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5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民族民俗] 年俗记忆 姑爷节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2-17 08:38: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姑爷节是个什么节?这个是天津的叫法,在别的地区应该没有这个叫法,但是也该有这个节日。哪里的姑爷都是要去看看岳父的吧。这是年俗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牵涉到一个法律问题、社会问题和亲情问题,那就是——除夕夜,在婆家过,还是在娘家过?
  结论是压倒性的,即使是激进的女权主义者也基本上没有太大的问题。年三十夜里,当然是要在婆家过的!嫁给杨家,那就是杨家的人,嫁给王家,那就是王家的人。这个不争论了,我知道争论多了会跑题,而且会引得很多人不高兴。因为社会总是要有一个基本形态,和“男女平等”无关。在这个方面,女人大都是贤淑的,而且嫁到哪一家,女人就是这一家的女主人了,这个在旧社会也没有问题的,所以女主人当然要在自己家过年的。
  在中国的传统农耕社会,性别的教育和自身性别的觉醒和责任感,让男人很早就知道自己是男人,女人也知道自己是女人。男人要做男人的事情,女人也要做女人的事情。说是志在四方,可是大多男人是要在二亩地、一头牛的田园里守着老婆孩子热炕头过一辈子的,看不见自己家的烟囱冒烟那就是哭的,说的好叫做故土难离,说的不好那就是没出息。女人却都有着壮游四海的精神,嫁到本来的村子,那就还在这里,嫁到大山那边,也可能一辈子再也看不到自己的爹娘,那又该怎么办?女人还是一个女孩子的时候,就把这些都准备好了。
  每当过年之前,我都会考虑到这个社会问题,现在大都是独生子女啦,在过年的时候,生女孩的家长该怎么办?那边是老两口加上小三口热闹的过年,而这边呢,老两口独守空房,冷清。你说这生女孩的招谁惹谁了?我其实是一个女权主义者,我并不是大男子主义,可是这个社会问题该怎么办,我也没有办法。我就此问题和许多人讨论过,大家都说,现在女孩嫁到男孩子这边,其实也不和公公婆婆一起过,这周回婆家,下周回娘家,不是很好嘛。我说不是这样啊,除夕夜怎么办?该到哪里去?
  很多人综合提出了下面的几种方案:
  1、 除夕前半夜在婆家过,后半夜在娘家过。反之也行。
  2、 把公公婆婆和娘家父母都接来,大家一起过。
  3、 夫妻各回自己的父母家,大家分头过。
  4、 今年在婆家过,明年在娘家过。
  其实,这些办法在实践中都没有得到推广,好像不太好。分前半夜和后半夜,这个太折腾了。把两边父母都接来,怕是合不上来,要知道“亲家”这种关系,那是很微妙的,弄不好搞得不愉快。唉,没办法,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凑的到一起。就像一个男人在过年的时候既想和老婆在一起又想和情人在一起,那可能吗,谁这么想谁就太天真了。而夫妻各自回家过,我身边还真有这样的人,可是每年她们都遭到讥笑,夫妻本是同林鸟,又没有大难临头,怎么能各自飞呢?今年在婆家过,明年在娘家过,好像还是个最好的办法,可是这么过的也少。虽然是新时代了,可是人们骨子里还是很传统的,其实在过年的时候,哪家的闺女在娘家呆的时间长了,亲娘都会数落她,老在娘家呆着像什么话,还不回自己家干活去,还不多陪陪你婆婆?可以肯定娘家人这么说话当然不是嫌弃自己的女儿,是一种社会的习惯,还是害怕别人说闲话,抑或就是社会本来就该这样?也是,老在娘家呆着,在旧社会娘家哥哥也会不愿意呢,“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天津民俗还讲究“不照娘家灯”,意思是出嫁女不能在除夕夜看见娘家的灯,不能回来。旧社会歧视妇女,过年这天,妇女是不能出门的,尤其忌讳到别人家里去,因为别人家里在过年这一天供奉着列祖列宗,供奉着“天地君亲师”,女人被认为是污秽的,如果出门,那是要冲撞了神灵的,自家的出嫁女也不能例外,出嫁了就是人家的人了。
  但现在女孩子没有娘家哥哥啦,都是一家一个孩子啦,社会传统却还在沿袭。
  今年过年前我采访了身边的三个女性,一个是远嫁到无锡,能每年回娘家过年,她说不然我就没有其他时间去看我娘家人。我问那你婆家能理解吗,她说,基本上理解吧。我问她,那你认为过年的时候应该在哪里过呢?她说,如果我不是嫁到了无锡,我认为我还是应该在婆家过年的,我嫁给了他,我要跟他在一起,而且,毕竟大家都在婆家过。还有我的一个同事,年前和男友飞赴山西,在那里过年。我知道,这也可以理解为女人的一种贤淑。还顺便问了一个朋友,她也是一个独生女,我说每到过年的时候,你的父母怎么过,她说,她们也挺好的,老两口去逛滨江道。滨江道是天津的王府井。我还问过我的一对老夫妇朋友,说您的女儿过年那天也不回来,你们不能到她们那里一起过吗?老两口一致的摇头,我们怎么能到人家那里去呢?看看,此刻女儿成了“人家”。
  我用了这么多的篇幅才说到了“姑爷节”。既然嫁出去的女儿是要在婆家过年的,那么,什么时候带着姑爷回到娘家来呢?天津的风俗,原本是要到了正月初六,只有到了正月初六才能回到娘家。正月初六之前,要在婆家处理各种迎来送往的。也就是几十年间的事情,这个时间被提前到了正月初二。这个时间还算比较“人性化”,除夕夜也过去了,春节也过去了,总该到娘家来团圆啦!
  于是,娘家精心准备,以隆重的礼遇迎接出嫁的闺女和姑爷。北方童谣有云:“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门前唱大戏,接闺女、请女婿,小外孙子也要去”,那是个很隆重的日子。“姑爷”不是普通话,普通话就是“女婿”,但是北方方音毕竟是普通话的主流,所以我这里说“姑爷”,大家都能听得懂。中国幅员辽阔,首都是北京,所以很多民俗在全国范围内流行,那本来是北方的民俗,但也成了全国的民俗,比如吃饺子这件事,春节晚会上说团圆的时刻大家在吃饺子,其实南方很多地方在过年的时候是根本不吃饺子的。
  总之,在天津,是正月初二这一天一家人要一起“回娘家”的。对于女人来说,是“回娘家”,对于孩子来说,那是去“住姥姥家”,对于男人来说,那是到“丈人家”去。我很小的时候就在正月初二这一天看见很多“傻姑爷”模样的人带着一家老小到丈人家去。“傻姑爷”是天津的一句方言,说一个人突然穿戴整齐,“乍穿新鞋高抬脚”,由于不是总穿新衣服,所以显得“架架楞楞”的,那就是“傻姑爷”的形象。但是那个时候正月初二并没有被命名为“姑爷节”的,但可以肯定的说,在天津的正月初二这一天,(我考察过,包括河北省的很多地方也是如此)几乎所有已婚男性都带着老婆孩子在丈人家呢!
  后来这一天被叫做为“姑爷节”,还是天津媒体恶俗的命名。我记得天津的《今晚报》还为此征求市民的意见,这个日子该不该叫做“姑爷节”,我记得很多市民踊跃参与,很多人认为,这一天应该叫做“泰山节”,理由是,初二的主角儿到底是谁,其实一家人回家是去看望岳父老泰山的啊!
  但是,“姑爷节”已经被命名,就在天津叫响了,已经有十几年的命名史,不好改变了。而且,你细细的品咋,这一天,老泰山并不是主角儿,叫做“姑爷节”是有道理的。
  在天津,或者说是在北方,姑爷是被称作“门前贵客”的,过去在农村最好的饭菜是“烙饼炒鸡蛋”,那是只有姑爷来了才做的饭啊!大家看过没有赵丽蓉演的电影《杨三姐告状》,姑爷上门,赵丽蓉就是给做的炒鸡蛋啊!只有姑爷才有这种礼遇。其实,在大多数丈人和丈母娘心中,并没有因为女儿不在家里过年而嗔怪女儿或者女婿,他们都大约在想着,女儿,只要你过的比我好!那么怎么能让女儿过的好呢,有个好姑爷是个最好的办法。所以,丈人和丈母娘在女儿出嫁的时候常说的话是:我把闺女就交给你啦!这里面包含着很多深情厚意和期盼。所以姑爷上门是要吃烙饼炒鸡蛋的,是要“上炕头儿”的,姑爷就是主角儿啦,还有小外孙,当然也是重要的,于是,女儿反而不那么重要了,老泰山也没有觉得自己重要,他们给姑爷劝酒布菜,傻姑爷显得有些找不着北啦。
  所以,在哪里过年其实只是我这个有社会责任感的男人的想法,大多数的老泰山和女人对这个倒不怎么关心。
  我说这一天的主角儿是姑爷不仅仅是因为姑爷会受到老岳父的重视,而且,这一天是姑爷表演的舞台,生活啊,就是这么现实,你如果是一个合格的姑爷,那么你是门前贵客,如果你不是一个合格的姑爷,那么你可能不受重视,你还很可能在姑爷节这一天“栽面儿”,“栽面儿”是天津话,就是丢人的意思。
  当我还是一个十余岁的少年,我是个“早熟”的孩子,我在初二这一天看见天津的马路上那么多“傻姑爷”出动,我感到的是惶恐,我想,我是一个男人,我总有一天也要成为一个这样的傻姑爷,这是一件多么“栽面儿”的事情啊!
  那时候天津,不,不仅天津,全国哪里也都差不多,人们出行都是骑着自行车,谁有私家车啊?没有人有。一辆自行车,大梁上驮着孩子,后座上驮着媳妇,媳妇的身上还要拿着姑爷给丈人准备的礼物,一般来说是两瓶酒,还有两盒糕点!
  少年杨绿诗站在大街上有些忧伤还有些害羞的看着一辆一辆的自行车向前进,那都是姑爷们。姑爷们不分阶级,管你是党员还是群众,管你是工人还是干部,都一样的装束,一样的冒着汗,玩了命的瞪着自行车。那时候少年杨绿诗树立了一个远大的理想,我将来不要这样!我想体面一些。
  也有夫妻各骑一辆自行车的,也有拎着大包小包挤公交车的,大同小异而已。看那男女衣着光鲜,孩子也被打扮的精神。改革开放刚刚开始那几年,人们还不知道怎样扭转生活的方式,越是在休闲的日子,男人们越是被媳妇穿上了皱巴巴的西装,那时候时兴戴一种叫做“鸭舌帽”的帽子,就都戴。人们告别了灰、黑的中山装,一时还真的不知道该穿什么。穿上了西装的姑爷有的还被系上了领带,整个人就变得不会走路了,非常的呆板,非常的雄赳赳的。弄脏了衣服的姑爷和孩子常常会受到媳妇的高调批评,心情很不好!
  天津还有俗话,叫“丈母娘疼姑爷”,说是丈母娘喜欢姑爷,其实那也看是什么样的姑爷,丈母娘喜欢的姑爷,经过杨绿诗的总结,不外乎如下的几种:
  1、挣钱多的姑爷。就算是计划经济时代,也不一样啊,工资都差不多,可有的人会修理电视,有的人写点小稿子挣稿费,有的人集邮养鱼,收入就不一样。所以,同样是两瓶酒,不一样啊,你是老白干,人家是五粮液,同样是点心,你是槽子糕,人家是“大八件”,能一样吗?!
  2、手巧、勤快的姑爷。说是“门前贵客”,您可别太实在,到了老丈人的家门,你得露两手,你会做菜吗,下厨大显身手,丈母娘能不喜欢你嘛,就连小姨子也喜欢你啊。光是傻坐着,那不行,除非你是处长,能给小姨子的工作办一办。
  3、嘴儿甜的姑爷。别看实力不行,咱嘴儿甜,丈母娘爱听什么,你就说什么,还一点也不显得贫气,怎么那么会说,怎么那么到位,怎么那么八面玲珑?!说的丈母娘爱听,你媳妇也肯定爱听,还觉得跟着你,特别有面子!
  我只是举这样的例子,当然如果你是个科学家,你是个官儿,你是个世界冠军,这都也问题不大。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丈母娘都这么势力眼,只是说社会的现实吧。亲情还是最重要的。
  后来,少年杨绿诗渐渐的成长,有两件事情关于姑爷节的年俗给了他较为深刻的印象。一次是在1993年的正月初二,杨绿诗外出,那一年的正月初二天津下了大雪,这可苦了大多数的姑爷啦,自行车骑不了啦,漫天大雪,道路泥泞。后来天津的民间有很多人都议论过那一年姑爷们的艰难并且说,也怪了,凡是到了正月初二,天津准时变天气,考验着姑爷们的应变能力和经济实力。1993年天津的出租汽车已经盛行,但是大多数的姑爷们还是舍不得打车的,于是就坐公车,那一天杨绿诗在公车上目睹了一个售票员和一个姑爷的争吵,那售票员对那姑爷说,有本事你去坐出租,你有那道行吗?道行是京津一带方言,意思为“能力”、“本事”,那姑爷哑然。杨绿诗记住了那一幕,并且意识到,即使是坐出租车这样的事情,是需要“道行”的。
  在那公交车上,杨绿诗听见了一个年轻人对伙伴的倾诉,大意为他今天去了女朋友家。这里顺便说一句,女孩子的男朋友也是要在初二这一天带回家给父母看的。那年轻人倾诉的意思是今天他刚去了女朋友家,也没有人管饭,连茶水都没有,只被冷冷的一杯白水就打发了,他觉得和女朋友的关系可能“够呛”了,望着公车外的大雪和雪中艰难前行的姑爷们,那年轻人很是伤感。他把这种礼遇视为他的工作不好。他是不是哭了,现在杨绿诗已经记不住了。
  还有一件事情是杨绿诗上大学时候,在上一堂大学语文课的时候,可能是刚过了年的缘故,那老师突然停了下来,讲自己做姑爷的经历,讲姑爷间的攀比,北方分别同娶一家的两姐妹的男人的关系叫做“一担挑”,很奇怪的名字。那老师激励学生们要努力,讲男人是必须面对竞争的,云云。那老师留着一个小平头,水平一般,喜欢和女学生跳舞。但杨绿诗很感激他的恶俗的激励。杨绿诗知道自己就是这样成长的。
  每家不一定只有一个姑爷啊,有两个女儿就会有两个姑爷,就是“一担挑”。有“老姑爷”,还会有“少姑爷”,同辈的姑爷们到一起要攀比,不同辈的也要攀比,比自己和老婆孩子的穿戴,比各自的收入,比是乘坐什么交通工具来的,慢慢有了出租车和私家车啊。还比谁的话茬子硬,比幽默,男人们在一起,其实也不必女人省事儿,一个比一个小心眼儿。都不比了还要比酒量,看谁的酒量大,谁能把谁灌醉……不容易啊。
  杨绿诗到很多亲戚朋友做客的时候见过很多姑爷在一起比酒的场面,那是相当的壮观。
  说起这样的年俗,大俗大雅。人就是这样的。年年如此。现在正是正月初二,过去杨绿诗想反潮流,你们初二去,我初一怎么样。后来杨绿诗失落的发现,民俗不可逆,人家都这样,如果你反其道而行之,那么你自己的时间都不好安排,你初二干什么去,你到哪里都没人,人家都作为傻姑爷在丈人家呢!就你与众不同,就你牛,那是不行的。于是现在的杨绿诗也在初二作为一个“姑爷”去看岳父母。初二就初二吧,挺好。
  你没有办法逃脱,你讨了老婆你就是个傻姑爷,你想做人,就是这么的俗不可耐。杨绿诗还算庆幸,不错啦,杨绿诗不用那样地提着点心包,这一天的杨绿诗落落大方。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6

主题

4047

帖子

821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821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贴图大师勋章灌水大师勋章

QQ
沙发
发表于 2009-2-17 10:03:45 | 只看该作者
    
绣眼,画眉最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花 ( 鲁ICP备07009421

GMT+8, 2025-7-6 02:18 , Processed in 0.11700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