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51|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探索发现] 复活的军团  秦始皇兵马俑问世记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6-17 10:01: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974年3月,陕西临潼西杨村农民在秦始皇陵东侧1.5公里处打井时偶然发现了残破陶俑碎片。历经30多年不断挖掘考证,专家认定秦兵马俑坑是秦始皇的陪葬坑,由一号、二号、三号兵马俑坑组成。秦始皇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目录。

 
 “内参”促成兵马俑重现人间

  1974年3月24日,西杨村农民在村南打井,井口刚好开在一号坑的东南角,井的一半在俑坑内,一半在俑坑外,秦兵马俑从此面世。
  “但真正受到国家重视,成立考古发掘队,这离不开新华社的一篇内参。”77岁高龄的袁仲一回忆,打井挖出了兵马俑,村民称之为“瓦神爷”,有老人对其叩拜,也有人认为是怪物,拿镢头将“瓦神爷”砸了稀巴烂。有村民将这些瓦片拿回了家,被当时临潼县的一名水利干部发现认为是文物,当地文物干部开始对井口周围发掘、调查。新华社记者蔺安稳在看到修复好的一两件兵马俑后,十分震惊,便写了内参。

  “当年的6月27日,人民日报《情况汇编》将该记者写的内参《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俑》全文刊发,立即引起了毛主席、周总理及国务院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陕西很快成立了考古发掘队及发掘领导小组。考古队最初只有4个人,袁仲一为考古队队长。1974年7月5日下午,袁仲一等人带着行军床等行李和发掘工具进驻考古工地。


  经过探测,直到1975年他们才将一号坑的四周边探测确定,根据陶俑陶马的分布密度和站立的位置,初步断定一号坑有陶俑6000余件。“虽然这些人俑中有当官的、有普通兵士,但他们都是兵,因此考古队就称之为兵马俑。”

      1976年,国家决定在原址建立大型博物馆,当年9月大厅基建工程破土动工,1978年4月主体竣工,同年5月一号大坑第一次正式发掘。
  1978年到1984年间,考古工作者在一号坑内发掘14260平方米,出土陶俑1087件。






仲一和考古队员在现场


  当这些在地下沉睡了2200余年后的兵马俑重新面世时,几乎全部是“粉身碎骨”的状态。又经长期压埋,受地下水和各种盐类的腐蚀,陶质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陶俑的修复工作极为困难。考古队员每挖掘、修复一个兵马俑,平均要花上一个月至几个月的时间。而且,这些埋于地下两千多年的珍贵文物,突然暴露在空气中,极易发生变化。

  以1975年修复的3件兵马俑为例,几位资深的工作人员回忆起当年“化碎片为整体”的过程说:“当时,新发现了两件武士俑和一匹陶马。两件武士俑除头部完整外,其中一件破碎成73块,重148.7公斤;另一件破碎成153块,重180.6公斤;而陶战马破碎成101块,重229.4公斤。这些碎块最重的有44.3公斤,最轻的只有0.5克。其中那些很小的碎片一时半会儿难以找到,工作人员用铁筛子,一遍又一遍将泥土上筛,最终如沙里淘金般,将所有部件收罗齐全。而将这些零零碎碎的残破陶块修整复原成体高身重的兵马俑,更属不易。”

  在整个修复过程中,工作人员集中人力,打破机械的分工,利用旧铁钉、废锯条充当工具完成了陶块的初步清洁工作;采用残砖、破瓦试验黏接效果:黏接小块时利用木箱、砂土作固定器,拼接大块时则用麻绳、木棍绞紧捆牢。为了使修整复原后的兵马俑保持原样不走形,还要保证每一黏接处都严丝合缝。兵马俑的碎块多,不可能一次全部黏接好,必须由小拼大、由脚到头逐步黏接……最终耗时28天,工作人员才完成修复任务。

  
戟上铭文印证《史记》记载

  1985年,考古队对一号坑展开第二次发掘,发掘面积为2000平方米。遗憾的是,由于当时技术设备不完善,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第二次发掘只进行了一年就停止了。

  那次发掘最大的收获是1986年发现的一件保存完整的戟。在刚被发现时,木戟柄已经腐化,与周围的泥土混为一体。依据当时的技术,只能运用石膏加固法来提取,但石膏加固对后期将石膏与戟柄进行剥离增加了难度,还容易对木柄造成损失。直到2007年,他们才运用“环十二烷碳酮整体提取”的方法进行提取修复,对戟杆的木头提取没有产生影响。2009年3月24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向外界宣布:长达2.87米的青铜戟修复完成。

  如今,修复好的戟保存在一个密闭的玻璃罩内,戟通长达2.87米,矛长17.8厘米,戈胡长14.9厘米。戟柄上红色漆鲜艳依旧,木纹清晰,历经2000余年依然锋利无比,是国内保护修复最好的一件完整的青铜戟,成功再现了秦代冷兵器的原貌。在戈的两面,还分别刻着“四年相邦吕不韦造”“寺工詟丞我工可戟”。据《史记》记载,寺工相当于兵器的主造工程师,属于宫廷服务的官置机构,该机构仅出现在秦始皇二年至二十一年,应该为吕不韦作为相邦时监制而造,这两处铭文的发现,验证了《史记》的记载。




第三次考古发掘的秦兵马俑一号坑。



一号坑部分试挖出的陶俑。



  正在进行的秦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

  从今年6月13日——中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起,考古人员对西安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进行了发掘,这是其沉寂20多年后的第三次考古发掘。 这次发掘,将有五大亮点值得期待:

  期待一:精美彩绘俑

  有专家介绍,兵马俑在最初都是彩绘的,五颜六色十分生动,只是后来因为深埋地下、火烧等原因,有的彩绘已脱落,有的因遇空气等原因变成了灰色。如果被挖的区域不全部都被火烧过的话,人们很有可能会看到精美的彩色兵马俑。

  
期待二:秦国兵器再现光芒

  不久前,秦兵马俑博物馆专家历时一年多,将2000多年的一件兵器“戟”修复如初,“戟”依然锋利无比。而在一号坑内,除了戟外,弓弩、青铜剑等兵器数不胜数。熟悉兵马俑发掘情况的专家说,此次发掘还可能发现其他武器。

 
 期待三:能否发现“军师”

  在一号坑内,6000多兵马俑全部皆属“武”类,居然没有一个是文职人员,难道偌大的军阵只有“武将”而没有“军师”吗?

  著名考古学家、半坡遗址发掘主持人石兴邦说,发掘区域应该是考古专家们已经探测好的,应该会有兵马俑出现,也可能会出现“文官俑”,人们期待着多姿多彩的兵马俑。

 
 期待四:是否有“外国人面孔”

  在2003年初,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陵考古队在秦兵马俑博物馆门前约500米处,清理一处为秦始皇陵烧制砖瓦的窑址时发现了一座墓葬,埋藏有121具人的骨架。专家们在对骨架做DNA鉴定时,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具有“欧亚西部特征”的个体。

  专家推测,在汉代“丝绸之路”之前秦始皇在位时,东亚人群和欧亚西部人群间就可能已经有了较为频繁的联系,既然有“洋劳工”,那么在秦始皇的“军阵”中,也不排除有外国人面孔的可能。

 
 期待五:“绿脸俑”能否再现

  在已经发现的几千个兵马俑中,其中“绿脸俑”备受瞩目,与其他陶俑呈粉色或肉色的脸孔不同的是,该俑至今脸呈绿色,有人戏称是工匠们的“恶作剧”,那么,此次发掘会不会有更多“绿脸俑”、“蓝脸俑”出现呢?兵马俑到底隐藏着多少秘密,人们在期待着,期待着此次发掘能带来更多惊喜!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6万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062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社区建设勋章幽默大师勋章创作大师勋章团队最酷帅哥勋章突击队员勋章贴图大师勋章财富勋章团队贴图大师勋章

沙发
发表于 2009-6-17 16:19:56 | 只看该作者
在地下沉睡了2200余年后的兵马俑重新面世
  [fly]   一杯茶 品人生沉浮  平常心 阅万千世界 [/fl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3361

帖子

765

积分

认证会员

积分
765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

板凳
发表于 2009-6-19 00:06:1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95

主题

1万

帖子

4150

积分

版主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150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社区建设勋章突击队员勋章财富勋章团队最酷帅哥勋章贴图大师勋章

地板
发表于 2009-6-20 14:09:53 | 只看该作者
:复活的军团  秦始皇兵马俑问世记。           
[fly][glow=500,yellow,1] [/glow][/fl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花 ( 鲁ICP备07009421

GMT+8, 2025-8-18 04:33 , Processed in 0.12480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