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花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8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五花八门] 藏医药:雪域高原之花

[复制链接]

3524

主题

6785

帖子

214748万

积分

风云使者

追颠使者

积分
2147483647

灌水大师勋章会员最具活力勋章社区建设勋章财富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2 11:08: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藏医药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理论体系完整,临床实践丰富而博大,具有浓厚的青藏高原民族特色。     悠久的历史
    据有关历史资料表明,藏医药有近3000年的历史。公元前3世纪,藏族就有了“有毒必有药”的哲理性论据,这概念充分说明了在此以前青藏高原已初步形成了起居、饮食、保健等原始医疗体系,当时虽然没有形成完整的医学理论体系,但已有放血、火灸、涂摩,用酥油溶液来止血、用青稞糟来治疗外伤等简易的治疗方法。到了公元7世纪,藏王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建立强盛的吐蕃王朝,并邀请周边其它民族的医学专家和译师专家,配合西藏的医学专家,吸收了印度医学和汉族中医药的精华,整理和编著了哲学、佛学、医学等各学科的经典著作,其中有关医学方面的有《医学大全》、《无畏的武器》、《月王药诊》、《四部医典》等经典医著,促进了藏医药学的发展,给人体生理、病理、病因机制、诊断、治疗等方面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到了公元1450年左右,藏医对药物的识辨及对《四部医典》的某些理论领域有异见的两大学派即南派和北派学术争鸣的出现,标志着藏医药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公元1600—1959年间,藏医药稳步发展,没有出现活跃的局面。
    西藏和平解放后,党和国家重视民族医药的发展,在西藏、青海、甘肃、四川等地建立了藏医药机构,逐步走向正轨。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藏医药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西藏和青海分别成立了省级藏医院和藏药生产基地,即西藏自治区藏药厂和青海藏药制剂中心,四川、甘肃以及西藏、青海等地、市、州里成立了地级藏医医疗机构,部分县里也成立了相应的藏医机构,西藏医药走向规范化、科学化。
    藏医的独特理论体系“三因学说”
    以“三因学说”为核心,以人体“七大物质”和“三种排泄物”为基础的藏医药学是建立在藏族传统文化基础上的,也是藏族古代“大王行”学说在生命科学(天、地、人相结合)当中具体运用的内容之一,与现代生物医学和其它传统医学相比之下有着不同的观点。
    “三大因素”学说即“隆”、“赤巴”、“培根”和体内的“七大物质”即饮食精微、血、肉、脂肪、骨、髓、精液(红白两种)以及“三种秽物”即汗液、尿液、粪便等微观的具体物质和宏观的三大因素相结合理论指导下进行治病防病。在正常的健康状态下,三大因素和七大物质以及三种秽物之间保持协调和平衡的关系。
藏医在诊治各种疾病获取健康的过程中,强调整体的统一性、综合分析、辩证归纳、进行宏观协调,注重三因动态的相对平衡和七大物质、三种秽物以及各器官之间的功能协调。保持平衡是藏医药防病的重要法则之一。
    藏医的代表人物
    根据《四部医典系列挂图》中所记的历代著名藏医人物有200多,并且他们的肖像绘在挂图上方,表示尊重和怀念。其中,最有代表性及贡献的人物是藏医药的奠基人物宇陀·元丹贡布,被称为“药王”。他的代表著作有《内外密诀三部》、《解剖幻鉴》、《切脉诊卜》、《灸经》、《方血经》、《五行历算》、《验方见有义》等二十多种,并且主编了藏医的经典著作《四部医典》和有关它的注解论,为藏医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建立了第一所藏医学校,培养了藏医技术人员,为发展藏医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南派的代表人物宿喀师生根据西藏南方的地理和气候潮湿,在《四部医典》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潮湿引起的疾病,并且形成了对某些疾病的诊治和用药方面的独特理论体系即南派,代表著作有《医学四续广注,水晶彩函》、《银境》、《珍宝药物形态识别》等十多种著作。北派的代表人物强巴、朗杰札桑根据藏北的高寒气候和地理位置,在《四部医典》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寒冷气候引起的疾病,从而形成了北派医学,代表著作有《八支集要》、《如意珍宝》、《甘露河流》、《议义明灯》等十多种,南北两派医学体系和学术上的争鸣促进了藏医药的发展,从此完善了地域差异性引起疾病的藏医理论体系。
    著名的药学专家丹增平措,对青藏高原的植物、矿物、动物、珍宝等2000多种药材的性味、功效、对症等方面,有独特的见解和观点,并且走遍了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编写了举世瞩目的藏药医著《品珠本草》、《实用制药选集》、《医药异名释要》、《针灸学》等著作,并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五世达赖时期著名的藏医人物第司·桑吉嘉措的代表著作有《蓝琉璃》、《决窍论补遗》、《普氏历算法》等,校正了原有的《四部医典》注解的不正确的观点,形成了最有权威性的四部医典注解,并且绘制四部医典系列挂图,创建了医科学校,培养了很多医学人才,为发展藏医作出一生的贡献。另还有钦绕罗布、吉巴次旺、布东、强巴赤列等近现代的藏医著名人物。
    藏药的代表品牌
    辽阔的青藏高原,独特的高原气候和环境以及极少污染等特点孕育出13大类、约3000多种的藏药材资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药学理论体系,为保障青藏高原各民族的身心健康和促进西藏社会进步做出巨大的贡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投资了两亿多元,在西藏和青海建立了规模大、设备先进、环境优美的现代藏药制药中心,并且以EMP的要求与国际接轨,把传统的藏药生产加工和现代的加工技术有机地相结合,生产技术已走向科学化道路,促使藏药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法制化。目前20多种药品以藏药成方的形式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95版,并经过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专家对几百种藏药材和藏成药品进行技术复核、审稿,审定后336种药品已列入藏药部颁标准,其中藏药材136种,成药200种,为藏药走向法制化提供重要的法律依据。
    藏药的品牌代表品种有主治心脑血管、循环系统的药“七十味珍珠”、“二十五味珍珠丸”、“七十味珊瑚”、“二十五味珊瑚”、“如意珍宝丸”、“二十味沉香丸”等;主治胃肠道疾病的有“仁青常觉”、“仁青芒觉”、“坐珠达西”、“五味石榴丸”、“洁白丸”等;主治肝病药“二十五味松石丸”、“九味牛黄丸”、“七味红药殊胜丸”、“乙肝健”等;主治骨骼疾病的药有“五味甘露大散”、“奇正消痛贴”等。其中“七十味珍珠”、“二十五味松石丸”等传统的四种藏成药品已获得美国FDA认可。奇正藏药集团采用现代蒸空技术而研制成功的奇正牌“消痛贴”在第二十六届日内瓦世界发明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藏医教学和科研
    解放以前藏医教学机构设立在整个藏医各大寺院的“曼巴扎仓”和拉萨的“门孜康”(藏医学和天文星算),培养藏医技术人员,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完全按传统来进行,但人数极为有限。
    西藏和平解放后,情况逐渐改善。1983年西藏自治区成立了藏医中专学校,按国家教委的要求进行考试招生培养。1985年西藏大学设立了藏医学系,1989年正式建立了藏医学院,这是第一所藏医高等学院,学院之下分设大学部和中专部。青海、甘肃、四川等藏区也成立了藏医大专和中专学校,培养出3000多名素质较高的藏医药传人,充实了藏医技术队伍。
    以西藏为主的藏区不仅成立了培养藏医的教学机构,而且对浩如烟海的藏医文献也特别注重整理和继承,西藏、青海、甘肃、云南等民族出版社已编写出版了《四部医典》、《晶珠本草》、《蓝琉璃》、《藏医词典》、《新编藏医》等50多部有关藏医药的医著,特别是80年代中期,西藏、青海、四川等知名的藏医专家汇集在拉萨,编写了一套藏医临床教材,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方剂学、病理学、诊断学等,在此基础上90年代初又重新整理编写了藏医本科大专教材和中专教材,并增加了现代医学的基础理论和诊断学的内容,丰富了藏医教学内容。
藏医药科研工作也逐步开展。在西藏、青海、甘肃等藏医机构里成立了科研组织,对藏医的文献、性能、诊断、药物等领域进行了研究、开发,比如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和自治区人民医院联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采用藏成药品,通过现代医学病理组织学进行治疗和检查,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并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另与华西医科大学药理研究所共同研究红景天、茅膏菜、冬虫夏草等青藏高原特有的药用植物,经过研究发现此类药品中含有较高的抗衰老,抗缺氧等有效成份。另还发现十多种藏成药具有较强的抗菌和消炎作用。
    目前以北京为主在全国的十多个城市里设有藏医药机构,直接为内地的患者服务。其中北京藏医院初具规模,并经北京市卫生局、中医药管理局正式注册列入医疗行业的首家在内地的民族医疗单位之一,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和西藏山南地区藏医院共同于1992年建立的。六年来在中央统战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指导下,接诊了20多万名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特别是在宣传藏医药,让人们了解认识藏医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最近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单位对医院的发展进行了规划,准备投资,扩大医院的规模。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09-10-22 12:04:50 | 只看该作者
藏医药:雪域高原之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花 ( 鲁ICP备07009421

GMT+8, 2025-8-9 04:26 , Processed in 0.12480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