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篇
农业的发展
井田制的崩溃使农奴获得了一定的人身自由,劳动的兴趣有所提高。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广泛应用,农田水利建设的大规模兴修,加快了农田的开发和精耕细作的传统的形成,东周时期农作物的产量大幅度增加。
据文献记载,东周时期,铁制农具已多有使用。《国语·齐语》记载了管仲对齐桓公的话说:“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钼夷、斤、
,试诸壤土。”美金指的是青铜,恶金指的是铁。恶金所铸的钼,即锄;夷,即削草平地的锄类;斤,形似锄而小,主要为砍木平木工具;
即钁,是掘土工具。考古发掘,提供了大量确凿的实物证据。目前所知,至少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内蒙、新疆、辽宁、吉林、黑龙江、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22个省和自治区140余个地点出土过铁制农具,种类有耒、锸、锄、钁、镰、犁等。
春秋时期,牛耕已多有使用。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战国铁犁铧冠的出土,说明犁耕在中原已经得到推广。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东周时期,以农田灌溉为重点的水利建设高潮逐渐兴起。水利工程有多种类型,如陂塘蓄水、灌溉分洪、渠系灌溉以及多首制引水等。
铁口双齿耒
这是一件发现于湖北江陵纪南城水井中的战国木耒(lěi),其双齿套有铁刃。耒是下端双齿的挖土工具,直至汉代仍延续使用。
铁锸
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是战国时凹字形弧刃。《释名》:“臿,插也,插地起土也。”目前发现最早的锸是商代的青铜锸,多为凹字形。春秋时期的锸有平刃、弧刃、尖刃多种形式。锸延用的时间很长,至今在一些偏僻的地区仍在使用。如江西奉新县、湖南桃源县农村现在使用的一些铁锹,还保存着古代锸的原形。
铁锄
湖南长沙砂子塘出土,是战国凹形锄,是在木锄刃部套一类似锸的金属刃,其刃呈弧形。锄是中耕松土锄草的农具。《释名·释用器》曰:“锄,助也,去秽助苗长也。”
铁铲和持铲俑
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铁铲有肩。铲是一种直插式整地农具。迄今所知最早的铲为木制,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就出土过木铲。新石器时代出土的铲多为石制,也有少量骨制。商周时期出现青铜铲,肩部中央有方形銎,可插柄使用。春秋时期出现铁铲,战国时期铁铲更普遍。四川汉代墓多出土执铲陶俑,铲肩宽且平,与现代铲锹形似。
铁镰
河北易县燕下都出土。镰是古代一种长条形弧刃的收割农具。新石器时代的石镰和蚌镰捆绑在木柄上使用。商周时期已出现青铜镰刀。大约从战国开始,铁镰逐渐取代铜镰。西汉以后,铜镰已基本消失。作为收割禾秸的铁镰,自汉代以后基本定型,延用至今变化不大。
铁犁铧冠
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铁犁铧冠多呈V字形,宽度一般超过20厘米,套在三角形犁铧上使用,便于磨损后及时更换。
牛鼻穿孔铜牛尊
山西浑源李峪村出土的春秋晚期牛尊,牛鼻穿孔,戴环,这是牛作为畜力被役使的实物见证。《国语·晋语》载:“范、中行不恤庶难,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勒。”这里说的是晋国贵族范氏、中行氏的子孙沦落为农民以后,驭牛耕田的情况。
锄铁范
河北兴隆古洞沟出土。战国。由双合范、内范三件组成。一扇为器范,一扇是平底,一为四角锥状銎口范。范身上小下大,边缘有四个子母口,上部有一长方形銎;背面有弓形把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