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2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民族民俗] 中华56民族之三十八:仡佬族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3-30 08:41: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仡佬族标徽







[url=http://pop.pcpop.com/p060806/0001555492.html][/url]仡佬族简介

    仡佬族,现有4 3 7 9 9 7 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务川仡 佬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 自治县。其余少数散居在云南、 广西地区。







    仡佬族聚居区地处黔北, 在贵州与四川交界处,是云贵 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 带。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年降 雨量居全国平均数之首,有丰 富的水利资源和动植物资源, 适合于农业与多种经营的发展。  

    仡佬族以农业为主,平坦地区多种水稻,山区旱地 多种杂粮,属稻作农耕经济文化类型。

    仡佬族历史悠久,商周至西汉时期的“百濮”,东 汉至南北朝时代的“濮”、“僚”,都与其先祖有渊源 关系。“仡僚”、“葛僚”、“(亻革)僚”、“仡佬 ”是隋唐以后各个时期对他们的称谓,新中国成立以后 ,正式定名为仡佬族。   

    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语族语支的归 属,学术界尚未定论。仡佬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以汉字 为共同文字,目前也只有少数老年人通仡佬语。

年节喂树   

    仡佬族一年之中要过两个年节,一个是春节,别一 个仡佬年。春节的时间和习俗大致与汉族相同。而仡佬 年则是农历三月初三,且有“喂树”的特殊内容。

    “喂树”又被称为“祭树”或“拜树”,起源于仡 佬族信仰万物有灵的古树(大树)崇拜。仡佬年的第一 个虎日,各家备好米酒、猪肉、鲜鱼、糯米饭等供品, 带着红纸鞭炮,以亲友关系相约上山拜树。见树后先鸣 鞭炮,然后选择高大粗壮的古树烧纸焚香跪拜。拜毕给 树“喂”祭品:一人执刀在树皮上砍3 个口子,另一人 “喂”些肉饭酒于刀口中,最后用红纸把刀口封住,给 树除草培土。“喂”饭时,针对不同的树,要对答不同 的词。如对果树,要说:“喂你饭,结串串;喂你肉, 给坨坨”,表示预祝果实累累。“喂”树之后,人们欢 聚宴饮。有些地区在农历八月十五也捧着牛心和新米饭 祭拜寨旁的神树“菩萨树”,祈祝丰年。

风趣的婚俗   

    仡佬族姑娘出嫁前三五天便开始“哭嫁”。娶亲时 新郎不亲迎,而是于婚期前一日派轿夫天黑时到女家。 进门前,女方有专人主持“栏门礼”,要行敬酒、铺毡 、恭候等礼数,每道程序都有传统的对答礼词,必须说 唱得合乎规矩,否则要遭轰笑。姑娘出嫁时先将花轿抬 进堂屋,由新娘的兄长或叔叔将新娘“拉出”里屋,给 祖宗父母磕头,尔后“强抱”入轿中,表示对娘家恋恋 不舍。娘家人把轿子抬出村寨外,才交给男方轿夫。轿 前有两人持大刀开路,花轿周围有彩旗和蓝伞簇拥,途 中鸣号放炮,吹吹打打,非常热闹。到新郎家拜堂后, 新娘要重新梳妆打扮,然后到寨中宽敞处让大家欣赏、 逗笑,以便和乡亲们建立友好感情。

    在黔西北的仡佬族,婚礼更有趣。新郎骑马去迎亲 ,有4 个伴郎相陪,其中2 人扛着竹扫帚,另2 人抬着 酒肉礼物。途中有女方派出的几个壮汉栏路“抢劫”, 把“抢”来的酒肉在山坡上吃掉,表示女家富有,不稀 罕你这点礼品。新郎到了女方寨门,有一群人手执木片 围“打”新郎,男方执竹扫帚者要全力保护突围。新郎 跑进女方家门,马上有“敬亲酒”招待,而且新郎与新 娘也相互敬酒。敬酒毕,新郎将新娘“抱”上马背,新 郎执缰引路而归。   

    隆重的婚礼宴席要分二台或三台,即要连续吃二三 道不同的席。第一台是茶席,只吃清茶、油炸食品及干 鲜果品。第二台是酒席,要喝白酒,吃各种凉拌拼盘。 第三台是正席,除必有两碗扣肉外,还得有各种烹炒的 民族风味。

    婚宴中,仡佬族还用咂酒招待客人。咂酒是将酒酿 好后密封于外抹柴灰拌黄泥的坛中,密封时就插有两根 竹竿,一弯一直,竹节没有完全打通。饮用时打通竹节 ,直管进气,弯管咂吸而饮,饮酒时有专门唱“打闹歌 ”的歌手助兴,使客人感到一片温馨。

高台舞狮

    仡佬族的民间高台舞狮,是很受群众喜爱的娱乐活 动,具有杂技艺术的特色。高台是以8 至1 2 张大方桌 一层层叠垒而成,最上面的桌子四条腿朝天,总高度1 0 多米,一个舞狮班子,少则四五人,多则十五人。一 般同时登台表演的是4 人。两个人扮狮子,把狮头狮皮 披盖在全身,只露两脚,另外2 人分别装扮成孙猴和笑 脸和尚。有时还有同时出场的小狮子。“孙猴”和“笑 脸和尚”挥舞手帕逗引大狮子逐层攀上高台,直至顶端 。上攀的动作十分惊险,有正上、倒上、翻上,“小猴 ”与“和尚”、“小狮”与“小狮”一正一倒向上;大 狮子有直上、穿上、穿绕桌子螺旋上,到最高处还要四 脚踩桌腿表演,不带任何保险绳索。所表演的技巧,都 有生动形象的名目,如“燕子翻飞”、“蛤蟆抱崽”、 “鳌鱼吃水”、“雏鹰展翅”、“鲤鱼晒肚”、“蜘蛛 吊线”、“仙猴摘桃”、“滚龙抱柱”、“冲天倒立” 、“靠背翻”、“踩高桩”、“叠罗汉”、“旋风车” 等。一个舞狮班有时可连续表演四、五个小时,有些动 作使人屏息敛气,怦然心动。有些动作又因滑稽可笑而 使观众忍俊不禁。

蔑鸡蛋与打花龙   

    仡佬族民间较普遍的体育游戏有打篾鸡蛋、打花龙 、打鸡毛球、赛马、跳筋舞、磨猫等。打篾鸡蛋,是用 楠竹或金竹细篾编织成一个鸭蛋大的球,球内塞满稻草 或碎布旧棉做成,在平坦地上划出分界线,参赛两队各 自进入自己的半场。比赛开始,甲方用手把“蛋”拍击 到乙方场地,乙方再打过来,或用脚踢过来。蛋被打出 界外,或没有接住,或触到了手足之外的身体部位,对 方便可得分,以得分多少计胜负。

    “花龙”是在蔑编的球中装了些铜钱和碎磁片,拍 打或投掷时能发出悦耳的声音。比赛时不分队,先由一 人抛掷“花龙”,参赛者去抢接,接到手后再抛,并喊 叫自己要抛“花龙”了,谁接抛的次数多,谁就是优胜 者。因为争抢激烈,又没有固定的场地范围和比赛时间 ,所以很热闹,也很容易看出谁最机敏,最有耐力。   

    广西隆林地区的仡佬族在老人大病初愈后,跳牛筋 舞庆祝,祈望老人健康长寿。主跳者是老人的大女婿或 大侄女婿,陪跳者是女性亲属。主跳者背一个竹编蒸笼 ,笼中放只空碗,手执一条3 0 多公分长的熟牛筋。陪 跳者手拿一根筷子,设法相机敲响笼中的碗,敲响一次 ,主跳喝一杯酒,陪跳者的筷子若被牛筋挡住落地,陪 跳者也要被罚饮酒一杯。舞毕,将数斤鲜牛肉和牛筋献 给老人,祝福他身体强健,生命顽强,犹如牛筋一样坚 韧有力。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3-30 08:42:23 | 只看该作者

仡佬族地区饮食

仡佬族饮食






    仡佬族以粮食为主食。住坝区的仡佬族以大米、玉米、小麦为主食。住高山的以玉米、高梁、薯类和荞麦为主食。做法主要是蒸和煮成饭。糯米是各地仡佬族的节日食品,做成糍粑、粽子、汤圆等。糯粑是各地祭祖的主要祭品。

“三么台”

    黔北仡佬族地区流行“三么台”。其的吃法是先饮酒,佐冷盘、油炸和热炒;再饮油菜,佐糕点、糖果、干果、水果;最后吃饭,上蒸炖、烩、汤等菜。酒、菜、饭都吃过了,才算“么台”。“么台”汉语西南方言,意为结束收场。油菜的制作,用清油炒绿菜,然后加水煮沸,水将干时,用木瓢背反背揉挤成浆状,称为茶羹,再加油煎羹,添水煮沸,加盐、芝麻、核桃仁末、花椒调味。

茶饮品

    茶是仡佬族平常食用或招待客人的饮料。仡佬族地区盛产茶叶。务川的大树茶早在北宋时期就已闻名。在道真自治县目前有大小菜场数百个,种植面积在2—3万亩左右,并加工成多种品牌,成为地方出口创汇产品。

仡佬族地区文艺

《踩堂舞》







    《踩堂舞》是丧葬仪式中举行的舞蹈。流行于贵州遵义、仁怀一带。古代是在坟前进行,近代改在灵堂。舞蹈时,由3或4人分别吹笙、摇铃、摇司刀、打钱杆作前导,众人(无论男女)手拉手在后面鱼贯而行。另外几位女子,或举着火把,或提着酒壶,或端着茶盘,盘内放酒碗或酒杯,在队列旁向舞蹈者敬酒。这种多人舞有四瓣花、柳穿鱼、梅花阵等复杂队列的变化。人们边唱边跳,边以足蹉地,还不时“呵嗬、呵嗬”地呼喊。

高台戏

    高台戏,是务川仡佬族乡村流行的一种戏。因以简易高台演出而故名。演员身着戏服,化装上台。有的用丝竹、打击乐器伴奏,有的无伴奏。内容分文戏与武戏,正戏与小戏(小调)。正戏剧目较多,包括历史戏、贺戏、花戏、扫台、打加宫、孝戏等。主要剧目《秦香莲》《双连帕》等。

地戏







    地戏在春节期间演出,从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安平县志》载,“元宵张鼓乐、灯火爆竹,扮演故事。有灯笼、狮子、花灯、地戏之乐。”旧时,有地戏班子的仡佬族村寨,往往有集体公有的地戏田,此田收入专作地戏备制面具、戏装、道具的费用。现改由寨内各户集资。演唱者,以黑纱套头遮面,再戴面具于额前,地戏面具多用丁香木或白杨木做成。地戏中的人物都不戴口条。扮文官者,身着蓝布长衫,举止温文尔雅;扮武将者穿普通衣裤,下围绣有图纹的百褶裙、背系皮质长方形背包,背包夹层各插有四五支三角牙边小彩旗、鸭鸡毛,举止威武。剧目多取自《封神演义》、《东周列国》、《三国演义》、《说唐》、《杨家将》、《岳飞传》等。

《山魂水韵仡佬风》受欢迎







    2005年11月8日,全省第三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进入第二天,遵义市代表团精心打造的大型民族歌舞《山魂水韵仡佬风》像一缕清风,吹拂着人们的身心。  

    据节目总导演、贵大艺术学院教师彭学艳介绍,《山魂水韵仡佬风》里的60余名演员都是从务川自治县各个单位挑选出的文艺骨干。经过3个多月紧张排练,才有今天的演出效果。

    仡佬族是我省的世居民族,是高原的拓荒人。节目抓住仡佬族淘砂为业,稻作为食,斩竹为乐,居竹林中,用竹之器,听竹之音,以竹为球,出猎收获等生产生活情趣、文体活动和民风民俗,像串联一颗颗小珍珠,从艺术的角度加以提炼升华,然后用山魂水韵这根红线悉心连接,在灯光、服饰等配合下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3-30 08:42:55 | 只看该作者
仡佬族地区土特产

角胡







    角胡,是仡佬、苗、侗等族弓拉弦鸣乐器。仡佬族称博角尼,意即用牛角制成的琴。故又称牛角琴。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融水、三江等地。?  

  外形与马骨胡近似。琴杆硬杂木制,当地多用硬度大的六角金木制成,全长70厘米,上端琴头多雕以牛头为饰(图),下方横设二轴。弦轴木制,呈纺槌形,轴长14厘米,装置方向与琴筒平行。琴杆呈圆柱体,上粗下细,中部设有丝线千斤,下端插入琴筒并外露系弦。琴筒用普通黄牛角制成,筒长20厘米左右,角根齐平为筒前口,蒙以蛇皮为面,面径6厘米~7厘米 ,角尖朝上装置,角身中部上面开有若干小出音孔。张两条丝弦或钢丝弦,皮面中央置竹或木制琴马,金竹拴马尾为弓,弓长60厘米。?  

  演奏时采用坐姿,将琴筒置于左腿上,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马尾弓夹于两弦间拉奏。角胡按五度关系定弦为a1、e2,音域a1—a3,有两个八度。发音高尖,音色脆亮。演奏方法与二胡相似,擅长使用轻快的短弓。可以独奏、合奏或伴奏。常用于仡佬族八仙(即八音)乐队合奏,并在乐队中担任主奏或领奏,多在节日、婚礼或喜庆场合演奏。主要曲牌有 《开门》、《贺寿》、《过场》、《走马》、《八板》、《流水》和《拜堂》等。乐曲质朴而典雅。

宁宁







    宁宁,又称丁丁、灵灵切、五叮、五(钅星)、板 兰,是壮族、仡佬族敲击体鸣乐器。宁宁以其发音之谐音得名。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 、德保、隆林、田东、靖西、邕宁、武鸣和黔、桂交界的仡佬山寨。

    这是一种高音小锣,由锣体、锣架、锣棰组成。锣体响铜制成,形制与云锣大致相同 。锣面凸起,平坦无脐,锣面直径10厘米~12厘米、锣边宽1厘米~1.2厘米、平面锣边直径12厘米~ 14厘米。平面锣边上钻有三个等距小孔,用绳系于锣架的圆形铁环中。锣架由铁条弯成圆 形,直径约20厘米,下有木柄相接,柄长15厘米左右。锣棰木制,棰头呈直角或钝角弯曲, 棰长14厘米~16厘米。弯曲部分长约4厘米。  

  演奏时,左手握锣架木柄,将锣举于胸前,右手执棰敲击锣面。音色清脆而尖亮。在桂西南 龙州壮乡,称其为丁丁,用于龙州道公歌舞(在“跳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间歌舞形式)伴 奏。在德保壮族地区,称其为灵灵切。用于民间器乐合奏八音(乐队由八件丝竹和打击 乐器组成,以乐器件数为名,故称八音)中,宁宁以置于左手掌心、右手执棰击奏为其特色 。或在锣边一侧钻孔系上提手,左手提锣、右手执棰敲击。在桂西隆林各族自治县居住的仡 佬族人民,称宁宁为五叮、五(钅星),用于仡佬 族八仙(也即八音乐队,多在节日、婚嫁、农闲和乔迁时演奏)乐队合奏中。



仡佬族地区旅游

抢花炮

    仡佬族一项集体比赛项目。比赛双方每队男子10人上场。“花炮”是一直径为5厘米,重40克—50克的金属圈,上缠红布(或红线)。比赛场地的边线长60米,端线宽50米,中心为发炮点。两端线中部靠外各设一个6×4米的炮台,内置一花篮。一方队员抢到花炮,进入对方炮台,将花炮投入花篮,即可得一分。以积分多者为胜。

打竹秀球

    仡佬族在山间和田野举行的一种集体体育竞技游戏。竹秀球又称“蔑鸡蛋”,用竹子片或薄篾片染色编成。小的如拳头,大的如足球。有实心竹秀球和空心竹秀球两种,空心竹秀球内装铜钱或石粒;实心竹秀球内塞稻草、棉花、布团。一般重量不超过250克。比赛场地简便,参加者分两队比赛,人数一般每队4—8人。其打法有“过河”、“换窝”、“进缸”、“盘子”、“呆子”等。

贵州平正乡被命名为“中国仡佬族第一乡”






    新华网贵阳3月19日电 贵州省遵义县平正仡佬族乡日前被贵州省仡佬族学会命名为“中国仡佬族第一乡”。  

    遵义县平正仡佬族拥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如春节前后有供粑迎送老祖、亮灯、初三拜树及梓潼愿灯、唱阳戏;三月初三祭山、七月吃新节、九月初九煮酒节、十月仡佬节、牛王节、腊月“腊八祭”、古树崇拜等。

    为了开发这些悠久的民族民俗文化,遵义市计划将平正仡佬族乡规划为仡佬族文化村寨旅游示范点、长征文化民族风情村寨交融点。  

    遵义县平正仡佬族乡成立于1956年12月13日,是贵州省第一个冠名“仡佬族”的民族乡,也是全国最早建立的一个冠名“仡佬族”的民族乡。

    据介绍,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当地行政建制几经变革,但平正仡佬族乡长期存在。1982年,贵州省恢复乡镇建制,正式恢复遵义县平正仡佬族乡;1992年,贵州省撤区并乡建镇,平正仡佬族乡与干溪乡、野彪乡合并为“遵义县平正仡佬族乡”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花 ( 鲁ICP备07009421

GMT+8, 2025-7-23 00:30 , Processed in 0.10920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