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3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史长廊] 隋唐出现重玄派道经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4 15:08: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重玄”之说,由来已久。在南北朝之时,就曾出现以“重玄”为宗的道士。自后沿续不已,隋唐逐渐成为一大学派,“重玄”诸家虽无师承沿传关系,但被后代学者视为“重玄派”。

  所谓重玄,是从(老子)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句而来。重玄派以“玄之又玄”之义解老,认为此为老学要义。他们认为老子之道不滞于“有”和“无”,故名为“玄”,以遣有无;但又不可滞于“玄”,故名“又玄”,以遣前“玄”。使“玄”亦不存,归于虚无大道。据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五所说,注老以“重玄”为宗,始于魏隐士孙登,此后梁道士孟智周、臧玄静,陈朝道士诸柔,隋朝道士刘进喜,唐朝道士成玄英、蔡子晃、黄玄颐、李荣、车玄粥、张惠超、黎元兴,皆明重玄之道。并将"重玄"思想贯穿于道教教义的诸多方面。(玄门大义)今秩,初唐高宗、武后朝道士孟安排摘录(玄门大义),编成(道教义枢)10卷,其中(七部义)说:

  洞真变化无方,神力自在,故须太玄明空,道成此行。重玄之心既朗,可变之遣斯威。

  隋道士刘进喜、李播皆注疏(老子),刘进喜作疏6卷,李播注上下2卷。刘进喜(老子)第七十章疏云:“至言虽广,宗吝者重玄。”又刘进喜造、李仲卿续(太玄真一本际妙经)10卷,认为“正道真性,不生不灭,非有非无,名中正道。”即以“重玄”之义为学者大正观之要。 唐太宗朝道士成玄英撰(道德经义疏),释(老子)“玄之又玄”句云:

  有欲之人唯滞于有,无欲之人又滞于无,故说一玄,以造双执。又恐行者滞于此玄,今说又玄,更祛后病。既而非但不滞于滞,亦乃不滞于不滞,此则遣之又遣,故曰:"玄之又玄"。

  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释“玄之又玄”云:

  意因不生则同乎玄妙,犹恐滞玄为滞,不至兼忘,故寄以又玄以造玄,示明无欲于无欲。

  隋唐“重玄”学派的道经还有佚名著(无上内秘真藏义》4卷,张惠超《道德真经玄疏》4卷,王玄览《玄珠录》2卷,通玄先生撰(道体论),司马承祯(坐忘论),佚名撰,(三论元旨),黎兴、方长著(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经)10卷。唐代流传,大略出于唐代的(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太上老君内观经)、(太上老君了心经)、(洞玄灵宝定观经)等,均以“重玄”为宗。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也采纳“重玄”之义。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09-11-14 15:12:19 | 只看该作者
隋唐出现重玄派道经,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59

主题

2万

帖子

214748万

积分

大天使

人生是一次没有准备的旅行

积分
2147483647

灌水大师勋章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社区建设勋章团队最酷帅哥勋章贴图大师勋章团队贴图大师勋章

板凳
发表于 2009-11-15 04:36:2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分享
[fly] [glow=255,red,1]自在养鸟,自由表达,自己成长[/glow] [/fly][flash=260,120]http://www.75one.cn/bbsxp/images/upfile/2006-5/200652010246.gif[/flas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花 ( 鲁ICP备07009421

GMT+8, 2025-8-6 10:58 , Processed in 0.12480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