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38|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文自然] 茶事掌故 增识引戒

[复制链接]

977

主题

3748

帖子

1768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1768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社区建设勋章贴图大师勋章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4-24 17:26: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历史上有记载的茶事掌故实在是太多了,比如,《三国志》中的"以茶代酒";晋人陆纳为教训其侄不节俭而打他四十大板的故事;王安石泡茶验水,识破苏东坡取水地点上的破绽;明太视朱元璋将私贩茶叶的女婿斩首示众;清高宗乾隆皇帝以银斗量水评等级,并创造了以水洗水之法。

  这些历史故事,或耐人寻味,或读来新奇。凡此种种,可增识引戒。

孙皓赐茶代酒

据《三国志·吴志·韦曜传》载:吴国的第四代国君孙皓,嗜好饮酒,每次设宴,来客至少饮酒七升。但是他对博学多闻而酒量不大的朝臣韦曜甚为器重,常常破例。每当韦曜难以下台时,他便"密赐茶荈以代酒"。
这是"以茶代酒"的最早记载。
清静无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浑然天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77

主题

3748

帖子

1768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1768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社区建设勋章贴图大师勋章

QQ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4-24 17:27:54 | 只看该作者
[color=#FF0000]云林绝俗

倪云林是元代著名画家,以清雅出名。他喜爱喝茶,更爱自己调制一些茶点。
有一次,在惠山,他用核桃、松子肉和米粉,做成一小块一小块象石子样的点心,放在茶汤里,并命名为"清泉白石茶"。
某日,有个名叫赵行恕的宋朝宗室来访,他一向倾慕倪云林的清雅风致,特意来叙谈。坐定之后,云林命童子供上"清泉白石茶"一盅,赵行恕无动于衷地象平时吃茶一样边吃边喝。倪云林不禁勃然大怒,指责赵行恕道:"我因为你是宋家王孙,所以特出此品,谁知你竟不知风味,真是个俗物。"于是,从此再也不与他来往了。
吃茶去

吃茶去,是很普通的一句话,但在佛教界,却是一句禅林法语。
唐代赵州观音寺高僧从谂禅师,人称"赵州古佛",他喜爱茶饮,到了唯茶是求的地步,因而也喜欢用茶作为机锋语。
据《指月录》载:"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问'新近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
"吃茶去",是一句极平常的话,禅宗讲究顿悟,认为何时何地何物都能悟道,极平常的事物中蕴藏着真谛。茶对佛教徒来说,是平常的一种饮料,几乎每天必饮,因而,从谂禅师以"吃茶去"作为悟道的机锋语,对佛教徒来说,既平常又深奥,能否觉悟,则靠自己的灵性了。
清静无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浑然天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7

主题

3748

帖子

1768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1768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社区建设勋章贴图大师勋章

QQ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4-24 17:29:02 | 只看该作者
[size=7]板桥茶缘

郑板桥(1693-1765),名燮,字克柔,板桥是他的号。在扬州八怪中,郑板桥的影响最大,他与茶有关的诗书画及传闻轶事也多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板桥的书法作品中,有一件竹枝词横披,上书"湓江江口是奴家,郎若闲时来吃茶。黄土筑墙茅益屋,门前一树紫荆花"。说的是以茶为媒,缔结良缘的事。 郑板桥书《湓江江口是奴家
郑板桥的著作中,有一篇《扬州杂记》的文章,其中记述了一段板桥自己的"茶缘",读来饶有趣味:
扬州二月花时也,板桥居士晨起,由傍花村过虹桥,直抵雷塘,问玉勾斜遗迹,去城盖十里许矣。树木丛茂,居民渐少,遥望文杏一株,在转墙竹树之间。叩门迳入,徘徊花下,有一老媪,捧茶一瓯,延茅亭小坐。其壁间所贴,即板桥词也。问曰:"识此人乎?"答曰:"闻其名不识其人。"告曰:"板桥即我也"。媪大喜,走呼曰"女儿子起来,女儿子起来,郑板桥先生在此也"。是刻已日上三竿矣,腹馁甚,媪具食。食罢,其女艳妆出,再拜而谢曰:"久闻公名,读公词甚爱慕,闻有《道情》十首,能为妾一书乎?"板桥许诺,即取淞江蜜色花笺、湖颖笔、紫端石矾,纤手磨墨,索板桥书。书毕,复题西江月一阕赠之。其词曰:"微雨晓风初歇,纱窗旭日才温,秀帏香梦半朦腾,窗外鹦哥未醒。蟹眼茶声静悄,虾须帘影轻明。梅花老去杏花匀,夜夜胭脂怯冷"。母女皆笑领词意。问其姓,姓饶,问其年,十七岁矣。有五女,其四皆嫁,惟留此女为养老计,名五姑娘。又曰:"闻君失偶,何不纳此女为箕帚妾,亦不恶,且又慕君。"板桥许诺曰:"今年乙卯,来年丙辰计偕,后年丁已,若成进士,必后年乃得归,能待我乎?"媪与女皆曰能。即以所赠词为订。明年,板桥成进士,留京师。饶氏益贫,花钿服饰拆卖略尽,宅边有小园五亩亦售人。有富贾者,发七百金欲购五姑娘为妾,其母几动。女曰:"已与郑公约,背之不义,七百两亦有了时耳。不过一年,彼必归,请归之"。
江西蓼洲人程羽宸,过真州江上茶肆,见一对联云:"山光扑面因朝雨,江水回头为晚潮"。榜写板桥郑燮题。甚惊异,问何人,茶肆主人曰:"但至扬州问人,便知一切"。羽宸至扬州,问板桥在京,且知饶氏事,即以五百金为板桥聘资授饶氏。明年,板桥归,复以五百金为板桥纳妇之费,常从板桥游,索书画,板桥略不可意,不敢硬索也。羽宸年六十余,颇貌板桥,兄事之。……
四十三岁的郑板桥,正是怀才不遇的落拓之人,大约是艺术家和秉性使然,此间的他,仍不乏访古探幽的雅兴,在僻静的乡村,得茶书交订,续成一段良缘。那饶五娘的贞守盟约,不为富贵所移的真挚情*,在板桥笔下显得格外动人。这一段佳事与板桥的"湓江江口是奴家,郎若闲时来吃茶……"的行书,不知两者之间是否有着前因后果的
清静无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浑然天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7

主题

3748

帖子

1768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1768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社区建设勋章贴图大师勋章

QQ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9-4-24 17:29:53 | 只看该作者
[[font=楷体_GB2312]size=7]王安石验水

宋代王安石,年老后患有痰火之症,服用许多药,总是不见好转。后来,太医建议他饮用阳羡茶试一试,并叮嘱要用长江瞿塘中峡水煎烹。于是,王安石便托苏东坡返回家乡时,顺便带上一瓮来。
不久,苏东坡亲自把水送到王安石府上。王安石即命仆人抬进书房,亲自开封,又命书僮煮汤泡茶。
候汤如蟹眼,沸声似松风。王安石将阳羡茶一撮,注水满盏,并晌,茶色乃显。王安石问:"此水何来?",东坡答曰:"巫峡"。王安石道:"是中峡吗?"东坡回道:"正是"。王安石笑道:"此乃下峡之水,如何借名中峡?"
东坡大惊,只得据实以告。原来,东坡被一路秀丽的三峡风光所吸引,船到下峡时,才想起王安石所托之事。当时,水流湍急,回到上游已经来不及了,只得汲一瓮下峡水充之。东坡说"三峡相连,一般样水,老太师何以辨之?"
王安石告诉东坡说:"读书人不可轻举妄动,须是细心察理。这瞿塘水性,据《水经注》载,上峡水性太急,下峡太缓,惟中峡缓急相半。太医院官知老夫中脘变症,故用中峡水引经。此水烹阳羡茶,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浓淡之间,今茶色半晌方显,故知是下峡"。东坡大为折服,赶紧离席谢罪。
此事载于明代冯梦龙所著《警世通言》。
清静无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浑然天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7

主题

3748

帖子

1768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1768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社区建设勋章贴图大师勋章

QQ
5#
 楼主| 发表于 2009-4-24 17:30:34 | 只看该作者
苏东坡梦泉

苏东坡在熙宁四年至七年(公元1071-1074年)任杭州通判时,与诗益道潜(号参寥子)友情非常深厚。两人最喜欢品茶论诗。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东坡补贬,谪居黄州。有一天,东坡梦见参寥子携诗来访,两人唱和甚欢,参寥子有不少好诗。但东坡一觉醒来,只记得其中的两句"寒食清明都过了,石泉槐火一时新"。梦中苏东坡问:"火可以说新,但泉为什么也能称新呢?"参寥子回答说:"因为民间清明节有淘井的习俗,井淘过了,泉就是新的"。
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苏东坡又一次来到杭州,此时,参寥子卜居孤山的智果精舍。东坡在寒食节那天去拜访他,只见智果精舍下有一泉水从石缝间汩汩流出,是刚刚凿石而得到的。泉水清澈甘冽,参寥子便撷新茶,钻火煮泉,招待苏东坡。此情此景,不由得使苏东坡又想起了九年前的梦境及诗句。感慨之下,苏东坡作了一首《参廖泉铭》铭文曰:
在天雨露,在地江湖。
皆我四大,滋相所濡。
伴哉参寥,弹指八极。
退守斯泉,一谦四益。
予晚闻道,梦幻是身。
真即是梦,梦却是真。
石泉槐火,九年而信。
夫求何信,实弊汝神。
清静无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浑然天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7

主题

3748

帖子

1768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1768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社区建设勋章贴图大师勋章

QQ
6#
 楼主| 发表于 2009-4-24 17:31:32 | 只看该作者

[size=7]陆羽鉴水

茶圣陆羽不仅在茶的历史、生产和鉴赏上有独特的功夫,而且,对于烹茶用水也十分讲究,对水的品鉴十分精到。
唐代张又新的《煎茶水记》中记述了陆羽鉴水的一段故事。
唐代宗时期,湖州刺史李季卿到维扬(就是今天的扬州)与陆羽相逢。李季卿一向倾慕陆羽,很高兴,便于陆羽说"陆君善于品茶,天下闻名,这里的扬子江南零水又特别好,二妙相遇,千载难逢"。因而命令军士执瓶*舟,到江中去取南零水。
陆羽趁军士取水的时间,把各种品茶器具一一放置停顿。不一会,水送到了。陆羽用杓在水面一扬说"这水倒是扬子江水,但不是南零段的,好象是临岸之水"。军士说"我乘舟深入南零,有许多人看见,不敢虚报"。
陆羽一言不发,端起水瓶,倒去一半水,又用水杓一看,说:"这才是南零水"。军士大惊,急忙认罪说:"我自南零取水回来,到岸边时由于船身晃荡,把水晃出了半瓶,害怕不够用,便用岸边之水加满,不想处士之鉴如此神明。"
李季卿与来宾数十人都十分惊奇陆羽鉴水之技,便向陆羽讨教各种水的优劣,并用笔一一记了下来。
清静无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浑然天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7

主题

3748

帖子

1768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1768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社区建设勋章贴图大师勋章

QQ
7#
 楼主| 发表于 2009-4-24 17:32:15 | 只看该作者
清照角茶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她的诗词清丽婉约,饱含着丰富的情感。他的丈夫赵明诚,是个金石学家,两人情意甚笃,相敬如宾。赵明诚去世后,留下了一部《金石录》著作的"后序"是李清照所作。李清照在"后序"中对丈夫生前的事迹和两人以茶助兴共同学习的往事作了动人的回顾。其中的一件生活趣事,描写得极为传神: 
"每获一书,即同共校勘,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李清照夫妇治学严谨,博闻强记,青灯黄卷之中,孜孜,相互激励,一杯清茶,成了他们辛勤为学的见证,一杯清茶,为李清照的一生平添了一段清奇的风韵。
清静无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浑然天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7

主题

3748

帖子

1768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1768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社区建设勋章贴图大师勋章

QQ
8#
 楼主| 发表于 2009-4-24 17:33:33 | 只看该作者
铁崖梦茶

杨维桢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号铁崖道人。浙江诸暨人。嗜茶如命,时时沉缅于茶烟乳花,对茶饮独有心得。
有一年冬天,杨维桢读书至夜里二更,窗前月光微明,一枝梅影摇曳不息。他茶兴勃发,唤来小书僮,从山后汲来白莲泉水,燃起竹炉。并从茶囊中取出一种叫凌霄芽的茶叶,让书僮烹煮,他在一旁欣赏,借以放松一下伏案之倦。
随着竹炉的火温和渐渐响起的水声,杨维桢不知不觉地感到浑身轻飘,似乎有一股仙气,把他送到一个"清真银辉"的堂上,这里有垂地的香云廉,精巧的紫桂榻,流金溢彩,烟霞缭绕。他不觉做了一首太虚吟,唱到:"道无形兮兆无声,妙无心兮一以贞……"这时,他又看到许多仙子来见他,其中有一位穿着绿衣服的仙子,前来自我介绍,自称名叫淡香,小字绿花。她捧着太元杯,杯中盛着"太清神明之醴",奉给杨维桢,称此汤能增寿。杨维桢接而饮之,并作了一首词来回赠绿衣仙子。词曰"心不行,神不行,无而为,万化清"。绿衣仙子拿来纸笔,作歌赠维桢,歌曰:"道可受兮不可传,天无形兮四时以言。妙乎天兮天天之先。天天之先复何仙。"
这时,祥云消退,绿衣仙子化作一阵白烟。杨椎桢忽然醒来,发觉是一个梦。这时,月光仍然隐隐于梅花之间,只听得小书僮在喊他"凌霄芽熟了"。
后来,杨维桢为了记录这段神奇的境遇,便写了《煮茶梦记》这篇优美的散文。

太祖斩婿

明代之初,朱元璋非常重视茶马之法。为了有更多的战马保卫边疆,在洪武四年1371年)明朝政府确定了以陕西,四川茶叶来与少数民族进行马匹交易。并且,特别在寿州、洮州、河州、雅州等地设立了茶马司,专门管理这种贸易,为了垄断茶马交易,朝廷发出通告。禁止茶叶走私。但是,由于马贱茶贵,不少商人看到以茶易马的利润很丰厚,于是不顾禁令,纷纷贩买私茶,一些边镇守官也利用权力参与走私。这样,使朝廷的茶马互市受到很大冲击,马匹越来越少。
洪武三十年(1397年),明太祖朱元璋下决心,一定要刹住茶叶走私之风,他派遣官员四处巡查,调集军队层层设防。同时,再次宣布,对偷运私茶出境与关隘失察者,都将处于极刑。胆大包天的人,就是朱元璋的乘龙快婿,附马都尉欧阳伦。
欧阳伦是朱元璋女儿安庆公主的夫婿,他自恃皇亲国戚,认为法律不能约束于他。多次派手下人到陕西偷运私茶,然后贩出境外,牟取暴利。那年,欧阳伦瞒着朱元璋,命令陕西布政司发文通告所属各府县,派遣车辆和民工为他前往河州运送私茶。这支贩茶大军一路上浩浩荡荡,不断向茶农小商敲打勒索,臭名远扬。终于有人一张状纸,层层递到了朝廷之上。
朱元璋正为禁茶之事犯头痛,一闻此事,勃然大怒。他决心要对附马严惩不贷,以肃纲纪。1397年6月,朱元璋下旨,对附马欧阳伦及其一帮爪牙一并赐死。
附马一杀,贩私茶者惶惶不可终日,炽烈的走私之风也减了许多。
清静无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浑然天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7

主题

3748

帖子

1768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1768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社区建设勋章贴图大师勋章

QQ
9#
 楼主| 发表于 2009-4-24 17:34:20 | 只看该作者
竹符调水

文征明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征明初名壁,以字行,后又改字征仲。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文征明爱茶颇深,为人正直,不阿权贵,不交官府,他有诗吟到"门前尘土三千丈,不到薰炉茗碗旁"。表明自己不受权贵的指使,对自己有着洁身自好的追求,他的乐趣,只在于诗书画和一杯清茶之中。
为了躲避当世权贵的干扰,杜门谢客。常煮茶吟诗、作画,对各门艺术都是精益求精,对烹茶之道也是如此。特别是对烹茶用水尤其认真。他常常是派专人到深山中汲取宝云泉,作为烹茶用水。有几次,他发觉挑夫送来的水,与以往有所不同,口感不太佳,后来一打听,原来是挑夫贪图省力,随便就近舀了一点其他泉水来敷衍他。于是,文征明想了一个办法,他就将一根竹筒,一剖为几片,做成筹码样,预先交宝云的僧人,作为信物,挑夫每次来这里汲取泉水,必须有僧人的竹符随水一起带走,作为凭证。
从此以后,文征明烹茶之水的品质有了保证,他自己觉得很有意思,经常作诗反映这个"竹符调水"的趣事。如"竹符调水沙泉活,瓦鼎燃松翟鬣香。""白绢旋开阳羡月,竹符新调惠山泉。"等等。
清静无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浑然天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7

主题

3748

帖子

1768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1768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社区建设勋章贴图大师勋章

QQ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4-24 17:35:17 | 只看该作者
[size=6]高宗洗水

清高宗乾隆皇帝与茶的关系最为密切,特别是他与龙井茶的关系更为世人津津乐道。每次南巡,几乎都要到龙井茶区来看看,并带回上好的茶叶,慢慢品尝。
人们常说:"龙井茶,虎跑水",天生一对,相得益彰。但乾隆似乎不买这个帐。自唐代开始至明代如陆羽、张又新、徐?等等,对全国各地的水,作了不少品第,许多泉水的排列似乎已成定论。但乾隆却非得再亲自鉴定不可。
他的方法与众不同,采用特制的一个银斗以水质的轻重来分上下,他认为水质轻的品质最好。经他测定,认为北京海淀镇西面的玉泉为第一,镇江中泠泉次之,无锡的惠泉和杭州的虎跑又次之。同时,他还对雪水进行了测定,认为雪水最轻,可与玉泉媲美,但雪水不属于泉水,所以没有列入品位。通过银斗测量后,乾隆每次出行,都是用玉泉水随行。
但是,随身携带的玉泉水经过长途颠波,滋味总不免有所下降。乾隆便采用了以水洗水之法,来"再生"玉泉水。他的方法是,用一大器皿,放上玉泉水,做好刻度记号,再加入其他同样量的泉水,搅拌,待搅定之后,有些不洁之物沉淀水底,而上面的水,清澈明亮。由于其他泉水比玉泉水重,所以,在上者就是玉泉水,倒出之后,仍然有一种新鲜感,而下层之水,弃去。据说,用这个以水洗水的方法来使泉水"复活"的效果还挺不错呢?
清静无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浑然天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花 ( 鲁ICP备07009421

GMT+8, 2025-7-27 13:16 , Processed in 0.10920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