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87|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史上最冷血的华裔狙击杀手!!![图]

[复制链接]

803

主题

1517

帖子

194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947779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社区建设勋章贴图大师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居民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3-25 23:11: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人歼敌201名:史上最冷血的华裔狙击杀手[图]

不少有关军事狙击史的著作里都会提到那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杀敌人数最多的狙击手,他来自澳大利亚,名字叫Billy Sing,全名William Edward Sing。他得过大英帝国杰出行为勋章(Distinguished Conduct Medal,DCM) 以及比利时ZF颁发的战争十字勋章(Croix de Guerre) 。仅在加里波利战役不到四个月的时间里,他经证实的狙杀记录为150名土耳其官兵,如包括未经证实的则为201名。连奥斯曼帝国近卫军里最优秀的狙击手也死在了他的枪口下。他的家乡人民于1995年为他建造了塑像,此后每年的澳新军团日都会在他的塑像前举行纪念活动。
沈比利的从军照


  有人因为Billy Sing皮肤黑这一点认为他是澳大利亚的土著居民,而英国军史专家Martin Pegler则在他的专著“1914年以来的军事狙击手”(The Military Sniper since 1914)一书中认为他是印度人的后代,因为当时在昆士兰州也有印度移民,加之很多印度人姓氏为Singh。实际上Billy Sing乃是华裔,他的中文姓氏已不可考证。当年华工千里跋涉乘船抵澳后坐镇码头的移民官根据英文习惯当场“授予”每人一个英文姓氏,是以今日不少土生土长的华裔有着稀奇古怪的英文姓氏。前有一华裔国会议员即姓O‘Chee。估计他的先祖可能叫做阿志,被移民官改为O‘Chee。本文主人公姓Sing名Billy,我姑且称这位前辈为沈比利,因为Shen和Sing的发音比较接近。


  沈比利的父亲沈约翰(John Sing) 出生于上海,据现仍住在克勒蒙特的沈比利妹妹的孙子唐-史密斯(Don Smith)告诉我,沈约翰赴澳前在上海是一名郊区菜农。其母玛丽安(MaryAnn)乃一名英格兰出生的护士,婚前姓Pugh。他俩于1883年7月9日结婚,新郎当时41岁,结婚证书上新郎职业一栏填的是果农,新娘年仅24岁。


  克勒蒙特自1860年起兴起了一股淘金热,最多时该地有5000名华人。他们给人的印象是干活卖力,即使在别人遗弃的矿里还能淘出金子。而其他民族的采矿人则抱怨任何矿区只要被中国人淘过就变得没有任何价值。中国人总是把一个矿脉挖得干干净净才离开。


  由于这一点,另外他们还都蓄辫子,以及经常聚集在妓女出没的鸦片屋里(华裔劳工没有带家眷来),在金源逐渐枯竭时澳裔和华裔的淘金者之间就时常发生冲突。但在其他的地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还是过得去的,这也许是因为很多华人在当地种菜,是地方经济中不可缺乏的一部分。【


  看来沈约翰在金源枯竭后成功的融入了克勒蒙特的当地社区。这也许是因为他娶了个英裔女子,而他本人则是个菜农。而由于他来自上海(当时还是个小城市),当时在澳华裔中绝大多数来自广东,大家在语言上很可能无法交流。可以想象他与当地的华人社区之间应该没有什么密切的联系。在早期拓荒者中女人乃是稀有动物,加上当时大英帝国正是“如日中天” ,在许多白人中普遍存在着种族歧视心理,沈约翰能单枪匹马从异族女人中抢一个回来做老婆,可想而知这个上海菜农还是不简单的。


  沈比利于1886年3月2日出生在昆士兰州中部的一个采矿小镇克勒蒙特(Clermont) ,出生证上其父沈约翰的职业填的是赶马人,实际上他在附近还有片地放养了些牛羊,同时也给人送牛奶。昆士兰州立档案馆中至今仍存有沈约翰和玛丽安的结婚证书及沈比利的出生证。他还有个妹妹比阿特丽斯(Beatrice),生于1894年,于1917年嫁给史密斯先生。


  现存资料显示1892年沈比利在小学二年级时曾得到学校发的优良证书,还有1895年4月20日教育部督察对有人投诉所进行的调查:调查报告里说沈家的两个孩子--其中一个上五年级(应为沈比利)聪明伶俐,有教养,常常在学校得奖,而投诉人的孩子则没有。投诉人由此而抱怨奖品应为白种人的孩子而设,而不是为了“ 金丝雀” 和“黄鼻子” (均指华裔学童) 。


  澳大利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共向海外派遣了多达33万的军队加入同盟国一方作战,而当时全国总人口仅为480万。土耳其加里波利一役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士兵遭受了惨重的损失,仅澳军伤亡人数就达2万6千名。从此每年的澳新军团日- 四月二十五日就成为澳大利亚的法定假日,以纪念澳新军团在加里波利海滩登陆的这一天。而全国几乎每一个城镇都设立了纪念碑以缅怀在海外献身的家乡子弟。【


  一战爆发前沈比利赶过大车,砍过甘蔗,干过农活。服役前他就在昆士兰州中部以枪法出众而闻名。据说他小时候就可以用。22口径的步枪在25码之外打断小猪的尾巴。他不但是普罗瑟潘(Proserpine)射击俱乐部的会员,在家乡克勒蒙特他还是一个有名的袋鼠猎手(对澳大利亚早期拓荒者来说,打袋鼠是仅有的几项娱乐活动之一)。袋鼠猎手的枪法一定得好,因为袋鼠是群居动物,常常四五十只一起活动。如不能一枪将它打死,受伤的袋鼠会乱蹦乱跳,其他的袋鼠就会逃走。如能一枪毙命,一只突然躺下的袋鼠是不会引起其他袋鼠的警觉的,因为袋鼠很多时间都是躺着的。


  1914年十月二十四日,一战爆发两个月后,二十八岁的沈比利于普罗瑟潘加入了澳大利亚远征军。当时全国的适龄年轻人都踊跃报名参军,一方面为了“国王和(大英) 帝国” ,另一方面可以出国见识一番,而军队里不用花钱,给的薪水又高,一个普通士兵的日薪有六先令。当时沈比利的父亲已经去世,他参军也可能是为了养活家人。根据现存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的沈比利服役记录,他当时未婚,身高5英尺5英寸(合1米65) ,体重141磅(合64公斤) ,肤色黝黑。当时在城市里有身高不低于5英尺6英寸的规定,而且还要求参军者一定得是欧洲血统,看来在乡村地区要求没有那么严格。1米65的身高在中国都算是“二等残废” ,更何况在普遍人高马大的澳大利亚。而他皮肤黑则是整日在野外赶大车的结果。一个赶大车的小矮胖子,皮肤又黑,难怪他战前一直打光棍。


  参军后他来到昆士兰州首府布里斯本并在那接受了军事训练。沈比利和他许多的战友一样是在澳大利亚辽阔的原野上和马匹一起长大的。他们战前的职业使得他们骑术精良,目光犀利,测距准确,擅长捕捉离群的牲口并有着一手好枪法。


  1914年圣诞节的五天前,沈比利所属,兵源主要来自昆士兰州的澳大利亚第五轻装骑兵团的官兵乘“Persic” 号船离开了澳大利亚驶往一战前线。他们在抵达埃及并短暂停留后于1915年五月十六日向达达尼尔海峡的加里波利海滩进发。


  当时加里波利的盟军方面包括了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甚至还有印度军队。真可谓“上阵亲兄弟,打虎父子兵”。因为战场地形不适合骑兵作战,所有的澳大利亚轻装骑兵全部下马转成步兵。该团在到达加里波利之后被派驻临海的波尔顿岭(Bolton’s Ridge)。沈比利的狙击点设在岭上的一个叫作切森高地(Chatham’s Post)的地方。


  对面土耳其军队的指挥官乃是后来成为该国国父的穆斯塔法-凯末尔,时任土耳其第19师中校师长。两军战壕犬牙交错,最近的距离仅有20米。就是在切森高地上沈比利开始了他的杀戮生涯。


  土耳其人狙击手使用的是德国造的毛瑟步枪,教官也是德国人,他们在战役的早期给盟军造成了很大的伤亡。于是盟军也将自己方面枪法好的士兵组织起来,其职责仅为狙击敌方士兵,而毋须参加其他的战斗任务。  根据战友的描述,沈比利当时“小个子,黑皮肤,上唇留八字须,下巴一撮山羊胡” 。第五轻骑团的米奇利少校(S.Midgely) 在他报名当狙击手时问他-如果杀了人他会有什么感觉,沈比利答道-他可不会因为杀了那些“杂种们”而睡不着觉的。


  加里波利战场上的澳军狙击手通常用的是制式李恩菲尔德一号马克III型.303口径步枪,打一枪要拉一次枪拴,这种枪的性能十分可靠,在澳洲军队里直用到1959年。有些前射击爱好者给它加上了自己惯用的瞄准镜,也有人用的是自己以前私人出钱买的各式运动步枪。还有一名Beech军士发明了一种带潜望镜的步枪,射手无须将脑袋伸出战壕即可观察并射击,不过这一专利很快就被土耳其人所剽窃。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03

主题

1517

帖子

194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947779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社区建设勋章贴图大师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居民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7-3-25 23:12:35 | 只看该作者
狙击手并不是象电影上那样瞄准了就开枪。除了懂得隐蔽自己之外,他开枪时还得估算风力,风向,距离等因素。沈比利通常有一名观察员作他的助手,他们总是在黎明前的黑暗中进入狙击点,直至天完全黑了之后才撤离。这样他们在白天里就几乎不可能被人发觉。这种两人一组的战术在一战时还是很少有人用,直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才被广泛应用。狙击手与观察员的角色有时是互换的,因为用望远镜观察时间久了眼睛会疲倦,视力也会下降,而且有人作伴狙击手也不会感到寂寞。

  据战友们战后回忆,沈比利的耐心特别好,可以长时间端枪瞄准而不感到疲倦。还有一个特长就是视力特佳,别人用望远镜才能看清的东西他用肉眼就可看清。他用来狙击的非但是普通制式步枪,而且是不装瞄准镜的。


  土耳其人接二连三地倒在了沈比利的枪口下,这消息象最新的球赛比分一样在盟军战壕里流传,对士气起到了鼓舞的作用。在1915年里沈比利的步枪使得许许多多的土耳其家庭丧夫失子,痛哭流涕。他的事迹非但登上了盟军战报,连伦敦的每日电讯报和美国的几家报纸也都有报导。这个澳大利亚的马车夫一时间名扬全球。


  沈比利在战场上的表现引起了加里波利前线英,法,澳,新,印联军总司令伯得伍德将军(W. R. Birdwood 后升元帅并被授于勋爵)及其他军官的注意,伯得伍德称沈比利为他的“最心爱的狙击手” ,并且曾经告诉基钦纳勋爵(Lord Kitchener) 如果每个士兵都有沈比利那样的好枪法的话,盟军早就打到君士坦丁堡(奥斯曼帝国国都,现伊斯坦布尔) 了。顺便说一句,这位基钦纳勋爵来头可不小,他是一战中大英帝国的战争部长,还是所有英联邦同盟军的总司令官。有一幅有名的征兵宣传画上画的就是他。


  1915年5月至9月间,沈比利经证实的战果为150人,因此被授予大英帝国杰出贡献勋章(DCM) 。如包括未经证实的战果,应有至少200名土耳其人倒在他的枪口下。盟军里有些战友们给他起了个褒贬各半的绰号-“谋杀犯”(The Murderer) ,也有人叫他“加里波利的杀手” (The Assassin of Gallipoli)。


  他的“冷血” 在下面一件事上得到表现:


  有一天一个上了岁数的土耳其兵正在修理其战壕掩体的顶部,一名澳军士兵向他开火,子弹击中了支撑掩体顶盖的砖头,结果整个顶盖塌下来将这个土耳其兵压在下面动弹不得。这人一边苦苦挣扎一边凄声呼救。沈比利刚好在场,他说道:“我来帮这家伙脱离苦海。” 他“砰” 地一枪就打中了土耳其兵的头部。


  盟军里有些人认为沈比利是躲在暗处放冷枪,不够光明正大。但在战场上光明正大是会吃亏的。加里波利战役初期澳大利亚士兵在英国指挥官的命令下集体冲锋,被土军机关枪象割麦一样杀得干干净净。有一次战斗过后,在一块网球场大的地方竟堆积了三百多具澳军尸体。对沈比利来说只要是敌人就该死,谈不上任何同情或怜悯,他上战场就是为了杀敌。多干掉一个敌人自己的战友就少一分危险。他自己说过只有两种人他不打,一种是抬担架的,还有一种是抢救伤员的。这说明他毕竟还是讲点人道主义的,而不是百分之百的毫无人性。


  沈比利的150名击杀记录乃是经过证实的,即每一次击杀都由观察员通过望远镜确认敌人中弹倒下才算。毫无疑问的是,沈比利不会因为观察员不在身边而放弃狙击,当他单身一人时他也一定干掉了不少敌军,所以他的实际狙击成果一定是高于150的。沈比利对自己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总司令官伯得伍德将军曾有一次亲临沈比利的狙击掩体为他作观察员。沈比利瞄准之后开了一枪,结果正好一阵风刮过将子弹吹偏了少许,打中了站在他瞄准的目标身边的另一个敌兵。旁边作观察员的伯得伍德将军欢呼“打中了,打中了” 。沈比利说道:“我瞄准的不是倒下的那个,所以这一枪不能算。” 后来伯得伍德将军在1915年10月对沈比利通报嘉奖时将他的狙击成果认定为201人,而英美报纸在刊登他的事迹时也写的是201人。

  同样来自昆士兰州,又一度作过沈比利观察员,战后成为作家的伊恩-伊德里斯(Ion Idriess) 将加里波利的澳军狙击手描述为“一只猫等在一堵满是鼠洞的墙壁前,老鼠们小心翼翼地躲在洞里,而猫等待的就是其中一只大意一次。”


  沈比利的狙杀目标中有不少是刚上战场没有经验的新兵。这些人既紧张又好奇,常常从掩体中伸头探望对面的澳军掩体。另一名沈比利的战友奥利佛-侯格(Oliver Hogue) 曾对沈比利的狙击方式有如下的描绘:


  “他简直是将土耳其人玩弄于股掌之上,常常声称胜得太轻松自己都有点不好意思了。他常常抱着步枪在掩伏点坐着休息,而他的助手观察员则用望远镜为他寻找目标。如果敌兵刚刚伸个脑袋出来,沈比利常常是呲牙笑一笑而置之不理,他要迟些再下手。敌兵看看没事觉得安全了,就会慢慢地把肩膀乃至上半身都探出来。这就是动手的时候。观察员一声“好了” ,紧接着一声枪响,又一个敌人就这样报销掉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9

主题

2247

帖子

402

积分

认证会员

积分
402

灌水大师勋章会员最具活力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建设勋章社区居民

板凳
发表于 2009-3-14 09:33:52 | 只看该作者
[fly]丰-翎-堂 微信:Kevin-NZ      QQ:1013303165[/fl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09-3-14 09:40:11 | 只看该作者
     天才的神枪手!
相识是缘分,共事做朋友! 我喜欢养鸟,爱收藏鸟笼! 开旅游客车,诚交天下朋友! 电话;138012636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花 ( 鲁ICP备07009421

GMT+8, 2025-7-18 09:26 , Processed in 0.12480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