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书圣” ——王羲之评述二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6万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062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社区建设勋章幽默大师勋章创作大师勋章团队最酷帅哥勋章突击队员勋章贴图大师勋章财富勋章团队贴图大师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18 17:05: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兰亭,在浙江绍兴西南山阴道中兰渚山下。这里已经成为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兰亭,已经是王羲之的代名词。



二、王羲之出炉 ——“总百家之功,极众体之妙”


王羲之的成就,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比钟繇差不多,比张芝差一点,但如果像张芝那么用功,也不会差到哪儿去”。那么王羲之与前贤相比到底好在哪呢?

一是将前人不够稳定的、处于过渡阶段的书写方法进行了梳理和改造。

他基本上放弃了古文字。我们没有看到他的大篆、小篆、隶书,可以说,到了王羲之时代,文人才基本上告别了篆隶两种字体作为日常规范的文字书写,尽管此时的铭刻还以隶书为主流。

王羲之自称对章草进行了深入的研习,但他的墨迹罕有章草的结体风格和波磔的笔法,仅有《豹奴》一帖和《寒切》、《远宦》中的少数笔画中偶有一露。

在钟繇的基础上,他对楷书的梳理也颇具成效,强调了笔画的波动、结体的欹侧,不同笔画的粗细分别,将古质“温之以妍润”。蔡邕所言“唯笔软则奇怪生焉”第一次完美地展现出来。王羲之将偏扁的字形写成不那么扁,更趋于方或长,个别笔画较为伸展而不是限制在一个显然的方框内。这样,稳重有余的锺体,变成了明媚动人的王体,尽管其个性远不如唐人突出(附图《黄庭经》)。

至于他的今草,则与同时代人区别不大,只是更为规范稳定,趋于标准化了而已。而行书,则由于他坚实的楷书基本功,写得极为到位,使《兰亭序》成为千古第一(附图神龙本《兰亭序》)。

二是率性且“中庸”,找到了文人的平衡。

唐李嗣真说王字“见义以成字,成字以得意”,评价比较到位。换一句话说,王羲之把写字与作文结合起来了,把自己对文的理解和感受,艺术地融入笔墨,人们又通过此墨迹看到了书写者所要表达的(这是书法从庙堂之高走入江湖之远的必然,并非王羲之的独立贡献。前人写字主要用来勒石铭文或记录事件,是公文,不是文章,几乎没有余地释放个人风采,与我们今天的官方报告相类似,虽然时常引用古诗,还有以排比为主的修辞方式,有不少感叹号,但不是一篇好文章)。《兰亭序》就是一篇代表作。50岁的王羲之,技法纯熟,好山好水好友好酒,促其为文,而忘怀下笔,所谓“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流传的王羲之墨迹主要是大量的尺牍,这些私人信札或者日记、随笔,更可以自然而充分地表达感情(附图,《丧乱帖》、《频有哀祸帖》)。对隶书和章草天然固有的限制笔势展开和挥洒的地方,王羲之作了力所能及的改造,虽然尚不能字字相连,但那不重要,因为,从字与字之间的衔接来看,已经互有贯通,只是未显示于墨迹。终于,蔡邕前辈所说的“书者散也”的理念,在王羲之这里第一次完整且利落地实现了。

上述为率性的一面,中庸的一面主要体现在:

1、不出同时代之格。与稍早的前辈以及同辈和较近的晚辈相比,王羲之的字最多算写得比较好,我们可以一读流传至今的一些同时代名家的作品(附图,王羲之同时代名人书法),如果把这些帖放到王羲之作品集中,不但不会失色,反而增色不少。我始终认为有不少人比王羲之写得好(离王羲之最近的南朝书法评论家虞龢和庾肩吾,只评王羲之一个“优减”,中唐张怀瓘因为走出了太宗独尊“大王”的阴影还给了个“良”),但正由于不是特别出类拔萃,他才能够在一个大的生态环境中生存下来而不至于湮没。

2、不出字格。细察王书,尽管就算如李嗣真所说“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笔画灵动,字形多变,但王字每个(行)字的重心都较为平稳,运行线路不乱,各个字的重心基本上在一条线路上(按照邱振中先生的说法,单字轴线倾斜度不大,相邻字轴线吻接良好),起笔欲作大而收笔必回敛,特别是,没有过长的捺,单字的外接多边形均较为匀称且不重叠(按照邱振中先生的统计,重叠率仅为3-5%),说明有控制,较从容,不张扬。偶尔有一些看上去出格的笔画,但正因为很偶尔,反而成为后人夸耀之处,王献之也从这些偶尔的地方看到了自己的努力方向。尽管王书均为刻本(甚至很难断定是否真本,但这已经不重要),但能看出其运笔速度以及笔法的丰富性,同时感觉用笔简练、干净,这确实是一种有把握的内力。

王羲之最显而易见的贡献是集大成,把所有相关今体书法的零部件都标准化了。所以赵孟頫说王羲之“总百家之功,极众体之妙”。

三、王羲之以后——标准件与发挥

标准化的零部件做好了,能做出什么样的东西呢?王羲之给后人留出了巨大的可以阐发的空间。
他儿子王献之就是开先河的一号旗手。他十五岁就向他父亲发难,“以前人写的字太保守,您何不加以简便流畅,更加奔放纵逸呢?改改试试看嘛”,这话暗含了王献之认为他父亲具备更上一层楼,能有更多突破的判断。王羲之对此笑而不答,王献之即自己付诸实践,终于自成一格。当谢安说“你认为你的字比你父亲强,人家可不这么看哦”,王献之答:“他们哪里懂!”这里就看出了王献之的“政治上不成熟”。事实上,这种性格也对应了他的书法风格。果真,后来南朝人争相追仿大令书风,若不是梁武帝一句不讲道理的话(“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以及唐太宗独捧右军、时贬大令,估计王献之的书风不会骤歇。事实上,他后来成为其他书家的精神资源(比如在崇尚官楷的唐朝,竟出现张旭、怀素这两位历史上最伟大的书法艺术家。他们的资源,更多来自于王献之)。

上述实例表明,人们能够以王羲之走到的地方为起点,继续走下去,而且走出自己的路来。几乎所有习字者,都绕不开王羲之,并且在清以前,大部分人都认为王羲之不仅是一个写得好的人,还是一个重要的启发者,是善师。唐人自不必说,宋人米芾、元人赵孟頫、明人董其昌,都自称得王羲之衣钵,即使像清初王铎这样的人,都认真地说,“予书独宗羲献”。

经典一旦形成,就难以颠覆。后世如此众多的“学生”,进一步提高了王羲之的地位。王羲之的作品和故事也就越来越多,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到底是真迹还是伪托,至今争论不休。我的看法是,从现代笔迹学的角度看,如果那些尺牍是真,则《兰亭序》是假。但这已经很不重要。

所以笔者没有将笔墨放在王羲之的生平上,那已经是徒劳。笔者只能将王羲之如何成为经典、成为“书圣”作为考查的目标。


四、现实身份得体,人品无大过


虽然“王与马共天下”,但王羲之因七岁丧父,此一门并不显赫。因其书法卓尔不群,得王导、王敦(王羲之的堂叔伯)器重。后王敦举兵造反(诛杀对王羲之有知遇之恩的名士周顗),王廙(王羲之叔父)又是帮凶,朝中王导为表清白,率王氏子弟赴台待罪,险遭不测。各族倾轧及官场险恶给涉世未深(二十岁)的王羲之带来的震撼、恐惧与痛楚,可以想见。后王羲之多次推辞在京任职、苦求外放的举动也就不难理解,虽为官多年也颇有良好记录,但估计在那个时代,他的贡献也不会突出。五十二岁,王羲之受不了王述的羞辱(由此看出其性格中的敏感脆弱一面),在父母墓前发誓不再当官。服食(道家的一种延寿方式)成为王羲之退隐后的重要生活内容,颇似现如今吸食毒品的快感及后果,恶性循环, 并最终促其早亡,五十九岁疾终。

总结分析起来,王羲之经历与背景有如下特点:

1,出身于晋之大家族,琅琊王氏家族是东晋偏安江左得以存在的重要现实力量。东晋一朝最大特点就是“偏安”,不思进取,苟且偷安的政治出发点,导致王羲之本人淡泊名利,不愿在官场上多混,对政治不感兴趣,这一点既是王羲之有时间专门练字的原因,又是获得历代帝王赞赏的地方。当然,这也是后代有志向有抱负者对此有所不满的地方,由此,转而崇尚颜真卿。

2,王羲之一生虽未建功业,却也无大过,特别是没有值得时人或者后人诟病的地方,不像他儿子,敢说比他老子写得好,不谦虚,此点颇受后人诟病。王羲之辞官,他奉劝朝中掌控军权的实力派勿轻易出兵北伐,他治理政务宽简变通,他不把矛盾扩大化,少有树敌。这些都是文人乐于标榜的品格。

3,王羲之人脉广布。他是王家人,又入庾亮府,娶郗氏妻,与谢安友,这三大士族的掌门人无一例外是善书者,有庾翼(庾亮弟,少与右军齐名)叹服王羲之等诸多传说。这种书法上的广泛交流,是王羲之书名最振的客观环境。
  [fly]   一杯茶 品人生沉浮  平常心 阅万千世界 [/fl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花 ( 鲁ICP备07009421

GMT+8, 2025-7-18 07:46 , Processed in 0.12480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