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50|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民族民俗] 中华56民族之九:蒙古族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2-19 13:26: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蒙古族标徽









蒙古族简介

    蒙古族,现有人口4806849 人。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 其余分布在中国的东北、西北 地区。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 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 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 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 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 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 子”。

    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 上比较发达,特别是明代以 来,在历史、文学、语言、 医学、天文、地理等方面,对祖国的科学文化事业 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民间文艺方面,“好力宝”是 蒙古族中流传很广的一种演唱形式,马头琴是最富 特色的民族乐器。

    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 岸一带。“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 始见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 部落的名称。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 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 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的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 名称了。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蒙古族属阿尔泰语 系蒙古语族,分为内蒙古、卫拉特、马尔虎--布 里亚特三种方言。

洁白的蒙古包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 “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 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纳20多人 休息;小者,也能容10几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 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 一个画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用2.5 米长的柳条交叉编结而成)架好,再架上顶部的“ 乌尼”(长约3 . 2 米的柳条棍),将“哈纳”和 “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搭上毛毡, 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户牧民就算在草原上 安家落户了。

    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铺上厚厚 的地毡,摆上家具,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现在 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畅欢乐。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 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 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 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 运走,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 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 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居住和 使用。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2-19 13:26:56 | 只看该作者




那达慕盛会鸟瞰

马奶酒与手扒肉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马奶酒、 手扒肉、烤羊肉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食品 和待客佳肴。

    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马壮,是酿制马奶酒的季节。 勤劳的蒙古族妇女将马奶收贮于皮囊中,加以搅拌, 数日后便乳脂分离,发酵成酒。随着科学的发达, 生活的繁荣,蒙古人酿制马奶酒的工艺日益精湛完 善,不仅有简单的发酵法,还出现了酿制烈性奶酒 的蒸馏法。六蒸六酿后的奶酒方为上品。

    马奶酒性温,有驱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 效。被称为紫玉浆、元玉浆,是“蒙古八珍”之一。 曾为元朝宫廷和蒙古贵族府第的主要饮料。忽必烈 还常把它盛在珍贵的金碗里,犒赏有功之臣。  

    “手扒肉”是蒙古人传统的食品方法之一。做 法是将肥嫩的绵羊开膛破肚,剥皮去内脏洗净,去 头蹄,再将整羊卸成若干大块,放入白水中清煮, 待水滚肉熟即取出,置于大盘中上桌,大家各执蒙 古刀大块大块地割着吃。因不用筷子,用手抓食而 得名。

    斟酒敬客,吃手扒肉,是草原牧人表达对客人 的敬重和爱戴。当你踏上草原,走进蒙古包后,热 情好客的蒙古人便会将美酒斟在银碗或金杯中,托 在长长的哈达上,唱起动人的敬酒歌,款待远方的 贵客,以表达自己的诚挚之情。这时,客人理应随 即接住酒,然后能饮则饮,不能饮品尝少许,便可 将酒归还主人。若是推推让让,拉拉扯扯,不喝酒, 就会被认为是瞧不起主人,不愿以诚相见等等。主 人的满腔热情,常常使客人产生难别之情,眷恋之 感。

草原“那达慕”

    八月的草原,金风秋爽,牛羊肥壮,牧民们喜 庆丰收的季节到了。这时候他们便开始酿制马奶酒, 屠宰牛羊,缝制新衣,准备各种美味的食品,举办 不同规模的“那达慕”(蒙古语“娱乐”、“游艺” 的意思),进行被称为“男儿三艺”的射箭、摔跤、 赛马等传统体育比赛。

    “那达慕”,一般进行五至七天。每逢此时, 牧民们穿着崭新的民族服装,骑着马、赶着勒勒车, 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在绿茵草地上搭起毡帐,熬 茶煮肉。整个草原炊烟袅袅,人欢马叫,一片欢腾。

    “那达慕”起源于十三世纪初,在蒙古族人民 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那时候,蒙古族的头领们每 当举行大“忽力勒台”(大聚会)时,除了制定法 规,任免官员,进行奖惩外,还要举行规模较大的 “那达慕”。当时,“那达慕”的主要项目就是进 行射箭、摔跤、赛马比赛。如今的“那达慕”已增 加了物资交流、文艺演出等许多新内容。使这一传 统的民族盛会,更加喜庆、吉祥、欢乐而富于实效!

    摔跤是那达慕的主要内容,没有摔跤不能称为 那达慕。摔跤手可多可少,最多达1000余人,且不 受地区和体重的限制。摔跤手进行编排配对后,采 取单淘汰式,失败者不允许再上场。摔跤手上身着 牛皮或帆布制成的紧身半袖背心,裸臂盖背,边沿 镶有铜钉。下身穿肥大摔跤裤,脚登蒙古靴,颈上 套五色绸缎制成的彩条“景嘎”,标志着获得过多 少名次。大部分地区摔跤手出场比赛前唱摔跤歌。 出场、收场双方摔跤手都要跳跃。裁判员发令,双 方握手后开始交锋,不限时间,不许抱腿和跪腿摔, 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都为失败。参加那达慕的摔 跤手都有奖品,前三名的奖品较贵重。

    蒙古族历史器重“达尔罕摔跤手”,这是终身 的荣誉。在授予光荣称号的仪式上,获“达尔罕” 称号的摔跤手,穿上比赛的全套服装,三唱摔跤歌 后跳跃进场进行表演。由主持那达慕的领导人发给 证章、证书和纪念品,并按民族习惯请他喝一碗奶 酒和鲜奶。此时,获“达尔罕”者挑选一名最有前 途的摔跤手,把自己的摔跤服脱下来赠给他,自愿 担任业余教练,然后互相拥抱, 一齐跳跃出场。






外国旅游者在“那达慕”上与摔跤手在一起

成吉思汗陵





    在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绿草丛生,溪水萦绕、 牛羊遍布的伊金霍洛草原上,高高耸立着一座精美 别致的宫殿。数十里外,就可遥见它那闪烁的光辉、 雄伟的身姿,这就是蒙古人心中的圣地、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安息的地方--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陵园总面积55000多平方米,建筑面 积1500多平方米。陵宫坐北朝南,建筑在一米多高 的长方形台基之上。共分正殿、东殿、西殿、寝宫 和东廊、西廊六部分。正殿高26米,上面为蒙古包 式的穹庐顶,上面有俏丽的圆柱形装饰品和用黄蓝 两色琉璃瓦镶砌的祥云图案。下面是双层蓝色八角 飞檐。东西两殿比正殿略低一点,顶部与正殿相同, 设有单层屋檐。三殿相互连通。正殿内安放着成吉 思汗的雕像,两侧殿内的墙壁上绘有歌颂他丰功伟 绩的壁画。殿堂的后面紧连着寝宫,安放着四个黄 锻覆盖的蒙古包。包内分别供奉着成吉思汗及其夫 人孛儿帖、二夫人呼伦、三夫人伊绪,其胞弟别力 古台、胞妹哈撒尔、四子拖雷和夫人伊喜哈图的灵 柩,包前盛放着历代相传的成吉思汗的马鞍等珍贵 文物。

    成吉思汗是一位伟大的传奇人物。关于他的逝 世、葬地、灵柩的迁移等也有许多历史记载和传说。 尽管由于秘葬的原因,今天的成吉思汗陵并未真正 安放着他的真身,但几百年来,蒙古人仍把它当作 自己圣主的长眠之地。对成吉思汗陵寄以无限的崇 敬和向往。这里经常是香烟缭绕,祭奠活动不断。 直到今天,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一日、五月十五日、 八月十二日和十月初三,还要举行四次隆重的祭奠 活动。每到这一天,众多的拜谒者怀着虔诚的心情, 不辞辛苦地长途跋涉而来。站在这位伟人高大的雕像 前,献上洁白的哈达、明亮的蜡烛、芬芳的香炷、肥 壮的整羊、乳黄的酥油、醇香的马奶酒等祭品,追忆 他的雄才伟略,寄托对他的不尽思念。



蒙古族饮食文化







    民以食为天。蒙古族的饮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一部分。蒙古早期曾从事狩猎,主要以猎获物为食品。从事畜牧业后,既吃猎获物,也吃家畜的肉和奶o《马可波罗游记》记载:“鞑靼人完全以肉食和乳品作食物,一切饮食来源都是他们狩猎的产物o”长期以来,特别是牧区蒙古族的传统食品主要为肉食品、奶食品及饮料。肉食,蒙古语称为“乌兰伊德”,其意为鲜红的肉食品,品种也很丰富,主要有手扒肉、羊背子、烤全羊等。据说在成吉思汗时代,蒙古将士在行军途中,用铁支架,烧烤整羊吃,这或许就是现在烤全羊的雏形。奶食色白,象征纯洁,蒙古人以白为尊,视乳为高贵吉祥之物,称奶食品为白食。蒙古语作“查干伊德”o其种类主要为黄油、奶皮子、奶酪、奶豆腐、奶油等。在清代,察哈尔八旗是清皇室加工奶食品的基地,其奶豆腐是指定向清宫廷进贡的奶食品。以奶制作的传统饮料主要为奶茶、酸奶、和奶酒。蒙古民族喜欢喝茶,特别喜喝奶茶,奶茶是砖茶与牛奶交融的产物,奶茶又叫蒙古茶。







    白(奶食)、黄(茶)、红(肉食)三色描绘的生存空间,构筑了蒙古民族叹为观止的饮食文化,三维一体色彩世界又折射出其附载着丰厚文化内涵的蒙古族独特的饮食器具。蒙古族饮食具极为丰富,它首先要适应奶制品与肉制品为主的饮食结构,而且还要适应游牧生活的需要。游牧迁徙并在马背上驰骋颠簸,所以其饮食具需经久耐用,因此,蒙古牧人常用铜制品、木制品及皮制品。这件“鲨鱼皮鞘多用蒙古餐具”极具游牧特点,将筷、勺、刀、叉、镊、签、盅等十六件餐具集于一身o“龙纹银碗”木胎包银,其工艺精湛、图案优美堪称饮食具之上品o‘‘莲瓣箍铜东布壶”其形源于藏族的多穆壶,盛奶或茶。东布壶的种类很多,有银制、铜制和木制,一般铜制居多,结实耐用o“奶豆腐模”为木质,其上雕刻出很多美丽的图案.用它制作出的奶豆腐不仅色香味美,而且其造型也让人赏心悦目,称得上奶食工艺品。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孕育出独特的审美天赋与智慧的作品。这些作品似乎又追逐着历史赋予其多元文化的深厚内涵。龙纹、八宝纹、祥云纹、莲瓣纹等等,这些印在器物上的符号文化无不蕴涵着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经济历史等这个民族所积淀起来的全部群体性质的文化。当精致美观的银碗、多用蒙古餐具与较原始粗糙的奶豆腐模、岩羊角勺并存于同一民族的文化系列时,我们似乎从中透视其在饮食器具上既追求艺术性又讲究实用性的民族特色。一个民族的饮食文化包括其饮食特点与习惯,这些特点与习惯又从不同角度反映着这个民族的血统、经济历史、生存环境,成为民族传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蒙古族饮食的三个特点

1、先白后红  

蒙古族的饮食习惯为先白后红。白指白食,乳及乳制品;红指红食,肉及肉制品。这种称呼极富色彩感和生动性。蒙古人以白为尊,视乳为高贵吉祥之物。如果夸你心地像乳汁一样洁白,你就得到了最高的奖赏。牧民有谁不慎撒了奶子,就会马上用手指蘸了抹在额上,说一声“啊唏,折福了”。若是掉一点儿肉,或许就随手丢给了猫、狗。不论大小宴席,都用白食开路。主人端来一只盛奶的银碗,按照辈份年龄,让客人一一品尝,这是一种神圣的礼节  

  。客人即使七八十岁,大过主人几倍,也要跪接银碗,不是给主人跪,这是给乳汁跪。婚礼上的人多,行这一礼节如果漏掉一位,对主人是最大的失误,对客人是最大的不敬。每逢祭奠翁衮山神、敖包、苏鲁德的时候,都要用新挤的鲜奶向上天和圣主祭洒。在喜庆和祈祷之后,往往挥动着桶里的鲜奶,进行招福致祥的仪式。放羊背子的时候,一只绵羊割六七件,盛在一只大盘里,略似平日卧状。羊头在上面,羊头上面又抹了黄油,表示红食仍要以白食为先导。如果你到牧区,看到手扒肉上来就下手,不先品尝奶食,那就要被子主人下看。  

2、以饮为主  

谚云:“学之初啊(蒙文的第一个字母),食之初茶”。茶是蒙古人的面子,又是蒙古人的主食。凡走草地的人,不论蒙汉生熟,主人必先双手给你捧上茶水,这就是给你脸面:“有好茶喝,有好脸看”。今天,牧区的蒙古人不论早上、中午都有喝茶,这就是“宁可一日无饭,不可一日无茶”。牧民喝茶,讲究配套:炒米、酥油、酪蛋、白糖,冬天往往还有肉。即使这样,对一个不习惯牧区生活的人,你还是要喊饿的。据我观察,除了吃饭和吃手扒把肉,喝茶时吃的东西只能止饿,并不能达到“饱”的程度。明人萧大亨所说“其性耐饥,即食一酪弹(蛋),饮水一升,可度二三日也”,也许有一定道理。牧民习惯,客人喝茶,饮未及底,复来续满。 客人如不想饮,可以声明,否则你只能灌一肚子茶。这大概就是蒙汉族在吃上的不同吧?汉族从小吃惯干的东西,吃稀的总感到吃不饱。蒙古族从小吃惯稀的东西,吃干的就不舒服。如奶稀饭和霍零饭(稀肉粥),其实都有是半流食。也许是以饮为主积久成习,蒙古人把吃肉也说成“喝汤”,把羊肉说成“汤物”、“汤羊”。“汤羊”一词,在宋人所著《黑鞑事略》都有能看到。  

3、轻便简朴  

奶茶泡炒米”,游牧民族的一大发明。不仅有生活依据,而且有科学依据。吃上一顿手把肉,,再美美喝一顿茶,不仅荤素搭配,稠稀结合,口中不腻,胃里舒服,而且很容易消化。牧区的蒙古族,常把炒米装在一张整剥的牛犊皮里(有时也装些干肉),酥油放在用酸水泡制出来的的瘤胃中,带在马身上,不怕磕碰打碎,行走无声响。即是到了荒无人烟的地方,只要有水,捡几块干牛粪就能举火熬茶。直到今天,打草、走敖特尔、长途拉盐或打猎的时候,仍然坚持这种轻便简朴的生活方式。

科尔沁蒙古族饮食

    科尔沁蒙古族的饮食大致分为三类,即粮食、乳食、肉食。在农区与汉族相仿,主要粮食有糜子、荞麦、黍子、玉米、谷子、高粱、黄豆等。  

  糜子可以加工成炒米、硬米、熟米。炒米又叫软米,可以干吃或用奶子或热开水泡着吃,再佐以黄油、奶豆腐、奶皮子。硬米可以焖吃或煮稀饭吃。熟米可以焖吃或捞干饭吃。黍子加工成黄米,除焖饭吃外,用黄米面作黏豆包或烙饼吃。  

  荞麦只加工成荞面吃。用荞面做出的食品多达数十种,主要有面条、竹叶面、四棱汤、猫耳朵汤、牛犊汤、拉拉汤、疙瘩汤等。还有饺子、馅饼、葱饼等吃法。谷子加工成小米,做稀饭或焖饭吃,也碾成小米面做饽饽吃。



蒙古族饮食风味

    蒙古族擅长烧、炒、喜食麻辣鲜嫩食品。太极鳝鱼,以蛋之淡黄色制成圆形,放上大小不一的鳝鱼圈,因形似太极圈而命名,鲜嫩香辣。煮全羊,是云南通海县新蒙古族的筵席大菜,此肴,形象完整,味鲜有嚼头,蘸水而吃,气派壮观。

    蒙古族牧民视绵羊为生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得”,意为“红食”。蒙古族除食用最常见的牛奶外,还食用羊奶、马奶、鹿奶和骆驼奶,其中少部分做为鲜奶饮料,大部分加工成奶制品。

    蒙古族的肉类主要是牛、绵羊肉,其次为山羊肉、少量的马肉,在狩猎季节也捕猎黄羊肉。羊肉常见的传统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脑烩菜等70多种,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剥皮烤)、炉烤带皮整羊或称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见的是手抓羊肉。

    在日常饮食中与红食、白食占有同样重要位置的是蒙古族特有食品──炒米。西部地区的蒙古族还有用炒米做“崩”的习俗。面粉制作的各种食品在蒙古族日常饮食中也日渐增多,最常见的是面条和烙饼,并擅长用面粉加馅制成别具特色的蒙古包子、蒙古馅饼及蒙古糕点新苏饼等。

    蒙古族每天离不开茶,除饮红茶外,几乎都有饮奶茶的习惯,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净水,烧开后,冲入放有茶末的净壶或锅,慢火煮2-3分钟,再将鲜奶和盐对入,烧开即可。蒙古族的奶茶有时还要加黄油,或奶皮子,或炒米等,其味芳香、咸爽可口,是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的滋补饮料。有人甚至认为,三天不吃饭菜可以,但一天不饮奶茶不行。 蒙古族还喜欢将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实、叶子、花都用于煮奶茶,煮好的奶茶风味各异,有的还能防病治病。

    大部分蒙古族都能饮酒,所饮用的酒多是白酒和啤酒,有的地区也饮用奶酒和马奶酒。每逢节日或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饮的习惯。马奶酒是鲜马奶经发酵制成,不需蒸馏。

    典型食品: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炉烤带皮整羊、手把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馅饼等。民间还有:稀奶油;奶皮子;煺毛整羊宴;熟烤羊;白菜羊肉卷;新苏饼;烘干大米饭。

“手扒肉”





    “手扒肉”是蒙古人传统的食肉方法之一。做法是将肥嫩的绵羊开膛破肚,剥皮去内脏洗净,去头蹄,再将整羊卸成若干大块,放人白水中清煮,待水滚肉熟即取出,置于大盘中上桌,大家各执蒙古刀大块大块地割着吃。因不用筷子,用手抓食而得名。

    斟酒敬客,吃手扒肉,是草原牧人表达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当你踏上草原,走进蒙古包后,热情好客的蒙古人便会将美酒斟在银碗或金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上,唱起动人的敬酒歌,款待远方的贵客,以表达自己的诚挚之情。这时,客人理应随即接住酒,然后能饮则饮,不能饮品尝少许,便可将酒归还主人。若是推推让让,拉拉扯扯,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瞧不起主人,不愿以诚相见等等。主人的满腔热情,常常使客人产生难别之情,眷恋之感。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2-19 13:28:39 | 只看该作者
蒙古族地区文艺

鄂尔多斯草原文化






    鄂尔多斯,是镶嵌在祖国北部辽阔草原上的一颗耀眼的明珠。  

  黄河以其坚忍不拔的精神,环绕鄂尔多斯东、西、北三面;长城横亘在她的南端。黄河如弓,长城如弦,在中原文化与游牧文化之间划分出一块神秘的土地,数千年来演绎出一幕幕两种文化相互渗透和融合的历史画卷。  

  在这块美丽的草原上,汉武帝沿着纵横鄂尔多斯南北的秦直道布略巡查、司马迁乘车采风寻梦、郦道元编绘江河经纬、王昭君怀抱琵琶、赫连勃勃建都立国、隋炀帝索辫赋诗、党项族创立西夏基业、成吉思汗走完人生之旅,魂归大地……  

    这就是一部鄂尔多斯草原文明史,这就是一首唱响鄂尔多斯草原文化的动人赞歌。  

    鄂尔多斯草原文化,从广义上讲,她包含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从狭义上讲,是指具有游牧文化特征的近现代蒙古族文化。鄂尔多斯蒙古族文化随着成吉思汗的军队数度围攻西夏而进入鄂尔多斯地区,在这块土地上有着八百多年的发展历程。自明中叶以来守护成吉思汗陵的鄂尔多斯部又经过辗转迁徙从漠北来到河套地区,驻牧在这块美丽富饶的草原(河套之地,遂改称为鄂尔多斯地区),年夏一年地完成着守护,供奉,祭祀成吉思汗陵寝的特殊使命,也使游牧民族文化在这里得到继承,发展和弘扬。  

    由此,鄂尔多斯蒙古族文化形成了独有的文化特征:  

    第一鄂尔多斯蒙古族文化具有北方游牧文化的特征。作为这一地区的文化代表,始终反映的是中国北方游牧文化的形态,具有草原民族文化的各种风格。同时也因为处于两种文化的交织地带,又形成了区域性的文化。因此,无论从学术研究,还是从社会意义上讲,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非常突出的典型性,对探索和研究鄂尔多斯蒙古族文化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二 鄂尔多斯蒙古族文化具有蒙古族古代宫廷文化的特征。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建立蒙古汗国,进行了无数战争,从文化角度上讲,吸收了东西方文化的诸多成分。当成吉思汗在攻灭西夏时,他的大军驻扎在鄂尔多斯西部近一年之久,后因成吉思汗突然病逝秘密北运安葬,而战争尚未最终完成,当战争完成后又需大量的军队进行管理,从这时开始,随军而来的高级军政人物及其部落和蒙古族宫廷艺术人才便留居在此,这种高雅的贵族文化便扎根在这块土地上。随后鄂尔多斯部迁居此地,又加入了许多黄金家族的文化成分。因此,使鄂尔多斯蒙古族文化较完整地继承下来,成为蒙古族宫廷文化的活的化石宝库。  

    第三 鄂尔多斯蒙古族文化中具有蒙古族帝王祭祀的特征。众所周知的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祭祀,诸如成吉思汗祭祀,成吉思汗苏勒德祭祀,蒙古尼伦部哈塔斤人的十三阿塔天神祭祀以及与成吉思汗相关的十三多种祭祀,均为鄂尔多斯所特有,这些祭祀恰好代表着古代蒙古帝王祭祀的特征。  

  正因如此,在鄂尔多斯蒙古族文化中先天地保留着蒙古族高层次的文化内容和形式,自然地体现出了蒙古族高雅的民族性格和精神,蕴藏着深厚的蒙古族文化历史底蕴。  

  纵观鄂尔多斯蒙古族文化,无愧于当今蒙古族文化典型代表之一的盛誉。对鄂尔多斯蒙古族文化的调查,整理和研究,并加以弘扬和展示,成为鄂尔多斯文化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特别是在世纪之交,现代文明迅猛地深入发展到鄂尔多斯草原大地,原有的文化形态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自然地适应新的潮流,在这种特殊的历史时期我们更应以一种紧迫感来从事这项工作,使鄂尔多斯富有特色的蒙古族文化尽量地保留和继承下来,并使之在新世纪焕发青春,为促进祖国的繁荣,民族的强大,为开创鄂尔多斯历史的新篇章,起到重要的作用。

文体娱乐





    那达慕,蒙古语,娱乐或游戏的意思。蒙古族人民传统的群众集会,也是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那达慕具有悠久的历史。1225年,成吉思汗战胜花刺子模,为庆祝胜利,就举行过那达慕盛会。在古代和近代的那达慕盛会上,都要进行男子三项竞技赛,即赛马、射箭和摔跤。当代那达慕大会,除了进行男子三项竞技赛外,还增添了马球、马术、田径、电影、乌兰牧骑演出等新内容,同时举行物资交流、开展商贸活动、表彰先进等。那达慕多半在夏季7—8月份时举行。摔跤、赛马、射箭是蒙古族群众性娱乐活动。蒙古式摔跤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摔跤比赛时,身穿铜钉牛皮坎肩,头缠红、黄、蓝三色的头巾,脚蹬蒙古花皮靴,腰扎花皮带,下身穿套裤,脖子上挂着五彩飘带。出场时一位老人唱长调祝福,双方摔跤手挥舞上臂,然后互相搏斗。蒙古式摔跤不分等级,采取淘汰的方式,决赛出冠军、亚军和第三名,分别授予荣誉称号和奖品。赛马分快马赛和走马赛。各种赛中评出一、二、三等奖。射箭是蒙古族古老的竞赛项目,有骑射和步射两种。骑射始于古代,最早用于狩猎和原始作战。解放后,蒙古族射箭逐渐变为民族体育运动项目。





蒙古族文字的起源

    蒙古族是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她使用的通行文字有千年的历史。蒙古族的文字,除学龄前儿童外,所有的中国人差不多每天都能接触到,但注意的人可能确实不会很多。不知你注意到没有,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纸币,除汉文外还有四种少数民族文字,打头的就是蒙古族的通用文字。蒙古族的文字,如同世界上很多国家民族的文字一样不是自己创造的,是借用其他民族的文字体系,并经过长期运用和历史发展形成的。蒙古文的"祖谱"比较复杂,但可以概括为如下较简单的程式:古埃及文-腓尼基文-叙利亚文-叙·巴勒斯坦文-粟特文-回经文-蒙古文。蒙古文字的起用年代和起源问题,说法不少。归纳起来,主要的或者有影响的有这么几点:西藏喇嘛亥嘎坚赞创制说、1204年借自畏兀人说,公元十世纪前后借自畏兀人说等。对各种观点,学术界一直在深入研讨,这里暂不做评说。蒙古族的文字历史上不但有过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经过改进,创制出一种新的文字体系的尝试,而且还有过完全抛弃原有文字,创制出一种完全不同于原有符号体系的文字的尝试。十三世纪中叶,蒙古人统一中国,忽必烈(1215-1294)当了元朝皇帝以后,为了达到国内各民族能有一个统一的书写工具的目的,遂命帝师八思巴(1235-1280)喇嘛创制了一种文字,并从1269年起正式颁行。

这种文字在历史上有好几种不同的名称:创制初期,为区别于原有的蒙古文字,即称为"蒙古新字",过不多久,为了从人们的头脑中去掉新旧的概念,忽必烈发布圣旨称这种文字为"蒙古字",并明令不得称为"蒙古新字"。

这种文字在元代是一种官方文字,因而在《元史》等史籍中称之为"蒙古国字"或"元国字"。

到了近代,随着对这种文字的研究工作的发展又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称谓即"方体字"和"八思巴字"。第一种叫法是根据其字形特征赋予的称呼,而且基本在蒙古族学者和外国学者中间使用。第二种叫法是根据其创制人的名字而来的称谓,一般只在汉族学者(或汉文文献)中使用。



蒙古族历史文学经典《蒙古秘史》

    《蒙古秘史》(亦称《元朝秘史》,下简称《秘史》),蒙文名《忙豁仑·纽察·脱卜察安》,是记述十三世纪中叶以前蒙古黄金家族谱系、史事的"实录",也是蒙古族历史上第一部书面历史著作和文学作品。全书共12章,大约成书于公元1240年。

《秘史》主要记载成吉思汗祖先谱系、成吉思汗生平业绩和窝阔台汗统治时期的历史。统一是概括全书的主题。书中清晰地反映了当时蒙古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封建主义的胜利,统一国家的建立,蒙古民族的形成。分裂的蒙古诸部团结联合成一个统一国家的·历史必然性和规律性这一思想,像一条红线贯穿全书。统一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愿望,团结、联合是实现统一的基本条件和保证。所以,该书对于一切维护团结的人和事,都倍加歌颂,反之,严厉谴责。与统一、,团结相联系,忠诚、信义、勇敢是《秘史》作者衡量人事是非美丑的主要道德标准,也是《秘史》所宣扬的重要思想观念。还有,《秘史》具有比较成熟的封建主义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是通过从理论上对大汗统一国家的合法性、臣民对主子和那颜的忠诚,诸附庸对领主的忠诚所做的独特论证表现出来的。此外,训谕便是写作全书的目的。  

《秘史》是蒙古族的第一部极为珍贵的历史著作。它第一次详细真实地记录了从成吉思汗先祖到窝阔台的历史,首先从成吉思汗22代祖先写起,记载了许多蒙古氏族和部落的起源。书中突出描述成吉思汗早年的艰难经历和他在战乱中壮大自己的势力,建立蒙古汗国的过程,记载蒙古汗国南征金、夏,收服畏兀儿,进兵中亚,远征欧洲的情况。书中包含关于十二、十三世纪蒙古社会状况的丰富资料,涉及当时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组织、家族和家庭状况、政治军事制度、部落战争、社会意识等各个方面,同时还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最重要的历史政治思想,是一部重要的蒙古史典籍。其独一无二的内容和独特的叙事方式为后人奠定了修史的基本范式。在《秘史》的影响下,十七世纪掀起一股编写蒙古史的高潮,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历史著作。  

《秘史》是蒙古族文学史上第一部由文人创作的书面文字经典作品-历史文学著作。它开创了运用塑造形象、抒发情感等文学表现手段加以记述历史事实,以散体为主,韵体为辅,韵散结合,历史与文学相结合为特征的蒙古族历史文学体裁。《秘史》继承蒙古族古老的族谱世系、实录记事及口头文学传统(它是以前各类民间文学的集大成者,其中有很多神话、传说、萨满祭词神歌、祝赞词、民歌以及英雄史诗或者它们的片断和因子),以散韵结合的文体及形象描绘和历史编年相结合的手法,真实生动地记述了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上半叶在蒙古高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秘史》对历史事实的叙述,不象纯历史著作那样古板,而是非常的生动、形象,其中描写的许多人和事,有情节、有细节,有人物对话、有心理描写,读起来不但具体可感,而且时时拨动人的情感心弦。《秘史》作者明显的思想倾向不仅通过它记述的形象性自然流露出来,而且常常以作者的口吻或作品人物的口吻将内心的思想感情直接抒发出来,达到以情感人、以情塑象、以情咏史的目的。《秘史》这种浓厚的抒情色彩,不但是一般史书所没有的,甚至也是一般的叙事文学作品所不及的。《秘史》的作者不但对历史事件进行了非常形象的叙述,而且还运用形象的抒情的文学手法,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除突出地塑造统一北方各部,缔造蒙古帝国的封建君主成吉思汗的英雄形象外,还刻划了王罕、札木合、诃额仑夫人等一百多个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人物形象。《秘史》所开创的这种历史文学的创作手法深刻地影响后世文人,激发他们创作出《黄金史》、《蒙古源流》等许多优秀的历史文学巨著,使历史文学成为一种很有民族特色的文学传统。

《秘史》是运用典型的古代蒙古族文学语言来抒情、塑象、咏史的。其特点简洁明快,浑厚淳朴,音韵节奏感强,散发着浓烈的草原生活气息。作为一部历史文学,《秘史》的叙述语言精炼准确,形象生动,人物对话有声有色,富有个性,二者有机结合,穿插运用,往往寥寥数笔,就能写活一个人,烘托出一个场景。《秘史》的韵文,语言形象鲜明,富于诗意,节奏感强,朗朗上口。其中不同类型韵文的音韵格律,在押头韵、讲究节奏对仗的共同性基础上,同时具有不同的格律特征。

蒙古族民族文化

蒙古文字


    蒙元时期先后行用两种蒙古文字。一是蒙古畏兀字,一是八思巴蒙古字。  

  蒙古畏兀字:成吉思汗建国时,以畏兀字母书写蒙古语,称为蒙古畏兀字。畏兀字即古回鹘字,是一种拼音文字,创始于八世纪,共有字母20个左右。蒙古畏兀字自左向右竖写,蒙元统治者用以书写诏令文书,并用来译写汉文典籍。元世祖命八思巴制作蒙古字颁行后,蒙古畏兀字不再作为官方文字,但仍在民间行用。  

  元武宗时,畏兀儿人搠思吉斡节儿对蒙古畏兀字作了不少规范化的工作,第一次制定了蒙古字正字法和书面语法,使蒙古畏兀字成为便于普遍推广的文字,一直被蒙古族使用到今天。搠思吉斡节儿著有语法书《蒙文启蒙》(一译《心箍》),这部书现已失传。

  八思巴蒙古字:忽必烈在1260年即位后,封授八思巴为国师,命他制作蒙古字。1269年(至元六年)正式颁行,称为蒙古新字,次年又改称蒙古国字。八思巴新制的蒙古字由此成为官方法定的文字。这种蒙古字系依据藏文字母改制而成,共有字母40多个,用以拼写蒙语,也拼写汉语。字母基本通用,但有些字母在拼写蒙语和汉语时,代表的音值不同。《事林广记?蒙古字百家姓》和传写本《蒙古字韵》将汉字与拼写汉语的八思巴蒙古字对照,是当时的识字课本。元朝亡后,北元也还用以铸造官印。此后,八思巴蒙古字渐不通用。

史学

    十三世纪蒙古族的历史巨著――《蒙古秘史》(《元朝秘史》)是蒙古国官修的史书。此书原文是畏兀儿体蒙古文,作者佚名。明朝的翰林译员用汉字音写蒙古语原文,逐词傍注汉译,分段节译共有282节。1936年出版的《四部丛刊》三编本,是目前最好的版本。  

  《蒙古秘史》从成吉思汗二十二代祖先写起,记载了许多蒙古氏族和部落的起源。书中突出描述成吉思汗早年的艰难经历和他在战乱中壮大自己势力,建立蒙古汗国的过程。记载蒙古国南征金、夏,收服畏兀儿,进兵中亚,远征欧洲的情况。在这部书中包含十二、十三世纪蒙古社会状况的丰富资料,涉及当时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组织、政治军事制度、部落战争、社会意识等各个方面,是一部重要的蒙古史典籍。  

  《世界征服者史》是有关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远征国外的历史著作。此书是十三世纪波斯史学家志费尼(1226一1283)1252-1253年撰写的。该书是研究十三世纪蒙古史的基本资料之一。许多章节是作者根据耳闻目睹的第一手材料写成的。同时对研究畏兀儿史、中亚史、西辽史也有重要价值。  

  《史集》是十四世纪初用波斯文写成的世界通史性的巨著。伊利汗国宰相拉施持(1247?一1317)奉伊利汗合赞和合儿班答之命,主持编纂,历时十年编成。本书蒙古史部分具有很高史料价值,是研究蒙古史的最重要的基本史料之一。作者不仅利用了波斯、阿拉伯文著作,还利用了蒙古史书《阿勒坛?迭卜帖儿》(意译为《金册》),蒙古朵儿边氏字罗远相了大量重要史实。  

  《圣武亲征录》。又名《圣武亲征记》,是一部有关成吉思汗、窝阔台时期蒙古历史的重要史籍,作者佚名。出自《元太祖实录》的《元史?太祖本纪》与该书许多内容相同,可知《实录》出自《圣武亲征录》书。根据蒙文秘籍《金册》撰修的《史集》第一卷中的《成吉思汗纪》,除西征部分外,内容与《圣武亲征录》几乎相同,所以,《圣武亲征录》很可能是《金册》的蓝本。  

  元朝继承了为前朝修史的传统,忽必烈时,就成立翰林国史院,撰修皇帝《实录》和许多典籍。其中有许多蒙古士人参加了撰写和翻译工作。1345年(至正五年),中书右丞相脱脱主持编写了《辽史》、《金史》、《宋史》。辽、金、宋三史是各族史家共同劳动的结晶,康里人铁木儿塔识任三史总裁官,修史官中有蒙古人泰不华、畏兀儿人沙剌班、哈剌鲁人伯颜、唐兀人余阙等。



蒙古族地区土特产



蒙古族代表乐器――马头琴







    在蒙古民族音乐文化的百花园中,马头琴巧夺天工、光彩夺目。当您接触到深情委婉的马头琴,自然会被她纯美的音色及草原风格的演奏所吸引,领悟到蒙古民族勤劳、朴实的品格。  

    马头琴,蒙古人称之为"莫琳胡儿",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乐器。  

    马头琴也具有构造简单、携带方便的特点:一棵高傲的马头挺立在上方,细长的琴杆连着梯形的共鸣箱,两支弦轴分立在马头的左右,紧拉着两根琴弦,还有一把与琴体分离的琴弓。正面看去琴体犹如一匹马变了形的半身像。蒙古民族非常珍爱马头琴。走进一座普通的蒙古包,一把高挂在"哈那"(即用木架组成侧壁)上的马头琴会映入你的眼帘。你须整洁衣冠,洗净手掌,拿下马头琴拉上一弓,就表示对主人的尊敬。  

    马头琴的音色纯朴、浑厚,极贴近人声。演奏时采用坐势,将共鸣箱夹在两腿之间。早期的马头琴主要担当史诗说唱及民歌的伴奏,一首民歌就是一支马头琴曲,人声起便可琴声合,尤其是同蒙古民族的"乌尔图道"(即长调民歌)相结合,更具草原文化的韵味。随着社会的发展,马头琴进入了艺术的殿堂。

朝尔







    朝尔,蒙古族弓拉弦鸣乐器。朝尔为蒙古语共鸣之意。又称西那干朝尔,意为带共鸣的勺子。清代出现,形制多样,音色柔和浑厚,富有草原特色。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为歌舞、说唱伴奏。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兴安盟、哲里木盟、昭乌达盟和西部的巴彦淖尔盟、阿拉善盟等地。?  

在内蒙古东部科尔沁地区,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心地善良的牧民,拿着勺子去舀水,一不留心手中的勺子掉在了地上,发出来一种很好听的声音,于是他从中受到启发,就用木料掏空做成了一支朝尔琴。此后,这种拉弦乐器便在蒙古的草原上和毡房里流传开来。 ?  

  朝尔起源于宋代出现的火不思类型的胡琴,它出现于18世纪的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至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外国学者帕拉司在《蒙古人的民族性》中有:“18世纪时,蒙古人用的类似乐器叫Churr(珠儿)”。珠儿为朝尔的谐音。当时的朝尔已有两种样式,一种仍保持着胡尔的原型,但琴箱下端已变为平底,单面蒙皮,与西胡更加近似;另一种则为长琴杆插入倒梯形琴箱,双面蒙皮,马尾弦、马尾弓。?  

  形制多样的朝尔,由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琴马、琴弦和琴弓等组成(图)。 共鸣箱式样较多,有上阔下锐的倒梯形,铁铲式样的长方形,还有杓形或瓢形等。倒梯形、长方形琴箱的四面边框和杓形、瓢形琴箱的背板,均用硬杂木制作,正面或正、背两面蒙以羊皮、马皮或牛犊皮,面宽20厘米左右。两面蒙皮者,前后两皮周边用皮绳交叉联结绷紧。正面蒙皮者,背面蒙以薄木板,板的中央部位开有圆形出音孔。琴头、琴杆用一整块硬杂木制作,全长95厘米左右,顶端为琴头,多雕刻以螭(chī痴,古代传说中的一种 动物,蛟龙之属)头、螭马双头或琴头平顶无饰等。琴头下方开有弦槽,两侧置有两个弦轴(左右各一)。弦轴硬木制成,呈圆锥形或扁耳形。琴杆细长,前平后圆。皮面中央稍上方置木制琴马,呈桥形,琴马较高,偶有奏者将蒙古刀插于弦下,以调节音色和音量。张以两束马尾为琴弦,弦从弦槽下边的螭口中穿出。琴弓的弓杆为木制直杆,两端系以马尾为弓毛,弓毛不绷紧。在这些琴型中,结构以倒梯形的胡尔较为简单,又便于牧区制作,马皮和马尾资源也极为丰富。胡尔两面所蒙的马皮,其音色也有异于羊皮或蟒皮,用马尾弓拉马尾弦,并引起马皮的振动,使朝尔富有浓郁的草原韵味,音响显示着山川的野气和骏马的烈性,有一种深邃而迷人的魅力。?  

  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中国乐器博物馆里,收藏有几件朝尔。其中一件用花梨木制作,共鸣箱呈倒梯形,四面框板雕刻有蒙古族图案花纹,琴箱长26.5厘米、上宽25.2厘米、下宽22厘米、厚7.6厘米,正面蒙以马皮,其上绘有金漆图案纹饰,背面蒙以薄木板,板的中央开一圆形出音孔,孔径9.6厘米。琴头、琴杆用一整块花梨木制成,全长107.2厘米。琴头雕刻以马头为饰,弦槽后开,槽长10厘米、宽1.5厘米,两侧设有两个弦轴(左右各一)。弦轴木 制,圆锥形,轴长14.5厘米,轴柄刻有直条瓣纹,轴项镶嵌骨片装饰。琴杆为半圆形柱状体,上端稍宽,正面为按弦指板,不设品位,琴杆下端插入琴箱并外露。置木制桥形琴马,张两弦。木制弓杆系马尾为琴弓。这件朝尔选料、工艺细致,琴箱雕刻、绘画风格浓郁,堪称精品。此琴原为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先生藏品,1958年,程先生将个人所藏186件各族乐器全部捐献国家,其中就有这件朝尔。  

  演奏时,奏者多席地盘腿而坐或一腿蹲一腿跪,将琴箱置于地面或背靠左腿,左手扶持琴杆,以食指、无名指、小指的中节指肚按弦,上下抬压为揉弦,拇指左侧触里弦,中指用于颤音、打音,食指、中指用指盖顶外弦。常用食指上下滑奏和无名指打弦等技法,擅长演奏八度、五度、四度、二度和音。右手执弓,虎口处挟持弓柄,拇指、食指挟弓杆,其余三指推拉弓杆,控制弓毛的张力。朝尔按四度关系定弦为A、d,音域A—d1。音色柔和浑厚,属于低音乐器。可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或为民间歌舞悍欠ɑ疃?伴奏。?  

  在蒙古族民间,朝尔是牧民自娱性演奏和自拉自唱的乐器。早期主要用于说唱伴奏,是民间艺人演唱英雄传奇、叙事长诗和民间故事的伴奏乐器,表演者多为自拉自唱;近代已用于独奏,乐曲多为传统民歌曲调。在蒙古族牧区,朝尔与牧民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在产羔季节,当母驼、母羊不给幼畜喂奶时,牧人便用朝尔演奏《孤独的骆驼羔》、《可怜的小马驹》等乐曲,母畜被深沉哀伤的琴声所感动,便会主动地给幼畜喂奶。甚至骆驼和牛听到这哀伤的琴声,有时还会哭泣落泪。?  

  每逢蒙古族那达慕、祭敖包等民族节日和民间喜庆婚宴的场合,朝尔都是离不开的拉弦乐器。较著名的演奏家有色拉西、洛布桑、巴拉贡等。传统乐曲有:《朱色烈》、《嘎达梅林》和《木其莱》等。

水盏







    水盏,因盏中盛水而得名。古称缶、铜瓯、响盏。满、蒙古、汉等族敲击体鸣乐器。满族称铜盏,汉族又称缶碗。流行于辽宁、吉林、内蒙古、河南、贵州、福建等省区。  

  历史悠久,源于击缶,历代均有记载。远在三千年前的夏、商时代,我国就有了击缶的演奏形式。缶是古代盛水的瓦器,小口大腹。《诗经·宛丘》:“坎其击缶”,注云:“缶,瓦 乐器,可以击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缶,以相 娱乐。”《风俗通》:“缶者,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后来击缶演变为击 瓯。宋高承辑《事物纪原集类》:“击瓯盖缶之遗事也。”瓯是盆盂一类的瓦器,很像小碗 。击瓯在晋代已很流行,到了唐代还有所发展。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载,唐大中年间有 郭道源、咸通年间有吴缤都善于击瓯,“率以邢瓯越瓯,用十二只,旋加减水于其中,以箸击之”。唐代诗人温庭筠《郭处士击瓯歌》、皎然《戛桐(木宛)为龙吟歌》都是专门描述击瓯的传世诗作。宋代城市“瓦舍”中也常有击瓯的,当时称水盏,宋人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十“妓乐”:“若合动小乐器……又有拍番鼓儿、敲水盏……”。宋代陈旸?《乐书》:“……民间有九瓯盛水击之……世俗之乐,非雅乐也。”《元史·礼乐志》:“水盏,制以铜,凡十有二,击以铁箸。”《元史·志》载:“ 四夷舞乐,用水盏”。明代王圻《三才图会》也有记述并绘击瓯图。《清续文献通考》:“ 缶琴一名水盏,共十只,备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亿十音,音大准 则加水于盏中协之,水愈多则音愈低,黄杨木为槌,缶之大小分为三等。”  

  1982年,在福建省建瓯县南?村出土了一套宋代铜瓯,共十二件。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唯一古代铜瓯实物。用铜铸制而成,形如圆口碗,碗口平行外展呈小边,大小不一,通高3.8厘米~4厘米、内径7.5厘米~8厘米、重231.6克~418.8克。除两件破损外,其余十件的音高为:e3、g3、#g3、a3、b3、c4、#c4、d4、e4、#f4,可发出悦耳的音响。现为福建省博物馆收藏。  

  元代宫廷用水盏(图右),用铜铸成,为圆口碗,碗口有斜向小边,碗侧有两耳。用小铁棍敲击。  





铛铛





    铛铛,又称铛子。蒙古、藏、汉等族敲击体鸣乐器。流行于全 国各地佛教、道教寺院中。  

  历史悠久,建于唐代的福建泉州开元寺大殿上,已有敲击铛铛的伎乐木刻飞天。明代宣德三 年(1428年)刻《佛母大孔雀明王经》插图中也有铛铛,它与轧筝、琵琶等乐器组成了一个 十几人的佛教乐队。  

  铛体铜制,圆形,铛面平坦无脐,直径15厘米,铛边较宽,边上钻有三、四个小孔,用丝线 系于曲折形的木制铛架上。铛架高45厘米~50厘米,其立柱和横梁均为圆柱体,表面都车旋出环状条纹,外观庄重、古朴。  

  演奏时,左手持铛架的下端,使铛面斜置胸前,右手执长16厘米的木制铛棰敲击,有的棰头 用玉石制作。音色清脆。铛铛用于佛教、道教音乐中,也用于河北吹歌等北方鼓吹乐合奏。 河北省定县子位村吹歌会所用铛铛,面径15厘米、背口边径15.9厘米,发音 e1,演奏中只击板,即一板一击,催板时才一拍一击。

胡琴





    胡琴,蒙古族弓拉弦鸣乐器。古称胡尔。蒙古族俗称西纳干胡尔,意为勺子琴,简称西胡。元代文献称其为胡琴。汉语直译为勺形胡琴,也称马尾胡琴。历史悠久,形制独特,音色柔和浑厚,富有草原风味。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尤以东部科尔沁、昭乌达盟一带最为盛行。?  

  早在宋代之初,我国北方蒙古族人民就在火不思、忽雷等弹弦乐器的基础上,制成了弓拉弦鸣乐器胡琴,蒙古族人民称其为“胡尔”,它与奚琴类型的拉弦乐器在形制和奏法上完全不同 ,这是一种二弦、弓在弦外拉奏的胡琴。蒙古族俗称“西纳干胡尔”,即勺子琴之意,还简 称为“西胡”。是宋代弹弦乐器火不思向拉弦乐器变革的产物。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有:“马尾胡琴随汉车”之句。成吉思汗时代(1162年—1227年),胡琴已在宫廷和民间流行。元代史籍记载较详,《元史·礼乐志》(卷七十一)述其形制云:“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元代之时,胡琴不仅在宴乐中用于独奏或合奏,还广泛用于军队的演奏活动中。张星烺译《马可·波罗游记》中载:“鞑靼人又有一种风俗。当他们队伍排好,等待打仗的时候,他们唱歌和奏他们的二弦琴,极其好听。” 清代《皇朝礼器图式》(卷九)载:“胡琴,蒙古乐器。”并附有其图(图)。这是一种共鸣箱似火不思、呈勺形,两肩有棱角,单面张皮,二弦如忽雷,用直杆马尾弓(弓毛不张紧) 在弦外拉奏的乐器。这种胡琴直到清末民初,仍在喀喇沁王府等蒙古族乐队中使用。今天人们所熟悉的二弦、二胡、高胡、中胡、京胡、京二胡、四胡、板胡等乐器,不属于这种胡琴类乐器,应归于奚琴类拉弦乐器的系列。蒙古族的朝尔和马头琴等梯形弓拉弦鸣乐器才是由这种胡琴发展而成的。  

  20世纪80年代,蒙古族音乐家和乐器制作师合作,根据喀喇沁王府乐队中的胡琴和演奏图像,并参照其它文献史料而制成改革胡琴。全长79厘米,共鸣箱呈半梨形,系用一整块长白山所产的花色木挖凿出腹腔,其上原蒙羊皮,现改为蒙以鱼鳞云杉薄板,面宽21.7厘米,琴底设有琴托。琴杆顶端雕饰以“马特尔”(据说这是类似古代图腾崇拜时期的一种“龙马”)的头像,表示对外勇猛压邪,对内吉祥安顺的吉祥物。琴杆前平后圆,正面为按弦指板,不设品位。张两条丝弦或尼龙缠钢丝弦。面板中央置木制琴马,马高2.5厘米。琴弓的弓杆木制,两端拴以马尾为弓毛,弓毛张紧。?  

  演奏时,采取坐姿,将琴箱底部的琴托夹于两腿间,左手持琴,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指肚按弦,右手掌心向下抓握弓柄,在琴马上方弦外拉奏。胡琴按五度关系定弦为:d1、a1,音域d1—d3,有两个八度。音色柔和而明亮,音量较大,属于中音乐器。左手技巧有颤音、打音和滑音等,右手有长弓、短弓、弹弓和跳弓等技巧。常用于蒙古族器乐合奏或为民间歌舞伴奏。

蒙古族地区旅游

冰雪旅游






    茫茫雪原任你游弋、任你自由地滑行;银装素裹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圆一个银色的梦。在呼伦贝尔的冬季您可以在滑雪、堆雪人、坐雪橇、彩蛋射击、狩猎等活动中,尽情领略这妖娆的美景。  

旅游线路: 北京-海拉尔-满州里-牙克石-凤凰山庄

骑马旅游

    骑马漫游在茫茫无际的草原上,清新的空气浸润着您的肺腑;欢快的鸟语伴随着您的远行。朋友,美丽、神奇的大草原热情地欢迎你。在这里您可以策马扬鞭,领略草原的宽广,感受草原的温馨和淳朴!  

旅游线路:

1、北京-锡林浩特-草原

2、北京-呼和浩特-草原

3、北京-海拉尔-草原

骑骆驼旅游――美好的印象

    骆驼以其耐饥、耐渴的顽强生命力和力大、憨实的性格,倍受人们的喜爱。骑乘骆驼在毛乌素沙漠中遨游,您可以一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奇景,还可以在库布齐半月形的怀抱里闻听举世罕见的响沙轰鸣。那大漠深处古钟似的奇响会让您惊叹不已。骑骆驼旅游妙趣横生,一定会在您的记忆中留下美好的印象。  

旅游线路:

1、北京-呼和浩特-包头-响沙湾-杭锦旗-鄂托克旗-乌海市-银川-北京

2、北京-包头-响沙湾-杭锦旗-鄂托克旗-乌审旗-成吉思汗陵-东胜市-包头市  

沙漠探险旅游

    浩瀚的沙海,一望无际。神秘的传说、沙市蜃景更增添探险的好奇。挺拔的胡杨装点着大漠风光。亲临此地,不仅能体验到奇特风貌的情趣,更能感知人类勇气与智慧的至高无上。  

旅游线路:北京-呼和浩特-(银川)-巴彦浩特-阿拉善右旗-巴丹吉林沙漠(徒步或乘 骆驼横穿沙漠探险等)

那达慕旅游





    “那达慕”蒙语为“娱乐”之意,是蒙古族牧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盛会。一年一次,规模不一。一般都在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7月中、下旬举行。其主要内容是“男儿三艺”赛:赛马、摔跤、射箭并伴有文艺表演和商贸活动。届时您可领略人欢马嘶、五彩缤纷的草原盛景,也可参与活动,共享欢乐。

令人心旷神怡的贺兰山旅游区





    贺兰山是阿拉善人永远的骄傲。传说贺兰山是一匹剽悍的骏马,今天,它仰天长啸,喜迎四海宾朋的到来。贺兰山旅游区位于巴彦浩特东10公里处。在东西宽50公里,南北长200公里的巍巍群山中,生长着2.4万公顷天然次生林。山中有马鹿、麝、盘羊等18种国家级保护动物,100多种珍贵中药材及蘑菇等山珍。山中矿产资源种类繁多,驰名中外的,驰名中外的太西煤就蕴藏其间。贺兰山气势宏伟,风光秀丽,山涧潺潺、林涛阵阵;每到春季,百花芬芳,争奇斗研;时值金秋,玛瑙般的樱桃、山杏、野葡萄挂满枝头,绽红吐绿,令人心醉。贺兰山山势险峻,怪石嶙峋,主峰海拔高度3556米。伫立于主峰放眼东眺,宁夏平原尽收眼底;极目俯瞰,草原景色一览无余,是理想的避暑,旅游胜地。贺兰山北麓有北寺(福因寺),是阿拉善盟规模最大的一座寺庙,亭、堂、殿、阁遍布山中,古朴长廊直通山腰。主庙西端的白塔,高10米,与庙宇遥遥相对,交相辉映,气势非凡。寺内烛光通明,喇嘛身披袈裟、击鼓诵经,香烟缭绕,普度众生。山麓南缘是南寺(广宗寺),寺庙依山而建,参差错落,清溪涓涓,松柏常青,晨钟暮鼓,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6万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062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社区建设勋章幽默大师勋章创作大师勋章团队最酷帅哥勋章突击队员勋章贴图大师勋章财富勋章团队贴图大师勋章

地板
发表于 2009-2-19 16:55:09 | 只看该作者
了解蒙古族
  [fly]   一杯茶 品人生沉浮  平常心 阅万千世界 [/fl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花 ( 鲁ICP备07009421

GMT+8, 2025-7-2 02:30 , Processed in 0.10300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