七十二至第八十二回,交代梁山好汉受招安的经过;第三部分第八十三至第九十回,著述宋江军打败北方强国辽的故事;第四部分第九十一至第一百回,讲述宋江军剿灭南方草寇方腊集团以及梁山好汉阵亡、隐遁、受加封的故事。这四个部分组成了水泊梁山英雄好汉仗义行侠、替天行道的传奇故事。
《水浒传》以“宋江三十六人起事”的历史事实为依据,吸收民间传说,并融入大汉遗民的故国思旧情怀,因而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读物。小说中侠与盗的艺术形象,以人性中“好打抱不平”的个性和现实生活中“不得已而落草”的窘况为基础,加之以浪漫主义的构思,将好汉们的丰富个性写得酣畅淋漓。“佛爷”鲁智深替天行道、打抱不平,“神人”武松景阳打虎、阳谷杀贼、孟州锄霸,杀人不眨眼的魔星李逵送银两与李鬼并劝他改恶从善、赡养亲娘的举动,郓哥帮助替兄报仇的武松搜集证据等故事,仔细读来,都动人心弦。
本书共五大部分:
“人物篇”:结合原著的具体情节,分析原著中的天罡地煞及显宦平民,使读者对原著人物形象的认识,更为丰富和多元。
“故事篇”:简单介绍原著中的故事线索,并挖掘相关的历史与人文知识。
“寓意篇”:从各个角度分析《水浒传》的寓意,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
“篇外篇”:介绍《水浒传》的成书历程、作者之谜、版本流传及《水浒传》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