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09|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民族民俗] 中华56民族之三十九:京族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3-30 08:43: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京族标徽







[url=http://pop.pcpop.com/p060806/0001556144.html][/url]京族简介

    京族,现有1 8 9 1 5 人,主 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市 的(氵万)尾、山心、巫头潭吉 4个自然村。







    京族地区气候温热,海产丰 富,除有7 0 0 多种鱼之外,尤 以珍珠、海马、海龙等著名。

    京族以渔业为主,以农为辅, 属沿海渔业和农耕混合的经济文 化类型。   

    京族的祖先原居越南吉婆。后来有一部分人自越南 涂山沿海捕鱼来到巫头岛等地定居,至今已有4 0 0 多 年的历史。京族过去被称为“越族”。新中国成立后, 正式定名为京族。

    京族有本民族语言,通用汉语文,信仰天主教、道 教。  

渔业风情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而京族沿海而 居,海域捕鱼自然也就成了他们的主要生活。在海滩、 村寨给人第一印象的是成堆成挂的各式渔具。拉网、刺 网(定刺、流刺、旋刺)、塞网,还有专门针对某种捕 捞对象的鲨鱼网、南虾网、海蜇网、鲎网、墨鱼网等, 渔具之多分工之细,形成了京族发达的渔业文化。

    渔箔是京族渔猎生产中独特的传统设施,以渔箔捕 鱼已有2 0 0 多年的历史。捕鱼经验丰富的京族人,在 地势倾斜、水流较急的滩地裂沟,沿滩沟两旁,分两行 插上直径1 0 多公分的木柱,直到最低潮水线处。木柱 间用细竹条、竹篾或山藤编结成“篱笆”栅栏,形成民 间所称的“篱沟”。篱沟一般长数百米,其形状如漏斗 ,紧靠海边的漏斗尖口宽约1 0 米。一渔箔用木柱上万 根,有点象古代的八卦阵。在“漏斗”里以竹片和木条 编织3 个由大到小的“鱼室”(也叫“鱼港”),3 个 鱼室相通,但入口处都安置有鱼虾能进不能出的“笼须 ”。涨潮时,汹涌的潮水带着鱼虾淹没了箔地;退潮时 ,鱼虾被困于鱼室。渔民驾轻舟划竹筏,进入篱沟以鱼 罩、网罾尽情收获。

    在京族的渔业生活中,至今还保留有“见者有份” 的“寄赖”习俗。不论是海潮退后的渔箔边,还是渔船 满载归来时,只要想吃海味,你就可以捡一些拿走,主 人绝不会责怪。

    在渔家做客,千万别说饭烧焦了,因为“焦”与“ 礁”同音,怕触礁。在船上不要说“油”,把油称为“ 滑水”,因为“滑”有“顺当”、“顺溜”、“顺利” 之意,而“油”与“游”同音,船破后人落水才要游呢 。移动器物要拿起来,别拖着推着移动,因为有“搁浅 ”之嫌。当然,一般来说,不懂规矩的客人是不会被责 怪的。不知者不为过嘛。







    京族男子每次出海,老人、妇女、孩子都要到海滩 上送行,并举行一些祭海活动。当一艘艘鱼船行驶在辽 阔的海面时,渔民便互相对歌,或抒情婉约,或激越磅 礴。长年累月,使京族人具备了大海一样的胸怀,大海 一样的性格。

海榄山中石条房   

    “海榄”是京族群众对红树林的俗称,大片大片的 红树灌木林被叫做“海榄山”。红树林四季常青,不怕 海水浸泡,涨潮时在潮水中顽强护岸,退潮后在滩地上 阻挡风沙。它的表皮里含有大量“单宁素”,是鞣革工 业中必需的原料,因而京家人视它为海里的“神树”和 “摇钱树”。传说这种“神树”是山神王从十万大山派 来探海观光的,结果它们乐而忘返,永驻此地,成为京 家的“朋友”。  

    京族人民自古以来把海榄山和树林看作“大家的山 ”,是公有财产,不准砍伐和入林放牧。因而,如今京 族沿海地区就有红树林2 0 0 0 公顷。百性都有在自家 房屋周围栽培花木的习惯,冬青、剑麻、牡丹、仙人掌 及木瓜、菠萝、木黄麻树错落密布、葱翠掩映,象海滨 公园,景观十分迷人。

    过去,京族百姓的居室是低矮间陋的栏栅屋,属草 庐茅舍一类。如今,到处是石条瓦房。每块石条长7 5 公分,宽2 5 公分,厚2 0 公分。石条砌墙,房高约7 米,屋顶盖瓦,稳固凉爽,可抗台风。室内以条石或竹 片木板分隔为左右偏房及堂屋共3 间。厨房与畜圈在居 室旁另建。近年还出现了不少钢筋水泥楼房,带有阳台 和装饰性栏杆,摆放着鲜花盆景。屋檐下挂着串串干鲜 海货,或待客或运往各地市场。

“鲶汁”与“风吹(米乙)”   

    到京族三岛去旅游与做客,您一定会品尝到那风味 独特的鲶汁和“风吹(米乙)”。鲶汁在市场上一般叫 鱼露,是用小鱼腌制的一种调味汁,每年3 至6 月间, 渔民家家腌制鲶汁:在一个洗净的大瓦缸内底垫上稻草 和沙包当过滤层,过滤层下的缸底脚边凿一小孔,安装 上塞子及漏管。将清洗好的小鱼及盐一层一层铺在缸里 。缸装满后,上压重石,加盖密封。一星期后,打开漏 管,鲶汁不断流出,其色如浓澄汁,清香四溢,吊人胃 口。待到漏管中已流不出鲶汁,“头漏汁”便告取尽。 然后向缸内再添冷却了的盐开水,过数日接取“二漏汁 ”;最后压滤“三漏汁”。就其质量来说,一次比一次 差点。因而头漏汁多出口东南亚各国,二漏汁多在国内 市场销售,三漏汁通常自家食用。即便是三漏汁,也会 使初尝者赞不绝口,回味生津。俗语说:“千汁万汁, 不如京家鲶汁。”做汤时加些鲶汁,汤味顿觉鲜美;吃 肉时蘸以鲶汁,入口便觉清香,难怪民间传说讲,当年 有位皇帝把京家鱼露称为“金汁”呢!  

    “风吹(米乙)”是大米制成的食品,当点心吃。 用热水浸泡大米后磨成粉浆,舀入直径4 0 公分的铝制 托盘,将盘漂浮放在开水锅里蒸熟成一张张薄粉膜,撒 上芝麻,置于大眼蔑屏上以炭火烘干即成。因其轻而薄 ,似乎可迎风而起,故称“风吹(米乙)”。其味香脆 可口,旅行出海或居家待客,都很方便。若把蒸熟的粉 膜切成细丝烘干,即成“粉丝”。把粉丝、螺贝肉、蟹 肉、沙虫干、虾仁等海味混在一锅煮,就是“(米乙) 丝海味汤”,只要一次品尝,便会终生难忘。

哈节   

    哈节是京族的传统节日。“哈”是京语译音,含有 “歌”、“请神听歌”的意思。关于哈节有不少民间传 说,其中一个说是古代有位歌仙,来到京族三岛,以传 歌为名,动员群众起来反抗封建压迫。她的歌声感动了 许多群众。后人为了纪念她,建立了“哈亭”,定期在 哈亭唱歌传歌,渐成节俗。  

    哈节的日期各地不同,(氵万)尾、巫头在农历六 月初十举行,各村的哈亭是节日活动的中心。哈亭雕梁 画栋,飞檐高顶,亭内分左右偏殿和正殿。正殿内设有 过去京家信奉的诸神神座。偏殿内设有坐位,听歌与宴 饮时要按长幼次序入座。

    节日活动历时3 日,通宵达旦,歌舞不息。周围各 族群众亦来共同欢庆,一派升平喜庆景象。唱哈的主角 有三人,男歌手一人,称“哈哥”,专司抚琴伴奏,两 位女歌手是“哈妹”,一个持两块竹板,另一个拿一个 竹梆,击节伴奏,轮流演唱。歌的内容有民间传说、哲 理佳话、爱情故事等。锣鼓声中,常有妙龄少女登台献 舞。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头顶天灯舞”。只见少女头顶 瓷碗,碗上迭盘,盘子里点燃蜡烛,两手端着酒杯,也 各有蜡烛一根。载歌载舞时,三根蜡烛闪闪不灭,若是 群舞,一片烛光闪烁,煞是好看。      皓月当空,海浪轻拍。青年男女们在亭外踏月传情 ,或初次邂逅,或订立婚约,或互诉衷情,都趁此花好 月圆的良辰佳日.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3-30 08:44:16 | 只看该作者

京族地区饮食

“风吹籶”

    京族以大米为主粮,男女老少都爱吃大米制品“风吹籶”,其作法如下:用大米浸泡热水后磨粉,然后放到40至50公分大的薄铝托里蒸熟,成一片一片的圆形薄粉膜,再撒上少许香芝麻粒,再覆于疏篾屏上以炭火烘干而成。烘干后其重量更轻且更薄,几乎近于透明薄膜一般,风吹即起,故名“风吹籶”。

    另一种大米制品“籶丝”,是用大米浸水磨粉蒸熟切丝晒干而成,又“粉丝”,将粉丝拌和螺贝肉、蟹肉、沙虫干或虾仁等煮成“籶丝海味汤”,入口甘香鲜美,嫩滑爽口。

    还有一种节日糯米制品“白糍籶”,是用糯米粉搓捏成“糖心糍巴籶”,即“糖馅汤圆”。

京族饮食习俗

    京族主要从事海洋渔业,同时又受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表现在饮食习俗上就是从大米为主食,红薯、芋头为杂食、喜食鱼、虾、蟹、鱼汁及糯米制品。妇女爱嚼槟榔。

    糯米糖粥 京族人家普遍喜吃糖食,特别喜欢用糯米糖粥来招待客人。无论 在哪一家作客,主人总要把客人视为良朋贵宾光临而喜气洋溢。在茶余饭后之际,给客人捧出甜润润、香喷喷的糯米糖粥;要不就是绿豆糖水、糖汤粉丝或红薯糖汤等等。

    为什么京家人这么喜欢糖食,而且特别喜欢以糯米糖粥或其他甜品来招待客人呢?

  谁都知道,“糖”是甜蜜的,京家人以此隐喻着对幸福的向往和寄托。京族有句古老的谚语:“家积万金,不如高朋满座”。由此可以窥见,京家人在传统习俗上对友谊的珍视和崇尚。而糯米糖粥的甜润胶蜜,正是寄寓着“友谊常在,如胶如漆”的美好愿望和虔诚的民族心态的啊!

    京家人认为,家中有客常来,是人生很幸福的一种殊荣。正因为如此,所以必须以自己最崇尚的“甜蜜”之情来敬奉客人。这种以“甜蜜”寄寓着“幸福”、“美好”的习俗事例颇多,在生活社交中几乎随处可见。例如,在婚娶的习俗仪式中,男方向女方送定婚礼时,其中就少不了“糖”和“糯米”。在节日习俗中亦如此,如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日的早餐,家家户户都要吃糯米糖粥;八月十五中秋节吃“团圆饭”首先吃的也是“糯米糖粥”;哈节祭神首先就要有糖糯米饭。此外,在民间歌谣中以“甜”来寄寓“美好”的现象也很普遍。如“瘦肉煮汤你嫌苦,绫罗配绸你嫌粗;不信你看菠萝果,皮粗心甜你知无?”等等均是。

鱼汁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京族人最爱吃的,最会吃的当然是鱼虾了。京族渔家平时以小鱼腌制的一种调味汁,叫“鲶汁”,是京族地区独特的产品之一。  

  鱼汁是京族传统的调味品。做法是:先将小鱼洗净,放进大缸或木桶里,分层加盐,压实加盖封好。几个月后,小鱼便会逐渐溶解,分泌出一种红色汁液,即鱼汁。

    过滤后,鱼土法上马呈油状,香味浓郁,味道鱼醇;第二次再过滤出的鱼汁称二漏,色味稍差;第三次过滤后则取出鱼骨残渣,作为饮料或肥料。鱼汁既可调味,也可佐餐下饭。

鲇汁

    又称“鱼露”,是一种味道鲜美的上等鱼汁调味品,每年农历3—6月进行生产。其制法是:用一只洁净的大瓦缸,缸底凿一小孔,嵌入一根装有塞子的导汁管,缸内垫一层稻草或沙包作为过滤层,然后把洗净的鲇鱼(其他小鱼次之)和盐巴,按3:2的比例,一层鱼一层盐地叠入缸内,装满后压平缸面,并加盖密封。经一星期后,将导汁管的塞子拔开,缸里的鲇汁就涌流出来了,每缸可分三次采汁。

“风吹糕”和“白糍糕”

    这是京族颇有风味的一种传统的粮食制品。“风吹糕”是用糯米浸泡使其发胀后,水磨成稀粉,然后用勺子舀到直径40厘米左右的篾托(现已多用薄铝制成)里,大火蒸熟成一面一面的薄粉膜,再撒上一些熟芝麻,晾干后置于炭火上烘烤而成。因经过烘烤,它变得又薄又轻,几乎像透明的薄膜,风吹即飘起,故名。其味香脆爽口,是待客和探亲访友的上好风味食品。“白糍糕”也是先把糯米浸泡,水磨成稀粉,用布滤成半干,然后搓捏成一个个如鸡蛋大小的汤圆,内包糖馅,用水煮至它浮上水面不久即熟。这大多是在每年除夕之夜,全家边守岁边做好煮熟,待新春到来时,先用以供神祭祖,后拿来和糯米糖粥一起吃,以示祝福:生活甜蜜人长寿,偕老白头如“白糍糕”。


京族地区文艺

民间歌谣

    京族人民能歌善歌,生活中洋溢着歌声。由于和汉族长期密切的文化交流,他们既能用京语和“京曲”歌唱,也能用汉语粤方言(当地称为“白话”)和“白话山歌”曲调歌唱。京族民歌共有曲调30多种,多方面地反映京族人民的生活。

    在京族民歌里,艺术最精湛的要数情歌,请欣赏这首《扯谎歌》:

相爱脱衫赠送,

回家说谎过桥遇大风;

风吹了,风吹了,

衫被风吹无影无踪。

相爱脱葵笠赠送,

回家说谎过桥遇大风;

风吹了,风吹了,

阵阵风把帽吹上天空。

相爱脱戒指送,

回家说谎过桥洗手掉水中;

冲到深处黑古隆冬,

顺水推到龙宫……

这位在热恋中脱衫、脱葵笠、脱戒指的姑娘,告别情人后,半路突然想起怎么向妈妈交代那些东西的下落呢?于是只好撒谎。从这仿真、有趣而又破绽百出的谎言中,一位情窦初开的京族姑娘的倩影,不是在歌声中呼之欲出了吗?

京族口头文学中的散文作品

    京族口头文学中的散文作品,有山水传说《三岛传奇》,风物传说《独弦琴的声音》,海上动植物故事《山榄探海》、《海龙王开大会》、《白牛鱼的故事》等。机智人物故事有《计叔》等。

京族民歌

    京族民歌以语言分,有京语民歌和汉语民歌。京语民歌曲调有30多种,其歌词为六、八言。因此,京家称之为“唱六八”。其格律:每两句为一个单元,上句六言,下句八言,每篇常为四句、六句到八句,也可连若干双句为长歌。每一单元内,上句末字(即第六字)与下句句中第六字押腰韵,称为“六六腰韵”;相邻两个单元之间,上一单元下句末字(即第八字),与下一单元上句末字(即第六字)押脚韵,称为“八六脚韵”;联绵接续,如环似链,称为“六六、八六环链腰脚韵”。例如“祝贺四姓相逢,桃花兰花开同一家;祝贺四姓亲家,媳贤婿好爸妈得养”(译文遵循原歌格律)。  

  京族汉语民歌用汉语粤方言(当地称为“白话”)和“白话山歌”曲调唱,七言四句(第一句亦可用三言),双句押脚韵。

    京族民歌反映了京家海岛风光和海上捕鱼生活,内容有礼俗歌、盘问歌、叙事歌、苦歌、儿歌、情歌、海歌、唱哈词等。唱哈词在京族民族节日──唱哈节中,由哈妹(女歌手)在哈亭演唱。哈亭,即歌亭。唱哈节,即唱歌节。包括祭神、祀祖、唱歌三项活动。哈妹所唱的唱哈词有:《京汉结义歌》等歌唱民族团结与友谊;《千里念》等为情歌;有《刘平、杨礼结义》、《宋珍与陈菊花》等叙事长歌;此外有的民歌还将白居易的《琵琶行》、苏轼的《赤壁怀古》等汉族古典诗词译成京语,用“唱六八”曲调演唱。海歌,咏唱海上的景物,歌声高亢,曲调犹如波峰浪谷,高低起伏。

“顶头”、“顶臂”、“顶竿”

    “顶头”、“顶臂”、“顶竿”等是京族民间的一些简单易行的体育竞技活动。“顶头”通常在工余饭后,或喜庆节日中进行。赤身露臂的小伙子在沙滩上或树荫下,面对面地双手撑地,双膝跪在地上,头颅相触,奋力推顶,将对方顶翻在地为胜。一般要赛三次,获两胜者为胜利。“顶臂”比赛时,两人相对而立,同时伸出双臂,掌心相抵,双方用力推顶,直到一方推越画在地上的中线,把另一方逼退为止。一般也赛三次,获两胜者为胜利。“顶竿”活动更为精彩:两人相对而立,用一条两米多长的竹竿,分别置于双方的颈脖间或腹部,双方同时发力,尽力向前推顶,谁能越过“界河”,谁就是胜利者。这些竞赛活动,既是游戏,又是体育;既有力量的较量,又有意志的考验。从中可窥见京族人的乐观向上、顽强坚毅的民族性格。

独弦琴







    独弦琴,又称匏琴,是京族特有的民族乐器。它结构简单,但音色优美,音调丰富,曲音清雅,多有变化,演奏之时,如惊涛拍岸,如百鸟朝阳,如高山流水,深受京族群众的喜受。独弦琴用大半个竹筒(或用几块木片拼成长方形的木匣)做成琴身,长约二尺半,一端插上一根圆木柱子与琴身成直角,另一端安上一个把手,上系一条弦线,连接到小圆柱上,用一块小竹片拨弄弦线,便可弹出娓娓动听的乐音。每当明月当空,琴师拨动琴弦,悠扬的琴声飞向长空,众人在晚风中聆听动人的乐曲,别有一番情趣。弹奏独弦琴时,须不时调整摇杆,当把琴弦扩张时,可拨出较高的乐音;使琴弦放松时,乐音变得较为低沉。由于用左手推拉摇杆而使琴弦松弛或扩张,弹奏时需要稍作停顿,因而形成了一短一长的发音规律。通常是音长较强,音短较弱,全过程由强变弱,由弱变强,不断变化。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3-30 08:44:43 | 只看该作者

京族地区旅游

美丽神奇的京族三岛

    苔花一朵

从读小学就知道,有一个美丽神奇的地方叫京族三岛。这地方的三个岛,分别即巫头、山心和万尾岛,都坐落在中越界河北仑河口的北部湾海域。兴许是久慕盛名罢,十多年前调到防城港工作时,对于近在眼前的京族三岛,我不仅倍感亲切,也最乐于寻访。

记得第一次踏访京族三岛,整个旅程是从江平镇的潭吉村口,穿过一片盐田先进入万尾,然后到巫头,再绕道到山心的。一路走来,三岛给我的最初印象,确实令我耳目一新、心旷神怡。但也有些意外:走进三岛,我似乎没有“岛”的感觉。我甚至遗憾:三岛怎么不象曾经见过的海岛——诸如涠洲岛、鼓浪屿、普陀山和蓬莱仙岛那样,海市蜃楼般兀立于海之平面,也没有遐想中云蒸霞蔚的那份神秘?不过,我的这些见识和感叹,却在当地朋友中见笑了。后来,经过多次的深入寻访,才深切地体味到,虽同是海滨岛屿,三岛的美丽而神奇原来是自不相同的。

其实,京族三岛早在三十多年前,就是海水包围而各自独立的孤岛。那时,岛上的京族群众,无论登陆到北岸的江平镇,还是在三岛间相互往来,交通都是极不方便的,生产生活因而十分艰辛。说到三岛的过去,我听京族的大佬们说,因为海水阻隔,三岛曾有裸身趟海的古俗哩:往时京族人家的船并不象现在这般普及,而且都集中锚在便于出海的南岸了,京族群众在三岛区间往来,或望北登陆江平镇赶圩交易,须待退潮时趟海上岸。为确保衣裳不湿,他们无论男女都在下海之前,将衣裳解下包好顶在头上,然后趟着没脐的海水缓缓前行,到达彼岸再重新穿上,如是习以为俗。直到上世纪70年代围海造田修了围堤,三岛实际已变成了半岛之后,这一奇特的风习才渐渐不常见了。海水的阻隔,固然给京族人民造成过困苦,但也使三岛有幸躲过了历次生态与文化浩劫,客观上有效保护了三岛的自然人文环境,以至于这里的滨海风光和民族风情还仍然那样美丽而神奇。

这些年来,京岛的旅游越来越红火了。那些一到这里就喜出望外的游客,多半就是奔三岛的美丽神奇而来的。这些如我一样仰慕三岛的游客们,不管他们来自何方,只要一脚踏上这片方圆近三十平方公里的海岛,就被这里的一切陶醉了。是的,这里的海,极目可望的是一湾避风、辽阔而湛蓝的浅海,它处在江山半岛和支那半岛越南北段的拥护中,显得温暖、平和而静谧,即使风起潮涌的时候也波澜不惊;这里的沙滩,是与红树林以及木麻黄林带紧密相连的沙滩,它金黄洁净,宽阔平缓,其中万尾金滩长达十里,可同时接纳游客数万人;这里的地貌,是南海北部湾的海流,与江平镇两翼的河流相互作用冲积而成的沙质地貌,它洁白清爽、柔软而富有弹性,这样的沙地几乎遍及整个三岛。其中有很多地段的沙丘,在阳光的映照下白得象北国的雪,因而有当地文人把这样的沙地,干脆誉之为“南国雪原”。

奇妙的是,就在这没有山丘,也没有溪流,甚至没有土壤的沙地上,却顽强地生长着茂密的植被!这些还是原生态的植被,走近了看景致也是各不相同的:苍翠而挺拔如青纱帐一般的是木麻黄林木;色彩斑驳似原始丛林的是老藤、荆棘、古榕和其他灌木。在不同林带交替的空间,还有成洼的湿地,湿地里长满了一浪浪碧绿的水草和一波波挨挤的莲蓬。那些快活的海鸟,也似乎特别钟情于大海与三岛之间交互形成的环境。成群的白鹭,不仅喜欢在蓝天碧海间翱翔,在滩涂湿地里觅食,在草坪乃至牛背上彳亍,而且十分自由而安详地,就在京族民居附近的林木上筑巢、栖息和繁衍。这些富有旺盛生命力的各类生物,既赋予了沙质地貌的三岛以无限生机,同时也造化了三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和如诗如画的意境,从而使美丽的三岛宛似南国海滨的香格里拉——显得格外的神奇、格外地引人入胜。

与三岛的滨海风光相交融,三岛的风情也是独特、浓郁而迷人的。在这里吃海鲜,游客只须到就近的林阴里或海滩边,随意找个大排档,即可享用到世界上最生猛也最鲜美的海味,其生猛和鲜美的程度,用京族人的话说那是“从海里跳到锅里”,其间是没有折扣的。在这里游憩玩耍,则尽管信马由缰随心所欲地走走,也自然会看到京族人正在进行的各种欢畅怡然的渔事活动。他们或理网修船,或出海捕捞…..或加工海蛰,或卸鱼、交易等等,无论领略到哪种景象都令人兴奋、令人驻足。如果遇上拉大网、踩高跷之类的捕鱼活动,还可参与到京族渔民中过一把手瘾哩。要是决意在这里住下来,若无须讲排场,那么住进京族渔家旅馆,或许是最值得也最令人难忘的。这里的渔家旅馆很多,既干净、便宜又方便亲海,还能享受到京族礼仪的热情款待,能更直接地感受到京族的风土人情。至于那些刻意要在这里做深入考察的雅客们,倘机会凑巧或有京族大佬的引荐和安排,还可以观赏到京族哈哥哈妹,唱歌弹独弦琴等各种活动呢。

三岛的区域面积虽小,但其所体现的环境差异却是突出的。我曾经游览国内大部分海滨旅游胜地,然而,自然与人文环境的交融如三岛这般优异的却未曾见过。我甚至想象不出,还有哪个地域似曾相识而又象三岛那样自然而然的。到过三岛的人,我相信都会赞叹:这好一派南国滨海风光与京族风情真是太美了!

京族拉大网







    京族三岛浅海一带盛产大小黄鱼、马交鱼、尤鱼等,京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了拉大网捕鱼的生产方式。大网长达1000多米,重约4千斤,每张网价值1万多元,是由村里各家各户出资购买。拉大网时,要30多人抬网到海边,由网头带头乘船沿距海边70多米远的地方沿沙滩岸线下放,最后拉到沙滩,形成一个800多米长的半月形包围圈,几十人各在两头拉,从早上拉到中午12时才将大网拉上沙滩。现在一般一网能打几百至上千斤鱼,主要是大小黄鱼、马交鱼等,在七八十年代,曾经有一网打1万多斤鱼的壮举。



高跷捕鱼







    高跷捕鱼也是京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捕捞鱼虾的方法。在京族三岛浅海一带,小鱼小虾一般在1米多深的浅海活动,这个高度刚好淹过头顶,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京族人总结出了在腿上绑高跷以提高高度的做法,这就是高跷捕鱼。随着生产方式不断进步,现在高跷捕鱼已逐渐被其它方式所取代,京岛一带只有五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才会踩高跷捕鱼,年轻一代基本都不会了。

竹山景区

    竹山景区位于北仑河入海口,是海陆交汇处。中国大陆海岸线东起鸭绿江,西至北仑河,这里是中国大陆海岸线的最西端,又是陆路边界线的起点,其对面隔海相望是越南的芒街市和万柱海滩。这里是大清国一号界碑,还是北仑河国家海洋自然生态保护区。历史上竹山港曾是中国与越南一个热闹的通商口岸,从遗留下来的古戏台、古街、三圣宫、天主教堂等依稀可辩当年的繁华。

迎神

    在哈节的前一天,村民们集队举旗擎伞,抬着神座到海边,把本村信奉的诸神灵请进哈亭。这一天,有的村还举行盛大的斗牛活动。斗牛结束后不论胜或负都拿来宰杀煮食。斗牛是揭开哈节的序幕,山心岛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民歌:“无论你在哪里做买卖,八月初十也要回家看斗牛;尽管你的买卖繁多百过头,八月初十也要回家看斗牛。”  

“哈节”

    “哈”为京语,有两种解释:一是“歌”,一是“吃”。现在一般认为,这两种含义都兼而有之。“哈节”京语称“盖殿耽”,可译为“歌节”、“祭神节”(神吃)、“乡饮节”(人吃)等。哈节的来历,有几种传说:其一是说,北部湾岸边的白龙岭下,有一条巨大的蜈蚣精,凡有船只经过,它都要吃一个人,若不送给它吃,它就兴风作浪,把船掀翻。后来有一个大仙(镇海大王)诛杀了蜈蚣精,把它碎尸三段而成为“京族三岛”。于是京家尊奉镇海大王为护岛神,立庙祀之,每年都到海边迎接镇海大王到哈亭来享祭,这就成了一年一度的哈节。其一是说,在越南陈朝时代,有一位歌仙来到京族地区,以传歌授舞为名,发动京族人民起来反抗封建统治者,深受京族人民敬仰。后来人们用歌来歌颂和怀念这个歌仙,久而久之就成了哈节。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09-3-30 09:18:01 | 只看该作者
真是鱼米之乡的好地方!      有时间去一回!
相识是缘分,共事做朋友! 我喜欢养鸟,爱收藏鸟笼! 开旅游客车,诚交天下朋友! 电话;138012636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花 ( 鲁ICP备07009421

GMT+8, 2025-7-23 07:14 , Processed in 0.14040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