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沈阳老张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史长廊] 中国道教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4 14:44:24 | 只看该作者
第六章 神仙底信仰与追求

道家底养生思想,进一步便成为神仙信仰。神仙是不死的人,求神仙便是求生命无限的延长。这说本与道家全天寿底见解不调和,因为养生说者有养形养神底主张和道与天地同体无始无终底说法,所以与神仙底资格很合。又,道家文学每多空想,或假托古人神人,也容易与神仙家底神仙故事结合起来。

  神仙信仰底根源当起于古人对于自然种种神秘的传说。如《山海经》里所记底山神水怪都留着自然神话底影子。又如《楚辞》底《离骚人《九歌》、《天问》等篇,都显示着超人间生活底神仙意识。那种超人是不老不死,不为物累,游息自在,无事无为,故为道家所羡慕。在《老子》里,称理想的人格为“圣人”,《庄子》称之为“至人”、“神人”、“真人”,从名称上可以看出道家底超人思想渐次发展底历程。圣人是在人间生活底,至人、神人、真人便超脱人间,所谓游于“方外’域“物外”底人。道家采取民间传说中底超人或神仙生活来做本派理论底例证。当时的小说家与赋家也同样地用那些故事来做文章,还未形成求神仙底可能底信仰。到方士出来唱导,而产出所谓神仙家,于是求不死药、求神仙底便盛起来。

  当战国齐威王、宣王底时代,神仙信仰底基础已经稳定,齐人欢衍于是将它造成阴阳消息、五德终始底理论以游说诸侯。现存底验衍底思想断片见于《论衡·谈天》、《盐铁论·论邹》及《史记》。《史记·孟河传》记验衍底事迹说:

  驻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于身,施之于黎庶矣,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太圣之篇十余万言。其语闽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无于无垠。失序今以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大并世盛衰,因载其机样度制,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先列中国名山、大川、通谷、禽兽、水土所殖,物类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目赤县神州。赤县神州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于是有种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流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其术皆此类也。然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始也滥矣。王公大人初见其术惧然顾化,其后不能行之。是以验子重于齐适梁,梁惠三郊迎,执宾主之礼;适赵,平原君例行撤席;如燕,昭王拥着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喝石官,身亲往师之,作《主运》。其游诸侯,见尊礼如此,岂与仲尼菜色陈蔡,孟柯困于齐梁同乎哉?

  从这段话看来,求神仙底最初步骤是先找到神仙所住底地方。在战国未,天文地理底知识发达,欢衍一方面从自然现象底变化附会阴阳五行说以说明人间底命运,一方面依所知底地理以寻求仙人住处。方土及文学之士又增益许多怪异的说法,仙人与不死药底信仰因此大大地流行,到秦始皇,更为隆盛。《史记·封禅书》说:

  自齐威、宜之时,驻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而来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子高,最后皆燕人,为方仙道,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驻衍以《阴阳人《主运》显于诸侯,而燕芬海上之方士传其述不能通,然则怪迂阿诙苟合之徒自此兴,不可胜数也。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流州,此三神山者,其传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自,而黄金银为它闭,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及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及至秦始皇并天下,至海上,则方士言之不可胜数。始皇自以为至海上而恐不及矣,使人乃资童男女入海求之,船交海中,皆以风为解,日:“未能至,望见之焉。”其明年始皇复游海上,至琅邪,过恒山,从上党归。后三年游喝石,考入海方士,从上都归。后五年,始皇南至湘山,登会稽并海上,冀遇海中三神山之奇药,不得,还至沙丘,崩。

  始皇到处封禅,求不死之药,可以说最热心求神仙底第一人。汉武帝时,这信仰更加发展,直到汉末张道陵之徒采神仙家底信仰以立道教。魏晋以后,神仙底寻求乃成为道土所专底事业。但在神仙说初行底时候,也有一派只以神仙舢山或帝乡来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必信其为必有,或可求底。这派可以称为骚人派。骚人思想实际说来也从神仙思想流出,而与道家底遗想更相近。《楚辞》里如“漠虚静以恬愉兮精无为而自得”,“下睁饿而无地兮,上寥廓而无天;视倏忽而无见兮,听倘恍而无闻;超无为以至清兮,与泰初而为邻”,都含着很深沈的道家思想。在《离骚》里充分表现道家化的骚人思想。汉初贾谊之《吊屈原》人鹏鸟赋》,取意于《庄子》,还带着悲观的骚人情调,但到了司马相如,便从愁怨变为萧洒出尘之想了。

  神仙住处在典籍上,以《列子》所载底为最多。青木先生说神仙说底发展可以分为地仙说与天仙说两种,而地仙说更可分为山岳说与海岛说。山岳说以仙山为在西方底山岳中,以昆仑山为代表。海岛说以为在勃海东底海中神山。神仙住在山上源于中国古代以山高与天接近,大人物死后,灵魂每归到天上,实也住在山顶。他海经》称昆仑说是“帝之下都”,其余许多山都是古帝底台。神仙思想发达,使人想着这种超人也和古帝一样住在山上。故神仙住在山岳上比较海上及天上底说法更古。在《楚辞》、《庄子》、《山海经》所记底神仙都是住山岳底。到齐威、直以后才有海上神山底说法。海上神山不能求得,乃渐次发展为住天上底说法。可以说自汉代以后才有升仙底故事。

  《列子》所记底神仙故事,可以看出秦汉人先从神人住处再发展到不死国底追求。神人住处,只是理想国,不必是真境,如化人宫、华前国、终北国、列姑射山是。神仙住处,是不死国人以为实有其地,可以求到底。

  一、《化人之宫这记载在惆穆王》第一段。
  周穆王时,西极之国有化人来,入水火,贯金石,及山川,移城邑,乘虚不坠,触实不核,千变万化,不可穷极,既已变物之形,又且易人之虑。穆王敬之若神,事之若君,推路寝以居之,引三牲以进之,选大乐以娱之。化人以为王之富室卑陋而不可处;王之后撰腥线而不可飨;王之嫔御膻恶而不可亲。穆王乃为之改筑,土木之功,储圣之色,无遗巧焉。五府为虚,而台始成,其高于恻,临终南之上,号日中天之台。简郑卫之处于,娥描靡曼者,施劳泽,正峨眉,投弃马,衣阿锡,曳齐纨,粉白黛黑,佩玉环,杂益若,以满之;奏《承云》、《六莹》、《九韶人《晨露》以乐之。月月献玉衣,旦旦荐玉食,化人犹不舍然,不得已而临之。居士几何,谒王同游。正执化人之祛,腾而上者中天乃止暨及化人之官。化人之官,构以金银,络以珠玉,出云雨之上而不知下之据,望之若屯云焉。耳目所视听,鼻口所纳尝,皆非人间之有。王实以为清都、紫微、钧天、广乐,帝之所居。王储而视之,其宫树若累块积苏焉。王自以后数十年不思其国也。化入复谒王同游,所及之处,仰不见日月,俯不见河海。光影所照,王目眩不能得税。音响所未,王耳乱不能得听。百骸六脏,修而不凝,意迷精丧,请化人求还。化人移之,王若殒虚焉。既辑,所坐犹向者之处;侍御犹向者之八;视其前,则酒未清,肴未瞩。王问所从来。左右自:“王默在耳。’油此,穆王自失者三月,而复更问化人。化人口:“号与王神游也,形奚动哉?且囊之所居,莫异王之宫?囊之所游,奚异王之圃?王问恒疑,暂亡变化之极,疾徐之间,可尽模哉?”这是精神游于天上底仙乡底例。实际地说,不过是方士底幻术,因与道家远游底思想相合,故作者采为穆王周游底引子。这故事恐怕是经过魏晋间底创作。文体也不很早,绝不像出于秦汉人底手。

  二、华前国华普国底放事性质也与化人宫相似,记黄帝做梦游到那里。作者藉神仙家说来描写道家底理想国。在《老子》底小国寡民主义和赃子·山木》底建德之国底理想上,华管国加上神仙的气味。《黄帝篇》说黄帝底梦游说:

  华管氏之国在拿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能及,神游而已。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天殇。不知亲已,不知疏物,故无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利害。都无所爱憎,都无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热,研挞无伤痛,指搞无痕痒,乘空如履实,寝虚若处床。云雾不核其视,雷霆不乱其听,美恶不滑其心,山谷不顾其步,神行而且。黄帝既寐,怕然自得,召天老力牧,太山稽告之日:“朕闹居三月,斋心服形,思有以养身治物之道,弗获其术,疲而睡,所梦若此。今知至道不可以情求矣。肤知之矣,肤得之矣,而不能以告若矣!”

  又二十有八年,天下大治,几若华臀氏之国,而帝登假,百姓号之,二百余年不辍。
  黄帝升天之说始于汉代,大概是在道家推尊他为教祖以后。在战国时代想必有许多假托黄帝底书,故在《列子》里常见“黄帝之书日”底弓向。汉初黄老道确立,对于黄帝底神话也随着创造出来。华前国可以看为汉代道家底理想。

  三、终北国《场问篇》说禹曾到此国,周穆王也到过。这国底情形是:
  滨北海之北,不知距齐州几千万里,其国名日终北,不知际畔之所齐限。无风雨露露,不生鸟兽虫鱼草木之类。四方悉平,周以乔涉。当国之中有山。山名壶领,状若额甄,顶有口,状若员环,名日滋穴,有水涌出,名日神演,臭过兰椒,味过酷酸。一源分为四,评注于山下,经营一国,土不悉遍。土气和,亡札厉。人性婉而从物,不觉不争,悉而弱骨。不骄不忌,长幼侪居,不君不臣。男女杂游,不媒不聘。缘水而居,不耕不稼。土气温适,不织不衣。百年而死,不天不病。其民事阜,亡数有喜乐,亡衰老哀苦。其俗好声,相携而迭谣,终日不辍音。饥俄则饮神演,力志和平,过则醉,经旬乃醒。休浴神演,肤色脂泽,香气经旬乃歇。

  终北底人民所过底是极自然的生活,但到时候也会死。神演不是不死药,只是~种生命酒。这国人没有衰老哀苦,只有生死,还保存着纯粹的道家理想。

  四、列姑射山从《庄子·逍遥游》里“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一句看来,姑射山在很早的时候已被看为神人居住底处所。他海经》记姑射已有海陆二处。《东山经》记姑射、北姑射、南姑射三山;《海内北经》记列姑射及姑射国。郝缆行《山海经笺流汹《庄子》所云藐姑射之山在汾水之阳,而列姑射则在海河洲中。这可以看为从山岳说移到海岛说底例。《黄帝篇》说:

  列姑射山在海河洲中。山上有神人焉,吸风饮露,不食五谷,心如渊泉,形如处女。不偎不爱,仙圣为之臣。

  不畏不怒,愿感为之使。不施不惠,而物自足。不聚不敛,而已无想。阴阳常调,日月常明,四时常若,风雨常均,字有常时,年谷常丰,而土无札伤,人无天恶,物无疵病,鬼无灵响焉。

  这也是从道家思想创造出来底。总以上诸处底情况说来,那里底土地是很丰裕,气候是极其和适。饮食男女之事未尝没有,不过顺自然的要求而行便了。那里底人物个个像处子一样,没有衰老疾病愁苦底事,随意所适,上天入地都很自在。没有社会国家,没有上下尊卑,人人都不受任何拘束和裁制。活到天年完尽底时候也就物化了。严格说来,这还木是他乡,因为仙乡必有不死药,只有生而无死。神仙信仰发展后,方士才认定在地上确有仙人住处,不像从前的空想了。这实在的仙乡不在天上而在离人间遥远的地方,最著的是昆仑山与勃海中底三神山。此中,昆仑底故事恐怕是仙乡最古的传说。

  一、昆仑山《周穆王》说穆王听化人底话,一意求仙,‘不恤国事,不乐臣妾,肆意远游。命驾八骏之乘,右眼翩紧而左绿耳,右驻赤攀而左白梁。主车则造父为御,离商为右。次车之乘,右眼渠黄而左逾轮,左驻盗细而右山子。柏夭主车,参百为御,奔戎为右。驰驱千里,至于巨冕之国。巨龙氏乃献白鸽之血以饮王,具牛马之握以洗王之足及二乘之人。已饮而行,遂宿于昆仑之阿,赤水之阳,别回升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而封之以治后世。遂宾于西王母,筋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王谣,王和之,其辞哀焉。乃观日之所入,一日行万里。王乃叹曰:放乎!予一人不盈于德而谐于乐,后世其追数吾过乎?”

  这记载与《穆天子传》差不多。穆王驾八骏周游天下底传说,也见于《楚辞·天问》“穆王巧梅,夫何为周流?环理天下,夫何索求?”可见这传说在骚人时代已从北方传到南方。西王母所住底地方本与昆仑无涉,《庄子·大宗师》记在昆仑底神名堪坏,而西王母所住底是少广。少广,注说“司马云穴名,崔云山名,或西方空界之名”。《山海经·西山经》说西王母所住底是玉山,玉山在昆仑之西,亦名群玉山。《海内北经》“西王母梯凡而戴胜权。其南有三**,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淮南子·地形训》“西王母在流沙之濒”,是指西王母石室所在,也与昆仑无关。西王母底原始形状也不是神仙,只是一种山怪。《山海经·西山经》说它底形状如人,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居河水之涯,司天灾及五残。其次,有以西王母为西方底国名底,例如《尔雅·释地》说:“孤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西荒。”以西王母为女仙,大概是道教成立以后,魏晋时代底说法。《洞冥记》及《汉武内传》都是魏晋间底作品,故所记西王母与汉武帝底关系都是很晚的话。在魏晋间更以东五公与西王母对待,以他们为男女仙底领袖,如《神异经》及《拾遗记》所记都是当时底道土所造出底。

  关于昆仑山,记得最详的或者是《淮南·地形训》,及《山海经·西山经》及《海内西经》。《地形训》说:“掘昆仑山虚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其高万一千里,百十四步二尺六寸。上有木禾,其修五寻:珠树、玉树、徒树、不死树,在其西;沙棠、琅歼,在其东;绔树在其南;碧树、瑶树,在其北。旁有四百四十门,门间四里,里间九纯,纯文五尺。旁有九井,玉横维其西北之隅。北门开以内不周之风。倾宫、旋室、县圃、凉风、樊桐,在昆仑门阀之中,是其疏圃。疏圃之地,浸之黄水。黄水三周复其原,是谓丹水,饮之不死。河水出昆仑东北瞰,贯勃海人禹所导积石山。赤水出其东南椰,西南注南海丹泽之东。赤水之东,弱水出自穷石至于合黎,余吸入于流沙;绝流抄,南至于海。洋水出其西北瞰,入于南海羽民之南。凡四水者,帝之神泉,以和百药,以润万物。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县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臧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

  《他海经》所记底与上头所引差不多,不必尽录。此地说掘昆仑虚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再高起来。对于九重城底高,《楚辞·天问》还未说明,也许是后来底想象。山上有木禾,围着种种宝树,还有四百四十道门。木禾旁边有九口井,西北角悬着受不死药底玉横。玉横或是玉液。这里可注意底,是不是古代传说里,人死后所到底九泉便是这九口井或井外底九条泉水?九泉是否生命泉也有研究底价值。九泉在什么地方,历来没人说过,但知其中或者有一条名为黄泉。依《庄子·秋水》“彼方跳黄泉而登大皇’底意义看来,黄泉是一个登天底阶级。前面说掘昆仑虚以下,得着这样的高丘,上头有九口井,还有黄水、丹水。《左传》隐公元年颖考叔教郑庄公掘地为黄泉以会母,也暗示这泉是在地中。或是从地中底水源流出,而诸水底总源是黄泉也不可知。《海内西经》未记黄水,只出赤水、河水、洋水、黑水、弱水、青水底名;《西山经》以四水注入四水,说河水注于无达,赤水注于江天,洋水注于丑涂,黑水注于大枉。如将《西山经》底八水加入总源黄水,那便成为九泉了。黄水三周复其原为丹水,是黄水与丹水无别,具要掘地然后能见,其余八水之源或者也在地下。自然,所谓地下也是象征的,因为是从昆仑上掘下去,虽名为下,实在是上。扁鹊受长桑君底药,和以上池底水,上他是否即是黄水?黄水既又名丹水,后来道主底不死药名为“丹”,是否也从丹水而来?都是疑问。大概人死,精灵必到这泉或九泉住,到神仙思想发达,便从鬼乡变为仙乡,或帝乡,以致后人把在昆仑底九井黄泉忘掉。中国古传黄帝之胄来自昆仑,人死每想是归到祖先底住处,所以鬼归于黄泉,也许是这信仰底暗示。自九泉变为他乡,于是为死灵再找一个阴间在北方,后来又从北方东移到泰山,又西移到那都去。黄帝同昆仑底关系,也见于《庄子·天地》。

  又,《海外南经》也有昆仑虚底名,毕况说:“此东海方文山也。《尔雅》云:三成为昆仑丘,是昆仑者,高山皆得名之。此在东南方,当即方丈山也。《水经注》云:东海方丈亦有昆仑之称。”是昆仑不止一处,凡高到三成底都可以用这名称。
  二、大壑五山这是最详备的海岛说。五神山亦作三神山,因为有二山已流失了。《场问篇》记:
  勃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为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纣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日岱舆,二日员桥,三日方壶,四日渐洲,五日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搞。珠评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有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而五山之根,无所连著,常随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仙圣毒之,诉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极,失群圣之居,乃命高疆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而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于是岱舆、员桥二山流于北极,沈于大海。仙圣之播迁者巨亿计。帝凭怒,侵灭龙伯之国使附,侵小龙伯之民使短,至伏索、神农时,其国人犹数十丈。

  海上三神山在驻衍时已经流行,想是神山最古的说法,到后来才加上二山为五神山。鳌负五山也是从古代传说而来。《楚辞·天问》“鳌戴山怀,何以安之广可见战国末年对于海洋底知识渐广,而未明深海忽视高山底理,以为底下必有巨鳌负着,或则随波上下,不能停住。印度古代底地理见解也是如此,以为地下也有大鳌负着。关于二神山流失底话,想是后起的。终北国中底壶领,或是员桥流到北极底变形故事。对于神山底信仰,另一个说法是当时误以蜃楼现象为实在,如说望之如云,到时却在水中,一切的颜色都是白的,都是属于蜃楼底记事。自魏晋以后,神山底名目越多,例如王嘉《拾遗记》有昆仑、岱奥、昆吾、洞庭、蓬莱、方丈、赢洲、员桥八山。《拾遗记》又有三壶底名目。三壶即海上三神山,方丈为方壶,蓬莱为蓬壶损洲为漏壶。秦汉人主所求底是海上这三座山。为他们做这种事情底都是方士。方士是明方技底人,《汉书·艺文志》说成帝(西纪元前三三年至前七年)时辑天下遗书,命“待医李柱国校方技”,注说是“医药之书”。《史记偏鹊传》说扁鹊姓秦,名越人,少时为他人守客舍底舍长,遇长桑君。长桑君出怀中药赠与他,命他以上地水和药饮下,三十日当见功效。又把所有禁方书都给扁鹊,忽然不见。后三十日,扁鹊果能透视隔墙一边底人,看病能尽见五藏症结。长桑君也是神仙方技一流人物。扁鹊死后,元里公乘阳庆,传他底方技。阳庆又传给淳于意。从所传底书名看来,也是根据阴阳五行而立底医术。方技多属医术而最要的是不死药与长生术。秦始皇时底来毋忌、正怕乔、克尚、羡门子高、徐福、安期生等都以方术为当世所重,但他们底方法都没人知道。我们只知道他们或是人海求不死药,或司长生术而已。

  汉初神仙出现,最有名的是黄石公。《史记·留侯世家》记张良在下部桥上遇一衣揭底老父,授以《太公兵法》。临别,老父说:“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数城山下黄石即我矣。”后十三年,张良从高帝至济北,果见数城山下黄石,便取回去奉相它。张良死与黄石井葬一家。张良在汉兴以后也好神仙。《留侯世家》记:“留候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他所知底四皓——园公、绩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或者也是道弓僻谷底道友。《世家》说留侯学辟谷道引轻身之术,欲从赤松子游,高帝崩,吕后强命他食,说:“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候乃强食,后八年卒。《巢县志》载去县治三十里,湖南有山名白云,上有子房调,相传于房辟谷,来隐于此。洞前有白云庵、地藏殿,远方朝山者甚众。这关于留候辟谷底处所,恐怕是后人所附会,因为《世家》没说他到什么地方,并记他死去。《史记正动说:“汉张良墓在徐州沛县东六十五里,与留城相近也。”

  秦汉仙人传授弟子底事很多,如上述长桑君、黄石公之外,还有河上丈人。《被记·乐毅传·太史公赞》说:“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田河上文人,不知其所出。河上文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亩公。毛禽公教乐假公。乐播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这河上丈人或者便是河上公。《神仙传》说河上公当汉文帝时,于河演结草为庵。帝读《老子》有所不解,以时人皆称河上公解《老子》义旨,乃遣使去问他。他以道尊德贵,不可遥问,文帝亲自到庵去请教。文帝问他分属人臣为何自高?公于是跃身人空中,距地数丈,说:“余立不至天,中不累人,下不居地,何臣民之有?”文帝佩服他,从他受《素书》二卷。他对文帝说:“熟研之,此经所疑皆了,不事多言也。余注此经以来~干七百余年,凡传三人,连子四矣。勿以示非其人。”说完,忽然不见。这段故事当是后人底创作。乐臣公与黄老底本师河上文人将所学传授许多人,好像是河上公传《老子》注底本型。

  汉代人主求仙最切的是武帝。《封禅书》说,当时有李少君、谬忌、来大诸人为武帝所信任。李少君以打灶、谷道、却老方见武帝。他原是深泽候舍人,为侯主方药。自把生时和产地匿起来,遍游各处,人以他能使物却老,争以金钱赠与他。他对武帝说:“调灶则致物。致物则丹沙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乃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武帝听他底话,于是亲自何灶,遣方土人海求蓬莱安期生一流人物。后来少君病死,武帝却以为化去。自此以后,燕齐底方上便都来了。李少君倡炼丹砂为黄金和调灶,与后来道教底炼丹及民间祭灶有密切关系。而开道教祭坛法底光河底是谬忌。《封禅书》载:“毫人谬忌奏调太一方日:‘天神资者太一。太一佐口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南郊,用太车,七日为坛,开八通之鬼道。’于是天子令太祝立其词长安东南郊,常奉调如忌方。’话来又有人上书说:“古者天子三年壹用太牢润神三一:天一,他一,太一。”武帝于是又命太视依所说底方法调三一于谬忌所倡底太一坛上。后来又有人上书说:“古者天子尝以春解洞:洞黄帝用一袅破镜;冥羊用羊;相马行用一青牡马;太一、泽山君、地长用牛;武夷君用乾鱼;阴阳使者以一牛。’武帝又依方命打官祭诸神于太一坛旁边。齐人少翁能以方术致王夫人及灶鬼之貌,武帝拜他为文成将军。文成又说:“上即欲与神通,宫室被服非象神,神物不至。”于是画云气车,各以胜日驾车以辟恶鬼。又建甘泉宫,中为台室,画天地太一请鬼神底像在上面。后来又作拍梁铜柱及承露仙人掌等。武帝因文成将军作伪,把他杀掉,又悔未尽得他底方技,于是来大便乘机以化金术不死方进见,拜为五利将军。~月之间,大佩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及五利将军四印,封乐通侯。武帝又踢他天道将军玉印,所谓天道是为天子道天神底意思。又有齐人公孙卿为帝说黄帝得宝鼎事,帝封他为郎,东使侯神于太室;又命相官宽舒等具太一铜坛。太一词坛仿谬忌法,坛三孩,五帝坛环居其下,各如其方,黄帝西南,除八通鬼道。太一所用底供物与雍一峙相同,而加酸枣脯之类,杀一律牛以为温豆牢具。五帝坛只用组豆酒酿,绕坛底四方设诸神及北斗祭座,连续酬配。祭毕,燎牲物。祭时,太一祝宰衣紫及绣,五帝各如其色,日用赤色,月用白色,皇帝衣黄色。武帝又依宽舒底话建泰略坛。元鼎四年(武帝即位第二十八年)为伐南越告祷太一,以牡荆画幡,作日月北斗登龙之形,以象太~三星,为太一峰,名曰灵旗。为兵事祈祷,太史便奉旗以指所伐之国。这建坛奉旗底方法与后来道教底祭醒一科很有关系。太一神后来成为元始天尊,仍保留着汉代底祭法。所用供物,也是后来祭酷供品之源。疑为唐末所作底《太上金书玉谍宝章仪》所列祭醒品有饼果、鹿脯、鱼脯、清酒等物,与汉代差不多。武帝为神仙,屡行封禅,因公孙卿言仙人好楼居,乃于长安作蜚廉桂观,甘泉宫作益延寿观、通天台。又有济南人公玉带过明堂图,说是黄帝时底图样。明堂是一殿在中央,四面无壁,以茅为盖,环宫垣为复道,有楼从西南道入,名日昆仑。帝依带所进图命奉高作明堂于汉上,亲调太一、五帝诸神。因柏梁被烧,公孙卿说:“黄帝就青灵台,十二日烧,黄帝乃治明廷。明廷,甘泉也。”方士们又说古帝王有都甘泉底。越人勇之又说:“越俗有火灾,复起屋必以大,用胜服之。”于是建建章宫,比以前的宫观都大;有太液池,他中有蓬莱、方丈、报洲、壶梁,像海中神山,龟鱼之属;有神明台,高五十丈,上有九室,置九天道士百人。武帝所作诸宫观为后来道观底标本。《汉书·地理志》载不其县有太一仙人相九所及明堂也是武帝所建。

  自武帝后至道教时代,道书所记成仙底人物很多,见于史底如车子侯、东方朔、孔安国、周义山(紫阳真人)、王褒(清虚真人)、梅福、刘根、矫慎等是最著的。他们底方法都不详,大抵也是道引辟谷罢。服食丹药也很流行,故《论衡·道虚篇》力说道家服食药物能轻身益气延年度世底虚妄。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5万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Rank: 8Rank: 8

积分
22166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突击队员勋章社区建设勋章最具号召力勋章金点子勋章财富勋章团队终身成就勋章会员终身成就勋章社区优秀版主勋章社区居民最爱沙发

QQ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4 14:47:02 | 只看该作者
第七章 巫靓道与杂术

中国古代神道也是后来道教底重要源头。古人以天和祖先能够给人祸福,而天底观念底发展是从死生底灵而来,放在具有人格方面称为上帝。王者能明白天底意志便可以治天下。健子·天志》说:“古老圣王明知天鬼之所福而辟天鬼之所增,以求兴天下之利而除天下之害。”这神教政治底精髓是以天底威灵寄托于天子,天子殁则为祖先在天之灵,以鉴察人间的行为和降下祸福。在《诗经》里常见祭先祖、先王、田祖。后土、高煤底诗句。无论是崇德报功或折福攘灾,都以天与祖为崇拜对象。天与祖能保护生人,如一家底长老能保护他底子弟一样。一切崇拜都依据这信仰而行,故人死亦可以受其家人及后代底祭粑。祖先与鬼神底界限很不明了,同有保护人和驱除恶灵侵害人间底能力。
   
甲 尸与巫底关系

  祖先底灵与人交通在古代的传说上很多。中国古时,人死末葬,立一个灵魂所寄托底重,既葬以后,立主;未殓,向尸体礼拜,葬后,于祭时使关系人著死者底衣服以享受祭品,也名为尸。葬后底主等于未葬底重,尸等于未殓底尸体。立尸是中国古礼中特异的事。《诗经·召南·采输》底“于以奠之,宗室根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北山·信南山》底“以为酒食,果我尸宾,寿考万年”,《楚茨》底“先祖是皇,神保是飨。……苏芬孝把,神嗜饮食,卜尔百福。…巩仪既备,钟鼓既减,孝孙祖位,工祝致告,神具醉止,皇尸载起,鼓钟送尸,神保拿归”,所说底“尸宾”、“神保”、“神”、“皇尸”等名称都是指着代表死灵底人而言。尸最初是代表死灵,《礼记·郊特牲》说:“尸,神像也。”《仪礼·士虞礼》“祝迎尸”注说:“尸,主也,孝子之祭不见亲之形象,心无所系,立尸而主意焉。”《朱子语类》卷九十说:“古人祭把无不用尸。杜信说:‘古人用尸者,盖上古朴野之礼,至圣人时尚未改,相承用之,今世不复用。’杜信说如此。今蛮夷摇洞中,犹有尸遗意焉。尝见密溪祭祖有中王神者,必以一家之长序轮为之。其人某岁次及,必恭谨畏慎,以副一乡祈向之意。看来古人用尸自有深意,非朴陋也。”又说:“古人用尸,本与死者一气,又以生人精神去交感他。那精神来会,便附着微享。”宋时朱子在福建邵武密溪见过中王神,现在海南岛澄迈宗调祭扫也有族中老者于祭时站在神主前向族人祝福底风俗,也是尸底遗意。尸本来用于宗庙,后来推到天地山川等等祭扫也用起来。因为天地等祭把有配亭底祖灵,于是立配享者底尸。《左传》昭公七年晋把夏郊,《晋语》载:“平公把夏郊以董伯为尸。”《虞夏传》:“舜入唐郊,以丹朱为尸。’《白虎通》载:“周公郊,以太公为尸;祭泰山,以召公为尸。’邻是非庙祭所立底尸。

  从代表祖先底尸,渐次演进为专门事神及传达神意底巫。最初的巫恐怕有一部分是从尸流行而来。巫在原始时恐怕都是女子,她能以歌舞降神,预言吉凶。春秋战国时代,人君信任巫靓底事很常见。楚国底巫风最著,在《楚辞·九歌》中如《东是太一》、《少司命》、《东君》等篇所记底灵保与巫底服饰与行动,都可以想象年当二八底处女著美丽的衣服,执素香的草,舞和鸣的骛刀,歌婉赠的音声,起婆婆的舞。从《诗·陈风·宛丘》也可以想象当时底舞风。“恒舞”与“酣歌”是巫风,因为歌舞是降神术底一种。《说文》:“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两庭舞形。与工同意。”巫也名工,故巫祝又称工祝。大抵初时以女人为多,男子较少。《礼记·擅弓下》载穆公因天旱欲暴巫,县子说:“天则不雨,而望之愚妇人!”《史记·西门豹传》也说巫为老女子。《汉书·地理志》说:‘齐襄公令国中民家长女不得嫁,名曰巫儿,为家主把。”可见巫多是女子。
   
乙 巫底职能

  祭粑底种类繁复,专掌祭扫底官便产生出来。从什么时候才把尸(或灵保)与巫祝分开不得而知。《汉书·郊把志》及掴语·楚语》都记巫底起源。《楚语》记古代巫祝宗底职务底演进说:‘治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慌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知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日靓,在女日巫。是使制神之处位次主,而为之牲器时服,而后使先圣之后之有光烈,而能知山川之号,高祖之主,宗庙之事,昭穆之世,齐敬之勤,礼节之宜,威仪之则,容貌之崇,忠信之质,程洁之眼而敬恭明神者,以为之祝。使名姓之后,能知四时之生,牺牲之物,玉帛之数,采服之仪,彝器之量,次主之度,屏摄之位,坛场之所,上下之神,氏姓之出,而心率旧典者为之宗。于是乎有天地神民类物之官,谓之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民是以能有忠信,神是以能有明德。民神异业,敬而不读,故神降之嘉生。民以物享,祸灾不至,求用不眨。及少峰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读,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民匾于把,而不知其福;保享无度,民神同位;民读齐盟,无有严威;神押民则,不诩其为;嘉生不降,无物以享;祸灾荐臻,莫尽其气。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浸读,是谓绝地通天。”这里把巫、祝、宗三种人分开,说明他们底职业,后来因为民神杂糖,人人享祖,家家自为巫史,不诚不洁,于是困于祭扫而不获得福报,于是立南正底官来统理神事。在原始时代,巫底身分最高,进而为祝,为宗,再进而为南正,为宗伯。古时没有典祭扫底官,只有巫官,一切祭祖祝赞徽兆底事都由他管理。《史记·封掸书》载殷太戊时有巫咸,《尚书·咸义序》说:“伊院相大戊,毫有样桑谷共生于朝,伊破赞于巫咸,作《成义》四篇。”帕文尚书》大戊之臣巫威,《今文》作巫戊。《白虎通·姓名》说殷以生日名子,如太甲、武丁是,于臣民而得如此,如殷臣有巫咸、祖己是。“咸”并非干支,当是“戊”底误写。巫戊是现在所知最古的巫官底名。

  巫底职能很多,都依祈攘禁咒方药来行事,大体说来,约有六件。
  一、降神神附在巫底身体上,如今南中国底跳神师公。跳神师婆、童子,和北亚洲底跳神师(Shaxnan)一样,即《楚语》所谓“‘明神降之”底意思。信公十年《左传》记太子申生附于新
  城之巫,是降神底事例。惆礼格官》司巫底职掌也主降巫之率已。

  二、解梦梦是古人用于预兆底一种,是神表示意思于人底一个方法,必要巫底聪明才能了解。成公十年《左传》晋侯梦大历,召桑田巫来解释;襄公十八年《左传》齐候梦与厉公讼,召模阳之巫来问话,都是以巫解梦底例。梦与魂魄底游行有关,故《楚辞·招魂必招魂为掌梦之官所主。掌梦也是巫官底一种。

  三、预言这是巫光远宣朗、上下比义底能力。如《左传》文公十年楚底范巫雷似预言成王子玉、子西底命运;成公十年,晋桑田巫预告晋侯不得食新麦;禁公十八年,巫皋预告中行献子底命终,都是事例。巫多兼占卜,故能说预言。〈惆礼·春官·大宗伯》,多人在九谊说:“一日巫更,二日巫威,三日巫式,四日巫目,五曰巫易,六日巫比,七日巫词,八日巫参,九日巫环,以辨吉凶。”宋刘敞《七经小传》解这段说:“此乃前世通于占者九人,其遗法存于书,可传者也。古者占等之工,通谓之生,更、咸、式、目等其名也。巫成见于他书者多矣。易疑为易,易古阳字,所谓巫阳也。其他则未闻,虽未闻,不害其有也。”《苟子·王制》说:“相阴阳,占没兆,钻龟陈卦,主攘择五卜,知其吉凶妖祥,怄巫破击之事也。”杨惊注:“去读为现,男巫也。古者以废疾之人主卜鲶巫祝之事,故日怄巫跤击。”到阴阳五行说出世,巫史便采五行说来说预言:如《史记·封禅书》税案献公(西纪前三七O年)时周太史信所说底是很明白的例。

  四、祈雨古时常以女巫析雨。《周礼》女巫“噪则舞零”,师“教皇舞,帅而对旱股之事”。古时析雨必舞零,《论衡·明零》说鲁礼于暮春令乐人涉沂水以像龙从水中出,歌舞年底欧,咏而行债亲,所以《论语》说“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归作债祭解。祈雨不应,甚至把巫焚烧,或曝于日中。《左传》债公二十一年公因大旱欲焚巫诓,减文件以为无益。县于劝穆公底话也是一样的意思。

  五、医病与巫最有关系的是医术。《吕氏春秋·审分览·勿躬》说巫彭作繁,巫威作难。炒海经·海外西经》说:“巫成国在女丑北,右手*青蛇,左手*赤蛇,在登凉山,群巫所从上下也。”又《海内西经》记“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类应之尸,皆*不死之药以距之。卖康者蛇身人面,贰负臣所杀也。”巫夹死者底尸,暗示与神保底关系。《大荒西经》又记:“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丰沮玉门,日月所入,有灵山、巫咸、巫即、巫股、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爱在。”巫咸即巫戊。巫断即巫凡,及《水经》深水注底巫盼。巫真、巫礼《水经注》作巫贞、巫孔。《海内西经》底巫履与巫礼或是一人。巫相疑即巫谢。以上除巫成外,都是郝效行底见解。他海经》里凡记群巫升降、上下、从来底山都是出药底地方。

  初民以疾病为鬼附体内,故用巫术祛除它。例如往传》成公十年,晋侯梦二坚子,自说居盲之上督之下,虽医缓来也没能为。又昭公元年《传》说郑于产聘于晋,值晋俟病,叔向向子产说卜人以为实沈台验作祟。又,昭公七年帐》,韩空子问子产,晋侯所做黄能入寝室底梦是什么历鬼。这都是以疾病为厉鬼附身,须借巫祝底力量去祛除它。《左传》所记诸病多与鬼物有关。这书于汉哀帝时代渐次流行,可以推想秦汉间人对于鬼与病底关系底信仰。古时底巫便是医,便是祝,故称巫医和巫祝。《汉家周书·王会解》说:“为诸侯之有疾病者,昨阶之南,视难氏、荣氏次之皆西南;弥宗旁之,为诸侯有疾病者之医药所居。”是天子!临朝,有准氏、荣氏之祝为诸侯治疾病,有弥宗为有疾病底诸侯底医药处。医也称巫,如惆礼·夏官·大司马》之属医马者为巫马。巫马职说:“掌养疾马而乘治之。相医而药攻马疾。”《管子·经言·权修篇》、《吕氏春秋·季春纪·尽数篇》、《论语·于路》,都有“巫医”底名辞。巫医底名称在后汉时还用,《后汉书·方术传》(卷—一二上)及《郭镇传》(卷七六)里都见。现在乡间底祝由科也是古巫医底一种。巫与医分业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左传》成公二年与昭公元年底医缓与医和都是巫兼医者。《史记偏鹊传》记扁鹊说病有六不治,其六是“信巫不信医”。从这话看来六国之初,巫与医已不尽合一了。

  六、星占周秦时代星占术很盛行,当时学者也以明无道为尚,直到汉代风气仍然不改。《汉书·艺文志》所录阴阳。天文、历谱诸家底书都与星占有关。《志》记阴阳家说:“盖出于轰和之官,敬顺是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记天文家说:“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纪吉凶之象,圣王所以参政也。”记历谱家说:“历谱者,序四时之位,正分至之节,会日月五星之辰,以考寒暑杀生之实。故圣王必正历数以定三统服色之制,又以探知五星日月之会,凶俄之患,吉隆之喜,其术皆出焉。此圣人知命之术也。”此外杂占中有《攘把天文》十八卷,《泰壹杂子候岁》二十二卷,《子赣杂子候岁》二十六卷,或者都与星占有关。《史记·天官书》太史公说:“昔之传天数者:高辛之前重黎;于唐虞,麦和;有夏,昆吾;殷商,巫咸;周室,史性、英弘;于宋,子韦;郑则稗灶;在齐,甘公;楚,唐昧;赵,尹皋;魏,五申。”帕汉书》以下底《天文志》都本性记》底记载。帕汉书》加入鲁底样慎。《晋书》加入卜婚。这等人仰占俯视以位时政,凡祸福之源,成败之势,都能预知。《晋书·天文志》说:“其巫咸、甘、石之说,后代所宗。”或者《开元占经》便是这三家底遗说。据《晋书》,武帝时,太史令陈卓(《隋书》作三国时吴大史令)总甘、石、巫咸三家所著星图。《隋书》始立甘氏、石氏、巫域三家星官,著于图录。《史记·天官书》所说底有些或者出于石氏,而《汉书·天文志》则采甘、石二氏之说。巫咸或是假托底说法。《汉书·艺文志》杂占中有《甘德长柳占梦》二十卷,可知甘公兼能占梦。往传》昭公二十八年,记鲁底样慎,郑底种灶,能推天文,判吉凶,其地位与两国底大夫相等。此外,子韦为宋景公底史,袭弘为周史,故知巫与史底职分最初也没有分别。史底资格最初是占星家。《周礼》大宗伯之属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其掌职之一为治历。春秋时代天子诸侯之臣掌天文底有日官或日御底名称。日官、日御便是太史。史官所掌底事,兼知礼仪底等次及吉凶底兆头。《左传》阅公二年狄揭卫太史华龙滑、礼孔,二人请释归告神;庄公三十二年,有神降于本,惠王问内史什么原故;值公十六年,宋陨石,六籍退飞过来都,襄公去请问周内史叔。这都是史还没完全从巫底职业分化出来,所以祝,卜、宽巫,都可以附上“史”字如祝史、祭史(昭十七年)、蓝史(值二十八年)、巫史(付运》)等。

  巫底职能分化越多,渐次分为专掌典礼底祝。祝主知神明底位次,牺牲器服底数目,颂祷之辞,祝诅之文。侗礼·大祝》:“掌六祝之辞,以事鬼神,示祈祷福祥,求永贞。”《左传》桓公六年,记随季梁谏随侯底话:“祝史正辞,信也,今民馁而君逞欲,祝史矫举以祭,臣知其不可也。”因为祝所作底辞文饰君德,不恤民馁,是欺骗鬼神,故不可行。《左传》昭公二十年,齐候有疾,齐努臣劝候洗史嚣、祝固之罪,因为他们事神不诚。春秋,列国会盟,君臣相约,都要质于神明,这事是祝所掌。祝因为主撰祝辞,知祭把底礼节,故又称祝史。列国史官都与祭把有关。巫与祝底分别在前者为宗教的,后者为典礼的。祝是奉祭扫,作诗词底官吏,巫只能降神,预言吉凶,为个人的事业。视有专知一代之礼底,如夏祝,商祝是。段以前,巫为大臣,后世文明日进,遂出典礼底祝,巫遂失掉政治地位,只为民间所信仰,放各巫多以所住之地被知,如范邑之巫,桑田之巫,梗阳巫等是。巫死后,每被尊为神,人向他们求福。《左传》隐公十一年,记隐公为公子时被郑人囚于尹氏,遂路尹氏而祷于其主镇巫。秦惠文王与楚构兵,诅楚败北,在《祖楚文》中所祷底神有一位是巫威。这二人都是已死底巫。古中国于巫底信仰极深,名巫死后,仍被崇拜为神,如福建之大后,广东底金花娘娘等,是最著的。

  宗是巫最高的地位。古时巫介在人神之间,通上下之意,后来分为巫与祝,由祝进而为宗。宗是《周礼》六官之一。周时祝宗底地位比巫高。巫只有巫官之长,司巫二人,资格为中土,其外巫师四人,也是中士。司巫以下底男女巫很多,都没爵位,只听命于司巫,以行法术。祝就有大视小祝。大视有下大夫二人,上土四人辅助他。小祝有中士八人,下土十六人辅助他。王后世子底大丧,有丧祝,上土二人,中土四人,下士八人。讲武治兵与兵祭时底甸视有下土二人。会盟时告神明底诅说有下土二人。看来祝底资格为下大夫及上士,而巫不过中士,宗底领袖是大宗伯了。

  丙秦汉底巫饲
  巫虽分为祝与宗,地位卑下,而民间对于他痛信仰仍不少减。秦汉神洞还有置祝宫女巫底。《史记·封禅书》记汉高祖于长安置词祝官女巫,说:
  梁巫把天地、天社、天水、房中、堂上之篇。(天社、天水、房中、堂上,疑为星名。)
  晋巫把五帝、东君(日)、云中(云)、司命(文昌四星)、巫社、巫族人、先炊之属。
  秦巫把社主、巫保、族累之属(巫保、族累或是古巫底名字)。
  荆巫礼堂下、巫先、司命、施糜之属。
  九天巫把中央钧天、东方苍天、东北文天、北方无天、西北幽天、西方皓天、西南来天、南方炎天、东南阳天,即所谓九天。
  河巫把河。
  南山巫把南山、秦中。
  以上梁巫、晋巫、秦巫、荆巫、九天巫皆以岁时把于官中。河巫把河于临晋。这些巫相,是后来道教崇拜底根源。道教底天地水三官,司命、灶君、九天等,都是沿用汉初底名称。秦中是秦二世皇帝。《集解》说:“张晏回:子产云,匹夫、匹妇强死者,魂魄能依人为历。”因为二世皇帝死于非命,怕他底鬼魂为历,所以祭他。这思想是从古巫术而来,与《山海经·海内西经》所记群巫夹贰负所杀底“美顾之尸”底意思差不多。依密L记·祭法》,死者被相应有五件事之一才可以。五件事是:法施于民,以死勤事,以劳定国,能御大酋,能掉大患。古缅甸人建城必于城门活埋男女若干人,以为死者底灵可以守护国门,震摄敌人。中国底武神,如秦汉耗量尤,六朝把项羽、刘章,宋以后把关羽,今加相岳飞,从原始的思想看来,多半也是因为他们都是死于非命,不必是因为他们底功劳,不然把班超、马援,当比关岳强得多。厉鬼底威灵越古越小,所以秦汉把古人,六朝把汉人,宋明清把三国人,今把宋人。
   
丁 杂术

  事鬼神是巫靓底事,其目的在纳福祛祸,消灾去难,禁厌及医术因此也为巫底一种事业。禁厌与医术是消除灾难底一种方法。《洪范必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为五福,以凶短折、疾、忧、贫、恶、弱为六极。五福之首为长寿,六极大半是疾病。这样表露着要求长生和趋避短折底心情,故中国人底生活目的只是“长命富贵”四字。《洪范》底年代约在战国末,可以说这民族底代表思想是从那时形成,后来道教徒取为人生底唯一希望,以致达到不可收拾底地步,人只求长命富贵而不问达到底手段与意义。《洪范》这书,与其说是儒家的,不如说是道家和神仙家的著作。道教信仰底最初步便是从长生去病底要求发展而来。长生去病底积极方法便是养生摄生。道教底摄生理想是人身能够人水不溺,入火不焚,兵刀不能伤,时令不能害。要长生先得身体康健,康健的人,疾病鬼物邪气,都不附体。身体底大敌最近的是疾病,所以修道的人应当深明医术。《抱朴子·杂应》(第十五)说:“是以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这显示初学道底必须先明医术。医治疾病不单靠药物,有时由于鬼物作祟,故亦须兼明咒术。中国古医书中底《素问》与《灵枢》(《汉书》底《黄帝内经》),无论是冠以黄帝底名或依托道家,都可以看出医术与道家底关系。《史记·封掸书》记武帝时底方士李少君曾为深泽候舍人主方药,明当时方士也能医。

  禁厌符咒不知始于何时,多半是由南方底巫传来。物排书》说越国巫道多用禁咒攘鬼。《后汉书》(卷百十二下)《徐登传》说赵炳“能为越方”,章怀太子引她朴子》注说:“道士赵炳以气察人,人不能起;禁虎,虎伏地,低头闭目,便可执缚。以大钉钉柱入尺许,以气吹之,钉即跃出,射去,如弯箭之发。”又引《异苑》说:“赵候以盆盛水,吹气作禁,鱼龙立见。”看来越方是一种咒术,能使事物现超自然的现象。《徐登传》说赵炳以东流水为酌,以桑皮为脯,升茅屋支鼎而我,最要的是以禁架法疗疾。咒与祝同源。《说文》解祝为祭主赞司言者,是用语言与神明交通底意思。相传武王克殷二年而疾作,周公乃告于大王王季、文王之灵,愿以身代。当时把视文读完便藏于金膛之匾,翌日武王忽然病愈。那祝词便是现在《尚书》底《金胜》。从“惟尔元孙某”至“尔不许我,我乃秉壁与磋’堤祝词本文。祝词之首有“史乃册祝日”,是祝为史所作可知。又《格法》“王命作册,逸祝册”,逸即史佚。祝词本为祝所读,今二书皆为史所读是祝史通职底原故。《左传》哀公二年激睛入卫都,祷于其祖先之灵,结尾有“大命不敢请,佩玉不敢爱”,也是祝词。《周礼》大祝掌六辞:词、命、浩、会、祷、谏,后来具有这些能力底就不定是祝,士大夫底九能,也是从祝宗底职能而来。《楚辞·九歌》为屈原改作原来的巫词。祭视底祝辞,后来便成为民间底咒文。在印度咒术未入中国以前,中国已有咒文。《后汉书·解奴辜传》说:“河南有软圣卿,善为丹书符劾,厌杀鬼神,而使命之。初章帝时,有寿光焕者,能劾百鬼众较。”文字能够治邪,圣言可以辟鬼底观念很古,《淮南子》记苍颌作书而鬼夜哭,便是根据这观念底传说。又《后汉书·费长房传》记长房从汕人受仙法,归时又作为一符曰:“以此主地上鬼神”,也是一种护符。总而言之,从巫术分出来底禁架法随着巫道盛行于各处,吴越荆楚最盛行,故可以说咒术起于南方。后来在蜀鸣鹤山所起底无师道,以符水治病,都从南方底巫术发展而来。《抱朴于·至理》(第五)也说:‘设越有禁咒之法,其有明效。”也可以证明南方禁咒底盛行。《抱朴子》与《汉书》中“禁咒”二字常见,至于符、厌胜等事,或者在后汉时代才有。

  除掉符书以外,水与镜是禁架法最常用底东西。水能洁净器物,也能驱除邪气恶疾。许多地方都有圣泉圣井,有些是治病,有些是赐福底。印度底恒河是最著名圣河。在中国凡东流水、井心泉都有治病功能。这种圣泉随时随地都可以创造,如北平玉泉山底泉水是近几年新被信仰底水。古人底修楔也是以水有治病祛邪底功能。古人对于透明或能反射底物质都以为具有神秘能力,最普遍的是镜子。《抱朴子·登陆》(第十匕)说:“万物之老者,其精悉能假托人形,以眩惑人心,而常试人,唯不能于镜中易其真形耳。是以古之火山道士,皆以明镜九寸以上悬于背后。则老健不敢近人。或有来试人者,则当顾视镜中,其是他人及山中好神者,顾镜中故如人形,若是鸟兽邪恶,则其形貌皆见镜中矣。”用镜照妖在中国到处都可见到,《抱朴子》说古人这样做,想在秦汉二代已是如此。秦汉镜子现存很多,每有给吉利语和辟邪词底,想见当时以锐为有神秘能力底信仰。

  以挑技或画虎形治鬼也是古代的巫术。机记·擅引说:“君临臣丧,以巫祝桃热执戈,恶之也。”《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所记是用桃封底事例。《艺文类聚》(八六,果部)引《庄子》佚文“插桃技于户,连灰其下,童子入不畏,而鬼畏之”。《淮南·诠言训》“弄死机桧’注说:“格大杖,以桃木为之,以击杀并,由是以来,鬼畏桃也。”《荆楚岁时记好D《风俗通》说:“《黄帝书》:上古时有神茶、郁律,二人性能度鬼。度索山上有桃,树下简阅百鬼无道理妄为人祸害者,缚以苇索,执以饲虎。”桃是生命底象征,所以有杀鬼底能力。现在道土还有用桃剑驱鬼底。南方人家每贴虎形于门相上,是像度索山上食鬼底虎。玄坛、紫微,都骑着虎,所以也能辟鬼。

  古代所行底排也是驱鬼逐疫底巫术。李春种秋、李冬都有摊。季春是有国者排,仲秋为天子排,季冬有司大摊,及于庶人。《乡党》底摊和《郊特牲》底杨,都是庶人底排。《周礼·春官》占梦,“季冬,遂令始摊,殴疫”,注说令方相氏执兵器以驱疫病。所谓“始”,是说在上行完摊,诸侯万民始能举行。巫也参与雅事,男巫职说:“冬,堂赠,无方,无算。”郑玄以为是于礼毕送不祥及恶梦底礼,杜子春说:“堂赠,谓逐疫也。无方。四方为可也,无算,道里无数,远益善也。”《月令》所载季春命国排,九门杰捷,以华春气;仲秋,天子乃摊,以达秋气;季冬,命有司大摊,旁碟,出土牛,以送寒气;方想说夏阳气盛,阴媛不能作,故无须摊。如《搜神记》所说。濒项有三子,死而为疟鬼:一居江水为疟鬼,一居若水为担烟鬼,一居人宫室,善惊人小儿,为小鬼。于是正岁命方相氏体以驱逐它们。方相氏底形状见于《周礼·夏官》,当摊时,狂夫四人,蒙能皮,黄金色,四目,元衣朱裳,执戈扬盾,表示他底威猛。汉朝仍沿用古雅礼,在《后汉书崎仪志》里说:

  先腊一日,大体,谓之逐疫。其仪选中黄门子弟年十岁以上,十二岁以下百二十人为偎子,皆赤债皂制,执大斐。方相氏黄金四目,蒙能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十二兽有衣毛角,中黄门行之,冗从仆射将之,以逐恶鬼于禁中。夜漏上水,朝臣会传中、尚书、御史,诸者虎贲羽林即将,执事皆赤债,陛卫乘舆御前股。黄门令奏日:“娘子备,请逐疫。”于是中黄门倡,仅子和日:“甲作食础,麻胃食虎,雄伯食想,腾简食不详,揽诸食咎,伯奇食梦,张梁。

  祖明共食磷死、寄生,委随食观,错断食巨,穷奇、腾报共食蛊。凡十二神追恶凶,赫女驱,拉女干节,解女肉,抽女肺肠;女不急去,后者为粮。”因作方相与十二兽街,欢呼周遍,前后省三过,持炬火送疫出端门。门外验骑传炬出官,司马阀门。门外五营骑士传火弃维水中。百官官府各以木面兽能为休人师讫,设桃梗、郁儡、苇荣,毕,执事陛者皆罢。苇我、桃枝,以赐公卿、将军、特侯云。

  古代的雄为今日乡间道土驱鬼底前影,不过人数与装束不同而已。西藏、蒙古底跳鬼或打鬼,相传是纪念西藏古时佛徒刺一个毁法底王底庆典,但也与摊底意味差不多,大概也是从古巫术流行下来底。

  摊以外还有厌胜底方术。《封禅书》所记周灵王时,苍弘劝方怪之说,依物怪以降诸侯,与汉武帝时,巫益厌胜底方术相似。书中又说秦德公“作伏们,碟狗于邑之四门,以彻盎苗”。秦汉人主求神仙,一方面就得拔除邪恶,故所立底洞都与厌胜有关。如五帝之把起于五行说流行以后,秦哀公柯白帝,汉高祖加调黑帝,以后增为五万,在武帝时,《淮南子》已想象五方帝底人格。今将《天文训》所述五方之神表列于下。

  此中勾芒、后土为最有名的神。勾芒底信仰很古,《墨子·明鬼》已记其显灵之处。后土底崇拜到现在还不衰。汉时五方五行底观念很强,放日也有吉凶。占日底人为日者。如武帝时底少翁“以胜日驾车辟恶鬼”,《索隐》说:“木青色,故以甲乙日圆青车驾之。火赤色,故以丙丁目圆赤车驾之。’欺是应用五行说于历日相克底方术。后世盛行底吉凶日及厌胜术都从这时产出。由年月日时之吉凶推到人生底本命。《晋书·戴洋传》有“君候之本命在申”及“使君今年四十七,行年入庚寅,故有大厄”底文句。这本命论恐怕起于三国时代。

  秦汉所封有八神:天主、地主、兵主、阴主、阳主、月主、日主、四时主。除天主及兵主外,都是山东底山。天主打天齐。天齐是天底腹脐。兵主词量尤。地主们泰山,自汉以后,此山便成为司人魂魄底神,现在所谓东岳大帝或泰山府君底便是。东岳也是道教主要的神。

  最后,道家底方术中,还有所谓房中术底。这术也起于汉代。议书·艺文志》房中家有《容成阴道》二十六卷,八家共百八十六卷。这术本近于医家,因为道家主张摄生,遂以男女之事为可以调节精气,使人不老。《后汉书·甘始传》说:“甘始、东郭延年、封君达,三人者皆方士也。率能行容成御妇人术,或饮小便,或自倒悬,爱啬精气,不极视大言。”《王真传》也说王真、郝孟节皆容貌似未至五十,“不绝居室”。《琅挪代醉篇》说东方朔得此术以传一女子,至元延年中,百二三十岁,貌如童女。又霍去病时,有神君女子以太一之精补气,出于《汉武内传》。《内传》为道教徒所伪托,或是六朝之作品。《抱朴子·释滞》(卷八)“说房中之事近有百余事”,可见当时人对于采补底迷信程度。《后汉书·冷寿光传》注引刘向底《列仙传》里说:“容成公者,能善补导之事,取精于玄收,其要谷神不死,守生养气者也。发白复黑,齿落复生。御妇人之术,谓握固不泻,还精补脑也。”可知在西汉时代已有用《老子》文句来解房中底。《老子》底玄化、谷神,很易被用为房中底名辞。

  巫靓道与方米预备了道教底实行方面,老庄哲学预备了道教底思想根据。到三张、二葛出世,道教便建立成为具体底宗教。
      [fly]   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   终身不耻 [/fl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59

主题

2万

帖子

214748万

积分

大天使

人生是一次没有准备的旅行

积分
2147483647

灌水大师勋章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社区建设勋章团队最酷帅哥勋章贴图大师勋章团队贴图大师勋章

13#
发表于 2009-11-14 14:55:06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楼主分享,慢慢读完
[fly] [glow=255,red,1]自在养鸟,自由表达,自己成长[/glow] [/fly][flash=260,120]http://www.75one.cn/bbsxp/images/upfile/2006-5/200652010246.gif[/flas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花 ( 鲁ICP备07009421

GMT+8, 2025-8-7 16:42 , Processed in 0.12480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