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间传说,李连英是个假太监,还说慈禧太后与李连英有染。这是一个传播甚久的历史谜题。李连英是个假太监吗?慈禧太后真的与李连英有染吗?先看看民间对李连英身世的误读。
一、李连英身世的民间误读
李连英的身世,民间流传最广的版本是《清朝野史大观》卷一的记载:
皮硝李者,孝钦后(慈禧)之梳头房太监也,名莲英(连英)。直隶河间人。本一亡赖子,幼失怙恃,落拓不羁。曾以私贩硝磺入县狱,后脱羁绊,改业补皮鞋。此“皮硝李”三字之徽号
李连英
所由来也。河间本太监出产地。同乡沈兰玉向与有故,先为内监,见而怜之。莲英遂恳其引进。适逢孝钦后闻京市盛行一新式髻,饬梳头房太监仿之,屡易人,不称旨。兰玉偶在闼闼房言及。闼闼房者,内监之公共休憩所。莲英尝至此访兰玉者也。既聆孝钦后欲梳新髻事,遂出外周览于妓寮中,刻意揣摩。数日技成,挽兰玉为之介绍。兰玉竟荐之。而莲英遂从此得幸矣。迨东宫(慈安)既殂。益无忌惮,由梳头房晋为总管,权倾朝右。营私纳贿,无恶不作。奔走其门而得显位,如张荫桓、陈璧辈,其彰彰者也。当时慈眷之隆,至与孝钦后并坐听戏,内廷御膳所遣各馔,例与内监膳用,孝钦后遇有莲英所嗜之品,多节食以遗之。或先命小珰撤去,留俟莲英食之。其四十寿辰,御赐珍品,蟒缎福寿等字,同于大员。内自军机,外自督抚,无不有庆祝之礼,赃私之积,以千万计。
这里所记李连英因善梳头而得慈禧宠幸,是流传最广流毒最深的民间传说。这个子虚乌有的传说,甚至被某些清史学者所接受。著名清史学者萧一山先生的《清代通史》卷下七十二即采用了此说:
光绪在同治中兴以后,虽恭王、醇王先后辅政,而威柄下移,其权力已不如一总管太监李莲英(李连英)。李莲英者,河间无赖子,初为私贩,被捕入狱,得释后,改业补鞋。此“皮硝李”绰号之所由来也。河间本太监出产地,内监沈兰玉怜而引荐之,以善梳新髻得幸。东宫(慈安)既殂,晋为总管,权倾朝右,营私纳贿,无恶不作,奔走其门者,辄得显位。圣眷之隆,或并坐听戏,或乔装摄影,其形迹殊滋人疑猜,垂五十年而弗替。宣统年间,赃私之积,以千万计。
从以上进入学术著作的野史记载不难看出,这个野史记载流毒之深。其实,慈禧有专职梳头太监,叫梳头刘,名刘德盛。李连英根本不是慈禧的梳头太监。《宫女谈往录》的口述者老宫女,详细地口述了梳头刘给慈禧梳头的情况:
我没看见过李莲英(李连英)给老太后梳过头,也没听说过。七八年来侍候老太后梳头,给老太后当这份差的只有梳头刘。从来也没有别人替换过他。
……
且说宫女给刘太监掀起宫门的帘子,刘太监头顶黄云龙套的包袱(里面是梳头工具)走进
来,双腿向正座请了跪安,把包袱从头顶上请下来,向上一举,由宫女接过来,然后清脆地喊一声:“老佛爷吉祥,奴才给您请安啦!”侍寝的在卧室里喊一声:“进来吧,刘德盛!”这是替老太后传话,可也是特别开恩,经常太监能进太后寝室的,刘太监算是独一份了。
刘太监进屋后磕完头(太监们早晨第一次见太后多数人都磕头,表示尊敬),打开黄云龙套包袱,拿出梳头的簪子、梳子、篦子等工具,开始梳头。这时老太后开腔了,你在外头听到什么新鲜事没有?说给我听听!刘太监早就预料到有这一问,于是将自己编造的那些龙凤呈祥、风调雨顺的故事,一个一个说给老太后听。
李连英还真的给慈禧梳过头,那是在1900年庚子之变慈禧出逃前。老宫女亲眼目睹了梳头的整个过程。从李连英这次给慈禧梳头的过程来看,李连英是个心灵手巧的人。但平时李连英是不给慈禧梳头的,另有专职的梳头太监。
这位老宫女的回忆真实细致,十分可信。其实,现在李连英的身世已经大白于天下。
二、李连英身世的真实情况
李连英的身世之谜之得以解开,是因为三个来源可靠的重要资料的相继发现。
一是李连英的墓志铭文。李连英的墓志拓片《皇清花翎二品顶戴大总管李公墓志铭》,详细地记载了李连英的一生,很有资料价值。
二是李连英的清宫档案。学者唐益年在清宫内务府档案中找到了《李连英履历》档案,为破解李连英身世之谜立了大功。
三是老宫女的亲身回忆。老宫女经慈禧指婚,嫁给了太监刘祥。刘祥是李连英的徒弟。李连英平时将自己的身世经常讲给徒弟刘祥听。刘祥也把自己听到的李连英的身世,不断地讲给老宫女听。老宫女是个有心人,记忆好,口才健。她把听到的关于李莲英的身世,一五一十地讲给了作家金易、沈义羚听。于是,就有了《由皮硝李到恩济庄——我所知道的李莲英》这样一篇重要的回忆录。
综合分析以上三个重要的资料,可以基本廓清李连英的身世。
李连英(1848—1911年),原名李英泰,字灵杰,道号乐元。入宫后慈禧赐名李连英,后被误写为李莲英,以李莲英之名行于世,而档案和正史记载都用李连英名。祖籍浙江绍兴。“其先世多宿儒显官,后世椒衍瓜行,支分派别”,家道衰落。明末清初,祖辈迁徙山东。后来,辗转流落到直隶河间府大城县。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十月十七日,李连英出生在直隶河间府大城县李家村。李家村紧靠子牙河,距北京大约300里,是一个十年九涝的低洼地带。只要小雨连绵,便颗粒无收。因为穷,这里许多人家便把孩子送去当太监。清宫里的太监大多是这一带人。
李连英家境贫寒。其祖父祖母都饿死在灾荒年代,只留下一个10岁的男孩子李玉。他就是李连英的父亲。李玉在死亡线上挣扎。后来,投靠了同族叔李柱,得以安身立命,娶妻生子。李连英兄弟五人:老大李国泰,老二李英泰(即李连英),老三李宝泰,老四李开泰,老五李世泰。还有两个妹妹。
李玉在家乡吃不上饭,就通过亲戚的关系,在北京西直门外堂子胡同开了一个作坊,名永德堂李皮作坊。这就是后来李连英被称为“皮硝李”的原因。
咸丰四年(1854年),因生活艰难,无以为继,不得已将李连英送到专门干净身行当的地方净了身,那时李连英才虚龄7岁。咸丰七年(1857年),李连英进宫,起名李进喜,分配在奏事处当差。
咸丰十年(1860年),李连英被调到东路景仁宫当差。同年,英法联军侵犯北京。八月八
▲慈禧太后
日,咸丰皇帝偕后妃大臣北逃热河,13岁的李连英“以童年随扈奔走跋涉”,也随之逃到热河。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六日,咸丰帝病逝于热河避暑山庄。此后,慈禧、慈安两太后联合恭亲王奕訢,于九月三十日,在回銮北京的当天,就成功地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辛酉政变,真正掌握了皇权。野史记载,李连英在这次政变中曾经干过一桩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是来往于热河与北京之间,为慈禧传送政变的重要情报。事实上,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当时的李连英,既不是东路钟粹宫慈安太后的太监,也不是西路储秀宫慈禧太后的太监。同时,他也只有14岁,还太年轻。慈禧不会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他去完成。而且,传送热河与北京之间的情报,不是由某个人单独去做的。而是利用方略馆的正当渠道,通过书写暗语密信,巧妙地完成的。即使李连英的墓志碑文也只是说“虽艰苦备尝,未曾言念及之”,也没有提到他有何功劳。因此,李连英在辛酉政变中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此后,李连英得到了人生一大际遇。就是同治三年(1864年)四月二十日,17岁的李连英被调到长春宫慈禧太后御前当差。从此,李连英得以近距离地接触慈禧太后,这为他以后的飞黄腾达提供了先决的条件。
此时,李连英同慈禧太后的宠监安得海同为慈禧服务。档案记载,安得海与李连英同时入宫,安得海比李连英年长一岁。安得海很走运,入宫就分到储秀宫为懿贵妃当差。他聪明伶俐,办事利索,很得慈禧太后青睐。慈禧甚至给他起了一个小名,叫灵珊。因为得到慈禧的重视,同治七年(1868年),22岁的安得海连升两级,赏戴六品顶戴。但是,好景不长,安得海目光短浅,恃宠而骄,眼睛里只有慈禧太后一人,其他的人,包括恭王奕訢,甚至同治皇帝、慈安太后,都不放在眼里。后来,安得海从慈禧那里得到了一个到广东采办龙衣的机会。他一路之上,大肆招摇,侵扰地方。同治八年(1869年)八月初七日,山东巡抚丁宝桢将其在济南正法,暴尸三天。
22岁的安得海的如此下场,李连英历历在目,铭刻在心。此时的李连英并不像民间传说的那样,立即平步青云,飞黄腾达。安得海一案,他也受到了牵连。先是被无缘无故地罚掉薪俸,继而又因“滑懒不当差”,被革去八品顶戴及钱粮。后来又官复原职。总之,安得海的被杀,使李连英看清了自己在皇宫中的真正的位置。从此,他在宫内,低调做人,小心谨慎,“事上以敬,事下以宽,如是有年,未尝稍懈”。
直到同治十一年(1872年),25岁的李连英终于开始走运。同年九月二十一日,他被赏戴六品顶戴花翎,食月薪银8.5两。同治十三年(1874年),27岁的李连英进入更加辉煌的时期。这一年,他三逢喜事:一是三月十日,他被任命为储秀宫掌案首领大太监;二是九月十五日,他被赏戴四品顶戴花翎;三是十一月十二日,他被加赏貂皮马褂。
以后,李连英在太监的路上一帆风顺,官运亨通。光绪五年(1879年)十二月二十八日,32岁的李连英被任命为四品花翎总管,赏食月薪20两;光绪七年(1881年)十月十四日,34岁的李连英被赏戴三品顶戴花翎,赏月薪28两;光绪十年(1884年)十月初一日,赏食38两月薪;光绪十六年(1890年)六月十七日,奉旨月薪添加10两,达到48两;光绪二十年(1894年)正月初一日,47岁的李连英被赏戴二品顶戴花翎。
至此,李连英的升迁达到了清朝太监行当的登峰造极的地步。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