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0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史长廊] “光绪之死因”可以盖棺论定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3-23 08:43: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清德宗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一日,空怀治国大计的光绪帝在郁郁不得志中突然死去,不到20小时,执掌清廷45年之久的西太后也撒手人寰。光绪和西太后同时死亡,老百姓深感震惊、诧异、惶惑。此后,一百年来,“光绪之死因”就一直成为史学界争论的焦点,主要有正常死亡和中毒之死两种观点。

    在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持下,由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所、北京市GA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共同合作,历时五年研究,于2008年11月2日公布研究结果:光绪皇帝死于急性砒霜中毒。

    本网为配合这项研究,特开辟“光绪帝死因确证砒霜中毒”研究专号,以供读者参考。

    光绪之死

    在距今一百年前的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名义上是清朝皇帝,实际上却被囚禁在瀛台的光绪帝和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之久的慈禧太后几乎同时死去。皇帝死于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酉时(下午五至七时),太后死于十月二十二日未时(下午一至三时),相距不到二十小时。这正当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的第八年,中国备受帝国主义的欺凌侮辱,国势阽危,民生凋敝,国将不国。光绪和慈禧同时死亡,老百姓深感震惊、诧异、惶惑,有识之士担心中国这艘千孔百疮的破舟会不会在惊涛骇浪中沉没?其命运如何?光绪和慈禧在政治上势不两立,矛盾尖锐,一个是38岁的壮年,一个是74岁的老人,两人同时死亡,这难道是偶然的巧合?其中是否有不可告人的阴谋?会不会是慈禧太后临死之前恐怕光绪皇帝复出掌权、全翻历史的成案,故而谋杀了光绪?一天阴霾,疑云纷起。逃亡到海外的保皇党人为光绪吊丧,大肆声讨慈禧太后与袁世凯,指责他们是谋害光绪的主犯,舆论讨伐,沸沸扬扬。但他们远在海外,并不清楚光绪是怎么死的,仅在两人的死亡时间上质疑,拿不出确凿的证据。国内人众也狐疑满腹,流言纷纷,清廷严加查禁,“奉旨著民政部、步军统领、各督抚悬赏购缉造言煽乱匪徒”。(许宝蘅《巢云簃日记》)。宫廷事秘,“斧声烛影”,谁也不明真相,也不敢公开议论。胡思敬回忆当时的情形说:“德宗(光绪)先孝钦(慈禧)一日崩,天下事未有如是之巧。外间纷传李莲英与孝钦有密谋,予询问内廷人员,皆畏罪不敢言。”(《国闻备乘》)

    其实,在皇帝、太后死亡之前四年,即光绪三十年,早已有人预言到光绪先死。清朝外务部右侍郎伍廷芳早在1904年就对日本公使内田康哉透露光绪皇帝必定会死在慈禧太后之前。内田康哉问伍廷芳:当皇太后驾崩后皇上会如何?据《内田报告》:“伍言道:亦如世间传闻,诚为清国忧心之事,万望无生此变。伍话中之意,皇太后驾崩诚为皇上身上祸起之时。今围绕皇太后之宫廷大臣,及监官等俱知太后驾崩即其终之时。于太后驾崩时,当会虑及自身安全而谋害皇上。此时,万望能以我守备兵救出皇帝。”(孔祥吉、村田雄二郎《罕为人知的中日结盟及其他·绪论》)

    其实,慈禧死前必定会谋杀光绪,许多官员太监对此心知肚明,但不敢说出。国内较早指出这一弑君阴谋的是长期陪侍光绪皇帝的翰林院侍读学士、起居注官恽毓鼎。他的工作是记录光绪的起居言行。在清朝灭亡以前,即宣统三年四月他已写成《崇陵传信录》,这是光绪帝的一本传记。其中说: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初十日,上率百僚,晨贺太后万寿,起居注官应侍班,先集于来薰风门外,上步行自南海来,入德昌门,门罅未阖,侍班官窥见上正扶奄肩,以两足起落作势舒筋骨,为拜跪计。须臾忽奉懿旨‘皇帝卧病在床,免率百官行礼,辍侍班。’上闻之大恸。时太后病泄泻数日矣,有谮上者谓帝闻太后病,有喜色。太后怒曰:‘我不能先尔死。’”(《崇陵传信录》)

    这是恽毓鼎在光绪死前十一天亲历的记载,所记慈禧的话和伍廷芳告知日本公使的话完全符合。十月初十日是慈禧的生日,光绪率领百官前往慈禧处探病与请安,从南海步行到德昌门,恽毓鼎随从侍班,皇帝扶着太监的肩头,作身体起落的活动,以舒筋骨,可见身体尚健康正常,但太后不愿与皇帝见面,传谕竟说:光绪已有病卧床,不必再见面了。光绪听了大概很吃惊,话中包含杀机,是不祥之兆。这是武昌起义前半年多的记载。到了民国二年正月十七日,此时清朝已亡,言路已开,无所禁忌,恽毓鼎在《日记》中说道:“清之亡,虽为隆裕(即光绪的皇后,称隆裕太后。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批准发布退位诏书的是隆裕太后),而害先帝,立幼主,授载沣以重器,其祸实归于孝钦也。”(恽毓鼎《澄斋日记》二,632页)恽毓鼎直接指出了“害先帝”的是慈禧太后。民国以后,《崇陵传信录》传播甚广,慈禧谋害光绪之说得到佐证。越到后来,记事者日多,传闻更甚。如《方家园杂咏纪事》中说:“吾闻南斋翰林谭组庵,内伶教师田际云皆言,大变之前二日,尚见皇上步游水滨,意志活泼,证以他友所闻,亦大概如此。”尚书陆润庠曾为光绪请脉,对人说:“皇上本无病,即有病,亦肝郁耳!意稍顺当自愈,药何力焉。”(《国闻备乘》)许多曾给光绪看过病的YS虽然都认为光绪身体虚弱,常年生病吃药,但死前一段时间病情未见加重,身体尚属正常,并未突发急性致死的病症。其中名医屈桂庭说光绪死前三天“在床上乱滚”,“向我大叫肚子痛得了不得”,且“面黑,舌焦黄”,“此系与前病绝少关系”(《诊治光绪帝秘记》)。晚清内务府大臣增崇的儿子回忆,他幼年时适逢光绪之丧,他父亲接到光绪死的消息,跟叔叔们说:“就是不对,前天,天子受次席总管内务大臣继禄所带的大夫请脉,没听说有什么事”。“前天继禄请脉后说‘带大夫的时候,上头还在外屋站着呢,可怎么这么快呢?’一位叔父说‘这简直可怕啦!’另一位叔父说‘这里头有什么事儿罢!’我父亲叹了一口气,又摇摇头说:‘这话咱们可说不清啦!’”(耆存者《关于光绪之死》,文史资料选辑总122期)光绪死后,穿戴入殓,一反常规,都由宫内太监一手包办,未让内务府插手。“光绪身故后,便是销声匿迹地移入宫中,甚至入殓之际究竟是什么样,也无人能知其详,就连在内务府供职的我的父亲、叔父们都讳莫如深,避而不谈。”(同上)

    还有曾经陪侍慈禧太后、在宫中生活多年的德龄在《瀛台泣血记》中写道:“万恶的李莲英眼看太后的寿命已经不久,自己的靠山快要发生问题了,便暗自着急起来,他想与其待光绪掌了权来和自己算账,不如还让自己先下手为好。经过几度的筹思,他的毒计便决定了。”据德龄所述,光绪之死,就是在慈禧同意下李莲英下毒所致。德龄对慈禧很有好感,书中很多处赞扬慈禧。但德龄还是说:“我竭力袒护老佛爷,可是对于她之经常虐待光绪,以及她谋害光绪性命的事,我却无法替她找出丝毫藉口。”

    新中国成立以后,溥仪从战犯变成了平民,写了一本《我的前半生》,其中说:“我还听见一个叫李长安的老太监说起光绪之死的疑案。照他说,光绪在死的前一天还是好好的,只是因为用了一剂药就坏了。后来才知道这剂药是袁世凯使人送来的。”

    这许多人所说虽然在细节上有不同和矛盾之处,但都猜测或肯定光绪是被毒害致死的。凶手是谁?多数说是慈禧,也有人说是袁世凯或李莲英。提供证言的有长期陪侍光绪的起居注官恽毓鼎,有给光绪治病的YS,有内务府大臣的儿子,有光绪继承人宣统,有陪侍慈禧太后的德龄,还有早就预言了光绪之死的晚清高官伍廷芳。众口一词,都认为光绪被害而死,因此距今30年之前,历史学界和社会上大多数人都相信此说。

    20世纪80年代以后,事情发生了变化。清史研究更加重视清宫档案,档案数量汗牛充栋,涉及各个方面,其中有光绪病史的记录,积存甚多,保存相当完整。于是历史学家、档案学家、医学专家共同合作,仔细收集和研究光绪的脉案和药方,探索其一生的健康情况,得出了和上述截然相反的结论。认为光绪一生身体虚弱,百病丛生,久治不愈,尤其光绪三十四年之后,病情加重。他的去世属于正常死亡,并非慈禧等人谋杀,“光绪之死,既无中毒或伤害性的迹象,也没有突然性早亡的迹象,应该是属于正常的病亡。”(《揭开光绪帝猝死之谜》)

     专家们在详细研究分析了光绪的脉案之后,说光绪幼年即身体虚弱,大婚之前稍感风寒,必头疼体瘦,年仅十五、六岁已弱不禁风,二十七、八岁患耳鸣脑响,渐次加重,又长期遗精。平日因慈禧虐待,生活清苦。戊戌以后长期软禁,食不果腹,衣不暖身,御前所列菜肴虽多,但大多腐臭,不能进口,有时令御膳房添换一菜肴,必先奏知西太后,太后常常以俭德责之,光绪竟不敢言。瀛台涵元殿光绪居所年久失修,四处透风,隆冬天气并无炉火,寒冷已极。侍候光绪的老太监王商去和内务府大臣立山商量,立山也同情皇帝处境,偷偷整修了涵元殿,糊好了涵元殿的窗户纸。不料慈禧闻知此事,怒责立山,“看来你越来越能干了,会走好运了,明儿我派你去打扫瀛台”,吓得立山连掴自己耳光,连称“奴才该死”。义和团起时,大概以为立山会与光绪、外国人连通一起,慈禧竟把立山处死。

    这些虐待光绪的情形很多。专家们认为,慈禧的虐待使得光绪心情不舒畅,病体更加重,以致死亡。专家们称:“详考清宫医案,用现代医学的语言来说,光绪是受肺结核、肝脏、心脏、风湿等慢性病长期折磨,致使身体的免疫力严重缺失,酿成了多系统的疾病,最终造成心肺功能衰竭,合并急性感染而死亡。”(冯伯祥:《清宫档案揭秘光绪之死》)也有的专家说:“光绪之死与慈禧之死,其间并无必然之联系。光绪帝之死按脉案记录之病理、病状分析,属于正常的疾病死亡。没有发现突发性的意外病变之可能。所谓他是被慈禧所毒害而死的议论,至少,在目前来说,尚没有可靠的史料作依据。……他母子二人的接连死去……其实这不过是当时一种偶然的巧合,并没有什么值得可疑之处。”

    另一位专家说:“从光绪帝临死前的脉案及其亲书的《病原》来分析,其死因属于虚劳之病日久,五脏俱病,六腑皆损,阴阳两虚,气血双亏,终以阳散阴涸,出现阴阳离决而死。”(李秉新《光绪猝死一案》)

    1938年,易县的崇陵(光绪陵墓)被盗掘,尸体遗物暴露在外。1980年清理并重新封闭了崇陵,曾将光绪的遗骨作过简单检测,当时没有先进的检测仪器,并没有发现有外伤的痕迹,亦无中毒表现。此次检测过程较简单,故只能以脉案作分析,光绪之死属于正常死亡,遂成定论。崇陵重新封闭时,将光绪的若干头发、遗骨与衣服保存在西陵文物管理处的库房内。

    社会上虽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见,但并没有更强有力的新证据。如《启功口述历史》中说:慈禧太后病痢,他的曾祖父(启功为清朝宗室,其曾祖父溥良为晚清礼部尚书)在太后住所外侍疾,“就在宣布西太后临死前,我曾祖父看见一个太监端着一个盖碗从乐寿堂出来,出于职责,就问这个太监端的是什么?太监答道:‘是老佛爷赏给万岁爷的塌喇。’塌喇在满语中是酸奶的意思。当时光绪被软禁在中南海的瀛台,之前也从没有听说过他有什么急症大病,隆裕皇后也始终在慈禧这边忙活。但送后不久就由隆裕皇后的太监小德张(张兰德)向太医院正堂宣布光绪皇帝驾崩了。”但由于对光绪的脉案进行了详细研究,大多数人相信光绪是正常死亡,所以启功先生这段证言未引起学术界和社会的重视。

    进入21世纪,光绪之死的谜案又被提上日程,由中央电视台清史纪录片摄制组、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中国原子能科学院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所和北京市GA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四个单位共同合作,组成“清光绪帝死因”专题研究课题组,运用最先进的技术,采用最精密的仪器,对光绪遗体的头发、遗骨、衣服以及墓内外环境进行反复的检验和缜密的分析研究。该研究工作极为复杂艰难,研究时间长达五年之久。

    由于崇陵已重新封闭,不可再开棺检验,且年代已久、检材不足,因此研究工作困难巨大。但课题组运用侦查破案的思维方式,根据信息的产生、传递、处理、还原、应用等原理,充分利用“中子活化”“X射线荧光分析”“原子荧光光度”“液相色谱/原子吸收联用”等一系列现代专业技术手段,通过开展综合分析、模拟实验、双向推理、多维论证等多项工作,对西陵保存的光绪头发、衣服、遗骨进行检测和研究,最终破解了光绪帝死亡之谜。

    在研究分析中,为准确检测和推断光绪帝死时体内微量元素的情况,研究人员将光绪帝的头发清洗晾干,再剪切成1厘米长的若干截段分别测试,结果发现,光绪帝的两缕头发截段中含有高浓度的元素砷(As),其最高含砷量为2404微克/克,远高于正常人头发的含砷量0.25-1.0微克/克,且各截段含量差异很大。砷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多以硫化物和氧化物形式存在,主要有雄黄(二硫化二砷)、雌黄(三硫化二砷)、砒霜(三氧化二砷)等,其中砒霜(三氧化二砷)是剧毒的砷化合物。

    为验证光绪帝的头发砷含量是否确属异常,研究人员分别提取了隆裕皇后、一清代草料官及当代人的头发样本分别进行同时代、同环境、同性别发砷测试,结果证实,光绪帝的几处头发截段中最高砷含量不仅远远高于当代人样本,也分别是隆裕皇后的261倍和清代草料官的132倍。为验证光绪帝头发中的异常砷含量是否因长期服用中药雄黄等而导致慢性砷化物中毒所造成,研究人员又将其与当代慢性砷化物中毒的人发砷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显示,光绪帝的头发上最高含砷量是慢性中毒患者最高含量的66倍,且砷分布曲线与慢性砷化物中毒者的砷分布曲线完全不同。由此证实:光绪帝头发中的高含量砷既属异常现象,又非自身服药引起慢性砷化物中毒而成。

    那么光绪帝的头发的高含量砷究竟从何而来呢?为弄清这一问题,研究人员首先进行了光绪棺椁内外等环境取样与砷元素含量检测,检验结果:光绪帝头发中的最高砷含量是其棺椁内帷幔碎屑等物品最高砷含量的83倍,是墓内外环境样品包括棺椁盖上土最高砷含量的97倍,环境样品中的砷含量远低于光绪帝头发上的砷含量。由此,环境污染的可能被排除。接着,研究者又进行了含砷物质浸泡模拟实验,结果发现,外界的砷化合物不经过自身机体代谢,也可以吸附、渗透到头发内。由此推测,光绪帝头发中的高含量砷是由光绪身体内含有高浓度砷的物质沾染所形成。随着研究工作的逐步拓展与推进,在排除了周围环境物质的沾染后,各种研究数据把光绪帝头发上的大量砷元素的唯一来源,集中指向了光绪帝的腐败的尸体。

    光绪尸体是否是沾染其头发的砷的唯一来源?如果是,那高浓度砷化物是什么?这些高浓度砷主要存驻于尸体何处?其化合物种类和总量是多少?是否能致其死亡?为搞清这些问题,研究人员决定扩大检测分析范围并依照法医工作规范取样检验。首先,对光绪头发上沾染的残渣物进行了重新检测,检测结果是残渣物的砷含量高于头发。由此,进一步证明了含高浓度砷的残渣物是头发高含量砷的来源;其次,对提取的光绪帝的遗骨进行了表面附着物的刮取与检测,结果表明,其中两块遗骨(一块肩胛骨和一块脊骨)表面沾染了大量的砷,说明这些砷确实来源于腐败尸体;随后,对光绪帝的随葬衣物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砷的分布的检验。光绪帝的送检衣物共有五件,其后四件上衣(或外衣),一条裤子。由于年代已久,五件衣物除龙袍保存状态尚为良好外,其余三件内衣均已严重腐烂。根据尸体腐败对穿着衣物侵蚀由内向外会逐步减轻的一般规律,研究人员依次推定出四件上衣由内到外的穿着顺序。随后依照物质吸附和信息转换还原原理,对接近光绪帝尸体特殊部位的衣物分别取样,进行了砷的分布的检验。

    检测数据结果表明:从同一件内衣看,每件衣物的胃区部位、系带和领肩部位的含砷量都高于其它部位:从穿着层次看,里层衣物的含砷量大大高于外层;从尸体的特殊部位看,衣物掉落下来的残渣(胃肠内容物)的砷含量极高。这说明,大量的砷化合物曾存留于光绪帝尸体的胃腹内,并在尸体腐败过程中由里向外侵蚀衣物,由此造成胃腹部位衣物的高含砷量。

    随着研究工作的推进,大量砷化物曾在光绪帝体内驻存已被实验所证实,但具体是何种砷化物以及其总量是多少还尚不明确。砷化物不同种类具有不同的毒性,总量又能否致人中毒死亡。因此,研究人员又对光绪帝发中高含量砷的砷种态(即砷价态或形态)进行了分析,采用液相色谱/原子吸收光谱联用分析法研究不同种态砷的比例关系,结合进行动物小鼠模拟实验,以判定可能导致光绪帝中毒死亡的砷化合物种类。同时,通过衣物、头发、附着残渣等对光绪帝尸体中的砷化合物总量进行了仔细测算。

    实验结果表明:光绪帝摄入的砷化物是剧毒的三氧化二砷即砒霜,而其腐败尸体仅沾染在部分衣物和头发上的砒霜总量就已高达约201.5毫克。根据相关研究,人口服砒霜(三氧化二砷)60-200毫克就会中毒死亡。光绪帝摄入体内的砒霜总量明显大于致死量。至此,光绪帝死因终于破解,即:光绪帝系砒霜中毒死亡。其胃腹部衣物上的砷是其含毒尸体腐败后直接侵蚀遗留所致,而其衣领部位及头发上的大量砷,则由其腐败尸体溢流侵蚀所致。

    这次检测和研究的详情、方法、数据和结论由钟里满等十三位专家写成《清光绪帝死因研究工作报告》,结论是:“光绪帝系砒霜中毒死亡。”此研究工作报告已公开发布。研究过程表明,这项工作走出了一条超常规之路,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侦查思维解决历史问题的成功尝试。是自然科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并肩合作的范例。研究结果也会对我国史学界和全社会发生重大影响。一百年前光绪和慈禧的死亡,预示了长达二千多年的中国专制帝制的崩塌。三年之后,武昌起义,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胜利,建立了共和国,清王朝终于被推翻。光绪帝被毒害致死,百年之后得以确证,尘埃落定,真相大白。

    本课题的主题是光绪是否被毒死,已得到答复。至于主要凶手是谁?尚可研究讨论。以当时的条件、环境而论,如果没有慈禧太后的主使、授意,谁也不敢、不能下手杀害光绪。慈禧蓄意谋杀光绪已非一日,早在戊戌变法后,就已酝酿废立与弑杀阴谋。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十日,太后再出训政后四天,即以光绪名义发布谕旨称:“朕躬自四月以来,屡有不适,调治日久,尚无大效。京外如有精通医理之人,即著内外臣工切实保荐候旨,其现在外省者,即日驰送来京,毋稍延迟。”(《德宗实录》卷436)其实从四月以来,光绪正精神振作,意气风发,雷厉风行地进行百日维新,每天颁发许多诏谕,怎么会“屡有不适,调治日久,尚无大效”?这分明是假话,即使偶有小病,北京有太医院,何以立即要通告全国,征请全国名医为光绪治病。这不过是慈禧怀着废立与弑杀的心肠,在全国制造光绪病重的假象,以便有朝一日实现她的目的。慈禧玩弄的把戏当时许多人已洞若观火,因而有上海绅商经元善等1200人联名发电,“请保护圣躬”。全国各地和海外华侨也纷纷反对。外国公使也关心光绪的安全,强硬要求由法国YS入宫为光绪看病。两江总督刘坤一说“君臣之分已定,中外之口难防”。社会上激烈的反对声浪阻止了慈禧阴谋的实施。

    从官方档案众多的脉案、药方看,光绪确实体弱多病,但并非因病而死。对这些脉案、药方,也要谨慎从事,考察它是什么环境条件下形成的。

    如江苏名医陈莲舫被征召入京,为光绪治病,“叩头毕,跪于下,太后与皇帝对座,中置一矮几,皇帝面苍白不华,有倦容,头似发热,喉间有疮,形容瘦弱,……故事,医官不得问病,太后乃代述病状,皇帝时时颔首,或说一二字以证实之。殿廷之上,惟闻太后语音,陈则以目视地,不敢仰首。闻太后命诊脉,陈则举手切帝脉,身仍跪地上,据言实茫然未知脉象,虚以手按之而已。诊毕,太后又缕述病情,言帝舌苔若何,口中喉中生疮如何,但既不能亲视,则亦姑妄听之而已。”(许指严《十叶野闻》)

    原来所谓看病如此而已!所谓“脉案”是依照慈禧所说记录在案,这样的“脉案”怎能确证光绪的真实病况?

    不久,陈莲舫因如此诊治,承担极大风险,向太监行贿,告老称病逃回了家乡。

    其他YS亦有类似回忆。内务府总管大臣增崇是带领众多YS入宫看病的官员,据他的儿子回忆:

   “从当时的情况看,无论太医或外省保荐的医士,给光绪请脉,都得依慈禧的脸色行事。凡干不长的,多半是违背了慈禧心意;干长的则是切合了慈禧的‘需要’了。至于世人所能见到的光绪的脉案、处方究竟如何,不待言说。对于这些事,我父亲(指增崇)、叔父们心中有数。我听得多了,也有些明白。”(耆存者《关于光绪之死》,文史资料选辑总122期)

    还有当时著名诗人陈衍也说:“冬,西后与德宗先后一日崩殂。初,德宗久病未愈,征医各省,处方有效则后怒。”(《凌霄一士随笔》)

    总之,慈禧惟恐自己先死,光绪复出掌权,尽翻旧案,故而在全国求医问药多次,大造光绪病重的舆论,希望光绪因体弱多病而先死,在人间悄悄地消失。但事与愿违,偏偏自己先罹重病,势将不起,故临终前令亲信下手毒死光绪。从检测结果与史料记载来看,这应是事实的真相。

    关于清光绪帝死因研究工作的情况介绍

  “光绪之死”是上世纪初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光绪帝系清朝第十一个皇帝,1 8 7 5年至1908年在位。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一日、二十二日,名义上是清朝皇帝、实际上却被囚禁于瀛台的光绪帝和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之久的慈禧太后在二十个小时内相继死亡,引起当时国人的震惊、诧异和惶惑。光绪和慈禧的死亡,预示了长达两千多年中国专制帝制的崩塌,影响了中国历史后来的走向。三年之后,武昌起义爆发,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胜利,清王朝终于被推翻。

    关于光绪死因,近百年来众说纷纭,成为近代史上的一桩迷案,也是此次新修清史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光绪之死,疑点甚多。他与慈禧在政治上势不两立,矛盾尖锐,关系紧张。二人几乎同时死亡,到底是偶然的巧合,还是有其他缘由?宫廷事秘,“斧声烛影”,难明真相。据当年接近宫廷的人回忆,光绪帝本身病症不至于死亡,疑为慈禧、袁世凯、李莲英等所谋杀。提供证言的有长期陪侍光绪的起居注官恽毓鼎,有给光绪帝治病的YS,有内务府大臣增崇的儿子,有光绪帝继承人宣统,有陪侍慈禧的德龄,还有早就预言光绪之死的晚清高官伍廷芳。2 0世纪8 0年代以后,随着对清官档案大规模整理发掘工作的展开,许多历史学家、档案学家、医学专家收集和研究光绪的脉案和药方,探索其一生的身体健康情况,得出与上述截然相反的结论。认为光绪一生身体虚弱,百病丛生,久治不愈,尤其光绪三十四年后病情加重,去世应属正常死亡,并非慈禧等所谋杀。这些说法均有所据,长期以来争论激烈,难以定论。

    光绪帝坟墓(清西陵的崇陵)曾被打开,后来清理封闭,留下若干头发、遗骨和衣服等保存在外。为解开“光绪之死”,这一历史迷案,从2003年开始,  中央电视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市GA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清西陵文物管理处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组成“清光绪帝死因”专项研究课题组,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使用精密的科学仪器,对光绪帝的头发、遗骨以及衣服和墓内外环境样品等进行了反复检验和缜密研究,时间长达五年之久。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的专家给予支持和帮助,参与多次相关讨论,并将这一研究纳入《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重大学术问题研究专项课题(清光绪帝死因研究)》,积极推动此项工作。

    由于崇陵已重新封闭,不可再开棺检验,且年代已久、检材不足,研究工作困难巨大。专家们运用侦察破案的思维方式,按照法医工作规范,充分利用“中子活化”、“X射线荧光分析”、“原子荧光光度”、“液相色谱/原子吸收联用’’等一系列现代专业技术研究手段,通过开展对比、模拟实验进行双向推理、多维论证等工作,对光绪头发、衣服、遗骨等进行检测和研究,发现其胃腹部衣物上的砷是其含毒尸体腐败后直接侵蚀遗留所致,而其衣领部位及头发上的大量砷,则由其含毒腐败尸体溢流侵蚀所致,并最终得出结论:“光绪帝系砒霜中毒死亡。”根据检测详情、方法、数据和结论等,钟里满等13位专家联合撰写了《清光绪帝死因研究工作报告》。

    光绪是否被毒死,已有答案,但凶手是谁,尚可继续研究讨论。以当时的条件、环境而论,如果没有慈禧太后的主使、授意,应该说7谁也不敢、也不能下手杀害光绪。慈禧蓄意谋杀光绪已非一日,早在戊戌变法后,就已酝酿废立与弒杀阴谋。慈禧惟恐自己先死,光绪复出掌权,尽翻旧案,故而在全国求医问药多次,大造光绪病重舆论,希望光绪1R体弱多病而先死。但事与愿违,偏偏自己先罹重病,势将不起,故采取谋杀手段。从检测结果与史料记载来看,这应是事情的真相。

    以上研究过程表明,对光绪帝死因的研究工作走的是一条超常规之路,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侦察思维解决历史疑难问题的成功尝试,是自然科学-t社会科学研究并肩合作的范例,开辟了学术文化研究的新路径,是我国学术文化工作的一次新进展和新突破,研究结果也会对我国史学界产生重大影响。光绪帝被毒害致死,百年疑案得以确证,尘埃落定,真相大白。

    光绪皇帝猝死之谜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 1908 年11 月14 日) 傍晚, 38 岁的光绪皇帝, 躺在冰凉寂静的中南海瀛台涵元殿, 满含悲愤离开了人间。

     第二天下午, *纵晚清政权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慈禧太后也死在中南海仪鸾殿内, 终年74 岁。

     消息传出, 中外惊愕。舆论认为, 年纪轻轻的光绪反而死在74岁的慈禧前面, 而且只差一天, 这不是巧合, 而是处心积虑的谋害。于是, 光绪被人谋害致死的种种说法便产生了, 慈禧、李莲英、袁世凯都成为怀疑对象。那么, 光绪究竟是怎么死的? 在清宫档案中, 既有当年御医为光绪诊病用药的原始病历, 也有光绪本人口述或亲书病史病状的“ 病原”, 尤其是光绪临死前半年的“脉案”保存得相当完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史档案专家会同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学专家, 对光绪病案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清宫医案记载光绪直接死因

    光绪自幼体弱多病, 且有长期遗精病史。光绪37 岁时, 在亲书的“病原”中说: “遗精已经将近二十年, 前几年每月遗精十几次, 近几年每月二三次, 经常是无梦不举就自行遗泄, 冬天较为严重。腰腿肩背经常感觉酸沉, 稍遇风寒必定头疼, 耳鸣现象也近十年。”可见, 光绪体质一直不好。光绪二十六年( 1900) 以后,光绪皇帝的疾病不断恶化, 从未好转, “ 脉案” 中开始出现病入五脏, 气血双亏的记载, 光绪病情日趋严重。从现代医学角度来分析,光绪晚年已患有严重的神经官能症, 关节炎和骨结核以及血液系统的疾病, 这是导致光绪壮年夭亡的直接原因。光绪在临终前半年, 病势已十分严重, 光绪三十四年三月初九( 1908 年4 月10 日) , 御医曹元恒在“ 脉案” 中写道, 皇上肝肾阴虚, 脾阳不足, 气血亏损, 病势十分严重, 在治疗上不论是寒凉药还是温燥药都不能用, 处于无药可对症的严重病状, 宫中御医束手无策。五月初十( 6 月8 日) , 御医陈秉钧更在“脉案”上写有“调理多时, 全无寸效” 之语, 七月十六日, 江苏名医杜仲骏入诊后说:“ 我此次进京, 满以为能够治好皇上的病, 博得微名。今天看来, 徒劳无益。不求有功, 只求不出差错。” 这些说明, 御医此时对光绪的疾病已是无能为力, 只有敷衍了事。拖到九月, 光绪的病状更加复杂多变, 脏腑功能已经全部失调,死亡只是早一天晚一天的事了。从光绪临终前的病情看, 十月中旬, 光绪的病情进入危急阶段,他出现了肺炎症及心肺衰竭的临床症状。十月十七日, 杜仲骏等三名御医会诊, 一致认为光绪皇帝已是极度虚弱, 元气大伤, 已处于病危状态。杜钟骏私下对朝臣说: “此病不出四日, 必有危险。”十九日,光绪的病象已呈现:胸闷气短,咳嗽不断, 大便不通, 清气不生, 浊气下降, 全身疲倦乏力。此时, 御医们一致“ 甚感棘手”。到二十日光绪已是: 眼皮微睁, 流着口水的嘴角在轻轻颤抖。当天夜里, 光绪开始进入弥留状态, 肢体发冷, 白眼上翻, 牙关紧闭, 进入昏迷状态。到了二十一日的中午, 脉搏似有似无, 眼睛直视, 张嘴倒气。拖到傍晚, 终于六脉断绝, 光绪怀着一肚子的怨恨与世长辞了。根据翔实的清宫医案, 专家认为: 光绪自病重至临终之时,其症状演变属于进行性加剧, 并无特别异常症状出现, 既无中毒或其他伤害性的征象, 也没有突然性暴亡的迹象, 应该属于正常病死。

    失去母爱的童年

    清宫秘档的确告诉人们, 光绪是病死的。但是, 从光绪死的那天开始, 人们就怀疑他不是正常死亡, 这也是事出有因的。看看光绪不幸的婚姻, 看看他那苦闷的皇帝生涯, 也就可以理解人们的种种猜测了。光绪虽与慈禧以“ 母子” 相称, 实际上他并不是慈禧亲生。光绪皇帝, 姓爱新觉罗,名载, 是同治皇帝的堂弟, 咸丰皇帝的侄子。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 1871年8 月14 日) , 出生在宣武门太平湖畔的醇郡王府的柳荫斋, 其父醇亲王奕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 咸丰皇帝的弟弟。其母叶赫那拉氏,是慈禧太后的妹妹。从这些关系讲, 他既是慈禧的侄子, 又是慈禧的外甥。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 1875 年1 月12 日) , 同治皇帝患天花病死。国不可一日无君。第二天, 慈禧压制众论, 一人做主,执意让只有4 岁的载入宫即位为帝。载, 也就是光绪, 之所以能够当上皇帝, 一方面是因为慈禧亲生之子同治皇帝去世后,无子嗣继承皇位; 更重要的还是慈禧权欲熏心, 找个儿皇帝, 可再次创造机会垂帘听政。光绪元年正月二十日( 1875年2 月25 日) , 4 岁的载在太和殿正式即位。从这一天起, 光绪就被慈禧抓在手里, 或当作争夺权力的利器, 或作为显示威严的权杖,更多的情况下, 则当作她御案上不可缺少的摆设, 或是任意玩弄的木偶。这自然是慈禧专制政治的需要。入宫后的光绪, 是在孤独中长大的, 烦琐的宫中礼节, 慈禧经常不断地严辞训斥, 没有母爱, 没有童年的欢乐, 致使他从小就心情抑郁, 精神不快, 造成身体积弱, 难以抵挡疾病的侵袭, 留下了难以愈治的病根。

    没有爱情的婚姻

    按照清王朝祖上留下的规矩,皇帝16 岁就要临朝亲政。随着光绪年龄的增长, 他的大婚和亲政逐渐临近, 慈禧撤帘归政已不可回避。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日( 1889年2 月19 日) , 19 岁的光绪皇帝举行大婚典礼。光绪的一位皇后两个妃子都是慈禧做的主, 皇后不是别人, 正是慈禧亲弟弟桂祥的女儿叶赫那拉氏, 这个皇后容貌丑陋,马脸高额, 瘦弱驼背, 凸眼露齿。光绪极为不满, 但也无奈。慈禧选自己的侄女为皇后, 为的是朝政交给光绪后, 还能利用皇后来控制和*纵皇帝, 起码可以通过皇后监视和掌握皇帝的一举一动。光绪的两位妃子是瑾妃和珍妃, 二人是亲姐妹, 但相貌性格却大不相同。瑾妃相貌一般, 远远比不上珍妃, 而且性格脆弱; 珍妃貌美端庄, 性情机敏。珍妃的入宫犹如一块石子投入一潭死水, 她对光绪的同情和体贴, 激起了光绪对未来的憧憬和热情, 同时, 也引发了他要在政治上摆脱束缚而有所作为的欲望。大婚后的数年间, 他与珍妃共同度过了一生中显得较为轻松的时光。而这一点, 是慈禧最不愿看到的。

    苦闷的皇帝生涯

    光绪临朝亲政后, 53 岁的慈禧, 表面退居颐和园颐养天年, 实则权势依旧, 裁决政事, 一如既往。她一方面处处限制光绪的权力, 国家重要大事都要秉承她的懿旨去办理; 一方面又通过自己的侄女———隆裕皇后及亲信太监李莲英等人, 暗中监视光绪的行踪。并规定: 光绪每隔一日, 必须亲往颐和园向她汇报政务, 听候训示。以致光绪经常披着星星来, 头顶月亮去, 饱受奔波之苦, 遇有重大事情, 更得随时请示, 名为皇帝, 实为傀儡。光绪的政治抱负不能得以实现, 日久天长, 造成精神抑郁,情志不畅, 旧病不去, 又添新愁。从“脉案”看,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光绪体质虽未见好, 遗精及腰背酸沉等病仍在继续, 但诊病和吃药的次数却相对减少。这主要是光绪力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以挽救他那岌岌可危的政权, 整日忙于政务, 关注政治改革。另外, 还要随时应付慈禧的训斥, 一时无暇顾及诊病吃药。光绪一生中的亮点, 恐怕要属戊戌变法了。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影响下, 光绪试图改革政治, 富国强兵, 振兴朝政。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 1898 年6 月11 日) , 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 宣布变法, 强调博采西学, 推行新政, 授予康有为“ 专折奏事”特权。那些守旧的亲贵重臣害怕光绪皇帝在改革政治中触动他们的地位, 纷纷投靠慈禧并竭力挑拨他们“ 母子” 的关系。慈禧也深恐光绪改革的成功会影响到她的独裁。这样朝臣内出现了“ 后党” 与“ 帝党”, 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光绪亲政的十年,是她与慈禧进行政治和权力斗争的十年,从中日甲午战争到戊戌变法运动, 双方矛盾日益尖锐化。光绪二十四年八月( 1898 年9 月) , 在以慈禧为首的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镇压下, 变法运动最终失败,康有为、梁启超出逃, 谭嗣同等“ 戊戌六君子”遇害, 光绪本人亦被囚禁中南海瀛台, 他的政治生活也到此终止。此后, 光绪度过了10 年没有人身free的囚徒生活。戊戌变法失败后, 慈禧又将光绪挚爱的珍妃囚禁在钟粹宫后北三所, 并且给她立下了一条规矩, 今后不许觐见皇上。慈禧重新出面训政, 多方凌辱折磨光绪。起初有加以谋害之意, 而后又想废之。光绪也深知慈禧的险恶用心, 日夜担惊害怕, 提心吊胆, 因而对天长叹:我连汉献帝都不如啊! 囚禁在瀛台的光绪, 心情抑郁, 他的病情日益加重, 体质直线下降。光绪二十五年正月初二( 1899 年2 月11 日)御医朱、门定等在光绪的“脉案”中写道: 皇上脉搏微弱, 面色发黄, 鼻子溃疡, 流着黑鼻涕, 吃饭不香, 消化不良, 心情烦躁, 时常叹息, 气短懒言, 精神恍惚, 常常半夜醒来, 对墙发笑。皇上本来身体就不好, 气血双亏, 心肾两虚, 现在又胸中郁闷, 虚火上升,造成脾胃不和。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一日( 1900 年8月15 日)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仓皇出逃。临行前还不忘处置珍妃,令太监崔玉贵把珍妃推到宁寿宫外的井中害死。当光绪得知珍妃的死讯后, 精神彻底崩溃, 旧病复发, 日趋沉重, 再也无法康复。由此可见, 从光绪自幼多病, 到青年以后的病情逐步加重, 都与他的政治处境和精神生活密切相关。可见慈禧的长期压制和打击, 是光绪致病的重要原因, 从这一点谈来, 民间传说是慈禧置光绪于死地, 则又并非全无道理。

    1980 年清西陵文物管理处在清理崇陵地宫时, 发现光绪遗体完整, 体长1.64 米, 无刃器伤痕。通过化验颈椎和头发, 也无中毒现象, 与清史档案专家、医学专家的分析判断相吻合, 应该说光绪属正常死亡的结论是正确的。近期, 香港有文章报道, 有关部门在对光绪帝的遗骨样品进行毒物学的化验时, 结果发现他的头发存有可致命的“砷” (砒霜)。因此仍怀疑光绪是被突发性的毒害致命。至于为什么光绪偏偏比慈禧早死一天, 我们姑且说他是历史偶然的巧合吧。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6万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062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社区建设勋章幽默大师勋章创作大师勋章团队最酷帅哥勋章突击队员勋章贴图大师勋章财富勋章团队贴图大师勋章

沙发
发表于 2009-3-23 12:00:46 | 只看该作者
苦闷的皇帝是被毒死的
  [fly]   一杯茶 品人生沉浮  平常心 阅万千世界 [/fl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花 ( 鲁ICP备07009421

GMT+8, 2025-7-21 23:47 , Processed in 0.15600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