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09-2-11 16:44:12
|
只看该作者
三月三爱情节
农历三月初三是黎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会日子。会 场一般设在开阔的橡胶林里,头上绿叶蔽天,脚下“叶 毯”铺地,幽邃、凉爽、安谧。难怪“三月三”就成了 当地人自由选择配偶而被称为“爱情节”。传说远古时 代,聚居于昌化江畔的黎族百姓遭受了一次大洪灾。只 有一对恋人坐在大葫芦瓢里幸免于难,被漂流到燕窝岭 边。三月初三,洪水退去,俩人结为夫妻。男耕女织, 生儿育女,相濡以沫,辛勤劳作,又渐渐使黎族繁衍发 展起来。后人奉他们为祖先,每逢三月三便隆重纪念。 节日里男女老少身着盛装,带着糕点、粽子,小伙子们 捕鱼,姑娘们做饭烤鱼,然后把祭品供于有天妃和观音 化石的岩洞口。拜祭毕,青年们来到活动会场,进行射 箭、爬竿、摔跤、拔河、荡秋千等。夜幕降临,岸边燃 起堆堆篝火,小伙子撑开花伞,姑娘们的银饰及贝壳饰 物在火光下闪闪烁烁。情歌婉转,舞蹈渐起,由平缓抒 情而进入欢乐奔放。有时一对对情人悄悄离开篝火旁, 小伙子把耳铃挂在姑娘耳朵上,把鹿骨做的发钗插在姑 娘的发髻上,姑娘把自己亲手精心编织的七彩腰带系于 情郎腰间,双方信誓旦旦,相约明年三月三不见不散。 因三月三从其来历和主要活动内容来说,都与婚恋有关 ,故而也称为爱情节。
黎族饮食


黎族的主要粮食是大米,以水稻为主,其次是玉米,番薯和木薯,粟类等杂粮,"山栏"香米是黎族地区的特产,历史上早已闻名,煮成的饭味香可口。
黎族人煮饭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陶锅,现多改用铁锅或铝锅;另一种是用竹筒烤成干饭,黎族人出远门或上山种山栏,打猎时,常用此法煮饭。
每家都有用三块石头摆成"品"字形的灶,其中一块石头是埋在地下半截固定的,档可随意移动,这块石头又叫"灶魂石".另两块平底的石可以按锅的大小而移动.挑水喜用竹筒或陶罐.餐具有陶碗,竹筷,木饭铲,椰子壳饭碗和汤勺。 田鼠,蛇,青蛙和蚱蜢,蜂蛹,蚁卵等,也是常食的菜肴,肉食习惯为清煮或火烤,菜多是熬煮,少有炒烹。
腌酸菜,腌梭鱼,腌梭肉是黎族特有的风味食品,制法是把生鱼或生肉切成小块,和炒米粉或将大米煮成熟饭,趁热混拌一起,加上适量的盐,用陶罐密封七到十天后便可取食,封存时间越长越好吃,这是黎族人民招待客人的主要菜肴,这种习惯在黎族地区很普遍.食用的蔬菜有南瓜,葫芦瓜,水瓜,冬瓜,水果类有椰子,菠萝蜜,龙眼,荔枝,木瓜,芒果,野生酸豆等等.采集野菜也很普遍,野菜品种有几十种。
酒,烟,槟榔是黎族人民主要的嗜好品,家里有客人来,必以酒相待,大多都有酿造稻米酒,糯米酒,薯类酒的习惯,喜欢用山栏米酿酒。(左图为自制粽子、糕饼;右图为用芭蕉叶包裹蒸煮的干饭,拌入酒饼,发酵后滴酒。)
炊具和食具
炊具和食具的都很简单。灶具分用石头砌抹稻草泥和“品”字灶(即用三块石头摆成“品”字状)两种。前者,一般在外围地区,如陵水、三亚地区普遍使用,后者,内地和中心地区普遍使用。“品”字灶,叫“三石灶”(或“三脚灶”、“三足灶”),用3块石头组成,分座石和走石。座石由两块扁形长石组成,平行地埋于地下约三分之一,使其固定不动。座石之间稍前的位置上放一个圆形平底的走石,外围地区用木桶或铁桶;家里盛水用陶缸或竹筒;挑水的竹筒有长短两种,在家挑水时用一节约2尺长的短竹筒,往往把几个竹筒拴在一起,挑水时发出有节奏的响声。长竹筒有几节长,多用于挑水上高山作为看守山林时的生活用水。外出时带有盛饭用的有盖竹筒,长约8寸左右。煮食时舀水用葫芦瓜或椰子壳制成的瓢,除碗和竹筷外,也有用椰子壳作碗的。过去吃糯米饭时,习惯用手抓而不用筷子。建国前,除了富有人家外,贫穷的黎族人民只是在捕获猎物和鱼类、婚丧、节日和杀牲做鬼时才能吃上少量的肉类。在日常生活中,还吃田鼠、蛇、青哇、蚱蜢、蜂蛹和蚁卵等。宰食禽畜多用火烧去毛。肉食常用火烤或生腌(腌肉酸),黎语称“rieng”,是特有的风味食品。其制法是“将生鱼、生肉和小青娃、小螃蟹等和炒米粉混拌在一起,罐密封七天后便可取食,但封存时间越长越好吃。这也是招待客人的主要菜肴。还有一种独特味道的酸菜,黎语称“namsdua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