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4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民族民俗] 中华56民族之十七:裕固族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3-2 14:41: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裕固族标徽











裕固族简介

    裕固族,现有人口1 0 5 6 9 人,主要分布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 自治县和酒泉市黄泥堡裕固族乡。







    裕固族,源于唐代游牧在鄂尔 浑河流域的回纥。9 世纪中叶,其 中一支迁徙到今甘肃河西走廊的敦 煌、张掖、武威一带,史称河西回 纥。他们与邻近各族交往相处,逐 渐形成为一个单一民族。

    裕固族自称“尧乎尔”。据史 籍记载,宋代裕固族先民被称为“ 黄头回纥”,元称“撒里畏吾,明 称“撒里畏兀儿”,清称“锡喇伟 古尔”。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裕固 族。

    裕固族居住区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的狭长 地带,草原辽阔,草质优良,是裕固族从事畜牧业的天 然牧场。蔽天盖日的原始森林,生息着许多珍贵的野生 植物。在祁连山中还蕴藏着丰富的矿藏,其中,裕固族 生产的玉石最为著名。

    裕固族现使用三种语言,一种是西部裕固族(一称 尧乎尔语),主要分布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西部,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一种是东部裕固语(一称恩格尔语 ),主要分布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东部,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再一种是汉语,主要分布在酒泉黄泥堡和肃 南双海地区。裕固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汉语、汉文是 裕固族共同交际的工具。

    裕固族主要从事畜牧业,信奉喇嘛教。在风俗习惯 上近似藏族。

妇女头饰

    裕固族妇女的头饰颇富有民族特色。当姑娘到了1 5 岁时,要戴“萨达尔格”,意味着姑娘长大成*,可 以婚配了。“萨达尔格”是在用红布做成的一块方形布 牌上,缀以贝壳和各色珊瑚而成。

    裕固族妇女有戴帽子习惯。这种帽子是用白色羊毛 压制的毡子制成,前缘镶有两道黑边,帽沿不宽,后沿 微翘,前沿平伸,帽顶缀有红线穗子垂在帽顶周围。有 的还饰有各色花纹,戴在头上像一只倒扣的喇叭,很是 别致。

    未婚少女和已婚妇女的帽子略有不同:未婚少女的 前额戴“格尧则依捏”,即在一条长红布带上边缀以珊瑚珠,下边缘是用红、黄、白、绿、蓝五色的珊瑚和玉 石小珠串成的许多穗,它象珠帘一样齐眉垂在前额。梳五条或七条发辫,辫梢内有彩色的丝绒线,系在背后的 腰带里。盛装的妇女,戴宽沿圆筒平顶帽,帽顶上垂下大红彩络。已婚妇女戴长形的头面,即先将头发梳成三 条辫子,一条垂在背后,左右辫由耳后垂在胸前。头面是三条,系在三条发辫上,每条又分三段,是用金属环 子连接起来的,上面镶有银牌、珊瑚、玛瑙、彩珠、贝壳等饰品,构成美丽的图案。戴的头面要求上齐耳环, 下至长袍底边,头面长短以身材高矮而定。   在阳光的衬映下,裕固族妇女的帽子显得格外华丽庄重,富有民族情调,走起路来,珠贝、银牌等头饰互 相撞击,发出清脆和谐、富有节奏感的叮当声,十分悦 耳动听。

向新娘射箭

    裕固族的婚俗颇为奇特,在婚礼仪式上,新郎向新 娘连射三支无镞箭(不致于伤人),象征新郎新娘相亲相爱,白头到老。射罢,新郎把弓箭折断,扔到门旁, 由老人投进火里烧掉。这个习俗来源一个古老的传说:从前,裕固人没有火,后来有一个英雄取来火种,裕固 人才过上好日子。当时,有一对新婚夫妇,丈夫外出狩猎,妻子在家不慎将火弄灭。她为向一个三头妖求火而 必须把血献给它喝。几天后,丈夫回来后,而妻子却因妖精天天来喝血而变得骨瘦如柴。丈夫知情后,用三箭 射落妖精三个头,而自己也因受重伤死去了。从此,裕固族人民为了防止妖精再来,也为了纪念那位驱逐妖魔 的英雄,举行婚礼时便兴起这个仪式。象征新娘有勇敢善射的丈夫保护,妖魔鬼怪不敢兴风作浪。蕴含着裕固 人战胜邪恶、追求幸福生活的决心和愿望。

    裕固族婚礼分两天进行,第一天在女家,次日在男 家,后者要更隆重才行。在婚礼上,男女双方都要聘请歌手。在姑娘出嫁之日,举行戴头仪式。当天,女家的 亲朋聚集在姑娘家中。来客带来洁白的哈达,敬献给女方的父母,表示对姑娘出嫁的祝贺。傍晚,主人请客人 们在毡房中席地而坐,男客在左,女客在右,在一片欢 笑声中,拉开了婚宴的帷幕。

    酒过数巡,当启明星冉冉升起,新娘在伴娘的陪同 下进入铺有红地毯的毡房,举行戴头面仪式。戴头面由 两位少妇主持。舅舅或歌手们唱起典雅的《戴头面歌》 :启明星闪闪发光,心爱的姑娘把头面戴上/ 送亲的马 队就要出发/ 把姑娘送到婆家门上。

    在悠扬的歌声中,即将出嫁的姑娘,在两位少妇的 精心打扮下,改变了发式,戴上喇叭形毡帽,佩戴上胸 饰和背饰,戴上用银牌、玉石、珊瑚、玛瑙、海贝等编 制成的头面。这个仪式意味着姑娘已经结束了天真烂漫 的少女时代,走向新的生活。

    红日初露,主婚人宣布饮“上马酒”。新娘便和一 位伴娘同骑一匹马或骆驼,告别慈母,在父亲、叔叔、兄弟、姐妹等家族人组成的送亲队伍的簇拥下,一路饮 酒欢歌,向新郎家进发。   男方迎亲的队伍在途中铺下一条毡毯,毡毯上备有一只煮熟的羊、酒和饭。送亲队伍来到时,迎亲的人们 向女方客人赠送哈达,表示敬意。然后送亲的人们下马饮酒吃饭,谓之“打尖”。“打尖”之后,两路人马汇 聚一起浩浩荡荡向男方家走去。

    到男方家门时,女方善骑者在主持人的指使下,驰 马、骆驼向专为新娘设置的小毡房进行冲击,大有踏平 之势。男方亲友则奋力驱逐。冲击三轮,再绕小毡房三 圈方休。这是一种象征性的仪式,其意在考验男家对新 娘的护卫能力。

    接着是举行向新郎赠送羊小腿仪式:把酥油涂在新 郎额头上,把羊小腿挂在她的腰带上。这个仪式的意义 正如《赠羊小腿词》所表达的“羊小腿上粘着毛,好比 婆家娘家彼此好得分也分不开”。

    按裕固人风俗,在赠羊小腿的同时,要向新娘举行 射无簇箭的仪式。   在《萨娜玛珂》婚俗民歌和豪放的祝酒歌中,一对 裕固族新人,进入洞房,共同吃着羊小腿,从此开始了 他们甜蜜的生活。

白天鹅与天鹅琴

    裕固族是中国古丝路上的一个少数民族。在民间流 传着许多内容丰富,语言生动的故事和传说。如“白天 鹅与天鹅琴”、“兄弟两个”、“火种的故事”、“金 银姐妹与木头姑娘”等等。其中“白天鹅与天鹅琴”的 故事最富有民族特色。

    传说古时候,裕固人只会唱歌,没有乐器伴奏。有 一个叫别尔克的小伙子,整天为部落首领放牧,却吃不饱肚子。可他有一副好嗓子,人们一听到他的歌声就高 兴得忘记了忧愁,忘记了痛苦。他在湖边唱歌的时候,天鹅群也听迷了。有一只美丽的白天鹅,一听到他的歌 声就飞到他的身边,还拍着洁白的翅膀翩翩起舞。

    一大早上,别尔克又到湖边放牧唱歌,可他唱了半 天,仍然不见那只可爱的白天鹅。到芦苇丛中一找,才发现那只白天鹅被一群老鹰咬死了。地下只剩下白天鹅 的骨架和肠子。别尔克非常伤心,扑在骨架上失声痛哭。他把白天鹅的骨架和肠子带回来,准备为它火葬。哪 知第二天早晨,白天鹅的骨架变作一把漂亮的天鹅琴,肠子作了琴弦,一弹,发出美妙动人的声音。以后,别 尔克背着天鹅琴走到哪里弹到哪里。

    阔别多日,别尔克又骑马回到原来放牧唱歌的湖边 ,回忆白天鹅起舞的情景,琴越弹越响。忽然,天空中 飞来一位穿白裙子的姑娘,有人说是天庭仙子。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3-2 14:42:04 | 只看该作者
裕固族地区饮食







“茶内无盐水一般”

    同其他畜牧业民族一样,裕固人的饮食生活离不开肉、奶和茶。尤其是奶茶,几乎天天喝、顿顿喝,喝成了习惯,喝上了瘾。特别是老年人,由于喝茶成瘾,一天不喝就会头疼、打瞌睡,甚至流鼻涕、淌眼泪,如同患了大病一般。

    裕固奶茶的做法是,先将捣碎的砖茶和适量草果、姜片等放入水锅中同煮。待茶熬酽,放入鲜奶和食盐,用勺子反复扬搅,使茶乳交融即成。饮用时,先在碗中放入炒面、酥油和曲拉(块粒状奶制品),然后盛入熬好的奶茶。按传统习惯,裕固人一般不喝淡奶茶或甜奶茶,而只喝咸奶茶。他们认为“茶内无盐水一般”,因此,盐是奶茶不可缺少的伴侣。

    除奶茶外,“肉肠”、“支果干”和手抓羊肉是裕固人最爱吃的传统民族风味食品。肉肠是将羊脖子肉和里脊肉剁碎,拌入面粉和葱、韭菜等调味品,灌入羊大肠内煮熟即成。支果干是把羊的肝肺等内脏切碎,拌上面粉和葱、姜、蒜、盐等佐料,用肚油卷成长约30厘米,粗约四五厘米的肉卷,煮熟切片即可食用。肉肠和支果干风味独特,令人百吃不厌,是裕固人的待客佳肴。

裕固族奶、茶、肉、面

    奶和茶在裕固族人民日常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民间有一日三茶一饭或两茶一饭的习惯,每天早晨起床后,一般都先将净水或刚开锅的茶舀一勺洒在帐篷周围,意味着新的一天已经开始,然后调入酥油、食盐和鲜奶反复搅动后即可饮用。如果再加上酥油、奶皮、曲拉(奶疙瘩)、炒面、红枣或沙枣就可当早点了。中午也要喝茶,到了晚上,待一切劳动结束后,才开始正式吃饭。晚上吃的饭一般以米面为主,有米饭、面条、面片等。

    裕固族平时喜食牛、羊肉,通常把牛、羊肉做成手抓肉、全羊、牛、羊背子(即把完整的牛、羊臀尖带骨煮熟上桌)、焖羊肉条、风干羊肉干、牛、羊杂碎汤等。除牛、羊肉外,也食猪肉、骆驼肉、鸡肉或炒菜。食用牛、羊时常佐以大蒜、酱油、香醋等。

    于自然条件限制,牧民平时很少吃到新鲜蔬菜,只能采集些野葱、沙葱、野蒜、野韭菜和地卷皮(类似木耳)等野菜。秋季草原上到处都有鲜蘑,所以鲜蘑是入秋后常食的菜。

    裕固族的奶食品主要用牦牛、黄牛、羊奶为主制作,有甜奶、酸奶、奶皮子、酥油和曲拉。裕固族还喜欢在大米饭里、粥里加些蕨麻、葡萄干、红枣,拌上白糖和酥油,或在小米、黄米饭内加些羊肉丁、酸奶,作为主食。

    裕固族平时还喜将面粉做成面片、炸油饼、包子等,最拿手的是吃水饺,到了冬天,家家都要做许多饺子,然后冻起来,现吃现煮,有的人家甚至一直可以存到春天大忙时再吃。

典型食品:裕固族用羊肉制作各种菜肴,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肉肠和支果干。

脂裹肝

    脂裹肝:把羊的肝、肺、心脏扒出后,剁成碎末,加入葱蒜末、姜粉、花椒面、食盐,拌入炒面,搅和成馅,然后把羊肚表面的网油铺开,放入做好的馅,卷成条状,用白棉线从外边缠好以防散开,用笼屉蒸或下锅煮都可,熟后变硬成形,把线抽掉,一道美味的脂裹肝就做好了。

冻饺子

    冻饺子:一般再过年时用来招待客人吃的,挑选最肥的羊肉,把腿部的软肉踢下,放入食盐、姜粉、花椒面、葱等调料,剁成馅,然后在和面擀皮,饺子包好后,放在冷房子里冻着,冻住后再装入干净的袋子里存放,这样客人来了随时就可以煮饺子吃,既方便又鲜美可口、不油腻。

裕固族吃肉方法简介

    裕固族吃肉的方法也很多,主要有手抓羊肉、“肉肠”和“支果干”。“肉肠”是指羊脖肉和里脊肉切碎后拌上调料熟面,装进肥肠煮熟。“支果干”也是将羊肝脏等切碎拌以熟面、葱、蒜做成的。吃时切成薄片,蘸蒜汁和醋。裕固族不吃大雁、地鵏的肉,也忌吃马、驴、骡、鱼的肉。

裕固族地区文艺

裕固族三种语言

    语言:裕固族现使用三种语言,一种是西部裕固族(一称尧呼尔语),主要分布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西部,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一种是东部裕固语(一称恩格尔语),主要分布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东部,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再一种是汉语,主要分布在酒泉黄泥堡和肃南双海地区。裕固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汉语、汉文是裕固族共同交际的工具。

裕固族文化艺术

    裕固族本民族的文字虽然已经失传,但是民间仍然保留着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包括神话、传说、寓言、民歌、叙事诗、格言、谚语等。其民歌曲调独特,内容多是表达劳动和爱情。《黄黛成》和《萨娜玛可》是流行较广的歌曲。裕固族人民人人会唱歌,历史上曾有职业歌手。近年来,国内外都有人对裕固族民歌作深入研究,发现有些民歌如“摇篮曲”等,还完整地保留着2000年前匈奴民歌的曲调,这些曲调由匈奴人传给了裕固人的祖先一铁勒、回纥人,回纥人又代代相传,一直传到今天的裕固人。裕固族人还擅长造型艺术,主要是实用的工艺美术品。例如编织的各种口袋、毯子、马缰绳等,他们在上面织出美丽的花纹、图案,结构和彩色朴素大方。妇女还擅长刺绣,各种图案形象生动,独具特色。

《萨娜玛珂》

    《萨娜玛珂》是裕固族著名叙事诗,有多种变化了的体裁,主要是歌颂和缅怀裕固族历史上的一位女英雄。据传,这位女英雄是某个部落头目的妻子,在一场与外部落的战争中,她毅然参战。足智多谋、武艺高强、勇气过人的萨娜玛珂赢得了人们的信赖,在取胜后返回的路上,她身负重伤,最终献身。这首诗歌颂了萨娜玛珂的事迹,表达了裕固族人民对民族英雄的怀念和景仰。有固定的曲调用来演唱。

《放牧歌》

    《放牧歌》是牧羊姑娘最喜爱的歌曲,一个人赶上几百只或上千只的羊群来到辽阔的草原,边放牧,边歌唱。她唱的是一种“啦罗”曲调,委婉动听。每当悠扬的歌声打破原野的沉寂,常常引起对方的呼应。有时男女青年就用这种对唱,来表达彼此之间的爱慕之情。

刺绣和剪纸












    刺绣和剪纸在黄泥堡、大河区及明花区等地区盛行,妇女在衣领、衣袖、布靴上都绣有各种花、鸟、虫、草、家禽等图案,在形式和内容上还吸收了汉族的许多特点。剪纸的图案风格,大致和刺绣上的花纹相似,但刺绣和剪纸中最好的是各种牲畜图形,色彩偕调,形象活泼,栩栩如生,这和他们从事畜牧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服饰特色





    裕固族服饰具有自己民族的特色。男子一般穿高领左大襟长袍;系红、蓝色腰带,戴圆筒平顶锦锻镶边的白毡帽或礼帽,穿高统皮靴。明花区老人穿矮领白褐子镶黑色边的长袍,衣襟下边开小衩,外套马蹄袖的短褂。左耳戴大耳环,腰带上挂有腰刀、火镰、火石、小佛像、酒壶、鼻烟壶、旱烟袋等物;短烟杆斜插胸前,长烟杆烟嘴向下插在脖子后边。头上留着长辫子,并将带有丝线辫稍的发辫盘在头顶上。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3-2 14:42:48 | 只看该作者
裕固族地区土特产



裕固族土法治疗方法












    1949年前,裕固族地区缺医少药,卫生事业极其落后。广大牧民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的土法治疗的经验。例如治疗风湿性腰腿疼,将羊心掏出置病者脊背上,再将刚剥下的羊皮裹病者背部;治疗胃疼、肚疼,将掏心羊的羊肚包上烧红的五色石头,趁热捂在患病者疼痛部位热敷;治疗头痛或受寒肚子剧痛,用手捏太阳穴和针刺中指放血,以及推捺按摩疗治;治疗小肚子痛,俗称羊毛疔,即在后背起红点的(红点子)地方,挑出丝状粘液;治疗刀伤、碰伤等出血,用毛烧灰涂抹伤口止血。脚烂了,宰只羊掏出苦胆贴上,等等。

头面与红缨帽

    在裕固族的服饰中,妇女的首饰和帽子最具特色。未婚少女多梳五条或七条发辫,以额带为饰。额带多用五六厘米宽的红色布料制成,上面镶嵌珊瑚、海贝片等饰物。其前缘下垂吊用珊瑚和各色玉石珠串成的璎珞,象珠帘一样齐眉挂在额前。已婚妇女则将头发改梳成三条辫子,一条垂在背后,左右两条分别由耳后垂至胸前。也不再戴额带,而改换成“头面”。所谓头面,实际上就是三条长长的饰带,分别系在三条发辫上,背后的一条从上到下缀有一排大大的圆形海贝片。胸前的二条又各分成上、中、下三截,中间用金属环相连接。上截比较宽,约十一二厘米左右,垂于胸前两侧,上端呈三角状。下面两截稍窄一些,约七八厘米左右,垂于腰下。带上用珊瑚、玛瑙、海贝、珍珠和银牌、铜牌等镶饰构成各种图案。下截下端缀彩色丝穗,美观大方。头面的整个长度依每个人的身材高矮而定,一般要求上齐耳根,下至长袍底边。裕固族姑娘在出嫁之日,都要举行隆重的穿嫁衣、戴头面仪式。

  除头面外,喇叭形尖顶红缨白毡帽也是裕固族已婚妇女的标志性装束。这种帽子用薄毡制作而成,尖顶,帽檐较宽,上面镶有两道黑色的丝条边。后檐微翘,前檐平伸。帽顶上缀有红色的缨穗。据说这是为了纪念裕固族历史上一位被害致死的女英雄,红缨穗代表着她为民而死时头顶上的鲜血。

裕固族人的编织











    裕固族人民以他们的聪明和才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本民族丰富多彩的造型艺术,主要表现在实用工艺美术上。裕固族人民擅长编织,他们能织出结实耐用的褐子,编制各种口袋、褐子、马缰绳等生产和生活用品,而且还能在其用品上面编织出各种美丽的花纹、图案。这些图案的结构和颜色都非常朴素大方。





裕固族地区旅游

戴头面

    流行于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裕固族的婚姻风尚,即结婚典礼举行第二天女子必经的仪式。这一天,将第一副用珊瑚、玛淄、海贝等装饰物制成的宽约5寸、长约3 尺的头面系在待嫁女子的发辫上。头面是裕因族妇女系于发辫的装饰品。头面一般分为3条,每条重达3-3.5公斤。头面用长条型硬板布牌制成,每条分为4 段,每段之间用铜环连接,每段图案不同,珍贵的装饰品由彩色丝线镶嵌、编织而成。其发辫梳为3条,左右发辫由耳后垂于胸前,另外一条垂于背后。戴头面时,请来专门的歌手在一旁唱《婚礼歌》,即《戴头面歌》,歌词大意是:

啊咾唉!

启明星儿出来了,新娘应该梳头了。  东方朝霞升起了,新娘该戴头面了。  

啊咾唉:

新娘坐在镜子面前,黑油油的头发多好看; 像丝线一样光亮,像流水一样柔软

啊咾唉!

镶着珍珠玛瑙的头面,是慈详的母亲在灯下绣成;  新娘载上多么漂亮,好像一架六叉的鹿茸

啊咾唉!

穿上这件绣花的袍子,祝新娘到婆家生个男孩。  载上这项带穗的毡帽,祝新娘到婆家生个女儿啊咾唉:

送亲的队伍就要出发,送亲的马队浩浩荡荡,  扬起的灰尘遮天盖地,把新娘送到婆家门上。  

唱过《戴头面歌》之后,则由新娘的舅舅、客人与代表新娘的歌手对唱,歌词大意是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以及对新娘即将离开娘家心情的劝解和安慰等。边唱送别歌,边由东家给送亲的主要客人敬上"上马盅"酒,伴娘将新娘扶持到马背或驼背上,并由新娘的姐、妹或嫂一人陪同新娘骑一匹马或一峰骆驼。戴头的当天或次日由女方的亲朋好友送姑娘到男方家完婚。新娘戴头的时间和系头面的人(均为妇女),都要请喇嘛算势而定,一般是在清晨进行。

逐水草而居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的狭长地带,草原面积广阔。自秦汉时期起,这里就是古代游牧民族繁衍生息的理想场所。裕固族人民也秉承其先民的生产、生活经验,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畜牧业经济和文化,为甘肃乃至全国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裕固族曾长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后逐渐发展到游牧、半游牧半定居和定居放牧三种生产方式并存。现以半游牧半定居和定居放牧为主,同时还经营小部分农业、林业、副业等。

    裕固族养的牲畜以绵羊、山羊、牦牛、犏牛、黄牛、马和骆驼为主,还有少量的驴、骡等。由于草场和传统牧养习惯、经验的不同,各地几乎都有自己的“知名品牌”、“拳头产品”。正如民间俗谚所说:“水关的驴,杨哥的马,皇城的羊毛赛棉花;白银的山羊,大岔的牛,明花的骆驼力量大”。

  适应畜牧业生产的需要,裕固族牧民夏秋季多以帐篷为家,冬春季多住土木结构的房屋。帐篷过去多为圆锥形,现方形居多。篷布是用牦牛和山羊毛织成的毯子,用毛线缝制而成的,既可遮风防雨,又便于转场搬迁。扎立帐篷,多选择避风向阳的地点,根据山形和水路确定坐向,多坐北朝南,也可朝西或朝东,唯忌帐篷门朝向北方。因为他们认为门朝北开不吉利,故有“人只有到了倒霉的时候,门才朝北开”之说。

剪鬃毛

    剪鬃毛:裕固族的传统农祀活动,流行于甘肃肃南一带,一般在每年农历四月十一日以后的几天内择日举行。裕固族人非常爱护牲畜,当小马驹长到一周岁时,要举行隆重的第一次剪鬃仪式。在这一天,要请来亲朋邻友祝贺。剪鬃时,一边唱《剪鬃歌》,一边剪。剪下的第一撮鬃毛,拿进帐篷,献给佛像,以求保佑。剪完后,主人要盛情款待客人。客人借酒祝兴,赞美主人有了骏马。最后,主人要骑上马驹串帐篷。每到一处,人们要以吉利的话祝贺。

火驱凶神

    火驱凶神:裕固族的古老宗教性习俗,每年春节除夕前举行。旧时,人们认为每年阴历除夕至次年正月初五,是凶神恶鬼最猖狂的时候,只有火才能驱逐凶神恶鬼。因此,除夕来临,裕固族家家户户要把帐篷(或房屋)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在门外的空旷地方点燃两堆火,边放鞭炮,边驱赶牲畜从两堆火中间通过。从除夕到正月初五,帐篷及畜圈内外都要挂上酥油灯,彻夜通明。这样,凶神恶鬼就不敢接近人畜,以保平安。

“过会”







    六月大会:俗称“过会”,是裕固族传统宗教节日。流行于甘肃肃南县裕固族居住地,各寺院会期时间不一,多在农历六月初一至十五日举行。届时,山区牧民要请喇嘛念平安经,并上山祭鄂博。去时人们手拿鄂博杆和清茶,来到规定的祭神地点,边向山上洒清茶,边祈求山神保佑。

“玛勒啊拉斯”

    摔跤,裕固语称为“玛勒啊拉斯”,是裕固族传统的体育娱乐运动。它既是一种力量的角逐,更重要的是技巧、智慧和毅力的较量。双方侧身抱好对方的腰,可以用腿绊,看谁能先将对方摔倒。获胜者会受到人们的赞誉,被人们视为“好汉子”,裕固族称为“巴特尔”。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6万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062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社区建设勋章幽默大师勋章创作大师勋章团队最酷帅哥勋章突击队员勋章贴图大师勋章财富勋章团队贴图大师勋章

地板
发表于 2009-3-2 16:55:39 | 只看该作者
源于唐代游牧在鄂尔 浑河流域的回纥
  [fly]   一杯茶 品人生沉浮  平常心 阅万千世界 [/fl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花 ( 鲁ICP备07009421

GMT+8, 2025-7-4 23:23 , Processed in 0.17701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