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标题: 蟋蟀鸣秋 [打印本页]

作者: 雪舞西风    时间: 2014-9-30 10:46
标题: 蟋蟀鸣秋
  天气渐渐凉了,晚上蟋蟀的鸣声此起彼伏,让人难以入眠。诗经云:“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看来蟋蟀与人的亲密关系,已经是年代久远了。

  我不禁想到了儿时,那个时候,我对各种会鸣叫的虫都有兴趣。不论是“知了”“蝈蝈”还是 “叫蚂蚱”,市场上都有卖的。只是当时父亲不允许我买,理由是“玩物丧志”。不过,一直到今天,我也没有什么“志”。可能是我本来“志”就少吧!

 卖蟋蟀的小摊,好象是卖各种昆虫的摊位中最多的。街边的墙角下摆着许多小罐,每个罐里有一只雄蟋蟀,雌虫是不会叫的。旁边还有一个大篓子,里面也装了好多蟋蟀。为了防止它们互相打架,篓里还装着野草和野菜,里边的蟋蟀在不停的鸣叫着。卖蟋蟀的人,不时用活蟋蟀绑的“芡子”撩拨罐里的蟋蟀,罐里的蟋蟀呲着大牙追着咬,胜利了就竖起翅膀鸣叫着,以显示成绩。谁要是看中了这只蟋蟀,交费后,就把蟋蟀装进个用纸卷成的小筒里拿走。

 每当我走过这里,都要蹲下看半天,渐渐的,我也掌握了好多知识。蟋蟀的种类很多,在灶台上住的叫“灶马”,大肚子,短翅膀,只会叫,不会斗;大个的蟋蟀叫“油葫芦”,有5-6厘米长,有黑色的和黄色的两种,叫起来拉长声,打起架来也很凶;最小的蟋蟀叫“金钟儿”也就5毫米长,叫的声音却挺大;三角脑袋的叫“三梆子”也叫“棺材头”,打起架来用脑袋硬撞,叫起来“梆、梆”的,好象敲梆子。正宗的蟋蟀叫“蛐蛐”,大的也就3厘米,体格匀称,骁勇善战,叫声短促、清脆。如果保护得好,蛐蛐可以安全度过冬天。价格也不一样,油葫芦也就一分、二分钱一只,蛐蛐要五分钱才能买一只,好的蛐蛐则要几角钱。不过,到了东北,我只看见过油葫芦,没见过其他的品种。

 价格的标准,在于蟋蟀的外观和战斗力。好的蟋蟀,头大,身量大,牙黑,腿粗,齐须齐尾,叫声洪亮。这样的蟋蟀战斗力就强。

  当时,还有一项活动,就是每人抱个蛐蛐罐,放在一起斗蛐蛐。说起蛐蛐罐来,也各有不同。有用石头做的,端庄大方;有用江泥烧的,里边还有饮水的槽,和供蛐蛐休息的“过笼”,古色古香;有用葫芦雕刻的,外面染成紫红色,雕出各种图案,小小的盖上还有透气孔。可以揣在怀里,好让蟋蟀安全过冬;也有用陶土烧的棕褐色的瓷罐子,大小不一;最下等的就是破茶碗、破茶壶,里面装上潮湿的泥土,捣结实了,也可以将就用。

 我拥有第一只蟋蟀时,好象是5、6岁。因为记得我还没上小学,姐姐比我大七岁,当时小学还没毕业。

  那天我磨着母亲,想买一只蟋蟀,被拒绝了,正在伤心的哭。姐姐悄悄的安慰我说:“明天,我买早点时,少买一分钱的豆浆,给你买一只。”我担心的问:“父亲不同意怎么办”?姐姐说:“我就说是在道上抓到的。”我又问:“父亲要是发现豆浆少了怎么办?”姐姐说:“我就说抓蟋蟀时不小心洒了。”

第二天,姐姐去买早点了。我过一会就跑出去看看,姐姐回来没有?终于,姐姐兴高采烈的回来了,一手端着锅,一手攥着拳头高高的挥舞着。看见大家,姐姐就兴冲冲的描述着:“蟋蟀怎么样从罐里蹦出来了;卖蟋蟀的人怎么气急败坏的没抓到;又怎么在回来的路上发现蟋蟀趴在自己裤腿上;抓住后,蟋蟀把自己的手都咬破了,也没松开。”我偷偷的看看大人的脸色,母亲笑吟吟的,好象很高兴。父亲虽然阴沉着脸,可也没反对。于是,我赶紧找来个掉了嘴的茶壶,捣上一层黄泥,还从菜豆角上剥了几个豆角粒放在壶里。把蟋蟀放进去一看,是一只金黄色的大油葫芦。油葫芦可能是饿了,扑在豆角粒上就毫不客气的啃了起来。吃着吃着,居然竖起翅膀唱了起来,是那种带水音的,打着嘟噜的长调。

  我高兴坏了,给油葫芦起了个名字叫“大黄油”,小心的把它放在床下,这动听的长调,伴我度过了许多欢乐的白天和夜晚。

作者: 走走玩玩真乐    时间: 2014-9-30 21:01
  
作者: 19561017    时间: 2014-10-2 17:10

作者: 方庄冬虫    时间: 2014-10-5 16:46
[attach]814436[/attach]
作者: qb91961    时间: 2015-5-15 06:35





欢迎光临 中花 (http://www.zghncy.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