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第一章 处世禁忌(2)
踏实处世,忌急功近利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做人做事还需忍耐,步步为营。凡是成大事者,都力戒“浮躁”二字。只有踏踏实实的行动才可开创成功的人生局面。急躁会使你失去清醒的头脑,在你奋斗的过程中,浮躁占据着你的思维,使你不能正确地制定方针、策略而稳步前进。
任何一位试图成大事的人都要扼制住浮躁的心态,只有专心做事,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古代有个叫养由基的人精于射箭,且有百步穿杨的本领。据说连动物都知晓他的本领。一次,两个猴子抱着柱子,爬上爬下,玩得很开心。楚王张弓搭箭要去射它们,猴子毫不慌张,还对人做鬼脸,仍旧蹦跳自如。这时,养由基走过来,接过了楚王的弓箭,于是,猴子便哭叫着抱在一块,害怕得发起抖来。
有一个人很仰慕养由基的射术,决心要拜养由基为师,经几次三番的请求,养由基终于同意了。收他为徒后,养由基交给他一根很细的针,要他放在离眼睛几尺远的地方,整天盯着看针眼,看了两三天,这个学生有点疑惑,问老师说:“我是来学射箭的,老师为什么要我干这莫名其妙的事,什么时候教我学射术呀?”养由基说:“这就是在学射术,你继续看吧。”这个学生开始表现还好,能继续看下去,可过了几天,他便有些烦了。他心想,我是来学射术的,看针眼能看出什么来呢?这个老师不会是敷衍我吧?
养由基教他练臂力的办法,让他一天到晚在掌上平端一块石头,伸直手臂。这样做很苦,那个徒弟又想不通了,他想,我只学他的射术,他让我端这石头做什么?于是很不服气,不愿再练。养由基看他不行,就由他去了。后来这个人又跟别的老师学艺,最终没有学到射术,空走了很多地方。
其实,如果他能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甘于从一点一滴做起,他的射术肯定会很精湛,但是他并没有坚持下去,而是抱着急功近利的态度,导致最后一事无成的结果。事实证明,想要成为一个成功人士,就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从最基础的事情做起,为自己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就像建造房子一样,只有把基础打扎实了,发展才会迅速,大楼才会盖得既牢固又高大。
两只天鹅和一只青蛙是要好的朋友。有一年闹干旱,天鹅必须飞到有水的地方才能生活,可青蛙怎么办呢?于是,青蛙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它找来一跟绳子,让两只天鹅各咬一头,它咬着绳中间,这样天鹅就可以带着它飞了。
一路上,动物们听到这件事后,觉得这个办法好。并问:“是谁想出来的好主意”。小狗说:“肯定是天鹅想的办法”。小猪说:“那么我们应该选天鹅为最聪明的动物”。青蛙一听,急得大喊:“这是我的功劳”。由于它张嘴一喊,一下子从绳子上掉了下来,顿时摔得昏过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青蛙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反害了自己。是你的终归是你的,如果一味的追求,过分贪图反而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最终一事无成,因此做人还是要踏实些。
一位年轻的律师花了一笔资金装修他的事务所。他买了一架豪华的电话机,作最终的装饰。现在这架电话机正漂亮地摆在写字桌上亮相。秘书报告一个顾客来访,对于首位顾客,年轻律师按规矩让他在候客室等了一刻钟。而后让顾客进来时,律师拿起了电话筒,为了给客人更深的印象,他假装回答一通极为重要的电话:“可敬的总经理,我已对他说了,我们只是彼此浪费时间罢了……当然,我知道,好的……如果您一定要坚持的话……可是您要明白,低于两千万我不能接受……好,我同意……以后再联络,再见。”他终于挂上了电话,面对那位顾客。而在门口站着不动的顾客,好像非常尴尬。“请问您有什么事?”律师微笑着问这位局促不安的客人。客人犹豫了半响,低声说:“我是技术工人,公司派我来给你接电话线。”
这个荒唐可笑的笑话告诉我们做事急功近利,弄虚作假没有任何实际作用。再大的气球也飞不上月球,浮华的表面是很容易被捅破的,内心的充实才是永远的财富。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成功的天平才会向你倾斜。
第3节:第一章 处世禁忌(3) 恶语伤人六月寒,良言一句三冬暖
“一句话能把人说跳,一句话也能把人说笑。”言语是思想的衣裳,谈吐是行动的羽翼。它可以表现一个人的高雅,也可以表现一个人的粗俗。言谈高雅即行动之稳健;说话轻浮即行动之草率。
大家知道,相声是一门语言艺术。我们不难看出,相声正是很好地利用了语言这种交流工具,巧妙地调动听者的情绪,让听者兴奋起来,大声笑出来,它足以说明善说与不善说的区别,很难想像一个人想什么就直接说什么会演好相声。话说得合适,不仅能体现出自身修养的高雅,也能够让别人很舒服地接受你的观点或意见,使人愿意接近你,没有谁喜欢那种经常用恶语伤人的人。
有一位老年顾客,拿着一只酒瓶请营业员打黄酒,在营业员接酒瓶时,酒瓶忽然掉下来摔破了。那位营业员马上道歉说:“老同志,对不起!是我没有接好,这是我的过失。”说完,他立即掏出钱来要赔偿。老年顾客见营业员连声赔礼,不但没有发火,反而自责说:“不要紧,是我没有递好!我回去重新拿一只来就是了。”就这样,一件很容易引发争吵的事,比较圆满地解决了。
还有一个事例。
有一位业务素质很好的同事,因为与某位上司意见不合,在公司改组过程中,被精减到车间。他很消沉。许多人劝他说:“这样对你不公平,还是跳槽吧。”在别人怂恿下,他打好辞职报告,准备递交。但是,有一位老友却对他说:“世上没有过不去的坎,我相信你会东山再起的。”这句话对他帮助很大,他觉得只要自己不放弃,自己在公司里还有机会。他认真做好自己的工作,在车间里仍然好评如潮。过了一年,那位上司调走了。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他理所当然地被抽调到公司经营部门。现在,他已是公司的副总经理了。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以这位营业员为例,他主动道歉,短短几句话便使顾客心里暖烘烘的。这并不表示他比顾客低一等,相反,正是从这样的小事中,体现出他的讲话的智慧,化解了可能的纠纷。而那位同事的老友则用鼓励的语言化解了他内心的疙瘩。这就提醒我们说话时要注意分寸,多讲良言。
古时候,有个年轻人骑马赶路,时至黃昏,住处还没着落,忽见前面来了一老农,他便在马上高声喊道:“喂,老头儿,离旅店还有多远?”老人回答:“五里!”年轻人策马飞奔,向前驰去。结果一跑十多里,仍不见人烟。他暗想,这老头真可恶!非得回去整治他不可。并自言自语道:“五里,五里,什么五里!”
猛然,他醒悟过来,这“五里”不是“无理”的谐音吗?于是拨转马头往回赶。见那位老农还在路边等候,他急忙翻身下马,亲热地叫了一声:“老大爷”。话没说完,老人说:“你已经错过了路头,如不嫌弃,可到我家一住。”
俗话说,“一句话能把人说跳,一句话也能把人说笑。”言语是思想的衣裳,谈吐是行动的羽翼。它可以表现一个人的高雅,也可以表现一个人的粗俗。言谈高雅即行动之稳健;说话轻浮即行动之草率。年轻的朋友,如果你要接通情感的热线,使交际畅通无阻,就应得体地运用礼貌语、称呼语。谈话中,习惯用礼貌语言,就会让人感到“良言一句三冬暖”,使感情顿时亲切融洽起来。说话要分场合、要看“人头”、要有分寸,最关键的是要得体。不卑不亢的说话态度,优雅的肢体语言,活泼俏皮的幽默语言……这些都属于语言的艺术。娴熟地使用这些语言艺术,你的人生会更成功!
死要面子活受罪
人们常说“人为一口气,佛为一炷香”。面子既不能不要,也不能都要。我们一定要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否则,自己为了要面子,而实际上往往是丢了面子,丢了面子是小事,但是为了面子而活受罪则实在是不划算的。
与人交往不能不给面子,不能扯破脸,更不能颜面扫地。显而易见,面子是交往中不可回避的重中之重。
第4节:第一章 处世禁忌(4) 有个书生家里很穷,却很爱面子。一天晚上,小偷来到他家中,搜寻之后,没有发现值得一偷的东西,便跺脚叹道:“晦气,我算碰到了真正的穷鬼!”书生听了,赶紧从床头摸出仅有的几文钱,塞给小偷,说:“您来的不巧,请您就把这点钱带上。但在他人面前,希望您不要张扬,给我留点面子啊!”
这个书生是一个死要面子的人,这样的人在生活中很多。从古至今,我们做的很多事都是为了面子。只不过有时是为了自己的面子,有时则是为了别人的面子。甚至男人为了面子宁愿选择死亡的例子也有很多。古语中有句话:士可杀不可辱这句话。在古代战争中,每位将士被俘虏后遭到敌人的戏弄时最喜欢说的正是士可杀不可辱。你要么就杀了我,要么就不要玩我。如果你玩我,那么我活着没面子,还不如死去。俘虏们为了面子而选择死亡,这种行为是高贵的,比什么都值钱。一代英雄项羽的乌江自刎就是个为了面子而死的典型例子。他打了败仗后跑到乌江,本来他是可以乘坐渔船逃回江东的,但他放弃了。因为他觉得没有面子回去面对他的乡亲父老了,结果他选择了自刎。他的死成全了他的面子,成全了一代英雄的气节。
如今,生活中爱面子的人很多。例如朱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
一日朱先生和侄儿去购物,见着需要的东西,大家都想买。侄儿刚参加工作,连吃饭尚还紧张,自然没钱可掏了,朱先生亦不想再做冤大头,就没有如昔般积极付账。售货员机警:“一看你就是有钱,有地位,讲义气的人,那点小钱你还在意”一句话噎得朱先生半天喘不过气来,尽管要花朱先生500多元钱,但为显示自己有义气,也只好把手缓缓地伸向钱包。有时朋友相聚,朱先生一向不胜酒力,但朋友一句“这点面子也不给吗?”使他一杯下肚;几轮下来,稍有推辞就被说成是没有酒品,这多失面子呀,于是乎,他牙一咬,心一横,又是一个底朝天,那样子就如英雄含笑赴刑场般大现凛然之气,回家后却头重脚轻,痛苦不堪。
朋友有事相求,朱先生明知出于自己能力之外,但一句“咱俩什么交情,这点面子你能不给”,便杀头成仁,舍身取义。四处奔走,求爷爷、告奶奶,事一办成,人也轻松大半。在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中,“面子”的含义不一而足。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人情就是面子。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关系就是面子。
据说翻盖手机在中国流行的原因就与中国人爱面子有关系。对翻盖式手机尤其是韩国三星、中国的TCL的凶猛攻势,直板式手机的集大成者诺基亚,直到2004年下半年才推出了翻盖手机。西方的手机厂商不明白,为什么翻盖手机在中国流行,而在西方的接受程度却非常低。后来,一位手机经销商揭开了这个秘密——翻盖式手机在开合时会发出一声脆响,容易引起旁人的关注,所以更有面子。
爱面子的人很奇妙,可以吃闷亏,可以吃暗亏,但就是不能吃“没有面子”的亏,所以在人性丛林里求生存,必须了解到这一点,这也就是很多善于运用糊涂智慧的人不轻易在公开场合说一句批评别人的话的原因,宁可高帽子一顶顶地送,既保住别人的面子,别人也会如法炮制,给你面子,彼此心照不宣,尽欢而散。
行不可至极处,言不可称绝对
《周易》曰:物极必反,否去泰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行不可至极处,至极则无路可续行;言不可称绝对,称绝则无理可续言。做任何事,进一步,也应让三分。古人云:“处事须留余地,责善切戒尽言。”
人生一世,万不可使某一事物沿着某一固定的方向发展到极端,而应在发展过程中充分认识其各种可能性,以便有足够的条件和回旋余地采取机动的应付措施。留余地,就是不把事情做绝,不把事情做到极点,于情不偏激,于理不过头。这样,才会使自己得以最完美无损的保全。
据说李世民当了皇帝后,长孙氏被册封为皇后。当了皇后,地位变了,她的考虑更多了。她深知作为“国母”,其行为举止对皇上的影响相当大。因此,她处处注意约束自己,处处做嫔妃们的典范,从不把事情做过头。她不尚奢侈,吃穿用度,除了宫中按例发放的,不再有什么要求。她的儿子承乾被立为太子,有好几次,太子的乳母向她反映,东宫供应的东西太少,不够用,希望能增加一些。她从不把资财任情挥霍,从不搞特殊化,对东宫的要求坚决没有答应。她说:“作太子最发愁的是德不立,名不扬,哪能光想着宫中缺什么东西呢?”她不干预朝中政事,尤其害怕她的亲戚以她的名义结成团伙,威胁李唐王朝的安全。李世民很敬重她,朝中赏罚大臣的事常跟她商量,但她从不表态,从不把自己看得特别重要。皇上要委她哥哥以重任,她坚决不同意。李世民不听,让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做了吏部尚书,皇后派人做哥哥工作,让他上书辞职。李世民不得已,便答应授长孙无忌为开府仪同三司,皇后这才放了心。此后的朝政官任中,长孙无忌也经常受到皇后的教导,成为一代忠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