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峡山散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史长廊] 古代十大马上皇帝

[复制链接]

1006

主题

1万

帖子

158万

积分

认证会员

积分
1580534

灌水大师勋章会员最具活力勋章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5-3 21:24:47 | 只看该作者
9、永乐皇帝朱棣 
  
  朱棣这人,历史上大大的有名,先在北平当燕王,常年和蒙古骑兵打仗,后来朱元璋死后又扯旗造反,夺了侄子建文帝的鸟位,自己当起了皇上,年号永乐,在位期间,北征蒙古,南平安南,迁都北京,派郑和下西洋,明朝最有面子的事全让他干了个遍。最后又病势于北伐归来的途中,起于战争,成于战争,死于战争,说他是马上皇帝,那是再恰当不过。
  
  台湾作家柏扬在他的《中国人史纲》里曾紧张兮兮的预言:朱棣夺皇位那年,中亚的贴木儿大帝已起倾国之兵,东伐中国。还在贴木儿大帝半路病逝,不然嘛……貌似是没明朝的好果子吃。他一紧张,许多忠实的读者也就跟着紧张。拍拍胸口连呼幸运昂!
  
  照我看,纯粹扯淡。
  
  贴木儿大帝?横扫中亚?威震欧洲?别逗了。贴木儿是强,东征西讨全无对手,可那也得分什么地方。中亚么,欧洲么,在封建时代,论打仗实在和东方不是一个档次。匈奴被汉朝打跑了,跑到欧洲牛气了一把,突厥被唐朝打跑了,跑到中亚也牛气了一把。甚至被金国打得无处藏身的契丹人,跑到西域建立西辽,照样横行中亚,还混了个啥“上帝之鞭”的名号。说起来,这个地区的战争档次,实在比东亚地区低不是一星半点,打个比方,中国地区的战争,好比是足球联赛的英超水平,那边么?至多算是个中超吧。你把中国联赛最强的队放到英国二级联赛去,照样还是垫底。贴木儿?差远了!
  
  所以,贴木儿病逝途中,不是中国的幸运,倒是他自己的幸运了。一世英明,总算没晚节不保。
  
  永乐皇帝朱棣,在当时世界战争水平最高的东方地区,却是最强的统帅。
  
  他有多强?
  
  单看一个事:中国历朝历代,特别是封建王朝大一统的时代,地方王爷起兵造反不是希奇事,可成功率几乎等于零,比如汉朝的七国之乱,一大堆王爷呼啦啦反,兵力超过中央政府几倍,最后怎么滴,被灭没商量。
  
  朱棣呢?说是燕王,其实就是占着北平周边地区,地盘是中央政府十分之一,兵力虽强,,可撑死也就不到二十万人,别的王爷造反,好歹还拉个垫背的,朱棣呢,除了绑架来的哥哥宁王,基本就光棍一条。论难度,他最大,可论结果,他完成了诸多造反前辈都没完成的事,夺鸟位当皇帝了。这份功业,没军事才能行吗?
  
  夺位内战打了三年,面对明朝几十万精锐,连续六大战役,以少胜多以弱敌强,屡出奇计,牵着政府军的鼻子走,杀得对手尸横遍野,到最后,来了一个千里大穿插,直捣京城,终于打下皇城,坐上万岁的宝座。别管造反的性质对还是错,这份打仗的本事,真让人不服不行。
  
  大凡名将带兵,或勇猛或狡诈,总有个作战风格,或善攻或善守,总有个术业专攻,朱棣呢,既能身先士卒,又能决胜千里之外,既狡诈专兵,又迅猛如烈火,似样样都占。一句话,全才。
  
  更厉害的还有,他还是个富有创造力的战术大师,独创性的作战手法几乎引领了中国军事作战思想的一场革命,这份智慧,后面就会讲到。
  
  说实话,朱元璋能打仗,全凭天分加自学成材,比起老爹,朱棣可幸运得多了,岳父是名将徐达,常年来的工作搭档是另一位名将李文忠,从小就在刀光血影里长起来,30岁就开始独挡一面。时常带兵出去修理蒙古人。遗传因素加生活氛围,徐达的稳健和李文忠的勇猛都被他学了个遍,想不全才都难。
  
  打自家人毕竟没多少意思,所以内战一笔带过,看外战。
  
  贴木儿蹬腿咽气了,可明朝当时边境最强大的对手,并不是他,而是北边的几个邻居。
  
  那就是从蒙古部落分裂出来的瓦刺和鞑靼。一东一西,持续骚扰明朝边境,鞑靼是元朝“黄金家族”的后裔,有正统的名分。瓦刺虽是蒙古旁支,却拥有蒙古最强大的骑兵军团,自建文帝以来,两家自己内战打得热闹,却也不忘记光顾明朝边境。这些个人,虽然实力分散,可也不好对付,打一枪就逃,叼一口就跑,来来回回的折腾你没完,不累死也把你头疼死,君不见今日美帝国主义,吆五喝六好不威风,可几股小小的恐怖分子一闹,还是惹得他们时常抓狂跳脚。
  
  鞑靼和瓦刺算啥?比恐怖分子实力自然要强,但也比他们更灵活机动,打个比方,大明壮如牛,鞑靼和瓦刺却坚硬如钉子。时不时来回扎你一下,给你放放血,撵不走又打不着,总之,烦死。
  
  还没等朱棣想好先收拾谁!鞑靼先找事来了,鞑靼可汗本雅失里与掌权的太师阿鲁台屡次骚扰明朝边境,杀害明朝使者。朱棣怒了:出征!丘福的十万精骑领命而去,却被杀得全军覆没。
  
  消息传来,一片哗然,丘福是朱棣的老班底,堪称最得力的干将。他都挂了,还有谁行?
  
  只有朱棣自己来了。
  
  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北征开始了,长江以北所有的军队都向北方集结,总数为五十万人。另动用了运送粮草的民夫数百万人。这样的规模,比之前汉唐宋历次北伐都大了数倍。在刚刚遭受一次失败的情况下,立刻又能组成一支雄师,明朝经济建设的成就,真不是盖的。
  
  可蒙古人确实顽强,他们是游牧骑兵,机动灵活,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你不追吧,劳而无功,你追吧,他牵着你的鼻子走,把你拖疲拖累了,再向你发动进攻!若那样,别说五十万人,就是五百万也不够人家砍的。
  
  丘福北征就是这么失败的,甚至,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所有北征的失败,都是这个原因,多少良将载了跟斗,面对这群来无影去无踪的对手,仿佛是与自己的影子作战,谁有办法?
  
  朱棣有!
  他抓住了问题的关键点:作战胜败的关键,在于你能否在最正确的时间最正确的地点找到你的对手,仅此而已。
  
  他不是一个卤莽的人,谋而后动是他用兵的特点,早在筹备阶段,他就不断的派出侦骑寻找蒙古军的踪迹,在综合了诸多信息之后,他自信的把手指向一个地方。
  
  斡难河!
  
  这全凭他的判断力,一个老军事家的判断力,这就是天赋。
  
  鞑靼人的策略很简单,先藏起来,由着你找,等你跑累了,再把你打趴下,永乐七年七月,大明的50万大军隆隆开进,鞑靼呢,躲在暗处悄悄的瞧着。
  
  正当他们藏得带劲的时候,有人轻轻的在他们后背上拍了拍:别藏了,早找到你了。
  
  这个人正是朱棣。
  
  包围,进攻,后面的事情就没有悬念了。鞑靼可汗本雅失里与太师阿鲁台分头逃窜,数万蒙古骑兵被歼,之后,鞑靼臣服,瓦刺胆寒,明朝的边境,终于太平了一段时间。
  
  顺便说一下,战斗的地点瀚难离河,正是成吉思汗起家的地方,在蒙古人的光荣之地击败他的不肖子孙们,不知道成吉思汗在天有灵,当做何感想。
  
  鞑靼消停了,瓦刺又闹开了,打败了鞑靼又咋样,瓦刺骑兵才是蒙古人中的翘楚。瓦刺首领马哈木持续骚扰明朝边境,朱棣愤怒了,不服?打你没商量。
  
  30万明军出征了,大概是吸取了鞑靼战败的教训,马合木采取了诱敌深入且战且退的方针,将明军引进了他们计划中的决战地点:忽兰失温。这里三面环山,瓦刺人居高临下,利用骑兵的迅猛优势发起冲击,到时候,你有多少人也白搭。
  
  朱棣貌似很听话,乖乖的被马哈木牵着鼻子走。伏击地点到了,精锐蒙古骑兵已经准备就绪,下面,就等着冲锋了。马哈木得意了:朱棣,你不过如此么。
  
  可马哈木不知道,他想到的,朱棣已经想到了,朱棣之所以一步步照着他的计划来,当然不是犯傻,而是挖个大坑让他跳!
  
  决战!打响了!
  
  数万精锐蒙古骑兵猛冲下去,向着平地上的明军发起持续的冲锋,明军呢,似乎不慌不忙,慢悠悠的摆阵。蒙古人的铁蹄越来越近了,马哈木微笑着,等待着那熟悉的一幕发生。
  
  突然一声巨响,打碎了他的美梦,接着明军阵地上接连发动震天的怒吼!是火枪火炮。漫天的炮火交织成一个密集的火力网,将蒙古大军笼罩在炮火中。
  
  马哈木惊了,原来,朱棣一步步跟着他走,就是为了这一刻。
  
  毫无提防的蒙古大军被炸得血肉横飞,却依然不怕死的往前冲!马哈木释然了,火器么,固然厉害,可你发射的速度,也抵不过马跑的快,只要冲过火力射程,胜利的依然是我。
  
  可是,他错了。
  
  几轮火枪齐射过后,早已准备就绪的明朝精骑呼啸而出,与蒙古骑兵战成一团,当蒙古军正在拼命死战的时候,明朝的精锐步兵已经全线出动,将其分割包围,接着,明军的火器持续发射,不断轰击着瓦刺的后续部队,号称蒙古最强的瓦刺骑兵军团,终于垮了!
  
  马哈木仓皇逃窜,不久后奉表求和,经此沉重打击,终朱棣一生,瓦刺再未敢造次。
  
  胜利者和失败者都不知道,这场激烈的战斗,在无意中为人类战争史翻开了新的一页:第一次火器大规模使用的野战,首创性的步骑炮兵混合作战体系。极西边的欧洲,直到18世纪晚期,才由拿破仑创造出了相同的战法。
  
  首创性的军事大师,却是朱棣。
  
  境界高,战法独特,充满独创精神,这样的统帅,与其父朱元璋相比,可谓是青出于蓝了。在15世纪的世界上,谁人能敌?贴木儿?别逗了,俩人根本不一个档次。
  
  之后,三次北征,蒙古大军望风而逃,最远追至今天苏联境内。五次大规模远征,总兵力200万人次,最远追至苏联境内,却未尝一败。这样的创举,在中国历史上,几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朱棣,你是唯一。
  
  可遗憾的是,为啥最后没彻底消灭蒙古势力呢?
  
  不能怪敌人太强大,只能怪敌人已经打零散了,自从前两次被朱棣打疼后,蒙古人几乎被打怕了,每每大军出动,立时化整为零,卷包袱逃命。这样的情景,恰如今天的美国,耗费纳税人亿万计款项,却终不能将恐怖组织一网打尽,道理,却是一样的。
  
  虽如此,却也衬出了朱棣的一大弱点:好大喜功。
  
  敌人既然已经化整为零打游击了,那么自然可以寻求一些别的方式,比如边境地区的屯垦建设,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层层蚕食蒙古土地的战略步骤。这些,朱元璋都做过。可朱棣没有,从造反时候的千里大穿插,到后来的北征,他性格里最突出的特点只有一个:一次性解决问题。但是,许多事情毕竟是欲速则不达的。尽管他有最强的军事才能,却缺少一个英明统帅应有的耐心。
  
  所以,他在位期间,尽迁北方五位藩王于内地,放弃大片长城外的缓冲地带。虽然迁都北京有利于巩固国防,但洪武时代的边防成制,也给破坏得差不多了。他在位的时候见谁灭谁无人敢惹,可是后世子孙呢?
  
  或许,这正是英雄的瑕疵吧。
  
  他雄才大略,文武全才,一生灭国无数,未见敌手。但却也有好大喜功的一面。在战术创新上,他远胜于父亲朱元璋,但是在战略眼光上,他却差的好远。
  
  公元1424年,北征归来的朱棣病逝于榆木川,他也成为了明朝历史上唯一一个死在征途上的皇帝。生于战火中,成于战火中,死于战胜后。马革裹尸还,朱棣以帝王的身份实现了无数猛将的梦想。
  
  朱棣之后,再无朱棣!
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6

主题

1万

帖子

158万

积分

认证会员

积分
1580534

灌水大师勋章会员最具活力勋章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5-3 21:27:14 | 只看该作者
10、清太宗皇太极
  
  说打仗,今人谈的更多的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所谓十三副铠甲起兵,所谓屡败明朝,还有萨尔浒之战以少胜多的荣光。金庸老先生曾说努尔哈赤的军事才略不下于成吉思汗。脑袋的光环大,但努尔哈赤的成功,说到底还是他运气好,明朝承平日久,兵不习战,战斗力退化极其严重,正是最虚弱又最促不及防的时候,努尔哈赤挑在这个时候下手,率领虎狼之师大闹辽东,靠的是游击战加蛮力,虽不容易,却也着实是因为时机选的好。后来明朝换了将,整了军,一场宁远之战就把他打回原形,连命都赔进去了。说水分,确实不小。
  
  但皇太极身上,却没有丝毫水分,论用兵,他确实是17世纪东方首屈一指的军事家。无论是战略眼光,还是用兵谋略,以及军队建设,都远胜其父,对于满清王朝还说,努尔哈赤是一个拓荒者,皇太极,却是实实在在的建设者。
  
  事实上,他上台的时候,面临的局面,远比他父亲难的多。
  
  先说老对手大明,辽东丢失,女真铁骑横行,在挨了努尔哈赤几闷棍后,大明这只沉睡的老虎,终于开始苏醒过来了。启用良将,整顿边防,皇太极所面对的,正是元气日益恢复的明军,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宁锦之战也好,松山会战也罢,无论是胜是败,明朝军队战斗力的强悍确是不争的事实。何况,大明还有经济与人口的优势,满清可以打败大明一百次,但大明只要取得一到两次大胜仗,就基本可以宣告满清的末日。这份运气,真可比他父亲差多了。
  
  论边境形势,西边蒙古部落大多站在明朝一边,东边有朝鲜掣肘,南边是战斗力日益恢复的明朝辽东军,三股势力的挤压,不断侵蚀着满洲人的生存空间。相持战拼不过人家,只有主动出击拓展生存空间,可这实际上是玩火的行为,每次战争都是拿整个民族的命运做赌注,这份艰难,没谋略,行吗?
  
  皇太极,在这种局面下,展现出了他境界上的才略。主动出击没错,但要制定正确的方略。明朝的战略很阴险,从熊廷弼到袁崇焕,执行的其实都是步步蚕食的挤压式战略,以宁锦防线为基地,不断蚕食辽东土地,稳中求胜,将满清的生存空间压到最小。这份方略消耗巨大,却着实管用。你满洲人若要和我一城一地的夺,没关系,我不怕失败,可是你拖不起,你要是退,我就进,直到把你的领土压扁,你的末日也就到了。
  
  确实是雄才大略。
  
  可皇太极,只有了一手,就化解了这一阴招:西征蒙古。
  
  西征,漠北和漠南的草原蒙古部落,尽皆被收服,这样一来,蒙古东部大片领土落入了满洲人
  手中,明朝北部防线甚至北京城,已然在满清眼皮底下。这等于是开辟第二战场,化被动为主动。明朝一心一意从正面推进防线,却未曾想皇太极从侧面打开了口子。计划中的妙棋,登时大打折扣。
  
  从后来的二战德国大迂回灭法国,到解放战争里的中原突围,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方略与皇太极的异曲同工之妙,天才,通常都是相通的。
  
  饶是精妙,可问题其实并未解决,你满洲人打开了突破口不假,可大明幅员万里,丢了京城又怎样,你满洲人可不一样了,你的都城盛京也在我眼皮底下呢。如果大明能够集中国力,将相持战继续下去。皇太极,饶是你聪明,可终究还会是失败者。
  
  可皇太极也确实走运,当时的大明,内部有李自成起义,外有满清扰边,根本不可能集中力量对付皇太极。大明,仿佛是一头疲惫的巨兽,被两只小怪物耍得团团转,总没个消停的时候,早就气喘吁吁了。
  
  而皇太极,也执行了正确的方略:以战养战,以攻为守,不停的破关南下,掳掠人口资源,更给明朝军民以精神和士气的打击,久而久之,“辫子军”已经成了恐怖的代名词。所到之处,多处州县望风而逃,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谋略上的成功。
  
  可即便如此,大明并非没有机会取胜。力量分散又怎么样,两线作战又怎么样,只要能在一两次大战役中重创皇太极,杀伤他的元气,攻守立时可以易形,这件事,明朝原本有三个人可以做到,但这三个人都败给了皇太极,既是因为皇太极才能出众,却也因为明朝自己蠢!
  
  第一个人:蓟辽总督袁崇焕。
  
  这个人直到今天引起不小的争论,说他误国的有,对他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三件事:第一,杀毛文龙,使满清没有后顾之忧,可以放心的去执行西进战略,从东蒙古草原打开突破口,制衡明朝的宁锦推进战略。第二:不救朝鲜,使朝鲜成为满清的势力范围。第三:修筑宁锦防线,虚耗大量人力物力,却成了无用的“马其诺工程”。事实?过正是如此吗?
  
  杀毛文龙,是因为辽东必须要将所有的力量捏合成整体,形成一只拳头。袁崇焕身为边镇大将,收归所有的指挥权,这是理所应当的。袁错就错在皇太极太聪明,正利用这个短暂的过渡期打了一个时间差,破关南下,使恼怒的崇祯杀掉了袁崇焕。要怪,可以怪崇祯糊涂,却也同样是皇太极的眼光所致。
  
  至于不救朝鲜,那就更搞笑了,当时满清精锐尽出不假,可辽东军确实也需要休整期,几次大战下来,恢复元气还来不及,贸然出战的后果是什么?袁崇焕按兵不动,修筑防线,这是他用兵特点所致。
  
  第三个问题:宁锦防线该修吗?都说他是“马其诺工程”,可德国人饶过马其诺防线,法国立刻就亡了。皇太极屡次饶过宁锦防线南下,虽然杀掠无数,可终究没有进攻京城,总是来去匆匆,因为他知道,宁锦防线正卡在他的脖子上,随时都可以给他致命一击。宁锦防线不是马其诺,正是他的存在,才无数次的救了明朝的命。
  
  袁崇焕,功不可没。
  
  或许他有缺点,但他足可以称为皇太极的劲敌,皇太极的第二战场谋略制衡住他的铁壁合围,俩人在这一环节上,算是打了平手。袁崇焕整顿辽东军,提升战斗力,首开野战中明军击败八旗军的先例,但正是在失败中,皇太极开始了对八旗军的改革,大量先进的火器装备八旗军,并将原有的攻坚战思路改为围点打援思路,这个环节上,双方依旧持平。从条件看,大明实力远胜满清,相持战最有利。貌似袁崇焕在这点上占优,却其实不是。
  
  因为,皇太极是皇帝,袁崇焕不是。在满清内部,无人可杀皇太极,大明内部,崇祯随时可以要袁崇焕的命。这,才是袁崇焕最大的弱点。
  
  于是,一系列奇谋搏斗后,皇太极使出了杀招:反间。并不是多厉害,却恰是在烈火上浇了把油。袁崇焕死在了他誓死保卫的皇帝手中,皇太极赢了,凭运气,也凭谋略。
  
  袁崇焕输了,不是他无能,而是他的领导太糊涂。
  
  皇太极的第二个对手,是宣大总督卢象升。
  
  这个人,在明清之战中出场最短,牺牲最快,来去匆匆的历史,却无法掩盖他的光辉。
  
  卢象升,最大的本事就一个---野战。
  
  他最擅长的就是以少敌多,以众击寡,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主要都是在和西北农民军作战,数次领兵与人数多出自己几倍的农民军交锋,却奇正结合,杀得农民军大败,他所镇守的宣大防线,在两面作战的情况下依旧坚固,皇太极屡次从蒙古草原南下,破关无数却不敢打宣大防线的主意,说他厉害,那是毫不过分。
  
  崇祯十一年,清军经密云破关南下,兵逼北京,卢象升以全国兵马总督的身份援救京城,俩人,终于有交锋的机会了。
  
  结果是,皇太极赢,巨鹿一战,卢象升战死,所部全军覆没。明朝又折一员猛将。
  
  却实在怪不得卢象升,那一战,他身边满打满算只有五千人,对方清军,却有数万,多出其十倍。
  
  只能怪明朝政府太混蛋,卢象升名为总督,却处处掣肘,大权其实掌握在崇祯的宠臣杨嗣昌以及太监高起潜手里,生性梗直的卢象升又得罪了这俩个权臣,结果,分到他手里的只有几千老弱残兵。分明是要把这员猛将往死路上送。然后的事情就好办了,清军大兵压境,卢象升的几千人已成孤军,退不许退,救又不给救,很快被敌人合围。这样的仗,就是诸葛亮转世也没法打。
  
  一个大便宜,被皇太极拾到了。
  
  可这便宜却拾得不容易,巨鹿一战,八旗军倾其精锐,卢象升率所部残兵与敌人激战,明朝数十万主力部队在旁边看热闹,坐看卢将军被围而不救。战斗从清晨打到深夜,八旗军数次增兵,却始终无法将这股明军吃掉,相反却伤亡惨重。一场看似砍瓜切菜的较量却打得艰苦无比。卢象升确是将才,他以攻代守,数度杀退清军进攻,直到晚上,5000士兵伤亡殆尽,终于力战殉国。而清军,也同样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若明军上下,都能打出巨鹿一战的风采,恐怕就没有后来的清王朝了。
  
  人数占劣势的清军,却凭借人海战术战胜了明军,这,不是讽刺么。
  
  卢象升之败,不是他的无能,而是明朝的无能。
  
  但不管怎么说,皇太极又赢了一把,虽然不光彩。
  
  第三个人,正是忠奸难辨的洪承畴。
  
  平心而论,在晚明末世,洪承畴确是不世出的将才,打农民军也好,打满清也罢,都可圈可点。
  
  松锦会战,皇太极先围锦州,洪承畴率大军增援,双方在锦州城外相持,互有杀伤。皇太极的谋略很清楚:围点打援。以锦州为诱饵,聚歼洪承畴。洪承畴也针锋相对:中心开花。用锦州牵制皇太极,用重兵在外围拖住敌人,将其拖垮拖疲,然后一战而定。
  
  都是好谋略,都是将才。
  
  可洪承畴,却也面临袁崇焕同样的弱点:他不是皇帝。
  
  所以,皇太极可以尽情的施展他的想法,洪承畴却不能。正当战局向着于明朝有利的方向发展时,崇祯的诏书打乱了洪承畴的部署。在决战时机尚未到来时,强逼洪承畴决战。皇太极,却在这一刻敏锐的抓住了洪承畴的弱点,当洪承畴大军迫近时,他用了最阴毒的一招:断粮。
  
  只有真正到过这片战场的人,才能知道这招多厉害!松锦一线,地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洪承畴,在崇祯的逼迫下被迫提前决战,却露出了自己防线最大的破绽,不幸,他对面是皇太极,所以,主动权立刻易形。
  
  明军粮草被断,但并未失去胜机,洪承畴在最不利的局面下做出了最正确的决定,全军待命,发动总攻,处于绝境下的明军必将爆发出强悍的力量,胜利依然有希望。
  
  这正是背水一搏,若此,胜负依旧是五五开。
  
  可崇祯,却偏把这五五开的胜率也葬了,正当明军上下厉兵秣马准备决死一搏的时候,崇祯的催命诏书到了:撤兵,休整力量再战!
  
  真是瞎指挥,双方的钢刀都顶在对方胸膛上了,这个时候跑,不是挨斩吗?可挨斩也要跑啊,谁叫人家是皇帝呢。
  
  于是,明朝被斩惨了……
  
  数万明军被杀,洪承畴本人被俘,成了满清重臣。我们说他变节也好,无耻也罢,可人家确实是力战被俘,对于他所效力的朝廷,他似乎并不亏欠什么。至于投降,那是他的品德问题,不能否认的,是他的才略,这般的才略却落得做战俘,除了皇太极太狡猾,还是只怪明朝太无能。
  
  此后,清朝实力大增,稳住了辽东,明朝越发混乱,终亡于李自成起义。之后,中原混战,满清入关,拾了历史上最大的便宜。
  
  皇太极,以他的聪明和运气,成就了这一切。他的成功,有老天的眷顾,却也是因为他以小搏大的才略了得。他的军事才能,无庸置疑。
  
  有句话,或许可以对皇太极的军事成功做个形象的概括。
  
  机会总偏爱有准备的人
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765

主题

1万

帖子

214748万

积分

天使

虫鸟鱼花两栖迷

积分
2147483647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社区建设勋章财富勋章

QQ
13#
发表于 2009-5-5 14:30:23 | 只看该作者
长知识,长见识。
[fly]来无影,去无踪[/fl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花 ( 鲁ICP备07009421

GMT+8, 2025-7-30 01:02 , Processed in 0.12480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