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5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民族民俗] 中华56民族之四十:鄂温克族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4-9 10:38: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鄂温克族标徽







[url=http://pop.pcpop.com/p060806/0001557230.html][/url]鄂温克族简介

    鄂温克族,有人口2 6 3 1 5 人。主要聚居 鄂温克族,有人口2 6 3 1 5 人。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呼 伦贝尔盟的鄂温克族自治旗。其 他散居在陈巴尔虎旗、额尔古纳 左旗、莫力达瓦旗、阿荣旗、扎 兰屯市和黑龙江省讷河县等地。 多与蒙古、达斡尔、汉、鄂伦春 等民族交错杂居。







    鄂温克族生活的地区,处于 大兴安岭支脉的丘陵山区。这里有广袤的草原,茂密的 原始森林和众多的江河湖泊。资源丰富、山河秀美。但 由于自然条件不同,各地区鄂温克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存 在着比较大的差异。聚居在鄂温克族自治旗和陈巴尔虎 旗的鄂温克族主要从事畜牧业;讷河县的鄂温克族从事 农业;居住在莫力达瓦旗、阿荣旗、扎兰屯市等地的鄂 温克族则以半农半猎为生;而额尔古纳左旗敖鲁古雅鄂 温克族乡的鄂温克族还从事着传统的狩猎业。因为他们 狩猎时使用驯鹿,常被称为“使用驯鹿的鄂温克人”。

    “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 们”。过去是因居住地不同,鄂温克族曾分别被称为“ 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等。新中国成立后根 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统称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多信萨满教,牧区居民同时信藏传佛教。 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 语支,分辉、伊敏河、莫尔格河、熬鲁古雅三种方言。 牧区通用蒙古文,农区和山区通用汉文。

尊老待客与敬火之俗   

    鄂温克族重礼好客,长幼之间恪守着严格的礼节。 无论何时何地,老人都受到普遍的尊重。听到长辈呼叫 时,必须立即站起来答应。吃饭时,必须老人动筷后晚 辈才能吃。年轻人遇到长辈,必须施礼问安、敬烟等, 如果是骑在马上,必须下马;有客临门,他们认为是家 里的喜事,必须热情相待。他们说:“外来的人不会背 着自己的房子,你出去同样不能背走你的家。如果不招 待外来的客人,你出门也没人照顾你。有火的屋才有人 进来,有枝的树才有鸟落。”所以,当你走进鄂温克牧 民的蒙古包时,主人准会给你端出香甜的奶茶,当你走 进鄂温克猎民的撮罗子时,你就会大饱口福,尝到鹿或 麋鹿的胸口肉、脊骨肉、肥肠及驯鹿奶等山珍野味。

    鄂温克人敬火如神。无论在家中还是野外,均不用 有刃的东西拨火,不用水泼火,不能将污秽之物扔进火 中。吃肉、喝酒时也要先敬火。每年的1 2 月2 3 日, 牧区的鄂温克人还要举行祭火神仪式:在火位的正面放 一桌子,摆上多种供品。在火架的四周点上灯,挂上五 种彩色布条,火架里面用木条搭一个框,上放羊的胸骨 ,撒上羊油,然后将火点燃,把各种供品投入火中。与 此同时,主祭火神的妇女还要跪在火前,口中念叨着请 求火神宽恕这一年中家人对火的失礼之处。之后,全家 人向火磕头。祭火后3 天内禁止拨火、掏灰。他们之所 以如此敬重火,除了火在他们生产、生活中的 重大作 用外,还因为他们认为火的主人是神,每户的火主就是 自己的祖先,如果失去了火主,这户人家也就香火难续 了。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4-9 10:39:48 | 只看该作者

林海之舟——驯鹿

    驯鹿俗称“四不象”,也叫“角鹿”,是珍稀动物 。因为它的头似马而非马,角似鹿而非鹿、身似驴而非 驴、蹄子似牛而又非牛,故名“四不象”。它性情温顺 ,适宜在寒冷的地带生活,喜食苔藓,善于在深山密林 及沼泽或深雪中行走。

    驯鹿本是野生动物,原生于贝加尔湖和勒拿河上游 地区。后来被游猎的鄂温克人、鄂伦春人捕获饲养,逐 渐驯化成为他们生产、生活的工具。鄂伦春族主要使用 马匹以后,鄂温克族便成了我国唯一饲养、役使驯鹿的 民族。

    驯鹿,鄂温克语称为“鄂伦”。它一般体长2 米左 右,高1 米多,体重1 0 0 至1 5 0 公斤。毛呈灰褐色 、白色、黑色、杂色等。尾巴较短,颈下有较长的垂毛 。雄鹿较高大,雌鹿稍矮小,一般寿命1 5 至2 0 年左 右。鹿科动物中,一般是公鹿有角,母鹿无角。唯独驯 鹿与众不同,无论雌雄,头上都长着一对分枝很多的大 茸耳。年龄不同,茸角的大小分枝也不同。每年脱角一 次,第二年的三四月间重新长角。驯鹿全身都是宝,肉 可吃,奶可饮,皮能制革,鹿茸、鹿鞭更是珍贵的药材 ,是鄂温克人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驯鹿生性温顺,不踢人不咬人,一般多由妇女饲养 管理。饲养驯鹿比较方便,不用栏圈,不用喂草,只要 将其散放在住地附近的山沟里,任其自由觅食即可。每 当夜幕降临,驯鹿便三五成群地离开宿营地,到密林中 寻食,天亮了便自动回来,白天不再离开。它的觅食能 力极强,即使冬天大雪封山,它也能用宽大的前蹄扒开 1 米深的积雪寻吃苔藓。驯鹿喜欢吃盐,当主人要役使 它时,只要敲击盐盒子,它就会应声而来。

    驯鹿体壮,能负重4 0 多公斤,日行2 0 多公里。 由于它蹄子宽阔,因而在深雪和沼泽地里或密林中都能 长途跋涉、穿行无阻,既可驮运货物,又可骑乘,是鄂 温克猎民不可缺少的生产、生活工具。平时主人的猎获 物,迁徙时的炊具、粮食、衣物及搭撮罗子用的篷布、 桦树皮等一切生活用品都是由驯鹿来运输的。鄂温克人 也非常疼爱自己的驯鹿,他们给每只驯鹿都取个名字, 戴上木铃或铜铃,以便于寻找,不让孕鹿和幼鹿驮重东 西,出汗时不让它们饮水,以免流产和得病。



鄂温克族地区饮食

鄂温克族饮食







    各地鄂温克族由于居住地域、生产条件的不同,形成了不同风格的饮食习俗。

    牧区的鄂温克族以乳、肉、面为主食。他们讲究喝奶茶,制作奶茶的方法是把砖茶放入白水中烧开,滤去茶叶后,放进炒好的稷子米和盐,兑以鲜牛奶后即可,饮用时再放入其他奶制品。早餐和午餐都要喝奶茶,吃自制面包或点心,也用熟肉块泡茶食用,这两餐又称为“喝茶”。晚饭之后也要喝奶茶,有时也用炒面做面茶。  

    牧区鄂温克族的奶食较多,品种有酸奶、稀奶油、奶油、奶干(阿日奇)、熟奶皮(乌儒木)等。

    酸奶由鲜奶发酵而成,有熟鲜奶和生鲜奶制的酸奶两种。  

    稀奶油,把鲜奶放在桶或盆中,待牛奶成为半凝体时,取其上面的奶精即是。  

    奶油则是对稀奶油进行机器分离或用热锅熬,使之进一步提纯而成。

    “俄都木”,把酸奶放在锅中加热,把分离出的水倒出,继续加热后形成的有粘性的碎块即是“俄都木”。把“俄都木”晾干便是“阿日奇”,食用方法是放入奶茶中浸泡,喝茶时食用。  

    熟奶皮是把鲜奶放在锅中熬开,并用勺子上扬多次,冷却之后,奶的精华便在表层凝固,把它取出晾干就成了熟奶皮。

    奶酒的制作方法是,在大木桶里倒入鲜奶和取了奶精的奶,使之发酵,再将发酵的奶放入锅内加热,上面扣上木桶,热奶的蒸汽在桶的上壁遇冷后,成为液体顺导管流出即成奶酒。  

    牧区鄂温克族的肉食以羊肉和牛肉为多,也有马肉、骆驼肉、黄羊肉和狍子肉。食用方法有煮“手把肉”、晒肉干、肉汤煮面等。米食多是熬大米或小米肉粥。用面做面包、油炸果子、烙发面饼和做面条,也做饺子和馅饼之类食物。

鄂温克族美食

阿木松:鄂温克语,稠粥之意。将米焖熟后,用勺压成粘糊状,蘸奶油、奶皮子食用。每当腊月初八这一天,家家户户食用这种阿木松,故又可称腊八粥。

阿日奇:鄂温克语,奶干之意。把发酵的酸奶倒入锅里烧开,随着温度的上升,酸奶就分解为液体和凝结体,把液体倒出,把凝结体取出装入准备的袋里,挤出水分,在帘子上做成条状,晒干即成阿日奇。

额格德:鄂温克语,奶干之意。奶干的一种。把微酸的牛奶倒入锅内加热,使其变成粘性碎块,晒干后,即成奶渣。这种奶干很香,是招待客人的美味乳品,可以储藏到冬季或更长时间。

萨林阿日黑:鄂温克语,奶酒之意。牧区的鄂温克族到秋季多制作牛奶酒。牛奶酒酿制的方法是:将发酵酸奶倒入大锅内烧开,锅上放一用木料或桦树皮制作的圆筒(布日克勒),筒里吊着酒坛,坛子顶部坐着一口小锅,小锅盛凉水。奶锅烧开后热气上升,冲至凉水锅时回成水珠,滴到吊着的坛子里,就成奶酒了。

  温格日:鄂温克语,酸奶之意。把鲜奶放入木桶里,用苫毡盖起来,保持稍高的温度,经五六日发酵后,即成为酸奶。是止渴和健身的优良饮料。也是制作奶干(阿日奇)的原料。



鄂温克族地区文艺

能歌善舞的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能歌善舞,他们把唱歌称为“扎恩达勒”。这些歌曲曲调悠扬流畅,能够自由抒发情感,多在劳动、思念亲人、表现风俗礼仪时演唱。其特点是即景生情,即兴填词。多用一个曲调,在不同的场合填上不同的词。鄂温克族的民歌,即是歌,也是诗。短歌是抒情歌,而长歌是叙事歌。内容大多反映狩猎、放牧生活以及歌唱爱情,歌颂森林、草原和家乡。如“猎人最快乐的地方,是秀丽的森林。谈恋爱的人,喜欢在幽静的河旁。”另外,在篇幅较长的叙事歌《母鹿之歌》中受伤的母鹿临终前教诲小鹿,唱到:“孩子们啊,我们虽有四只眼,也不如两只眼睛的人。——你们一定住在山顶,别住山沟和山坡。走路不可光顾看前方,须提防黑头人尾随来跟踪。白天别在没树的地方走,只有丛山密林才安全”。

“陶日奇”

    衣扣鄂温克人叫“陶日奇”,多用铜扣、杏木扣和骨扣。后出现了银扣,富人也有用翡翠、玛瑙、珊瑚等制扣,用布或线绳结扣是以后的做法了。一般百姓衣服只能钉5个扣子,超过5个扣子就是不规矩,让章京(佐领)等官员见了要挨板子的,而官员服开叉上也有扣,多达数十个。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4-9 10:40:35 | 只看该作者

鄂温克族的文字语言

    鄂温克族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分海拉尔、陈巴尔虎、敖鲁古雅三个方言,没有本民族文字。牧区通用蒙古语、蒙古文,农业区和靠山区通用汉语、汉文。?  

    由于历史的原因形成的三个方言区,海拉尔方言主要分布在鄂温克族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阿荣旗和黑龙江省的讷河县等。鄂温克人中有80%使用海拉尔方言。二为陈巴尔虎方言,主要分布在陈巴尔虎旗。三为敖鲁古雅方言,主要分布在额尔古纳左旗。

赛马







    赛马是鄂温克人的主要体育活动项目之一,分走马和跑马两种赛法。走马以走得快、稳、美而取胜。跑马为远距离比赛,以快速、耐力、健美而取胜。鄂温克人的赛马活动很多,每逢年节或氏族、家族有重大事情要进行庆贺时,便举行赛马活动。除了比赛走马、跑马外,还进行马上射箭、马上劈刺、马上套马、钻火圈、叼羊和超越障碍物等。赛马不仅是一项很好的体育活动,而且能锻炼机智、灵敏、坚韧、勇敢的精神。



鄂温克族的食器

    鄂温克族的食器也很有民族特色,木头和桦树皮制的碗、桶、盆、汤匙等沿用至今,瓷器及玻璃、铁、钢制器皿是后来才使用的,解放后普遍使用搪瓷用品。刀子是不可缺少的食具,还有苇筷、骨筷等独具特色的食具。

鄂温克族地区旅游

米阔勒节

    米阔勒节。每年五月下旬,牧区的鄂温克人欢度米阔勒节。人们穿上襟边镶有彩色布色的漂亮的分岔长袍和长裤,聚集到一块,除烧香拜佛、掌灯诵经外,来自四方的广大牧民还要利用节日的聚会,相互协作,给马烙印、剪鬃、剪耳记号和拔除大牲畜的坏牙。它充分体现了鄂温克族广大牧民之间团结友爱、互助互惠的合作精神。晚间,牧民们还就地举行盛大野餐宴会,拿出各自带来的食品、饮料,相互宴请。宴后,跳舞,燃起篝火,围成圆圈,对歌的对歌,起舞的起舞,尽情欢乐,直至深夜。

那达慕

    那达慕。原为祭祀集会,如同敖包会一样。“那达慕”系蒙语译音,意为“娱乐”或“游戏”。它是蒙古族、达斡尔族和鄂温克族共同的节日,但都带有各自的民族特色。每年夏秋之际举行。节日期间,各地鄂温克族农牧民都身穿艳丽的民族服装,头包各色头巾,骑着马,赶着牛,带着皮毛、药材等农牧产品,成群结队地汇集于约定地点,进行赛马、射箭、摔跤等活动及祭祀活动。解放以后,那达慕的活动内容已有根本性的改变。健康的文体活动取代了过去的宗教祭祀。那达慕大会已演变为农牧产品的集市贸易和物资交流大会。盛会期间,各种商品琳琅满目,购销两旺,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

敖包会






    敖包会。原先是宰杀牛羊作为祭品祈求风调雨顺、四季平安的祭敖包的宗教活动。一般在农历四五月间,选择吉日举行。行祭前一般先举行赛马,多由青中年男子参加,表演着各种惊险动作。赛马完毕,由喇嘛在敖包前焚香燃灯、诵经致祭。尔后,即举行摔跤表演赛。现在,敖包会上举行的这些赛马、摔跤等活动已成为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喜庆节日。

鄂温克族舞蹈





    鄂温克人在节日聚会、婚庆和劳动之余,总要跳起舞蹈。以集体舞为主,主要有“爱达哈喜楞舞”、“阿罕拜”、“哲挥冷舞”等。跳“阿罕拜”舞时没有乐器伴奏,舞者发出“哲呼哲呼”、“扎海扎海”等音调,根据音节来舞蹈。跳舞时每组二至四人,起步动作较缓较轻,时而面对面,时而屈膝。“爱达哈喜楞舞” 是表现猎区生活的舞蹈。由两人穿毛朝外的皮衣,化装成野猪,脸上涂抹白粉,两手放在背后,用肩相互顶撞,同时嘴里不断发出“吼!吼!”的声音,表现了野猪搏斗的动作。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花 ( 鲁ICP备07009421

GMT+8, 2025-7-23 22:54 , Processed in 0.09360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