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标题: 珍达锥尾鹦鹉 [打印本页]

作者: 巴拿马    时间: 2007-8-7 22:48
标题: 珍达锥尾鹦鹉
珍达锥尾鹦鹉 (Jenday Conure)

长相及体型与太阳锥尾鹦鹉相似,但是市面上的数量少一些,可惜与太阳锥尾鹦鹉一样很吵杂,且声音刺耳难听,但是从小养起的珍达锥尾鹦鹉仍是讨人喜爱的宠物。
体长:30cm(12吋)
分布:
巴西东北部。
整体概述:
与太阳锥尾鹦鹉的差异主要是背部及翅膀都是绿色,太阳锥尾鹦鹉成鸟仅翅膀末端有绿色羽毛,珍达锥尾鹦鹉的腹部颜色也比太阳锥尾鹦鹉较深,呈深橘红色;主要生活在被雨林环绕的开阔地区、森林边缘地带、落叶性森林,通常约12只上下成群活动觅食,但有时成对或单只活动,天然食物有种子、水果、浆果等,有时会至玉米田中吃农作物,筑巢 在离地15m以上的树洞内,繁殖期约从10月至1月,一 窝约3颗蛋;鸟舍内与笼养的珍达锥尾鹦鹉十分吵杂,特别是在早上与傍晚,在受惊吓或有人在旁时也会十分聒噪,适应环境后即变的很健壮,很快就适应新饲主及环境,喜爱洗澡,饲养照顾上并不困难,可提供树枝、玩具等供啃咬,可提供各类种子、蔬菜、水果、坚果、榖类、煮熟的蛋、全麦面包等食物,也可适量地在食物或饮用水中添加维他命。  
繁殖:
与太阳锥尾鹦鹉差不多,并不会太困难,整年都可能繁殖,一窝约2-3颗蛋,孵化期23至26天,需50天羽毛长成,幼鸟离巢后可能还会让亲鸟喂食一阵子,之后则能独立活动。
作者: 巴拿马    时间: 2007-8-7 22:49
红面具锥尾鹦鹉 (Red-masked Conure)

红面具锥尾鹦鹉(红头太阳)与米特雷相似,但头部红色面积较广,体型则较小,可爱的模样十分讨喜,分布地区不广,栖息地破坏及捕捉作为活体出售使的数量有下滑的趋势,但在国外鹦鹉养殖业中仍属普遍,能学会重复一些人话。
体长:33cm(13吋)
分布:
牠们仅分布在厄瓜多西南方及秘鲁西北方
整体概述:
生长在干燥、潮湿的森林、潮湿的长绿树林、落叶性森林以及热带稀树草原等地区,从海平线至海拔2500m皆有其踪迹,但主要栖息地都在海拔1000m以下,干燥及半干燥的地区是牠们的最爱,喜群居,尤其是繁殖期外的时间,通常成对或小群约12只活动,筑巢在树洞或白蚁窝中,也有纪录在悬崖岩洞中筑巢,在厄瓜多西南部的族群约于1-3月的雨季时繁殖;鸟舍中的红面具锥尾鹦鹉很吵杂,尤其在有人接近时,适应环境后会与大部分的锥尾鹦鹉一样变的强壮。
繁殖:
红面具锥尾鹦鹉的繁殖在台湾不常见到,成对分开饲养繁殖效果较好,繁殖期将外在干扰减至最低,如幼鸟孵出时须每日准备充足的食物供亲鸟喂食,尤其是软性食物;一次约产3-4颗蛋,通常3颗,孵化期约23-25天,羽毛长成约50天。
作者: 巴拿马    时间: 2007-8-7 22:49
米特雷锥尾鹦鹉 (Mitred Conure)

米特雷锥尾鹦鹉在台湾是较不常见的锥尾鹦鹉,而且牠们在国外的鹦鹉养殖业中也不多,体型较许多锥尾鹦鹉大很多,价格也较高,与蓝冠锥尾鹦鹉一样,牠的说话能力与智力都比小型的锥尾鹦鹉来的出色一些,手养幼鸟活泼聪明,也会亲近主人;有两种亚种-米特雷锥尾鹦鹉(Aratinga m. mitrata)与查普曼(Aratinga m.alticola)米特雷锥尾鹦鹉。
体型:38cm(15吋)
分布:
分布在南美洲的西南方,从秘鲁南部经玻利维亚中西部到阿根廷的北部。                  
整体概述:
脸部与红面具锥尾鹦鹉不同,面部红色的羽毛呈美丽的放射状向旁边扩张,约有2种的亚种,有的亚种脸上红羽较为稀疏;通常栖息在干燥的亚热带植物区、高山的落叶性森林、热带稀树草原、丘陵草原地、农业耕种区等地,在阿根廷的栖息地约从海拔1000-2500m,而秘鲁有到海拔4000m的纪录,繁殖期外的时间常两三只成群到100 多只,通常在栖息的森林中觅食,可是偶尔也会到谷物田等农作区寻找食物;筑巢在树洞或岩洞中,繁殖季节约从11-2月,一窝产2-3颗蛋;人为饲养的米特雷锥尾鹦鹉成鸟有时会很吵杂,牠们是咬劲很强的鹦鹉之一,定期提供新鲜的树枝供牠们咬,能耐低温,适应环境后即变的强壮。
繁殖:
米特雷的繁殖不多,主要原因是市面上的数量不多,而且野生鸟日益增多的关系,由于他们的体型大,使用的巢箱建议深度要够深(约50-60cm),刚引进的成鸟容易紧张,可能要等一段时间才会开始繁殖,平均窝卵数3颗,偶尔4颗,孵化期约24-26天,50天后羽毛长成。
作者: 巴拿马    时间: 2007-8-7 22:50
蓝冠锥尾鹦鹉 (Blue-crowned Conure)

蓝冠锥尾鹦鹉是大型的锥尾鹦鹉,也是Aratinga锥尾鹦鹉的一员,外型十分可爱讨喜,市面上人工繁殖鸟并不常见,市面上大部分卖的中成鸟多是野生鸟,但是手养鸟适合作宠物鸟,个性相当活泼可爱;共有约4种亚种,分布地区并不集中,散布于南美洲各地。
体长:依亚种不同约35-38cm(14-15吋),体型大的亚种较常见,是大型的锥尾鹦鹉。
分布:
散布于南美洲各地,主要范围是从委内瑞拉到阿根廷,依亚种不同分布的国家有委内瑞拉、巴西、乌拉圭、玻利维亚、阿根廷等地。
整体概述:
生活在开阔的地区像干燥的落叶性森林、热带稀树草原、森林边缘地带等地区,而活动或觅食时成一小群或数百只聚集在一起,尤其是食 物充足时;常与米特雷、白眼 锥尾鹦鹉聚集 ,有季节性迁徙行为,会破坏农作物如芒果、番石榴等作物,在委内瑞拉繁殖期约在2-6月,在阿根廷大概在12-3月;鸟舍中或笼养的蓝冠锥尾鹦鹉算是蛮吵杂的种类之一,手养幼鸟则较不会有此情形,提供树枝或玩具供啃咬,新鲜蔬果、种子、核果、青菜、面包等食物的提供也是必要的。
繁殖:
若要繁殖绝对得避免买到愈来愈多的野生锥尾鹦鹉,野生鸟与繁殖鸟价差往往有数倍之遥,使用巢箱的深度要够深,并置于较阴暗的角落,以天然中空木头作巢效果会更好,对饲主巢箱的检查很敏感,提供良好的环境与饮食等生活条件来繁殖不会很困难,平均约产3颗卵,偶尔4颗, 孵化期约24天,羽毛长成45天。
作者: 巴拿马    时间: 2007-8-7 22:50
灰头锥尾鹦鹉 (Dusky-headed Conure)

灰头锥尾鹦鹉与Aratinga锥尾鹦鹉不太一样的地方是牠们并不吵闹,叫声也不像Aratinga锥尾鹦鹉般的刺耳难听,生性友善随和,是聪明讨喜的宠物鸟,大部分的灰头锥尾鹦鹉都能学上几句话,牠们是落跑专家,要提防笼子有无关上锁好,以防意外脱逃;无亚种,有美丽的黄化与蓝化变种但为数极少;性别无法由外表判断,需经专业鉴定。
体长:28cm (11吋)
分布:
牠们分布在西亚马逊流域,包括哥伦比亚的东南部热带安地斯山区、厄瓜多东部、玻利维亚、秘鲁东部以及巴西的东北及西北地区等。
整体概述:
灰头锥尾鹦鹉栖息在低地邻近水源区的森林、沼泽地区、灌木丛、潮湿草原、咖啡园等地区,不常出现在浓密的森林区内,在当地算是常见的鸟类;牠们多成对或几只一起活动与觅食,食物充足时会数十只至上百只聚集活动,有迁徙的习性,常在林间树梢上种子、花、水果、浆果、昆虫等食物,觅食时十分安静,常聚集在富含矿物质黏土的河岸边;牠们多以啄木鸟窝或树上白蚁窝为巢穴,繁殖期因地区而异;在饲养初期会较害羞,适应环境的速度较慢,,咬劲强,见到人时会叫,但是与血缘相近的的Aratinga 锥尾鹦鹉(太阳锥尾鹦鹉、蓝冠锥尾鹦鹉、米特雷锥尾鹦鹉等)比起来则安静的多,适应后则相当强健。
繁殖:
灰头锥尾鹦鹉在台湾国内与国际上都不普遍,但繁殖难度并不高,不 宜使用太薄弱的木板作巢箱,因为牠常会咬破巢箱底部,可能会造成蛋与幼鸟的危险提高,一年可有多胎,多在一年之初时开始繁殖,一次生3-4颗蛋,孵化期约24天,幼鸟羽毛长成约55天,有些亲鸟在有幼鸟在巢内时只会接受蛋黄食物,所以饲主能买些市售营养的进口蛋黄食品提供给正在育雏的灰头锥尾鹦鹉。
作者: 巴拿马    时间: 2007-8-7 22:51
金色锥尾鹦鹉 (Golden Conure)

金色锥尾鹦鹉是所有锥尾鹦鹉中最稀少的种类之一,也是最美丽、翠大型的种类,全身亮眼的金黄色更突显了牠们非凡的价值,没有一种鹦鹉有此种全身都是闪亮金色的羽毛,牠们是非常聪明及亲近人的锥尾鹦鹉,可惜野外及人工饲养的数目都非常稀少,价格也非常高,饲养难度不若其它锥尾鹦鹉般容易,尤其是出现出拔羽症习惯的比例相当常见。
体长:约 35cm(14吋)
分布:
金色锥尾鹦鹉主要栖息在巴西东北部的南亚马逊盆地内
整体概述:
金色锥尾鹦鹉在幼鸟时期的羽色并不是像成鸟一样有着炫丽的金黄色,而是全身都是橄栏绿带棕色,与美丽的成鸟差别甚大;牠们栖息于靠近水域的热带雨林内,全年都是群居性,通常6-30只左右成群活动,可是现在在野外幸运的话顶多只能看到2、3只, 经常会与其它鹦鹉一起觅食,偶尔也会出现在玉米田、芒果园 等农作区;繁殖其通常在12-4月的雨季中,筑巢在15-30m高的树洞中,有研究报告纪录牠们经常集体繁殖,通常母鸟较多,报告显示最高纪录曾在一窝中发现14只幼鸟,由6只成鸟轮由照顾,一窝约产2-4颗蛋;金色锥尾鹦鹉由于大部分的栖息地都遭人为破坏、盗捕者的捕捉等原因,野外数量早已非常稀少,而人类饲养的金色锥尾鹦鹉比其它种类的鹦鹉更容易养成拔羽症的恶习,详细原因并不清楚,推断可能是因为笼舍过小,焦虑、紧迫、无聊所造成的原因,由于牠们稀少的数量,华盛顿公约将其列为附录一濒临绝种的一级保育鹦鹉。
繁殖:
成对分开饲养,提供良好的环境,繁殖期时对饲主可能有攻击性,在非繁殖其时羽毛会比较美丽亮眼,繁殖期长出现拔羽症状,母鸟通常一窝产3至5颗卵,孵化期约25天,幼鸟会在巢中待10个星期左右,羽毛长成7星期,幼鸟时期即与主人有良好的互动会减少拔羽症发生的机率,模仿能力佳。
作者: 巴拿马    时间: 2007-8-7 22:53
南达锥尾鹦鹉 (Nanday Conure)

南达锥尾鹦鹉(黑头太阳)是很爱玩与好奇的锥尾鹦鹉,从幼鸟养起可成为有趣的宠物, 也喜欢和其它种类的鹦鹉一块玩耍,能够学会几句话,缺点是非常吵杂,尖锐的声音常使主人与邻居无法忍受,手养幼鸟会比较安静些;这两年市面上的野生南达锥尾鹦鹉非常地泛滥。
体长:30cm(12吋)
分布:
分布于南美洲中南部地区,包括巴西、阿根廷北部、玻利维亚东南部及巴拉圭。
整体概述:
牠们栖息在各种干燥与潮湿有树林、棕榈树的热带稀树草原中,也常发现于海拔800m左右的开阔低地内, 通常成群6-40只左右活动,有时也会聚集数百只,不太怕人,常与和尚鹦哥聚集在一起,在产地算是蛮常见的鹦鹉,但是栖息地破怀及人为盗补使牠们的数量正在减少当中,光在1985-1990年之间就有11万4千只遭盗捕的南达锥尾鹦鹉从阿根廷被违法走私;天然食物有水果、种子、核果、昆虫、浆果等,有时会至农作物田内觅食造成农产损失;饲养上并不困难,但是非常吵,可与相同体型的鹦鹉一起饲养,对于新环境及主人能很快就适应,一旦适应后即非常强壮,喜爱洗澡,提供新鲜的树枝供啃咬。
繁殖:
难度并不高,但市面上大都是野生鸟,且不知性别,就算有一公一母要繁殖野生鸟仍然希望渺茫;群体饲养繁殖的效果也有可能不错,5月至8月进入繁殖期,但多如一般锥尾鹦鹉一样,生完后第2胎后不用很久即开始准备下一胎,可望全年都可繁殖,一窝约生2-6颗蛋,但平均窝卵数约为3颗,孵化期约26天,7星期后羽毛长成。
作者: 巴拿马    时间: 2007-8-7 22:56
巴塔哥尼亚锥尾鹦鹉 (Patagonian Conure)

巴塔哥尼亚锥尾鹦鹉(掘穴鹦哥)约有3种亚种,是最大的锥尾鹦鹉,在台湾并不十分受欢迎,非常吵杂,台湾市场上野生鸟非常多,人工繁殖鸟极少,有(小)巴塔哥尼亚锥尾鹦鹉( (Lesser)Patagonian Conure)、南安地斯山巴塔哥尼亚锥尾鹦鹉(Andean Patagonian  Conure)、大巴塔哥尼亚锥尾鹦鹉(Greater Patagonian Conure)3种。
体长:45-48cm(18-19吋)
分布:
依亚种不同分布在南美洲的南部,包括阿根廷、乌拉圭、智利境内安地斯山脉旁的丘陵地带与滨海地区。
整体概述:
大多栖息于开阔的乡间草原及有峡谷悬崖的林地、水源区附近有仙人掌与多刺灌木丛的干燥地区,农作物田园也常见牠们的踪影,群居性,经常一大群活动,有时会有超过1000只的同伴聚集一起,聚集时会发出响亮难听嘶叫声,通常早上至水源地喝水,然后就开始觅食,炎热中午时分是休息时间,下午又继续觅食,傍晚回到栖息地,栖息在岩洞、高树或电缆线上;有季节性迁徙行为,冬天时会往北飞到温暖一点的地区,筑巢在石灰岩或砂岩地形的岩洞内,牠们也遭受许多盗捕者的捕捉,作为买卖,当地居民捕捉方法通常是爬到岩壁上,将竹竿的顶端绑一个倒勾,伸入岩洞再将幼鸟勾出来;人为饲养的巴塔哥尼亚锥尾鹦鹉非常吵杂,刚引进的鸟儿很害羞,适应新环境很慢,喜欢洗澡,应常供应新鲜树枝或腐化的脆木头供牠们啃咬咀嚼。
繁殖:
巴塔哥尼亚锥尾鹦鹉是少数能够群养繁殖成功的锥尾鹦鹉,群养繁殖需要提供数个巢箱,但成对饲养繁殖效果较佳,使用天然中空木头效果较好,难度不高,但由于市面上几乎全为野生鸟所以繁殖成果还是寥寥可数,适应环境且稳定后一年有机会可以繁殖好几窝,一次约产2-4颗蛋,孵化期约24-27天,约8个星期羽毛长成
作者: 巴拿马    时间: 2007-8-7 22:57
彩绘锥尾鹦鹉 (Painted Conure)

彩绘锥尾鹦鹉与白耳锥尾鹦鹉长的非常相似,但身长较短,相似的亚种约有9 种,身上的颜色非常鲜艳,是属于较小型的锥尾鹦鹉,与一般Pyrrhura 属的锥尾鹦鹉一样比较安静,市面上亦有不少Pyrrhura 属(小太阳)的野生鸟。
体长:22cm(8.5吋)
分布:
分布在中美洲的巴拿马与南美洲的委内瑞拉、圭亚那到秘鲁的东部,还有苏利南、盖亚那、哥伦比亚、厄瓜多、亚马逊盆地等地区。
整体概述:
大部分栖息于海拔600-2000m的森林或森林边缘地区中,通常成对或一小群一起活动,偶尔在树上觅食时或取食土块时会聚集较大的族群,有时会与金翅鹦哥(Golden-winged Parakeet)或珍珠锥尾鹦鹉(Pearly Conure)聚集在一起,时常至水源地饮水、沐浴,还会吃水边富含矿物质的土壤,食物有水果、种子、浆果、昆虫、花朵等,除了哥伦比亚及巴拿马的亚种族群在当地还不算少外,许多其它的亚种数量已经很少了,有的甚至有滨临绝种的危机;新引进的鸟儿容易紧张,并不会很吵杂,幼鸟好奇心强,信赖主人,是不错的宠物,喜爱洗澡与啃咬新鲜树枝,但有些易养成拔羽的习惯。
繁殖:
成对分开繁殖效果较好,但难度可能不低,一窝约产 4-5颗蛋,有时更多,但常常只有2、3颗有受精,26-27天左右会 孵出,幼鸟在第31、32天时可能会离巢,但还是由父母喂食,羽毛长成约需50天。
作者: 巴拿马    时间: 2007-8-7 22:57
赤褐腹锥尾鹦鹉 (Maroon-bellied Conure)

赤褐腹锥尾鹦鹉(红腹太阳)是常见的小型锥尾鹦鹉之一,在世界上的鹦鹉养殖业数量也很多,容易繁殖与照顾,价位较低,是不错的选择,约有3种亚种。
体长:24-26cm(9.5-10吋)
分布:
分布于巴西的东南部、阿根廷东北部、乌拉圭、巴拉圭东部、玻利维亚东部等地区。
整体概述:
与绿颊锥尾鹦鹉很相似,栖息在各种森林及林地中,尤其常发现于大西洋滨海森林与开阔的林中草原地区,农作物区与公园内也常有牠们的踪迹,成对或成群约10 至15只左右 活动,喜欢互相理毛,常聚集于瀑布边洗澡,也常在玉米田及橘子园中觅食;筑巢于树洞中,10-12月时繁殖,一窝约产5至6颗蛋;刚饲养的赤 褐腹锥尾鹦鹉很快可适应新环境及信任主人,适应后变的强壮,除非受打扰 或兴奋时,一般大部分时间不会吵杂,相较于其它有强劲啃咬力的鹦鹉,牠们的破坏力较小,喜爱洗澡,对其他种类有攻击性。
繁殖:
繁殖这个种类难度低,很适合刚入门者,整年皆可繁殖,一岁即有繁殖能力,是非常多产的锥尾鹦鹉,一窝平均约有5颗蛋,但有时可多至7-9颗,孵化期约23-26天,50天后羽毛长成。
作者: 巴拿马    时间: 2007-8-7 22:59
绿颊锥尾鹦鹉 (Green-cheeked Conure)

绿颊锥尾鹦鹉(绿颊小太阳)是最常见的小型锥尾鹦鹉之一,同时也是体型最小的锥尾鹦鹉之一,个性十分调皮、活泼、好奇、亲人,对人的接受度高,别于非洲系Poicephalus鹦鹉(塞内加尔、麦耶氏等),牠们不会成为只亲近接受一人的鹦鹉,所以相当讨人喜欢,虽然与其它锥尾鹦鹉一样并不以说话能力著称,但牠们安静又讨喜,所以很适合各种居家环境饲养;绿颊锥尾鹦鹉与赤褐腹锥尾鹦鹉(红腹小太阳,Maroon-bellied Conure)外表上非常相似,常被误认,绿颊锥尾鹦鹉的体色较淡较亮,胸前毛色较呈灰色,但主要辨识点是绿颊锥尾鹦鹉的尾部是红褐色,而赤褐腹锥尾鹦鹉的尾部则是绿色(但尾部底面仍是红褐色);有5种亚种,从外表无法分辨性别,须经由DNA鉴定或外科手术鉴定,有数种美丽颜色的变种,最常见的变种是黄边锥尾鹦鹉(Yellow-sided Conure),后来新改良出来的变种还有肉桂色(左图三那两只浅色的)和比较少的蓝色(左图二),最新的变种则是菠萝绿颊(左图一),颜色鲜艳,数量最少;绿颊锥尾鹦鹉在饲主良好照顾下可有25年或更高的寿命,一般来说平均寿命可能约10 -15年。
体长:26 cm (10 吋)
分布:
绿颊锥尾鹦鹉分布于南美洲的玻利维亚、巴西与秘鲁
整体概述:
牠们通常栖息于各种林地、林间草原、落叶林、沼泽地等海拔2900 m以下的地区,群居性,一般都10至20只左右一起活动,习惯在树顶觅食,在分布的区域算是常见的鸟类,筑巢在树洞中,繁殖期可能始于2月,一窝产3-4颗蛋;绿颊锥尾鹦鹉是活泼的鹦鹉,成鸟刚饲养时会较害羞,有人接近时会躲入巢箱内,但适应力与生命力强,不吵闹,比牠们的近亲Aratinga类的锥尾鹦鹉安静许多,但在兴奋、高兴或想吸引主人注意时会鸣叫,牠们相当喜爱洗澡,常沐浴能使羽毛与皮肤维持良好的状况,许多饲养绿颊锥尾鹦鹉的人会遇到这些小家伙长大时会开始出现咬人的习惯,尤其在开始成熟的时期时(约9个月大到1岁时),但这个问题通常很快会解决;饮食上避免只喂食种子饲料,这对牠们的健康会大打折扣,蔬菜、水果、鸟饼干饲料等都需酌量喂食。

繁殖:
与一般锥尾鹦鹉差不多,绿颊锥尾鹦鹉大约都在春夏开始繁殖,繁殖难度不高,整年都可能繁殖,大多数的绿颊锥尾鹦鹉都是多产的鸟儿,但也有一些不是;巢箱可使用直立式,巢箱规格同于鸡尾鹦鹉即可,牠们大概1岁有繁殖能力,但建议18个月大时再繁殖较理想,尤其是母鸟,一年可繁殖2 -3次,一次约产4-7颗蛋,通常为4至5颗,繁殖期间不宜过于频繁的开翻检查巢箱,因为有可能导致亲鸟受惊吓而伤害了蛋或雏鸟的情形,孵化期约24天,幼鸟毛羽长成需7至8周。
作者: 巴拿马    时间: 2007-8-7 23:01
蓝喉锥尾鹦鹉 (Blue-throated Conure)

蓝喉锥尾鹦鹉(蓝喉太阳)是Pyrrhura 锥尾鹦鹉中体型最大的种类,一般国内并不常见,因为牠是一级保育的鹦鹉,被当作宠物鸟的蓝喉锥尾鹦鹉数量并不多,而且一般市场上公鸟通常多于母鸟,手养鸟十分爱玩与调皮;公母无外表上明显的差异,但公鸟羽色较亮。
体长:30cm(12 吋)
分布:
分布区域小,栖息于巴西东南部临大西洋的沿岸地区。
整体概述:
栖息地一直遭持续的破坏,非法的捕捉卖至国际市场,导致牠们的数量逐年下滑,除了受华盛顿公约保护外,也受巴西国内的法律保护;蓝喉锥尾鹦鹉主要栖息在大西洋气候形态的雨林与森林边缘区,主要都是海拔400m以下的地区,群集性,主要都以8-12只左右一起活动或觅食,喜欢群集在高树枝头上,觅食时也多在树上找寻水果、花、浆果、种子等食物,活动时因为羽色的保护色所以不容易被发现,中午时分大多停止活动,待在成荫的树上休息,傍晚会群聚回到栖息的树上或巢穴,聚集时相当吵杂且引人注意;繁殖季可能在6-10月间,一窝约产2-4颗蛋;笼养的蓝喉锥尾鹦鹉对其他的鸟或鹦鹉有攻击性与侵略性,笼养鸟活动力强,刚饲养时很快即可适应饲主与新环境,大部分的时间都很安静,但有些鸟在早晚会比较吵杂,通常都喜爱淋浴;饲养上最好能多喂些水果、蔬菜等绿色食物,各类种子、谷物、核果等也都是主食;蓝喉锥尾鹦鹉为华盛顿公约附录一的保育类鸟类。
繁殖:
繁殖蓝喉锥尾鹦鹉并不是很容易,有时容易发生亲鸟吃掉蛋,咬死幼鸟或不育雏的情形,幼鸟也不是很好手养,利用Pyrrhura 属的锥尾 鹦鹉来代孵代养幼雏效果不错;繁殖用的笼舍不要太大,单对繁殖,这样成果应该会比较好;繁殖期时有时对于巢箱的检查与打扰显的敏感,一窝产6-8颗蛋,孵化期约23-26天,50-60天后羽毛长成。
作者: 巴拿马    时间: 2007-8-7 23:05
黑帽锥尾鹦鹉 (Black-capped Conure)

黑帽锥尾鹦鹉(黑头小太阳)是Pyrrhura 小型锥尾鹦鹉里的一员,也是里面体型较娇小的种类,个性好玩活泼,价位不高,是很可爱的宠物鸟,也如同种小型锥尾鹦鹉一样不吵闹,是对鹦鹉有兴趣的初入门者良好的选择之一;黑帽锥尾鹦鹉 有两个亚种,性别无法由外表判断。
体长:25 cm (9.5 吋)
分布:
黑帽锥尾鹦鹉主要分布在西亚马逊盆地,包括秘鲁、玻利维亚、巴西等国境内。
整体概述:
黑帽锥尾鹦鹉在野外的栖地主要在海拔300公尺以下的潮湿的低地热带森林,尤在安地斯山周围的丘陵地区林间地带更易见其踪迹,但东安地斯山丘陵地区数量较少,牠们多为群居性,通常约30只左右成群活动,繁殖期间时聚集数量则较少,黑帽锥尾鹦鹉 大都在树顶上觅食或群集,鲜少至30公尺以下的高度活动,繁殖期在2至3月间;人工繁殖鸟很容易饲养,牠们是活跃的鸟儿,但刚饲养时较害羞,也较怕人,常一有人接近就躲进巢箱,但一适应环境与天气后则十分健壮,可常喷水或供其沐浴保持良好羽毛状况与羽色,大部分的黑帽锥尾鹦鹉都会喜爱沐浴,饮食则同一般Pyrrhura 小型锥尾鹦鹉,以混合种子饲料和坚果为主食搭配蔬菜水果或是进口鹦鹉饼干、干粮等营养食物。
繁殖:
若饲养的为人工繁殖成鸟则难度并不会太高,一般以繁殖而言成对繁殖是比较理想的繁殖方法,巢箱使用一般鸡尾鹦鹉(卡美)用的直式巢箱即可,若鸟很怕人则可自行制作深度深一点的巢箱,通常鹦鹉对深度深、比较暗的巢箱比较有安全感,但记得钉上梯子供其进出巢箱爬行;黑帽锥尾鹦鹉是多产的种类,若将雏鸟移出手养整年都有可能繁殖,但必须妥善控制生产次数,若不间断的繁殖会大大影响往后繁殖品质与亲鸟健康甚至死亡,一窝产5-8 颗蛋,孵化期约25天,6 - 7 周幼鸟羽毛长成。
作者: 巴拿马    时间: 2007-8-7 23:06
尖嘴锥尾鹦鹉 (Slender-billed Conure)

尖嘴锥尾鹦鹉以及南方锥尾鹦鹉(Austral Conure)是Enicognathus锥尾鹦鹉里的唯二两位成员,外型与一般锥尾鹦鹉差距较大,细尖长的嘴喙是牠们独有的特色,其功能在野外主要是用来挖食核果以及挖掘地面上一些根茎类食物食用,其普遍度相当的低,无论是在国际鹦鹉养殖或国内市场上都非常稀少,相关信息非常稀少也使得尖嘴锥尾鹦鹉一直有层神秘面纱,但是宠物性佳且生命力强韧适应力强,外表特殊、稀有、繁殖成果缺乏是牠们受青睐的主要原因。
体长:40 cm (16 吋)
分布:
主要栖息于南美洲智利中部以及其部分离岛上。
整体概述:
尖嘴锥尾鹦鹉 多栖息于森林地区与开阔的乡间郊区,栖息范围从海平面高度至2000公尺的高山地区,在冬季时也常于牧场农作区发现牠们的行踪,但是数目已大不如前,由于人为捕捉与栖息地大幅被人类破坏与掠取,尖嘴锥尾鹦鹉的数量持续下降中,有可能会在短期内变为一级保育类鸟种,牠们多成群数只至数百只集体活动,又时更有上千只群聚栖息的现象,有季节性的迁徙行为,天然食物包括了种子、嫩芽、根茎类、水果、农作物等;尖嘴锥尾鹦鹉大部分中空的树木中,也会筑巢于岩壁内、岩石裂缝、白蚁窝里,甚至没有巢穴时会自行在山壁中用树枝筑巢,繁殖季节介于11月至12月,通常一次生产3-5颗蛋;刚引进饲养时会比较胆小害羞,但是应环境速度快且良好,一旦适应环境获得妥善照顾后即非常健壮,因为来自于其原产地智利有许多寒冷的高山地方,所以牠们能耐低温,而且对气候的适应多半无虞,偶尔会吵杂,尤其在感到不安与威胁时,但与一般大型锥尾鹦鹉相比,牠们算安静很多了,多在晨昏时才作短暂的鸣叫,破坏力低,喂食上须达到营养均衡的配置,包括各种种子、谷物、坚果、蔬菜、水果、维他命、矿物质都应适量喂食;其安置方法最好是能采落地式室外笼舍,里面宜有植栽供栖息,因为牠们天性爱在地面上觅食活动,所以地面上宜有些可食性草类及植物。
繁殖:
其繁殖成果不常见,且多于欧美国家,因为数量原本就相当少,尖嘴锥尾鹦鹉约于2至3岁时始有繁殖能力,成对繁殖效果比较好,牠们在繁殖期时敏感度高,所以尽量不要打扰其孵雏,切忌时常好奇开翻巢箱,尖嘴锥尾鹦鹉可能会发生咬蛋或弃蛋的情形,一次约产4-6颗蛋,但常有没授精的情形发生,孵化期约26天,幼鸟羽毛长成约须8周,若由交由亲鸟育雏,幼鸟约9至10周左右会离巢,离巢2周后即会断奶。
作者: 巴拿马    时间: 2007-8-7 23:06
黑头凯克 (Black-headed Caique)

黑头凯克是十分好奇与爱玩的鹦鹉,适中的体型是理想的选择之一,台湾近年来数量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但是繁殖鸟的数目不多,公鸟与母鸟在外观及行为上几乎一模一样,若要精准地确认性别,经DNA测试是较有保障的方法;手养的黑头凯克幼鸟相当亲人与爱玩,国外的价格不低,常常与中大型鹦鹉的身价差不多,这种来自南美洲的可爱鹦鹉约有2种亚种。
体长:23cm(9 吋)
分布:来自南美洲的北部,北从亚马逊盆地的秘鲁、哥伦比亚到圭亚那,包含的国家还有巴西、委内瑞拉、法属圭亚那、盖亚那、苏利南、厄瓜多。
整体概述:  
主要栖息于低海拔的地区,喜爱栖息在热带雨林、热带稀树草原等地,群居性,繁殖期外通常成对或聚集10只左右在树上觅食,有时会聚集至30只以上,在当地算是常见鹦鹉;繁殖期依地方而不同,哥伦比亚约4-5月,委内瑞拉约4月,法属圭亚那约12-2月,苏利南10-11月,一次通常生3颗卵;笼养的黑头凯克偶尔会吵闹,尤其是早上与傍晚,很快可适应新环境。
繁殖:
野生黑头凯克在国内有日渐增长的情形,且从外表分辨性别几乎不可能,购买时需多留意,选择两对成鸟分开饲养(在笼舍相邻的情况下)对繁殖可能较有帮助,未繁殖的那对会被先繁殖的感染刺激繁殖欲望与行为;繁殖期时相当具攻击性,饲主观察巢箱时须注意,以免惊吓到亲鸟或被咬伤,一次约产3颗蛋,孵化期26天,幼鸟约在55天时大部分羽毛长齐,在60-70天时开始会离开巢箱独立活动。
作者: 快乐人生    时间: 2018-5-6 20:35
    




欢迎光临 中花 (http://www.zghncy.cn/)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