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6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史长廊] 元代安西王府曾经辉煌一时的城池

[复制链接]

3524

主题

6785

帖子

214748万

积分

风云使者

追颠使者

积分
2147483647

灌水大师勋章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社区建设勋章财富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8-19 12:08: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安西王府位置示意图
                                       
             安西王府铁板幻方
                                                
元代安西王府已消失,但位于遗址附近的这所小学还在用着元代的名称。
                                          
                   安西王府位置图

  元代安西王府遗址就在这个围墙内,当地百姓说,还不时有学者来这里考察。




编者按:在西安的城市发展史上,汉、唐是辉煌的顶点。唐之后,西安失去国都的地位,但作为延续千年的西北重镇,雄风犹在。在元、明、清时,西安的空间格局经历过多次重大的变化,比如元代在西安东北兴建安西王府、明代在西安城中建秦王府、清代在西安城中建满城,这些对普通老百姓而言已鲜为人知。本报特约陕西师大研究西安城市历史地理的史红帅博士,撰写三期系列文章,陆续介绍安西王府、秦王府、满城的兴衰,以期让读者重新认识西安的发展脉络和城市地位。
  在今天西安东北方向胡家庙以北,东距浐河2公里的地方,有一处元代斡耳垛遗址,这里就是曾盛极一时的元代安西王府城的所在地。
  元代设立安西王镇守长安
  唐以后,西安城失去国都地位,一降而为区域重镇,但作为西北、西南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仍然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自宋至清,西安都受到中央朝廷的高度重视,纷纷派遣皇室成员和名臣大将驻守于此。
  到了元代,1253年,蒙古宪宗蒙哥汗大封同姓宗室,命皇弟忽必烈授封京兆地。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次年改燕京为大都。为了加强对西北、西南大片地区的统治,忽必烈于至元九年(1272年)封皇子忙哥剌为安西王,出镇长安,赐京兆为封地。
  忙哥剌为元世祖忽必烈的正后所生的第三子,以“王性宽和,能受善言”受到忽必烈的器重。忙哥剌长兄早卒,次兄真金被立为皇太子,所以忙哥剌在皇子中地位特殊。这与后来明代初年太祖朱元璋分封次子朱樉为秦王,镇守西安极为相似。至元十七年(1280年),忙哥剌的长子阿难答继承了安西王位。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成宗病死,阿难答企图夺取帝位,引发了一场内乱。历时37年的安西王府在这次事件后虽未被废除,但长期无人承袭王位。16年后,至治三年(1323年),阿难答的儿子月鲁帖木儿袭封安西王,但在很短时间内就被流放云南,不久被杀。至此,安西王这一封号仅延续三世。虽时间短促,但在此期间,安西王府成为安西王统辖西北、西南大片地区的冬宫所在地。
  忙哥剌受封为安西王后,拥有一方螭纽金印。至元十年忽必烈又赐其秦王封号,再赐一块兽纽金印,并命令为安西王在长安和六盘山分别兴建安西王府和开成王府。安西王府为冬宫,开成王府为夏宫。由此,安西王就成为号称“一藩二印,两府并开”的一方雄藩。长安城的重要地位无需赘述,而六盘山自从成吉思汗时代以来,就一直是蒙古军事贵族休兵牧马、养精蓄锐的大本营。
  忙哥剌时,安西王府统辖地域广大,包括今陕西、四川、青海、甘肃、宁夏、西藏等省区全部,以及山西、云南、内蒙古等省区的部分地区。
  浐河西岸建造一座独立城池
  元代安西王府位于今西安城东北约3公里,南距秦家街120余米,东距浐河2公里许,地势高亢而平坦,是龙首原东去之余脉。清代学者顾炎武在《肇域志》中记“安西王城”,称“在府城东北二十里,元世祖以子忙阿剌为安西王,开府京兆,镇秦、陇、蜀、凉之地,置城。今俗名斡耳朵,故址尚存”。这一记述中不仅指明了安西王府的位置以及清代的残存状况,而且直接以“城”称呼安西王府,足见对其规模之大的肯定。“斡耳朵”在蒙古、土耳其及通古斯语中是“宫殿、郭城或行宫”的意思。
  至元九年,忙哥剌受封后,即率大军前往西安。至元十年,元世祖忽必烈下诏书命京兆尹赵炳负责修治安西王宫室,其壮丽之程度堪与大都(今北京)的皇宫相提并论。清人屠寄在《蒙兀儿史记》卷76《忽必烈可汗诸子列传第五十八》中记述了忙哥剌在抵达西安后,最先驻扎在浐河西安,等待王府建成的情形:忙哥剌将大军扎营在浐河西岸,其毡帐位于营盘中间,四周环列卫士,马车、帐篷“包络原野”,形成“周四十里”的军营。军营中间开有牙门,以稽查人员出入。应当说,这一完全按照蒙古大军扎营布阵传统方式形成的大营盘格局,对后来兴建的安西王府也有一定的影响,即将王府主殿至于中央的位置。
  安西王府选址于西安城东北的浐河西岸,占地规模较大,成为一座独立城池。这是对周秦汉唐故宫废苑经过审慎考察和踏勘调查,精心比较之后选择的结果。
  首先,京兆府城区占地约5.2平方公里,难于容纳规模庞大的安西王府城。据1957年考古实测数据,安西王府城占地面积约为0.3平方公里,约为大城区的6%。若在京兆府城中建造城周4.5里或更大规模的宫城,势必要拆除大量民宅寺宇商铺等,迁徙居民,这在元代初年西南各地尚未平定的情况下,易激发汉族、回族与蒙古族之间的民族矛盾。
  其次,安西王府与开城王府同时起建,从二者分别为安西王冬宫、夏宫的不同功能而言,安西王府选址于浐河西岸的平原地带,周边有众多川、河、湖、泉等水域,可调节温度、湿度,对于安西王府发挥“冬宫”的功能大有裨益;选在旷野平畴,水源充沛,兽禽众多的龙首原上兴建王府,不仅可避免激化京兆府城中的民族矛盾,而且王府地处郊区,周边环境景致颇佳,在利用浐河水源方面也极为便利。《类编长安志》卷6即载,至元初年,赛平章引水入京兆府城后不久,至元十年,又将五代后已干涸的龙首渠一支疏导贯通,沿长乐坡西北流入安西王府城。
  再次,对于在元前期掌握重兵,治权崇高的安西王而言,在郊外建造安西王府城,周边驻扎下属重兵,城中附设有权力极大的王相府,这样不仅使得安西王府城与京兆府城、咸宁、长安二县城在空间上相互独立,在功能上也保持专属和专一性,而且可以更好行使安西王军事、政治、经济等权力,减少行政摩擦和干扰。
  冬宫“傍水”  夏宫“依山”
  京兆的安西王府与固原的开成王府相比,有两大区别:一是西安城东北安西王府建筑相对集中,建有高大墙垣保护,而开城王府建筑分散,占地广大,“土木之工,雕楹绘塘;朱侍统疏,匹帝之宫”,其规模已超过安西王府,但考古勘查尚未发现遗址区外围有整体城墙加以保护;二是王府选址的地形条件有很大区别。开城王府位于坡地,各建筑之间似无规整的分布规律可循,也缺乏明显的中轴线,而安西王府位于浐河下游西岸的平原上,呈长方形,有明显中轴线。开城王府“依山”,而安西王府“傍水”,这与两者之间“避暑”、“越冬”的设计初衷在一定程度上正相吻合。
  至元十年至十五年(1273年~1279年)六年间,元军与南宋军队在四川等地仍处于交战状态。这一时期,六盘山东麓的开城王府直接控制着四川的战局。而到了战火平息之际,京兆安西王府在自然环境、交通区位、历史文化、商业贸易等各方面,其重要性都要远高于偏处一隅的开城安西王府。
  马可·波罗笔下的安西王府
  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1254年~1324年)1275年抵上都(今内蒙古多伦西北),深得元世祖忽必烈信任,任官17年,游历几遍中国。回国后著成《马可波罗游记》一书,被誉为“世界一大奇书”,亦为“东方三大旅行记”之一。
  马可·波罗在元朝廷供职期间,作为忽必烈的专使,奉命巡视中国西部,考察各地的风俗民情和物产资源。1278年前后,他从元大都出发,经今山西大同、太原,西渡黄河进入陕西渭北。他在游记中留下了有关京兆府城和安西王府的珍贵记述。由于《马可波罗游记》有不同的译本,译文又多有区别,因而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摘录于此,读者可从中一窥安西王府的位置、规模、周边水环境、内部布设、军队驻防、射猎生活等状况。
  冯承钧译《马可波罗行记》载称:城外有王宫,即上述大汗子国王忙哥剌之居也。宫甚壮丽,在一大平原中,周围有川湖泉水不少,高大墙垣环之,周围约五哩。墙内即此王宫所在,其壮丽之甚,布置之佳,罕有与比。宫内有美丽殿室不少,皆以金绘饰。此忙哥剌善治其国,颇受人民爱戴,军队驻扎宫之四围,游猎为乐。
  张星烺译《马可孛罗游记》记云:城外有忙哥剌的宫,宫很华丽。我就要告诉你们了,宫在一个大平原上,到处有川、河、湖、沼源泉。宫的前面有很厚很高的墙,周围五迈耳。建筑极佳,并设有统眼。墙里有许多野兽飞禽。围墙之中央即王宫,宫很大,并很美丽,比这再好的是没有了。宫里有许多伟壮的殿同美丽的房屋。到处皆油漆绘画,用金叶、蔚蓝和无数的大理石来装饰。忙哥剌治国贤明,公平无私,人民很爱戴他,宫的四周有兵驻防,野禽、野兽,给他们许多娱乐。
  陈开俊等译《马可波罗游记》则叙述说:离这座城市约八公里的一片平原上,有一个属于忙哥剌王的漂亮王宫。王宫内有许多泉源和小溪点缀着,此外还有一个瑰丽的花园,高墙环绕,上面筑有墙垛,方圆八公里,园中养着飞禽走兽,各类品种应有尽有,可以供王家尽情娱乐。花园的中央是这个宏伟王宫的所在地。构造整齐匀称,堂皇华丽的程度,简直无以复加。宫中有许多大理石砌成的殿堂和楼阁,装饰着图画,金箔并配上最美丽的天蓝色,所以,人民对他表示敬仰和爱戴。他也嗜好打猎和放鹰。
  前述译文中载安西王府城墙长度为“五哩”,约合8公里,亦有“五迈耳”、“八公里”等表述。这与考古实测数据约4.5里出入较大,当属游记类文献未做实地测量,数据来源于听闻访谈所导致的。
  城垣的平面呈长方形
  安西王府占地规模较大,清代大学者顾炎武在《肇域志》中解释“安西王城”称,“在府城东北二十里。元世祖以子忙阿剌为安西王,开府京兆,镇秦、陇、蜀、凉之地。置城,今俗名斡耳朵,故址尚存”。“置城”当即指专为安西王兴建府城,而且有可能依据通行的“城池”标准加以建造。民国时人陈子怡在《西京斡耳垛考》中亦称“斡耳垛在当日既为一宫,且包兵卫在内,实即一宫城也”。1940年前后,西京筹备委员会专门委员陈云路拟《西京规划》中载元安西王府“墙垣、殿基皆存,其周约四里”。
  马得志先生在《考古》1960年第5期发表了《西安元代安西王府勘查记》,详尽记述了1957年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安西王府的勘测数据。
  安西王府的域垣,除北城墙基保存较好外,其他三面均埋于地表以下。经钻探得知,城基均完整,全是板筑夯土,夯层坚硬平整。四面城基宽度不一致,北城基宽9米,西城基8.2米,东城基和南城基相同,皆10米。东西二城基南北长各603米,南城基542米,北域基较南墙略短,长为534米,周围2282米。城垣的平面基本呈长方形,方向北偏西3度。城的四角均向外突出,突出部分的平面近半圆形,直径在29米~30米左右,从其形制及附近堆积的砖瓦分析,城的四角可能有角楼一类的建筑。
  根据钻探所知,安西王府城仅东、西、南三面有门,东西二门基本对称,二门大小亦相同,门基宽14米,都是一个门道,宽皆5米。南门略偏东,门基宽14米,也是一个门道,惟宽12米,较上述二门宽一倍多,这当是宫城南面的正门。
  在城的中央,有规模宏大的夯土台基,高出地面2~3米多。从台基上散布的大量砖块和琉璃瓦推断,这一台基当是宫殿的基址无疑,而且是重要的宫殿。关于元安西王府中央大殿台基结构,夏鼐先生研究认为,“依照台基的平面和所处奠基石函的位置来推想,这台基上的宫殿,很可能是前后三进,像北京故宫的三大殿”。推断安西王城中央台基的建筑结构与元大都大明殿一致。即前为朝会正殿,中为中殿,后为寝殿。
  该殿基的筑法(夯土瓦砾相间),从坚固方面或防潮等来看,较唐大明宫殿基的筑法为进步。在台基上堆积的大量元代砖瓦中,以黄釉琉璃瓦为数较多,也有不少直径达14厘米的黄釉龙纹圆瓦当,及三角形的龙纹和花叶纹的滴水瓦,均是残片。
  在夯土台基中出土了5块铸有阿拉伯数码字的方形铁板,五块铁板均相同,长宽各14.2厘米,厚1.5厘米。夏鼐先生识别为阿拉伯数码字的幻方,无论纵列、横向,还是对角线,数字相加均为111。古人称它为“魔方”或“纵横图”。如下图表所示:
  28 4 3 31 35 10
  36 18 21 24 11 1
  7 23 12 17 22 30
  8 13 26 19 16 29
  5 20 15 14 25 32
  27 33 34 6 2 9
  整个城址内的建筑遗迹并不算多,除中央大殿之外,东西两侧及其北面近城墙处有些小型的建筑残迹,此外多是空地。
  安西王府在元末毁弃
  元安西王的袭封时间并不长,从忙哥剌至元九年(1272年)封王起,到大德十一年(1307年)他的儿子阿难答被诛为止,前后仅三十余年。后来忙哥剌的孙子月鲁帖木儿于至治三年(1323年)袭封安西王,但很快就被流放云南,不久被杀。此后,由于不再有安西王居住于王宫之中,其衰废也就不可避免。《长安志图》的作者李好文与月鲁帖木儿为同时代人,在他绘制的元奉元城(即西安城)图中即称安西王府为“安西故宫”。但据《新元史》卷183《王思诚传》载,直到至正十七年(1357年),陕西行台侍御史王思诚还在安西王宫举行过会见官员的活动,表明安西王府在安西王不再袭封后仍得到地方政府的有效利用。由于在明代文献中未见有对安西王府城加以利用和维护的资料,因而可以推断,在元末变乱的战火之中,安西王府城就已被完全毁弃。
  安西王府对西安的影响
  安西王府城垣的四角为外突的半圆形,这与元奉元城“圆角方城”形制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北京大学历史系辛德勇先生在《宋金元时期的西安历史地理研究》一文中曾指出,安西王宫城圆形角台的形制,对奉元城四个圆形城角的修建具有重要影响,两者之间有一前一后的源流关系。弄清这一点,在中国历史城市地理的研究中至关重要,它关系到不同民族文化对于城市布局形式的影响。
  自唐末五代以来,咸宁、长安两县县城分布在长安城外东、西两侧,与大城构成“子母互卫”形制,既能在军事防御上与长安城相互呼应,又使两县能各有驻防城池,彼此拥有独立城市辖区。至元代,奉元城东北部安西王府城建成后,形成了“一大三小”的“四城联合体”,即以奉元城为核心,周边分布有咸宁县、长安县和安西王府三座小城,各自独立但又属于同一整体,其间相互呼应、共同防御的军事功能较宋金时期大为增强;从权力空间格局而言,在安西王前后承继的三十余年间,安西王府成了西安城的另一军政中心。
  安西王府城虽然城垣仅约4里余,但其周边地区在当时却驻扎有大量军队,以环护王府,听其调遣。从功能上而言,这些军队驻地可谓是安西王府城的附属空间。在历史时期,西安地区大量村落往往依附于陵墓、军营、寺宇等而逐渐形成,与之相似,元代安西王府城附近的军队驻地在当时和后世也逐渐形成村落和街巷。
  民国时期,西京筹备委员会专门委员陈子怡撰有《西京斡耳垛考》一文,刊载在《西京筹备委员会丛刊之一·西京访古丛稿》中。他在对斡耳垛地区的村落进行详细踏勘、调查的基础上,对安西王府的地域范围进行了非常有价值的探讨,有助于了解安西王府的规模和格局。
  陈子怡指出,元代安西王府城,“大约东、西、南、北当以五、六里为度。中间王宫,四外守卫者所居街巷,固皆在于是也”。他对安西王府范围内的村落街巷进行了实地勘查,论述了各村落街巷与安西王府之间的关系,这与现今经过了六、七十年之后的情况又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妨移录于此:最西曰石家街,街道南北向,居民十余家;小街也。北首一庙,已毁矣。东行为秦家街:街东西向,居民六七户,东首一孤魂庙,已毁。此街一名潘府街,一名排尔树,随俗流传,字音难定已。由秦家街东南行,为孟家街,街南北向,居民八九户。其西北有关帝庙,中有小学,曰斡耳垛小学:盖此社之首村也。东邻田家街为一大堡子,居民四五十户,在此处为大庄矣。此街一曰围墙子,一曰前院门;当是王宫之前往来大道也。其东为尹家街,街东西向,住二十余户。北邻杜家街,亦东西向,住十余户。上二街,骤观似一村,而名实有别,新图作黄家街,即此二街也。尹家街东曰东交门,即东脚门也。一小堡,住六七户。田家街为正门,此则偏门矣。东行至苏家街,正南邻铁道,住四五户。再东少北曰王院门,应是当日东面小门矣。
  1932年~1945年“陪都”西京建设时期,在《西京快览》《西京胜迹》《西京指南》等各类旅行指南中虽然提到了大量西安城乡地区的历代名胜古迹,但惟独没有提及安西王府城,可见,到民国时期,除残留有殿基、墙址外,这座曾经辉煌一时的安西王府已经不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了。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09-8-19 12:13:30 | 只看该作者
好帖子!版主辛苦了!
相识是缘分,共事做朋友! 我喜欢养鸟,爱收藏鸟笼! 开旅游客车,诚交天下朋友! 电话;138012636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花 ( 鲁ICP备07009421

GMT+8, 2025-8-13 20:30 , Processed in 0.14040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