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2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史长廊] 二战风云回顾之苏芬战争中的空战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6-29 09:23: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硝烟之起
历史的时针指向了1939年末。此时德国几乎已经占领了波兰全境,虽然波兰以东的苏联和德国签订有互不侵犯条约,但斯大林清楚德国不过是卧榻旁边一只小憩的猛虎,随时可能猛扑过来。波兰沦陷后,苏联边境北部的芬兰就成了斯大林的心病。芬兰一向和苏联不是很友好,一旦芬兰在纳粹德国的说服下同意德军通过其领土进攻苏联,那后果将不堪设想;而且,德军还有可能会选择从芬兰湾向列宁格勒发起两栖进攻作战。芬兰这个小国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才从俄国独立出来,其南部边境距离列宁格勒仅25英里之遥,这意味着如果芬兰在苏联和德国之间倾向德国,那么苏联将根本没有战略缓冲地带!基于这种考虑,苏联向芬兰提出了领土要求,要求芬兰放弃和列宁格勒毗邻的卡里连-伊斯特姆斯地区的领土主权并要求取得芬兰湾内一些具有战略意义的岛屿以及芬兰南部沿海的海军基地。苏联要求的这些领土总面积大约为3317平方公里,不到芬兰领土总面积的1%;作为交换,苏联提出用边境地带其他地区63000平方公里的领土进行交换。但是这个要求实在不合情理,加之芬兰人一向对苏联心存戒备,因此予以回绝。谈判破裂后,苏联决心用武力达到目的,于是在1939年11月30日对芬兰发动了进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苏芬战争,西方史学家称之为冬季战争。

熊之蛮力
冬季战争中,苏联动用了超过900架飞机和将近100万部队,其陆军兵力相当于芬军的三倍,空军力量相当于后者的9倍,苏联认为在如此悬殊的力量对比下,苏军很快就能取得胜利。而芬兰空军当时的全部家当只有不足50架的战斗机、约18架英制布伦海姆轰炸机和60架老旧不堪的近距支援飞机、侦察机和联络机。就是在如此的窘境下,芬兰人仍然顽强抵抗,加上冬季的严寒,他们成功地挡住了苏军的攻势,并给苏军造成了重大损失。

由于过于迷信数量优势,苏联红军最初并没有把最好的飞机用于冬季战争,苏军战斗机部队装备的主要机型还是I-15bis双翼机和I-16 5、6和10型单翼机,轰炸机则以SB-2和DB-3型为主。芬兰方面仅有两个战斗机中队,其中一个中队装备大约10架老旧的英国布里斯托尔“斗牛犬”IVA双翼机。另一个中队大约有36架稍好些的福克 D.XXI下单翼战斗机,该机使用带整流罩的固定式起落架和封闭座舱,芬兰在1937年从荷兰购买了7架,一年后他们获得了生产许可,到冬季战争前总共生产了大约35架。该机采用混合结构,机身采用钢管结构和上部和前部为金属蒙皮,其余部位采用蒙布。机翼结构为覆盖酚醛塑料和胶合板的木质结构,装有液压副翼。首批芬兰特许生产的福克采用波兰制造的带涡轮增压器的布里斯托尔“水星”VII星型发动机,安装三叶金属可变距螺旋桨(需要在地面调整)。芬兰制造的福克采用本国制造的“水星”VIII发动机。武器系统包括四挺带协调装置的FN勃郎宁7.9毫米机枪,两挺位于机首,两挺位于机翼内,采用望远瞄准镜瞄准。和苏联飞机相比,福克具有良好的射击稳定性。此外,芬兰空军还有少量的福克CX双翼战斗机及英制布莱克本Ripon双座战斗机。

有趣的是,芬兰空军的机徽是一个带白底的蓝色万字徽,许多人以为那是法西斯的标志,实际上该标志是瑞典伯爵艾里克·冯·罗森(Eric von Rosen)的幸运徽章,而正是这位爵士于1918年捐献了一架图林-帕拉索尔飞机给芬兰空军,这也是芬兰空军的第一架飞机,为了纪念此事,芬兰空军就把这个徽章作为机徽使用。芬兰人曾经试图给福克配备重武器,他们给一架福克两翼下各装了一门20毫米机炮用于试验(取消了翼内机枪),但由于机炮可靠性较差,性能不佳,芬兰人没有继续改装。机炮巨大的后坐力让飞机震动剧烈,降低了射速和命中率,不适合芬兰人酷爱精确射击的作战习惯。

芬兰空军在1935年初购买了17架“斗牛犬”IVA,并用“水星” VI.S2发动机对其进行了升级,升级后的飞机速度和爬升性能都得到了改善。其他改进包括增加了NACA整流罩和加固件以便适应极地作战的需要。在战争初期芬军的战斗机和苏联的双翼战斗机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斗牛犬”无法追上苏联的快速轰炸机,因此“斗牛犬”在冬季战争中战果不多。

福克战斗机在速度和爬升性能以及武器方面都比苏联的单翼机优越,这些特点并不能让芬兰人乐观,由于福克在冬季战争中安装了滑撬,苏联战斗机也采用了这种办法以适应在雪地上起降。I-16 5型和6型也安装了不可收放的滑撬,而10型和后期改型则使用了半收放式滑撬。I-16较低的翼载荷使得该机转弯性能稍好,而且该机的防护也较好。相比之下,福克要比苏联战斗机重,俯冲加速性好,因此即使最大俯冲速度只有320英里每小时,福克也能成功摆脱苏联战斗机的追逐。和苏联双翼机相比,福克的飞行速度要快得多,爬升率也要优于后者,但I-15的机动性要略胜一筹。

和双方武器装备的水平差距相比,更为重要的是双方飞行员的训练水平和战斗技能方面的差距。尽管苏联红军飞行员刚刚在西班牙和远东地区经历过空战,而且他们的空军指挥官多为西班牙内战中锤炼出来的老手,但是苏联在战争开始时并没有动用他们最具作战经验的飞行部队。

苏联红军的指挥体制非常糟糕。在1937年中期苏联开始采用“双指挥体制”或者称为“学院控制方式”的指挥原则,该原则规定每支作战部队都要配备政治代表,其地位和战术指挥官平行。野战指挥员有义务把他们的作战计划和决定提交政治代表,而后者有最终否决权。根据战地指挥员的表现,政治委员会有权决定给予诸如降职或批评等处罚,这在斯大林的大清洗时期,无异于是死刑判决书。可以想象,这种体系严重制约了苏联指挥系统的控制力、创新性和有效性。

1938年红军空军进行了重组,取消了混合空军旅,建立了同等级的空军团,每团配备约60架飞机。轰炸机团拥有快速轰炸机、俯冲轰炸机、轻型轰炸机和近距支援轰炸机,通常每团分为5个中队,每个中队配备12架飞机。战斗机和对地攻击机团通常拥有4个中队,每个中队15架飞机。但实际上苏联的飞行团很少能达到满编,战斗机团实际上拥有大约48架飞机,轰炸机团只有36架,通常四到六个飞行团组成一个空军师。每个军区配备有战斗机师和轰炸机师,但是陆军航空兵仍然得以保留,每个军配备一个混编航空师。这种体制不可避免的导致了分散指挥的混乱局面。

尽管许多参加过西班牙内战的老飞行员建议苏联红军采用德国空军的4机两两编队的作战方式,但红军仍然沿用旧时的3机编队条令。相反,芬兰空军并无作战经验,但是他们在战术上大胆借鉴,通过选送飞行员到别国空军(如德国和法国)交流学习获得了不少经验。早在1935年,芬兰空军就采用了4机两两编队的战术思想,这基本上就是互相配合的4机战术思想,该思想曾经在西班牙内战中由德国的兀鹫军团进行了发展和总结。芬兰空军的作战条令十分先进,包括“先行发现,先行攻击”的原则,该原则允许僚机在比长机更为有利的条件下率先发起攻击。芬兰人也十分好斗,他们的条令中有战斗时“不计数量对比形势”的原则,这些思想常常能够让芬兰人在空战中占据主动性。

尽管芬兰人的条令十分有效,但是执行这些条令却需要飞行员部队具有较高的训练水平,芬兰人认识到了这一点并高度重视。他们在训练中强调空战射击的准确性和扫射的技巧,战斗机中队在筛选飞行员时会要求飞行员的扫射命中率达到75%,这真是让人难以置信的准确程度!除了在训练中强调打拖靶的准确率,芬兰人还采用了一项不寻常的技术,他们会从驾驶舱内抛下一个小的纸质降落伞,然后*纵飞机进行机动,始终让降落伞处于飞行员的视线之内并且反复占据攻击阵位。

为了提高射击精度,芬兰人把他们的航炮进行了调整,让射击弹道在150码外交汇,由于航炮安装在整流罩上和机翼上,距离相隔较远,这样如果航炮指向正前方,炮弹就会比较分散,向猎枪一样没有足够的打击力。这样调整过航炮之后,航炮的威力大大提高了,特别是在近距离上火力密度提高很大。在比射击线交会点略远的距离上,交汇火力更加猛烈。在交会点外子弹开始发散,因此远距离的射击精度受到一定的影响,对于这点影响,那些射击技术不高却一心想要再远距离上通过盲目射击而侥幸命中的飞行员是无法接受的,他们不会进行这种调整,苏联人就没有这样对航炮进行过调整。芬兰人另一种有趣的做法是在整流罩右侧的机枪弹仓内全部装填曳光弹以便修正火力,而另外三挺机枪通常会装填燃烧弹和穿甲弹。

苏联一方不仅仍沿用过时的3机编队的战术条令,编队之间无线电联络也很不够,而且其飞行员的整体训练水平也比较低——虽然他们有一些富于经验的飞行员。例如,作战中苏联僚机在跟随长机时总是会不停的射击,根本不管敌机是否在自己的有效攻击范围内。

在冬季战争期间,芬兰战斗机通常会分散在许多经过伪装的战备机场上以防在地面上遭到苏联人的攻击,为了警戒苏联轰炸机群,芬兰人每天起飞6-8次。在不飞行时,他们的战斗机会被隐藏起来,并且使用电加热器和加温量油尺保持飞机处于温暖状态,这样只要需要,芬兰战斗机可以在几分钟内升空作战。

在冬季战争初期,苏联轰炸机轰炸了赫尔辛基(Helsinki)和许多芬兰其他城市,希望以此迫使芬兰投降。在发现芬兰人不可能立即放弃抵抗后,苏联轰炸机转而攻击港口和铁路枢纽等重要交通设施,起初苏联轰炸机常常以3到9架的编队在中等高度飞行且没有战斗机护航,这导致了严重损失。苏联轰炸机飞行员刻板的遵循着不合时宜的空中纪律,紧密地编队试图相互提供掩护。例如,当一架轰炸机被击伤后,整个编队都会降低速度迁就伤者以继续保持编队。这种近乎愚蠢的做法无疑增加了轰炸机的损失。

冬季战争中苏联的主要轰炸机是图波列夫(Tupolev)SB-2和外形较大但速度较慢的伊留申(Ilyushin)DB-3,因为安装了双引擎,这两种轰炸机飞行速度相对较快。速度就是它们最好的防御方式,这些苏联轰炸机速度要超过芬兰的“斗牛犬”双翼机,即便是芬兰空军的福克战斗机也只比它们快30到40英里,在没有高度优势的情况下, 福克战斗机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接近苏联轰炸机编队。

空战实践证明苏联轰炸机缺乏足够的防御手段,他们的轰炸机上仅有两挺机枪用来保卫飞机的后半球,其中一挺机枪安装在背部,另一挺安装在腹部。不幸的是,苏联轰炸机仅配有一名机枪手,这样在敌机变化位置时他就必须从一挺机枪奔向另外一挺,这实际上等于只有一挺机枪用来对抗发动攻击的敌机。芬兰人作战既娴熟老练又冷酷无情,他们通常接近到100英尺的距离,然后集中火力首先向机枪手射击,然后是发动机和油箱。但苏联轰炸机的防护较好,能够很好的抵御轻机枪火力,这就使得芬兰人在攻击中不得不耗费大量的时间和弹药。

最初芬兰战斗机主要用于保护其地面部队向前线运动,其次是防空作战。在冬季战争爆发的最初两天后,严酷的天气降临了,恶劣的气候让双方的空军部队整整蛰伏了两周之久。在12月,芬兰人竭尽全力向外界求援,他们从任何一个可能的来源购置战斗机。在新年到来前最先抵达的战斗机是意大利的菲亚特G50单翼机,芬兰人在10月份时订购了25架,但直到2月中旬这些飞机的数量才足以参战。1月中旬芬兰向英国订购的30架格洛斯特“斗士”Mk II型双翼机也开始到货,芬兰人立即用这些飞机开始替换老旧的“斗牛犬”,到2月初,“斗牛犬”全部撤装,2月中旬全部30架“斗士”到货完毕。此外,2月里法国还捐赠了30架M.S.406单翼战斗机。到3月初,芬兰还获得了从美国海军购买的首批44架布鲁斯特F2A-1(实际上是B-239的出口型)“水牛”战斗机,这些飞机在瑞典由挪威机械师组装完毕。在冬季战争结束前,芬兰能够使用的战斗机仍十分有限,同样3月初购买的10架英国霍克“飓风”战斗机也来得太晚。1月初,瑞典派出了一支装备12架“斗士”战斗机和4架霍克“哈特”轻型双翼轰炸机的志愿航空队前往北部的拉普兰(Lapland)地区支援芬兰;此外一支由6名丹麦战斗机飞行员组成的志愿航空队也加入芬兰空军作战。

在芬兰空军使用的各型战斗机中,数量最多的福克战斗机战果最为突出,在空战中和苏联的战损比达到了1:16。芬兰人宣布的战果主要是苏联轰炸机,虽然我们在考虑这个问题时应该参考双方的说法,但是芬兰空军击落的苏联飞机多数坠落在芬兰境内,比较容易得到确认。除了福克外芬兰空军另一种最有效的战斗机就是“斗士”,“斗士”的战绩也多为苏联轰炸机,“斗士”在对付苏联战斗机方面也比较有效。尽管发动机动力不及苏联战斗机,而且飞行速度也要慢于后者,但“斗士”的转弯性能要优于苏联战斗机,这让“斗士”在空战格斗中成为一个危险的对手,特别是在对付缺乏经验的苏联飞行员时。由于“斗士”的机动性能较为出色,它们通常最先起飞且最后着陆来为那些单翼战斗机的起降提供掩护。“斗士”的缺点是其武器威力不足,难以对付带有装甲防护的苏联飞机,而且“斗士”的机身没有设置防火墙,一旦被击中飞机容易起火燃烧。

随着战争的进行,苏联人也逐渐认识到自己过去的轻敌错误。在经历了最初的轰炸机严重损失之后,他们在1月增加投入了大约500加飞机,而且开始为轰炸机提供护航,并将此作为定例。苏联人还使用了包括I-153双翼机和I-16 18型单翼机在内的新型战斗机。此时,苏联红军主要集中精力对在卡里连前线陷入困境的地面部队提供支援。

I-153是苏联刚刚投入使用的新型战斗机,并且刚才在蒙古境内的对日作战中经受了考验。投入芬兰作战的I-153大多装有1000马力的带双速涡轮增压器的谢夫特索夫M-62星型发动机,而且还配有AV-1型2档可调液压驱动变距螺旋桨,这是一种凶猛的战斗机。在当时的芬兰空军战斗机中,只有“斗士”的机动性能较好,但I-153的强劲发动机却超过了芬兰战斗机,在除机动性外的各个方面都要优于芬兰双翼战斗机。事实上,I-153几乎和芬兰的单翼战斗机飞得一样快。如果使用恰当,I-153将是冬季战争中非常有效的一种战机。

I-16 18型战斗机和大多数I-153一样装有M-62发动机,此外该机还是苏联第一种把AV-1螺旋桨作为标准配置的战斗机。18型除了使用新型发动机并且重量稍大之外,其他方面和I-16 10型十分相似,该机也装有4挺机枪,其速度和芬兰最好的战机相当,但其爬升性能在冬季战争中首屈一指。此外,18型的转弯性能足以和任何芬兰单翼机媲美,当然要比“斗士”逊色。这些特点使得I-16 18型可能是冬季战争中最为优秀的苏联战机。到2月中旬,新到货的芬兰单翼战斗机开始在空战中扮演重要角色。其中最好的要数菲亚特G50,该机在当时的苏芬战场上是速度最快的战斗机。菲亚特G50战斗机和法制M.S.406的最大速度相当,但俯冲性能更好,然而其发动机动力却不及苏联飞机,而且爬升性能也稍差。由于翼载荷大于I-16,这些进口战斗机在转弯性能上不及苏联战斗机,特别是在持续缠斗中它们会很快丧失速度和高度。更糟糕的是,这些战斗机在设计时并未考虑过对严寒天候的适应问题,因此在战场上的维护保养都很成问题。其中菲亚特战斗机采用敞开式座舱,这一点倒和苏联战斗机一样——飞行员的环境极不舒服;但菲亚特没有足够的装甲防护,对苏联的枪弹防护力不足。

和福克战斗机相比,这些进口的可收放起落架战斗机飞行速度较快,在攻击苏联轰炸机方面有一定优势,这也是芬兰飞行员的首要空战目标。法国人捐赠的M.S.406和法军自己使用的有很大不同,本来该机装有一门通过发动机输出轴发射的20毫米希斯帕诺航炮,但在交给芬兰空军的飞机上,这门航炮被换成了一挺7.5毫米机枪,加上两翼上的两挺机枪,芬兰人的M.S.406总共只有3挺小口径机枪,火力实在太弱。 相对而言菲亚特战斗机在对付苏联轰炸机时的火力就要强得多——它们的发动机整流罩上装有两挺带协调装置的12.7毫米伯莱达SAFAT重机枪,足以击穿苏联轰炸机和战斗机的防护装甲。

在增加作战飞机数量的同时,苏联还开始改变他们的战术。除了对其地面部队提供支援和轰炸芬兰的交通设施外,他们还动用大批的轰炸机轰炸所有能够找到的芬兰战斗机的机场,为此芬兰人不得不经常转移。苏联轰炸机编队的规模也增大许多,而且常常有战斗既伴随护航。战争后期天空中常常出现近百架的苏联轰炸机群,伴随护航的战斗机也将近100架。在天气晴好的日子里,苏联人每天可以出动1000架次飞机对芬兰作战。

芬兰的战术要求截击部队的第一波次集中攻击护航战斗机,这样后续的截击部队就可以放手攻击轰炸机了。但此时苏联轰炸机开始保持较高的飞行高度,这让芬兰人的截击行动变得十分困难,当然这样一来也降低了轰炸的准确性。此外,苏联人还经常进行夜间轰炸,而芬兰福克战斗机只有在晴朗明亮的月夜才能执行截击任务。由于缺乏有效的空中指挥系统,这种截击往往很难取得成功。

由于数量较少,福克通常两两升空执行作战任务。有时为了迎击苏联轰炸机或为芬军的地面行动提供支援,福克会和“斗士”等其他战斗机编成15-20架的编队。芬兰战斗机通常两两一组,排成很宽的编队,肩并肩的巡逻,并且通常习惯追尾攻击。芬兰的近距支援飞机早已过时,只有在芬兰掌握空中优势的情况下才能发挥效能。即便是飞行速度较快的布伦海姆轰炸机防护性能也不够,依然需要战斗机护航。在低空作战时,芬兰战斗机还要面对友邻部队地面防空火力误伤的严重威胁。

有着数量优势的苏联空军通常进行较大规模的编队,通常数量为6-30架。由于苏联处于进攻地位,他们最初常常占有高度优势。苏联人惯用的一种战术称为“西班牙圆圈”,这种战术最初在西班牙内战时期形成。其具体作法是将一些I-16战斗机组成一个占据高度优势的圆圈,然后每架飞机轮流俯冲对芬兰战斗机发动攻击,芬兰人则被迫进行连续防御性转弯机动以躲避来自各个方向上的攻击,最后往往会丧失宝贵的高度和速度,预定战斗方案也被打乱。后来芬兰人发现最好的防御手段就是俯冲摆脱,而且芬兰人也学会了采用苏联人的这种打法。

2月底,苏联人再次增派了500架飞机,为即将进行的大规模地面进攻做好准备,这使苏联在芬兰战场上投入的飞机总数超过了2000架,其中包括约1000架轰炸机和500架战斗机,占到苏联红军空军作战飞机总数的一半;而与此同时芬兰空军的作战飞机也增加到将近200架,总体水平也比以前得到提高,但由于缺少后勤保障和配件,其中能够随时出勤的仅有100架左右。

2月底芬兰空军遭受了冬季战争中最为严重的损失。当时苏联空军对一处芬兰主要空军基地进行了一次事先经过周密部署的打击:芬兰空军接到报告苏联轰炸机来袭,一个由15架“斗士”和福克组成的混合编队立即升空准备拦截,但此时却有40架I-16和I-153突然窜出来从三个方向集中扫射攻击了他们的机场,在随后进行的惨烈的低空格斗中,芬兰人损失了5架“斗士”和1架福克,而苏联战斗机则被击落8架,其中包括一架被地面炮火击落的I-153。这次战斗后芬兰空军的“斗士”逐渐改作侦察机使用。

此后苏联人开始了最后的地面攻势,在接下来两周的时间里芬兰战斗机主要进行扫射攻击行动,他们不顾一切的想要阻止从维普利湾的冰面上潮水般涌来的苏军。战役之初为了达成战役的突然性以及受到恶劣天气的影响,苏军没能组织有效的防空火力,苏联空军也没有为地面部队提供有效的空中掩护,因此芬兰人的扫射攻击行动给苏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后来苏联增强了防空火力,而且天气情况也有所好转,这让苏联人能够为地面部队提供更好的支援,这些因素再加上芬兰地面部队的不断误击,增加了芬兰空军的损失。

到3月中旬形势已经明了:要想遏制苏军的进攻已不可能,芬兰政府被迫同意接受苏联的“停火条件”,结果芬兰出让的领土远超过开始时苏联人所要求的面积,其中还包括芬兰的第二大城市维堡。在这场短暂但却激烈的较量中,芬兰空军损失了60-70架飞机,其中在地面被摧毁的约占一半,另外芬兰空军还有60-70架飞机严重受损;此外,瑞典损失了6架飞机。苏联损失的飞机据估算约为700-900架,而芬兰空军实际上仅声称在空战中击落了240架,另外还有80架不能确认;芬兰地面部队声称击落了330架苏联飞机。芬兰空军的战果大多为苏联轰炸机,在芬兰空军的福克战斗机中,仅有11架损失,其中9架在空战中损失,一架被己方火力击落,另一架则是由于飞行事故损失。剩下的福克还参加过后来的“后续战争”。

尽管冬季战争持续了不到4个月,但是却具有某些显著的特点。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双方的飞机数量的悬殊对比,这场战争中苏联人飞机数量上对芬兰人的优势为10比1,但他们和芬兰战斗机的战损比也达到了10比1。当然,苏联人最终赢得了战争。和从前的空战一样,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那样,数量和战争胜负的相关性要比飞机损失比率与胜负结论的相关性大。如果拥有数量优势的一方能够较好的补充自己的损失,那么它就能够达到战役目的赢得胜利,当然这样做的代价是极其高昂的。

在冬季战争中,苏联人拥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此外,苏联人较多的拥有战略和战术的主动权。这常常使他们能够达到战役的突然性而且能够占据高度上的优势。另外苏联空军许多高级指挥官曾参加过西班牙内战和远东地区的对日作战,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指挥水平,但由于低效的指挥体制、大清洗后的低落士气以及飞行人员普遍缺乏实战经验等等,这种优势无法发挥。

而另一方面,芬兰的战斗机质量也和苏联大体相当,但其飞行员训练水平较高,士气高昂,而且其战斗机运用原则更为有效。加之芬兰战斗机的基地距离空战地区较近,芬兰战斗机可以出动更多的架次,而苏联战斗机则必须在前往空战地域和返航上花费更多的时间。这种情况事实上起到了飞机作战能力“增倍器”的效果,使得芬兰战斗机的出勤密度大大增加。由于大多数情况下芬兰空军都是在自己的领土上作战,因此被击落的芬兰飞行员不容易损失,而那些重新投入战斗的幸存者则变得更为机敏——因为他们已经具有了更多的宝贵空战经验。

芬兰空军广泛的使用无线电装备是另一个重要的因素。芬兰的福克战斗机通常都装有P-12-17/1电台,编队长机配有低功率送话器,有效距离3英里,而僚机则只有接收器。在冬季战争爆发前,芬兰人建立了一套空中观察员体系,经过训练的观察员会把敌情通过电话通知飞行中队指挥部,指挥部装备有无线电,直接将情报通报给空中的战斗机。但当时的电话系统不够先进,常常导致观察延误。尽管芬兰空军缺乏有效的空中指挥系统,但是他们仍然能够利用空中观察员及时获得战况通报和敌情报告,这些极有价值的报告能够让芬兰人把他们有限的兵力集中用于最需要的地方。

尽管数量悬殊,尽管国家弱小,但英勇的芬兰空军却在冬季战争中成功的和强大的苏联空军进行了殊死较量,而且屡屡重创凶猛的“北极熊”,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寡敌众的经典战绩。从这个角度上说,虽然最后失掉了战争,但芬兰空军虽败犹荣,芬兰空军在冬季战争的卓越表现空战给了后人许多启迪,也在人类的空战史写下了浓重的一笔。不要忘记,那曾经发生在凛冽的寒风中的御熊之役……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6万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062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社区建设勋章幽默大师勋章创作大师勋章团队最酷帅哥勋章突击队员勋章贴图大师勋章财富勋章团队贴图大师勋章

沙发
发表于 2009-6-29 10:15:27 | 只看该作者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苏芬战争,西方史学家称之为冬季战争。
  [fly]   一杯茶 品人生沉浮  平常心 阅万千世界 [/fl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花 ( 鲁ICP备07009421

GMT+8, 2025-8-16 17:22 , Processed in 0.12480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