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46|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民族民俗] 潮州工夫茶茶史—乌龙茶的诞生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7-1 10:18: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乌龙茶的诞生

  末茶不直冲工夫茶,而同为散条形茶的红茶和绿茶,亦与工夫茶无缘,这是工夫茶客的共识。换言之,只有乌龙茶才能冲出正宗地道的工夫茶。因此,考察乌龙茶的历史,将有助于寻找工夫茶的源头。

  乌龙茶属半发酵茶,是介于不发酵茶(绿茶)与全发酵茶(红茶)之间的一类茶叶,因外观色泽青褐,也称“青茶”。

  乌龙茶味甘浓而气郁馥,无绿茶之苦、红茶之涩,性和不寒,久藏不坏,香久益清,味久益醇。乌龙茶做工精细,综合了红、绿茶初制阶段的工艺特点,因而又具有红茶的甜醇,绿茶之清香,向有“茶中明珠”之誉。

  马龙茶的制作程序,可概括为萎凋(凉青、晒青)、做青(摇青、掠青)、炒青、揉捻、干燥等五大环节。做青过程中,因鲜叶互相碰撞,叶缘细胞被擦伤破坏,改变了供氧条件而发生轻度氧化并呈现红色;叶片中央部分则由暗绿转淡绿再变为黄绿,从而形成了“绿叶红镶边”的独特风采。炒青后的杀青叶,由于经过反复揉捻,叶片由片状卷成条索,而被揉碎的叶细胞所渗出的茶计又粘附叶表,在冲泡时易溶于水,则利于提香并使茶汤增浓。 关于乌龙茶的起源,学界尚有争议。有的推论出现于北宋,有的推定始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但对其创始他在福建则无异议。

  乌龙茶得名的由来,在福建流传着多种传说。其中的一则是这样:
几百年前,安溪西洋乡南岩村,有一位单名“龙”的青年,以种茶、狩猎为生,因饱经风日磨炼,浑身黝黑,人称“乌龙”。一日,上山采茶,晌午回家时打伤了一只山獐,直追至“观音石”附近万把它捕获。到家后又忙于宰杀山獐,忘了制茶。隔天清早才发现搁置一晚的茶叶已萎凋了,有的叶子边缘变成红色且散发出阵阵清香。马龙赶紧动手炒制,没想到做出来的茶叶一经冲泡,竟是别具风味,甘香异常。乌龙细心琢磨,终于悟出奥秘:原来茶叶在篓中,经一路奔跑时的颠簸,是 “摇青”;后放了一夜,这是“凉青”,所以制作出来的茶叶落归根便与以往不同。后来乌龙按悟出米的方法反复试验,终于创制出一套新的技术。他把技术传给众乡亲,人家为了感谢他,就把这种茶叫做“乌龙茶”。乌龙去世后,乡亲们还在南岩山上盖庙塑像纪念他。

  传说是美好的,但还不能据此以定乌龙茶的起源。有关乌龙茶制作技法记载,目前能见到的是陆廷灿《续茶经》中引用的王草堂《茶说》:
  武夷茶……采茶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阳羡芥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松萝、龙井,皆炒而不焙,故其色纯。独武夷炒焙兼施,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也。茶采而摊,摊而掮,香气发越即炒,过时、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复拣去其中老叶、枝蒂,使之一色。

  上述武夷茶的制法是:采摘后摊放,即晒青;摊而掮(振也,动也),即摇青;摇到香气散发就炒、焙、拣。这几种程序与现代马龙茶的制作几无二致,而“半青半红”,则已把武夷岩茶“绿叶红镶边”的特色准确地描述出来。

  王草堂即王复礼。《茶说》成书的时间在清代初年,以此推论,武夷茶这一独特工艺的形成,当远比这个时间为早。对此,清顺治年间释超全的《武夷茶歌》已有表述:
   “景泰年间茶久荒,喊山岁犹供祭费。
   输官茶购自他山,郭公青螺除其弊。
   嗣后岩茶亦渐生,山中借此少为利。”
   “近时制法重清漳,漳芽漳片标名异。”
   其后,释超全又在《安溪茶歌》中说:
   “安溪之山郁嵯峨,其阴长湿生丛茶。”
   “迩来武夷漳人制,紫白二毫粟粒芽。
   西洋番舶岁来贾,王钱不论凭官牙。
   溪茶遂仿岩茶制,先炒后焙不争差。
   真伪混杂人聩聩,世道如此良可嗟。”
  
   释超全俗名阮文锡,原系同安县士人,因恸明鼎瀹丧、复国难期而于顺治八年(1651)入武夷山寺为僧,故得洞悉茶事。从他这两首茶歌中,我们可以了解到:
   诗中的“近时”、“迩来”指的起码是顺治前的事。
  
   郭青螺是万历十年的潮州知府郭子章之号,此公虽不喜闽茶,但他敢于革除自景泰(1450——1456)以后,武夷山茶农须自他山购茶输官(即缴给官府)的弊端,对武夷茶业的重兴,贡献不小,所以能受到人们的赞颂。据《闽书·文莅志》,郭任福建布政使系万历前期,因而“岩茶亦渐生”当是万历中期事。

   武夷山多深坑巨谷,茶农利用岩洼、石隙、石缝,沿边砌筑石栏,构筑“盆栽式”茶园,俗称“石座作法”。“岩岩有茶,非岩不茶”,岩茶因此而得名。岩茶问世不久,其制作方法便流传到闽南漳州一带。故武夷岩茶实为乌龙茶之鼻祖。“溪茶遂仿岩茶制,先炒后焙不争差”,正表明了,其时的岩茶溪茶,其制法与当今的乌龙茶基本相同。而溪茶异军突起,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据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记载: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从澳门运输茶叶销往欧州,起初为日本绿茶,不久即改为中国武夷茶,从此武夷茶风靡海外。这一记载与《安溪茶歌》“西洋番舶岁来贾”的描述,正相符合。

   综上所述,可证万历年间,武夷茶已风行海内外,因此,在明代中后期,工夫茶客已经“有米(茶米)可炊”。

   总而言之,通过对瀹饮法、宜兴茶壶、乌龙茶三个方面的剖析,我们可以得出初步结论:至明万历以后,形成工夫茶这一品茶习尚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工夫茶道的兴起,指日可待。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3400 收起 理由
一鹤在天 + 1800
黑白 + 1600

查看全部评分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77

主题

3748

帖子

1768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1768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社区建设勋章贴图大师勋章

QQ
沙发
发表于 2008-7-1 11:35:55 | 只看该作者
景泰年间茶久荒,喊山岁犹供祭费。
   输官茶购自他山,郭公青螺除其弊。
   嗣后岩茶亦渐生,山中借此少为利。”
   “近时制法重清漳,漳芽漳片标名异。”
   其后,释超全又在《安溪茶歌》中说: '  
   “安溪之山郁嵯峨,其阴长湿生丛茶。”
   “迩来武夷漳人制,紫白二毫粟粒芽。
   西洋番舶岁来贾,王钱不论凭官牙。
   溪茶遂仿岩茶制,先炒后焙不争差。
   真伪混杂人聩聩,世道如此良可嗟。”
清静无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浑然天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8

主题

1414

帖子

607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607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贴图大师勋章

QQ
板凳
发表于 2008-7-4 10:47:01 | 只看该作者
了解了,谢谢
ぐ:生 活, ↖↖[美麗] 旳一塌糊塗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1529

帖子

484

积分

认证会员

积分
484

最具号召力勋章社区建设勋章

地板
发表于 2008-7-6 20:26:44 | 只看该作者
功夫茶,太好了!妙不可言!今又得知它的历史!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3

帖子

16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62
5#
发表于 2008-7-6 20:31:46 | 只看该作者
潮州工夫茶我是天天喝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9

主题

2247

帖子

402

积分

认证会员

积分
402

灌水大师勋章会员最具活力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建设勋章社区居民

6#
发表于 2009-3-15 12:41:46 | 只看该作者
了解。
[fly]丰-翎-堂 微信:Kevin-NZ      QQ:1013303165[/fl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花 ( 鲁ICP备07009421

GMT+8, 2025-7-19 12:50 , Processed in 0.12480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