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楼主 |
发表于 2009-3-6 10:11:49
|
只看该作者
彝族地区旅游
阿庐古洞

云南省著名的“阿庐古洞”风景区地处滇东南,离世界奇观“石林”仅八十公里,离泸西县城二点五公里。
阿庐古洞是一个规模宏大的溶洞群,它是宋、元时云南三十七蛮部之一“阿庐部”的穴居点。它的主洞体由泸源洞、玉柱洞、碧玉洞、玉笋河组成,三洞一河全长三千余米,洞景具有古、奇、绝的特点,洞外有泉,洞中有洞,洞中有天,洞下有河,还有各种石笋、厂钟乳、石柱、石漫、石廉、石瀑、石花……等,千姿百态,应有尽有;以及各种天造的“雄狮怒吼”、“古莲倒悬”、“飞龙戏瀑”、“三象驰原”、“古龟望月”、“鳄鱼凌空”、“犀牛出海”、“天然壁画”、“魏王点兵”、“擎天玉柱”、“九龙出海”、“阿细跳月”等形象栩栩如生,展现了大自然生机盎然的无穷乐趣。更为罕见的是,在玉柱洞垂深十五米处,有一条可供广大游客一饱眼福、长达八百多米的玉笋河,水流缓漫,清澈见底,常年不枯。在这幽深的地下宫殿,有的吐莲花状、锥状、片状、线状、笔状、华盖状、卷曲状,有的一簇簇,有的一片片,展现了天公这位艺术大师的杰作。被称称洞中一绝的“水中石笋”和珍稀鱼类棗透明鱼,更为玉笋河增添了神秘色彩。该河水平台镜,倒影重重,水上水下,和处是景,划船荡游,人在画中,如入人间仙景。
洞外公园风光如画,典型的彝族式建筑独具民族特色,空中缆车增添新的情趣。景区内阿庐艺术团的精彩表演更给人们留下难忘的印象。阿庐古洞自古以来便是旅游的胜地,自元代以来就有文墨客来洞观光,明代的地理学徐霞客曾两次入洞考察。五十年代末,匈牙利的洞穴专家曾进洞游览,赞为奇观,云南省省长和志强,考察阿庐古洞后,把它誉为“云南第一洞”。
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旅游景点介绍
文 庙
位于楚雄市内东门街,建于明成化五年(1469年)。现存大成门、大成殿、两庑、泮池、引桥等建筑。大成殿重檐歇山顶,面阔5间,进深3间。正面十八扇屏门,雕刻各种民间艺术图案,雕工精湛;大成门外泮池呈长方形,建有三座石拱引桥,用白石护栏,造型优美。1987年公布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华严寺
在楚雄市东南30余公里西营村,始建于明万年间(1573-1620年)。清乾隆、道光、咸丰年间修葺,名僧普元、纯因、果成均出自该寺。原有三进三院,现存大殿及两厢。
普照寺
在楚雄市吕合镇白土村,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由前殿、中殿、玉皇阁等建筑组成。阁三重檐亭阁建筑,底层面阔,进深均12米,通高18米。中殿单檐歇山顶,通面阔25米,通进深15米,门窗雕镂精致,为清嘉庆九年(1805年)重修,西侧建有土主庙一座。农历二月十五庙会,香火旺盛。
布里塔庙
在楚雄市东南隅35公里苍岭西云村紫峨山。"布里塔",彝语,意为土主庙。寺占地面积750平方米,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光绪十二年(1886年)两次修葺。现存大殿,内塑十一尊神像保存完整,彝族先民多神崇拜,所祀十一神是:土主神、牛王、马王、虫王、水神、五谷神、豆金娘娘、青苗童子、山神、土地公公、送子娘娘。均系泥塑,属清代遗物,传为剑川匠人所塑,是研究彝族宗教信仰的重要资料。
龙泉书院
在楚雄市城南楚雄第一中学内,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2年)。彭谨捐资兴建,书院有堂三间、厦四间,莲沁有泉数孔自地涌出,故题名"龙泉书院"。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地震毁,清光二十年(1895年)重建,规模超过旧日。1932年建立中学,龙泉书院建筑群得以更好地保护和完善。
西灵宫
在楚雄市西郊峨绿公园内,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据清宣统《楚雄县志》记载:"相传南诏征峨碌蛮,有得黑妇死于节烈,土人立庙祀之"。经历代修葺,至今仍为彝族民众祭祀西灵圣母之所。现建筑1990年重建,有门楼、碑亭、正殿、西厢等建筑组成。
雁 塔
位于楚雄市城南雁山之巅,塔始建于明初。清康熙十九年地震圮,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重修。塔通高17.7米,七级方形密檐砖塔,底层四面嵌有鱼跃龙门的石质浮雕,二层以上四面皆设洞龛.塔顶正中有一铜亭阁,阁内有一魁星点斗铜像,亭阁造型十分精美,塔顶四角置金翅鸟。雁塔既有云南传统佛塔的造型,又揉进明初道教的内容,是云南重要的宗教建筑。1986年公布为楚雄市文物保护单位。
护法明公德运碑摩崖
在楚雄市城西20公里紫溪山猢狲箐,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立。碑通高3.6米,额高1米,宽1.58米,共文25行,行46字,阴刻楷书。碑铭为颂赞大理国相高量成功绩而作。高量成为大理国相高升泰之曾孙,其父高明量在楚雄封为政国公,因平三十七部叛乱有功,敕号"护法公"接相位,后让位于侄高寿贞,自号中国公。于永贞元年(1148年)隐居楚雄。碑文具有重要历史价值。1983年公布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万家坝古墓群
在楚雄市东南3.5公里万家坝。为春秋-战国古墓群,面积约1万平方米。1974年发现,1975年10月至1976年1月发掘,发掘面积3000平方米,共发掘竖穴土坑墓79座,出土青铜器等文物1245件,其中出土的五面铜鼓被公认为最早的铜鼓,故而命名为"万家坝型"铜鼓。具重要历史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1986年公布为楚雄市文物保护单位。
苍岭恐龙足印化石保护区
在楚雄市东20公里苍岭镇饱满街西南1公里元吉屯村。经1954年、1992年调查,在0.8平方公里范围内,发现恐龙脚印化石点9个,计有恐龙足印510个,其中蜥脚类足印500个。地层年代为晚白垩纪,距今约1亿至5千万年,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大型四足行走恐龙的最大足印化石产地,具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
九谷山
在距楚雄100公里的大过口乡。山有九谷三十六峰,山峦叠嶂。明清之交,高僧学蕴于明永历十二年(1658年)在九谷山创建大方广寺,在清代兴盛一时,其境"岩壑通幽,清净秀雅",人称"小鸡足山"。现存大殿、僧房、学蕴墓塔、古柏、茶花等。
龙江公园
在楚雄市区北浦路西,始建于1980年。原为龙川江河道,后辟为公园,占地0.3平方公里。公园山、池、湖、廊、桥、亭、路,景点布局得当,建筑形式多样,格调和谐精巧。中心建筑"江心楼",像一艘巨大的船舫浮于水面,底层是幽静的庭院,可供品苟小憩,倚栏观鱼。另有梅园,水月轩等建筑及群雕壁画等美术作品。
灵秀湖
在楚雄市鹿城西南隅。海拔1882米,面积8平方公里。原为尹家嘴水库,1955年建成,湖区四周青山环抱,湖面碧波荡漾,游览设施齐备,为楚雄度假游览胜地。
峨碌山
在楚雄市西郊。又名楚雄西山。海拔1775-1970米,面积280公顷,森林覆盖率75%。"峨碌"为彝语,意为石头屏风。原鹿城八景观中"沙涧清泉"、"云寺晓钟"、"峨碌晴岚"皆在此山。现有西灵宫、云泉寺、兴隆寺等胜迹,并已扩建成峨碌公园,新建怡春院、玉兰阁、梅园、动物园、娱乐场等景点。
果成苑
在楚雄市峨碌公园内。果成,晚清时人,祖籍山东人。六岁出家华严寺,法名转功,字果成,香海,擅长书画。初学郑所书,后广师各家,以画兰见长。青壮年时云游四海,常留峨嵋、武当、普陀诸山。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卒。果成画风清新淡雅,隽秀自然。为纪念果成,1988年建成果成苑,当地书画爱好者常在此举行鉴赏和笔会活动。
紫溪山风景区
位于楚雄市境内。由紫溪山、鹿城、苍岭等三个片区组成,总面积850平方公里。景区古茶花、杜鹃花如火如霞。以山林地貌、古地质自然遗迹、自然风光为主体,民族文化、民族风情、古园林建筑为辅衬,是一个融自然和人文景观为一体,大容量、多功能的风景名胜区。1993年公布为云南省第二批省级风景名胜区。
紫顶寺景区
位于紫溪山主峰周围,包括原紫顶寺、炼磨堂、云台庵、中华庵、紫溪庵、寂光寺、福星庵、等雨庵、朝阳庵、法云寺、普贤寺、法藏寺、古德林等等院遗址;宋代银杏、元代木莲、茶花,明代玉兰、佛教曹洞林山 山派、沩仰宗、临洛宗僧塔墓、云龙大箐原始森林等景观。现紫顶寺前后殿均近年所建,为紫溪山主要寺院区。
功德林景区
位于紫溪山主峰之南。区内有百年以上古茶花树十二株,目前正建茶花园,面积1.3平方公里;石笏居两岔箐原始森林茂密,生长着富士茶、云南山茶、毛果山茶、三尖杉等,是云南山茶原生种源的理想保护区。其中东林原址有元代童子面茶花母树,树龄650年,是目前世界上人工栽培的最古老的茶花,古竹林曾是曹洞宗?山派最大寺院,也存四株古茶花。
莲台庵水库
位于紫溪山风景区南端,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水库蓄水40万立方米,平湖碧水,与响水箐溪水及两级瀑布形成库区主景区,两岸还有数万亩果园及1平方公里山海棠,果香花艳,景色迷人。
亮水塘景区
位于紫溪山风景区核心地区。包括虎山、梅岭、石楼梯、洞湖寺、紫霞林、隐雪林等景点,占地约4平方公里。建有牡丹园、野生动物园(含鹿园、猴园、孔雀馆)等浏览设施。景区内箐深林密,是水源林和野生动物保护区。
杜鹃山
包括万松岭、砚台山、清静林三山;砚池、龙潭坝、紫溪三池,总面积约1.3平方公里。区内森林茂密,有杜鹃花生长的良好环境,有马樱花、杜鹃、大白杜鹃、锈叶杜鹃、炮仗杜鹃、碎米杜鹃、映山红等十种,精品植于清静林内。万松林海拔2469米,为紫溪山第二高峰,马樱花成片成簇,峰顶建有"望海楼",登高可望楚雄全景。
马惊河景区
位于紫溪山北部。止段为拦河、郭家、马惊塘三个水库,四周为绿茵草地;下段是孔雀箐原始森林。溪流瀑布、古藤深林构成亚热带阔叶林自然景观,是休闲度假的理想地方。
板凳山
位于平掌、岔河两个彝族村公所之间,是楚雄市彝族传统节日"马樱花节"的主要活动地点。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板凳山的马樱花开得火红如云。届时,人们把火红的马樱花采插在牛羊厩栏上,傍晚吆牲口回来时,牛羊头角上也戴马樱花,晚上要给牲口叫魂,祈求六畜免遭疾病,反映了当地的民族风情。
紫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楚雄市境内。其地理位置在东经101°22′,北纬25°之间。总面积16000公顷。区内较好地保存了滇中高原地带性天然植被,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并拥有20种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和10余种珍稀植物,成尤以山茶花属种类繁多而驰名。该区的保护开发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人文景观。1994年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
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哀牢山脉中北段上部,行政上分别隶属景东县、镇沅县、新平县、楚雄、双柏县等五县市管辖。其地理位置在东经100°54-101°30,北纬23°36-24°44之间。总面积50360公顷。主要保护:种类丰富,成份复杂的动植物资源; 众多的以云南特有种类为优势的森林类型; 明显的山地植被垂直景观; 完整而稳定以亚热带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为主体的森林生态系统。
该区不仅具有保护种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维护环境等重要作用,而且在植物学、生态学、森林学以及环境科学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86年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1988年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楚雄彝族自治州博物馆
位于楚雄市南门坡。占地近60亩,总建筑面积11200平方米,由序厅、古生物厅、历史文物厅、民族厅、地方党史厅、书画厅、生物厅等组成,1995年7月建成开放。馆内陈列禄丰恐龙化石,禄丰腊玛古猿化石、元谋猿人化石、万家坝型铜鼓等一批珍贵文物,民族厅集中展示了彝族服饰、精美手工艺品、彝族太阳历等,是云南彝族历史文化的一个窗口。
攀枝花:神秘的迤沙拉
一段几乎保持了历史原貌的史迪威公路从村前盘旋而过,朝大山深处迤逦而去;
一条奔涌不息的大江把横断山脉边缘的一座陡峭山峰横切成一段险峻的金沙江大峡谷,湍急的江流翻卷起巨大的旋涡,拍打出一种磅礴大气;
一座村子里的人96%以上是彝族,但彝族人里有毛、张等汉族人姓氏;彝族男人不穿查尔瓦,彝族妇女不披羊皮褂;彝族人家,堂屋里只摆神龛,不设锅庄;
一个地处川西、滇西交界处的彝族山村,错落着江南水乡特色的各式民居;
在这个汉族和彝族生活习俗高度融合的“中国彝族第一自然村”,找得到在此居住了600多年、与毛***有血缘宗亲关系的彝族人家……
这就是迤沙拉,一个在中国地图上不留下任何标记的彝族小山村,一众引起国内外人文学者高度关注和浓厚研究兴趣的特殊人群。在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于2005年11月12日公布的第二批2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榜上,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的迤沙拉村赫然有名。
解读迤沙拉,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正在这里做着研究课题的美国华盛顿大学人类学博士后韩华女士就有一种与迤沙拉相见恨晚的感觉。“迤沙拉太神奇了,她不仅是中国的,也是全人类的。”韩女士已经是第三次到迤沙拉,唯一的感受就是:来了还想再来。
那是一个秋色宜人的上午,温暖的阳光散落在这块掩藏着众多谜团的土地上。从村子旁边数千米长的葡萄沟里,微风送过来一股淡淡的、酸酸甜甜的气息,与田野里青草散发出的清香氤氲成一种独特的气味,让人痴醉,令人沉迷。在古色古香的谈经古乐悠扬婉转的余韵里,老人们叼着硕大的烟斗,或依门而坐,或斜靠在门框上;放牛牧羊的孩童,爬上缓缓的山坡,在地毯一样厚实的青草甸子上仰躺而卧,高一声低一声地吼起了带着山歌韵味的流行歌曲……
一幅婉约的泼墨山水画卷就这样在我们的视线里慢慢铺展开来。
在迤沙拉认识史迪威公路
迤沙拉附近有一段原貌保存下来的史迪威公路。
60年前,抗战最艰难的岁月里,中国人民通过唯一的一条公路,接受世界各国捐赠的援华物资,抗击如狼似虎的日本鬼子。这条公路,就是举世闻名的滇缅公路。
滇缅公路又被称之为史迪威公路,它的得名,源于二战初期出任中国战区司令的美国将军史迪威先生。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一个重要的局部战场,为支援中国战区物资运输,美国开辟了“驼峰航线”,同时要求中国政府迅速打通缅甸到昆明的公路,以确保战略物资及时从印度转运中国。1945年1月28日,滇缅公路正式通车。蒋介石先生在发表的讲话中说:“为了纪念约瑟夫·史迪威将军的卓越贡献……我把这条公路命名为史迪威公路”。
起点在印度,终点到中国昆明的史迪威公路是怎么绕道攀枝花来的呢?
原来,在二战后期一直主导着远东战事的美国人眼里,中国是远东战区的一个主要战场。为确保远东战区战事顺利推进,美国人提出史迪威公路有必要向东延伸至贵阳进而直达重庆;向北经西昌、雅安直达成都,以支援中国的西北和华北战场。在这一战略思想指导下,紧随滇缅公路开通之后,美国政府敦促中国开始了滇黔公路和西祥公路整修。因为这两条公路均属中国战区战略物资运输生命线,车辆、司机、军用物资,甚至连公路线的整改、车辆维修等几乎都由美国人包办,因而从昆明到重庆,云南祥云到西康雅安的公路在国际上被统称为史迪威公路。其中从云南祥云到雅安的公路运输线从现在的攀枝花境内穿过,史迪威公路就是这样修到攀枝花的。当年迤沙拉的村民,也因此有机会与来往的美国大兵经常打交道,或参与修路,端茶递水,或目送车队远行,挥手作别,独特的经历虽年深日久,依然镌刻在一些老人们的记忆深处。
经过攀枝花的这段史迪威公路,严格意义上说是史迪威公路的北延线,也就是史称“西祥公路”的一段。西祥公路后来改建成为108国道,此后攀枝花建设需要,108国道再次改道,从平地到拉鲊几十公里西祥旧道破旧的原貌才得以保存至今。如今,云南境内重要的公路线早已改成了柏油路面,当年原汁原味的史迪威公路已经不复存在,只有其东延线贵州晴隆“二十四拐”一小段和北延线四川攀枝花境内平地到拉鲊一段,因偏处崇山峻岭间,不及改造,才有幸原貌保留至今,成为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物。
解“谜”迤沙拉
初访迤沙拉,众多“谜团”令人满腹疑惑,不明就里。第一个“谜”,绝大多数彝族村民使用汉族名字,自称老家在江苏南京或江西、安徽一带;第二个“谜”,崇山峻岭中的彝族山村,建筑物大都明显带有江南水乡特色;第三个
“谜”,村子里毛姓彝族人家与毛***有血缘宗亲关系。
作为村落的迤沙拉,至少在600多年前的明朝初期就已形成。史载,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初,云南还不在其治下。当时盘踞云南的元朝残部梁王,踞险峙守,不接受和平解决方案,并连续诛杀2名明朝特使。朱元璋震怒之下,遣义子沐英统大军30万从南京应天府大坝柳树湾这个地方出发,远征云南,史称“洪武开滇”(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这30万明朝大军,以南京人为主体,包括江苏、江西和安徽等地的人。云南归顺后,朝廷在贵州、云南一带实施军屯,此后,又实行民屯、商屯,一部分将士就地转为居民。再往后,大明朝庭为稳定数十万戍边大军,实施了鼓励士兵与当地少数民族通婚的和亲政策,并规定,娶了哪个民族妇女为妻的士兵也随之改归该民族。
这一通婚和亲政策在彝族人聚居的现攀枝花迤沙拉一带,逐渐演化为上门给彝族人家当女婿(俗称“倒插门”)的既改族属又改姓氏,娶了彝族女人为妻的则只改族属不改姓氏。这一习俗数百年延续下来,逐渐形成了大量彝汉混血后裔,留下了彝族人(彝汉混血)使用汉族姓氏的奇特现象。
现在迤沙拉村的彝族人,绝大多数都是明朝戍边将士的后人,因此,他们称自己的老家在南京或者是江苏、江西一带。600多年来,他们始终难忘故土风情,代代吟唱同一首歌谣:“南京应天府,大坝柳树湾。为争米汤地,充军到云南。”村子里的彝族人,其实几乎都是彝族和汉族的混血后裔。数百年来,他们虽然汉被夷化,但眷恋先祖故地,倾慕秦淮文化,顽强固守和保留下来很多汉民族的文化特质和民风民
俗。村里的彝族男人也绝对不穿查尔瓦,彝族妇女不披羊皮褂,每家每户的堂屋里,只设神龛,不置锅庄,与西昌和楚雄等地的彝族,风俗习性迥然有别。
迤沙拉村的建筑,一变彝族村寨杂乱无章的特点,非常讲究布局和街巷设计。村子里街巷门肆、骡马客栈,大多依照祖先留下的体例而筑。村民家家有院,一正两厢,四合五井,白墙青瓦,高瓴飞檐。“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杜牧《阿房宫赋》)之势十分醒目,显现出徽派建筑“五岳朝天,四水归井”的特色与和合聚财的风水氛围。具体到每座院落,则是飞檐翘壁(马头墙),板壁雕刻、太阳纹饰,“只刻不画”,颇多江南神韵遗风。走进迤沙拉的高墙小巷,让人顿生仿佛置身江南农村小镇的奇异感觉。
迤沙拉最令造访者称奇之处,是这里600年来居住着毛***的世代宗亲。村子里145户,830名彝族毛姓人家,与韶山毛氏同祖同宗,一脉相传,此事经专家考证属实。毛***之女李讷于1997年4月18日到云南永胜认亲,2001年,《韶山毛氏五修族谱》出版,正式将永胜毛氏收入族谱。迤沙拉毛姓族人2005年10月到永胜认亲,得到永胜毛氏承认,正式认祖归宗。
经专家艰辛慎重考证,明朝洪武年间,毛***始祖江西吉安毛太华公为避战乱,跟随沐英军入滇定居澜沧卫(今云南永胜县)之凤羽毛家湾,娶当地彝女王氏为妻,生下8个儿子。洪武三十三年,毛太华公以军功携妻王氏、长子毛清一、四子毛清四迁入今湖南落籍,后定居韶山。至今传二十三代(2004年毛***之孙的儿子出世,算此为二十四代),毛***即毛清一公后代。
毛太华公内迁后,其余6子均留居云南。其二子毛清二一支留永胜,世袭军爵,代代相传。明万历年间,其第九代毛万仪一支迁云南大姚县小屯(后改名毛家湾),至今传二十四代。
大姚毛氏之第五代毛尚锦、尚彩、尚文,因避匪患,部分族人于清康熙十二年迁苴却(今云南永仁县)之慕义里迤沙拉(现归攀枝花仁和区)定居,因娶彝女为妻,依俗改汉归彝。
这就是毛***为什么有一支彝族亲戚定居在攀枝花市仁和区的来龙去脉。
一段尘封的历史,一缕割不段的亲情,一个不为世人所知的秘闻。
由此可以推断,毛***身上有二十分之一的彝人血统。彝族是一个源流众多、支系林立的民族,以至建国后识别民族时很难用一个准确的名字来命名,据说还是毛***提议用“彝”这个内含有吃有穿意
茶马古歌迤沙拉的千古绝唱
探索迤沙拉的过去,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令人称奇叫绝,这里是西南夷道的重要驿站;迤沙拉的里颇彝人是彝族大家庭中传播汉族文明的播火者;这里的里颇古乐是打上彝人印记的江南丝竹,如泣如诉的旋律里,缠绕着迤沙拉被彝化的汉人,一代又一代对秦淮文化的苦苦追忆,数百年来,仍然跋涉在浓得化不开的思念里,追寻自己的根;这里是彝汉民族大交融历史见证最丰富的地方;这里可以寻找到马可波罗当年踏访的传说。诸葛军师“深入不毛”,“五月渡泸”的渡口在哪里?以金沙江大峡谷为界,凉山州的彝族人和云南楚雄的彝族人在社会形态、生产关系和文化演进等方面为什么存在极大的差异?研究迤沙拉,你会发现许多重要的线索,甚至找到确切的答案。
但最令人感动难忘的,是迤沙拉人传唱至今的茶马古歌。
从迤沙拉走出来的第一代里颇彝族大学生毛志品是研究和收集整理茶马古歌最热心、最有成就的人之一。毛先生供职于云南永仁县医院,自己收集编印了一本书,书名叫做《留在茶马夷道的古歌》。书中所录全都是迤沙拉民间世代相传的说唱文学作品。这些作品,真实地记录了迤沙拉里颇彝人在过去时代的生活状态,对研究迤沙拉的历史具有不可复制的原始性。由于一些老人相继作古,留存在他们脑子里的民间传唱文学作品也随之而去,毛先生收集整理的作品就显得弥足珍贵。其中主要写马帮生活的有《大赶马调》、《过山赶马调》、《走厂调》、《送郎调》,描述古代募兵打仗的有《募兵调》,表达迤沙拉人对安居乐业美好生活向往的有《青棚调》,还有《十二属调》、《鲁班调》、《寡妇调》、《劝赌调》等等。
《大赶马调》以饱蘸感情的笔触,描写了赶马人的艰辛生活。赶马人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远走他乡谋生,妻子因丈夫远行,生死难料而哀怨楚楚,生离死别的悲苦之情,跃然纸上。
女:砍柴莫砍葡萄藤,有女莫嫁赶马人。
赶马之人良心狠,出门赶马不管妻。
男:小哥娶你,欠了三千八百债,不走夷方还不清。
女:差了三千八百你莫气,抽纱纺线添补点。
不为老来不为小,只为我郎劝不依。
几句开场白,把妻子的哀怨和赶马人的无奈烘托得让人愁肠百结,顿起怜悯之意。
大铃一响就开稍,罗锅一响就吃饭。
有草地点就放马,落凹地点就安身。
哪里有草就放马,哪里有水就安锅。
三个石头打个灶,就地挖个洗脸盆。
大理茶山多走些,阿瓦地方少要玩。
大理地方瘴气多,阿瓦地方人吃人。
妻子反复叮咛,放心不下。担心丈夫在路途中不会照顾自己,担心丈夫遇到危险,忧虑之情,令人感慨系之。
唱词中的“夷方”,即现在云南的西南部,是茶马交易必去之地。在赶马人心中,那是九死一生之地,到处危机重重:“宁走险路三千八,不走夷方潞江坝。要到潞江坝,先把婆娘嫁。”“石头就是花恼靠(枕头),思茅得病普洱死,阴魂落到九龙江,景东坝子万人坑。”赶马人要去的地方如此险恶恐怖,难怪丈夫出门,妻子忧心忡忡,难分难舍。因为这一去就可能是生死离别,这一走或许就音讯渺茫。
女:小郎出门妹赶路,手把门坊望郎哭。
男:小郎出门妹赶路,抹下银镯哄小妹。
女:抹下银镯妹不要,要跟小郎走夷方。
男:夷方那边有蚂蝗,咬了多少好汉子。
女:咬着别人道不怕,咬了小郎气着我。
男:叫你夷方不要去,枪炮一响吓着你。
可怜不过赶马人,头顶雾露脚踩霜。
白天要搭马说话,晚辰苦愁哪个知。
妻子最终拿定主意,不能让丈夫单独涉险,要陪着心爱的丈夫走“夷方”。丈夫哪能让娇妻身处险境,一哄二吓三叹气,把个夫妻恩爱,写得回肠荡气,令人感叹唏嘘。
《送郎调》是妻子唱给丈夫的情歌:
送郎送到大门前,一堵乌云遮满天。
说上两句腹心话,满天乌云散半边。
送郎送到墙拐角,留郎不住跺跺脚。
踏烂布鞋千层底,跺烂花鞋几十双。
送郎送到屋山头,郎上马来妹上楼。
上马就是三鞭子,眼泪汪汪顺墙流。
妻子对丈夫的依恋和深情,撒娇的神态,伤心的模样,描写得栩栩如生,刻画得淋漓尽致。
《募兵调》则通过描写小五哥应招入伍,远征阿瓦,得胜返乡,却面对家破人亡,一幅凄凉破败的惨景,于是发出“早知回家这份样,不如打仗早早死外乡”的悲叹。歌谣强烈表达出了人民群众痛恨战乱的思想情绪,渴望平安的生活,具有浓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做人一世莫挨整,做人一世莫当兵。
做人挨整心难过,做人当兵枉为人。
当了兵来不认亲,吃了皇粮不认娘。
变铁做砧难回头,做人当兵难回头。
歌谣开场就表达了老百姓痛恨战争,厌恶当兵的情绪,然而,“戊戌年间兵马乱,戊戌年间水淹城。戊戌年间是非多,是非年头刀兵起,”“个个垭口吹冷风,个个龙潭出凉水,村村寨寨都出兵,家家户户当兵人。”平安的生活不可得,村村寨寨都没有安宁。
战争残酷得令人头皮发麻,“拿地刀枪就打起,只见刀枪不见人。”“人头滚得一夹沟,人身码得山头高。”“拿起刀枪打一仗,人头马头堆成山,人血马血淌成海,身子还立马鞍身。摘个西瓜是人头,人头西瓜一起滚。”结果是人和马的尸骨“塞得三江水倒流”。说唱的最后一节,小五哥九死一生,终于“打了胜仗把家回”,那成想,他自己的家却早已家破人亡。
院坝心头长蒿草,堂屋心头菌子生。
望望四边不见人,抖灵磕颤叫一声。
叫声爹来爹不应,叫声老母不回声,
姐姐嫂嫂齐叫遍,破墙破壁不回声。
风吹天地树身抖,风吹蒿草弯下身。
小小妻子在哪里?小小妻子在哪方?
五兵哥来五兵哥,夜夜梦家不得回,
天天想家想断肠。这回总算回来了,
九死一生回家乡。早知回家这份样,
不如打仗早早死外乡。五兵哥来五兵哥,眼泪四股八岔淌下来,身子一软坐地上。
眼泪干了又淌湿,气死几回又醒来。
歌谣以写实的白描手法,一唱三叹,真实反映了迤沙拉自明洪武开滇以来,人民苦于战乱,疲于征战的苦难历程,具有强烈和感人的艺术效果。
迤沙拉的民间说唱艺术,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现状,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悲喜哀乐,更从一个侧面传递出当地民间文化深受中原文化漂染熏陶的信息。这些说唱文化的字里行间,都明显带有中原文化深深的烙印,其表达方式,叙事手法,行文风格,都有着对中原文化的借鉴和传承,与汉文化中的民歌小调一脉相承。
迤沙拉,一个历史文化积淀极其厚重的彝族村寨,走进它,就如同走进了一个连通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时空隧道,透过这扇小小的窗口,探询彝汉文化水乳交融的源流变迁,或者揭开那些早已湮没尘封的历史文化之秘,我们总有或多或少的惊奇和喜悦。我们有理由相信,迤沙拉将成为镶嵌在仁和区这块人杰地灵的宝地上一颗璀璨闪亮的历史文化明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