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2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民族民俗] 影像回眸 记忆深处的老北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4 07:54: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今天不谈纪录片,也基本上不谈解放前的老电影。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临近解放的时候,石挥编、导、演的《我这一辈子》,影片不仅在开头展现了北京的许多名胜古迹,用来衬托老北京穷苦百姓的生活背景,更可贵的是在结尾,石挥身穿真正要饭人的破棉袄,奔跑在洋车后乞讨的偷拍实景,那实景便是上世纪40年代末的老北京前门楼子……

记得当年我家住在珠市口,在司法部街上学(今人民大会堂位置)。每天路过前门。冬天的时候,真的不止一次看到城楼下边横死的“倒卧”。我应该是《我这一辈子》电影的历史见证人。另一部解放初民营厂拍摄的故事片《方珍珠》里边,出现了侯宝林、陶金等在颐和园昆明湖畔开小组会的镜头,作戏里戏外的今昔对比。这也使我联想起,旧社会的西郊,通往颐和园的那条既不是柏油路也不是土路的道上,一片荒凉。有一次,父亲带我从这儿过,好心的三轮车夫突然让我父亲捂上我的眼。事后才告诉我,道边一棵树上吊死了一个人。以上这些印象,在我的幼小心灵中永难忘掉。
首当其冲的是北影1953年拍摄的《龙须沟》。在这之前一年,北影还拍了一部《一贯害人道》,也是北京的事,而且镜头从中山公园开始,算得上最早出现于新中国电影上的北京影像。而《龙须沟》更具代表性。它反映了北京城南最穷苦的老百姓的生活,再现了老天桥附近的人情风貌。您就瞧那条污水臭沟,虽然是搭的景,至今看来,其真实性具备了文献片的价值。新中国电影的老北京影像,从老百姓的大杂院开拍,这含义耐人寻味。一个为人民谋幸福的政府,必然会把北京在内的全中国改变得旧貌换新颜。

果然如此,长影厂的编导严恭,在儿童片题材上反映北京新貌的“三部曲”出现了,那就是《祖国的花朵》、《罗小林的决心》、《哥哥和妹妹》。这三部影片的小主人公几乎是我们的同代人。特别是《祖国的花朵》一片,我是在中山公园音乐堂提前看到的。虽然那时我已上了高中,但是亲近的少先队生活恍似昨日。白塔、绿树、红墙、蓝天,和着《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歌声,新中国新一代少年,开始了美好的新生活,一切都是那么幸福、亲切。

与此同时,谢添编导的喜剧讽刺片《游园惊梦》让我们又看到了北京动物园里侯宝林、郭启儒等相声大师给新北京人带来了由衷的欢笑。这笑声,在后来几年的许多影片中听到过,如1958年上影拍摄的《兰兰和冬冬》的结尾;同年北影拍的《风筝》(与法国合拍)等等。

地下尖兵·探亲记

珍爱今天的人们更不会忘记过去。1957年长影拍的一部惊险片《地下尖兵》,故事就发生在解放前的北平。这部影片的编剧刘致祥先生,是我在北京21中读书时的语文老师,我们住在一条胡同。因此,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格外关注。片中颐和园到西直门的沿途风光,勾起我童年记忆。我们被解放北平的地下党在白色恐怖下的英勇、机智的斗争事迹感动。如今,西直门城楼早拆了,刘先生也不知健在否?这一年,我与老一辈电影演员魏鹤龄先生相识,他正在拍摄《探亲记》,也是以北京为背景的。戏中他扮演的田老耕从农村来北京找儿子,所以在片中有大量逛北京的镜头。其中印象最深的是田老耕在天安门前下了三轮车看毛主席像。那时的天安门广场非常清静,不像今天人头攒动。有意思的是,我和魏老曾逛了一次颐和园,并在排云殿下茶座小歇。游客中有认出这位老演员的,也仅仅多看一眼而已,并不围观,更无索要签名、留影的事发生。其实连我也没请魏老合影、签名。可见当时人们对名人的平和心态。

正是这一年,我参加了工作。1958年长影拍摄反映修建北京十三陵水库的影片《水库上的歌声》,首先在工地上给劳动者放映。我那时正在水库工地广播站。亲眼看到这部拍摄周期极短的电影,实在意外高兴。近年,我再去昌平,见到毛主席题写的“十三陵水库”五个大字,仍然在水库大坝上。
上世纪五十年代,反映北京的故事片中,以北影厂崔嵬导演的《青春之歌》作为大轴戏,太有分量了!那故宫的角楼、北海的荷花、北大红楼、前门附近小胡同的晨曦暮色,通过色彩清淡的场景,与剧情自然融合,与人物相得益彰,特别是“一二·九”场面在崇文门再现,真令人热血沸腾。对于我来说,不只是看戏、看景,还看人——许多熟悉的面孔。除夕夜,东北流亡学生在白莉萍处相会,一个个年轻人的扮演者,我能脱口说出他的名字:马精武、王炳彧、余立文、劳力(劳鼎铭)、李康尔……都是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的首届学员。虽然字幕上没有他们的名字,但在我心中有,它让我记起自己的“青春之歌”。感谢杨沫、崔嵬编导出这样一部北京影像的经典大作。

后来,1960年我们在北影拍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中,看到了那么多名演员出现在王府井大街;1964年,北影拍摄的《青年鲁班》、《小铃铛》中也有建筑工地和儿童世界的新北京风貌。甚至在1964年长影拍摄的《千万不要忘记》一片中,我们熟悉北京的人,还能认出其中的小楼外景,就是西便门的铁道部宿舍。我以为在这些影片中,最难忘的是1962年北影厂导演成荫拍摄的黑白片《停战以后》。那里边不仅有实景北京,也有搭景乱真的天安门广场东侧路、三座门、老北京火车站、老北京饭店等等。使这个逼近历史真实的故事,愈加真实了。可以说,这部影片为“文革”前的影像中的老北京完成了一个圆满的定格。
“文革”风暴过后,新时期老北京的影像画廊里,我感到拍的最好的有两部,一部是上影厂吴贻弓执导的《城南旧事》,另一部是北影厂黄健中执导的《如意》。前者由一位从小在上海长大的导演吴贻弓拍摄,他大概在18岁到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学习、生活了四年。相隔二十年后,居然把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老北京的风土人情拍摄得那么有滋有味,太出乎我的意料。我想,除了他本人的才华外,“旁观者更清”,也许是原因之一吧!这部影片超出了我对北京的认识。每次看,都使我忘乎所以,仿佛梦游一般。与《城南旧事》异曲同工的是北影厂的《如意》。原作小说作家刘心武,四川人,解放初定居北京,自称“北京人”。他的作品,以北京事居多。《如意》电影是他亲自改编的。黄健中导演号召力很大,李仁堂主演号召力更大。郑振瑶就更甭提多合适了。她此前在《城南旧事》演的老妈子极其出色。电影《如意》真是一部反映老北京过去和现在的十分如意的影片。请看夕阳下什刹海、白塔寺、教堂风格的校园、枫叶红透的香山、天坛绿草地、鼓楼后边的小市儿……时光流逝,万千人情世态,即使是悲剧,也是美好的。因为这故事发生在我们可爱的古都北京城。

进入新世纪的北京日新月异、高楼林立,到处是立交桥。反映新北京人新事新面貌的影视作品也不少,大多留不下深刻感人印象,甚至记不起它们的片名、故事、人物。

老北京人盼望看到新北京的新影像,正是广大影视工作者努力的一个方面啊!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5723

帖子

604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604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

沙发
发表于 2009-11-14 08:25:06 | 只看该作者
我爱北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09-11-14 08:42:07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楼主分享
花鸟鱼虫,就不养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花 ( 鲁ICP备07009421

GMT+8, 2025-8-8 05:20 , Processed in 0.12480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