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绣眼,见于清光绪年间屠继善纂修恒春县志(公元1893年),眼眶似彩线刺的织品而名,曰:“绣眼,绿脰子,一名竹叶青。”
绿脰子,为绿色羽毛的颈项之意。又似竹叶之羽色,而名竹叶青。
绣眼,外双溪故宫博物院藏清宫鸟谱作粉眼,有如下记录,曰:
“粉眼,形如黄雀而小,黑睛白眶,青黑嘴,黄颔,胸腹微红,顶至背黑黄色,翅尾苍黑色,近尾背毛带赤黄,青足。
常以三、四月来,鸣声清脆可听。
毛色与新柳相类,故亦名柳叶青。”
绣眼,全世界有12属85种,不过牠们之属间差异不大。广泛分布于东亚、东非以及澳洲等温暖地区。
绣眼之嘴细长而尖锐,嘴峰微高,稍为弯曲,舌端呈刷子状。翅膀圆形,飞翔不快速。大部分种类名副其实,其眼眶有如白绢之细毛白环,尤其非洲产者此白环特别大。但少数种类则没有此白环。
大部分种类背面羽毛呈橄榄色,或黄绿色。腹部灰色或黄色。雌雄同色,亦没有依季节作羽色的变化。惟经长期饲养之绣眼笼鸟,换羽则变为灰色羽毛。
栖息于森林之林缘附近,或灌木丛林,繁殖期以外,几乎群栖。擅于歌唱。觅食昆虫、花蜜之外好果汁,使用刷子状之舌吸收液体。
以植物纤维,或干叶筑深碗形巢于小树枝之分叉处,一巢卵数4~5个,有些种类2~3个,纯白色或稍带微青色。
台湾产绣眼Zosterops japonica,亦分布于华中、华南;在台湾见于平地至低山区;留鸟。
兰屿和绿岛有亚种Z.J.batanis,分布至巴丹岛及其附近小岛屿。
分布于亚洲东北部之红绣眼,即青宫鸟谱所谓之粉眼Zosterops erythropleura,其特征为部呈淡褐色。牠们繁殖于乌苏里北部黑龙江下游一带。俄国人卡伯露夫着乌苏里之鸟类(1954),有如下记述,云:“粉眼之分布圈,至今无法完全了解,然依据观察,和数量不多的文献推测,本种之分布有显著的特征,则营巢期只见于乌苏里地方之北部,黑龙江下游地域一带。南沿海地方,只在迁徒之时来临。
1932年度,芬格里河(北纬50。)之调查旅行,粉眼在河口至中游附近很普遍可以观察到,牠们很喜欢有繁茂柳树之河岸林带,和其他小型鸟类成群飞翔觅食,是牠们最好的栖息环境。
粉眼在芬格里河附近栖息这么多,则显示本种之分布北限,应该是更远的北方。”
粉眼于冬季,经由中国南迁至缅甸、泰国和中南半岛等地方避寒;其距离达6,000公里。
绣眼,虽为小型鸟,但是有渡海迁移习性,而定居于大洋中岛屿,大部份在经年累月后成为别种或亚种。距澳洲东方1,400公里远处之诺霍克岛上分布3种,是经3次由澳洲迁徒定居,各具有白胸、细嘴和灰胸等不同特征。
澳大利亚和其离岛Tasmania间有160公里,Zosterops lateralis在两地间有迁移习性。
纽西兰原来不分布绣眼,据说为1850年前后由澳洲东南端小岛,飞越2,000公里海洋来定居的。
绣眼
科别:绣眼科
学名:Zosterops
英文:White-eyes.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