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2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民族民俗] 老北京的休闲娱乐(第二篇)【转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8 20:20: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过去,在形容前清遗老遗少的生活时,人们往往会说,终日提笼架鸟。其实,提笼架鸟不只是专门为了摆谱儿,也是一种嗜好。这嗜好也不是遗老遗少们独有的闲情逸致,一般平目百姓中手头稍微宽裕一点的,也是喜好养几只鸟的。养鸟是胡同人家的一大喜好,特别是男子尤甚。据《张京杂记》I己载:“京师人多养雀,街上闲行者有臂鹰者,有笼百舌者.又有持小竿系一小鸟使栖其上者,游手无事,出入必携。每一茶坊,定有数竿插于栏外,其鸟有值数十金者。”还有一位民俗学家这样描写北京的养鸟盛况:“下自顽童贫士,上至缙绅富户,无不手架一鸟,徜徉街市,可谓举国若狂。”可见,养鸟是北京比较普遍的嗜好。北京人所养的鸟,大多数来源于庙会,如隆福寺庙会、白塔寺庙会就有专门的鸟市,一些大宅门也有自己专门伺候鸟儿的把式。
  老北京所养的鸟儿,一般分为为三种。一种是供观赏的,主要是红绿鹦鹉、虎皮鹦鹉、英蓉鸟、倒挂鸟、碧玉鸟、珍珠鸟等。这些鸟外表五彩缤纷,再配上个笼子,往家里一挂,客人来了瞅着羡慕,自己瞅着心里舒坦。第二种是为了听音,如画眉、百灵、红蓝靛颏、‘#字红、字字黑、黄雀等,养这类鸟的人最多。这类鸟部善叫,叫起来真是百啭千声,悦耳动听,还有一些鸟善于模仿,飞禽走兽学什么像什么,没有它们不模仿 的,着实招人喜欢。第三类鸟既不是为了看,也不是为了听,是为了玩,有梧桐、燕雀、交嘴等。它们虽然其貌不扬,五音不全,可都绝顶聪明,只要训练得法,可以衔钱、打弹。把两个黄豆粒大小的骨球往天空上一扔,无论多高,鸟都会像箭一样直冲霄际,瞬间就于空中把两个骨球叼回来,令人看得目瞪口呆、叫绝连连。当然,养鸟的讲究也很多,除了喂养要得法外,不同身份的人养的鸟也不同。比如,在清代,旗人养鸟就有“文百灵,武画眉”的说法,习文的人、当文蔗的人提装百灵鸟的笼子,而习武的或当武差的则提画届鸟的笼子。另外,上述第三种专供玩的鸟,只能在竿上栖启、,如果装进笼子,就会被人笑掉大牙。
  与养鸟相关的是养鸽子。老北京对鸽子的感情很深,不管住房多拥挤,也要给鸽子留出一块空间,或单辟一小室,或置窝于阳台上。养鸽人每天辛勤喂食、喂水,鸽子发出的“咕咕”声,令他们心醉、陶然。北京的鸽子种类很多。《燕京岁时记》中称:“京师多好蓄鸽,种类极繁  …有点子、玉翅、凤头白、两头乌……道士帽、倒插儿等名色。其珍贵者,有短嘴、白鹭鸶…铁翅、玉环等名色。”放鸽子的时候,人们多会在鸽子身上系上鸽哨,称为“壶卢”,又叫“哨子”,形式多样,五音俱全。晴日,成群的鸽子在蓝天中展翅翱翔,响脆的哨鸣声萦绕耳边,真令人为之心旷神怡,如此一景似乎也成了京城的一大象征。
 另外,与养鸟相关的是养鹰。驯养猎鹰,是满族狩猎生活的遗风。在清政府机构中专门设有“尚虞备用处”,负责为皇帝渔猎的相关工作。其下分设“养鹞鹰处”,主要任务是提供皇帝出猎时用鹞鹰和用鹞鹰捕捉雉鸡供皇帝祭祀或食用。北京的密云和怀柔山区有满族鹰户,主要任务是在每年秋季猎取鹰类,加以调教训练,然后送到养鹞鹰处,以备皇帝使用。宫廷的风气所至,王公贵族、八旗子弟也纷纷仿效,养鹰遂成为一种风气。
  清末.养鹰逐渐成为一种奢侈的娱乐。当时鹰价极高,上等鹰一只,可售白银数百两,中等鹰也值四五十两白银。再加上伺候鹰的把式,实在是一笔相当大的开支。这个时候,再指望鹰作为旧时的狩猎工具,简直是得不偿失,单靠猎获几只野兔、野鸡,所得较之所失简直是九牛一毛,完全失去了原先的生产意义。故北京人以鹞子、老鹰为最无用之物,所以称无所事事者为“顽鹞鹰”。
  老北京人还有个嗜好,就是养小昆虫。有养蝈蝈的、“油葫芦”的、金钟的、咂嘴的、蟋蟀的。一般是养在大小葫芦中,养好了可以活到冬至,甚至上元节。有钱人家连养虫的用具都极尽奢华,用象牙、玳瑁、黄杨、紫檀精工细制,平日里室内暖和,这些小东西就叫唤起来,此起彼伏,给人们带来了夏秋山林田野的趣味。当然这些昆虫中养得最多的还是蟋蟀。蟋蟀,北方人俗称蛐蛐。据记载,中国家庭饲养蟋蟀始于唐代,当时无论朝中官员,还是平民百姓,人们在闲暇之余都喜欢带上自己的“宝贝”,聚到一起一争高下。因为蛐蛐不仅善于呜叫,而且雄性蟋蟀间还可以相斗,十分有趣。早年问斗蟋蟀规定:以二十四罐为一棹,斗之前,要先比较蟋蟀的个头大小,不是同一个等级的不能相?}。大小扣当的才放人一衙中决一死一钱  输赢亦有赌注,但一般不押金钱财物,仪仅是数斤月饼、花糕或苦水果。然后大伙大饱口福,以求一乐,养蟋蟀在过去北京相当普遍,上至王公贵戚,下至贫民百姓,连京剧名角谭鑫培叶乐此不疲。一些有钱的大湖人家还专门雇人养蟋蟀,因而社会上出现了专门以此为生的人家,也算是三百六十行中的一技之长,俗称“蛐蛐把式”。又一首竹枝词就是反映这方面情况的;“昨掏促织水关头,铁口铜钳赛饿彪。卖得粉候千百贯,青煤老米不须愁”。
  养蟋蟀,趣在蟋蟀的厮斗和鸣唱,一般的蟋蟀拼斗并不引人注意。白中秋节后至重阳节左右,一些专门养蟋蟀的,备好战场,随即下帖约人,请帖外皮写的多半就是“乐战九秋”。蟋蟀的争斗,本是昆虫的一种自然本能,却往往掺人许多人为的成分在其中。斗蟋蟀,起初只是为了博取一乐,但是越往后就越发展成为一种赌博。解放前,在北京、上海等地,设有斗蟋蛘的局子,招揽赌徒,以蟋蟀相斗获利。在选定蟋蟀相斗之前,双方先约定输赢钱财,然后将蟋蟀放入盆中,虫子的主人各持一小术棒融盆助威,主持赌局之人用草茎或鬃毛挑逗蟋蟀使之相斗.根据蟋蟀的肚负定输赢除,蟋蟀赌博之外,一此纨绮子弟还以斗鹌鹑进行哺博《帝京岁削纪胜》有这样的记载,“膏粱子弟好斗鹌鹑,千金角胜..夏日则贮以雕笼,冬日则盛以锦橐,饲以氍粟.捧以纤手,夜以继日,毫不知倦”。这些人斗蟋蟀、斗鹌鹑,既耗费光阴,义破费钱财,已经失去了娱乐作为捌刹和陶冶性情的作用,完全成为一种地道的陋俗。除了养鸟、养虫子,北京人还喜好养鱼,其中以养金鱼为主。“天棚鱼缸石榴树”是当时一般大户人家的写照,而鱼缸就是用来养金鱼的。饲养金鱼,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我国饲养金鱼的起源很早,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r。古人称金鱼为“文鱼”,即带有文饰色彩的鱼。金鱼系鲫鱼变种,因其色赤而鳞片闪烁若金,故名金鱼。金鱼的品种很多,有望天、龙睛、珍珠、红头、帽子、绒珠、水泡眼、狮子头等。
  北京人养金鱼,一是图吉利,讨的是“吉庆有余”、“年年有余”的口彩;另一是欣赏金鱼在水中优雅的泳姿,作为观赏宠物。在北京人的I]语中,宫廷中四尾的珍贵金鱼称为“金有”。而各色的两尾鲤鱼类的金鱼称为“小金鱼儿”。金鱼和小金鱼儿可就两码事了,其价格相差也甚远。小金鱼儿十分耐寒,腊月、正月是小金鱼儿最好销的季节。贫穷者买两条小金鱼儿,又哄孩子,又图吉利,讨个“来年有余”的兆头。其实,养鱼如同养鸟、养鸽子一样,有着不少讲究。换水、喂食、水温等等都要细加小心,稍有不慎,便会把鱼养死。过年时,孩子玩了几天之后鱼就全到上面“仰泳”了。因此“鱼友”们常聚在一起,或串门观看,或交流经验,以便把自己的鱼养得更好。而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家中养鱼则专有鱼把式侍弄。老北京家庭养鱼的,一般都以圆形三足缸或长方形玻璃缸为多,家庭富足者则用瓦盆饲养。因时间用得已久,盆内都有一层绿青苔,观鱼更为艳丽。由于养鱼的人数众多,北京出现了专门以金鱼为经营品种的商户,为市民提供金鱼。解放前,北京有金鱼业9家,以金鱼池为集中点,另外在宣武门外土地庙、隆福寺、白塔寺等地也有鱼店或鱼摊,但远远不及金鱼池的金色出色.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09-10-28 20:22:09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楼主分享!
花鸟鱼虫,就不养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花 ( 鲁ICP备07009421

GMT+8, 2025-8-9 00:44 , Processed in 0.12480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