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0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民族民俗] 津门故里——天津古文化街

[复制链接]

8765

主题

1万

帖子

214748万

积分

天使

虫鸟鱼花两栖迷

积分
2147483647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社区建设勋章财富勋章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5-6 13:12: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名称由来
  以天后宫为中心的古文化街,南口的牌楼上高悬“津门故里”大匾,标志着这一带是800年前的一处居民聚落点。金代在这里建立了天津城市最早的政治建制--直沽寨,今日市区就是以这一带为原始中心区域而逐渐拓展的。当人漫步这条古老街道时,总要情不自禁地寻觅历史的踪迹,体会一下古味、中国味、天津味和文化味,而且非寻不能出情趣。“故里寻踪”一名由此而来。
简介
  1985年,天津市政府决定将宫南大街、宫北大街修成古文化街,同时修复“天后宫”。修复后的古文化街全长580米,有近百家店铺以典雅多变、步移景换的建筑风格,成为人们流连忘返的去处。
  古文化街的南、北口,各有一座大牌楼。南口的楼匾写有“津门故里”4字,寓示着今日天津市区就是以这一带为原始中心区域而逐渐开发的而且在六、七百年间这里始终是商业繁华地段,常会使人产生“思古之幽情”。北口的楼匾写有“沽上艺苑”4字,寓示着这里的街貌、店铺、商品,都带有浓郁的艺术气息,尤其是古玩、字画、碑贴、文房四宝和天津民间工艺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足可使人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这两座耸立在街口的大牌楼,以精致的造型、绚丽的色彩和朴实无华的楼匾题词,扣响游人的心扉,升腾起从历史遐想憧憬美好未来的感情。
  街上的近百家店铺门面,皆为清代风格,一律青砖砌体、磨砖对缝,有坡顶、飞椽廊柱的楼阁,也有冰盘檐、挂落板、朝天栏杆的平顶小轩。举目望去,高低相间,起伏有致,各具特色。而到了古文化街中心的“天后宫”前,过街戏楼雄伟壮丽,桅杆旗幡直插云天,宫前广场宽阔豁亮,周围的建筑物也突然高大,使游人的观感从不断变化中形成高潮。倘若伫立“天后宫”前,遥望街南和街北,只见曲折跌宕,充满古巷幽深的意境。
  “市井相连”的古文化街,尽管来自祖国四百八方和天津的各种工艺品、文化用品,五光士色,应有尽有。其中,以饮誉国内外的、具有浓厚天津地方特色的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和“风筝魏”风筝等,最为著名。
天后宫
  这条街上有一座古庙,原名叫“天妃宫”,后改为“天后宫”。因此庙门以北的一段街,叫宫北大街;庙门以南的一段街,叫宫南大街。要了解这一带的历史,还要从这座古庙谈起。
  这座古庙是海神庙,它所供奉的海神娘娘,在史书和传说中都真有其人。史书记载着她姓林,是宋代福建莆田湄州岛人,生于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卒于北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因出生后一段时间不会哭,故起名林默。她生在海岛,娴于水性,遂有一个美丽传说流传在民间:“能乘席渡海,云游岛屿间,人呼神女,又曰龙女”。在宋代,我国的航海事业虽有较大发展,但在当时的造船和航海技术条件下,海上安全无保障是严酷的事实。广大从业者幻想有一种超人力量,来保佑他们平安地飘洋过海,林默的一些传说,便很自然地被选中作为超人力量的偶像,成了他们心目中的“保护神”。
  据说,在北宋宣和年间,赴高丽使臣路允迪的船队在海上遇风涛,7只船沉没6只,路允迪受随船人员启发,诚心祈祷林默的保护,所乘船只竟得生还。后来,由于路允迪的奏闻,对林默的崇信渐渐得到官府的承认。南宋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将林默封为“灵惠夫人”;南宋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又封为“灵惠妃”。到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开始晋封为“护国明着灵惠协正善庆显着天妃”。其间,封号一提再提,经历了由夫人到妃、由妃到天妃的过程。到清代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对这位“保护神”作最后一次晋封,封号为“护国庇民昭灵显应仁慈天后”,达到皇封的最高品级,由天妃改为天后,民间俗称“娘娘”。
  元代以来,北方沿海一带的海神庙,多称“天妃宫”;清代封“天后”,于是改称“天后宫”。
  金代在古文化街一带设“直沽寨”之后,到元代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又在原地设“海津镇”。元代建都北京,为维持朝廷军政开支,在南方搜刮大量粮米,通过内河和海路北运,史称“漕运”。当时,船队载着粮米从刘家河(今江苏太仓浏河镇),出发,出长江口沿着海路北上,进入海河,驶到古文化街附近的三岔口,再卸下粮米,装到小船上,沿着北运河运往北京。此外,在当时成为繁忙“漕运”枢纽。于是,在元代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这里建“天妃宫”;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后,又改称“天后宫”。
  这座古庙的香火一直很盛,元代张翥写的一首诗,生动地描写了当时祭祀的盛况:“晓曰三汊口,连樯集万艘。普天均雨露,大海静波涛。入庙灵风肃,焚香瑞气高。使巨三奠毕,喜气满宫袍。”
  漫漫历史
  “天后宫”前有一片空旷地带。随着大批人员和南货的到来,“宫前集”应运而生,这里出现人烟茂密、集市繁盛的新局面。明清两代“漕运”不断,对海神的崇奉不衰,所以“宫前集”在很长的一段年月里,始终是一个百物云集、熙熙攘攘的场所。不知从哪个时代开始,庙前逐渐形成了街道,建起大大小小的店铺原来日出而设、日暮而散的集市,被店铺的经营活动所代替。宫南大街、宫北大街就是这样出现的。
  清代乾隆末年,画家江萱所绘《潞河督运图卷》中有一段画,就断续画出了宫南大街、宫北大街的街景:店铺鳞次栉比,廊舍华丽整洁,有的院落花木扶疏;铺面多是前檐满敞形式,有烧锅店、钱号、肉铺、海味店、药铺、布店、米面铺、酱园、烟铺、饭馆、客栈等,在几处稍许宽敞的角落,还有商贩驻足叫卖;街上的行人、车、桥络绎不绝;绿瓦红墙的“天后宫”和彩绘华美、平台宽广的宫前戏楼,格外引人注目。从中,使人们领略到200多年前的繁荣景象。
  然而,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天津被开辟成商埠,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介入天津城市生活,经济重心逐渐向东南转移,这一带开始衰落,大型店铺越来越少,只剩下一些小门面和手工作坊等。“天后宫”的香火也少了,道士只好出租庙内神殿维持生活,这一昔日“灵风肃、瑞气高”的神仙圣地,一变而成摊贩市场,专卖一些市内各处不经见的商品吸引顾客,如金鱼、玻璃鱼缸、泥塑戏剧脸谱、盆景、山石和竹木制品等。
  解放以后,沿街的一些小店,有的合营他迁,有的转为工厂车间,大部分变成临街住户。“天后宫”的大殿,也一度成为厂房和民居。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888 收起 理由
沈阳老张 + 1888

查看全部评分

[fly]来无影,去无踪[/fl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1

主题

2687

帖子

697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697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

QQ
沙发
发表于 2009-5-6 13:17:25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分享!
凡尘清静心,菩提莲花身。 心似莲花做,身随菩提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板凳
发表于 2009-5-6 13:51:26 | 只看该作者
津门故里——天津古文化街!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花 ( 鲁ICP备07009421

GMT+8, 2025-7-30 04:08 , Processed in 0.14040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