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老沱茶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陶艺] 紫砂常识普及荟萃

[复制链接]

36

主题

472

帖子

561

积分

认证会员

饮水当思源

积分
561

团队终身成就勋章贴图大师勋章

101#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9:45:42 | 只看该作者

全手、半手壶的差异与鉴别

关于全手半手烧成品的透气性,一般是认为半手的透气性要好,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首先,我简单介绍下全手半手的制作过程的区别,大家了解两者工艺流程的不同,就可以自己做出判断。
无论是全手还是半手,首先都是打泥条。泥条,是用类似木锤子的木搭子垂直用力,泥条受到挤压水平延展,达到一定的厚度(当然,还要均匀),就成为用来做身桶的泥片。相同的泥料(相同的材质、相同的干湿度),全手和半手的泥条,致密度是一样的(即使厚度不一样,致密度也是一样的)。
接下来,身桶的定型,两者工艺就不同了,这也是全手和半手制作工艺的区别所在。
全手,是围好泥条(筒状)后,放到转盘上,用类似炒菜用的木铲子的木拍子拍打成型(一边拍一边转)。这个过程,泥条的受力也与泥条面呈垂直状。着力分解为两部分,一小部分作用于继续提高泥料的致密度,大部分力作用于使泥条改变形状,
半手,是将先围成大概形状的身桶放进用于定型的石膏模具内,放在转盘上,然后手伸进去,一边转一边用手和与模具弧度基本一致的硬橡胶刮板从内部用力挤压,处理完退下模具,就得到了精致度与模具完全一样的身桶。这个过程的用力也被分解为两个部分:大部分力是水平的,用于处理坯体平整,小部分力是与泥条垂直的,作用为挤压,继续提高泥条的致密度。
两者比较可以看出,身桶成型过程的外力,会被分解为两个部分,垂直于泥片的部分作用于压,结果是导致致密度的提高,水平于泥片的部分,导致泥片平整,对致密度的改变没有作用。
全手工艺,力都是垂直的,但力被叠加性分解,大部分用于改变形状,小部分用于挤压泥片;半手工艺,力被水平和垂直方向分解,大部分用于可导致致密度提高的挤压,小部分作用于平整处理。综合用力的结果,是多余的泥料被处理下来。
不可否认,无论如何,全手和半手对可能导致泥片致密度改变的力是有所不同的,但这些区别是否就导致烧成品气孔大小的不同呢?我认为微乎其微。
A、用搭子拍打泥条成泥片的过程,泥料的致密度是否已经达到极限?或者,无论是全手的拍子拍还是半手的手挤刮子压,其力量是否大于打泥条时搭子的作用力?我的结论是否定的。这个结论也可得到验证:搭子砸到手上的疼痛感是否小于拍子拍打或手的挤压?
B、紫砂壶,最后都要经过烧制,合格的紫砂壶成品,气孔率都要在3%-5%之间(也有资料说为2%-6%之间,我没有做过这方面研究,暂且引用这些结论)。烧制,就是继续提高坯体的致密度,以达到所需要的受外力的强度和通透性。这个过程,是融化泥料中的部分物质实现的。一定的物质,熔点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无论是全手还是半手,同样的泥料,同样的烧制温度,所融化的物质是一样的。合适的烧制,就是已经融化和尚未融化的物质比例恰当,未融化的部分成为器的骨架,已经融化的部分将骨架粘接起来。
假设上述A不成立,全手坯和半手坯封闭性气孔(气泡)不一致(全手多),气泡会阻碍对流热导,从而影响坯体的吃温,进而影响烧结程度,导致烧成品透气性不同,但这个情况也可排除:烧结过程,壶内是不存在对流导热的,只存在介质传导。也就是说,坯胎里面泥料与气泡的温度一样,所不同的是坯表与坯内,如果烧制时间不够长,会有内外烧结程度的差别。假如两者因致密度不同,如果烧成品要达到相同的气孔率,调节烧制温度,即可实现相同的气孔率。反证,如果两者致密度不同,那么两者的吃温就会不同,同样的器型、同样的大小、同样的烧制条件,两者烧成后的颜色就会有所不同。但这样的情况是否出现了呢?我的实验结果是没出现。
借助这个话题,顺便介绍下全手和半手壶的鉴别问题(呵呵,比较长,没耐心的朋友可以分段看、分时看)。
我说过,一切痕迹都可制造,一切痕迹都可掩盖,所以用痕迹来判断全手半手的成型方法,不是刻舟求剑就是误入歧途。但有一点无法掩盖,那就是做壶过程的用力。因为成型,无论是哪种工艺,同样的变化(弧度,平整性),都是同样大小外力作用的结果。
全手,成型是没有模具规制的,只能通过拍打(或镶接片)。拍打不到位,就会导致弧度不同,后期通过竹篦子篦平,就会导致致密度不同,即使生坯看起来很平整,烧制收缩后,凸凹也会显现出来。所以,假设泥片薄厚一致,拍身筒的环节就是最关键的了,力度、频率、轮盘转速都要很讲究,这又与泥料特点和干湿度(软硬度)相关,变量可谓最多,不是经验丰富、知识全面的高手,基本处理不好,只能靠后面的篦子、明针刮压补救。但即使壶坯看起来很平整,经过干燥和烧制收缩后,成品表面也会有微小的凸凹差别,在反光下,就会很清楚地显现(对光的折射角度不同)。
这个问题比较重要,所以单独成贴。特别感谢福将的提问。
没时间了,暂且写这么多,如有必要,继续补充解释。

学习永无止境 知识绝没定论
努力化繁为简 争取去伪存真
抛砖只为引玉 说理才能服人
笑对匿名谩骂 赐教不吝登门
不惧现实面对 争议请附身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主题

472

帖子

561

积分

认证会员

饮水当思源

积分
561

团队终身成就勋章贴图大师勋章

10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9:58:53 | 只看该作者

买壶攻略总汇

紫砂内涵丰富,变量诸多,很少人才能成为彻察紫砂的全才。作为消费者,自己成为专家再去买壶,更是不可能的事情。
壶里有乾坤,这话有一定道理。紫砂壶价值判断,因为同时具备了主观和客观的两重属性,因而紫砂市场能折射出这个社会的万象。大家可能无缘亲临丁山,但是大家每天都在参与着社会生活,读人,要比识砂更为简单些。因此,本文,就是教你们用可概念化的紫砂专业知识去识别紫砂(包括矿料、泥料和成品)的制作者、销售者,通过识别他们的专业水平和道德水平,判断他们的语言是否真实、他们的商品是否可靠。
如何区分销售商和制作者
真正做壶的人,是没时间或者很少有时间去做市场宣传的,如果一个人经常趴在网上、频繁出现于各种展览会、展销会,那这个人肯定不是专业做壶的,也许,他的确会做。
由于历史、区域文化特点、壶艺人群体的习惯和思维等诸多原因,紫砂产业发育很不完全,生产和销售,首先在壶艺人内部形成,一部分人负责造名,一部分人负责造壶,现行的职称制度,又强化并扭曲了这种分工,代工壶得以泛滥。越靠名气销售的,壶越不可能是他做的。
代工壶,对投资者会造成致命的损害。在你买壶的时候,他也许告诉你他一年只做几把(高价格的噱头所必须),但当你准备出售实现你的投资目的时,你会发现他的壶铺天盖地,原价能出手就不错了。
紫砂,说起来也很简单,紫砂世家、黄龙山原矿、传统方法练泥、多年陈腐、独家秘矿、全手工这几个词,就能侃晕一大群消费者。但这几个词,找个鹦鹉训练半年,也会唱得很有声有调,更何况根本不懂紫砂但却以卖紫砂为职业的商家呢。
我不能说卖家的话不可信,但卖家的吆喝声调是绝对不可信的。如果他说他的壶好,那你就问这壶有没有坏。一体两面,有白天就一定会有黑夜。如果一个人信誓旦旦,绝对肯定,那么这个人的话就绝对不可信。因为即使是黄龙山原矿清水高水平制作的作品,也一定有不足之处,这是天道。
绝对的东西绝对没有,无论是绝对的好还是绝对的坏。

一般来说,职业卖家面对市场销售,只有较少的职业卖家培养自己的专业客户圈子。面对市场销售,自然就得面对整个的市场竞争,必须既物美又价廉,所以他们的进货渠道有两个:1、从丁山的店铺进有职称的代工壶(进价低、售价高);2、从尹家村店铺,卖价不高,但进价更低。所以,职业商家的销售噱头就是职称和价格。如果他们以职称和价位作为销售诱惑,那你就要小心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主题

472

帖子

561

积分

认证会员

饮水当思源

积分
561

团队终身成就勋章贴图大师勋章

103#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9:59:57 | 只看该作者

代工现象:制度因素与市场因素

在当下,很少有泥料造假、成型方法造假、作者造假不涉及其一的从业者。这个说法,遭到很多人的反对,很多人无视买壶人无不上当受骗的普遍事实,指责我的这些文章是贬低同行抬高自己。

追求不同标准就不同,标准不同评价就不同。人心向善,人类总是要不断走向文明,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特别是崇真的紫砂,更来不得半点虚伪和欺骗。如果陈述的是事实,就与贬低无关,因为事实是客观的,贬低是主观的。至于我说的不是事实,证明即可。欢迎任何以公开方式的讨论。

铺垫至此,切入正题,今天,先剖析代工现象之必然。
代工,即让别人做壶,盖自己的印章,以自己制作的名义出售的行为。代工与高仿虽同为作者造假,但代工是做壶人和作品署款人联合造假,高仿是做壶者单独或与商人一起联合造署款者的假。
先剖析制度因素。
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很难想象一个人又要做壶又要销售,毕竟这属于不同的技能、需要不同的条件。于是,紫砂行业内部就必然出现分工,做壶的专职做壶,销售的专门负责销售。但紫砂行业毕竟发育不成熟(也就三十年的时间),分工首先在壶艺人内部产生,一部分壶艺人负责做壶,一部分壶艺人负责销售。做壶靠的是技艺,销售靠的是名气,而现行的职称评审制度又强化了这种分工,因为现行的职称评审制度成为了不折不扣合法而又被社会普遍接受的造名运动。终身制的职称评审,职称和技能以及作品的实际表现脱节,职称已经成为不折不扣的价格标签。获得职称,也是需要成本投入的,有显性的学历、资格获取,有隐性的竞争获准。最少的投入得到最大的产出,这是最基本的经济行为,能够靠卖名获得收入(更何况更多更高的收入)谁会卖技能、卖体力呢?现在的职称评审,学历是首要的要求(助工,必须大专学历,而且是指定培训机构的学历),但很多老艺人连小学都没毕业(不然当初就不会做壶了),如今都四五十岁了,职称就成为他们不可望更不可及的事情,他们只能安心做壶,卖技能卖体力,而给有职称的人做壶,是最省心的选择,省却了自己销售的烦恼和风险。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各得其所。
再剖析市场因素。
首先是行业内部的市场因素。任何壶艺人,都必然经历从新手到老手、从无名到有名(或许)的过程。做壶,很少有无师自通的,即使不正式拜师,也要观摩学习,经过别人指点。最普遍的还是拜师学艺,无论是商业化的还是人情化的,学成后,总是要帮师傅做壶,这几乎是行业不成文的规则。技艺姣姣者,给师傅代工,技艺一般的,给师傅的工作室代工,只要师傅需要,这种代工几乎就是终身的。至于那些刚出道的人,自己也没销售的渠道和门路,为了生存,也需要借助师傅的资源。
师傅,总是有些名气的人,师傅靠名气就能赚钱,他当然不会放弃这个机会,徒弟,当然是他代工者的首选。水平般般师傅看不上的,出徒后就自己面临市场,没门没路的他们,只能寻找壶商。
给师傅代工,给壶商代工,很难有壶艺人不经历这个痛苦的过程。很难想象一个新手在家做壶,会有客户上门购买。即使天才的顾景舟,刚出道时也不得不走给人代工(高仿,也是一种代工,只不过是给造假的商人代工)的道路。
壶商如何卖壶呢?凭作品的实际表现?有多少消费者懂得鉴赏呢?这就引出了消费者的市场因素。
紫砂过于繁复,不经历较充分的比较体验,很难具备专业的鉴赏能力。更多的消费者(特别是刚入道的消费者),看的是名气和天花乱坠的故事,懂专业不易,知名气不难;知实情无聊,听故事有趣,况且还有那么多提供造名讲故事的机构和活动,除了貌似很专业的各种职称评审机构,还有那么多展览展销会、博物馆、出版社、报社、电台电视台,他不关心你是不是会做壶,他只关心你交不交钱、交多少钱,交钱就给加冕,冠冕的档次与交的钱数正相关。凭名气、据噱头买壶的人,必然成为别人广告费的埋单人。
造壶的人无暇造名,造名的人不屑造壶,为了经济利益热衷于造名、讲故事的中介机构,或引诱或逼迫;或专业或噱头,使造名的和造壶的为了各自利益的最大化自然而然地联合了起来,于是,代工壶横行天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主题

472

帖子

561

积分

认证会员

饮水当思源

积分
561

团队终身成就勋章贴图大师勋章

104#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20:07:55 | 只看该作者

濒临灭绝的珍稀紫砂矿料

丁山紫砂资源蕴藏丰富,但是有些紫砂矿种却濒临灭绝,这些濒临灭绝的矿料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埋藏在浅表层。灭绝的原因主要是两种情况:1、蕴藏这些紫砂的地质构造区已经被开采完毕或者遭到破坏,不复存在;2、矿区已被地面建筑覆盖,开采不再可能。而埋藏于深层的紫砂矿,随着挖掘技术水平的提高,开采只是时间和成本的问题,如底槽青、本山绿泥。以下,依次是妙道认为濒临灭绝的紫砂珍稀矿种。
    一、大红袍。关于大红袍矿料,是有些争议的。如果是出于学术研究,解决这些争议并不是什么难事,关键的问题很多人不是出于学术研究否定或肯定,而是出于他们自己的经济利益维护,所以只要妙道的观点和他们不同,他们就只会谩骂讽刺,不见任何辩驳的理由。因为他们反对的理由,是放不到桌面上来的。关于大红袍,妙道会另发文章,在此不赘。
    大红袍只产于黄龙山以及青龙山南部四号井副井南边,靠近紫砂路和新修建的双龙路区域,夹于黄石和白泥(或小红泥)之间,蕴藏量很少。黄石是不具开采价值的,为了维护城市景观,这些山体也不会被破坏。从2010年秋天妙道介绍这种矿料之后,黄龙山、青龙山表体的大红袍从开始的一钱不值到500元一袋(约95斤),现在已经完全被盗挖完毕。大红袍,属于紫砂的“味精”,即使不单独成器,作为添加剂,相当于天然的铁红粉,但效果比“铁红粉”强过百倍。这种矿料的价值迟早会被市场承认,鉴于市场需求和存世量之间的反差最大,所以妙道将其列为濒临灭绝紫砂的首位。

  
这是不是紫砂?这样珍稀的紫砂不配叫大红袍?黏土配得上大红袍的称谓?


二、黄龙山鹅黄朱泥。黄龙山朱泥是所有朱泥中唯一可以称得上是紫砂的泥料,因为其中含有石英颗粒,尽管石英含量少于黄龙山紫泥和某些团泥。而丁山的红卫路小煤窑、赵庄山、川埠、浙江梅山、安徽广德、安吉的朱泥,其实都算不得紫砂,仅是含铁丰富的黏土而已。黄龙山朱泥只蕴藏在少数区域,其中的杂质和呈色效果有所不同,有4、5种之多。其中,鹅黄朱泥最为稀少,所以最为珍贵。鹅黄朱泥的特点是矿料不仅出矿时呈鹅黄色(也就是雏鹅、雏鸭的嫩黄色),矿料干燥后,也是鹅黄色,这点,与其他黄龙山朱泥明显不同。鹅黄朱泥的地址构造非常奇妙,好似卷起的一团海浪瞬间凝固,矿料十分稀少,极具审美情趣。烧成品颜色艳丽,具有透气性和泡养效果。可能蕴藏鹅黄朱泥的黄龙山山体已基本开采完毕,剩余山体是否还蕴藏此料,也还是一个很大的未知数。
   

与其他黄龙山朱泥不同,鹅黄朱泥干了也是鹅黄色。

三、天青泥。天青泥始出明周高起成书于崇祯年间的《阳羡茗壶系》,自从二百年前曼生壶杨彭年的传世作品以及其妹杨凤年、其弟杨宝年的传世作品之后,再未见其他作品,矿料之稀少可见一斑。周高起记载,天青泥出蠡蜀,也就是黄龙山的东南角,今天的大水潭。但鉴于当时黄龙山只在这个地方开采紫砂矿,所以周公的记载,也并不是否定黄龙山其他区域也可能蕴藏天青泥的理由。四年前,黄龙山其他矿区也出现了与周高起描述完全一致的天青泥地质构造,并有天青泥以及四个夹支的紫砂矿料出产。可是由于不可思议的原因,这些挖掘出来的天青泥不是被当做垃圾料处理,就是混在其中的一个夹支中“作假”卖了“高价”,练泥时也没有单独挑拣出来加工,本来就十分稀少的珍稀矿料就这样被浪费了。天青泥的地质构造也很特殊,这种特殊的地质构造在今天的黄龙山绝无仅有,而且矿区规模很小。今天,天青泥及梨皮泥、浅红泥夹支已经接近尾声,天青泥,不久,将真的成为绝唱。
    除了地质构造,天青泥泥料也的确很有特点,其中的蓝颗粒在紫砂矿料中也绝无仅有,绝无拼制的可能。
  

4 夹在夹支中的天青泥,就这么薄薄的一层。精选出来,需要细心。


四、降坡泥。出产于黄龙山与青龙山之间的山岗。五六年前修陶都路和紫砂之源公园时大量出产。岗坡,丁山方言发音为“降坡”,加之矿料特殊,就以出产地命名。降坡泥属于紫泥、大红泥、绿泥的混生矿,颗粒丰富,刚柔相济,泡养效果明显,备受消费者喜爱。其实,这个区域也有其他团泥出产,但就是因为这种泥料大量出产,较为商业化,市场知名度很高,所以“降坡泥”一词,就被她独享了。降坡泥蕴藏于表层,今天这一地区已被宝山工业园(实际上是商业住宅)、陶都路、紫砂之源公园覆盖,即使还有矿藏,也无继续开采的可能。2010年初秋以后,在“岗坡”顶端靠近青龙山一侧,又有少量发现,但现在已经基本全部被盗挖。

5   

降坡泥,是团泥的一种,为宝山大红泥、宝山黄段的混生矿。成品效果颗粒层次丰富、易于泡养。由于矿料前几年被浪费性使用,存矿已经很少。现在市场上所谓的“降坡泥”壶,十有八假。
6  

五、红皮龙。属于大红泥,只出产于黄龙山台西矿和宝山矿之间很小的区域,蕴藏于山体表层,矿层几厘米到几十厘米之间,也称“野山红泥”。红皮龙砂性重,烧成后呈色紫红,在紫砂矿料中别具一格。四五年前,红皮龙因为容易开采,所以被集中盗挖,售价较为便宜。今天,也只有尾矿被零星盗挖,价格翻了几番,仍然供不应求,因而被当做“羊头红皮龙”添加在外山的“狗肉红皮龙”里面销售。买到纯矿,需要运气,需要勤奋,需要知识,也需要花些心思。
7  
现在黄龙山的红皮龙,只有当年的尾矿下面还有残存。一天挖不出来五袋,但是一天能卖出去2吨。呵呵......

红皮龙,也称“野山红泥”,只出产于黄龙山水潭西边靠近宝山的区域。“野山”现在已经不野了,因为盖了别墅。就是表层以下还有蕴藏,为了建筑的安全,也不可能挖掘了。

8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主题

472

帖子

561

积分

认证会员

饮水当思源

积分
561

团队终身成就勋章贴图大师勋章

105#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21:07:26 | 只看该作者

紫砂矿料实证研究的意义

究天人之际,才能通古今之变。也就是说,我们明白了天道,也就能够合理解释世道,进而归纳出人道,天地之间的一切事情,也就豁然开朗了。
我是一个现实主义者,解决人生所面临的问题,是一切研究的出发点,从实际出发,通过现象揭露本质,掌握本质的规律,再合理解释一切现象,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也就是实践--理论--实践的过程。
具体到紫砂来说,低槽青、本山绿、朱泥满天飞,令消费者莫衷一是,谁是谁非?谁真谁假?这是个问题。在紫砂矿料缺乏科学标准和分类的今天,学术上的模糊不清,直接结果就是很多人浑水摸鱼。但没有标准,也就没有是非,所以,迫切的工作是建立一个客观系统全面完善的标准。但这绝对不是个人或某个机构部门所能做到的事情。工作必须要做,所以不得不“曲线救国”,通过实证研究,用统计列举的方法,解决现实的问题。不讲是非,只分彼此,消费者心中有数即可。这是我能够做到的,毕竟市场上受追捧、导致很多人上当受骗的泥料,并不是很多。
知情程度的变化,当然会导致消费者选择的变化,消费者选择的变化,其实也就是利益分配的变化,总会有人受损,有人获益。自然,也就会有人支持、有人反对,阻力与推力并存,不足为怪。
支持和反对,在我看来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我更愿意究竟为何支持、为何反对,如何支持、如何反对,因为目的决定态度。一些为了反对而反对者,出发点是个人利益的维护,而不是出于对真实、真理的追求,那么他们的反对就会以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手段出现。反过来说,以颠倒黑白、混淆是非、造谣中伤、诋毁诽谤为手段的反对派,绝对就是为了反对而反对,无论他们以什么样的面目出现。如果我不会使其获益(甚至是使其受损),那么支持就必然会是虚假的,反对才是真实的。
真实总要比虚伪更令我愿意接受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主题

472

帖子

561

积分

认证会员

饮水当思源

积分
561

团队终身成就勋章贴图大师勋章

106#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21:09:32 | 只看该作者

矿料研究报告之十二:豆碧泥

刚出矿时的矿料,呈淡黄色。



名称由来

豆碧泥称谓,出自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对天青泥及其夹支的描述中,但周高起原书中,将之称为浅黄泥:“……浅黄泥 陶现豆碧色”。为更形象地使读者理解,将其称为豆碧泥更好一些。与天青泥四个夹支描述的原则一样,周高起既描述了矿料特征,又描述了烧成后的效果。豆碧泥,矿料的颜色呈浅黄色。

但根据我个人的实践经验,周高起对天青泥及其夹支的介绍未尽详尽,但这是另一个专项研究课题,这里暂不展开。



地质构造

豆碧泥是天青泥的第三层夹支,埋藏于距地表15-20米。从地表,依次是3-4米的表土层、7-8米的黄石层、2米左右的小红泥(间或有少量朱泥)、1米左右的紫棕泥、0.5米的梨皮泥、0.3米的松花泥、0.1米的天青泥、0.25米的豆碧泥、0.2米的轻赭泥(下部还有何种泥料尚不得知)。



矿料特点

豆碧泥与天青泥和另外三个夹支不同,出矿时外表就为浅黄色(其他则出矿2、3个月后如果露天放置也会氧化呈淡黄色),断面呈青灰色,为砂性较重的砂质岩,牛肉块状。



大类归属

与天青泥及其夹支一样,属于团泥。



泥料特点

泥料较紫泥砂性重,较酥易爆,难成型。烧结温域较宽,烧结温度较高,在天青泥及其夹支中,是烧结温度最高的,1180度(2号标)初步烧结,颜色偏紫,1190度,开始呈青色,1200度,青绿色(豆碧色),1220度时,低熔点物质融化,出现“铁质”现象。



化学成分

SiO2 Al2O3 CaO TFe2O3 MgO K2O Na2O Ti

61.11% 27.25% 0.51% 3.72% 0.56% 2.63% 0.18% 0.0063925%



价值分析

适度烧结的豆碧泥呈色效果独特,颗粒感明显,透气性好,泡养富于变化,趋近古壶的风格。因其在第一本紫砂专著中有记述,具有较高的收藏和投资潜力。



假冒情况

现尚未发现与豆碧泥一致或相近的紫砂矿料,而且豆碧泥与天青泥一样储矿稀少,且前人不识,浪费较多。少数储存了该矿料的人尚未加工炼制泥料,故尚无假冒。造假指数:0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主题

472

帖子

561

积分

认证会员

饮水当思源

积分
561

团队终身成就勋章贴图大师勋章

107#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21:11:45 | 只看该作者

天青泥及其夹支,除第二层淡红泥(松花泥)矿料、泥料颜色有所不同外,其余四种颜色近似。
  
1200度(3.5号标)煤气窑烧结效果。1220度(4.5号标)颜色更加贴近“豆碧”色。
  在本人的矿料价值体系中,豆碧泥居于 马 的位置。
  
电子显微镜颗粒效果,放大倍数:200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主题

472

帖子

561

积分

认证会员

饮水当思源

积分
561

团队终身成就勋章贴图大师勋章

108#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21:17:05 | 只看该作者

天青泥揭秘

一、     天青泥传说的由来
    周高起成书于明崇祯年代的《阳羡茗壶系》,是关于紫砂最早的专业书籍,清以前的紫砂业事,基本都有记述。有些,是他本人的亲历,如采矿、泥料和生坯制作;有些,则是道听途说,如史陶异僧、富贵土、金沙寺僧、供春的传说。直到约150年后,才有了第二本关于紫砂的专著,这就是成书于1785年的《阳羡名陶录》(吴骞著),又过了一百多年,日本人奥玄宝编著了《茗壶图录》,此后的紫砂专著就是进入民国以后的事情了。关于清以前的紫砂事,后来的著作基本上都是引用周高起的说法,或补充丰富,或臆测别解。
    《阳羡茗壶系》全书约3500字,在简短吹捧紫砂壶优于银壶、锡壶、闽豫瓷壶的开篇后,依次介绍了艺人、矿料、制泥、烧制、用养。关于泥料,用174个字记叙了嫩泥、石黄、天青泥、老泥、白泥,其中,关于天青泥着墨最多,有74个字:“天青泥出蠡蜀陶之变暗肝色又其夹支有梨皮泥陶现梨冻色淡红泥陶现松花色浅黄泥陶现豆碧色蜜□(此为原本残字,而不是“口”字)泥陶现轻赭色梨皮和白砂陶现淡墨色山灵腠络陶冶变化尚露种种光怪云”。
  
三、     公认的天青泥传世作品
    迄今为止,紫砂书籍中言之凿凿写明是的天青泥作品只见杨凤年的两把传世之作:1、南京博物院藏的梅段壶;2、宜兴陶瓷博物馆收藏的风卷葵壶。另外,宜兴陶瓷博物馆还收藏了杨凤年一把竹段壶,其实也是天青泥,尽管对其颜色的描述是与上两把完全相同的“暗红泛青紫”,但终为注明是天青泥之作。妙道还没时间查证这种说法的确切出处,只是猜测前两把壶的泥料一定有古籍记载,而后一把壶却把泥料说明遗漏了。根据推测,还有杨宝年一把壶,也是天青泥的,可惜原照片拍摄得很偏色,以后转登的该作品照片上的天青泥壶也就继续那样“金光闪闪”了。  

3也说是天青泥制作,估计有史料记载
  

4同样的壶,却没有注明是什么泥料,尽管颜色描述也完全一样  

5杨宝年的传世作品。照片拍摄光线肯定有问题。天青身影,隐约可见,特别是颗粒效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主题

472

帖子

561

积分

认证会员

饮水当思源

积分
561

团队终身成就勋章贴图大师勋章

109#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21:19:36 | 只看该作者

天青泥因何命名

  
天青泥因何命名?
  
再看看。像天青,更似银河!



天青泥之所以被周高起称作天青泥,肯定颜色呈天青色。何谓天青?不同地方有不同的描述,差异很多。这个天青只能从周高起和丁山的习惯进行考证。周高起是今日的江苏江阴人,与丁山的语言习惯不说相同,肯定较为接近。周高起写作《阳羡茗壶系》时,丁山的陶业已经很发达,龙窑不少。这些龙窑都用竹子、木柴作燃料,空气中难免充斥柴草燃烧的烟雾,无云之天的颜色,就因此可以想象了。
    天青泥是什么颜色呢?首先可以排除暗肝色,因为周高起说得很明白,是“陶之变暗肝色”,也就是说,烧制之后才变成暗肝色,如果烧前就是暗肝色,就无所谓“变”之说了。剩下就是矿料、泥料、生坯了,也就是说,天青泥或矿或炼制好的泥或生坯,一定会呈天青色。那么到底是矿料还是泥料还是生坯是天青色呢?在周高起的文字里不难找到答案。“天青泥出蠡蜀陶之变暗肝色又其夹支有梨皮泥陶现梨冻色淡红泥陶现松花色浅黄泥陶现豆碧色蜜□(此为原本残字,而不是“口”字)泥陶现轻赭色梨皮和白砂陶现淡墨色山灵腠络陶冶变化尚露种种光怪云”,这就是《阳羡茗壶系》对天青泥的所有描述。撇开天青泥,先看“夹支”:梨皮泥,烧制之后呈梨被冻过的颜色;淡红泥,烧制之后呈松花色;浅黄泥,烧制之后呈豆碧色;蜜*泥,烧制之后呈微红色。丁山所有的泥料,不是以矿的颜色命名就是以烧制后的颜色(或效果)命名,而没有一种泥料是以炼制好的泥或生坯颜色命名的。因此,基本可以断定,梨皮、淡红、浅黄、蜜*,描述的是矿料的特征。同样的修辞方法,可以断定,周高起的“天青”,指的是矿料的颜色。
    在迄今为止妙道看到的紫砂专著中,只有徐秀堂在其《中国紫砂》一书中,与这种观点一致:“紫砂矿原料外观呈紫红色、紫色有微细银点闪烁,并隐现浅绿色的斑点,更有天青色的,称为天青泥,只在鼎蜀镇中心的大水潭矿中有过。”(徐秀堂著《中国紫砂》第七页)
    需要说明的是,呈天青色的矿料还有几种,只不过烧制后不是“暗肝”色,而是褐色、紫色、白色、黄色、青灰色(注:和烧制温度也有关系)。

从传世作品归纳天青泥的特点   
首先,分析杨凤年传世作品的特点,毕竟,这是有确切证据可考的天青泥。杨凤年善做花货,花货对泥料的要求必须细腻,所以,制作花货的泥料起码要在六十目以上,今天也是如此。将泥料加工成较细的颗粒,除了能够满足制作要求外,对烧制极其呈色效果也会产生一些影响:1、因为颗粒较细,受热面积加大,颗粒内部吃温也较高,所以会降低烧结温度;2、相同的烧制温度,会提高烧结程度,颜色一般也会变深(当然,也有些紫砂品种随着烧制温度的提高,颜色会阶段性变浅的);3、颗粒感较差;4、颗粒的呈色差异消失,成品颜色呈混合后的单一色。杨凤年作品呈“暗红泛青紫”,也就是说,天青泥加工成较细颗粒,烧制后会呈红、青、紫的混合色相。需要说明的是,杨凤年那个时代,是龙窑烧制。龙窑有“鳞眼洞”,用以投柴观火,空气流动较为充分,如果不做特别处置,一般都会是氧化气氛,风大氧化气氛会较强、风小或无风氧化气氛或较弱。
    再看杨宝年的作品。根据《宜兴文史资料》148页对杨彭年的介绍,杨彭年“善制茗壶,擅捏制法,常为陈曼生造壶,所选泥料均为名贵的天青泥,紫檀色中微泛蓝,精光内含,温润如玉。”有些紫砂专业书籍上刊载了一把据说是杨彭年传世作品的照片,钟鼓型紫砂大壶。对其描述是:“颗粒较粗,胎泥呈浅褐色,泥中含有黄砂粒”。如果这把壶可以根据其铭章确认为杨彭年作品的话,那么天青泥如果加工成较粗颗粒制壶,氧化气氛烧制出来的颜色会呈浅褐色,而且里面有硬质黄色发色物。但是,照片上看,却不是《宜兴文史资料》中描述的“紫檀色中微泛蓝,精光内含”,而是褐中泛黄,金光四射,照片偏色也。
    较粗颗粒的天青泥,烧制出来到底是什么效果呢?我们不得不研究一下杨凤年、杨宝年的泥料从何而来。杨家兄妹三人,老大便是以为陈曼生制壶而名垂砂史的杨彭年。同样是《宜兴文史资料》,是这样介绍杨彭年的:“杨彭年 字二泉,善制茗壶,有的浑朴雅致,有的精巧玲珑,且善配泥色。”我们可以猜测到,“善配泥色”的杨彭年,炼制出了一种泥料,这种泥料珍贵到只给其妹妹和弟弟使用。那么,杨彭年做壶用的是什么泥料呢?会使用与他专供给其妹弟不同的泥料吗?我们来看看以曼生壶传世的杨彭年某些作品,在这里,我们终于恍惚看到了“紫檀色中微泛蓝”的效果,之所以说还是恍惚看到,因为这些壶上面的茶垢实在是太多了,拍摄照片时的光线选择也肯定会使照片有不同程度的失真。至于是否“精光内含,温润如玉”,看照片是绝对看不出来的。
    从以上,我们可以归纳出杨氏“一门眷属”泥料的特点:可以呈色褐、暗红、青、紫,黄颗粒明显,这就是天青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主题

472

帖子

561

积分

认证会员

饮水当思源

积分
561

团队终身成就勋章贴图大师勋章

110#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21:20:40 | 只看该作者

周高起为何对天青泥情有独钟

天青泥为周高起首提,但周高起之天青泥记述,绝不是为制造一个神话。从在兵荒马乱年代还与蛮兵为几袋书籍拼命争执而终被乱刀砍死的人生结局,就能看出杨彭年的人品:认真以致执着、天真不尽世故、倔强不失尊严。就是为了一个真,在明末的动乱中,周高起选择了以注史为业的生活。
    崇尚真实的周高起一定崇尚自然,并为自然的奥妙而倾倒,这可能就是他亲近紫砂的因缘。我们可以从他对天青泥记述的文字中找到答案:“山灵腠络陶冶变化尚露种种光怪云”。这不仅是对奇妙自然的感叹,也是他因何被天青泥吸引的脚注——元始构造了层络,经过亿年的演绎变化,才导致了这种奇妙的现象。这正是《周易》一(太极)生二(阴阳两极)、二生三(阴阳相对)、三生万物的大道思想。天青泥,也的确蕴含了自然的奥秘,充分体现了紫砂的奇特,称天青泥为紫砂之首,实不为过。至于围绕天青泥所展现的人生百态、世事万象,则更为丰富得多,妙道已深有体会,在适宜的时候,会围绕天青泥另讲今天的故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花 ( 鲁ICP备07009421

GMT+8, 2025-5-1 00:17 , Processed in 0.12480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