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1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民族民俗] 老北京的娱乐休闲(第三篇)【转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8 20:26: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您现在的位置: 通州时空 >> 文化 >> 北京生活 >> 正文
老北京的娱乐休闲
作者:佚名  时间:2009-1-11 语言转换:   收藏本页
  





  北京为历朝古都,并且居住者大多为北方民族,因此北京民间传统的体育健身活动多带有北方民族的粗犷、剽悍的特点,同时又充分体现出各地区和多民族融合的特征。另外,老北京的健身娱乐习俗有不少还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像春季风高,人们多玩风车或放风筝。冬季多冰雪,则以滑冰为乐,从民谣中r叮知人们在不同季节有不同的户外游戏,如“畅柳儿活,杨柳儿青,放空钟;杨柳儿死,踢毽予”。
  溜冰,电称“冰嬉”,是北京地区冬季盛行的健身娱乐活动,并发展成为具有较高表演技艺的活动。清代把冰嬉列为每年的庆典,借以习武,以此保持东北习俗。每年冬至日,清帝携后妃登临北海庆霄楼,检阅八旗官兵冰上练兵。冰上练兵的主要内容包括两项:一是在滑行中做各种武术动作,二是在滑行中射箭。在冰上武术表演中,士兵们表演出各种绝技,如大蝎子、金鸡独立、哪吒探海、双飞燕、千斤坠、朝天镫、卧睡春等,其动作变幻迅速,轻如飞燕,疾如鹰隼,看得令人目瞪口呆,惊险之处不由得让人拍案叫绝。冰上射箭,则是在冰场中心树立高达数丈的“霭杭”(箭靶),悬五色彩旗和彩带,士兵们列队滑行,以各种姿势射击靶心。
  冰嬉不仅是八旗官兵的*练项目,也是冬令老北京喜爱的健身娱乐活动。一到冬季,在城内城外的湖泊、护城河、河道上而,人们尽情地进行溜冰、冰床、冰球、争标及冰上蹴鞠等游戏..当时人们穿的冰鞋都是自制的,在普通鞋底下面绑一块一寸多厚的长方形木板,板子下面钉上两根铁条就算得了。现代化的带冰刀的冰鞋,直到20世纪20年代,才出现在北京的冰面上。当时,普通市民和儿童竞相在冰上急速滑行,以快速为胜。同治年间的《增补都门杂咏》中有这样一首诗:“往来冰上走如风,鞋底钢条制造工。跌倒人前成一笑,头南脚北手西东。”说的就是冰上争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冰上赛跑。现在北京年岁大的人还听说过溜冰到通州买酱豆腐的故事。当时,有些人在冬日清晨出朝阳门顺河道溜冰前行,过二闸进入运河,沿着运河到通州,再在通州的商店买来通州特产酱豆腐,然后原路返回。往返数十里,时间不过是午后不久。这么做,并不是说通州的酱豆腐有多么美昧,实际上是溜冰者向别人炫耀自己滑冰的速度和耐力罢了。冰床也是老北京冰上娱乐的重要工具之一,同时也是实用性很强的交通工具。冰床以木材制成床形框架,长1 7米有余,宽l米许,在木床和冰面结合处以铁条镶嵌。讲究一点的冰床上有篷帘、伞盖,下铺毡毯。一般一个冰床可以坐3到4人,冰床的主人在前面用绳子拖拉,急行数步后,他也坐到其上,使之借助惯性向前快速滑行。人们坐在冰床上,既可以欣赏北国银装素裹的风光,又可以免去跋涉之苦,叮以说是一举两得。还有一些富

家子弟将几张甚至由几张冰床连接在一起,由多人牵引,并在上面摆起酒席,边疾驰如飞,边饮酒观景,实在是一种奢侈的享受。骑马射箭,也是老北京喜欢的运动。清王朝是以此得以定鼎天下的,因此长期以来上至皇室宫廷下至八旗平民对骑射都相当重视。骑马射箭的普及,不仅因为它是武举科考的重要内容,也因为它是北京旗人的日常娱乐之一。清代紫禁城内专设箭亭,供皇室子孙习射,清帝还经常御马金弓行围狩猎。一些土大夫在家里设有专门的刺箭场,约上三五个同好定期举行比赛  射箭比赛的方式也很多,有射箭靶的,也有以悬.I=I住宅中的方寸丝绸作为箭靶的。最难的是,在夜间点香火,人缸远处发箭,依次射灭香火。如果能做到,那真有百步穿杨的神技,至于大街上也有专门教授拉弓射箭的武馆和以射箭赌博的赌场,也说明了北京人对射箭的喜好。与射箭关系比较密切的风俗是射柳。射柳的风俗,原先是辽代契丹人的旧俗,一直相沿至清代都没有断绝。射柳比赛的方式是,参加比赛的人各自用手帕系在柳枝上,并将柳枝削去数寸青皮露出白枝。射柳的人纵马疾驰,在距离目标十多丈远的地方,拉弓射柳。在射断柳枝之后,还需要策马赶去,用手接住掉下来的柳枝,这是最上等。如果不能接住,就是次上等。如果射中的柳枝不在白枝处,或者射不中,就属于下等。比赛的时候,场边都要击鼓助威,气氛非常热烈。这种娱乐方式,甚至到解放以后还是一些北京少年的喜好。不同的是,弓箭变成自制的竹弓竹箭,快马也变成了自行车。
  放风筝,是北京较为普遍的一种娱乐形式。放风筝在中国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鲁班曾削竹为鸢,“飞上三日不下”。这个竹鸢,似乎应该是风筝的始祖。后来风筝成为借助风力进行通讯的工具和打仗的武器。风筝作为民间放飞和观赏的物品,最早见于宋代画家苏汉臣的作品,当时还称为“纸鸢”。按过去的民俗,老百姓平日不放风筝,只有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以后才开始放,一直放到清明节。宋代商鼎的《村居》诗里有这样的描写:“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除了放飞,风筝作为观赏的民间工艺品则是清代以后的事,到现在,已有3()0多年。人们按照大家都喜欢的“大胖小子”,扎成了胖沙燕和雏燕;又按照亭亭玉立,苗条秀美的少女,扎成“瘦沙燕”。按照恩爱夫妻扎成“比翼燕”。人们在沙燕的膀窝、腰节和前胸、尾羽等处加上蝙蝠、桃子、牡丹等吉祥图案,以寓意着幸福、长寿和富贵等美好的愿望。但万变不离其宗,使人一看就知道是北京沙燕而不足别的仆么、
  老北京的风筝根据制作的工艺风俗.分为两大家:一家是“风筝哈”,一家是“风筝金"金氏几代人在地安J_大街的火利c庙前摆风筝摊,哈氏几代人在琉璃厂开风筝铺。一北一南,各有特色。老北京人玩风筝,一般都认这两家,至今还流传着“南城的大沙燕,北城的黑锅底”的说法。所谓“黑锅底”,是用烧柴锅的锅底灰当颜料,做出的沙燕黑白分明,放飞以后效果极佳。哈氏风筝到现代已经是第四代传人了,流传至今已有160多年。哈氏风筝一般是用高级的绢做的,选材严谨,骨架坚固平整,画工精致生动,品种繁多,各具特色,最出名的是大沙燕。孙殿起的《琉璃厂小志》中记载:“哈氏风筝在路北仁威观。数十年以哈氏风筝制售为最著。”足见当时哈氏风筝名不虚传。1915年,当时的农商会买了哈氏4件风筝作品:蝴蝶、蜻蜓、仙鹤、凤凰,参加巴拿马世界博览会展览,获得了银奖。
  老北京春天的健身娱乐,还有“放空钟”。“杨柳儿青,放空钟”这句俗谚说明,在习习春风的吹拂下,杨柳树枝条又泛出了淡淡的嫩绿色,北京又到了玩空钟的好时候了。空钟,在北京庙会的小摊上都写作“空竹”,这是一种古老的传统玩具,因为主体是用竹子做成的,玩时发声如钟,故名。虽说是玩具,但玩的人并不只限于儿童,男女老幼都可以。天桥的王葵英姐妹表演的抖空钟,也是人们特别喜爱的节目之一。
  北京的气候比较寒冷,人们虽然春节期间在厂甸、白云观等庙会上买回空钟,也匆匆玩几天,但是春暖花开之时,才是抖空钟的最好季节。早春二月,在绿柳

幽深的小巷里不时地传出一阵阵嗡嗡的空钟声,老北京人风趣地称它为

“春之声”空钟的制作是以木制圆轴两端各连线一个圆盘,也有只一端有圆盘者。用两根短竹竿系上白线绳,在空钟中间的圆轴上绕一圈,两手持竹竿抖动时,使轴头上的圆盘旋转起来,圆盘上有竹片隔开的小孔,旋转时有风进入孔中,因而发出“嗡嗡”的响声。抖得快,圆盘转得也就快,发出的声音也就越洪亮。抖空钟时,常常是几人聚在一起抖,比赛谁的空钟抖得响亮,谁抖得花样多,最简单的花样是“扬高”,就是把空钟抖得响亮,抛向空中,再用竹竿接住,继续抖。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09-10-28 20:28:50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楼主分享!
花鸟鱼虫,就不养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花 ( 鲁ICP备07009421

GMT+8, 2025-8-9 21:39 , Processed in 0.10920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