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97|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民族民俗] 中华56民族之二十:门巴族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3-6 09:40: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门巴族标徽







[url=http://pop.pcpop.com/p060730/0001504205.html][/url]门巴族简介

    门巴族,现有7 4 7 5 人。主要 聚居在西藏墨脱县和错那县。林芝、 察隅等县亦有分布。







    门巴族聚居位于世界屋脊喜马 拉雅山东南,峰峦重叠,原始森林 茂密。奔腾的雅鲁藏布江在林芝、 墨脱一带急转南下,形成肥沃的河 谷地带,气候温和,雨量丰富,四 季常青,被誉为“青藏高原上的江 南”。过去,由于山川阻隔,对外 交通十分困难,外界人很难涉足此 境,令人们十分向往。

    据藏文史籍记载,门巴族的先 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山 区繁衍生息。1 3 世纪,错那以南 的门隅地区作为西藏的一部分正式归入中国版图。在政 治、经济、文化、宗教上与藏族有着密切联系,长期使 用藏历、藏币。

    门巴,原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住在门隅的人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正式定名为门巴 族。

    门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无本民族文字 ,通用藏语、藏文。普遍信仰藏传佛教。藏历元旦是门 巴族最重要的节日。每年7 月,都要庆祝本民族的望果 节。

“萨玛”情深  

    门隅是门巴族的发祥地。门隅意为雅鲁藏布江下游 的平原区,又称“白隅吉姆邦”,其含意是隐藏着的一 块美丽的处女地。门隅举世闻名,与这里转世过一位著 名的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领袖——达赖六世分不开 。六世达赖喇嘛罗桑仁钦仓央加措是门巴族,他留下的 不朽诗集《仓央嘉措情歌集》在海内外享有盛名。藏文 手抄本早就不胫而走,2 0 世纪3 0 年代已有藏、汉、 英三种文字对照本传世。至今,门巴族地区仍流传着许 多关于仓央加措的神奇传说。

    作为格鲁派的一位最高“活佛”,仓央加措敢于突 破禁闭七情六欲的教规,以情歌大胆地倾诉孤寂与苦闷 、热恋与渴望。他的情歌,脱胎于门巴族民歌,在格律 和风格上都保持着门巴族情歌的特色。门巴族地区,青 年男女交往是很自由的。自然情歌也就成了联结青年人 心扉的纽带。无论在墨脱,还是在门隅,门巴人有着世 世代代唱不完的情歌,这种情歌,他们称为“加鲁”。

    门巴族爱唱情歌,也爱唱酒歌。这种酒歌,称作“ 萨玛”,流行于门隅,歌词生动有趣,曲调欢快高昂。 萨玛酒歌多为7 个字或9 个字组成一句,诗节无定数。 常用比喻、渲染和夸张的手法,抒发对崇高理想和美好 愿望的强烈追求。传说,萨玛酒歌最早是由一位名叫拉 不热的歌手创作的。他唱了一辈子歌,把欢快留在人间 ,自己坐化成佛,被门巴族尊崇为歌神。有一首萨玛酒 歌是这样深情地赞美门巴的家乡:

“家乡的山谷静谧安适,  

太阳的光芒欢乐相聚。   

祝愿相聚,永不分离;  

如若分离,愿再相聚。   

家乡的村寨静谧安适,   

我们的亲友欢乐相聚。   

祝愿相聚,永不分离,   

如若分离,愿再相聚。”   

    每逢年节或喜庆之时,门巴族的山乡,加鲁情歌和 萨玛酒歌如泉喷涌,情深意长。

娘舅闹婚

    有一首加鲁情歌唱道:“东北的山再高,遮不住天 上的太阳;父母的权再大,挡不住儿女选伴侣。”门巴 族青年男女恋爱婚姻也不受过分的限制,一般情况下, 恋爱双方有了感情,由一方父母出面,请媒人说合。无 论娶媳还是招婿,彩礼是不可少的。旧时,舅表婚和姑 表婚盛行,成为一种习惯势力,也使不少有情人难成眷 属。

    在举办婚礼过程中,新娘的舅舅是谁也惹不起的最 高贵的客人。舅舅一出场,男方得赶紧恭恭敬敬地献上 哈达,请入上席。然后摆上各种食品,尤其是牛、猪、 羊的头、尾、耳、心、肝、肺、四肢都要摆全,缺一不 可。而舅舅一定是沉下脸来,百般挑剔:怎么还缺什么 没摆上?肉为什么切得厚薄不匀?难道我家女儿有什么 缺陷?是不是认为我当舅舅的有什么不对故意怠慢?即 便百般周到,当舅舅的也得无理取闹一番:茶为什么凉 了?酒为什么热啦?这样才能表现出他是女方的全权代 表、最高权威,为外甥女嫁给别家男子表示“气愤”。 新郎和男方又献哈达又敬钱财,外加美酒和甜言蜜语, 曲意奉承。舅舅“闹”的差不多了,也便见好就收。在 现实生活中,并没有舅舅不让外甥女出嫁的。这种古老 的舅权遗风相沿成俗,舅舅蛮横而又诙谐的表演,反倒 给欢乐的婚礼增添了几分情趣。

氆氇服饰

    门巴族与藏族关系密切,生活习俗方面受藏族影响 较大,同时又具有自身特色。门巴族的服饰多采用氆氇 为原料。氆氇是藏族制作衣服和坐垫的一种羊毛织品, 种类多样,色彩艳丽,是门巴族生活中的必需品。

    门隅一带男子喜戴一种叫“八拉嘎”的帽子,用蓝 色或黑色氆氇作帽顶,下部使用红色氆氇,翻檐处用桔 黄色绒布镶边,并留一个缺口,戴帽时把缺口对在右眼 上方。桔黄色颜料是用当地出产的一种草根制作而成。 几种颜色反差鲜明,远远望去十分醒目。门隅男子多穿 赭色布袍或氆氇袍,但比藏族的袍子要短小一些。由于 坡大路狭,人们爱穿软底长筒靴,用红、黑两种色的氆 氇镶配缝制。墨脱的男子很少戴帽子,常戴自编的斗笠 防日晒雨林。穿的多是用棉麻自织的白色衣袍,赤足, 腰悬砍刀或叶形小刀。

    门隅的妇女也是穿袍服,外边围一块白色氆氇围裙 。勒布、邦金一带的妇女,习惯在背上披一张羊皮或牛 犊皮。传说这是唐朝文成公主进藏时来到山南留下的习 俗,为了避妖邪,图吉祥。妇女颈上都悬挂着用松耳石 、红珊瑚、玛瑙等串成的装饰品。她们穿的内衣叫“不 布热”,颜色多样,无开襟、无领、无扣子,只开一个 圆口由头上套穿。外衣称“冬固”,分长短两种,用红 、黑氆氇做成。有的胸前挂上一个用金属制成的护身佛 盒,内装佛像及经卷,叫做“噶乌”。不论男女,都系 一条长2 米,宽约6 米的红氆氇腰带。   墨脱一带由于气候温暖,妇女都喜欢穿色白质薄的 小上衣或无袖无领的褂子,下着花色裙子,配上项链、 耳环,显得格外潇洒俊俏。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3-6 09:41:43 | 只看该作者
门巴族地区饮食

门巴族基本饮食结构







    在日常,门巴族的饭食主要有:荞麦饼、玉米饭、大米饭、小麦饼、糌粑糊。门巴族的日常饮料有;门巴族最喜欢的一种酒是叫“邦羌”又称“育””这种酒,度数低,酒味酸甜可口,人人都爱喝,系清热解乏的饮料,也是请客送礼的必备之物。米酒、青稞酒也是门巴族人非常喜欢的饮料。

    门巴族善饮酒,喜爱喝酒。大至婚丧嫁娶、宗教礼仪、小到亲朋好友相聚,谈天说地日常杂话都离不开酒。清晨一家人斟酒劝酌,边饮边谈家事,或是商仪一天的活计;入夜,一家人又要围坐在火塘边,或是请来邻里亲朋,欢聚同饮。如果贵客临门,热情的主人自然是取出甘甜的美酒待客。主妇用大铜瓢舀酒站在客人面前,但在给客人敬酒之前,主人要倒出少许酒在手心喝下,以示酒无毒,自己未尝酒之前一般不敬给客人。客人喝一口,主人要立即斟满,不使碗中的酒减少,表示主人热情好客。给客人敬酒时,必须用右手敬酒,切忌用左手,只有给死者上供斟酒才用左手。还用清茶、酥油茶和清油茶也是门巴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料。

门巴族的饮食文化

    门巴族由于传统的习惯,在饮食上有着自己的特点。

    所有地区门巴族的主食并不一样,而是因地而异。有的地区的门巴族是以吃玉米、稻米和鸡爪谷为主,而有的地区则是以吃荞麦、小麦和青稞为主,喜欢以辣椒作为佐餐。在勒布地区的门巴族人,他们有自己的一套吃荞麦的方法,其作法是:用一块圆形的石板,放在火塘的三角架上,以野蜂蜜代油,摊上糊状的荞面烙成饼,然后再抹奶渣、辣椒、盐水等佐食。而小麦和青稞的作法则是:先把小麦和青稞磨成粗面粉和青稞糌粑,在锅里面一边调一边煮成稠的糊糊来吃。墨脱地区的门巴族人则是把玉米碾碎,然后掺入大米和鸡爪谷做成饭,并用石锅来煮菜。

    无论是墨脱地区还是勒布等地区的门巴族人,都普遍嗜酒。勒布和邦金喝的多为青稞做成的酒,而墨脱地区的门巴族人喝的多为大米和鸡爪谷做成的酒。把做好的酒装入到大葫芦里,或者是装入到大竹筒里面。门巴族的人很好客,当有客人来的时候,他们会热情地接待客人,一般情况下都是男的陪客,女的敬酒,客人喝一口,女主人就会给客人添上一点,如果客人喝醉了,主人都是会很高兴的,因为他们认为这样表示客人尊重主人,看得起主人。

    门巴族人的食具多是用木制的碗或竹制的碗,也有的用木勺竹饭盒。他们的炊具多是石制的锅,他们不喜欢用一些铁制的锅,因为他们认为石锅的菜味是铁锅做的菜远远达不到的。

    墨脱地区的门巴族人不忌讳吃肉食,但是勒布和邦金的门巴族是不一样的,他们不吃自己养的家禽或牲畜,对于自家养的禽、畜,他们是只用作交换的。他们认为,牛为他们耕地,而且还产奶供他们食用,要吃自家牛的肉是很残忍的。但是,他们吃买来的肉或是别人杀的、猎获的兽。

门巴族因地而异的食物

    门巴族日食三餐,门巴族的主食,并不是所有的地区都一样的,它是因地而异的。有些地区主食糌粑,有的地区是以吃玉米、稻米和鸡爪谷为主的,而有的地区则是以吃荞麦、小麦和青稞为主。喜欢以辣椒作为佐餐。在勒布地区的门巴族人,他们有自己的一套吃荞麦的方法,其作法是:用一块圆形的薄石板,放在火塘的三角架上,以野蜂蜜代油,摊上糊状的荞面烙成饼,然后再抹奶渣、辣椒、盐水等佐食。而小麦和青稞的作法则是:先把小麦和表稞磨成粗面粉和青稞糌粑,在锅里面一边调一边煮成稠的糊糊来吃。大米的吃法大致与汉族相同。门巴族的肉类以牦牛、黄牛肉居多,也食猪肉和羊肉及猎获的野生动物肉;食方法习惯炖或制成肉干。在门巴族的饮食结构中,常见的蔬菜主要有南瓜、黄瓜、白菜、西红柿、洋白菜、辣椒、非菜、蘑菇、木耳等,烹制方式比较简单,一般为烧烤和水煮,有时也用清油烹炒和油炸。饮料主要是酒和茶。门巴人善酿酒他们用玉米、小麦、青稞酿酒,用稻米酿的酒叫米酒,清亮醇香;用玉米酿的酒叫黄酒,色黄酒浓;用青稞酿的酒叫青稞酒,甘甜醇香。每逢遇到婚丧嫁娶、欢度节日的时候,人们都离不开酒。另外茶也是门巴族生活中的必需品,有清茶、酥油茶和清油茶。

    门巴族人的食具多是用木制的碗或竹制的碗,也有的用木杓竹饭盒。他们的炊具多用石锅,因为他们认为用石锅做出来的饭菜味道最好,也有用陶锅、铜锅、铁锅、铝锅的,用途不及石锅广。



门巴族地区文艺



仓央嘉措情歌集

    门隅是门巴族的发祥地。门隅意为雅鲁藏布江下游的平原区,又称“白隅吉姆邦”,其含意是隐藏着的一块美丽的处女地。门隅举世闻名,与这里转世过一位著名的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领袖——达赖六世分不开。六世达赖喇嘛罗桑仁钦仓央加措是门巴族,他留下的不朽诗集《仓央嘉措情歌集》在海内外享有盛名。藏文手抄本早就不胫而走,2 0 世纪3 0 年代已有藏、汉、英三种文字对照本传世。至今,门巴族地区仍流传着许多关于仓央加措的神奇传说。    

  作为格鲁派的一位最高“活佛”,仓央加措敢于突破禁闭七情六欲的教规,以情歌大胆地倾诉孤寂与苦闷、热恋与渴望。他的情歌,脱胎于门巴族民歌,在格律和风格上都保持着门巴族情歌的特色。门巴族地区,青年男女交往是很自由的。自然情歌也就成了联结青年人心扉的纽带。无论在墨脱,还是在门隅,门巴人有着世世代代唱不完的情歌,这种情歌,他们称为“加鲁”。

    门巴族爱唱情歌,也爱唱酒歌。这种酒歌,称作“萨玛”,流行于门隅,歌词生动有趣,曲调欢快高昂。萨玛酒歌多为7个字或9个字组成一句,诗节无定数。常用比喻、渲染和夸张的手法,抒发对崇高理想和美好愿望的强烈追求。传说,萨玛酒歌最早是由一位名叫拉不热的歌手创作的。他唱了一辈子歌,把欢快留在人间,自己坐化成佛,被门巴族尊崇为歌神。

有一首萨玛酒歌是这样深情地赞美门巴的家乡:  

  家乡的山谷静谧安适,

  太阳的光芒欢乐相聚。

  祝愿相聚,永不分离;

  如若分离,愿再相聚。

  家乡的村寨静谧安适,

  我们的亲友欢乐相聚。 

  祝愿相聚,永不分离,

  如若分离,愿再相聚。

门巴族的舞蹈







    由于宗教在门巴族的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深远,所以宗教舞就成为门巴族的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除了宗教舞,门巴族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还创造了许多传统的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舞蹈,也叫习俗舞,属于世俗型文化。

    宗教舞蹈,门巴语称为“巴羌”,即“跳神舞”的意思。鸟舞、牛舞、猪舞、犬舞等扮以鸟兽形状的宗教舞蹈源于门巴族先祖的图腾崇拜,列恩羌则是用舞蹈的形式表现人们想象中的地狱景象,这主要是门巴族的鬼神崇拜的遗迹。

    门巴族的传统习俗舞蹈内容也很丰富,“颇章拉堆巴”是门巴人在盖新房时跳的一种舞蹈,由一个老年男子来表演。表演者边舞边唱,就房基、墙角、门窗、四壁、屋顶等都得舞唱一段,表示对新房的赞美;“旺久钦波”是在新房盖完后,贺新房之前跳的一种舞蹈。这种舞蹈起源于原始的生殖祭祀舞,现在已经演化成了一种习俗舞,表达了人们对人丁兴旺的追求、家庭幸福的追求。还有一种习俗舞叫“牦牛舞”,一人化装成牧人,手拿牧鞭,另一人化装成牦牛,用舞蹈的形式表现各种放牧舞蹈的场景,或牵拉,或挑逗,或亲昵,形象逼真,生动活拨。

门巴族的音乐

    门巴族的音乐歌体主要有:萨玛体、卓鲁体、加鲁体和喜歌体等,萨玛歌体也称“萨玛羌协”,是萨玛酒歌的意思,曲调悠扬、婉转。卓鲁体全称“卓巴古鲁”,是牧人之歌的意思,曲调悲远宽广,细腻绵长,不拘节奏,常用来演唱叙事诗。加鲁体,又称“森木独古鲁”,是情歌的意思。喜歌体主要有卡萨喜扎和咕咕里两种。其中以“萨玛”酒歌和“加鲁“情歌最为奔放、动人。

    门巴族的大部分乐器是藏传乐器,传统乐器较少,主要的传统乐器有里令、森萨让布龙、塔阿让布龙、基斯岗、牛角琴等,而藏传乐器则有神鼓、钹、铃以及各种各样的号等等。

    里令,又叫“双音笛”,是一种双音竹笛或双管竹笛,流行于门隅、墨脱、林芝等地。里令长约34厘米,里令的管体是用两支竹龄较老、粗细相同的无节小竹合并而成,两管接触处削平,再把蜜渣、彩色珠子镶嵌在两管的夹缝里,用丝线固定双管,管上留有一排小孔。里令音量较小,音色明亮。

    塔阿让布龙是一种五孔笛,单管横吹,用塔巴竹制成。长约45厘米,直径约2.5厘米,声音浑厚圆润,主要流行于门隅和墨脱。

    神鼓,门巴语称为“拉额”,是门巴族人使用的一种大众化乐器。神鼓有大有小,鼓框是用数块竹片拼合而成,用竹编和藤编包裹,呈环凸状。鼓框的一侧有木制手柄,右侧鼓面蒙一层野山羊皮,左侧鼓面蒙家山羊皮。鼓槌是木制的,弯成弓状,槌头蒙一层羊皮,羊皮里面再塞一些羊毛,这样既能保护鼓面,又可以使鼓声柔和。神鼓音色浑厚深沉,在宗教活动中或节日喜庆活动中都使用它来伴奏。

门巴族的文学

    门巴族的文学艺术是西藏文化宝库中又一颗晶莹的明珠。有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诗歌等多种形式,有反映民族心理、生活习俗,有反映男女爱情,还有反映生产与生活斗争等。这些民间文学作品,又受到宗教的影响,使许多作品带有宗教思想的印记。

    门巴族有很多神话,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人类诞生神话、生殖崇拜神话、地理地貌神话。《猴子变人》、《三兄弟和扎深木》讲述的就是人类起源的故事,《房脊神》就是一篇最初产生在母系氏族社会的对男性生殖器和生殖崇拜的神话,地理地貌神话则有《那嘎湖》、《三兄弟河》《镇压妖女》等。

    门巴族的神话主要反映了古代门巴人对自然现象的一些想象和幻想,而门巴族传说,如《皮休嘎木》则反映了古代门巴人想改造自然的愿望。门巴族的民间故事内容更为丰富,寓言故事如《猫和老鼠》、《猪和狗的对话》、《蝙蝠的故事》,生活故事如《宝碗》、《菩萨偷米》、《阿比勒保借粮》等,都是门巴族最富有民族特色的精品。但是在门巴族文学艺术中成就最高的还应该是诗歌,有萨玛酒歌、民间古典情歌、叙事诗等多种类型。

    萨玛酒歌是门巴族民间广为流行的抒情短歌,多用于节日、酒会、婚礼、远行和生产中,歌词生动,曲调欢快高昂。酒歌多为七字或九字构成为一句,诗节无定数,常用比喻、渲染和夸张的手法,给人以豪放的感觉。在萨玛酒歌中,有较多的作品是歌颂、赞美家乡的。萨玛酒歌传说最早是一位名叫拉不热的人创作的,他唱了一辈子歌,把欢乐传给人们,最后他坐化成佛,他是门巴族传说中的歌神。

    情歌,门巴语称为“森木能古鲁”,意思是“心中的歌”。在丰富的古典情歌中,主要表达对爱情的忠贞、向往和追求,也有反映对有权势者强娶豪夺女性的愤怒,有些是抒发了由于爱情悲剧所引起的的思怨和忧伤,情歌触及社会现实的各个方面。门巴族情歌多为独段体,句法整齐,每句都有六个音节,分三顿,多为四句一首,也有六句、八句的。曲调固定,填词歌唱。有的前两句一韵,后二句换韵,多用比、兴手段,形象鲜明,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叙事诗,门巴语称为“卓巴古鲁”,意思是“牧人的歌”。《太波嘎列》就是一部很有影响而有流传甚广的叙事长诗,共十四章,四百五十多行。相传,诗的主人公,亦是门巴族的牧业始祖――太波嘎列,全诗生动形象地反映了牧业生产的全过程,显示了太波嘎列不畏艰险,百折不挠,战胜自然的英雄气概。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3-6 09:43:40 | 只看该作者
门巴族地区土特产

“曼加”酒







    “曼加”是藏语音译,意为“鸡爪谷酒”,因以当地特产的鸡爪谷为原料酿制而得名。鸡爪谷系禾本科农作物,籽粒如白菜籽,色紫黑,穗头如猫爪,喜肥耐水,生长期四个月,亩产五、六百斤,是门巴族和珞巴族的重要粮食作物。酿制方法简单:先将鸡爪谷煮熟,捞出晾温后拌入酒曲,放置于竹盘中发酵。饮用时,将发酵后的鸡爪谷(酒酿)装进底部有塞子的竹筒,加入凉水,稍候拔开塞子,以酒具接盛即可饮。曼加酒的度数仅10度左右,提神消暑,夏季尤为群众喜好。门巴族聚居的西藏门隅(意为雅鲁藏布江下游平原地区)地区和墨脱县,基本上是高原河谷地带,气候温暖。

门巴木碗







    门巴族生活的地方,有十分丰富的竹木资源,他们特别擅长竹蔑藤条的编织工艺。竹方盒、竹斗笠、藤背 篓、竹筐等制品坚固耐用,工艺精美。特别是他们制作的传统手工艺品――木碗,久负盛名,不仅是日常生活器皿,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关于木碗的来历,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很早以前, 藏区的人都使用泥碗,有一天,一位门巴木匠去森林伐木,不小心将泥碗摔碎了。聪明的木匠临时加工了一只大木勺使用。后来,人们觉得这木勺轻便,耐用,逐渐也就产生了木碗并进入了人们的家庭。

    木碗是用用质地坚硬的桐树、桑树或桦树的树干、树节或树疙瘩做原料,经过切削刮制而成,不变形、不褪色、不易碎,用它盛酒或酥油茶,还有一股特有的香味。精细的木碗,要经过五、六道工序,纹路清晰,厚薄均匀, 再涂上鲜红的染料,令人爱不释手。门隅北端的麻玛村,是闻名的“木碗之乡”。  

    门巴木碗都是圆曲线组合结构,以橘红色为主调,明亮、华丽、造型丰富,大型木碗,呈罐形,有盖,底座厚约1.5厘米,直径约13厘米,罐腹圆凸,口径有圆槽,口沿外卷,体积大但很轻巧;中型木碗碗底圆平,碗壁外展,口径约10—12厘米,是常用的一种;小型木碗底座收分,口沿外卷,口径约5—6厘米,小巧玲珑。

    门巴木碗选料考究,工艺精细,工序复杂,造型美观,是门巴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墨脱:西藏最神秘的地方







    墨脱位于西藏的东南角,地势南低北高,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属雅鲁藏布江下游山川河谷地带,平均海拔1000多米。

    中国内地2100多个行政建制县中,目前仍有一个既不通公路也不通邮的地方。人力背夫是这里唯一的运输方式;东迁的门巴人过着几乎与外界隔绝的原始生活;石锅和筷子竟是运出大山的唯一商品,然而这里丰富的自然资源却可以养活西藏一半以上的人口,这就是位于西藏境内雅鲁藏布大峡谷腹地的被称为高原“孤岛”的墨脱县。

    这是西藏最神秘的地方,是一片从未开发的处女地。几十年间,中央政府曾投数千万元巨资开山筑路,但均被一次次塌方、滑坡、泥石流淹没,至今这里所需的全部物资还靠肩扛人背,所有进出这里的人,都需用身体丈量大地,靠双脚越岭翻山。自有人类在此生息以来,能从这里走出来的人不多,而能走进这峡谷腹地的人更少。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有幸随一个林业考察队徒步穿越了大峡谷,走进了这高原“孤岛”。  

    这里是西藏高原海拔最低,环境最好,气候最湿,雨量最充沛,生态保存最完好的地方。它丰富的林业、水利和农业资源足可以养活大半个西藏人口。就是这样一个资源富足的地方,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种种原因,长久以来,几乎与外界隔绝,不但自然条件没有得到改变,而且经济建设也基本等于零,封闭使这里成为西藏高原上还保持着原始状态下的一个“孤岛”。  

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

    这里曾经有过公路,也曾有过两天合计4辆汽车通过的历史。

    1993年9月25日和26日,一条简陋的公路终于使两辆大车和两辆小车翻越了高山峡谷,沿着崎岖不平的山路缓缓驶进了封闭的“孤岛”,墨脱破天荒的大事使全县人为之惊喜,人们像过节一样前来观看这陌生的自动会跑的“怪物”。老人们终于见到了听说过的汽车,孩子们则惊恐万状,有些人甚至拜跪在汽车前祈祷祝福。然而这轰动一时的新闻仅仅几天的时间就永远成为了历史,汽车开进墨脱也成为瞬间的传说。后来,在墨脱县城,我终于找到了“扎墨公路”通车后遗留在城中未能开出去的“东风”牌卡车的残骸——长满铁锈的驾驶楼空壳和车厢挡板。

    早在30年前,中央政府和西藏自治区就开始了墨脱公路的修建,然而几次上马又几次下马。由于地质构造异常复杂加之气候的多变,塌方、洪水、泥石流、雪崩等一年四季不断,公路修一段塌一段,前前后后为修这140多公里的简易公路,30年间耗费了几千万元,最后全部付之东流。可以说这通车两天的历史是以生命的代价换来的。至今仍竖立在波密县城扎木镇的“扎—墨公路通车纪念碑”,成了全国公路史上时间最短的历史纪念。现在一切又都恢复如初,墨脱仍旧是不通公路的县。

墨脱最北端的村庄

    鲁古村位于雅鲁藏布江的西岸,是墨脱县最边缘的一个小村庄,从鲁古村到墨脱县城还需要走4 align=5天的路。村子不大只有十几户人家。经过十几天来爬悬崖、过塌方、穿丛林的日子,我们落脚在村里一间空空的用大木板盖的“教室”里。陌生人的到来,使几乎与外界隔绝的寂静的山村轰动起来,村里人出于好奇,全都涌出了家门看热闹。连狗也因此而狂吠不止,未见过生人的孩子们被吓得哭喊着直往母亲怀里钻,一时间小村子沸腾起来。

    鲁古村以农为主,村民靠种苞谷、小麦、鸡爪谷为生兼养一些猪、牛等牲畜。由于地处林区,村民的房舍全部为木板房,上下两层。上层住人兼仓库,低层养牲畜。由于烟熏火燎又没有电,房内光线很暗,摆设也十分简单,在我走过的七八户村民家都比较清贫。两个孩子正在一个木板房前舂米,木舂约一米多长,中间细两头约碗口粗,盛米的是掏空的木桩,孩子双手紧握木舂中部,高高举起,再向下砸去,反复几十次才能将谷壳脱离。

    小村最有特色的是不论男女几乎每人一件绿军装,有些中年妇女还喜欢戴绿军帽。当听说我们要找背夫时,全村男女老少蜂拥而至,有的甚至抢上东西就往身上背。为迎接我们的到来,墨脱县常务副县长建阿带着几个人在峡谷里走了5天才抵达这里,又因无法与我们联系,只好在村里又等了整整6天,待我们到达后的第二天就又带着我们上路了。

过雅江大溜索  

  进墨脱别无选择地要滑过雅江独绳大溜索,这是唯一的途径。一根约拐棍粗的钢丝绳横跨在雅鲁藏布江滔滔的江水上空,不远处有几条已褪色的经幡迎风飘展。江面约有120多米宽,加上绳索向两岸延伸部分,溜索约有200多米长,而溜索离江面也有近百米之高。由于平日过江的无非是附近的村民,人很少,绳索已是锈迹斑斑。江边的岩石已被汹涌咆哮的江水冲刷得千疮百孔,溜索被固定在岸边的崖石上,不时地还有四脚蛇爬上爬下。

    大家开始纷纷做过江的准备。民工们从背篓中取出一个如同弓形的自制木架,架在钢丝绳上,将绳子系在腰间,绳子两头往木架两端一绑,紧接着双脚离地将绳索一夹,背向江水面朝蓝天双手紧握木架两端,只听“喔”的一声,转眼间人体随向下的冲力而滑向百米宽的江对面,但由于溜索太长,中间弧度太大,一下子不能冲到溜索的顶端,剩下的十几米就需要手脚并用横攀绳索才能抵达对岸。从上午10点多一直到下午4点多,全部人马才安全地通过了雅江大溜索,继续向墨脱县城进发。

墨脱背夫

    在墨脱最常见的运输方式也是人力背夫。这是一支极其特殊的运输队,也是墨脱人的生命线。几十年间成百上千吨的物资就是靠民工的双脚和双肩背进背出。物资、粮食、药品、军用品,包括盖房用的钢筋水泥、铁皮及许许多多生活用品都是民工们论件论斤一步步翻雪山、过塌方、穿峡谷背进去的。

    为穿越大峡谷进墨脱,我们最多时雇佣了近60名民工,背一个多月的粮食及物品。他们一乡一换,一村一换,一批接一批,少则数日多则十几天,风里、雨里、雪里跟着我们在大峡谷中穿行,风餐露宿。他们身上的汗水、雨水和被蚂蟥吮吸后的血水搅在一起,湿漉漉血糊糊一片。几乎空手而行的我们有时都觉得困难重重,危险地段还需要民工们上来搀扶,而他们不论男女身上除了背我们的东西外,还要背上自用的烧水壶、被盖以及粮食等,每人负重至少四五十斤。在背夫的脚下没有越不过的沟,也没有翻不过的山。可以说不论在大峡谷还是在墨脱,没有这些吃苦耐劳的背夫,我们将寸步难行。

东迁的门巴人  

  墨脱古称“白玛岗”,藏语意为“花朵”。大藏经《甘珠尔》称之为“佛之净土白玛岗,殊胜之中最殊胜”。因此,这里又是藏传佛教信徒向往的莲花圣地。100多年前,波密王就在此设宗(县),而这片富饶美丽的宁静之地,也是门巴族主要的聚居地。  

  “门”是指门隅,“巴”藏语指人。“门巴”藏语就是生活在门隅地方的人之意。据1999年最新资料统计,目前在整个墨脱县9000多人口中,门巴族就有6000多人。据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墨脱原本不是门巴人的故乡,他们在近一两百年前,才从门隅一带东迁而至。传说东方有一块佛之净土,那里没有剥削和压迫,却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那里风调雨顺,不种青稞有糌粑,江河之水为奶泉,不养牦牛有酥油。这对于生活在门隅一带受尽苦难和剥削的门巴人来说,太有诱惑力了。他们决定到东方去寻找这佛之净土。这就是门巴人东迁的传说故事。而实际上门巴人东迁的历史则是苦难逃亡的历史。  

  100多年前,6户门巴人离开门隅东迁,他们是东迁门巴人的先驱者,正是凭着勇敢和智慧以及对东方美好的向往,千里迢迢踏上征途。他们经历了与大自然风风雨雨的生死抗争,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来到了白玛岗。虽然他们在这里没有找到幻想中的极乐世界,却在这富饶之地获得了自由,建起了村寨,并从此定居下来。在随后的100多年时间里,在门隅地区的门巴人不断东迁而至,繁衍生息。据说在百年间,门巴族形成了一股东迁潮流。在东迁途中有一支门巴人走错了方向而落脚在今天的林芝排龙一带,因此,西藏的门巴族聚居区主要在墨脱和排龙二地。  

  门巴族无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他们通用藏文使用藏历。虽然也信仰藏传佛教,但过去受原始宗教影响较深,加之长久以来环境的闭塞,因而在许多方面仍保留了较原始的生活方式。  

  墨脱乡玛地村是个门巴族村寨,全村有16户人家94口人,数十栋木板房散落在一个狭长的沟谷地带。门巴人的木板房均为两层,房顶有的是木瓦,有的是石板,也有的是茅草,个别屋顶则用白铁皮,不用问这是生活比较富裕的村民。在多雨潮湿的墨脱,白铁皮既不漏雨,使用寿命又长,是最理想的建筑材料,但这需花钱雇民工背进来。  

  由于是雨季,墨脱县城到处一片泥泞,城中几乎没有一块大一点的平地,全县最好的建筑要算县委院内的钢筋水泥结构的礼堂。城内最大的商店是四川一位个体户开的,商品不少,但价太高。1只鸡上百元,1斤土豆5元,1斤猪肉25——28元……店老板说,价高是因为所有的东西都要靠人论斤背进来的。  

  在墨脱,从县长到老百姓日用生活品中,用得最多最费的除了胶鞋就是拐棍。因为他们不管路途远近,出门就要走路。由于交通不便,看病就难上加难。墨脱驻军摸索出一套“空中会诊”的特殊治疗办法,即将病情用电报空中传递到地区,请对方YS会诊,尔后再电报将处理方案及用药方传回,大大方便了“孤岛”上的就医难。墨脱驻军的一位负责人告诉我,1997年广东东莞一所学校从报刊上知道了全国还有个墨脱县,于是同学们集体写了一封信慰问驻墨脱官兵,结果此信愣是走了一年才转到官兵手中。26岁的门巴族邮电局长遵珠对我说,墨脱县不通邮,没有报刊,只有电报业务,电话也多数只能打进,不能打出,县邮电局加他共有3人。他应我之邀专门找出了几乎很少使用过的邮戳,给我自带的信封和明信片上加盖了墨脱邮戳以作纪念。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9-3-6 09:44:31 | 只看该作者
翻越多雄拉雪山  

  要离开墨脱了,临行前,县里送我们每人一份当地土特产——石窝和一把乌木筷子,这是墨脱县唯一能生产加工的商品了。他们说墨脱太穷,实在无东西可送,带个石窝回去会想起墨脱。  

  翻越多雄拉雪山是走出墨脱的必经之路,也是进出墨脱最艰难的一段。多雄拉雪山垭口海拔只有4200多米,这在雪域高原是最常见的高度。然而它的难度在于从海拔只有数百米的亚热带半天时间爬升到冰雪严寒的“北极”,这急剧上升的海拔高度一般常人是受不了的。  

  多雄拉雪山终年积雪不化,即使在盛夏山口也是白雪皑皑,每年这里只有4个月大雪不封山。这里每天气温最高的时间是中午,部分冰雪从下部融化,最易出现雪崩和冰层塌方,因此不论出山还是进山,必须赶在中午前翻过山口。  

  天不亮我们就打好行装向多雄拉雪山进发。茫茫的多雄拉雪山云雾缭绕,能见度极低,眼前只留下一串串杂乱的脚印。风刮得很大,经过山口时起码有八九级风力,隔几米远几乎连话都听不清。终于在下午1点多钟我们翻过了多雄拉雪山这个鬼门关。走出了“孤岛”,墨脱留给我的一切却总在脑海中不断闪现。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墨脱地区

    墨脱地区的面积也有1万多平方公里。墨脱古称白马岗。藏语“白马”意为“莲花”“,岗”是“刻画”之意。这里四周环山,就如盛开的莲花;墨脱村位于中心,宛若花蕊,故有如同“刻画的莲花”之称。相传,早在公元8世纪,佛教大师莲花生曾来到这里弘法月余,就称颂这里是“莲花圣地”。又因为这里是一块封闭的天地,所以在大藏经《甘珠尔》中,又称这里是“佛之净土”。

    19世纪末叶,白马岗地区设墨脱宗,从此易文。为“墨脱”,(藏语“花儿”的意思)。?墨脱是一个丛林密布的高山峡谷地区。其范围北靠布波密,西接米林,东连察隅,雅鲁藏布江由在北流向西南贯穿全境。墨脱属于山地亚热带温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年降水量多达2000毫米,夏季炎热潮温,很少晴天,就是最冷的冬季平均气温也在14℃以上。温暖的气候易于植物生长。山坡上布满了大片的参天古树,许多常绿阔叶树高达30米至40米。森林覆盖率高达70%,珍稀动植物众多。原始风貌犹存,生态自成体系,现已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初步统计,在自然保护区内,仅高等植物就3000余种,其中珍稀植物10余类。在高等植物中,有油料植物20余类、淀粉植物近30类。此外,有约纤维植物近百种,香科植物百种以上、药用植物千种之多,竹类10余种、野生兰科植物80余种、野生果类植物20余种,至于菌类、花草、不计其数。色彩斑斓的植物王国为各类野生动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天然条件。已发现野生动物数百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有42种。墨脱的水能资源约有7000万千瓦以上,约占全国水能蕴藏量的十分之一以上。门隅和墨脱是门巴族人民主要的聚居地,是民族生存的自然环境,是民族文化生成的自然基础。

美丽的门隅

    门隅地区的面积约1万多平方公里。其范围北接错那县和隆子县,东连珞瑜地区,南和印度的阿萨姆平原接壤,西与不丹毗邻。北部错那县境内的波拉山口是西藏腹地进入门隅的孔道之一。

    门隅自古就是我国西藏通入往印度、不丹的必经之路,这里从北到南,森林密布,由于交通闭塞,林木资源一直未得到开发。北部多生长松、柏、桦、杉、青松和称巴树(称巴村质地坚硬,适宜雕刻经版);南部多经济林木,如樟、漆、梧桐、橡胶、棕榈等。野生药材种类众多,遍地皆是。从高海拔区的雪莲、虫草、三七、天麻到低海拔区的沉香、苦楝、山楂、丁香等都有生长。珍禽异兽除虎、豺、熊、小熊猫、野牛、獐、鹿等外,还有成群的猴子和野猪出没无常。林中有孔雀、鹦鹉、杜鹃、八哥等飞禽栖息。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6万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062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社区建设勋章幽默大师勋章创作大师勋章团队最酷帅哥勋章突击队员勋章贴图大师勋章财富勋章团队贴图大师勋章

5#
发表于 2009-3-7 15:25:46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解。门巴族
  [fly]   一杯茶 品人生沉浮  平常心 阅万千世界 [/fl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花 ( 鲁ICP备07009421

GMT+8, 2025-7-4 23:36 , Processed in 0.18801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