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5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民族民俗] 中华56民族之五十三:赫哲族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4-28 14:54: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赫哲族标徽







[url=http://pop.pcpop.com/p060810/0001586688.html][/url]赫哲族简介

    赫哲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 口较少的民族之一。现有4 2 4 5 人, 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的饶河、抚远 两县,聚居在街津口、四排、八岔 3个民族乡。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龙江、 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 历史上曾有“黑斤”、“黑真”、 “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统 一族名为赫哲,意为居住在“东方”及江“下游”的人 们。   

    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有不少语 汇与满语相同。现在4 0 多岁以下的赫哲族人已不会说 民族语,通用汉语。赫哲族没有文字,通用汉文。过去 曾信仰过萨满教。

    赫哲族生活的地区山青水秀,河汊纵横,为渔猎经 济提供了便利的自然环境。过去民间所说的“棒打狍子 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就是对赫哲人民浪漫生活 地真实描绘。现在沿江而居的赫哲人仍以渔业为主,不 论男女老少,都是捕鱼好手,以渔业经济为核心,形成 了赫哲族独特而丰富的民族文化。   

捕鱼技术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赫哲族人在生活实践中创 造出独特的捕鱼经验。他们对鱼的生活习性非常熟悉, 知道什么季节在什么水域用什么方法可以捕到什么鱼, 且鱼具之多分工之细,可以说在世界各民族中占有领先 地位。

    赫哲族捕鱼工具可分为叉、钩、网三类。鱼叉有活 杆叉和连杆叉两种。活杆叉是叉中鱼之后,叉杆与叉头 可以脱离,叉头的套上拴有绳子,可以拖住叉中的鱼不 使逃脱。活杆叉又有大小之分,大型叉专门叉捕鳇鱼, 早年能捕到5 0 0 公斤重的鳇鱼,近年4 0 0 公斤左右 的也时有所见。大型叉的铁制叉头约7 0 厘米长,有3 个并排的叉尖,每个叉尖的周围有4 个倒钩,中间的叉 尖长约3 0 厘米。叉杆直径4 厘米,长4 米。叉杆与叉 头用6 米多长的马尾绳连结,并拴有以充气鱼泡做的鱼 漂浮子。叉杆的尾部还拴有一根7 米多的长绳。叉鳇鱼 时至少得二人合作,把舢板船插桩固定在水深1 至1 . 5 米的急流滩头,待鳇鱼逆流而上时,于5 至1 0 米处 投叉捕鱼,几乎百发百中。鱼被叉中之后,翻腾挣扎, 叉绳被鱼拽走,渔人视漂而追,将鱼拖到船上。若鱼太 大,就直接拖到岸边,将绳子拴在树干上,等鱼无力时 宰割运回。

    冬季捕鱼又别具一番情趣。赫哲族渔民先在江面冰 上建一小屋,在屋中凿一个直径1 米的冰窟窿,关起门 来,屋暗而冰下清亮,鱼游到冰洞处很容易看到和叉中 。过去鱼多的时候,渔人就坐在冰洞旁用笊篱向外舀鱼 。半日功夫就可捕获上吨鲜鱼,利用天然冷冻,装箱运 往各地。

    钩捕的方法多用于春秋冬三季。捕不同的鱼用不同 的钩。有种被称为“快钩”的渔具,是在4 0 至5 0 米 的钓绳上拴有3 0 0 来个鱼钩,每钩一次,就可获得一 串活鱼。      网捕的收获量最大。每当渔汛来临,赫哲渔民便家 家户户备干粮补鱼网,作好捕鱼准备。他们一般使用长 1 0 至1 5 米,宽2 至5 米的片网捕鱼,在水域宽阔的 地方,有时将1 0 多片网连接在一起使用。碰上好运气 一网就能捕到5 0 0 0 多公斤鱼,这时如有客人登门, 热情的赫哲人一定会让你品尝他们的美味鱼宴。







赫哲族渔民在黑龙江捕捞的大马哈鱼

美食生鱼   

    赫哲族有吃生鱼的习惯。从鱼皮、鱼籽到鱼肉、鱼 脆骨都有生吃的妙法。最常见的是“拌菜生鱼”。其做 法是将活鱼肉剔下切成丝,拌上野生的江葱、野辣椒、 加上醋和盐就可食用。没有醋时,可把野樱桃捣成浆汁 拌上,味道十分可口。传说,这道名菜是一位赫哲妇女 传下来的。早先,有个刚过门的新媳妇,聪明美丽,啥 也难不倒。有一天,老公公给她出一了道难题,让她做 的鱼看是生的,吃又是熟的。于是她挑了两条新鲜鲤鱼 ,飞刀剔下鱼肉,切成鱼丝,放在桦木盆里,用醋泡上 。然后把鱼皮往火上一烤,一抖落,鱼鳞全掉了,鱼皮 烤得焦黄脆香。她把鱼皮也切成细丝放在桦木盆,再加 上点佐料一搅拌,一大盆刹生鱼做好了。老人家一吃, 连连夸奖。这样,人们仿效拌菜生鱼的做法便流传下来 。现在做这种菜的佐料更加齐全了,有黄瓜丝、白菜丝 、菠菜丝、土豆丝等,并加上味精、生姜、精盐、辣椒 油、葱、蒜等调料,色、香、味俱全。渔民们在船上边 吃边饮,兴奋之时引吭高歌,十分惬意。







鱼皮服饰   

    鱼皮衣服是过去赫哲族独有的民族服装。充分说明 了赫哲人具有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适应环境、创造生 活的顽强意志与高度智慧。鱼皮衣服是把鲢鱼、鲤鱼等 鱼皮完整地剥下来,晾干去鳞,用木棒槌捶打得像棉布 一样柔软,用鲢鱼皮线缝制而成。受满族服饰的影响, 鱼皮衣多为长衣服,主要是妇女们穿用。其样式象旗袍 ,腰身稍窄,身长过膝。袖管宽而短,没有衣领,只有 领窝。衣裤肥大,边沿均有花布镶边,或刺绣图案,或 缀铜铃,显得光亮美观。鱼皮套裤,有男女两种。男人 穿的上端齐口,裤脚下沿镶黑边。冬天穿上狩猎可以抗 寒耐磨。春秋穿上捕鱼可防水护膝。不过,随着物质生 活的不断提高,赫哲族服装的材料及式样也发生了根本 性的变化。鱼皮不再是赫哲族的遮体服饰,而是作为一 种民间工艺被收藏于艺术的宝库博物馆之中。







古老独特的鱼皮衣

新生的节日“乌日贡”

    “乌日贡”节产生于1 9 8 5 年,意为娱乐或文体 大会,每两年举行一次。时间一般在农历五六月间,历 时3 日,地点在赫哲族聚居区轮流。节日的白天主要是 体育竞技。有游泳、划船、撒网、拔河、叉草球、射草 靶等。其中叉草球最富民族特色,是叉鱼草技术在陆上 业余训练。草球以湿草捆扎而成,大小若足球。比赛方 法有两种:一种是把多个草球扔出一定距离,参赛者站 在同一界线上轮流用近2 米长的3 齿木杈投叉,中者为 胜;另一种是分两队比赛,甲队先把球抛向空中,球落 地前乙队若能叉中,就前进1 5 至2 0 步,否则后退同 样的步数,改由乙队发球甲队叉。先前进到终点的队为 胜。入夜,江边燃起堆堆篝火,举行群众性的聚餐宴饮 活动。人们手拉手跳起天鹅舞、萨满舞、鱼鹰舞、手鼓 舞。热情奔放的舞姿伴以曲调悠扬的歌声。赫哲族民歌 ,有1 0 多种。内容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喜歌、悲 歌、古歌、渔歌、猎歌、礼俗歌、情歌、摇篮歌、叙事 歌、新民歌等。妇女爱唱“嫁令阔”(类似于民间小调 )老头爱唱“伊玛堪”。“伊玛堪”是种民间说唱文艺 形式,类似于北方的大鼓,形式具有史诗的特点。皓月 当空,篝火通明,赫哲族村屯充满了欢乐气氛。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4-28 14:54:45 | 只看该作者
赫哲族地区饮食

赫哲族的炒鱼毛和苏拉卡

炒鱼毛

    炒鱼毛也是赫哲族的一道风味佳肴,它是将各种鲜嫩的肥鱼切成鱼丝,再加白糖等作料炒成“它斯罕”(鱼毛)。炒鱼毛是最好的下酒菜,吃起来可口味美。如果用它加韭菜包饺子,其味道非常鲜美可口。炒鱼毛还便于贮藏,将它放入坛中,存入地窖,随取随吃,非常方便。

苏拉卡

    汉语称“刨花”,是赫哲人冬季吃生鱼的一种方法。先将冻鱼的皮用刀削掉,渔民们将冻鱼削成薄如刨花的鱼片,拌上土豆丝、绿豆、粉丝,再加上调料食用,又香又脆。

哲族社交礼仪食俗

    赫哲人性格质朴憨厚,热诚好客,以将自己喜爱之食物馈赠给别人为乐事。他们常将鲑鱼、鲤鱼籽及鱼干子馈赠给亲友或贵客。有客人,必做“杀生鱼”以示尊敬。如开江时,一定要弄到开江鱼为客人尝鲜;秋季捕鲑鱼时,要为客氽大马哈鱼丸子,冬天要为客人做“刨花鱼片”以表敬意。近几十年来又兴起用鱼宴待客。

  鱼宴菜肴要根据客人身分和人数情况来确定菜码。至少10个菜、多者12、16或20个菜。有些是从汉族学来的菜肴。鱼宴一般有“杀生鱼”、烤鱼片、拌鲑鱼籽、油炸大马哈鱼块、炸鱼果子、炒鱼片、油煎鳊花、糖醋鲫花、干烧雅罗、清蒸鱼九、浇汁鳌花、抓炒鱼片、硬酥鲫鱼、五香熏鱼、煎炒鱼籽等,最后还要上两碗牛尾巴鱼或嘎牙子鱼做的鱼汤。酒以白酒为主。饭食主要是大米饭,也有馒头、花卷等主食。

    如置办鳇鱼席,主料全是鳇鱼肉及鱼骨鱼籽,用少量的配料,烹调技法与其他鱼宴大同小异。鳇鱼宴是国内难得的高档名贵宴席,在宴席上必须有一个菜是整条鱼。如红焖鲤鱼。上这道菜肴时,鱼头要朝着客人摆放.以示尊敬,主人先请客人举箸品尝,然后同席的人才动筷分享。吃整条鱼,将一面鱼肉吃光了.要吃另一面鱼肉时,忌讳说“翻过来”,要说“划过来”。

  赫哲人俗语说“逢宴必有酒,无酒不成席”。来客人要以酒相待,没有酒不成敬意。主要喝白酒,近几十年各种名酒、色酒和啤酒均是宴席不可缺少的。因赫哲人过去信仰萨满教,所以在饮酒时有以酒祭祀的习俗。如用筷子蘸酒(有的用手指)往空中或地下点三点,表示向神灵祖先祭祀,然后再饮。饮酒一是“轮大襟”喝法,即一碗酒由主人先喝一大口,然后再依次传下去唱。轮回到主人处再循环往下轮饮;二是互相敬酒对饮,主人给客人敬酒,或客人给主人敬酒。有时主人或客人提议请同席人一起干杯,然后按酒量大小能喝者多喝。主张喝至恰到好处为宜,实际上为了尽兴,喝醉者不在少数。

赫哲族主食和塔拉卡

    赫哲族属渔猎经济文化类型,从古至今“夏捕鱼作粮,冬捕貂易货”,只有少数人兼营农业生产,渔猎经济,决定了赫哲族的物质文化和饮食特点。  

  主食 赫哲人人的主食是各种鲜鱼、鱼披子(腌鱼)、鱼干、鱼籽干和各种干、鲜兽肉,吃法多种多样。赫哲人食鱼方法风味独特多样,

有烤鱼、炒鱼毛、刹生鱼、晒鱼,尤以大玛哈鱼加工成鳇鱼骨,鳇鱼筋为名贵。 美食生鱼

  塔拉卡 塔拉卡就是刹生鱼,这是用来招待客人的上菜。塔拉卡是用鲤、鲩、鲟、鳇、鳙等鱼加菜调料制成的清香爽口的佳肴,反映了赫哲族的热情好客。

赫哲族――饮食

    在中国少数民族中,从饮食文化发展的历史看,还保留着比熟食习俗更加古老的生食习俗。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的赫哲族,渔业是其主要的生产方式,在那里形成了独特的“鱼餐”.刹生鱼、炒鱼片、烤“塔拉哈”、炒鱼毛,刚刨花鱼片,成为食鱼的传统习俗.客人光临,渔民们为考验你是不是真正的朋友,使拔刀从活蹦乱跳的鱼身上割下一块肉,用刀挑起递给你,如果客人从刀上咬下鱼片吃下,那就会得到热情的款待;否则,就别想登家门。赫哲族招待亲友和客人常以“刹生鱼”表示尊敬。“刹生鱼”的制作,是先将肉从鱼骨上剔下两整块,切成相互连接的鱼条,再将鱼肉从鱼皮上片下,切成鱼丝,然后拌上用开水烫过的土豆丝、绿豆芽、杨皮、韭菜、辣椒油、醋、盐等,吃起来清香鲜嫩。这种生食习俗,在许多民族中都不同程度地保存着。

    赫哲族人喜欢吃“拉拉饭”和“莫温古饭”。“拉拉饭”是用小米或玉米小渣子做成很稠的软饭,拌上鱼松或各种动物油即可食用。“莫温古饭”是鱼或兽肉同小米一起煮熟加盐而成的稀饭。现在与汉族相同,绝大部分人家均吃馒头、饼、米饭和各种蔬菜。  

    赫哲族有一些独特的鱼、肉类风味食品,可以分成:生食有生鱼干、生肉干和新鲜生鱼。新鲜鱼的吃法较多,主要是拌菜生鱼。还有一种冬季食用的冻鱼片,如果尊贵的客人来了,有一盘冻鱼片是上等的下酒佳肴,其味鲜美凉爽,现在仍然备受人们的欢迎。

    熟食如加工好的鲟、鳇、鲑鱼子,其营养价值较高。也将鱼片和兽肉蒸、烤、煎、炖、煮、炒等技法加工后食用。其中鱼松每餐必不可少。

    典型食品有:拌菜生鱼,赫哲人叫“他勒卡”,鱼松,赫哲人叫“它斯恨”。

美食生鱼

    赫哲族有吃生鱼的习惯。从鱼皮、鱼籽到鱼肉、鱼脆骨都有生吃的妙法。最常见的是“拌菜生鱼”。其做法是将活鱼肉剔下切成丝,拌上野生的江葱、野辣椒、加上醋和盐就可食用。没有醋时,可把野樱桃捣成浆汁拌上,味道十分可口。传说,这道名菜是一位赫哲妇女传下来的。早先,有个刚过门的新媳妇,聪明美丽,啥也难不倒。有一天,老公公给她出一了道难题,让她做的鱼看是生的,吃又是熟的。于是她挑了两条新鲜鲤鱼,飞刀剔下鱼肉,切成鱼丝,放在桦木盆里,用醋泡上。然后把鱼皮往火上一烤,一抖落,鱼鳞全掉了,鱼皮烤得焦黄脆香。她把鱼皮也切成细丝放在桦木盆,再加上点佐料一搅拌,一大盆刹生鱼做好了。老人家一吃,连连夸奖。这样,人们仿效拌菜生鱼的做法便流传下来。现在做这种菜的佐料更加齐全了,有黄瓜丝、白菜丝、菠菜丝、土豆丝等,并加上味精、生姜、精盐、辣椒油、葱、蒜等调料,色、香、味俱全。渔民们在船上边吃边饮,兴奋之时引吭高歌,十分惬意。


赫哲族地区文艺

赫哲族民歌

    赫哲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的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沿岸。少数散居于桦川、依兰、富锦三县和佳木斯市。是中国北方唯一的依靠渔猎为生的民族。赫哲族有自已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没有自已的文字,大多数人通用汉语文,用大马哈鱼头记年。他们世代依山傍水,飘泊流离,居无定所。遇雨张革为屋,取名“撮罗子”,冬季挖地窖子御寒。以渔猎为生,使用简单的渔叉、钩具和弓箭、镖枪、猎犬,穿兽、鱼皮做的衣裳,吃豆做的酱、吃烧烤食品和“塔拉哈”(烤鱼片)。生活是辛苦的,但也乐在其中。赫哲民歌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对这种渔猎生活的描述和歌咏,如《乌苏里江水》、《我们家乡多美好》、《渔歌》、《四季》等歌中唱道;“春季里克莫得力、克莫得力,冰凌花儿水凌凌,风和日丽好季节,赫哲人打猎上山岗”。春天里风和日丽,不畏严寒的冰凌花儿在早春的风雪中竞相开放,它们象征着不畏严寒的赫哲人,激励着赫哲人去和大自然搏斗。  

    赫哲人凭着他们的勇敢和勤劳,在漫长而艰辛的历史长河中,在他们特有的渔猎生活中创造并发展了本民族丰富的物质文化和多彩的精神文化,赫哲民歌(赫哲语为嫁令阔)就是其中瑰丽的一篇。

    赫哲族民歌有10多种,内容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喜歌、悲歌、古歌、渔歌、猎歌、礼俗歌、情歌、摇篮歌、叙事歌、新民歌等。妇女爱唱“嫁令阔”(类似于民间小调)老头爱唱“伊玛堪”。“伊玛堪”是种民间说唱文艺形式,类似于北方的大鼓,形式具有史诗的特点。皓月当空,篝火通明,赫哲族村屯充满了欢乐气氛。

    赫哲族的小调优美动听,无论是曲调和节奏,都会使人感到江水波浪的起伏和渔船划行中的轻摇微摆。但凡是男女老少都能触景生情,唱几曲即兴的调子。主要曲调有赫尼哪调、嫁令阔调、萨满调、伊玛堪调、白本出调、喜调、悲调、老头调、少女调等。“赫尼哪”是一种民间小调,多是妇女们在劳动中哼唱的明朗轻快的曲调,它婉转清丽,悠扬嘹亮,旋律优美。著名的赫尼哪调有《乌苏里船歌》、《春季生产歌》;“嫁令阔”是一种情感纯朴、轻柔悠扬、流传很广的抒情歌曲,用来歌颂美丽的大自然,抒发对家乡的山河、风光、沃土、旷野的无限热爱之情。嫁令调中著名的有《松花江相会情歌》;萨满调的代表有《跳鹿神鸠神歌》、《跳神归来歌》、《家祭神歌》等,主要在萨满进行跳神活动时唱;朗朗上口,深受群众欢迎的伊玛堪调素经《西尔达鲁莫日根》为代表作品;白本出调,多是老太太给孩子唱的故事歌的曲调,调缓音长,娓娓动听,如《长虫兄妹》、等喜调唱欢乐之情,如欢乐的《解放后的生活》;悲调伤感忧愁,有《过去痛苦的日子》唱得令人落泪;老头调和少女调,是模仿老头和少女的声调,借以表达人物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的曲调。

口弦琴







    口弦琴赫哲人称作“空康吉”。琴盒形似小鱼,有中指那麽长,现在都是用钢片弯曲而成,放在唇齿间吹奏,同时用手指拨弦。用它既能吹出欢快的曲调,又能吹出悲哀的调子。姑娘小伙子常常用口弦琴来传递心声。

赫哲族的民间说唱文学--伊玛堪







    乌日贡大会上,赫哲族的民间说唱文学“伊玛堪”最受群众喜爱。“伊玛堪”是赫哲族口传的叙事长诗,现有50多部典籍,被誉为北部亚洲原始语言艺术的活化石。它讲唱部落战争、民族兴衰、维护民族尊严和疆域完整的英雄故事,赞颂纯真的爱情,还讲述萨满求神及风俗民情。伊玛堪没有乐器伴奏,说一段唱一段,语言合辙押韵。它的腔调分“老翁调”、“少女调”、“欢乐调、“叙述调”等。一般的故事都比较长,一唱就连续好几天。赫哲族人民喜爱音乐,善于唱歌,流传有许多民间歌曲。赫哲族歌曲优美舒展,旋律奔放。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4-28 14:55:15 | 只看该作者
赫哲族地区土特产

鱼皮服饰






    鱼皮衣服是过去赫哲族独有的民族服装。充分说明了赫哲人具有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适应环

境、创造生活的顽强意志与高度智慧。鱼皮衣服是把鲢鱼、鲤鱼等鱼皮完整地剥下来,晾干去鳞,用木棒槌捶打得像棉布一样柔软,用鲢鱼皮线缝制而成。受满族服饰的影响,鱼皮衣多为长衣服,主要是妇女们穿用。其样式像旗袍,腰身稍窄,身长过膝,袖管宽而短,没有衣领,只有领窝。衣襟肥大,边沿均有花布镶边,或刺绣图案,或缀铜铃显得光亮美观。鱼皮套裤,有男女两种。男人穿的上端齐口,裤脚下沿镶黑边。冬天穿上狩猎可以抗寒耐磨。春秋穿上捕鱼可防水护膝。不过,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赫哲族服装的材料及式样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鱼皮衣不再是赫哲族的遮体服饰,而是作为一种民间工艺品被博物馆、民族文化

研究者及旅游者收藏与订购。有这种手艺的妇女也获得了可观的收益。

赫哲族的鱼皮技艺





    黑龙江省地处东北边陲,满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蒙古族、朝鲜族、回族等十个少数民族世居在此,承袭发展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蒙古族的祭敖包、赫哲族的乌日贡大会、满族的“莫勒真”大会等民俗文化极具特色;赫哲族的鱼皮技艺、鄂伦春族的桦树皮加工技艺等保存着古代北方游猎民族独特的文化气息。为了更好的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黑龙江省将组织艺术节、文艺展演和理论研讨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全社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赫哲族地区旅游

赫哲人的叉鱼






    赫哲人以善于捕鱼著称,渔民乘着"快马子",用单浆划水驶于江湾水上,手持三股鱼叉,他们从水纹的波动和浪花翻滚的形状,就如水中鱼的所在和行动,举叉投去,几乎每叉必获。冬天冰雪封江,赫哲老人便"坐冰库"捕鱼。他们在江面上凿个窟窿,搭个窝棚,日夜守在冰窟窿旁,水中冒出圈圈圆纹,凭他们丰富的经验,使知道是鲤鱼在游食,投叉直插下去,必然命中。如果水纹向两边分开,那是草根鱼在吃草,将叉侧掷过去,也会手到擒来。

赫哲人滑雪狩猎





    大雪纷飞的严寒季节,三江沿岸银装素裹,猎手们脚登滑雪板飞驶在雪原上。他们能从杂乱的蹄印中判断出野兽的种类和远近。狩猎时,有时是十几个人穿着滑雪板或骑马追逐。当被追赶的猎物精疲力尽,趴在地上喘粗气时,猎手们飞出扎枪,十拿九稳能扎进心窝。猎人狩猎用的弓箭,用食毒性的树枝做矢,用坚硬锋利的石头做镞,用泡鹿筋或鹿皮做弓弦。猎手还常常在拇指上戴个兽骨指环,以利挽弓搭箭。赫哲人射励鼠用窟窿箭,捕野猪用累刀.累刀象一把设在水槽上的大铡刀,只是刀刀朝上,放在野猪出没的地过,野猪遭遇,就被划开肚皮。

赫哲人主要的交通工具雪橇及渔猎生产





    狗拉雪橇是赫哲人主要的交通工具。经过训练的狗,每只可拉70公斤左右,日行100至150公里。狗是赫哲人的好帮手,它们在运输、狩猎、看家、保护主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

渔猎生产是赫哲族人赖以生存的经济来源。在长期的渔业生产中,他们积累了丰富的捕鱼经验,练就了高超的捕鱼技术,方法多种多样,工具也五花八门。他们捕鱼的工具主要分为叉 、钩、网三类。他们叉鱼的技术更是令人惊叹,又准又稳,百发百中。赫哲人还创造了当冰封江面时的干钩钓鱼法,这是一种独特的在江面凿冰钓鱼的方法,赫哲族男女老幼都十分喜爱并精于此道,对他们来讲,这既能有物质上的收获,也可带来精神上的享受。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6

主题

5636

帖子

820

积分

认证会员

积分
820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贴图大师勋章幽默大师勋章社区建设勋章

地板
发表于 2009-4-28 16:37:12 | 只看该作者
民歌独特!!!
鸟世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花 ( 鲁ICP备07009421

GMT+8, 2025-7-28 05:06 , Processed in 0.12480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