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8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四大名著] 修复西周的“班簋”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2-3 15:54: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972年6月间,在北京市物资回收公司有色金属供应站的废铜堆里拣选到一件古器残件,经北京市文物管理处组织专家鉴定,确定为“班簋”。
    此器原为清官宫廷藏品,曾著录于《西清古鉴》卷十三第十二页的《周毛伯彝》中,即“班簋”。该器物记载了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年)成王诵的重要史料,但何时从清官流出,何时被人破坏,已无可考,最可能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失散。郭沫若先生得知后甚喜,曾著《“班簋”的再发现》一文进行论述,一时轰动了文博界、学术界。
    两位同志将“班簋”残件送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厂修复。原厂长蔡瑞芬将任务交给了赵振茂先生(当时他正在修复一件青铜商卣)。送文物的两位同志说:“这件残件是西周铜器,叫‘班簋’,是队里同志从废铜里拣出来的,缺五分之二还多,只有这一大块和半截腿,再怎么找也找不着了。”
    赵振茂仔细观察送修的原器,残毁相当厉害:原器4足已全部折毁,器身毁去过半,底部变形,但口部、腹部、器耳、花纹还有部分残存,特别是腹内铭文,基本上保存下来了。
    这件“班簋”是硬伤,是被砸坏的,破碴是新的,呈灰红铜色。“班簋”底部鼓起的部分也是被砸造成的。幸好“班簋”的铜质好,有韧性,不到于断裂。赵振茂先生主持并亲自修复西周“班簋”,大致经过整形、翻模补配、修补对接纹饰等六道程序。经分析后,赵先生首先用钣金法等对器物整形,然后利用原器残件翻模铸造所缺的3个耳及珥;察对纹饰,去错补缺,并使所补部分与原器花纹浑然一体。
    接下来采用跳焊法将补块焊到原器上。之前,要视花纹情况,在焊接处锉出坡口。焊西周“班簋”用的是大烙铁(红铜制作,一端有刃,尺寸约,lO* 5*1.1厘米)和熟盐酸(在生盐酸内放人锌块直至反应完毕即可)。焊接时,将烙铁刃朝上放在火炉里烧到变成紫红色时,马上用小竹根蘸一点熟盐酸涂抹在焊缝处,即用长铁钳夹出烙铁扛上焊锡后开焊,焊时,烙铁在焊缝处来回移动,直烫得“冒烟”;起烙铁时,刃的一端要低,紧挨焊缝底部,以便焊锡流留在焊缝里。
    因底部铭文处出现孔洞而不全,孔洞要用锡补平,并根据《西清古鉴》簋铭拓片,描上字样,再用钢錾雕刻。
    和其他青铜器修复一样,“班簋”修复后还得做旧。
    修复后的西周“班簋”,通高23、口径26、腹围92厘米。四耳上饰兽头,呈象首状,首背依附器壁,下有垂珥,呈象鼻状,底端向内弯曲长垂成足。胫带圆涡纹,器身四组饕餮纹各含一耳。腹内铭文197个,古朴、凝重、典雅的造型与斑斓锈色相映,令人赞叹不已,现藏首都博物馆。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40

主题

1万

帖子

237万

积分

认证会员

以后带儿子一起养花玩鸟喝茶

积分
2377473

灌水大师勋章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社区建设勋章贴图大师勋章

QQ
沙发
发表于 2009-2-3 20:09:35 | 只看该作者
欣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花 ( 鲁ICP备07009421

GMT+8, 2025-7-5 18:48 , Processed in 0.14800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