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6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民族民俗] 一块难以名状的精神之地:解读巴扎

[复制链接]

3524

主题

6785

帖子

214748万

积分

风云使者

追颠使者

积分
2147483647

灌水大师勋章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社区建设勋章财富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2 11:10: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喀什的维吾尔人个个是“巴扎迷”。有钱没钱去巴扎,心绪烦闷去巴扎,身逢喜事去巴扎……巴扎成了一种寄托,成了一块难以名状的精神之地    他们开始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牛、马、驼、驴车队,载着一批批货物,向北宋的汴京和辽朝的上京走去,向中亚细亚走去……   
    巴扎,维吾尔语,集市之谓。
    据波斯史料记载,栗特人(中亚古代民族)5岁学算术,7岁学手艺,家家户户差不多都有生意人。在唐代,从地中海到长安,巴扎几乎被栗特人垄断。故此,栗特人有“东方的腓尼基人”之称。
    疏勒人得利于栗特人的熏染,商气自然浓重。绵延7000多公里的古丝绸之路的兴起,象一剂催化剂,把地处丝路要冲的喀什变成著名的国际商埠,成了东西方货物交汇最佳的中转枢纽。它东接玉门、敦煌,西达月氏、大宛(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北连乌孙(伊犁河谷)、康居(今哈萨克斯坦),南通罗宾(今克什米尔)、印度。喀什占尽地理优势,它西倚葱岭东向沙漠。西去的商队,饱尝戈壁风沙之苦后,将在喀什喘息休整,做好攀越冰达坂的准备;东往的商贾,从雪岭上下来,在此稍定惊魂,便筹计穿越千里戈壁。堆积如山的货物在此倒手,喀什人饱览了商品大买卖的盛景。耳濡目染,怎能不跃跃欲试?
    而栗特商人、波斯商人、东罗马商人,将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等货物运到西方,令西方人叹为观止,赞声不绝。西方贵族视中国的“赛尼斯”(丝绸)为荣耀时髦之物,“胡商”利用这种虚荣的心理,大发其财。
    “胡商”的高超技艺,使喀什人的观念开始嬗变。地处荒凉大漠的西部人,自古以放牧为生。丝绸之路的开拓,犹如一条金光灿灿的大道,给这些西部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好运气。
    这一历史变化,改变了维吾尔民族原来单一的畜牧经济,使他们开始从事农业和商业活动。很快,他们成了漫漫古丝道上最活跃的商人。他们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牛、马、驼、驴组成的木制大轱辘车队。他们不仅按时向中原朝廷进贡,而且载着一批又一批货物,向北宋的汴京和辽朝的上京走去,向中亚细亚走去。
    古代维吾尔人在向东和向西的贸易中,得到了巨大的回报。从此,经商人数骤增,经商技艺日臻娴熟。
    仿如画师的第一笔,作家文章的开篇,有了开始便有了下文——这就是巴扎的历史
    新疆的巴扎不是与生俱来的,它好像就是民间百姓的一件即兴之作。仿如画师的第一笔,作家文章的开篇,有了开始便有了下文。维吾尔人生性豪爽,豁达开朗,哪里人多,哪里热闹,哪里就有巴扎。古漠之地原本无巴扎,起初只是一两人、三五人在那里摆摊设点。有了若干摊铺(实则有的只是铺一张苇席而已),就有了好巴扎者趋之若鹜。天长日久,摊铺越集越多,自然排列成行,有了气势,形同市场。人们流连于此,或购物,或聊天,或品尝。新疆南部那布满城乡的几百个巴扎,大多都是这么形成的。
    维吾尔人凑堆,却不乱分寸。约定俗成,自然而然地按行业门类去凑。卖土陶的不会往衣料摊子边凑;卖风味小吃的也不会在小百货摊边套近乎。喀什有名的库拉克巴扎(玉米市场),塔西巴扎(石料市场),吐麻克巴扎(帽子市场),喀普巴扎(瓜果市场)等,有的已运转了二三百年,成了传世之作,今天仍是十分的兴盛。
    名闻遐迩的喀什中西亚国际贸易市场,十几年前还是一块盐碱不毛之地。那一年,由附近乡村的几户农民凑在一起,出售土盐巴、干柴草等商品。后来,便有许多农民赶着毛驴亦步亦趋,也在此处安营扎寨。改革开放以后,经营者便成几何级数猛增,不到一年工夫,便形成了有1000多人经营的热闹非凡的“东门大巴扎”,而后又滚雪球似地成为6000多人经营的被外国记者惊呼为“亚洲最大集市”的大巴扎。
    今天,当我们赞美巴扎时,绝不会忘记它的创建者——当地的维吾尔人。
    不逛巴扎不算维吾尔人,不懂巴扎不算维吾尔人……而把经商与利润分离,这又是何等有趣的巴扎人!    维吾尔人的巴扎意识在古代与现代的交替之中,牢牢地扎下了根基。
    巴扎,象一座淘不尽的金山。古代尚且不论,今天,喀什市25万人口,经商者已高达2万余人。真是“三人行,必有一商”。这些经商者携家带口,不仅养活了自己,而且养活了家人。按每户五六人计算,他们供养了全市一半人口。这么多人靠巴扎维持生计,巴扎却未被拥来的“淘金”大军淹没、挖空,而是越发繁荣昌盛。巴扎就象“天方夜谭”中的魔毯,成为维吾尔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聚宝盆。于是形成了有钱没钱去巴扎,心绪烦闷去巴扎,每逢喜事去巴扎。巴扎成了一种寄托,是排解忧愁的好去处,是难以名状的一块精神之地。维吾尔人的这种意识既不是天上掉下来,也非爹妈口授,而是亲身感受的结果。婴儿出生没几天,只要产妇能下床走路,非要去巴扎不可,绝不会囿于“坐月子”的。与其说让婴儿感受巴扎情景,莫如说连产妇也离不开巴扎。至于一两岁或几岁的小巴郎被大人抱到巴扎,更是寻常之事,婴儿、孩童从小置身巴扎,领略五光十色的盛景,等到十四、五岁,自然成了巴扎迷、巴扎通。他可以给你倒出一篓子一篓子巴扎的酸甜苦辣和由此演绎出的形形色色的世事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喀什的维吾尔人个个是巴扎迷。对他们来说,不逛巴扎不算维吾尔人;不懂巴扎不算维吾尔人。
    巴扎又仿如维吾尔人的生命。一位叫阿不都的老人患了半身不遂症,在医院治疗才3天,便嚷着要去巴扎。儿女们劝说无效,征得YS同意,老人躺在毛驴车上,被拉去东门巴扎转悠了一圈。老人侧卧在车板上,病体难撑,但当他进入巴扎时,眼睛忽地明亮起来,脸颊泛起红晕,人精神了许多。他捋着胡子说道:“我的病快好了!”
    神奇的是,从此,老人的病情真的减轻了许多。
    在喀什有这样一种说法:不会做买卖的人是没出息的人;不会做买卖的人是不受尊敬的人。
    艾买江一家9口人,除了*持家务外,其余8人全部经商。当时正是1982年。大儿子吐尔洪高中毕业,一家国营企业吸收他开车,这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铁饭碗”,可父子俩主意已定:开什么车,做生意去!二儿子阿迪力卖小百货,大女儿帕夏开了个服装店。于是,全家进入了“商界”,收入相当可观。
    71岁的哈斯木是个首饰匠。岁月不饶人,如今他眼花耳背,腰疼手颤,做不出好活计了。他退了下来。一家8口人,大儿子在大学任教,大儿媳当干部,二儿子在一家公司当采购,二儿媳是会计,全家不愁吃喝,花钱随便,好叫左邻右舍们眼红。老人本应安享晚年,进茶馆,逛巴扎,可他整日价闷闷不乐。一天,大儿子问道:
    “达当(爹),你身体不舒服?”
    “不,我心里难受,不做生意没脸面啊!”
    “咱家不缺钱,你就好好享福吧!”
    “不!我要做买卖!我要做个有脸面的人!”把做生意和做有脸面的人等同,这是何等稀奇的理论。可维吾尔人就这么想,这么做,这么看。
    哈斯木的小摊上只有样式单一的帽子和花色,本钱不大,生意冷清,一月挣不来百十元,但他乐意:“我做生意了,我是个有脸面的人了!”
    把经商和利润分离,这又是何等有趣的生意人!
    如今,经过十几个冬夏,经过工商部门的悉心扶持,喀什巴扎已今非昔比。旧时的面貌早已荡然无存,而代之以现代气派的大型集贸市场,占地300多亩,固定摊位6000多个,农闲时市场日人流量达10多万,市场中密布着22个专业市场。徜徉其间,几个小时只能是走马观花。外地人不会料到,这个巨型市场已连续5次荣获国家工商局颁发的“文明集贸市场”称号。
    这就是从历史走进现代的喀什大巴扎。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6万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062

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灌水大师勋章社区建设勋章幽默大师勋章创作大师勋章团队最酷帅哥勋章突击队员勋章贴图大师勋章财富勋章团队贴图大师勋章

沙发
发表于 2009-10-22 11:18:42 | 只看该作者
这就是从历史走进现代的喀什大巴扎。
  [fly]   一杯茶 品人生沉浮  平常心 阅万千世界 [/fl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09-10-22 12:05:09 | 只看该作者
一块难以名状的精神之地:解读巴扎,了解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花 ( 鲁ICP备07009421

GMT+8, 2025-8-9 04:25 , Processed in 0.12480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