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7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民族民俗] 中华56民族之四十九:土族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4-23 12:00: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土族标徽







[url=http://pop.pcpop.com/p060809/0001577572.html][/url]土族简介

    土族,现有人口191624 人,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东 部的互助土族自治县以及 民和、大通两县,其余散 居在同仁、乐都、门源等 地。







    土族聚居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全境分山区、 浅山区和川水区三种地形。北部山区森林密茂,有广袤 的草山牧场。南部浅山,河川交错,气候温暖,遍布良 田园林,盛产蔬菜瓜果。

    土族是本民族的自称。因地区不同,还有“蒙古尔 ”、“察罕蒙古”、“土昆”、“土户家”等多种他称 。土族的远祖,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的“吐谷浑”,唐 宋时期的“吐浑”、“退浑”,元代的“土人”等。新 中国成立后,土族成了他们统称。   

    土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内部 又分互助、民和、同仁三大方言。部分土族兼通汉语和 藏语。土族无文字,长期以来,一直使用汉字和藏文。

    土族普遍信仰喇嘛教。早期从事畜牧业,尤以养羊 业最为发达。大约明代以后,逐渐改为以农业为主,兼 营畜牧业,但至今土族家家户户仍有养羊的爱好和习惯 ,并精于饲养。   土族著名的民间说唱史诗有《羊颂》、《拉仁布与 且门索》等。土族人民喜爱唱花儿,传统的“纳顿”堪 称世界上时间最长的“狂欢节”。     

酒的礼仪

    举酒施礼是土族的传统礼仪。只要知悉宾客登门, 土族人早早就准备好酒具,在村前恭候。不管是步行、 骑马、坐车都要恭敬地为每位客人献上三杯酒,按他们 的说法是下马酒。在他们的簇拥下,客人被引到家门前 ,又有一伙人拦住去路,并举杯斟酒,要喝进门酒,当 客人在铺有大红羊毛毡的炕上坐定,俏丽大方,笑容可 掬的土族姑娘端酒来到客人面前,名曰吉祥如意酒。之 后立即给以三道饭的款待。通常第一道是加了青盐的浓 伏茶和西瓜般大小的“孔锅馍”等点心;第二道是奶茶 和油饼;第三道是面条或面片。这时主客盘腿而坐,谈 笑风生,主妇端上一个插着酥油花的妙面盆,盛满喷香 的羊肉块,上插一把小钢刀,一把系有一撮白羊毛的酒 壶,让客人边饮边用,再唱一曲美妙的敬酒歌使客人感 到无比的温暖热情。宴席完毕,当客人致谢告辞,即将 离去时,主人还要捧酒敬客三杯,名曰上马酒。土族人 认为客人酒喝得越多,席间气氛越热烈,主人才越感到 光彩,是自己待客周到与成功的标志。对不会喝酒者, 主人也十分宽容,客人只需用无名指蘸酒向空中弹三下 ,即表示了对主人的敬意,主人也就心满意足了。   

彩虹般的服饰

    土族的服饰,色彩鲜艳,式样别致,至今仍保留着 浓郁的民族特色。传统的男子服装是内穿绣花高领斜襟 白短褂,胸前镶一块2 公分见方的彩色刺绣图案,外套 黑、蓝或紫色坎肩,或穿镶着宽边的长袍。腰系绣花带 ,头戴织锦镶边的卷檐毡帽。其中青壮年的毡帽后檐向 上翻,前檐向前展开,称之为“鹰嘴啄食”。部分地区 的男子还戴一种翻边尖顶帽,顶端有一绺红穗,更显得 别致、飘逸。

    土族妇女的服饰更为鲜艳。通常的装束是身穿斜襟 上衣,两条袖子是用红、黄、绿、紫、蓝五色彩布圈缝 制成的。远看,如同两道美丽的彩虹。据说,这几种颜 色带有象征意义,如蓝色表示天,红色表示太阳,其它 色表示彩虹。腰系宽而长的彩带,带子两头绣有花、鸟 、蜂、蝶、彩云等花纹图案。外套黑色或紫色坎肩。下 穿裙子和长裤。裤子的颜色依年龄的不同而异。少女和 年轻妇女多穿红色和彩色裙,中年多穿蓝色裙,老年穿 棕色裙,前后开口。裤子的裤脚较宽,用两种颜色的布 做成,以膝盖为界,下半截的颜色是区别是否已婚的重 要标志。未婚少女多是红色,已婚者多用蓝色。土族妇 女讲究头饰,土语称“扭达”,样式复杂,各地不一。 过去有所谓“三叉头”、“干粮头”、“羊腔头”、“ 簸箕头”、“马鞍橇”等八九种。现在,繁多的头饰已 不多见,代之而来的是一种新的简便头饰:已婚妇女梳 两根发辫,以珊瑚、松石等缀饰,再戴以美观大方的织 锦镶边卷檐毡帽,显得雍荣华贵;未婚姑娘通常梳一根 或三根辫子,扎红头绳,系一块海螺片,头戴一条绣花 头巾,显得活泼,秀丽。每当喜庆节日,能歌善舞的土 族青年男女,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把庭院、山乡点缀 得五彩缤纷,犹如山花一般。







这种古老的服装,在土族地区仍然保留着。

古老的狂欢节——纳顿   

    “纳顿”,在土语中是玩笑,欢乐的意思,是青海 省民和县土族人民喜庆丰收的节日。因为纳顿的狂欢起 自农历七月,故也称为“七月会”。

    一年一度的纳顿是以各个村社为主体的群体活动。 从夏末麦场结束时,一直持续到秋天,历时近2 个月, 所以有人称之为“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但它的起源 ,自古以来就被神秘气氛笼罩着。当地流传着许多关于 纳顿起源的神奇传说。相传从前有一位技艺高超的土族 木匠,皇帝也慕名召他去修建皇宫。三年后,一座富丽 堂皇的宫殿建成了,其壮观华丽前所未有。但恶毒的皇 帝为了独享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竟然下令要杀害木匠 。木匠连夜逃到家乡,组织早已不堪皇家虐待的乡民们 造反起义。皇帝闻讯后派出大批军队前来镇压。机智的 木匠灵机一动,立即让乡亲们敲锣打鼓,扛着制好的战 旗,挥舞着已涂上染料的兵器,高呼“大好!”向村庄 的庙宇走去。皇帝的军队大惑不解,村民们则告诉他们 :“我们正在庆祝今年的收成,跳纳顿答谢上天的恩赐 ,于是军队便撤回去了。此后为了纪念这位机智的木匠 。一年一度的纳顿就流传了下来,后来逐渐形成了现在 庆祝丰收的活动。

    纳顿自农历七月十二日开始,可由一村单独举行, 亦有两村联合举行,直至农历九月十五止,由东向西, 最后回到中心地区而结束,最为常见的是两村联合,一 村充当“主人”,而另一村为客,两村男性排成长列, 扛着各色彩旗,敲锣打鼓,高呼“大好!”在主方村外 麦场上会合,是最热烈最令人激动的时刻:几十面大鼓 被擂得震天响,伴随着沉稳有力的鼓声,会手们闪腾跳 跃,在粗犷的高呼声衬托下,表现出健与美的雄姿。队 伍一到麦场,拉开了纳顿的序幕。会手舞首先开始了, 这是由四五十人参加的大型舞蹈。老幼按顺序排列,舞 在最前面的是身着长衫,手执扇子的老人,他们往往是 纳顿的组织者和纳顿舞蹈的传人。别看他们年过花甲, 银须垂胸,可跳起舞来,却还是那么从容自如,步履强 健。手持各色彩旗的年轻人和拿着柳条的孩子们依次跟 在后面,他们摆动身子,左腾右挪,绕场而舞。舞蹈的 动作虽然不太复杂,但整齐的舞步,谐调的跃动,伴随 着有节奏的鼓锣声,显得十分优美。在舞蹈的同时,主 方不停地用大海碗给会手们敬酒,以此助兴,人们在舞 蹈中陶醉了,喜庆和欢乐的高潮一浪高过一浪。   

    热闹的纳顿自然也成为访亲拜友的好时机。一大早 即可见男女老少,打扮一新,车载驴骑,浩浩荡荡行进 在乡间的路上,对于青年男女而言,纳顿则提供了一个 浪漫聚会的时刻。

    在麦场上“会师”三次后,纳顿的节目在观众围成 的圆场内开始了。节目多由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的 片断改编而成,如《三将》、《五将》、《关老爷》等 ,表演者头戴面具,随着有节律的锣鼓声,挥舞着木制 古兵器疾缓有序地进行,不由使人联想起三国时骁将们 驰骋疆场的英雄形象。当表演者脸上的面具被摘下时, 观众往往因为意想不到表演者竟是须发苍苍的老人而大 吃一惊,继而发出惊叹及会心的欢笑。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4-23 12:01:55 | 只看该作者
土族地区饮食

杂面搓鱼儿







   这是青海农村独有的已到地方风味面食,现已悄然走进城市,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其做法是:杂面(青稞面)500克,加水后将面揉光滑。取一小团面搓成拇指粗细的长条,从中截取一小块用掌心搓成两头尖、中间粗、长短5厘米大小,因其外形酷似水中的鱼,所以把这种面食叫做“搓鱼儿”。食用时可以佐以各类精美菜肴,或用精肉做成杂酱。

牦牛酸奶

    青海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高原之舟”——牦牛的故乡,我们大通县土族妇女制作的牦牛酸奶在整个西宁市都享有盛誉。土族妇女将新鲜的牦牛奶放到锅里煮沸,然后盛在茶碗里自然冷却,等到微温时每碗加入一勺酸奶放到容器内(温度等同于电褥子的温度)进行发酵。约40分钟后,一碗碗酸奶就做成了。其特点是味道鲜美,酸甜适中,爽口润滑,尤其在炎热的夏季,吃一碗土族妇女精心制作的酸奶,真的是美哉!悠哉!

土族饮食



    土族人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因此形成了别具风格的饮食文化。 土族饮食同生产有直接关系。牧区以食肉类、乳品为主食,农业区以青稞、荞麦、薯类为主,喜欢吃酥油炒面、油炸馍、手抓大肉、手抓羊肉、沓呼日、海流、哈力海、烧麦、焜锅等。爱唱奶茶,饮自家酿制的青稞酒,土语称“酩酼”。  

  土族人有传统的饮食卫生习惯,吃饭时每人都有固定的碗筷,请客吃饭也是每人一份,分着吃,免得有病相互传染,也显得文明卫生。  

  沓呼儿 “沓呼儿”是土族人招待客人的特有食品。在麦面中加上清油、盐水拌匀,做成圆饼,放进灶内烤熟,吃起来酥脆可口。土族人招待贵客时,桌上要摆一个酥油花的炒面盒,端上一盘大块肥肉,上插一把五寸长的刀子,酒壶上系一撮白羊毛,这是主人对贵客最尊敬的招待。  

  土族人非常好客,特别欢迎客人来访,哪怕是路过或前来投宿的客人都会受到热情招待。当地有句俗话说:“客来了,福来了”。 宴席上,一般情况下主人要和客人喝三杯酒。客人到主人门前时主人敬三杯酒,叫做“临门三杯酒”;客人坐在炕上坐人敬三杯酒,叫做“上马三杯酒”;开宴后,主人再敬客人三杯酒。不会喝酒的人也不用害怕,只要客人用中指蘸上酒,对着空中弹三下就可以不喝了,可见土族人是非常尊重客人的意愿的。



土族地区文艺

野曲即山歌

    土族的野曲有《阿柔洛》,曲调优美、深沉。

    总之,土族民间音乐的特点是,采用五声音阶,调式以羽调式和徵调式最为普遍;旋律线以抛物线型为多;强调宫、商、角三音小组,采用五度——四度框架;节拍多为三拍子,节奏一般为前短后长或前松后紧。这些特点与达斡尔族民歌相同。土族民歌除保存有蒙古语族诸民族民歌的许多特点如抛物线型旋律线、五一四度骨架等外,还有一些民歌的曲调和讲西部裕固语(属实厥语族)的裕固族民歌曲调十分相似,与其他突厥语民族的民歌有着属于底层因素的共同因素,主要表现在四一五度骨架及风格相近、曲调相似方面。土族民歌虽受汉族、藏族民歌的影响很大,但主要表现为表层因素,目前这些表层因素正日趋向底层转化。

家曲

    其范围较广,有传统婚礼曲、叙事长诗曲问答歌、赞歌、民间圆舞曲等。  

    传统婚礼曲,因场面不同而异,依婚礼的过程所唱之歌有《纳信妥偌》、《唐德格玛》、《纳信斯果》、《苏瓦日》或《苏乎拉》等。

    叙事长诗曲,其特点是,曲调短小、音域不宽,多为两个乐句构成的单乐段。每一首叙事长诗曲都有专门的曲调,且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曲调,流传较广的有《祈家延西》,《太平歌儿》、《布柔有(哟)》等。  

    赞歌、问答歌,土族家曲的主要组成部分,曲调坚定有力。曲式结构大多为单乐句或在此单乐句基础上加以扩充与发展,一般旋律性不太强。最为典型的是《唐德格玛》。

    安昭曲,即民间圆舞曲,其旋律热烈欢快,节奏性强,与舞蹈动作紧密配合,大多为三拍子。舞曲有《安昭》、《拉热拉毛》、《尖尖玛则》等。

土族文学







    土族文化中最有影响的是长达300多行的叙事长诗《拉布仁与吉门棠》。它描写的是一个爱情悲剧,表达了土族人民对黑暗的封建社会的控诉,对自由和美好爱情的向往。堪称土族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拔腰"是土族人民最喜爱的民间体育活动。两个青年对面站立,互相将对方的腰从右边抱住,各自将右腿插入对方两腿之间呈半蹲式,挺直腰,抬起头,裁判一发令,双方同时憋气用力,欲将对方抱起,以能使对方双脚离地为胜。

    土族人民普遍信仰藏传佛教(亦称喇嘛教)格鲁派(黄教)。

    土族人民有酿酒的习惯,农民所酿的酒称为"酩醪",互助土族自治县所产的青棵酒很有名。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4-23 12:02:46 | 只看该作者
土族地区土特产

额带

    妇女戴额带,其形如倒写的“丁”字,用蓝布或黑布做成两指宽筒状后缝合,交叉处用白线挑成齿形花纹,称“狗牙花”。头戴卷边毡帽,足穿“过加”、“花云子鞋”、“腰鞋”。“过加”,又称“其吉都鞋”、“仄子花都鞋”,鞋面上用彩色丝线绣成各种花卉及打仄子花,鞋尖饰彩色短穗,鞋后跟接三指大小的红布溜跟即成。“花云子鞋”,以鞋面上用彩色丝线绣制云纹状盘线图案,故名。“腰鞋”,又称“斯果尔玛鞋”、“怏子都鞋”,因其形似长筒靴,故名。老年妇女服饰以深色,黑色为主,一般头戴黑色卷边圆顶绒毡帽,身着小领斜襟长袍,上套黑色坎肩,不穿七彩花袖衫,不系绣花腰带。

土族的服饰



    土族的服饰最具有民族特色,青年男子喜穿绣花小领,袖口镶有黑边的斜襟白汗褂,外套黑色或紫红色坎肩,小襟上部有四寸见方的绣花衣兜,腰系绣花长布带,右侧挂一绣花小褡裢,背面斜插绣花烟袋。多穿兰、黑二色裤子,系绣花头白色裤带,穿云纹花鞋或嵌鞋、白袜或黑袜,溜根绣花。头戴“扎拉玛勒嘎”,翻沿红顶子帽或翻沿白色毡帽。青年妇女习穿绣花小领、镶花边斜襟长衫,外套或黑、或蓝、或紫镶花边坎肩,两袖由五色布块接成,腰系称“达包普色”的刺绣宽腰带和丝绸彩带,挂以花手巾、花钱袋、荷包、小铃铛等。裤腿外套一尺高的“铁宛”(裤筒),在膝下方用白色布条将“铁宛”与裤腿相连,使其经纬分明。下沿兰、黑搭配镶边。足穿绣花腰鞋,形似靴子。头戴形式不同的“扭达尔”,耳挂银坠,手戴镯子、戒指(不分男女老幼皆爱好镯子、戒指)。马步芳强令改首饰后,现多戴翻沿镶花边毡帽。未婚姑娘梳辫为一,扎以红头绳,裤腿接红“铁宛”,发型和“铁宛”的不同是区别已婚未婚的标志。 此外,有些土族妇女的发型在脑后盘曲着拢起,呈螺形,土话称“上图”,饰以“凤凰三点头”的金银首饰,身穿彩缎花衣,着长裙。有些靠近藏族地区的土族男服已完全藏化了。妇女穿及膝右衽长袍,花色镶边。宽四、五寸圆领。长袍左右胯下开衩,走起路来似蝴蝶展翅。头戴镶满珊瑚、玛瑙珠子的包头发辫,形似弓箭,独具一格。



土族地区旅游

鸡蛋会


    鸡蛋会:青海互助、大通等地土族的传统节日。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三月三日或三月初八日、三月十八日,因地而异。届时,在寺庙里举行献牲酬祭,请法师诵经跳酬神舞,以禳灾祛祸,保五谷丰登,人畜两旺。与会群众还随身携带许多熟鸡蛋,一是自食,二是相互敲击作戏。

观经会





    观经会。亦称“观经法会”,土族语称“蓝迦”。青海互助等地土族的民间盛会。每年农历正月四日和六月初八、初九日在佑宁寺举行。届时,人们身着洁衣,到寺院磕长头,点酥油灯,滚忙茶(施舍茶),布施,供饭,转斯古拉(转山),煨桑等。瞻仰大型佛像,观看喇嘛跳欠(神舞)。此外,会上还进行物资 交流和赛马、射箭等活动。

擂台戏

    擂台戏。亦称擂台会。青海互助一带土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日在县府所地在威远镇举行。宋代威远镇名为“牧马营”。节日这天,人们盛装打扮,纷纷来到会场。特别是许多著名的花儿歌手,远道跋涉而来,试与当地歌手比高低。人们各自选伴结伙,分成若干赛场,每组七至十人左右,在广场上摆开阵势对唱。当比赛进入高潮时,各场涌现出许多新的歌手,然后组成新的小组,继续比赛对唱。直到暮霭降临,人们才陆续离去,对歌优胜者被誉为“花儿王”,当众披红挂彩。除唱花儿外,节日的主要活动还有物资交流、唱戏、赛马、摔跤、武术表演等。

土族旅游





    土族十分好客。他们馆句俗语说"客来了,福来了"。前来拜访和登门求宿的客人都会得到热情的接待。主人给客人敬酒三杯叫"吉祥如意三杯酒"。客人告别时,主人还要在大门口敬三杯酒祝一路平安。不会喝酒的人要用中指蘸三满酒对空弹三下表示接受主人的盛情。家中来了客人,桌上要摆"西买日"(就是插着酥油花的炒面盒),还要端出木盘大的肥肉块,上边插一把五寸长刀,酒壶上系一撮羊毛。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花 ( 鲁ICP备07009421

GMT+8, 2025-7-27 22:00 , Processed in 0.12480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