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97|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民族民俗] 中华56民族之五:黎族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2-11 16:42: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黎族标徽







黎族简介

    黎族,现有1110900人,主 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东方、 白沙、陵水、昌江黎族自治县 和乐东、琼中、保亭黎族苗族 自治县,其余散居在海南其他 县市与当地民族杂居。


    黎族生活的五指山区地处 亚热带,风光秀丽,景色迷人, 稻作三熟,旅游资源更是前景 看好。

    黎族以农业为主,属稻作 犁耕农业文化类型,兼有狩猎、 捕鱼、采集和林业等多种经营

    据考古研究,海南岛有新石器时代原始文化遗址100 多处,黎族先民是这里最早的居民。黎族由古代越人发 展而来,与“百越”的一支骆越关系更为密切。历史上 黎族有“(亻孝)”、“杞”、“本地”、“美孚”和 “赛”自称。在宋代以后,黎族的名称被普遍使用,沿 至今日。

    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 ,建国后逐渐通用汉文。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2-11 16:43:31 | 只看该作者
纺织先民





    黎族家庭手工纺织技术历史悠久,早在唐宋时代其 棉纺织就领先于中原,并以黎锦、黎单闻名于世。元初 ,我国著名的女科学家黄道婆,就是到崖州学习了黎族 的纺织工艺,并把它传播到江南地区,带动了中原棉纺 技艺的发展,因而才名垂青史的。黎族民间的纺织工具 有轧花机、弹棉弓、捻线纺轮、脚踏纺车、绕线架、撷 染架、踞织机等。虽不复杂,但所生产的棉织工艺品却 驰名中外。尤其是“双面绣”最为出色,多作为上衣的 装饰,如衣侧花,后背花等。也有的为了突出织花的花 纹,在它的沿边加绣彩线。图案多是信手绣出,不用摹 描。黎族服饰图案的取材,多采用平日喜闻乐见的人物 纹、动物纹,植物纹以及几何纹等。但不同地区有所侧 重。这些图案的造型稚拙夸张,构思大胆巧妙,运用直 线、平行线、方形、三角形等构成整齐的富有装饰风格 的花纹图案。在色彩上,一般采用红、黄、白等几种, 配色和谐,绚丽华美。黎族妇女的头巾,上衣,筒裙往 往嵌入了金银箔,云母片、明片或羽毛,也有缀以贝壳 、穿珠、铜钱、铜铃或流苏等,更产生了有声有色的特 殊效果。

自然食风

    黎族饮食风俗的显著特点是利用自然条件,因地制 宜,就地取材,体现了人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山风野味。

    黎族多居山林,山上的山鼠,田里的田鼠,树上的 松鼠,都是黎家的美食。在野外捕鼠,以篝火烧毛刮净 ,带回除去内脏,或烤或煮,并用少许盐巴和辣椒调味 。黎族腌泡酸菜,先将野菜洗净加上畜骨或兽骨,拌入 适量生盐,密封于坛中发酵。这种酸菜黎语叫“南沙” ,酸味浓烈,消暑开胃,是黎族人民一年四季不可缺少 的菜肴。黎族妇女自古就有嚼食槟榔的爱好。她们把槟 榔切成片,连核一起生嚼。干吃槟榔是煮熟晾干,吃时 切成小片,加上蚌灰与石灰拌的浆,包在“扶留叶”( 俗称“萎”)里慢慢咀嚼,细啖其余汁,愈嚼愈香,津 津有味,直至脸颊潮红。嚼食槟榔因有解闷,下水肿, 除瘴气的功效,所以槟榔果被黎族视为吉祥物和男女青 年定情的信物。最使旅游者感兴趣的是亲自烧制竹筒饭 。在黎族姑娘的热情指点下,先砍一节较粗的嫩竹,装 入当地特产的香糯米和适量的水,或者再拌入猎获物的 瘦肉块及盐,架于火堆上熏烤。水沸后,以树叶或木塞 封顶口,随时转动竹筒,使其受热均匀,待饭香溢出, 取下稍候,以刀剖筒,便可食用。赶路者,黎家姑娘还 往你的旅行袋里多放几筒,让你慢慢品尝享用。

跳竹竿






    跳竹竿是黎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 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每当重大节日或新谷登场,人们 都要举行跳竹竿,而且往往通宵达旦。   

    跳竹竿,黎语叫“卡咯”,早年是男子跳,女子扶 竿击节,后来发展成男女都能跳。而且在演出中女的更 多。因为女子步态轻盈灵巧,爽快活泼。跳竹竿时,先 将两根长约5 米的枕竿平行摆在平地上,竿间距离3 . 5 米左右。在枕竿上横架8 根4 米左右的细竹竿,由8 人分两组到枕竿两边去扶竿击节,每人左右手各握细竹 竿一端。音乐伴奏,锣鼓打拍,扶竿者按节奏撞击竹竿 ,竹竿在枕竿上滑动离合,发出“卡哒、卡哒”的明快 声响。舞者在8 根竹竿间跳跃,像小鹿欢蹦,不断地表 演出磨刀、筛米、穿门、鹿跳、转身、来回等花样动作 。而击竿者时而蹲,时而坐,时而跪,时而站,使竹竿 有高低变化。谁反应稍慢,脚踝或腰腿就会被夹住。被 夹者在大伙善意的轰笑中被竹竿夹抬着请出场外。谁能 坚持到最后,闯过跪、蹲、站三关,谁就被当作优胜者 ,坐在竹竿上被高高抬起,接受欢呼与祝贺。  

    黎族体育活动中,除跳竹竿外,十分普遍的还有射 牛腿、穿藤圈、“打狗归坡”等。几乎都与狩猎劳动有 关。射牛腿是用弓箭射击悬挂在高大古树上的牛腿,先 射中的人得牛腿作奖品。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2-11 16:44:12 | 只看该作者
三月三爱情节

    农历三月初三是黎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会日子。会 场一般设在开阔的橡胶林里,头上绿叶蔽天,脚下“叶 毯”铺地,幽邃、凉爽、安谧。难怪“三月三”就成了 当地人自由选择配偶而被称为“爱情节”。传说远古时 代,聚居于昌化江畔的黎族百姓遭受了一次大洪灾。只 有一对恋人坐在大葫芦瓢里幸免于难,被漂流到燕窝岭 边。三月初三,洪水退去,俩人结为夫妻。男耕女织, 生儿育女,相濡以沫,辛勤劳作,又渐渐使黎族繁衍发 展起来。后人奉他们为祖先,每逢三月三便隆重纪念。 节日里男女老少身着盛装,带着糕点、粽子,小伙子们 捕鱼,姑娘们做饭烤鱼,然后把祭品供于有天妃和观音 化石的岩洞口。拜祭毕,青年们来到活动会场,进行射 箭、爬竿、摔跤、拔河、荡秋千等。夜幕降临,岸边燃 起堆堆篝火,小伙子撑开花伞,姑娘们的银饰及贝壳饰 物在火光下闪闪烁烁。情歌婉转,舞蹈渐起,由平缓抒 情而进入欢乐奔放。有时一对对情人悄悄离开篝火旁, 小伙子把耳铃挂在姑娘耳朵上,把鹿骨做的发钗插在姑 娘的发髻上,姑娘把自己亲手精心编织的七彩腰带系于 情郎腰间,双方信誓旦旦,相约明年三月三不见不散。 因三月三从其来历和主要活动内容来说,都与婚恋有关 ,故而也称为爱情节。

黎族饮食













    黎族的主要粮食是大米,以水稻为主,其次是玉米,番薯和木薯,粟类等杂粮,"山栏"香米是黎族地区的特产,历史上早已闻名,煮成的饭味香可口。

  黎族人煮饭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陶锅,现多改用铁锅或铝锅;另一种是用竹筒烤成干饭,黎族人出远门或上山种山栏,打猎时,常用此法煮饭。

  每家都有用三块石头摆成"品"字形的灶,其中一块石头是埋在地下半截固定的,档可随意移动,这块石头又叫"灶魂石".另两块平底的石可以按锅的大小而移动.挑水喜用竹筒或陶罐.餐具有陶碗,竹筷,木饭铲,椰子壳饭碗和汤勺。 田鼠,蛇,青蛙和蚱蜢,蜂蛹,蚁卵等,也是常食的菜肴,肉食习惯为清煮或火烤,菜多是熬煮,少有炒烹。

  腌酸菜,腌梭鱼,腌梭肉是黎族特有的风味食品,制法是把生鱼或生肉切成小块,和炒米粉或将大米煮成熟饭,趁热混拌一起,加上适量的盐,用陶罐密封七到十天后便可取食,封存时间越长越好吃,这是黎族人民招待客人的主要菜肴,这种习惯在黎族地区很普遍.食用的蔬菜有南瓜,葫芦瓜,水瓜,冬瓜,水果类有椰子,菠萝蜜,龙眼,荔枝,木瓜,芒果,野生酸豆等等.采集野菜也很普遍,野菜品种有几十种。

  酒,烟,槟榔是黎族人民主要的嗜好品,家里有客人来,必以酒相待,大多都有酿造稻米酒,糯米酒,薯类酒的习惯,喜欢用山栏米酿酒。(左图为自制粽子、糕饼;右图为用芭蕉叶包裹蒸煮的干饭,拌入酒饼,发酵后滴酒。)

炊具和食具

    炊具和食具的都很简单。灶具分用石头砌抹稻草泥和“品”字灶(即用三块石头摆成“品”字状)两种。前者,一般在外围地区,如陵水、三亚地区普遍使用,后者,内地和中心地区普遍使用。“品”字灶,叫“三石灶”(或“三脚灶”、“三足灶”),用3块石头组成,分座石和走石。座石由两块扁形长石组成,平行地埋于地下约三分之一,使其固定不动。座石之间稍前的位置上放一个圆形平底的走石,外围地区用木桶或铁桶;家里盛水用陶缸或竹筒;挑水的竹筒有长短两种,在家挑水时用一节约2尺长的短竹筒,往往把几个竹筒拴在一起,挑水时发出有节奏的响声。长竹筒有几节长,多用于挑水上高山作为看守山林时的生活用水。外出时带有盛饭用的有盖竹筒,长约8寸左右。煮食时舀水用葫芦瓜或椰子壳制成的瓢,除碗和竹筷外,也有用椰子壳作碗的。过去吃糯米饭时,习惯用手抓而不用筷子。建国前,除了富有人家外,贫穷的黎族人民只是在捕获猎物和鱼类、婚丧、节日和杀牲做鬼时才能吃上少量的肉类。在日常生活中,还吃田鼠、蛇、青哇、蚱蜢、蜂蛹和蚁卵等。宰食禽畜多用火烧去毛。肉食常用火烤或生腌(腌肉酸),黎语称“rieng”,是特有的风味食品。其制法是“将生鱼、生肉和小青娃、小螃蟹等和炒米粉混拌在一起,罐密封七天后便可取食,但封存时间越长越好吃。这也是招待客人的主要菜肴。还有一种独特味道的酸菜,黎语称“namsduas”。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9-2-11 16:45:34 | 只看该作者
香饭、山茶

竹筒香饭







    竹筒香饭,是黎族一种颇具特色的野炊。竹筒香饭是用粉竹或山竹的一节,装进适量的米和水(大约一份米二份水),放在火堆里烧熟,用餐时破开竹筒取出干饭,便是有名的竹筒香饭。如果把猎物野味和以香糯米及少量的盐巴放进竹筒内烤熟,则味道特别鲜美,是招待客人的珍美食品。上山狩猎和"砍山栏"等,都可以烤"竹筒香饭"来吃。

“山栏香糯”

    黎族人民喜欢吃糯米饭,特别是喜爱吃"山栏香糯"。吃法,有的是用锅煮熟,有的是用陶甑煮熟,还有包粽子吃的。粽子种类很多,有长、圆、三角形等,主要用猪肉和糯米包成,还有用蛋类加糯米包的。过"三月三"是包粽子的最好时节。

五指山茶



    五指山地区的黎族爱喝五指山茶,而沿海地区的黎族喜欢喝赤鸪茶。赤鸪茶掺白糖,香味很浓,浸泡多次仍不褪色。赤鸪茶有降温作用,喝后还不容易醉酒,好睡觉。



黎族地区文艺

“洞箫”






    “洞箫”用藤竹竿制成,粗1寸、长4尺,管头边缘处开一个吹气孔,管杆反面离管头1.5尺处开1音位孔;管杆正面离管1.5尺处往下开了3个音位孔。分竖吹和插小竹管吹两种。竖吹的,用露兜叶套住管头,以控制吹气孔量的大小、强弱;插小竹管吹的,用1根4—5寸长的、钢笔管粗细的竹管插进吹气孔,用露兜叶裹套着。吹奏时,左拇指按住反面音位孔,中指按住正面第一音位孔;右食指和中指分别按住第二、第三个音孔。由此四个音位孔吹出1234567等7个音程。音色宽厚、曲调优美,富有生活情调。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5#
 楼主| 发表于 2009-2-11 16:46:41 | 只看该作者
黎族文艺





    黎族虽然没有本民族文字,但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学。其形式活泼,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世代相传。主要包括故事、传说、神话、童话、宗教家谱等。比较著名的有《人龚的起源》、《五指山大仙》、《洪水的传说》、《甘工鸟》、《鹿回头》等。既反映了社会历史,总结生活经验,传播各方面的知识,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寄托了黎族人民的美好希望和追求。

    黎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音乐和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民间音乐有自己的传统乐器:鼻箫、口弓、叮咚板、独木皮鼓、蛙锣等。民间歌谣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海南汉语作唱词,以黎族民歌韵律为唱腔,称作“汉词黎调”;一种是用黎语作唱词,称为“黎谣正调”。内容多样,有劳动歌、生活歌、情歌、颂歌、仪礼歌、叙事歌、杂歌等。歌者即兴作词、吟唱心曲,引人入胜。并有独唱、对唱、说唱、联唱、领唱等不同形式。曲调旋律,各地区略有不同。












有歌就有舞。黎族人民不仅善唱歌,也爱跳舞,他们的舞蹈来源于生产和生活,来源于对祖先的崇拜。内容主要有生产舞、生活舞和宗教仪礼舞。较著名的舞有《招福舞》、《打柴舞》(竹竿舞)、《舂米舞》等。舞时,往往歌声、打击乐和喊声相融,场面欢快。  

    黎族的造型艺术,以织锦工艺最为著名。在唐宋时期,黎族的纺织技术就比中原先进。织出的黎锦、黎单闻名于世。他们利用各种不同的纺织工具,从轧棉、弹棉、纺线、染色、理经、织布、刺绣,直到生产出色彩斑斓的锦、被、单、筒裙、花带等,已形成一整套系统的生产工艺。而且至今,著名的“崖州被”和“双面绣”,以其技术精巧细密,花色艳丽又富于特色而驰名。此外,黎族的独木器制作和竹藤编织工艺,也十分著名。

黎族工艺美术





    黎族的工艺美术包括纺织工艺、雕刻艺术和绘画美术。以纺织工艺最为突出,有侾锦、赛锦、美孚锦、杞棉、满地锦和千家毡。  

  其中,侾锦流行于海南省乐东、东方、昌江、保亭和陵水等地,以编织和刺绣工艺为特点。侾锦又为分三星锦、四星锦和陵崖锦三种。三星锦以几何形表现形象,将鸡纹(图案模拟鸡,用几何形表现。造型抽象概括、生动有趣。常作二方连续纹样)、犁铧纹、双人叠坐纹(以平衡式连续纹样构图,用几何形表现直立式双人叠坐纺,紫红和白色区分上下,双人纹下一般有字,寓意吉样平安)等织在筒裙上,色彩正面形,左右对称。造型简练。常用二方连续纹样)在前后衣沿边绣菱形连续式几何纹样,下系铜铖、铜铃、线穗、珠子,产生有声有色的特殊装饰效果。色彩以紫红、棕色为主,间以桔黄、浇黄和白色等。

黎族特色乐器



朗多依







朗多依,是黎族弓拉弦鸣乐器。形制古朴,发音粗糙,用于独奏。流行于海南省黎族地区。 ?  

  琴的外形与汉族地区流行的二胡相似,但琴筒、琴杆均用竹制,多采用当地生长的竹材自制自用。形制古朴,但规格尺寸很不统一,全长60厘米~80厘米(图)。琴筒长10厘米~12 厘米、直径8厘米左右,筒前口蒙以用竹笋壳制成的面板或蛇皮,筒后端敞口。琴杆竹制,削去竹节,竹杆较粗的一端为琴头,平顶无饰。上端设二轴,弦轴木制,圆锥形,轴长10厘米。琴杆中部设有丝弦千斤,下端插入琴筒并外露系弦。琴面中央置竹制空心琴马,张两条琴弦,琴弓用细竹制作弓杆,弓毛和琴弦均采用海南特有的一种称作“鸡螺丝”的棕色细藤。

  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乐器博物馆藏有黎族朗多依一支,琴筒、琴杆、弓杆均为竹制,弦轴木制, 琴体全长59.5厘米,琴筒长10厘米、直径7.9厘米,蒙以竹笋壳为面,后敞口。这件来自黎族民间的朗多依原为广东省民族歌舞团所有,1962年5月,该团将其赠予音乐研究所收 藏。

  坐姿演奏,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弓于两弦间拉奏。五度定弦,音量较小,由于是用细藤弓摩擦细藤弦,发音较粗糙,音色不及二胡圆润、丰满,表现力也较黎族的气鸣乐器逊色。民间常用于独奏自娱。

蛙锣







    蛙锣,黎族敲击体鸣乐器。流行于海南省各地,尤以乐东、保亭等地最为盛行。  

  青铜铸造而成。形似盘状,又似器盖。锣面平坦或稍带弧度,锣面中心有较大平脐,大脐中央又有一突起的小平脐,锣面周边铸出八卦符号、四环形图案等纹饰,并在边缘一侧等距铸 有三只小青蛙卧于饰有绳纹的圆环上,或铸有三只青蛙、三个圆环、一蛙两环等立体饰物。 锣面至锣边过渡的弧度较大,锣边外敞。规格尺寸不一,锣壁厚薄不等。通常分为大 小两种:大蛙锣,锣面直径30厘米、大脐径20厘米、小脐径4.5厘米、锣边宽3.5厘米、背口直径34厘米;小蛙锣,锣面直径24厘米、大脐径14厘米、小脐径4厘米、锣边宽2.2厘米、背口直径26厘米。锣边一侧不钻锣孔,锣绳系于锣边的圆环中。  

  演奏时,左手提锣绳,右手执木制锣棰敲击锣面中央的突起小平脐。大蛙锣发音柔和含蓄;小蛙锣发音明亮悠扬。只用于民间丧事活动中。根据黎家风俗,蛙锣平常不用时,要藏于家中或埋于地下。  

  20世纪50年代,在乐东县头塘乡头塘村,曾发现一面锣面直径达40.7厘米的大型蛙锣,锣面铸有阳纹二龙含珠图和八卦符号纹饰。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中国乐器博物馆里,收藏着大小蛙锣二十余面,最大者锣面直径32厘米、最小者面径16厘米。 其中一面锣边铸有三只青蛙、面径29.5厘米的蛙锣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中。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6#
 楼主| 发表于 2009-2-11 16:47:20 | 只看该作者
叮 咚







    叮咚,是黎族特有的敲击体鸣乐器,以乐器的发声命名。黎语称朗?。流行于海南省东方、保亭、白沙、乐东等地。  

  在海南岛的黎母岭和五指山下,在昌江和万泉河畔,居住着勤劳勇敢的黎族人民。黎族的文 化艺术虽然没有本民族的文字记载,但流传在民间的口头文学颇为丰富,尤其是传统故事和歌谣更占有主要地位,音乐舞蹈也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黎族人民喜歌善舞,不仅逢年过节、集会喜庆要唱歌,就是平时劳动生产也要唱歌。黎家青年男女更是歌唱的能手。打叮咚 是黎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它的特点是简便易学,人人能打。叮咚的声音清脆嘹亮、 雄浑粗犷、淳朴动听,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它在农业生产上,还曾起过驱赶鸟兽、保护农 作物的重要作用。  

  叮咚是黎族古老的民间乐器,打叮咚在海南流传已久,它记录了黎族人民刀耕火种的年代。 那时,黎家拿起勾刀,到山上砍除荆棘和荒林,清出一小片一小片的土地,来种植玉米和山栏米(是当地一种良种稻米)。可是,山里森林密布、野兽成群,黎族人民辛辛苦苦种上的庄稼,经常被野兽破坏,特别是当山栏米成熟时节,大群的野猪便来偷食,往往一夜工夫就把 成片的山栏稻谷啃个精光,使即将收获的稻田变成荒地。聪颖的黎家人,为保卫自己的劳动 果实,便在山中搭起茅草棚看护庄稼,还砍下两根五尺多长的枯木棒吊在棚前,用两根短木 棍敲打来恫吓野兽。这就是叮咚的由来。  

  打叮咚的原始形式,是将木棒吊在田间的树枝上,并用一根绳子系着两根劈开的竹子绑在离 叮咚较远的地方,在打叮咚时中间穿插着打竹子,一拉绳索两根竹子便发出响亮的“拍拍” 声,借着山谷的回音,就可将较远处的鸟兽吓跑。叮咚对猴子最有效,人声吆喝对它无济于事,只要叮咚一响,猴子准会立即溜走。黎族人民还有这样的习惯,往往在打叮咚之前和敲完一段之后,总要说上几句话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长期以来,黎家人通过敲击木棒的不同部位,发现能打击出不同的音调,为解除夜间山谷中的寂寞,逐渐创造了各种各样的节奏,敲打起来,叮咚之声非常动听。久而久之,叮咚便成了独具黎族风采的乐器,打叮咚便 成了黎家日常的一种娱乐形式。1956年4月,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现海南省)歌舞团下乡和 黎胞联欢 时,发现了这种演奏形式,经过整理、提炼,取消了竹子,突出了音乐部分,便成了今天人们在舞台上所见到的打叮咚。  

  叮咚由木杠和木架组成(图1),木杠是发音体,多采用红木或其它质地坚硬的木材制成, 杠长200厘米~240厘米、直径10厘米~12厘米,用绳索吊于刻有花纹图案的三脚木架上。在 海南民间 ,黎家常用当地的“柴即慎”(海南话叫作红麻树)木材制作。每根木杠能发出五度关系的两个音,上一根为c1、g1,下一根为a、e?1,上下两根为小三度的谐和音程。音调不准 时,除可用刀子修正木杠外,移动吊挂木杠两端的绳索也能调节。在黎族村寨,叮咚除 有两根木杠的以外,还有三根、四根或五根的。  

  演奏时,奏者站立叮咚架前,两手各执一根长30厘米、直径3厘米的圆木棍敲击。两根以上 木杠的叮咚,能奏出更多的音,发音可构成七声音阶,但技巧较难掌握。叮咚敲击的节奏很丰富,多用二拍子或四拍子,很少用到三拍子。节奏组织常为对称的手法,通常用左手以急速 的节奏敲同音反复,作为衬托音,右手以稍慢的速度奏出曲调,并以不同的音型越敲越快,运用变奏的形式造成高潮。它和演奏木琴惟妙惟肖,不同的是,木琴是由长短不一的小木块按一定音序编排连接而成;而叮咚则是敲击木杠的不同部位发出高低有别的音响。



黎族地区旅游



黎族风情







海南省的居民包括汉、黎、苗、回、彝、侗、瑶等30多个民族。世居的有黎、苗、回、汉等族。千百年来,古朴独特的民族风情使本岛社会风貌显得丰富多彩。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黎族的生活习俗。

    黎族是海南的土著民族,他们世代聚居在海南岛中部五指山区及西南部,现有人口130余万。黎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黎语支,文化特征与我国南方的壮族和布依族有着密切的渊源。黎族又分杞、孝、润、赛和美孚五个支族。

    黎族村落多位于山谷坡地或山间盆地之中,村寨周围长有茂密的树木或刺竹。黎族传统住宅以茅舍为屋,称为“船形茅草屋”,传说黎族的祖先是乘船渡海而来的,所以住船形屋被作为传统保留了下来。黎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喜庆佳节,黎族男女要相互对歌或载歌载舞通宵达旦。每年农历“三月三”是黎族的传统节日,黎族人民都要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

    黎族人很早就掌握了纺织技术。元代女纺织家黄道婆就是从黎族人那里学到了先进的棉纺技术。黎族人织的黎锦一般以黑、棕为基本色调,青、红、白、蓝、黄等色相间,花纹图案有人物、动物、植物、山水和吉祥物等等。黎族的传统服饰为男子缠红色或黑色头巾,上衣开襟,布巾缚腰;妇女的服饰各支系不同,但筒裙是她们共同的服饰。

“荡转车”

    “荡转车”及打秋千。东方县中沙地区的黎族流行着一种“荡转车”的体育活动,转车架在高数米的木架上,可坐4—6人,青年男女坐在车上旋转,口呼“嘿、嘿!”一齐出力,旋转不止,气氛热烈。至于打秋千的活动更为广泛,往往寻找芒果、坡垒及结实粗大的村上捆扎秋千架,可单人或双人荡秋千,男女青年互相比赛,看谁荡得高、时间长。

“闹翻同”

    摔跤。黎语称为“闹翻同”,流行于五指山一带,每年从农历十月十五日开始,持续到翌年元宵,长达3个月之久。常以村寨为竞赛单位,举行集体的摔跤比赛,各队参加人数不限,但比赛双方要对等。赛手不讲究装束、多赤脚光膀互抱躯腰,拼力相搏,将对手按倒仰脸朝天,使其背脊独地便判取胜。以三跤赢二决胜负,胜方获得羊只作奖品,归途中本村群众敲锣鼓,为赛手披红挂彩,表示庆贺。

"大象拔河"

    大象拔河(又叫“拉乌龟)。参赛双方选拔人数相等的青少年,腰系软藤或布,趴在中线的两端,头部向前,屁股相对,形象如乌龟。比赛一开始,双方队员用力往自己的一边猛拉,不准双手(脚)离地,如将对方拉过中线者便判获胜,一般采用三盘二胜制。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7#
 楼主| 发表于 2009-2-11 16:48:13 | 只看该作者
海南黎族绣花鞋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6万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062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社区建设勋章幽默大师勋章创作大师勋章团队最酷帅哥勋章突击队员勋章贴图大师勋章财富勋章团队贴图大师勋章

8#
发表于 2009-2-11 17:47:08 | 只看该作者
了解了,。
  [fly]   一杯茶 品人生沉浮  平常心 阅万千世界 [/fl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40

主题

1万

帖子

237万

积分

认证会员

以后带儿子一起养花玩鸟喝茶

积分
2377473

灌水大师勋章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社区建设勋章贴图大师勋章

QQ
9#
发表于 2009-2-11 21:42:22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花 ( 鲁ICP备07009421

GMT+8, 2025-7-5 09:34 , Processed in 0.16801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