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意义上讲,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插柳、拔河、放风筝等一系列风俗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人们要通过一些活动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的悲伤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清明节是人们表达对祖先、对已故亲人怀念的时候,是人们增强彼此间亲情的机会。
节气与节日各有不同
清明作为节气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依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抔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在对传统的扫墓祭祖习俗加强引导的同时,要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符合时代特点的祭拜方式,使祭祖文化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民俗专家认为,民俗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受到地理位置、时空条件、社会背景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要改变也非一日之功。民俗本身具有传承性,受习惯的影响人们难免延续传统的祭祀方式。新的祭祀方式提供了多元选择的可能性,但仍有待于社会的选择。给清明赋予动人的文化韵味。
说到底,清明祭祖不过是一个缅怀先人、尊崇祖先的诗意之举。进一步说,对清明节的内涵也需要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清明节本非是一个纯粹祭祖的日子,还包括踏青、插柳、放风筝、荡秋千、拔河、踢球等丰富多样的体验春意的民俗活动。对先人的追思与对万物复苏所带来的欢快融为一体,成为清明最有特色、最动人的文化韵味。
认识了这些,面对就要到来的这个清明节,我们能否也应多一些诗性的追思,少一些庸俗的攀比;多一些现代意识,少一些陈旧观念;多一些创新思想,少一些封闭思维,使传统节日的文化精髓与现代文明相谐和、相统一。在祭奠先人的同时,多一份环保与节约的思考。或者干脆舍弃传统的祭品,面对先人的照片或墓碑,献一束鲜花来表达我们的崇敬,深情地鞠上几躬以抒发我们的真诚,栽一棵小树以寄托我们的哀思。抑或趁着春光明媚,带上自己年迈的父母,踏青休闲,共感天人合一,同享天伦之乐。身在他乡的游子,一时回不了家的,不妨来个网上祭扫,形式是次要的,诚意到才是真。唯其如此,清明节才会在历史与文化的传承演进中焕发出更加迷人的活力。
关于清明插柳、拔河的风俗来源
插柳:我国民间有清明节插柳习俗。专家介绍说,清明插柳习俗,其来源普遍存在三种说法:一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二是中国人将清明、七月半、十月朔看作是三大鬼节。受佛教的影响,观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众生,许多人便认为柳条有驱鬼辟邪的作用。清明既然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便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三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让晋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晋文公亲率群臣爬上山来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老柳树居然死而复生。晋文公当下便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从此以后,群臣百姓纷纷效仿,遂相沿成风。
拔河:清明时节,我国民间有举行拔河比赛的习俗。民俗专家介绍说,拔河是我国一项古老的运动,原是一种军队训练项目,约兴起于春秋战国时代,不过那时不叫“拔河”,而称为“牵钩”“拔桓”,它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而且是一项游戏。那时的拔河形式大体和今天相同,只是今天拔河所用的绳子是单独一根,而古代所用绳子却“两头分系小索数百条”,所以古时拔河人数比现在多得多,场面更大、更热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