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32|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民族民俗] 中华56民族之二十一:瑶族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3-6 09:51: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瑶族标徽







瑶族简介

    瑶族,共有2134013人,主 要分布在中国的广西、湖南、 云南、广东、贵州和江西等省 区。







    瑶族先民历史上居住于长 江流域,远在秦汉时期,瑶族 是长沙武陵蛮(又称五溪蛮) 的一部分。南迁后,有的又向 西南山区移动,于是形成了大 分散、小集中的分布局面。

    瑶族居住地区多为亚热带, 海拔一般多在1000至2000米之 间,村寨坐落周围,竹木叠翠, 风景秀丽。因其生产方式、居 住和服饰等方面的不同特点而 有多种自称和他称。如:盘瑶、 茶山瑶、山子瑶、坳瑶、花篮 瑶、白裤瑶、红头瑶等,多达2 0 个支系。新中国成立 后,瑶族成了他们的统称。

    瑶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由于长期与 汉、壮、苗等族接触,各地瑶族一般又兼通汉语,部分 兼通壮语和苗语。

    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数瑶族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狩 猎、捕鱼和农耕文化,以及精美的瑶锦、瑶服,古老的 传说,动听的瑶歌,优美的舞蹈,独特婚俗和宗教信仰 。

白裤瑶

    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因男子都穿白裤,故称 “白裤瑶”。

    白裤瑶共有2 万余人,分别居住在广西南丹、河池 以及贵州荔波县的偏远山区。因穿着独特,常是人们采 风和考察其民俗的主要对象。

    白裤瑶的裤子一般是白布制成,裤长及膝,裤脚用 黑布包边,红线绣花点缀,膝盖处绣着五根直的红线条 ,中间三根长,两边两根短,形状象手印。关于这五根 红线条,在白裤瑶中至今流传着这么一个古老的传说: 很久以前,年过六旬的瑶王,膝下有一个很漂亮的公主 ,嫁给了当地莫家土司的儿子。婚后,莫家土司利用儿 子的关系,施计盗取了瑶王的大印,并派兵包围了瑶寨 。瑶王怒不可遏,对土司的威胁毫无俱色,亲自上山指 挥作战,打了几天几夜,战斗非常激烈,瑶王被围困在 一个山头上。在这民族存亡之际,瑶王召集各寨寨主商 量对策,一位采药老人献计说:“我以前采药时,发现 山后悬崖有一条小路,可以从那里下山突围。”瑶王听 后,高兴得两手往膝盖一拍说:“对,就这么办”。在 采药老人的带领下,瑶族同胞脱险了,而瑶王因伤势太 重,不久壮烈牺牲。为了纪念这位英勇善战的瑶王,瑶 族人民按照他逝世时的装束做成民族服,裤子上的五根 红线条,象征瑶王的手印,裤长及膝,意味着当时战斗 的残酷。

    白裤瑶女子的上衣分冬装和夏装。冬装式样与男子 的外衣差不多少。夏装却很原始奇特,称作挂衣。挂衣 没有衣袖,面前一块,背后一块,两边肩上各用1 0 厘 米宽的黑布连着,腋下没有扣子,全是敞开,不穿内衣 。挂衣底为黑色,背面用彩色丝线绣成各种图案。大多 数图案都象一块方印,意即瑶王的大印永远在瑶家人民 的心中。她们下装全是褶裙,长至膝盖,用丝线绣上层 层花边,甚是漂亮。

    铜鼓是白裤瑶权力的象征,过去在对敌作战时,用 以发号施令。现在,凡丧葬婚嫁或娱乐场合,用几十面 铜鼓排列在一起,在皮鼓的伴奏下,进行敲击,声音锵 铿宏亮,场面十分观壮。







    铜鼓是白裤瑶权力的象征,过去在对敌作战时, 用以发号施号。现在,凡婚丧娶嫁或娱乐场合, 用几十面铜鼓排列一起,在皮鼓的伴奏下,进行 敲击,声音锵铿宏亮,场面十分壮观。

茶山瑶的“爬楼”

    聚居在广西大瑶山的瑶族同胞,受居住地域的影响 ,在婚嫁上基本保持着传统习俗。有的流行“抢婚”, 有的流行“倒插门”(女娶男嫁)。不过,生活在大瑶 山的茶山瑶(瑶族的一个支系,意即住在山上的人)的 小伙子为了寻求爱情,流行的“爬楼”最富有戏剧性。

    茶山瑶村落一般依山傍水,较大而集中,其住宅均 为两层木楼。门面和吊楼部分,雕龙刻凤,涂油抹彩, 好似一顶花轿悬挂在山中。清静的吊楼是成年姑娘社交 活动的场所。

    每当吊楼披上了朦胧的月光,姑娘们便在一起绣花 织带。有心的小伙子在巷道里以歌代话,表达自己的爱 意。如果来者是姑娘的意中人,吊楼的门就会在歌声中 悄悄打开,这时勇敢机智的小伙子就会灵活地攀木而上 。这种恋爱方式就是饶有风趣的“爬楼”。当然,热心 的姑娘少不了在楼上助小伙子一臂之力。但也有吃闭门 羹的,但他们不恼不怒,而是自我解嘲地唱道:“我想 你多么辛苦,阿香哩!我想你吃不下饭哟,一餐三大碗 ;我爱你睡不着觉哟!一觉睡到大天亮……”。吊楼里 的姑娘被这善意的歌声逗的大笑。然而,吊楼里的小伙 子也不一定稳*胜券,还得靠其她姑娘的撮合和自己的 智慧和努力。男女双方一旦情投意合,吊楼里便只剩下 一对情侣,相依一起,互吐情愫。以后小伙子再来“爬 楼”,便带着姑娘的彩线,而姑娘则把精心编织的草鞋 送给小伙子,作为爱情的信物。







“会说话”的草标

    除“爬楼”之外,瑶家青年约会,还习惯于用茅草 编织的草标来表达自己的心意。男女青年初恋后,一般 都要约定再会的时间和地点。那么草标就充当了重要的 媒介。如果插在约定地点的草标是“同心结”,就说明 双方有意,愿意同心,感情可进一步深化。如果插的草 标是“两头空”,那就说明对方谢绝继续见面,不要再 去追求了。

    这种以物代言的草标,犹似生动的语言符号,在瑶 山的田间地头,路边家门或森林里,经常会遇到各种各 样的草标。比如在路旁遇到打着十字的“栏路标”,告 诫行人前方道路不通或有危险。为了防止牲畜上山吃庄 稼,主人在地头打个人形的“提醒标”,放牧人见了草 标,就不在这里放牧了。谁家添了丁,就在屋前竖起一 根顶端插有一枝树尾或竹尾的标志,表示深厚的爱情之 树结出了成熟之果。人们称之为“出世标”。若生男孩 ,就插上山茶树尾,表示孩子将来宛如山茶树一样挺拔 ,潇洒和勇敢;若生女孩,就插上金竹尾,表示女孩长 大就象金竹般的娉婷、温柔和纯洁。

草标——开地标



黄泥鼓和黄泥鼓舞

    打长鼓、庆丰收、祭祖先是瑶族人民的传统习俗。 黄泥鼓属于长鼓中的一种,是居住在大瑶山上瑶族人民 喜爱的民间乐器。顾名思义,这种鼓最特别的是要用大 瑶山特有的黄泥浆来糊鼓面才能定准鼓音,所以人们便 称黄泥鼓。用黄泥浆糊过的鼓面,由于鼓面湿润,增加 了厚度,敲打起来发出“空央、空央”的双连鸣音,特 别宏亮、动听,音传数里之外。

    黄泥鼓是用木质软韧而轻便的泡桐树木镂空两头制 成。有公鼓、母鼓之分。公鼓腰长,母鼓腰短,鼓头两 端呈喇叭形。公鼓长约3 5 厘米,直径4 厘米,母鼓长 约3 0 厘米,直径6 厘米。做好的鼓用山羊皮蒙面,两 端系上八条小棕绳对拉,中间再用竹片旋绞绳索,使鼓 面绷紧。

    黄泥鼓舞在民族舞蹈中独树一帜,一只母鼓相配四 只公鼓组成舞群。母鼓斜挎胸前,用双手拍击,公鼓则 是竖着拿在手中,用左手敲击,动作随着音乐的变化, 舞姿雄健洒脱。跳黄泥舞母鼓的鼓点最重要,它指挥和 掌握着整个舞蹈的节奏,公鼓是合着母鼓的鼓点变化的 。因此担负打母鼓的常常是寨子里的老鼓手。黄泥鼓敲 响之后,几位装扮漂亮的姑娘,手持花巾,踩着鼓点穿 插其中,边歌边舞,高潮时,围观的群众情不自禁地加 入歌舞的行列。母鼓动作悠然自得,柔中有刚;公鼓动 作矫健有力,热情奔放。公鼓和歌队把母鼓紧紧围在当 中,犹如群星拱月,母鼓又不时和公鼓对应敲打,使整 个舞场充满欢乐。

    跳黄泥鼓舞最热烈的场面要数“盘王节”。“盘王 节”(一般是农历八月十五举行)是瑶族的传统节日。 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先——瑶王,人们带着心爱的黄泥鼓 从数里之外赶来参加盛会。这些年,瑶山人民粮食丰收 。六畜兴旺,生活蒸蒸日上,“盘王节”更为热烈红火 。每年旅居国外的瑶族同胞,携妻带女,纷纷回到久别 的故乡——大瑶山,欢度这一盛大的民族节日。


跳起黄泥鼓舞,欢度“盘王节”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3-6 09:52:09 | 只看该作者
瑶族地区饮食

瑶族――饮食

    以前瑶民,主要以杂粮为主食,常将玉米、红薯等杂粮参点大米做成“三夹饭”、“四夹饭”。冬天喜将野兽肉或猪肉进行腊、酢。逢年过节或招待宾客还少不了米粉肉或豆腐丸。瑶民多爱喝酒,尤爱劝酒,有客人至必以酒相待,开怀畅饮。瑶家人民在长期生活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别具一格的饮食文化。

喝泡茶:当您走进瑶寨时,迎接您的是一张张笑脸,瑶家主人还会送上一大碗泡茶。这种泡茶有振奋精神、驱除疲劳的作用,它是瑶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饮料。瑶民们常在饭后或劳动后,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喝泡茶”,并佐之以酸菜、苞谷或其它点心。有的晚上踏着月光或点着火把相邀数里之外的朋友欢聚“喝泡茶”。边喝边谈,畅叙友情,其乐融融,往往一坐就是半夜,一喝就是数碗。在大瑶山,喝泡茶谈心是人们传统的生活乐趣,以泡茶待客体现出了瑶族人民热情好客的美德。

喝瓜箪酒:当您到瑶家做客时,瑶家主人会用他们的最高待客礼仪接待,捧出他们自己特别酿制的瓜箪酒请您喝。瓜箪酒是一种用杂粮酿制的甜酒,经冷水浸泡,拿精美别致的葫芦瓢盛舀碗中,用大碗痛快淋漓地喝,称为“喝瓜箪酒”。“瓜箪酒”苦甜相混,浓郁芳香,饭后余味无穷。喝酒时,由家里最年轻的成年姑娘倒酒,主人频频向客人敬酒,客人则不必拘束和过谦,可以大大方方开怀畅饮,这样主人越发高兴,认为您看得起瑶家人,对您倍加亲切。

炒油茶:这是瑶家人民在婚礼上的一种逗趣方式。新婚之夜,亲友中的年轻人,齐集洞房,打闹逗趣,新郎新娘要共炒油茶待客。在炒油茶的过程中,客人想各种办法戏谑新婚夫妇,直闹到深夜方休。此习俗相传至今,但是内容和形式有所改变了。

瑶家小吃

    瑶族饮食文化别具一格,传统精美小吃也非常出名,“瑶家腊肉”、“荷叶米粉肉”、“圣水豆腐丸”、“瑶家十八酿”等色美味佳,久负盛名。

盘王腊肉:是江华瑶族同胞待客佳品,系瑶族祖先盘王首创而得名。其制作方法为江华瑶族同胞所独有,曾多次被国宴采用,深得品尝者交口赞誉。肉条通体金黄油亮,肉香骨脆,肥而不腻,风味独特,经年不腐。

荷叶米粉肉:






是江华人民喜庆酒宴的镇席之肴,味香甜美。其制作方法为:先把肉切成一寸见方之块状,将稻米、八角炒香,磨粉拌合,加上精盐、白酒、酱油、五香粉、白糖等调味品,再用荷叶包扎(故又名荷包扎),每包一至两斤,置甑或锅中烈蒸到荷叶流油即可,吃的时候,趁热解开荷叶,香味扑鼻,味道鲜美。

“圣水”豆腐丸:





是江华瑶族自治县的一大名菜,“瑶家十八酿” 之一。豆腐丸又叫豆腐酿、豆腐圆。选料精良,制作精细,色鲜味美,清嫩可口。其制作方法是将精肉剁碎,以香葱、香油、精盐、味精等拌合,先做成馅,然后放入挖有空洞的鲜豆腐中间,再贴锅黄焖至熟即成。以沱江镇竹园寨得仙岩中的“圣水”磨制的豆腐为最佳品,享誉江南。后来,在瑶乡中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味小吃——瑶家十八酿。

瑶家“十八酿”:是指以“圣水”豆腐丸为依托,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风味独特的系列风味小吃。有水豆腐酿、辣椒酿、苦瓜酿、螺丝酿、米豆腐酿、油炸豆腐酿、香菇酿、蒜头酿、苜芋豆腐酿、竹笋酿、茄子酿、丝瓜酿、莲藕酿、冬瓜酿、南瓜花酿、牛耳菜酿、萝卜酿、蛋酿。“十八酿”中的另外“十七酿”的选料、制作、食用方法跟“圣水豆腐酿”基本相同。它们花样繁多、秀色可餐,各具风味,而且味美独特、令人回味无穷。来到江华做客,餐桌上总少不了"十八酿"。

饮酒

    瑶族男子十分好酒。尤其是广西都安、巴马、大化、南丹等地的布努瑶,酒瘾甚大。常以碗代杯,一醉方休。一般他们是饮自酿的20—30度的米酒。有的除自己饮用还拿到市场上去出售。酒也是瑶家人节庆、待客不可缺少的饮品。

饮茶

瑶族地区盛产茶叶,茶文化也相当久远。在瑶族《盘王大歌》中,就有“十二月山茶满树红”的句子。瑶茶有红茶、绿茶、白毛茶、甜茶等。瑶族民间饮茶,已成为生活之必须。每日在火塘旁都烧着一锅茶。家人或来客都可随时饮用。居住于湖南、两广交界的瑶民还有打油茶(喝油茶)的习俗。打油茶,就是用油把糯米、花生、黄豆或其他佐料炒好(佐料的花样多少,由各家的条件而异),再用油炒茶加入清水,捞出茶叶,留下茶汤,略放些食盐。食时,把准备好的各种佐料放入碗里,把煮好的茶汤冲入碗里即可。

瑶家“瓜箪酒”





    自古以来,瑶族人民多居高寒山区,劳动强度相当大,经常要以酒来活血御寒;加之瑶胞好客,亲戚朋友来了,要以酒相待,开怀畅饮。因而大多数男女都爱喝酒,特别喜爱自家酿造的“瓜箪酒”。

  酿制“瓜箪酒”以杂粮为原料,如玉米粒或碎玉米、小米、旱禾米、红薯丝等混在一起蒸饭,然后将农历八月十五上山采集的山药制成的特种酒曲药粉撒在酒饭里拌匀。拌酒药时对温度特别讲究,因为酒饭由多种杂粮组成,粗细不一、长短不一、干湿不一,且四时气温不一,如果温度掌握不好,就不可能酿出好酒。拌好酒药后,盛入缸中,压个半实。然后在酒饭中开一个小碗深的酒井,将缸加盖,并保好温。两天后酒即酿成,揭开缸盖,可见“酒井”中已是满满的“香泉”。这时又将酒拌匀,盛入坛中腌放,保存期延长至数月或半年,这酒便是瑶家的“老窖”。

  饮用时从酒缸里取出,掺兑开水或用锅熬煮后,用一个别致的葫芦瓤,即所谓的“瓜箪”,将酒舀出盛入碗中,即可饮用。这种酒既能喝酒水,又能吃酒糟,苦甜相混,浓郁香醇,饮后令人回味无穷。每年夏秋两季上山劳动时,瑶民们常常用竹筒盛着带到山上,休息时,将此酒兑入深山清泉,酒味清甜而凉爽。大家席地而坐,开怀畅饮,可以止渴,亦可充饥。秋冬时节,便成了待客的佳品。在瑶家饮“瓜箪酒”时,常可听到“苦年,苦年,再来一瓜箪(瑶语,即好酒,好酒,再来一碗!)”的赞酒声,便饮酒的客人们无不连连叫好,沉醉于这瑶家佳酿之中,留连忘返。

瑶族地区文艺

小长鼓

    主要流传于自称为勉瑶地区。舞蹈动作丰富多采。其中有36套和72套不同的舞蹈动作,舞姿以轻歌曼舞为特征。主要表现有造长鼓的,也有表现祭祀的等。有独舞,也有双人舞或男女混合而舞。舞者往往是口不离曲,手不离舞,足不离蹈。并有唢呐、锣鼓伴奏。

铜鼓舞






    主要流传于布努瑶地区。参加的人数多少不限。其中,有的打铜鼓,有的用小木桷相助制造铜鼓的回音,有的打皮鼓伴奏,有的手持雨帽,不停地穿插于铜鼓舞、皮鼓舞之间,扇风狂舞。时而像雄鹰腾空,时而像猴子攀枝,时而转身,时而像鲤鱼跳龙门。舞姿粗犷有力,生动活泼。

大长鼓舞

    主要流传于广西金秀瑶山巷乡坳瑶地区。大长鼓还有公鼓和母鼓之分。公鼓腰细而长,母鼓腰粗而短。演奏时,将母鼓横于胸前,以右手拍右端的鼓面,发出“嘭”音;左手用竹片打击左端鼓的边沿,发出“啪”音。即“嘭——啪啪,嘭——啪啪”的节奏;公鼓,是为了配合母鼓演奏的。公鼓音高,母鼓音低,浑厚,音域宽广,远近可闻。舞蹈时,时而鼓声“嘭——啪啪”,时而男女同声高歌,时而鼓、歌、舞交织为一体,充分表现了瑶族鼓文化的艺术风格。

对歌





    山歌对唱是瑶族人民喜爱的文化生活。瑶歌内容丰富,从天文地理、社会演变、伦理道德、生产生活、民族风情,特别是男女爱情之歌尤甚。瑶民对歌,才思敏捷,出口成歌,以歌叙事,以歌说理,以歌抒情,以歌娱乐,达到交流感情,丰富生活的目的,从不侮辱伤害对方。

女书

    “女书”又名“女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种独特的女性文字符号体系。千百年来,只流传在湖南省江永县及其近邻一带瑶族妇女中,它靠母传女、老传少,一代代传下来。“女书”是人类历史上一个独特而神奇的文化现象,也是一个植根甚古、牵涉面颇广、信息含量十分丰富的文化现象。

    女书记录的是一种流行在湘南、桂北一带的汉语言方言,只有当地的瑶族女性才能明白。“女书”由汉字演变而来,但与汉字不同,其形体倾斜,略呈现菱形,笔画一致,无粗细之分。字体有点类似甲骨文,由点、竖、斜、弧几种笔画组成,字型多斜体,有独立的发音、词汇和语法。行款方式是由上而下,从右到左直书,无横书无标点符号断句。“女书”有2000多个字符,是一种能运用于日常生活的符号体系。当地妇女用“女书”编歌和创作,还用“女书”翻译当地比较流行的汉语唱本。女书作品一般书写在精制的手本、扇面、布帕、纸片上,有的还被织在锦上,内容多是妇女内心感受和记载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女书”作品几乎都是诗歌,主要为七言诗,少数为五言诗。

    据考证,它不仅是人类唯一的女性文字、举世罕见的记号音节文字、与甲骨文有过密切关系的世界性古老文字,还是一种流传至今的古越文字体系。它与平地瑶的关系也很密切。它标志着长江流域古代民族文化的繁荣,表现出中国妇女追求平等、自由的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3-6 09:52:54 | 只看该作者
瑶族地区土特产

独弦胡琴






    独弦胡琴,瑶族弓拉弦鸣乐器。简称独弦琴。又称一弦琴。流行于贵州省荔波县瑶族聚居地区。?  

  琴形、结构与二胡相似(图),演奏者自制自用,故用材和规格尺寸不一。琴杆多使用桐木制作,常见者45厘米~50厘米。上端琴头呈方柱形,平顶无饰。琴杆上部距顶端14厘米处,横设一个弦轴,黄杨木或硬杂木制,圆锥形,轴长15厘米。琴杆为圆柱体,靠近弦轴设有千斤,下端装入琴筒并外露。琴筒呈圆筒形,多用一截毛竹筒制作,筒长11厘米、直径5厘米,筒前口蒙以笋壳为面,筒后端敞口。面板上置竹或骨制琴马,张一条马尾弦或丝弦,弦的下端系于缚弦,缚弦为一端带节的小竹杆,穿过琴杆底部。琴弓用细竹或竹片拴以棕丝或马尾而成,弓杆弯曲度较大,弓长40厘米。?  

  演奏时坐姿,左手持琴,将琴筒置于左膝上,琴头靠近左肩,五个手指均可用于按弦,右手执琴弓在弦外拉奏。独弦胡琴常定弦为f1或g1,音域有一个八度。音色明净清晰,有如远处传来的唢呐声。音量不大,好像小提琴加了弱音。我国拉弦乐器中较少有用拇指按弦者,而瑶族独弦琴用拇指内侧按弦则是其显著特点。左手常用打音、滑音等技巧装饰旋律,并模仿唢呐音色,滑音多从高往低做小三度滑行。可用于独奏、齐奏、合奏或伴奏。瑶族人民常于冬闲的夜晚独奏自娱,也常二人或多人一起齐奏或参加瑶族八仙(即八音)乐队合奏。独奏时常张双弦、定同音,弓毛也分两股同时擦弦发音。独弦胡琴尚无专用乐曲,它多演奏瑶族八仙音乐或唢呐的曲牌,如《八仙调》、《迎客调》、《敬酒调》、《参军曲》、《合排》等。

单打






    单打,又称手锣、手托。是壮族、侗族、瑶族的敲击体鸣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西和广东省。  

  锣体响铜制成,形如盘状,锣面平坦无脐,锣边稍宽并垂直锣面,外观庄重敦厚。常见者锣面直径14厘米、锣边宽2.5厘米、锣壁厚0.3厘米,锣边无孔 、不系锣绳。锣棰木制,棰头呈直角弯曲,棰长14厘米。  

  演奏时,左手掌心托锣,锣面朝上,右手执棰重力击奏。发音短促、高而尖锐。用于广西、广东的民间器乐合奏、彩调、邕剧、桂南采茶剧等地方戏曲伴奏和师公道场中。



瑶族地区旅游

女儿节






    在农历四月初八。流行于湖南江永县瑶区。为未婚女子的节日,不许男子参加。节日这天,村上未婚女青年带上自己亲手做的花蛋、花糍把、米花糖等,到一广风景优美的地方去相聚。这实际上是姑娘们相互展示、交流自己制作的食品工艺的盛会。

瑶族的娱乐

瑶族民间体育项目,可分为如下几种:

    射击。在瑶族民间,主要有射箭、射弩、射枪等项目。逢年过节或冬季,瑶族民间自发地举行这些项目的比赛活动。1949年后,我国历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比赛,瑶族射击队常获头奖。

    放木排、竹排和踩独木。这是林区经常的运动项目。难度大,并具有许多惊险的场面。

    武术(拳术、剑术)。在瑶族地区颇为盛行。

    打陀螺。在广西南丹县白裤地区最为常见。比赛以所放的陀螺旋转的时间最长者为胜,反之为败。

    打尺寸。运动器械为一根一尺左右的小木棒和一根四寸许中间略粗、两端略细的小“木仔”。打击时,手持木棒,将小“木仔”置于带有一些坡形的地面上用木棒打击“木仔”高出地面一端,使其弹起,接着将“木仔”击向前方,然后用手中的木棒丈量。谁击的“木仔”飞得最远,则为胜者,反之为败。瑶族青少年十分喜爱这一项目。

    此外,还有游泳等比赛活动,在一些瑶族地区也很盛行。

荔波选出瑶族旅游形象大使

    瑶族在贵州乃至全国人口数量都比较少,且生活多在深山区、石山区里,其风俗独特,很受外界关注。荔波县是瑶族的大本营,白裤瑶、青裤瑶、长衫瑶等三支瑶族都聚居在该县的偏僻的山旯旮里,然而,其服饰与装扮竟与现代都市人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超短裙”、“ 马裤”、“开放衫”、 发式女短男长、与印第安人一模一样的图腾等等,使人想入非非,令人十分费解,给外人提供了许多想象的空间,是众多海外游客和国内民族研究学者向往的地方。

    荔波县借助2006多彩贵州旅游形象大使选拔大赛之机,选出瑶族旅游形象大使,推出自身在黔南独有的民族特色,从另一个角度展示自身魅力,打“稀有”牌、下“偏方”药、唱“原始”歌、舞“神奇”棍,不失为促进旅游发展、壮大旅游经济的一个锦囊妙计。为此,该县有关人士介绍,在即将举行的全县旅游形象大使海选大赛中,为瑶族选手腾出名额,确保有一定数量的瑶族男女代表荔波参加黔南州的选拔赛。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24

主题

6785

帖子

214748万

积分

风云使者

追颠使者

积分
2147483647

灌水大师勋章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社区建设勋章财富勋章

地板
发表于 2009-3-6 10:23:16 | 只看该作者
拜读了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6万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062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社区建设勋章幽默大师勋章创作大师勋章团队最酷帅哥勋章突击队员勋章贴图大师勋章财富勋章团队贴图大师勋章

5#
发表于 2009-3-7 15:33:27 | 只看该作者
瑶族,共有2134013人,主 要分布在中国的广西、湖南、 云南、广东、贵州和江西等省 区。
  [fly]   一杯茶 品人生沉浮  平常心 阅万千世界 [/fl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花 ( 鲁ICP备07009421

GMT+8, 2025-7-14 06:01 , Processed in 0.15800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